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
夏季養(yǎng)生燉湯加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夏天到了,在外面工作的人們?nèi)菀壮霈F(xiàn)中暑的情況。治療中暑,很多方法都可以,但是建議大家要選擇對身體好,還能調(diào)理身體。多喝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一種中藥方子。來看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的用法!
處方
半夏1兩,黃連2錢,黃芩3錢,枳實2錢,杏仁3錢。
功能主治
中暑,陽明暑溫,脈滑數(shù),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
用法用量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各家論述
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jié);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jié);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干姜。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參、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摘錄
《溫病條辨》卷二。
中暑
中暑是指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huán)境中、或在炎熱環(huán)境中進行體力活動引起機體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所致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以高熱、皮膚干燥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為特征。核心體溫達41℃是預(yù)后嚴重不良的指征,體溫超過40℃的嚴重中暑病死率為41.7%,若超過42℃,病死率為81.3%。
病因
1.環(huán)境因素
在高溫作業(yè)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fēng)差,則極易發(fā)生中暑;農(nóng)業(yè)及露天作業(yè)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fā)中暑。
2.個人體質(zhì)因素
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產(chǎn)熱集中,散熱困難,中暑衰竭主要因周圍循環(huán)不足,引起虛脫或短暫暈厥。
治療
1.停止活動并在涼爽、通風(fēng)的環(huán)境中休息。脫去多余的或者緊身的衣服。
2.如果患者有反應(yīng)并且沒有惡心嘔吐,給患者喝水或者運動飲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3.讓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4.用濕的涼毛巾放置于患者的頭部和軀干部以降溫,或?qū)⒈糜诨颊叩囊赶?、頸側(cè)和腹股溝處。
5.如果30分鐘內(nèi)患者情況沒有改善,尋求醫(yī)學(xué)救助。如果患者沒有反應(yīng),開放氣道,檢查呼吸并給予適當(dāng)處置。
6.對于重癥高熱患者,降溫速度決定預(yù)后。體溫越高,持續(xù)時間越長,組織損害越嚴重,預(yù)后也越差。體外降溫?zé)o效者,用4℃冰鹽水進行胃或直腸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1000~2000ml靜脈滴注,既有降溫作用,也適當(dāng)擴充容量,但開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yīng)。
7.必要時,需行床旁血液凈化治療。
8.加強監(jiān)測和對癥治療。
結(jié)語:有關(guān)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的功效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有中暑情況的朋友可以適當(dāng)喝些半夏瀉心湯加枳實杏仁方。
ys630.coM延伸閱讀
半夏瀉心湯是一個不太常見的藥物,它對治療嘔吐都是有著很好幫助,尤其是腸胃不舒服的時候,也是可以適量的選擇它,但是要注意的是,對這樣藥選擇的時候,都是不能隨意的進行,否則會危害到人體健康,要根據(jù)自身疾病需求選擇最佳,這樣對身體各方面,才會有幫助。
那半夏瀉心湯對疾病治療都有怎么樣的幫助呢,它可以改善很多種疾病,而且對調(diào)理人體各方面,都是有著很好效果,對這樣的藥物選擇,也是可以放心進行。
半夏瀉心湯:
功能用途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者。)
巧記
(草人下江找雙黃--炙草人參 半夏 干姜 大棗 黃連 黃芩
用法方解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diào),因為寒熱互結(jié)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癥狀為心下痞滿、干嘔、腸鳴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連、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人參、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yǎng)胃。
禁忌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機:少陽證誤下而中氣虛,寒熱互結(jié)于中焦,氣機結(jié)滯,脾胃升降失常。
2. 癥狀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滿——脹滿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天 乾→胃不降濁→嘔吐;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 地 坤→ 脾氣主升清→地氣上升; 天 乾→胃氣主降濁→天氣下降
3. 治法:
散結(jié)除痞+辛開(恢復(fù)脾的升清)+苦降(恢復(fù)胃的降濁)
君藥——半夏:
苦辛燥,散結(jié)除痞,降逆和胃。
臣藥——
(1)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除痞 ? 辛開
(2)黃連、黃芩:苦寒清降泄熱開痞 ? 苦降
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
佐藥——人參、大棗:
甘溫補脾氣以和中,生津液,[1]既可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又可制約半夏、干姜之辛熱傷陰。
使藥——炙甘草:
補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
通過以上介紹對半夏瀉心湯都是有著很好認識,在對它使用和治療疾病,都是有著一一介紹,同時對它的禁忌,以上也是有著詳細說明,因此對它使用時候,以上要注意的,也是要進行了解,否則對自身健康,有著很大損害。
半夏瀉心湯的名字很是特別,單看名字我們可能根本不能分清楚具體半夏瀉心湯有什么作用,我們只能猜測,為了驗證我們猜測的對不對。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半夏瀉心湯具體有什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吧。
半夏瀉心湯方劑
【名稱】半夏瀉心湯。
【分類】和解劑-調(diào)和寒熱。
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各9g) 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兩,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寒熱平調(diào),散結(jié)除痞。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湯證誤下,損傷中陽,外邪乘虛內(nèi)入,以致寒熱互結(jié),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謂。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遂成痞證。
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則腸鳴下利。治宜調(diào)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jié)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jié)除痞,又善降逆止嘔。臣以干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泄熱開痞。以上四藥相伍,具有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之用。
然寒熱互結(jié),又緣于中虛失運,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與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復(fù)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diào)諸藥。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使寒熱得解,升降復(fù)常,則痞滿嘔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diào)和寒熱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yīng)用于寒熱錯雜,升降失調(diào)諸證。
【方歌】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半夏瀉心湯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半夏瀉心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導(dǎo)讀:半夏瀉心湯的功效。半夏瀉心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半夏瀉心湯的功效是什么?半夏瀉心湯的功效,一起來看看。
【方劑名】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半夏15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方解】
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diào),因為寒熱互結(jié)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癥狀為心下痞滿、干嘔、腸鳴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連、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人參、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yǎng)胃。
【功效與作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配伍特點】
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苦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
【臨床運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者。
【加減化裁】
濕熱蘊結(jié)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干姜,加枳實、生姜以下氣消痞止嘔。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文獻摘要】
1、吳昆《醫(yī)方考》卷1: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此方主之。傷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jīng)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于中,如天地不變而成否,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后,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
2、《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以上就是半夏瀉心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想要治療脾胃病,小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中藥方劑,相信大家食用之后會有顯著效果的。中藥方子是對身體很有滋補作用。平時也可以開些藥給身體補一補,這味藥就是半夏瀉心湯中藥方劑,至于半夏瀉心湯的功效我們一起看看!
半夏瀉心湯是《傷寒論》中調(diào)理脾胃經(jīng)典方藥之一。脾胃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及水飲上達下輸之樞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則清氣得升,濁陰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在上則為呃逆、反酸、噯氣等;在中則為腹痛、腹脹、痞滿等;在下則為腸鳴、下利等。
故而治療脾胃疾病,首要關(guān)鍵在于調(diào)理脾升胃降功能。又有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脾為陰臟,脾虛易濕盛;胃為陽腑,胃病多熱盛。所以脾胃為病,多見濕熱互結(jié),寒熱錯雜之證。
半夏瀉心湯則正對以上病機而設(shè),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廣,如用于現(xiàn)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結(jié)腸炎等。專家們善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療效顯著。
臨證時我們需要把握半夏瀉心湯病機關(guān)鍵是寒熱錯雜、濕熱互結(jié)、脾虛胃逆。簡而言之,是本虛標(biāo)實之證,本虛為脾虛,標(biāo)實為寒熱錯雜或濕熱互結(jié)。具體我們在臨證時應(yīng)該遵仲景之意,巧妙使用瀉心湯加減治療,如脾虛重者,可以加炙甘草及黨參之量;里熱重者,可以加重黃連、黃芩之量;里寒胃逆重者加半夏、干姜之量等,依法而治,多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此外,需要強調(diào)的是,半夏瀉心湯中半夏一藥,有化痰和胃降逆之能,善化各種痰證。臨證中遇胃逆之證,無論寒熱,皆可用之,一般熱證加黃連,寒證加干姜。遇痰濕為患者,寒痰者以二陳湯加減為主,熱痰者以黃連溫膽湯加減為主。
脾胃好不好,看三個地方就知道
臉色
正常的黃色應(yīng)當(dāng)是明亮、潤澤、含蓄的,并且有紅色摻雜其間。如果黃色太過、黃色不及、黃色一色獨顯,或者與青黑等顏色一起顯現(xiàn),那就是病色。中醫(yī)認為,出現(xiàn)了病色的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臉色發(fā)黃還分好幾種。一個人脾虛了,面色淡黃,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xiàn)萎黃,即臉頰發(fā)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yǎng)身體造成的。
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fā)黃且有虛腫。這種表現(xiàn)一般源于兩種情況,一是既有脾虛又有濕邪,二是體內(nèi)有寄生蟲。比起萎黃和黃胖,黃疸要嚴重得多。黃疸屬于一色獨顯,又是病色太過,病人往往臉黃、身體黃、尿黃,連白眼珠都是黃的。很多肝病病人都會出現(xiàn)黃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當(dāng)我們看到一個人臉色發(fā)黃,且不太明亮,不太潤澤,基本就能判斷這個人脾虛。
嘴唇
這時候還應(yīng)該看兩個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別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圍一圈黃白無毛的部位,大約1毫米寬。中醫(yī)認為,脾開竅于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顯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如果唇四白的顏色特別干黃,說明脾胃功能衰退嚴重;如果唇四白發(fā)黑發(fā)青了,這個人就有生命危險了。
鼻尖
脾虛的病人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況能提示病情的發(fā)展。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qū)域。
病重的時候,比如有的人臉上發(fā)青發(fā)黑了,一點光澤都沒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以就有救,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現(xiàn)在臉上,比如由黑轉(zhuǎn)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fù)了,病情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結(jié)語:脾胃病可大可小,大家不能忽視了。一定要多注意身體,不能忽略一些小癥狀,小編上述向大家介紹的半夏瀉心湯是一味非常滋補的方子,對脾胃病的治療效果顯著,專家已經(jīng)臨床驗證了。生活中我們可以向醫(yī)生咨詢下,開些方子喝!
半夏這種植物有很多名稱,比如又稱為地文,或者稱為守田等等,這種植物在我國并不多見,首先在西藏地區(qū)有分布,另外在長江流域一帶也有少量的分布,半夏具有很多藥用作用,比如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嘔吐反胃等等,可能很多患者喝過半夏瀉心湯,下面介紹這種湯的組成成分。
半夏瀉心湯組成:
(《傷寒論》)
[異名]瀉心湯(《備急千金要方》卷l0)。
[組成]半夏半升洗(12g)黃芩干姜人參各三兩(各9g)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擘(4枚)甘草三兩炙(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胃氣不和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病機分析]本方所治痞證,原系小柴胡湯誤下,傷及中陽,陽虛則寒,’邪熱乘虛而人,以致寒熱錯雜,虛實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屬無形,故滿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則見嘔吐,腸鳴下利;苔膩而微黃,屑胃氣不和之征。
[配伍意義]本方適應(yīng)證的病機甚為復(fù)雜,既有寒熱錯雜,又虛實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盡管如此,實以邪熱內(nèi)陷為主,故方宜選黃連為君,該藥苦降寒清,
以瀉內(nèi)陷之熱邪,病因既除,胃氣自和。恰如《本草正義》卷2所謂“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小腸之火,無不治之。上以清風(fēng)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皆燥濕清熱之效也”。黃芩性能近似黃連,增強其寒清苦降之功?!侗静輬D經(jīng)》卷6曾曰:“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清熱,利小腸故也”,是為臣藥。半夏、干姜均為辛開之物,合用能散結(jié)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嘔,與黃連相伍,和胃之效尤佳?!夺t(yī)學(xué)啟源》卷下謂:“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睆垑垲U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開泄其堅滿,而滑能降達逆氣也”(《本草正義》卷7)。夏、姜性皆溫?zé)?,又能散寒。《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氣,干姜善散寒氣,凡嘔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氣留滯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眱晌兑酁槌妓?。更用人參、大棗、甘草補中益氣,以調(diào)養(yǎng)下后損傷之胃氣,另外,既可防芩、連之苦寒傷陽,又防夏、姜之辛熱傷陰,共為佐藥。而甘草尚能調(diào)和諸藥,可兼使藥之用。
綜觀全方,連、芩苦寒降泄清熱,夏、姜辛溫開結(jié)散寒,參、棗、草甘溫益氣補虛。諸藥合用,將聚于心下之邪氣橫疏縱暢中運,則痞滿易消,清升濁降,則吐瀉自止。另外,連、芩、夏味苦,還可燥濕,若胃有濕熱或痰濕者,亦甚合適??傊疅岵⒂?,苦降辛開,補瀉兼施為本方的配伍特點。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半夏瀉心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guān)于半夏瀉心湯的知識吧!
【處方】半夏(湯洗七次.二錢),人參(去蘆)、甘草(炙)、干姜(炮)、黃芩,各一錢半。黃連(一錢)。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滿而不痛干嘔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半夏12克(洗)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9克 黃連3克 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結(jié)消痞。主寒熱中阻,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或干嘔,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shù)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為君;干姜溫中散寒,黃芩、黃連清泄里熱為臣;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健脾,和中補虛為佐。凡因寒熱互結(jié)于心下,胃氣不和,見證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錄】《傷寒論》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半夏瀉心湯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所說的半夏瀉心湯,它的主要材料包括半夏及黃芪。半夏是中國中藥寶庫的一款重要藥材,功效與作用很多。那么兩者調(diào)制而成的半夏瀉心湯的功效又有什么呢?
半夏瀉心湯
材料
半夏15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
取適量的水,然后煎服。
功效
調(diào)和肝脾,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使用禁忌
本方主治虛實互結(jié)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黃芩的作用
1、抗菌
黃芩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
黃芩能夠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黃芩能夠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3、抗炎
黃芩素、黃芩苷能夠抑制急性炎癥反應(yīng)。抑制炎癥模型滲出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劑性關(guān)節(jié)炎。
(1)機制:抑制炎性介質(zhì)產(chǎn)生、釋放。
(2)抑制組胺釋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細胞三烯(LT)的生成,減輕炎性介質(zhì)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4、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黃芩能夠抑制免疫反應(yīng):尤其對I型變態(tài)反應(yīng)(過敏反應(yīng))作用顯著。黃芩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因為黃芩苷,提高巨噬細胞、NK細胞功能。
5、清熱解毒
研究表明,黃芩有解熱的性質(zhì)。黃芩有解毒作用,與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關(guān)。
6、保肝、利膽
中醫(yī)認為,黃芩清肝膽,保肝,與抗氧自由基損傷有關(guān)。
在生活中要是察覺到呼吸不暢的情況,那么應(yīng)該如何治療呢?在這個時候有人會吃一些藥物,其實,有些時候,藥物也要分為好幾種,有些藥物對身體是有傷害的,下面就來看看,在生活中要是使用這種中藥方劑,對于消痰順氣、健脾寬胸有一定的幫助,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枳實半夏丸
【處方】
枳實30克(麩炒黃色,去瓤);半夏45克(湯洗七次,切作片子,焙干);白術(shù)22.5克;蓬莪茂15克;白茯苓7.5克(去皮)。
【制法】
上為細末,用生姜汁煮面糊,如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痰順氣,健脾寬胸。治咳嗽痰多,胸膈痞悶,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陳橘皮湯下,不拘時候。
【摘錄】
《御藥院方》卷五。
枳實檳榔丸
【處方】
枳實、檳榔、黃連、黃柏、黃芩、當(dāng)歸、阿膠(灰炒,細研)、木香各15克。
【制法】
上藥為末,水和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治癥瘕痞塊,有似孕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米飲送下,不計時候,一日三次。
【摘錄】
《宜明論方》卷十一。
結(jié)語:通過上面關(guān)于枳實半夏丸中藥方劑的描述,相信大家對于枳實半夏丸的功效成分、處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生活中使用這款中藥方劑,對于身體保健有很好的幫助,希望對于有上述癥狀的你有所幫助,在生活中,合理、科學(xué)的使用,以此獲得健康的身體。
在以前大家生病的時候總是會喝一些中藥,都是從醫(yī)生那里拿來一些藥材,然后自己進行熬制出來的湯藥。不僅麻煩還復(fù)雜,不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xiàn)在的市場上都是一些中成藥。不僅使大家服用起來方便很多,同時在功效方面也是同樣的。其中給大家介紹了一下四逆散合半夏瀉心湯各有什么功效?
【半夏瀉心湯】
【名稱】半夏瀉心湯
【分類】和解劑-調(diào)和寒熱
【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各9g) 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兩,炙(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寒熱平調(diào),散結(jié)除痞。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湯證誤下,損傷中陽,外邪乘虛內(nèi)入,以致寒熱互結(jié),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謂。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遂成痞證。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則腸鳴下利。治宜調(diào)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jié)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jié)除痞,又善降逆止嘔。臣以干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泄熱開痞。以上四藥相伍,具有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之用。然寒熱互結(jié),又緣于中虛失運,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與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復(fù)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diào)諸藥。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使寒熱得解,升降復(fù)常,則痞滿嘔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diào)和寒熱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yīng)用于寒熱錯雜,升降失調(diào)諸證。
【方歌】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四逆散:
歌訣
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組成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用量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各6g。
用法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方義
本證多由外邪傳經(jīng)入里,氣機為之郁遏,不得疏泄,陽氣內(nèi)郁所致,治療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為主。陽氣內(nèi)郁,不能達于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zhì)區(qū)別。正如李中梓云:“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jīng),升發(fā)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yǎng)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jié),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diào)和。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益脾和中。
配伍特點
枳實與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原方用白飲(米湯)和服,亦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
運用
本方用于陽郁厥逆證,臨床應(yīng)用以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jié);氣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氣解郁;有熱者,加梔子以清內(nèi)熱。
四逆散和半夏瀉心湯兩種中成藥,都是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有著很高的作用的。不過大家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藥物,這樣的話也是對于自己的身體疾病有很大的幫助的。不過需要大家記得就是治療什么疾病,都是需要醫(yī)生的指導(dǎo)才更加的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