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fù)我們的身體。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貝母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人們對于健康越來越重視,中藥方劑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那么你知道貝母散是什么嗎?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貝母散的相關(guān)知識呢?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貝母 知母 百部 阿膠 甘草 麻黃 杏仁 人參 茯苓 半夏曲餅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新久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1盞,大黃蠟1皂大,同煎至8分(即水一盞),通口服。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十一
【處方】貝母22.5克(煨令微黃)百合22.5克 杏仁3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30克(炙微赤,銼)赤茯苓22.5克 麻黃30克(去根、節(jié))石膏60克 人參30克(去蘆頭)柴胡30克(去苗)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宜肺平喘。主傷寒汗出而喘促,煩熱頭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3.7克,煎至20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別名】貝母飲(《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貝母(煨微黃)桔梗(去蘆頭)馬兜鈴 百合 款冬花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干姜(炮裂)漢防己 麻黃(去根、節(jié))各7.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少許,煎至75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五次。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處方】貝母1分(煨微黃),桔梗1分(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分(去蘆頭),干姜1分(炮裂,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貝母(煨微黃)1分,桔梗(去蘆頭)1分,馬兜鈴1分,百合1分,款冬花1分,半夏(湯洗7遍去滑)1分,干姜(炮裂)1分,漢防己1分,麻黃(去根節(jié))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5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貝母。
【功能主治】人面瘡。
【用法用量】《外科啟玄》本方用貝母五錢,為細末。用醋調(diào)稀,填入瘡口內(nèi),令滿塞之,次日即愈;如少愈,再填,不過三次全愈。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八引《本草圖經(jīng)》,名見《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貝母(去心)半兩,皂莢子(炒焦色黃)半兩,葶藶子(隔紙炒)1分,甘草(炙,銼)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感寒咳嗽,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上為散。每服半錢匕,乳食后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別名】貝母飲
【處方】貝母1分(煨微黃),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1分(去根節(jié)),紫蔻1分(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咽喉不利,狀如呀者。
【用法用量】貝母飲(《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3分(去苗土),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人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喘急失聲。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貝母1兩(煨微黃色),刺薊1兩,蒲黃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貝母5分(煨微黃),桂心1兩,射干半兩,鐘乳粉1兩,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百部半兩,五味子1兩,白石英2兩(細研),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款冬花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挫),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羊肺1具(以水3大碗,煮取汁1碗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晝夜不息,氣奔欲絕,肺傷唾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用羊肺汁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別名】二母湯、二母散、一捻金
【處方】知母(新瓦上焙)1兩,貝母(巴豆7粒同貝母炒略熟,去巴豆不用)1兩。
【功能主治】熱嗽及痰喘。
【用法用量】二母湯(《普濟方》卷二十七引《醫(yī)學(xué)切問》)、二母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一捻金(《普濟方》卷一五七)。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貝母2兩,金銀花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乳癰。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后好酒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五
【處方】貝母,桑白皮,五味子,甘草(炙)1錢5分,款花2兩,杏仁(去皮尖)3兩。
【功能主治】久嗽,暴發(fā)咳嗽,多日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兩,加生姜3片,煎8分,去滓服。
【摘錄】《醫(yī)學(xué)六要》卷三
【處方】貝母(煨微黃)1兩,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生干地黃1兩,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五味子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妊娠,肺損咳嗽,喘促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糯米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喘悶。
【用法用量】如2-3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后溫分2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貝母(去心)1兩半,槐子(10月上已日采之佳)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難產(chǎn)。
【用法用量】每服3錢巴,以熟水調(diào)下,未生更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九
【處方】貝母10枚大者(去心,麩炒令黃),阿膠(炙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臨臥煎糯米飲調(diào)下。服后去枕仰臥。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貝母3兩,麻黃(去節(jié))2兩,干姜2兩,桂心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久咳上氣,喉中鳴,晝夜不得臥。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平旦酒調(diào)下,1日2次;不知,增之至2匕,大劇可至再服,酒隨飲多少。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卷十引《深師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半兩,杏仁(去皮尖,炒)3錢,人參3錢,知母半兩,貝母半兩,甘草半兩,石膏(煨)1兩。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用蜜、薄荷少許同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嬰方》
【處方】川山甲(燒存性)、貝母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馬疔。
【用法用量】酒調(diào)下3-4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四引《鮑氏方》
【處方】貝母3錢,白芷3錢,當(dāng)歸3錢,乳香3錢,沒藥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乳癰,乳癤。
【用法用量】每服5錢,熱黃酒送下。
【摘錄】《仙拈集》卷三
【處方】黃耆1兩,青皮1兩,茯苓1兩,栝樓根1兩,甘草1兩,紫菀1兩,白術(shù)1兩,百合1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時氣病。
【用法用量】本方名“貝母散”,但方中無貝母。疑脫。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九
【處方】貝母(炮)半兩,甘草(炙)半兩,紫菀草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蛤粉炒)。
【功能主治】小兒肺感寒邪,咳嗽喘急,睡臥不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貝母1兩,紫菀3錢,麥門冬1兩半,杏仁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喘急失聲。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貝母3錢,細辛2錢,人參3錢,杏仁(去皮尖)2錢,川芎2錢,罌粟殼(去浮楞)2錢,百部根2錢,粉草2錢,訶子3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兒嗽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1錢,干柿少許同煎。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
【處方】貝母、知母、百部、阿膠、甘草、麻黃、杏仁、人參、茯苓、半夏、曲餅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遠年近日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大盞,黃蠟1皂大,同煎至8分,通口服。
【摘錄】《雞峰》卷十一
【處方】貝母(煨)1分,麥門冬1分,款冬花1分,杏仁(炒)1分,紫菀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久嗽不止,痰吐喘悶,氣噎。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乳汁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貝母(去心)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白口瘡,滿口如浸餅起者。
【用法用量】先煮面撥粥7個,將逐個撥粥搌兒口內(nèi)瘡了,便以藥末半錢,水5分,蜜少許,煎3分,冷與服。仍以藥摻貼,每日用3-4次。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guān)于貝母散的相關(guān)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醫(yī)學(xué)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相關(guān)閱讀
貝母瓜蔞散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川貝2錢,瓜蔞仁1錢5分,山梔1錢,黃芩1錢,橘紅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兒內(nèi)熱,夜熱潮熱,晝輕夜重,或口渴,或腹脹,或盜汗,癥因伏燥者。
【用法用量】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三
【處方】貝母、瓜蔞霜、茯苓、橘紅、桔梗。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頭眩。
【各家論述】貝母、瓜蔞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紅甘辛以通肺氣,桔梗上開肺郁,而痰飲自祛矣。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一
【處方】貝母1錢5分,瓜蔞1錢,花粉8分,茯苓8分,橘紅8分,桔梗8分。
【功能主治】燥痰澀而難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處方】貝母、瓜蔞、南星(炮)、荊芥、防風(fēng)、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術(shù)、陳皮、半夏(湯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等分。
【功能主治】肥人中風(fēng),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
【處方】貝母2錢,瓜蔞仁1錢5分,膽南星5分,黃芩1錢,橘紅1錢,黃連(炒)1錢,甘草5分,黑山梔5分。
【功能主治】類中風(fēng),肺火壅遏者,肺熱液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通過上文對貝母瓜蔞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xué)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貝母瓜蔞散,主要是治療常見的咽喉干燥苔白,或者是咯痰難出等問題,而且還能夠用于治療肺結(jié)核、肺炎等癥狀,是在生活當(dāng)中經(jīng)常會運用得到的,還能夠清熱潤燥,理氣化痰,正確的使用這些藥物又可以避免其他副作用問題,更好地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運用信息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燥痰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如兼感風(fēng)邪,咽癢而咳,微惡風(fēng)者,可加桑葉、杏仁、蟬蛻、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熱較甚,咽喉干澀哽痛明顯者,可加麥冬、玄參、生石膏等清燥潤肺;聲音嘶啞、痰中帶血者,可去橘紅,加南沙參、阿膠、白及等養(yǎng)陰清肺,化痰止血。
3.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可用于肺結(jié)核、肺炎等屬燥痰證者。
4.使用注意 對于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則非所宜。
[加減法]
1.若兼有風(fēng)邪侵肺時,可加入桑葉10 苦杏仁8 前胡8
2.肺絡(luò)被燥傷,咳痰有血絲者,應(yīng)去掉橘紅這一味藥,而加入北沙參20 麥冬12 仙鶴草12
3.咳甚者可加入苦杏仁8 桑白皮12 枇杷葉8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學(xué)心悟》卷3:“燥痰澀而難出,多生于肺,肺燥則潤之,貝母瓜蔞散?!?/p>
2.方論選錄 冉先德《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 “燥痰之證,多由肺陰不足、虛火灼津而成。方以貝母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為君;瓜蔞、花粉清熱滌痰而潤燥為臣;茯苓、橘紅健脾理氣以祛痰為佐;桔梗載諸藥入肺,宣肺利氣為使。共奏清熱潤燥,理氣化痰之功,使肺陰得潤而燥痰可除,清肅有權(quán)則咳逆可止?!?/p>
上述就是關(guān)于貝母瓜蔞散的幾大藥用價值,以及生活當(dāng)中的運用方面,科學(xué)地利用它對緩解身體存在的咽喉干燥,或者是咯痰難出等現(xiàn)象。都可以起到快速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清熱潤燥,降低疾病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各種影響和危害。
大家知道湖北貝母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湖北貝母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湖北貝母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diào)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英文名】BULBUS FRITILARIAE HUpEHENSIS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 湖北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的干燥 鱗莖 。夏初植株枯萎后采挖,用石灰水浸泡,硫黃熏;或清水浸泡,干燥。
【性狀】本品呈扁圓球形,高0.8~2.2cm,直徑0.8~3.5cm,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呈腎形,或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頂端閉合或開裂。內(nèi)有鱗葉2~6枚及干縮的殘莖。內(nèi)表面淡黃色至類白色,基部凹陷呈窩狀,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數(shù)須根。單瓣鱗葉呈元寶狀,長2.5~3.2cm,直徑1.8~2cm。質(zhì)脆,斷面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苦。
【鑒別】(1) 本品粉末淡棕黃色。淀粉粒甚多,廣卵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7~54μm,臍點點狀、人字形、裂縫狀或雙分叉馬尾狀,層紋明顯細密;偶見復(fù)粒,由2~3分粒組成,形小。表皮細胞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不整齊的連珠狀增厚;有時可見氣孔,扁圓形,直徑54~62μm,副衛(wèi)細胞4~5個。草酸鈣結(jié)晶棱形、方形、顆粒狀或簇狀,直徑可達50μm。導(dǎo)管螺紋或環(huán)紋,直徑6~20μm。
【炮制】洗凈,干燥。
【性味】微苦,涼。
【歸經(jīng)】歸肺、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止咳,散結(jié)。用于熱痰咳嗽,痰核瘰疬,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3~9g,研粉沖服。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以上就是對湖北貝母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一些介紹,選擇它的時候,需要對它的使用方法進行認(rèn)識。
對于貝母飲這種方劑,我們應(yīng)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guān)于貝母飲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貝母(去心)百合各45克 紫菀(去苗)桑白皮 桔梗(炒)各30克 麥門冬(去心,焙)45克 大黃(蒸)22.5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八味,嚼咀如麻豆。
【功能主治】主肺臟有熱,咽喉及口干,咳嗽氣促痰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煎取10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一日二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貝母湯
【處方】貝母(去心)1兩半,百合1兩半,紫菀(去苗)1兩,桑根白皮1兩,桔梗(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大黃(蒸)7錢半,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臟熱,咽喉及口干,咳嗽氣促,痰壅。
【用法用量】貝母湯(《原書卷一二四)。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貝母湯
【處方】貝母2兩,石膏(綿裹,碎)2兩,桂心2兩,麻黃(去節(jié))2兩,甘草(炙)2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者),生姜5兩,半夏5兩(洗)。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脅滿,不能食,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貝母湯(《千金》卷十七)。
【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蔥、餳等。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咽喉窒塞胸滿,必是寒郁熱邪不得發(fā)越,故用麻、杏、甘、石,加姜、半以滌痰涎,桂心以通血脈,貝母以清肺氣,雖云輔佐,實緩麻黃、石膏之性耳。
【摘錄】《外臺》卷九引《深師方》
看完了本文為大家?guī)砹岁P(guān)于貝母飲的食用方法之后,是不是覺得關(guān)于貝母飲的學(xué)問非常的多?那么喜歡養(yǎng)生的朋友就快快行動起來吧。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貝母湯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貝母(去心,姜制)黃芩(生,去皮)干姜(生)陳皮(去白)五味子(揀)各30克 桑白皮(蜜炙)半夏(湯浸)柴胡(去苗)桂心(不見火)各15克 木香 炙甘草各7.5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咳嗽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杏仁(去皮、尖)7個,生姜5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熱服。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三
【處方】貝母(去心)桑白皮銼)五味子 甘草(炙,銼)各15克 款冬花60克 知母7.5克 杏仁(去皮、尖,麩炒)22.5克
【制法】上粗搗篩。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主暴發(fā)咳嗽,多日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五
【處方】貝母8分,石膏8分,升麻6分,知母6分,黃芩6分,梔子6分,芍藥6分,杏仁5分,柴胡5分,羚羊角4分,射干4分,甘草(炙)2分。
【功能主治】傷寒壯熱加嗽。
【用法用量】上切。水4升,煮1升2合,為4服。1-2歲量與。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嬰孺方》
【處方】貝母(去心)3分,款冬花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風(fēng),暴得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貝母2兩,甘草(炙)2兩,麻黃(去節(jié))4兩,桂心4兩,半夏(洗)3兩,干姜3兩,杏仁70枚。
【功能主治】咳逆,喉中如水雞聲。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2斗3升,先煮麻黃得10沸,納藥煮取3升,溫服7合,每日3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
【摘錄】《外臺》卷十引《小品方》
【處方】貝母1兩,甘草(半炙半生)2錢。
【制法】銼焙為末。
【功能主治】100日內(nèi)嬰孩咳嗽有痰。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用陳大米煎湯,空心調(diào)服;痰盛,淡姜湯調(diào)下,或牛黃少許煎服。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貝母(姜汁浸半日)2錢,五味子2錢,桑白皮2錢,黃芩2錢,陳皮2錢,半夏半錢,甘草(炙)半錢,桂心半錢,柴胡半錢,木香半錢,杏仁(去皮尖,炒)14粒,干姜(炮)2分半。
【功能主治】久嗽虛寒不已。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2服。水2盞,加生姜3片,煎8分,食遠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林》
【處方】貝母1錢,知母1錢,半夏1錢,秦艽1錢,甜葶藶5分,甘草(炙)5分,杏仁8分,橘紅1錢2分。
【功能主治】肺勞實熱,面目浮腫,咳嗽喘急,煩熱頰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生姜5片,水煎,食遠服。
【摘錄】《杏苑》卷五
【處方】川貝母1錢半,茯苓1錢,車前子1錢半,當(dāng)歸1錢,炙甘草3分,廣陳皮7分,遠志肉1錢,棗仁1錢,鉤藤1錢,牡丹皮7分,桂園肉5枚,燈心1握。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內(nèi)熱咳嗽,心神不寧。
【摘錄】《醫(yī)徹》卷四
【處方】貝母1錢5分,連翹2錢,當(dāng)歸2錢,川芎2錢,桔梗1錢,白芷1錢,赤芍1錢,川續(xù)斷1錢,紅花5分。
【功能主治】氣滯血阻,脈絡(luò)不通,乳道壅閉,無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產(chǎn)孕集》卷下
【處方】貝母(炮,去心)1兩,桑根白皮(銼)1兩,款冬花1兩,甘草(炙)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飲水過多,卒上氣發(fā)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3-7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貝母(去心)1兩,桑根白皮(銼)1兩,紫菀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五味子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別研)1兩半,人參1兩半,葶藶(隔紙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腫滿,喘急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貝母1兩(去心,姜制半日,焙),黃芩(生,去皮)1兩,干姜(生,)1兩,陳皮(去白)1兩,五味子(揀)1兩,桑白皮(洗凈,蜜炙黃)半兩,半夏(湯浸7次)半兩,柴胡(去苗,凈洗)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木香1分,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嗽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加杏仁7個(去皮尖,碎之)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貝母氣味苦甘微寒,入手太陰少陰;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陳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五味子氣味俱全,兼入五臟;桑白皮氣味苦辛溫,入手太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柴胡氣味辛甘平,入足少陽;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脾,能和諸藥之性,兼入十二經(jīng)絡(luò),再佐以生姜之達表,不專為肺經(jīng)咳嗽而設(shè)也。經(jīng)云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嗽,故方中之品兼行五臟,積久成痼,能一旦肅清矣。
【臨床應(yīng)用】久嗽: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愈。以此治嗽,悉皆愈。
【摘錄】《本事》卷三
【處方】貝母(去心)1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0枚,生姜(切,焙)1兩,石膏(碎)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1兩,五味子半兩,白術(shù)(銼)半兩,淡竹葉1握(切)。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上氣肺熱,呀嗽,多涕唾。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蜜2錢攪勻,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貝母(炒)1兩,半夏(白礬湯洗7次,焙)1兩,干姜(炮)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甘草(炙)半兩,款冬花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肺中風(fēng),咳嗽喘滿。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3片,杏仁2個,煎5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張渙方》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貝母湯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貝母湯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yīng)該要多去認(rèn)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伊貝母的簡介
伊貝母:植株長30-60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5-3-5厘米,鱗片上端延伸為長的膜質(zhì)物,鱗莖皮較厚。葉通常散生,有時近對生或近輪生,但最下面的決非真正的對生或輪生,從下向上由狹卵形至披針形,長5-12厘米,寬1-3厘米,先端不卷曲?;?-4朵,淡黃色,內(nèi)有暗紅色斑點,每花有1-2(-3)枚葉狀苞片,苞片先端不卷曲;花被片匙狀矩圓形,長3.7-4.5厘米,寬1.2-1.6厘米,外三片明顯寬于內(nèi)三片,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藥近基著,蒴花絲無乳突;柱頭裂片長約2毫米。蒴果棱上有寬翅?;ㄆ?月。
分布于新疆天山地區(qū)。河北、內(nèi)蒙古有引種栽培。
伊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歸經(jīng),肺經(jīng)。功能,清肺,化痰,散結(jié)。主治,肺熱咳嗽,痰粘胸悶,勞嗽咯血,瘰疬,癰腫,各種原因引起的咳嗽、肺結(jié)核、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氣管炎、頭暈、目眩等。
降壓作用,伊貝母年含的西貝素對麻醉犬能擴張外周血管而呈現(xiàn)明顯降壓作用。
解痙作用,對豚鼠離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犬小腸均有明顯松馳作用。其解痙作用類似罌粟堿,能對抗氯化乙酰膽堿、二磷酸組胺和氯化鋇引起的痙攣。本品所含的西貝素對麻醉犬能擴張外周血管而顯降低血壓的作用。對離體豚鼠回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犬小腸均有明顯松弛作用。解痙作用類似罌粟堿,能對抗氯化乙酰膽堿、二磷酸組胺和氫化鋇引起的痙攣。
用量3至9克,水煎服。用治肺熱咳嗽、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伊貝母的市場信息
1、伊貝母的價格
2600.00,1-4千克。2599.00,5-9千克。2595.00,≥10千克。
2、伊貝母的選購方法
扁球形,高0.5~1.5厘米。表面淡黃白色,稍粗糙,外層鱗葉2瓣,心臟形,肥厚,基部做凹陷一片稍大或近等大抱合。頂端稍尖。質(zhì)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3、伊貝母的保存方法
5~7月間采挖,除去泥沙,曬干,再去須根和外皮。
貝母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相信在生活當(dāng)中還是有很多人存在疑問的吧,而且我們都知道,想要合理的利用它,可以幫助自己治療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的問題,更多的去認(rèn)識他的這些保健功效以及作用,這樣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和調(diào)理效果。
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藥。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干燥鱗莖。川貝母主產(chǎn)于中國的四川、云南、甘肅等地;浙貝母主產(chǎn)于中國的浙江、江蘇 、安徽等地。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貝母味苦,性寒 。歸肺、心經(jīng)。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黃稠、肺癰、乳癰、癰瘡腫毒、瘰疬等癥?,F(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有鎮(zhèn)咳、降壓、升高血糖等作用。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相關(guān)藥品
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yǎng)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1.《本草經(jīng)集注》`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2.《本草經(jīng)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通過上面的內(nèi)容介紹我們可以知道。貝母有很好的化痰止咳效果,在現(xiàn)在常用于治療陰虛咳嗽痰少咽燥,或者是外感咳嗽問題,但是使用貝姆的時候也應(yīng)該注意遵守它的一些原則問題,比如說脾胃虛寒的人,是不是也適用的貝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