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飲的中藥方劑
中藥養(yǎng)生方劑。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白附飲的中藥方劑”,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白附飲這種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是有著非常廣泛的應(yīng)用的,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附飲的中藥方劑以及白附飲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白附飲
【處方】
白附子1錢,枳實1錢,防風(fēng)1錢,全蝎1錢,膽星1錢,天麻1錢,半夏1錢,僵蠶4分,官桂4分,丁香4分,木香4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
頓嗽。小兒咳即嗆頓,連聲不己,嗽則臉紅,吐即嗽止,嗽久不已,眼腫而目中白珠起有紅絲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若痰中有血,去官桂、丁香、木香。
【摘錄】
《觀聚方要補》卷十引《兒科方要》。
白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1錢,人參3錢,遠志3錢(去心),龍骨2錢,防風(fēng)2錢,甘草3錢,犀角末5錢,生地黃4錢,大棗7個,麥門冬(去心)4錢。
【功能主治】
取蟲后補虛。主破傷風(fēng)五臟虛弱,魂魄不安。
【用法用量】
水2大盞,煎作8合,分3次溫服,如人行5里1服。仍避風(fēng)寒,若覺未安,隔日更作1劑。
【摘錄】
《醫(yī)學(xué)綱目》卷五引《濟生》。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附飲的中藥方劑應(yīng)該都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rèn)識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以上介紹的中藥方劑是比較有效的,如果想要治療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治療哦!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白附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能夠 有效地進行治療多種病癥。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附散的中藥方劑以及白附散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附散
【處方】
白附子、藿香葉(去上)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吐逆不定,虛風(fēng)喘急。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或1錢,米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
《衛(wèi)生總微》卷十。
白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3分,白芍藥3分,麻黃根1兩,五味子半兩,牡蠣1兩(燒為粉),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焙干)。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脈微細,汗出不止,漸覺虛羸。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二。
結(jié)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附散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rèn)識和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有效地治療,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就診哦!
白附湯這種中藥方劑能夠有效地進行治療,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多的功效。那么,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附湯的中藥方劑以及白附湯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一起來看看吧!
白附湯
【處方】
全蝎5分,白附1錢,南星1錢,半夏1錢,旋覆花1錢,菊花1錢,天麻1錢,川芎1錢,橘紅1錢,僵蠶1錢,生姜1錢。
【功能主治】
風(fēng)痰,頭暈痛。
【摘錄】
《嵩崖尊生》卷六。
白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五靈脂1兩,白芷(微炒)1兩,黃明膠(兩片)1兩(炙令燥)。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虛勞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入蜜少許,更煎2沸,放溫,細呷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幾中藥方劑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附湯的中藥方劑應(yīng)該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rèn)識和了解了吧!這個頭暈頭痛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哦!最后祝早日康復(fù)哦!
白附丸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有著非常多的應(yīng)用。那么,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附丸的中藥方劑以及白附丸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白附丸
【別名】
真珠膏、人參丸。
【處方】
白附子(生)2個,天南星(炮)半兩,全蝎37枚,人參2錢,白僵蠶(麩炒)14個,朱砂1錢,腦、麝、乳香各少許。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
小兒因驚,或風(fēng)涎盛,手足欲動之疾,天釣眼睛,搐掣手腳;涎潮心舍,叫喚不應(yīng),并夾驚傷寒、驚癇。
【用法用量】
真珠膏、人參丸(原書同卷引《張氏家傳》)。
【摘錄】
《幼幼新書》卷十引《劉氏家傳》。
白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芍藥3分,補骨脂(炒)1兩,黃耆(銼)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40粒,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肺痿。小便數(shù),甚者吐涎沫,欲咳不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臨臥溫服,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附丸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rèn)識以及獨到的了解了吧!這白附丸中藥方劑雖然效果不錯,但還是請到醫(yī)院就收正規(guī)的治療哦!
白扁飲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這種中藥方劑的應(yīng)用是非常多的。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扁飲的中藥方劑以及白扁飲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扁飲
【別名】
巴豆靈膏、白扁豆飲、巴豆膏。
【處方】
白扁豆、青黛、甘草各等分,巴豆1枚(去殼)。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解砒毒。主。
【用法用量】
巴豆靈膏(《普濟方》卷二五一)、白扁豆飲、巴豆膏(《奇效良方》卷六十九)。
【摘錄】
方出《得效》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二五一。
八珍湯
【處方】
人參1錢,白術(shù)1錢(土炒),條芩1錢,阿膠2錢(蛤粉炒),廣皮1錢,當(dāng)歸1錢,杜仲1錢(鹽水炒),白芍藥1錢(酒炒),茯苓1錢,炙甘草3分,撫芎3分,香附1錢(酒炒)。
【功能主治】
養(yǎng)胎。主。
【用法用量】
加砂仁末5分,生姜1片,水煎服。妊娠六七八月用之。
【摘錄】
《醫(yī)徹》卷四。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扁飲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rèn)識和相關(guān)的了解了吧!這白扁飲中藥方劑的效果是比較不錯的。最后祝早日康復(fù)哦!
相信很多人對于中國古老的中醫(yī)中的中藥方劑的了解應(yīng)該都不是太多。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白蜜飲的中藥方劑,看看這白蜜飲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是什么?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蜜飲
【處方】
白蜜2兩,生地黃汁1升。
【功能主治】
吐血。
【用法用量】
上藥攪勻,用銀石器慢火煎至半升,放令極冷,再于重湯內(nèi)溫過。頓飲。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八八。
白蜜湯
【別名】
白蜜酒。
【處方】
白蜜2兩,生地黃汁1盞,酒半盞。
【功能主治】
緩肝行血。主妊娠墮胎后惡血不出。
【用法用量】
白蜜酒(《濟陰綱目》卷九)。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蜜飲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rèn)識和相關(guān)的了解了吧!這白蜜飲中藥方劑的效果是比較不錯的。最后祝早日康復(fù)哦!
白鳳飲這種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是非常重要的,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多的功能主治。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鳳飲的中藥方劑以及白鳳飲的處方和制法,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鳳飲
【處方】
烏嘴白鴨1只(取頭頸骨連喉管嗓嗉,不刺破,不落水),玄參4錢,生地黃5錢,蝸牛2個,地龍2條,古文錢4枚,白鹽梅3個,枇杷葉3錢(絹包)。
【制法】
用新取急流河水3大碗,揚365遍,炊以蘆薪,煎至8分,去油。
【功能主治】
疫喉白腐,會厭潰爛,口出臭氣。
【用法用量】
臨飲時,每1鐘加柿霜1錢,和勻,緩緩飲之。
春加蠶食桑葉(孔多者)3錢,夏加荷花蒂(連須)7個,秋加荸芥苗梢(寸許長者)9枚,冬加青果汁1小酒杯(沖服,或用青果5枚,去兩頭尖,搗爛入煎亦可)。
【摘錄】
《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引《疫喉淺論》。
白茯苓散
【別名】
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1兩,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黃芩1兩(銼),白術(shù)1兩,沉香1兩,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生干地黃3分,五味子3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肝氣不足,筋脈不遂,心膈壅滯,左肋妨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茯苓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二)。
【注意】
忌莧菜。
【摘錄】
《圣惠》卷三。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這個治療疫喉白腐,會厭潰爛的中藥方劑--白鳳飲。這種中藥方劑的治療效果還是非常的不錯的。如果想要接受更好的治療的話!還是請到醫(yī)院進行就診治療哦!最后祝早日康復(fù)哦!
白草枇杷飲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多的功用。在中醫(yī)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草枇杷飲的中藥方劑以及白草枇杷飲的處方和制法,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草枇杷飲
【處方】
白花蛇舌草50克,生枇杷葉9克,當(dāng)歸9克,生梔仁9克,白芷6克,桑白皮12克,黃柏9克,黃連3克,生甘草3克。
【功能主治】
清理濕熱,解毒散結(jié)。主肺胃濕熱,外感毒邪。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八仙丹
【處方】
伏火朱砂1兩,真磁石1兩,赤石脂1兩,代赭石1兩,石中黃1兩,禹余糧1兩,(以上5味并火煅,醋淬),乳香(乳缽坐水盆中研)1兩,沒藥1兩。
【制法】
上為細末,勻研極細,糯米濃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或如豆大。
【功能主治】
補精髓,壯筋骨,益心智,安魂魄,令人悅澤,駐顏輕身,延年益壽,閉固天癸。主虛損。
【用法用量】
每服1粒,空心鹽湯送下。
【臨床應(yīng)用】
虛勞,有人年幾七旬,夢漏,羸弱,氣惙惙然,虛損,得此方服之,頓爾強壯,精氣閉固,飲食如舊。
【摘錄】
《本事》卷二。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大家對這個白草枇杷飲一定也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獨到的了解了吧!沒錯哦!白草枇杷飲的中藥方劑就是有這么多的功效,沒懂的話!就再看一遍哦!
這白防活命飲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多的功效。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防活命飲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防活命飲
【處方】
白芷1錢,防風(fēng)1錢,乳香1錢,沒藥1錢,甘草1錢,連翹1錢,赤芍1錢,穿山甲(炙焦)1錢,歸梢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皂刺1錢,貝母1錢,金銀花3錢,陳皮1錢。
【功能主治】
痘癰毒。
【用法用量】
水、酒各半,煎服。
【摘錄】
《痘疹全集》卷十四。
白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2兩,人參3兩半(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1兩,遠志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四十七。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幾中藥方劑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這白防活命飲的中藥方劑應(yīng)該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rèn)識和了解了吧!這個痘癰毒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哦!最后祝早日康復(fù)哦!
嘔吐的情況,我們都有過。但是引發(fā)嘔吐的原因有很多,所以每次治療嘔吐的方法也不會相同。建議大家多多留意自己的健康,好好保護自己。這里推薦半附湯中藥方劑給大家,半附湯的功效是治療嘔吐不止的情況,來看半附湯的用法!
處方
生附子、半夏各7.5克、生姜10片。
功能主治
溫胃化痰。主治胃冷生痰,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時服?;蚣幽鞠闵僭S尤妙。
摘錄
《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嘔吐
嘔吐,中醫(yī)病證名。是以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致的一種病證,可出現(xiàn)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床辨證以虛實為綱。治療以和胃降逆為原則,但須根據(jù)虛實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病因
1、外邪犯胃
感受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隨逆氣上出,發(fā)生嘔吐。由于季節(jié)不同,感受的病邪亦會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2、飲食不節(jié)
飲食過量,暴飲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潔食物,皆可傷胃滯脾,易引起食滯不化,胃氣不降,上逆而為嘔吐。
3、情志失調(diào)
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難運化,胃失和降,均可發(fā)生嘔吐。
4、病后體虛
脾胃素虛,或病后體弱,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盛受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食滯胃中,上逆成嘔。
病機
嘔吐的病位主要在胃,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guān)系。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病理性質(zhì)不外虛實兩類,實證因外邪、食滯、痰飲、肝氣等邪氣犯胃,以致胃氣痞塞,升降失調(diào),氣逆作嘔;虛證為脾胃氣陰虧虛,運化失常,不能和降。病理演變:初病多實,嘔吐日久,損傷脾胃,脾胃虛弱,可由實轉(zhuǎn)虛。亦有脾胃虛弱,復(fù)因飲食所傷,而出現(xiàn)虛實夾雜之證。
診斷依據(jù)
1、初起嘔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嘔吐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氣味不甚。
2、新病邪實,嘔吐頻繁,常伴有惡寒、發(fā)熱、脈實有力。久病正虛,嘔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脈弱無力等癥。
3、本病常有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惱怒氣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結(jié)語:有關(guān)半附湯中藥方劑,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半附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半附湯的功效是幫助治療嘔吐不止的情況,對于此疾病的一些病因還有病機,上述也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希望大家認(rèn)真學(xué)習(xí)閱讀!
如果一個人因為身體疾病,造成面目浮腫。應(yīng)該會很影響治病的心情。尤其是對于女患者來說。因為那就意味著沒有毀容也接近了毀容了。建議大家要及早找清楚面目浮腫的原因,還可以喝柏枝飲中藥方劑。柏枝飲的功效就是治療面目浮腫的,來看柏枝飲的用法!
處方
干柏枝、干藕節(jié)(1方加白芍、犀角汁同服)。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久嗽氣逆,面目浮腫,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
入蜜,沸湯調(diào)服。
摘錄
《幼科折衷》卷上。
面部浮腫
體內(nèi)增加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時,就是浮腫。體重增加的同時,會出現(xiàn)眼皮浮腫、腳踝或小腿水腫。大部分的浮腫是由腎臟或心臟疾病所引起的,不過,有時候肝病的腹水、蛋白質(zhì)不足引起的營養(yǎng)失調(diào)或更年期障礙的荷爾蒙異常等,也會造成浮腫。若從臉部開始浮腫,繼而擴大到全身時,罹患腎臟病的可能性很高,不過也有可能是急性腎炎或腎病變。
鑒別
腎臟病的常見癥狀有水腫、高血壓、尿少或無尿、多尿、尿頻、血尿、尿中泡沫增多、腰酸痛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癥狀。
水腫
常出現(xiàn)于眼瞼、足踝及背臀部。嚴(yán)重時可伴有胸水、腹水及會陰(陰囊、陰唇)水腫。若皮膚破損,水腫液可溢流不止。水腫位置可隨著體位的變化而移動,如平臥時以眼眶周圍的軟組織最明顯,站立或久坐之后可以在內(nèi)踝處出現(xiàn)凹陷性水腫。水腫發(fā)生時均伴有尿少及體重增加,嚴(yán)重患者全身水腫液可高達20-30L,所以要識別有無水腫,宜每日起床排空大、小便之后,空腹測體重,觀察逐日的變化。
高血壓
腎臟病人就醫(yī)時應(yīng)注意檢查血壓,若血壓升高,常是病情加重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高血壓病人亦應(yīng)注意檢查尿常規(guī),觀察血壓變化與尿蛋白增減的關(guān)系,以便醫(yī)師鑒別是腎臟病引起的高血壓,還是高血壓導(dǎo)致的腎臟損害。
尿少或無尿
成人24小時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時少于15-20m1)叫少尿,少于lOOml叫無尿。此時腎臟已不能從尿液中排出人體的代謝廢物和毒素,無法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zhì)和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與平衡,應(yīng)緊急找醫(yī)生診治。
多尿及夜尿
每晝夜尿量超過2500ml稱多尿。如果沒有飲水過多、沒有使用利尿藥物、沒有患糖尿病、沒有垂體系尿崩癥等腎臟以外的因素,則多尿是腎小管濃縮功能不全的表現(xiàn)。正常人日夜排尿量有一定規(guī)律,日間尿量應(yīng)多于夜間,其比例為2~3:1,夜尿不應(yīng)多于750ml。若夜尿增多,日夜尿量之比發(fā)生改變,亦是腎小管濃縮功能減退的表現(xiàn)。若進行檢查可發(fā)現(xiàn)尿比重及尿滲透濃度降低中醫(yī)認(rèn)為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腎氣虛弱、下元不固、攝納無權(quán)所致。
尿頻
尿頻是指小便次數(shù)多,但每次的尿量卻很少,尿急是指憋不住尿;尿痛指排尿時尿道口及小腹脹痛,多見于膀胱炎。
結(jié)語:有關(guān)柏枝飲中藥方劑,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柏枝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了。柏枝飲的功效之一是治療面目浮腫??梢韵胂?,那樣的癥狀很是恐怖,還嚴(yán)重影響面容。所以大家一定要找清楚原因,盡快治療好吧!
胃痛的情況很多人都有過,治療胃痛的藥物也挺多的。那么有沒有嘗試過使用中醫(yī)療法呢?這里小編介紹的飴糖飲中藥方劑,就是能夠幫助我們健脾胃、止疼痛的藥物。緩解胃痛不是問題,飴糖飲的效果不錯的,來看飴糖飲的用法!
處方
飴糖20克。
制法
飴糖開水化服。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胃,止疼痛。此飲狀如膠蜜,有保護粘膜作用,故能緩解胃痛。
用法用量
每日3次,飯前服。
摘錄
《經(jīng)驗方》。
胃痛的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濕熱諸邪,內(nèi)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fā)胃痛。
4、素體脾虛
脾胃為倉稟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陽而發(fā)胃痛。
結(jié)語:飴糖飲中藥方劑,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飴糖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了。從上述的介紹中得知,此款中藥方子幫助緩解胃痛的癥狀還是不錯的。很多人對胃痛比較害怕,因為總是治不好。建議大家可以咨詢中醫(yī)師,了解下中醫(y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