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刺大黃湯的中藥方劑
中藥養(yǎng)生方劑。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皂刺大黃湯的中藥方劑”,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皂刺大黃湯是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幫助身體治療便血,那么,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皂刺大黃湯的中藥方劑以及皂刺大黃湯的處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對大家保健身體有所幫助,通過對皂刺大黃湯的了解,保健好身體,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皂刺大黃湯
【處方】
皂刺 生川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
治小兒臟毒便血初起,肛門腫痛者。
【用法用量】
用水、酒煎服。量小兒年歲大小,體質(zhì)虛實,增減用量。
【摘錄】
《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五。
皂刺散
【處方】
皂角刺(紫黑色者)連皮栝樓各等分 北五靈脂減半。
【制法】
上藥銼細。
【功能主治】
治癰疽。初起或已潰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酒400毫升,煎取240毫升,入乳香少許,溫服。
【摘錄】
《仁齋直指》卷二十二。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皂刺大黃湯的中藥方劑應(yīng)該都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皂刺大黃湯是一款難得中藥方劑,對于身體保健是非常有幫助的,以上介紹的中藥方劑是比較有效的,如果想要徹底治療還請咨詢專業(yè)醫(yī)生,以此來保護身體。
ys630.COm精選閱讀
常常發(fā)生反胃情況的人要多注意,不能太馬虎大意。情況嚴重的很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征兆。這里小編介紹半夏生姜大黃湯中藥方劑給大家,半夏生姜大黃湯的功效是治療反胃的,有興趣的朋友來看半夏生姜大黃湯的用法吧!
處方
半夏2兩,生姜1兩半,大黃2兩。
功能主治
反胃,邪實嘔吐,便秘可下者。
用法用量
水5升,煮取3升,分2次溫服。
摘錄
《準繩類方》卷三。
反胃
反胃,中醫(yī)病名。反胃是指食后脘腹悶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jié)、酒色所傷,或長期憂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損,以致氣滯、血瘀、痰凝而成。又稱胃反、翻胃。病位于胃,主要與肝之疏泄不利與脾之運化功能失常有關(guān)。
病因
本病的病因多由于飲食不當,饑飽無常,或嗜食生冷,損及脾陽,或憂愁思慮,有傷脾胃,中焦陽氣不振,寒從中生,致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谷,飲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終至盡吐而出。
病機
反胃的基本病機是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脾不健運致氣滯痰瘀阻于胃脘,胃失通降,氣逆而上,反胃而出。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jù)
1、臨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嘔出食物為未經(jīng)消化的宿食等癥狀為特征。
2、本病一般多為緩起,先有胃脘痛,吐酸,嘈雜,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脹等癥狀。
3、振搖腹部,可聽到漉漉的水聲。
4、纖維胃鏡檢查或X線胃腸鋇餐造影檢查,常見幽門水腫、狹窄或梗阻等。
病證鑒別
噎嗝與反胃。兩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癥狀。噎嗝多系陰虛有熱,主要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突出;反胃多屬陽虛有寒,主要表現(xiàn)為食尚能入,但經(jīng)久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相關(guān)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或X線胃腸鋇餐造影檢查,常見幽門水腫、狹窄或梗阻等。
結(jié)語:有關(guān)半夏生姜大黃湯中藥方劑,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半夏生姜大黃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半夏生姜大黃湯能治療反胃的癥狀。大家對這個病情都不陌生。上述也介紹了病因病機,希望大家多多學習,好好照顧自己的胃!
在生活中遇到寒食復發(fā)熱這類的疾病應(yīng)該如何治療呢?這個時候不少人會吃一些降熱的藥,其實在這里小編向大家推薦一款中藥方劑,對于治療這樣的病癥有很好的幫助,希望通過對這款中藥方劑的介紹對大家保健身體有所幫助,下面就來看看吧,到底是哪種中藥方劑能夠治療這種疾病?
枳殼梔子大黃湯
【處方】
枳殼1個,肥梔子3個,豉1兩,大黃(如簿棋子大)5-6個。
【功能主治】
傷寒食復發(fā)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枳殼梔子湯
【處方】
枳亮1個,肥梔子3個,豉1兩。
【功能主治】
傷寒勞復,發(fā)熱者。
【用法用量】
清漿水2盞半,空煮退8分,納2藥,煎取9分,下豉煎,去滓服。覆令汗出。
【摘錄】
《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結(jié)語:通過上面關(guān)于枳殼梔子大黃湯的簡單描述,相信大家對于這樣的中藥方劑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于它的處方也有一定的認識,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能夠多多注意,合理的使用這款中藥方劑,以此來保健身體,當然,一切都應(yīng)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耽誤治療。
說起傷寒,我們應(yīng)該都不陌生。這是中醫(yī)領(lǐng)域里常常用到的名詞,治療傷寒的方法也不少,這里介紹的茵陳蒿大黃湯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以后大家如果再生病,感染傷寒,可以試試茵陳蒿大黃湯。茵陳蒿大黃湯的效果很好的,來看茵陳蒿大黃湯的用法!
處方
茵陳蒿、山梔仁、柴胡、黃檗(蜜炙)、龍膽草,各半兩。黃芩(去黑心)、升麻、大黃(炒),各一兩。
功能主治
治傷寒發(fā)黃,面目悉黃,小便赤,宜服。
用法用量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早晚食后溫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傷寒
傷寒桿菌造成之傷寒病,在傷寒流行季節(jié)和地區(qū)患者有持續(xù)性高熱(40~41℃)為時1~2周以上,并出現(xiàn)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戒指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
病因
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較強,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能維持1~2個月,在牛奶中不僅能生存,且可繁殖。耐低溫,在冰凍環(huán)境中可存活數(shù)月,但對光、熱、干燥及消毒劑的抵抗能力較弱,日光直射數(shù)小時即死,加熱至60℃后30分鐘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飲水余氯可迅速致死。
診斷
傷寒可依據(jù)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及免疫學檢查結(jié)果作出臨床診斷,但確診傷寒則以檢出致病菌為依據(jù):
1.臨床診斷標準在傷寒流行季節(jié)和地區(qū)有持續(xù)性高熱(40~41℃)為時1~2周以上,并出現(xiàn)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戒指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
2.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
3.特異性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yīng)O抗體凝集效價1∶80,H抗體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
結(jié)語:能治療傷寒的茵陳蒿大黃湯中藥方劑的處方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F(xiàn)在大家對茵陳蒿大黃湯已經(jīng)有些認識了。以后大家再遇到傷寒的情況可以喝些茵陳蒿大黃湯來治療。效果不錯的,而且中醫(yī)療法比較安全可靠!
女性的身體相對男性來說,還是偏脆弱點的,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女性,很容易患上婦科疾病!今日小編介紹一個中藥方劑,是可以治療婦人任脈不足、濕熱侵注等癥狀的。這個方子就是易黃湯方劑,易黃湯的處方下面就介紹給大家!
【方劑名稱】
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方劑歌訣】
易黃白果與芡實,車前黃柏加薯蕷,能消帶下稠粘穢,補腎清熱又祛濕。
【組成配方】
山藥30克(炒)、芡實30克(炒)、黃柏6克(鹽水炒)、車前子3克(酒炒)、白果10枚(碎)。
【功用】
固腎止帶,清熱去濕。
【功能主治】
婦人任脈不足,濕熱侵注,致患黃帶,帶下粘稠量多,色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舌質(zhì)紅,苔黃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現(xiàn)代應(yīng)用】
本方常用于宮頸炎、陰道炎等屬腎虛濕熱下注者。
方劑論述
蓋山藥、芡實專補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脈之中,更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黃柏,清腎中之火也,腎與任脈相通以相濟,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矣。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治腎虛濕熱帶下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帶下色黃,其氣腥穢,舌苔黃膩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濕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濕;熱甚者,可加苦參、敗醬草、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帶下不止,再加雞冠花、墓頭回以止帶。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宮頸炎、陰道炎等屬腎虛濕熱下注者。
結(jié)語:女性婦科疾病容易患,在各種辦法用過之后還是沒有效果的朋友可以試試中藥調(diào)理。小編上述介紹的易黃湯中藥方子就是治療女性婦科疾病的良方,即使身體很好的人,也可以開些中藥滋補身體。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生活!
在中醫(yī)中的應(yīng)用中,麻黃湯中藥方劑是比較廣泛的。那么,這個麻黃湯中藥方劑是非常好的治療病癥的手段。那么,麻黃湯中藥方劑處方和麻黃湯中藥方劑制法是什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趕緊來看看吧!
【方劑名】
麻黃湯。
【組成】
麻黃三兩去節(jié)(9g),桂枝二兩去皮(6g),杏仁七十個去皮尖(6g),甘草一兩炙(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效】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
【出自】
《傷寒論》。
脈浮主病
浮脈主表,反映病邪在經(jīng)絡(luò)肌表部位,邪襲肌腠,衛(wèi)陽奮起抵抗,其病輕淺,外邪剛進入人體,人體的正氣尚強,脈氣鼓動于外,脈應(yīng)指而浮,故浮而有力。
如果表證脈見浮而無力,說明患者平時體虛、衛(wèi)氣弱,為表虛證的表現(xiàn)。若內(nèi)傷久病體虛,陽氣不能潛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見浮脈者,必浮大而無力,是陽氣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現(xiàn)。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在那個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麻黃湯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了吧!如果要是有脈浮的情況出現(xiàn),還是請及時有效的就醫(yī)哦!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的作用真的是太多了。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白虎地黃湯的中藥方劑??纯催@白虎地黃湯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是什么?大家要仔細看哦!
白虎地黃湯
【處方】
石膏3錢,生地2錢,當歸3錢,枳殼1錢,大黃1錢5分,木通2錢,生甘草1錢,澤瀉1錢。
【功能主治】
去實火,解邪熱。主小兒出痘,發(fā)熱不退,口渴喜冷,痘瘡黑陷,小便赤燥,大便閉結(jié),口鼻氣熱者。
【用法用量】
加燈心為引。
酌加大黃,以行為度。
【摘錄】
《增訂醫(yī)方易簡》卷三。
白膏
【處方】
白松脂半兩,白蘞半兩,白及半兩,定粉半兩,乳香1分,清油2合,黃蠟1兩。
【制法】
上為末,先以油入瓷鍋內(nèi),用慢火熬令香,下蠟令消,次下諸藥末,不住手攪,熬成膏,以瓷盒盛,候冷。
【功能主治】
小兒湯火瘡。
【用法用量】
1日3-4度涂之。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一。
結(jié)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虎地黃湯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沒錯,這白虎地黃湯中藥方劑雖然很不錯,還是還是要在醫(yī)師的建議之后在進行服用哦!
大黃牡丹湯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大黃牡丹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大黃牡丹湯的功效,大黃牡丹湯的用法,還有大黃牡丹湯中藥方劑等。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大黃牡丹湯吧。
方劑名
大黃牡丹湯,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四兩(12g) 牡丹皮一兩(3g) 桃仁五十個(12g) 冬瓜子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用法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芒硝熔化。
功效
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
主治
腸癰初起,尚未成膿。右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伸則腹痛甚,甚則局部腫痞,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解
本方證多由濕熱郁積,氣血凝聚,結(jié)于腸中,腸絡(luò)不通,聚而成癰所致。熱結(jié)氣滯血瘀,腑氣不通,不通則痛,右少腹為腸癰的好發(fā)部位,故右少腹疼痛;熱結(jié)于里,故痛而拒按,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古稱縮腳腸癰;氣血郁結(jié)不散,則局部可觸及包塊,甚至可使血肉腐敗而化膿;正邪交爭,營衛(wèi)失調(diào),故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實熱郁結(jié)腸胃之征。故治宜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方中大黃苦寒攻下,瀉腸中濕熱郁結(jié),并祛腸中稽留之瘀血;桃仁性善破血消癰,共為君藥。芒硝咸寒,軟堅散結(jié),瀉下清熱,助大黃通腑瀉熱;牡丹皮涼血散瘀消腫,助君藥活血祛瘀,共為臣藥;冬瓜子甘寒,清腸利濕,排膿散結(jié),為佐藥。諸藥合用,使?jié)駸狃鼋Y(jié)蕩滌下泄,熱結(jié)通而癰自散,血行暢則腫痛消,腸癰自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用于腸癰初起,由濕熱血瘀而成者,功效極佳,以右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婦科附件炎、盆腔炎等屬于實熱瘀滯者。
使用注意
如腸癰屬于寒濕郁滯者,或癰膿已成,且有其他并發(fā)癥(如寄生蟲、腹膜炎等)則不宜使用。對于老人、孕婦、體質(zhì)虛弱者,亦不宜用。
方歌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腸癰初起腹按痛,瀉熱逐瘀消腫良。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大黃牡丹湯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皂角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幫助身體腫癢,那么,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皂角圓的中藥方劑以及皂角圓的處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對大家保健身體有所幫助,通過對皂角圓的了解,保健好身體,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皂角圓
【處方】
皂角(捶碎.以水一十八兩六錢揉汁.用蜜一斤.同熬成膏),干薄荷葉、槐角,各五兩。青橘皮(去瓤)、知母、貝母(去心.炒黃)、半夏(湯洗七次)、威靈仙(洗)、白礬(枯過)、甘菊(去枝),各一兩。牽牛子二兩。
【炮制】
上為末,以皂角膏搜和為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風氣攻注,頭面腫癢,遍身拘急,痰涎壅滯,胸膈煩悶,頭痛目眩,鼻塞口干,皮膚瘙癢,腰腳重痛,大便風秘,小便赤澀,及咳嗽喘滿,痰唾稠濁,語澀涎多,手足麻痹,暗風病,偏正頭痛,夾腦風,婦人血風攻注遍身疼痛,心怔煩躁,癮疹瘙癢,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圓,食后,生姜湯下。
痰實咳嗽,用蛤粉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湯下;語澀涎盛,用荊芥湯下;偏正頭疼、夾腦風,用薄荷湯下。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燥腸丸
【處方】
附子1個(炮)龍骨15克 干姜30克 吳茱萸15克 米殼15克 訶黎勒皮15克。
【制法】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傷寒汗下后,大小便自利,膻中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水下。利止勿服。
【摘錄】
《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皂角圓的中藥方劑應(yīng)該都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皂角圓是一款難得中藥方劑,對于身體保健是非常有幫助的,以上介紹的中藥方劑是比較有效的,如果想要徹底治療還請咨詢專業(yè)醫(yī)生,以此來保護身體。
皂角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幫助身體治療中風歪口,那么,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皂角膏的中藥方劑以及皂角膏的處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對大家保健身體有所幫助,通過對皂角膏的了解,保健好身體,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皂角膏
【處方】
大皂角,五兩,去皮子。
【功能主治】
治中風口歪不正,語則牽急四肢,余無他苦。此由居處不便,因臥而孔風入耳,客于陽明之經(jīng),宜傅之。
【用法用量】
上為末,以三年米醋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干更涂之。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皂角化痰丸
【處方】
皂角(木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湯洗七次)天南星(炮)白礬(枯)赤茯苓(去皮)人參各30克 枳殼(炒)60克。
【制法】
上為細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勞風。心脾壅滯,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憤。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用溫水送下。
【摘錄】
《內(nèi)外傷辨》卷中。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皂角膏的中藥方劑應(yīng)該都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皂角膏是一款難得中藥方劑,對于身體保健是非常有幫助的,以上介紹的中藥方劑是比較有效的,如果想要徹底治療還請咨詢專業(yè)醫(yī)生,以此來保護身體。
大黃附子湯我們對這中藥名字非常的陌生,也許有的人會知道這種藥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大黃附子湯中藥方劑是什么中藥?大黃附子湯的功效有哪些?大黃附子湯的用法多嗎?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大黃附子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方劑名
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三兩(9g),附子三枚炮(9g), 細辛二兩(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積里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
方解
本方證為寒邪與積滯互結(jié)于腸道,陽氣不運所致。寒邪內(nèi)侵,陽氣不通,腸道傳化失職,故腹痛、大便秘結(jié);寒邪凝聚于厥陰,則脅下偏痛;積滯內(nèi)停,陽氣不達四末,則見手足不溫;陽氣郁閉,故見發(fā)熱,但非大熱;陰寒內(nèi)盛,舌苔白膩,脈弦緊為寒實之象。治宜溫通并用,以溫散寒凝而開閉結(jié),通下大便而除積滯。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陽祛寒,為君藥。大黃苦寒,蕩滌腸胃積滯,為臣藥,二者寒溫并用,溫陽之中具有導滯之功。細辛辛散溫通,散寒止痛,為佐藥。三藥合用,溫里以祛寒,通下以瀉實,共奏溫下之功。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溫下的代表方,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yīng)用:本方常用于治膽絞痛、膽囊術(shù)后綜合征、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慢性痢疾、尿毒癥等屬寒積者。
使用注意
方中大黃的用量一般不宜超過附子。
方歌
金匱大黃附子湯,細辛散寒止痛良,冷積內(nèi)結(jié)成實證,功專溫下妙非常。
結(jié)語:有關(guān)大黃附子湯的功效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大黃附子湯也有了新的認識了。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八味地黃湯是一種非常不錯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多的功效與作用。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八味地黃湯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八味地黃湯的相關(guān)知識吧!
八味地黃湯
【處方】
熟地1兩,山茱萸5錢,山藥5錢,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川芎1兩,肉桂1錢。
【功能主治】
補腎水以制火。主少時不慎酒色,又加氣惱而得頭疼,不十分重,遇勞、遇寒、遇熱皆發(fā),倘加色欲則頭岑岑而欲臥。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劑后,去川芎,加白芍、當歸各5錢,再服20劑。
【各家論述】
六味湯為補精之圣藥,肉桂為引火歸經(jīng)之神品,川芎治頭痛之靈丹,能補血而走于巔頂,合而用之,所以奏功如響。
【摘錄】
《辨證錄》卷二。
八味地黃丸
【處方】
山茱萸、山藥、丹皮、云苓各24克、澤瀉15克、熟地24克、五味子15克、炙黃耆30克。
【制法】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虛汗不止,血塊不落。
【用法用量】
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
【摘錄】
《博育生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上。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大家對這個八味地黃湯的中藥方劑一定也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獨到的了解了吧!沒錯哦!八味地黃湯的中藥方劑就是有這么多的功效,沒懂的話!就再看一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