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子斗的鑒定
鐵皮楓斗養(yǎng)生小常識。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zhì)量。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結子斗的鑒定》,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結子斗又稱耳環(huán)斗。因加工時由工人做成體如小圓粒的環(huán)扣,稱結子斗,用于石斛。
石斛,蘭科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我國大部分分布于西南、華南、臺灣等地。石斛蘭的主要品種有金釵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等??扇胨?,名為石斛,對人體有驅(qū)解虛熱,益精強陰等療效。隨著花卉產(chǎn)業(yè)的興起,石斛蘭也成為了一種觀賞植物。石斛蘭的栽培方式一般為盆栽。
由于石斛蘭具有秉性剛強、祥和可親的氣質(zhì),被譽為父親之花。石斛蘭的植株由肉莖構成,粗如中指,葉如竹葉花葶從葉腋抽出,每葶有花七八朵,每花6瓣,四面散開,花瓣邊均為紫色,瓣心為白色。
石斛屬植物為附生植物,生境獨特,對小氣候環(huán)境要求十分嚴格。多生于溫涼高濕的陰坡、半陰坡微酸性巖層峭壁上,群聚分布,上有林木側(cè)方遮陰,下有溪溝水源,冬春季節(jié)稍耐干旱,但嚴重缺水時常葉片落盡,裸莖渡過不良環(huán)境,到溫暖季節(jié)重新萌發(fā)枝葉。常與地衣、苔蘚植物以及抱石蓮、伏石蕨、卷柏、石豆蘭等混生。
石斛以其密集的須根系附著于石壁砂礫上吸收巖層水分和養(yǎng)料,裸露空中的須根則從空氣中的霧氣、露水吸收水分,依靠自身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石斛受小氣候環(huán)境中水分,尤其是空氣濕度的嚴格限制,分布地域極為狹窄。野生石斛是國家重點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禁止采集和銷售。ys630.COM
ys630.coM延伸閱讀
圓斗指石斛的一種商品規(guī)格,因莖呈圓形細長而得名,通稱川石斜。分歸川斗、南川斗、省川斗、雅斗、嘉定黃草、貫州黃草、付川斗、恒大斗等。
石斛屬為蘭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包括約1500種植物,主要分布于熱帶亞洲和太平洋島嶼。我國約63種石斛屬植物,供作藥用的石斛屬植物39種。國產(chǎn)石斛分布于秦嶺、淮河以南,從緯度而言,大多數(shù)種類都集中在北緯1530~2512之間,向北種類逐漸減少,最北界不超過北緯3424。從垂直看,海拔100~3000m的高度都有分布。
石斛屬植物是以熱帶東南亞中心向著亞熱帶性氣候條件發(fā)展的類群,我國的云南、廣西、廣東、貴州、臺灣為國產(chǎn)本屬植物的分布中心。
石斛屬植物為附生植物,生境獨特,對小氣候環(huán)境要求十分嚴格。多生于溫涼高濕的陰坡、半陰坡微酸性巖層峭壁上,群聚分布,上有林木側(cè)方遮陰,下有溪溝水源,冬春季節(jié)稍耐干旱,但嚴重缺水時常葉片落盡,裸莖渡過不良環(huán)境,到溫暖季節(jié)重新萌發(fā)枝葉。常與地衣、苔蘚植物以及抱石蓮、伏石蕨、卷柏、石豆蘭等混生。
石斛以其密集的須根系附著于石壁砂礫上吸收巖層水分和養(yǎng)料,裸露空中的須根則從空氣中的霧氣、露水吸收水分,依靠自身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石斛受小氣候環(huán)境中水分,尤其是空氣濕度的嚴格限制,分布地域極為狹窄。
莖直立,肉質(zhì)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長10-60厘米,粗達1.3厘米,上部多少回折狀彎曲,基部明顯收狹,不分枝,具多節(jié),節(jié)有時稍腫大;節(jié)間多少呈倒圓錐形,長2-4厘米,干后金黃色。葉革質(zhì),長圓形,長6-11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并且不等側(cè)2裂,基部具抱莖的鞘。
總狀花序從具葉或落了葉的老莖中部以上部分發(fā)出,長2-4厘米,具1-4朵花;花序柄長5-15毫米,基部被數(shù)枚筒狀鞘;花苞片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長6-13毫米,先端漸尖;花梗和子房淡紫色,長3-6毫米;花大,白色帶淡紫色先端,有時全體淡紫紅色或除唇盤上具1個紫紅色斑塊外,其余均為白色;中萼片長圓形,長 2.5-3.5厘米,寬1-1.4厘米,先端鈍,具5條脈。
側(cè)萼片相似于中萼片,先端銳尖,基部歪斜,具5條脈;萼囊圓錐形,長6毫米;花瓣多少斜寬卵形,長2.5-3.5厘米,寬1.8-2.5厘米,先端鈍,基部具短爪,全緣,具3條主脈和許多支脈。
唇瓣寬卵形,長2.5-3.5厘米,寬2.2-3.2厘米,先端鈍,基部兩側(cè)具紫紅色條紋并且收狹為短爪,中部以下兩側(cè)圍抱蕊柱,邊緣具短的睫毛,兩面密布短絨毛,唇盤中央具1個紫紅色大斑塊;蕊柱綠色,長5毫米,基部稍擴大,具綠色的蕊柱足;藥帽紫紅色,圓錐形,密布細乳突,前端邊緣具不整齊的尖齒?;ㄆ?-5月。
指石斛的一種商品規(guī)格,分環(huán)釵。云南霍斗,結子斗等。
石斛,蘭科植物之一,對人體有驅(qū)解虛熱,益精強陰等療效,隨著花卉產(chǎn)業(yè)的興起人們發(fā)現(xiàn)它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因而歸入洋蘭的范疇,逐漸從草藥圃跨進到大花園中去,成為當今非常時興的新花。石斛蘭的植株由肉莖構成,粗如中指,棒狀叢生,葉如竹葉,對生于莖節(jié)兩旁。花葶從葉腋抽出,每葶有花七八朵,多的達20多朵,呈總狀花序,每花6瓣,四面散開,中間的唇瓣略圓。許多品種的瓣邊均為紫色,瓣心為白色,也有少數(shù)品種為黃色、橙色。
多年生常綠草本,附在樹干上。莖直立,叢生,黃綠色,有明顯的節(jié)和縱槽紋,基部收窄。葉片長橢圓形,近革質(zhì),產(chǎn)于莖的上部。夏季開出微帶紫紅的白花,總狀花序。生長于人跡罕至的山崖峭壁的陰面,或者深山密林的老枝松干上,終年受晨露之滋潤,采月華之精英。
石斛屬為蘭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包括約1100種植物,主要分布于熱帶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中國約63種石斛屬植物,目前供作藥用的石斛屬植物39種。國產(chǎn)石斛分布于秦嶺、淮河以南,從緯度而言,大多數(shù)種類都集中在北緯1530~2512之間,向北種類逐漸減少,最北界不超過北緯3424。從垂直看海拔100~3000米的高度都有分布。
石斛屬植物是以熱帶東南亞中心向著亞熱帶性氣候條件發(fā)展的類群,我國的云南、廣西、廣東、貴州、臺灣為國產(chǎn)本屬植物的分布中心。
石斛屬植物為附生植物,生境獨特,對小氣候環(huán)境要求十分嚴格。多生于溫涼高濕的陰坡、半陰坡微酸性巖層峭壁上,群聚分布,上有林木側(cè)方遮陰,下有溪溝水源,冬春季節(jié)稍耐干旱,但嚴重缺水時常葉片落盡,裸莖渡過不良環(huán)境,到溫暖季節(jié)重新萌發(fā)枝葉。常與地衣、苔蘚植物以及抱石蓮、伏石蕨、卷柏、石豆蘭等混生。
石斛以其密集的須根系附著于石壁砂礫上吸收巖層水分和養(yǎng)料,裸露空中的須根則從空氣中的霧氣、露水吸收水分,依靠自身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石斛受小氣候環(huán)境中水分,尤其是空氣濕度的嚴格限制,分布地域極為狹窄。野生石斛是國家重點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禁止采集和銷售。
甲殼指穿山甲剝下后剔凈肉渣,用片竹撐開曬干后帶鱗甲的整個甲皮,稱甲殼。
穿山甲(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 為鱗甲目,鱗鯉科,地棲性哺乳動物。穿山甲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多生活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較潮濕的丘陵雜灌叢。
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帶。白晝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其鱗片可做藥用,用于活血散結,通經(jīng)下乳,消癰潰堅。主血瘀經(jīng)閉,癥瘕,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瘰疬等癥。穿山甲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根據(jù)陶弘景著《本草經(jīng)集注》的記載,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
穿山甲的生活習性果真是這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進行穿山甲解剖,發(fā)現(xiàn)該動物的胃里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
但李時珍發(fā)現(xiàn)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于這一點的錯誤記載。同時他又在民間收集了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記載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的順口溜。
過橋又稱過江枝。指黃連根莖的節(jié)間呈細長光滑圓柱狀;兩端節(jié)部略膨大,其細長部分稱過橋或過橋桿,橋桿又稱跳稈。
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黃連屬。葉基徨,堅紙質(zhì),卵狀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狀菱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cè)生裂片不等2深裂;葉柄長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涼濕蔭蔽密林中。黃連也是一種常用中藥,最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便有記載,因其根莖呈連珠狀而色黃,所以稱之為黃連。
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和云連的干燥根莖,分別習稱味連、雅連、云連。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極苦,有俗語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根莖黃色,常分枝,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全部基生;葉柄長5-12(-16)cm;葉片堅紙質(zhì),卵狀三角形,寬達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細柄,卵狀菱形,長3-8cm,寬2-4cm,頂端急尖,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cè)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脈被短柔毛。
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花3-朵;總苞片通常3,披針形,羽狀深裂,小苞片圓形,稍小;萼片5,黃綠色,窄卵形,長9-12.5mm;花瓣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數(shù),外輪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長;心皮8-12,離生,有短柄。蓇葖果6-12,長6-8mm,具細柄。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mm,寬約0.8mm,褐色?;ㄆ?-4月,果期3-6月。
指海馬頭部與體軸略呈直角,管狀長嘴如馬頭外伸,上有冠狀突起似馬纓,故稱馬頭。
海馬,魚綱,海龍目,海馬屬動物的總稱,屬于硬骨魚。頭部像馬,尾巴像猴,眼睛像變色龍,還有一條鼻子,身體像有棱有角的木雕,這就是海馬的外形。
海馬因其頭部酷似馬頭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卻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近陸淺海小型魚類,隸屬海龍目海龍科海馬屬頭側(cè)扁,頭每側(cè)有2個鼻孔,頭與軀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個骨頭環(huán)組成,一般體長10cm左右,尾部細長,具四棱,常呈卷曲狀,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鰭,無腹鰭和尾鰭。
雄性海馬腹面有一個育兒囊,卵產(chǎn)于其內(nèi)進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目前人工養(yǎng)殖海馬已獲得成功。
海馬是一種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名貴中藥,具有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鎮(zhèn)靜安神、止咳平喘等藥用功能,特別是對于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疾病更為有效。
海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種合成藥品外,還可以直接服用健體治病。
扁斗指石斛的一種商品規(guī)格,莖扁形,加工品分歸金斗和無蘆金斗。
石斛,蘭科植物之一,對人體有驅(qū)解虛熱,益精強陰等療效,隨著花卉產(chǎn)業(yè)的興起人們發(fā)現(xiàn)它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因而歸入洋蘭的范疇,逐漸從草藥圃跨進到大花園中去,成為當今非常時興的新花。
石斛蘭的植株由肉莖構成,粗如中指,棒狀叢生,葉如竹葉,對生于莖節(jié)兩旁?;ㄝ銖娜~腋抽出,每葶有花七八朵,多的達20多朵,呈總狀花序,每花6瓣,四面散開,中間的唇瓣略圓。許多品種的瓣邊均為紫色,瓣心為白色,也有少數(shù)品種為黃色、橙色。
多年生常綠草本,附在樹干上。莖直立,叢生,黃綠色,有明顯的節(jié)和縱槽紋,基部收窄。葉片長橢圓形,近革質(zhì),產(chǎn)于莖的上部。夏季開出微帶紫紅的白花,總狀花序。生長于人跡罕至的山崖峭壁的陰面,或者深山密林的老枝松干上,終年受晨露之滋潤,采月華之精英。
石斛屬為蘭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包括約1100種植物,主要分布于熱帶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中國約63種石斛屬植物,目前供作藥用的石斛屬植物39種。國產(chǎn)石斛分布于秦嶺、淮河以南,從緯度而言,大多數(shù)種類都集中在北緯1530~2512之間,向北種類逐漸減少,最北界不超過北緯3424。從垂直看海拔100~3000米的高度都有分布。石斛屬植物是以熱帶東南亞中心向著亞熱帶性氣候條件發(fā)展的類群,我國的云南、廣西、廣東、貴州、臺灣為國產(chǎn)本屬植物的分布中心。
空泡指藥材加工時用火烘烤過快而形成的中心空隙,稱空泡。
藥材規(guī)格分類
根據(jù)藥材的加工等級、加工方法、產(chǎn)地、顏色、包裝、質(zhì)量,可以分為以下規(guī)格:
按加工等級:初加工分級方面有統(tǒng)貨、選貨、大選、小選、特選、一級、二級、三級、四五混級、級外投料,其中統(tǒng)貨就是大小貨混在一起的一種規(guī)格。分級常見的品種有白芍、生地、天麻,另外像三七、人參、川芎、西洋參也有類似分級。如如三七分60頭、40頭、20頭、120頭、80頭、無數(shù)頭、等等級;紅參有64支、30支、20支、參須之分。
生曬參有25支、40支、60支之分;西洋參有長支、短支之別等等。還有按加工凈度和方法劃分。如山藥帶有表皮者稱毛山藥,除去表皮并搓圓加工成商品的稱光山藥。其它的如毛香附與光香附;個茯苓與茯苓塊;生曬參與紅參;毛殼麝香與麝香仁等。
按加工方法:有清水、鹽水、生統(tǒng)、熟統(tǒng)、凈貨、水洗等,如全蝎有清水和鹽水之分,地黃有生地熟地之別(其實生地和熟地為兩種藥,但出自一種藥材原料),王不留行、草決明、蘆巴子有凈貨、含雜之分,菟絲子、車前子等小籽粒藥材有水洗和凈貨之分。
按產(chǎn)地:就是以產(chǎn)地名來區(qū)別同一種藥材,如白術有亳統(tǒng)和浙統(tǒng),甘草有新統(tǒng)和內(nèi)蒙統(tǒng),防風有關統(tǒng)、西統(tǒng)和祁統(tǒng)等。
按照采收時間和生長期:三七因采收季節(jié)不同常分為春七和冬七二種規(guī)格。前者選生三年以下,在開花前打挖的,質(zhì)地飽滿、品質(zhì)優(yōu);后者為秋冬季結籽后采收,體大質(zhì)松品質(zhì)次。連翹根據(jù)采摘早、晚不同時間的果實,將色黃老者稱老翹,色青嫩者稱青翹
按顏色:連翹有青黃、丹皮分黑丹(沒去外皮)和白丹(也稱刮丹,就是刮去外皮),常見顏色規(guī)格有黃統(tǒng)、青統(tǒng)、黑統(tǒng)、白統(tǒng)、紅統(tǒng)等。
按包裝:以外在包裝有機包、編織袋、散把、柳條把等。如袋裝半枝蓮和機器捆半枝蓮,散把黨參、柳條把當歸等。
砂眼指藥材表面凹陷的須根痕,因較細小而習稱砂眼,如銀柴胡。
銀柴胡為石竹科繁縷屬植物銀柴胡的根。主產(chǎn)于西北部、內(nèi)蒙古等地。
原植物生長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縫中,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忌水浸,以沙質(zhì)土壤最易生長。味甘、性微寒、歸肝、胃經(jīng)。功效退虛熱、清干熱。臨床用名銀柴胡。
別名:銀胡,山菜根,山馬踏菜根,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絲石竹,霞草,歐石頭花,山螞蚱,錐花絲石竹,線形瞿麥,圓葉絲石竹,蠅子草,鶴草,旱麥瓶草,黃柴胡,鐵柴胡。
銀胡(《本草求真》)、山菜根、山馬踏菜根(《山東中藥》)、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中藥志》)。同屬植物藥材:①絲石竹(又名:霞草、歐石頭花、山螞蚱)②錐花絲石竹(又名:線形瞿麥、圓葉絲石竹)③蠅子草(又名:鶴草)④旱麥瓶草:商品又稱黃柴胡、鐵柴胡。
釘頭指三七藥材根頭部鈍圓瘤狀隆起的支根呈釘狀,習稱釘頭,或指礦物藥材赭石的一面有圓形乳頭狀突起。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
揚名中外的中成藥云南白藥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 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藥。其中最馳名田七產(chǎn)品是產(chǎn)自廣西梧州的田七牙膏,田七牙膏也是國內(nèi)著名的牙膏品牌。
三七,多年生草本,高達30-8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zhì),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shù)條支 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shù)紫色細縱條紋。掌伏復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cm,寬2-5cm,中央數(shù)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cè)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
總花梗從莖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shù),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nèi)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
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
珠貝指浙貝母的完整鱗莖,外層鱗葉二瓣,互相抱合,中央有芽。因呈算盤珠狀而習稱珠貝。
浙貝母多年生草本。鱗莖半球形,直徑1.5~6厘米,有2~3片肉質(zhì)的鱗片。莖單一,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葉無柄;莖下部的葉對生,罕互生,狹披針形至線形,長6~17厘米,寬6~15毫米;中上部的葉常3~5片輪生,罕互生,葉片較短,先端卷須狀。
浙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兩、三枚肥厚的鱗片對合而成,直徑2~6厘米;一般一個鱗莖有兩個心芽;鱗片和心芽著生在鱗莖盤上。
莖單生,直立,圓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無毛,有蠟質(zhì)。單葉,無柄;下面葉較寬,上面葉較窄,被針形至線狀被針形,長6-15厘米,寬0.5~1.5厘米,全緣;下部葉對生或近對生;上部葉互生,頂端呈卷須狀。花單生于莖項或上部葉腋間,有短梗。
一般植株有3~9朵花,總狀排列,開放時下垂,鐘狀;花被6片,淡黃綠色,排成兩輪,長倒卵形或卵圓形,長2.5厘米左右,寬1.5厘米左右,內(nèi)散布紫色斑點,互相交織成網(wǎng)狀;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寬的縱翼,成熟時室背開裂,每果有種子50~100粒。種子扁平,近半圓形。邊緣具翼,淡棕色,一般長0.6厘米,寬0.5厘米,厚約0.1厘米,千粒重約3克。
羊角指玄參藥材彎曲,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細彎曲似羊角狀,稱羊角或角參。
中藥名,主治:溫熱病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fā)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疬痰核、癰疽瘡毒。
多年生草本。根長圓柱形或紡錘形。莖具四棱,有溝紋。下部葉對生,上部葉有的互生,卵形至披針形,長10~15cm,邊緣具細鋸齒,齒緣反卷,骨質(zhì),并有突尖。聚傘圓錐花序大而疏散,軸上有腺毛;花萼5裂,裂片邊緣膜片;花冠褐紫色,上唇長于下唇;退化雄蕊近圓形。蒴果卵形?;ㄆ?~8月,果期8~9月。
生于溪邊、山坡林下及草叢中。
主產(chǎn)浙江、重慶南川。
根類圓柱形,中間略粗或上粗下細,有的微彎曲,長6~20cm,直徑1~3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橫向皮孔及稀疏的橫裂紋和須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黑色,微有光澤。氣特異似焦糖,味甘、微苦、咸。
角質(zhì)泛指淀粉糊化后形成的一種角狀質(zhì)地。也指葉片或其他器官表面被有的一層蠟質(zhì)物質(zhì)。
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體,在餐飲業(yè)又稱芡粉,通式是(C6H10O5)n,水解到二糖階段為麥芽糖,化學式是(C12H22O11),完全水解后得到葡萄糖,化學式是(C6H12O6 )。淀粉有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類。淀粉是植物體中貯存的養(yǎng)分,貯存在種子和塊莖中,各類植物中的淀粉含量都較高。
淀粉可分為直鏈淀粉(糖淀粉)和支鏈淀粉(膠淀粉)。前者為無分支的螺旋結構;后者以24~30個葡萄糖殘基以-1,4-糖苷鍵首尾相連而成,在支鏈處為-1,6-糖苷鍵。
直鏈淀粉遇碘呈藍色,支鏈淀粉遇碘呈紫紅色。這并非是淀粉與碘發(fā)生了化學反應(reaction),而是產(chǎn)生相互作用(interaction),而是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過范德華力,兩者形成一種藍黑色錯合物。實驗證明,單獨的碘分子不能使淀粉變藍,實際上使淀粉變藍的是碘分子離子(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