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烏藥湯方劑功效
夏季養(yǎng)生方劑。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加味烏藥湯方劑功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味烏藥湯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加味烏藥湯是一種臨床的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加味烏藥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加味烏藥湯。
分類
理氣劑-行氣。
組成
烏藥 縮砂 木香 延胡索各一兩(各10g) 香附炒,去毛二兩(10g) 甘草一兩半(5g)
用法
細銼,每服七錢(20g),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功效
行氣活血,調經止痛。
方解
痛經一證較為復雜,有痛在經前或經后,有脹甚于痛,或痛甚于脹,然不外實寒、虛寒、氣滯、血瘀等幾種。本方治證為肝郁氣滯,經行不暢,故經前少腹脹痛,脹甚于痛。治宜疏肝解郁,調經止痛。
方中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為君藥。烏藥辛散溫通,助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止痛;延胡索行氣活血,調經止痛,兩藥合用,行氣活血.調經止痛,共為臣藥。木香、砂仁行氣止痛而消脹,生姜溫胃散寒,均為佐藥。甘草緩急止痛,兼調諸藥,為佐使之用。諸藥相合,共奏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使氣行血暢,經調痛止。
方歌
加味烏藥湯砂仁,香附木香烏草倫, 配入玄胡共六味,經前脹痛效堪珍。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加味烏藥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加味烏藥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ys630.coM延伸閱讀
天臺烏藥散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天臺烏藥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天臺烏藥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天臺烏藥散。
分類
理氣劑-行氣。
組成
天臺烏藥(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9g)各半兩 檳榔二個(9g) 川楝子十個(12g) 巴豆七十粒(12g)。
用法
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余藥共研為末,和勻,每服一錢(3g)溫酒送下。
功效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方解
本方主治疝氣為寒凝肝脈,氣機阻滯所致。因肝的經脈循少腹,絡陰器,寒客肝脈,氣機阻滯,故少腹疼痛,痛引睪丸,偏墜腫脹。《儒門事親》說:諸疝皆歸肝經?!毒霸廊珪酚终f:治疝必先治氣。故治疝之法總不離行氣疏肝。
方中用烏藥辛溫,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藥。青皮疏肝理氣,木香行氣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四藥皆辛溫芳香之品,合用以加強烏藥的行氣疏肝作用,共為臣藥。用檳榔下氣導滯,直達下焦而破堅;取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能增強川楝子行氣散結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共為佐使藥。
綜觀全方是行氣藥與散寒藥配伍,共成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劑,使氣行寒散,肝脈調和,則疝痛自愈。
方歌
天臺烏藥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檳姜, 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天臺烏藥散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芍藥湯其實是很常見中藥方劑,但是因為我們是中醫(yī)從業(yè)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數的人群是不會知道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的。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芍藥湯的組成吧,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了解它。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說不定會對你有幫助哦。
【名稱】芍藥湯
【分類】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芍藥一兩(15~20g) 當歸半兩(9g) 黃連半兩(5~9g) 檳榔 木香 甘草炒,各二錢(各5g) 大黃三錢(6g) 黃芩半兩(9g) 官桂二錢半(2~5g)
用法
上藥呚咀,每服半兩(15g),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
功效
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方解
本證為濕熱壅滯腸中所致。濕熱下注大腸,壅滯氣機,腸中積滯不化,濕熱與氣血瘀滯相搏,而成下痢膿血。故治宜清熱行氣活血之法。方中重用白芍,取其苦酸微寒,柔肝理脾,調和氣血,而止瀉痢腹痛?!侗静菥V目》謂其止下痢腹痛后重,為方中君藥。
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而解腸中熱毒,以治濕熱成痢之本,為臣藥。大黃苦寒,瀉熱祛積破瘀,使積滯除、瘀血去,則下痢可止,此乃通因通用之法。又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當歸柔肝和血,與大黃合用,又有行瘀之用,此即《保命集》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之理。使氣行血活,積滯得下,則里急后重自解。以上四藥為佐。
肉桂辛熱,配在苦寒藥中是為反佐,可防止苦寒傷中與冰伏濕熱之邪,配伍活血藥又助行血之力。甘草甘平,益胃和中,調和諸藥,與白芍相配,又能緩急而止腹痛,為佐使藥。綜合全方,共奏清熱燥濕,調氣行血,柔肝理脾,化滯止痢之功。
本方的組方特點,是以清熱燥濕為本,兼以氣血并治,通因通用,肝脾同調,與葛根黃芩黃連湯、黃連解毒湯等純用苦寒止痢之方不同。
方歌
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 清熱燥濕調氣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芍藥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芍藥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中藥方劑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常見的種類比較多,我們在選擇時,要根據自身疾病需求進行,下面就來介紹一種:加味烏藥順氣散。
【處方】白芷、桔梗、陳皮、天臺烏藥、枳殼、茴香、縮砂、天南星、川芎、當歸、半夏、南木香、牛膝、木瓜、檳榔、香附子、甘草、萆薢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36種風,72般氣,左癱右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腳疼痛,及治婦人胎前產后血虛血暈,血氣不調,四肢麻痹,忽然手腳不能動之癱瘓,一切血氣風,又治男子寒疝,風濕腳氣下癰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2-3錢,水1大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看病上下服。如婦人患,用好當歸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六
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你是不是已經了解了加味烏藥順氣散的做法了呢?養(yǎng)生從生活小事做起,希望本文對你有一些幫助!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中藥方劑在中醫(yī)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芍藥湯的藥茶治療方以及白芍藥湯的處方和制法,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芍藥湯
【處方】
白芍藥1兩半(煨),澤瀉7錢,白術5錢,桂心2錢半,當歸1錢半,干姜2錢,甘草3錢(炙)。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小兒胃寒腹痛,至夜多啼。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水1盞,煎至5分,空心服。
【摘錄】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白芍藥散
【處方】
白芍藥半兩,白茯苓半兩,當歸半兩,白術半兩,陳皮半兩,香附子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癃疾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下。
【摘錄】
《雞峰》卷十二。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芍藥湯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獨到的了解了吧!這白芍藥湯中藥方劑雖然效果不錯,但還是請到醫(yī)院就收正規(guī)的治療哦!
味道不好的時候就是食欲不振的癥狀,如果情況嚴重的需要食用一些中醫(yī)療法來治療。例如喝些中藥方劑,這里給大家介紹白術芍藥湯。白術芍藥湯的功效還是很不錯的,有興趣的朋友來看白術芍藥湯的用法和用量等問題吧!
處方
白術1兩,芍藥1兩,甘草5錢。
功能主治
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谷不化。
用法用量
上銼。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濾清溫服。
摘錄
《保命集》卷中。
中醫(yī)對于食欲不振的治療
1、感受寒邪
主證
外感寒邪,胃脘痞脹,隱痛,噯氣吐清水,大便溏薄,食少納差,泛惡欲吐,脘腹脹悶,腹痛腸鳴,或頭重如裹,身重或腫,畏寒肢冷,或身目黃而晦暗,舌胖苔薄白,脈緊。
治法
散寒溫中,和胃進食。
2、濕濁犯胃
主證
腕中痞悶,身重乏力,思睡昏重,倦怠懶言,口甘黏膩,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脈濡。
治法
芳香化濁。
3、飲食所傷
主證
過食甘肥油膩及醇酒厚味之品,脘腹發(fā)脹,納呆,惡食,噯氣酸腐,嘔吐食臭,大便秘結或不暢,厭油膩,惡心欲吐,心煩,全不思食,見食物則惡心,苔黃膩,脈滑而數。
治法
消食導滯。
結語:有關白術芍藥湯的功效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白術芍藥湯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了。白術芍藥湯的功效中有治療食欲不振,對于這個病癥,上述還介紹了中醫(yī)的其他療法,希望大家可以多試試!
中藥的魅力還是很大的,多年來那么多醫(yī)學先輩們研究的成果,我們應該多多了解,多多應用。今日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味藥名叫加味逍遙散處方,也是一個中藥方劑,希望能夠給一些身體不舒服的人提供幫助。加味逍遙散的功效很多,大家一起看看!
加味逍遙散(《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組成配方】
柴胡6錢(鹽水炒),白芍2兩(炒),白術1兩半(制),當歸3兩,茯苓1兩,炙草4錢,山梔2兩(炒),丹皮1兩半,蛤殼3兩(生研)。
【功能主治】
陰癢,脈弦虛數。
【方劑制法】
上為散。
【用法用量】
白雷丸3錢,煎湯調下3錢。
【方劑摘錄】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備注】
蛤殼生研,利少陰之濕熱;柴胡鹽制,解肝膽之虛陽;當歸養(yǎng)血榮經;白芍斂陰和血;白術培土制濕;茯苓滲濕和脾;丹皮涼血以清相火;山梔降熱以清濕火;炙甘 草以緩中和胃也。白雷丸湯調下,取其清熱殺蟲,使熱化蟲消則濕亦得泄而津血四布,肝脾無不皆受其蔭,豈有濕熱下注以成陰癢之疴哉!
加味逍遙散(《治痘全書》卷十三)
【組成配方】
當歸、白芍、茯苓、白術、大棗、柴胡、甘草、丹皮、梔子仁。
【功能主治】
痘瘡氣血虛,稍稍有火,氣血不勻調者。
【用法用量】
上為散服。
【方劑摘錄】
《治痘全書》卷十三。
【備注】
氣虛不和,故用茯苓、白術、甘草;血虛不和,故用當歸、芍藥;至柴胡,正所以調和半表半里之氣血也;血有熱,非丹皮不可;氣有熱,非山梔不可。玩此乃八物湯之變者,非逍遙而何?
加味逍遙散 《醫(yī)學入門》卷八
【來源】
《醫(yī)學入門》卷八。
【組成】
白芍、白術各3克、白茯苓、麥門冬、生地各1.8克、甘草、桔梗各0.6克、地骨皮、當歸各2.4克、山梔仁、黃柏各0.9克。
【用法】
水煎,溫服。
【主治】
潮熱咳嗽。
【加減】
虛甚者,加山藥、破故紙、枸杞子。
結語:其實每一味藥對于我們來說,最關注的當然是它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今日小編介紹了這個加味逍遙散中藥方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它,以后想用中醫(yī)診治時可以考慮,當然是這味藥能夠有效果的癥狀。例如痘瘡氣血虛的人、潮熱咳嗽的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