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葉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對于藿香我們都比較熟悉,像藿香正氣水就是我們常服的一種藥物,它可以適合用于治療胃腸型感冒的。所以說藿香也就具有著治療嘔吐,腹痛,解暑等病癥的??梢娹较闳~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
藿香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草部分可以入藥,而且它的果實是可以用來制作香料的,而且它的葉與莖含有著具有揮發(fā)性的芳香油,香味無比。所以它也可以作為香料。下面就來了解一下藿香葉的功效與作用。
1、化濕脾、理氣和胃: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若濕阻中焦、脘悶納呆者,與佩蘭等同用;若濕溫初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止嘔止瀉: 用于嘔吐、泄瀉等。若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癥,可配蘇葉、半夏、厚樸、陳皮等同用;若胃寒嘔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黨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祛暑: 用于暑濕癥。其治暑濕,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發(fā)汗解表:用于發(fā)熱惡寒、惡寒發(fā)熱、胸脘滿悶。配伍紫蘇、陳皮。
5、明目:維生素A對眼睛的發(fā)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成視網膜視桿細胞感光物質。提高眼睛的抗病能力和預防夜盲。
6、其他功效:治鼻淵,??膳湄i膽汁等同用。
對于藿香葉的功效與作用現(xiàn)在都知道了。不僅如此,而且藿香葉的營養(yǎng)價值都很高。它含有著豐富的鐵元素,含有著豐富的鈣,以及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A。所以它能夠有著促進生長發(fā)育,幫助骨骼發(fā)育,預防貧血等作用。
ys630.COm精選閱讀
你知道藿香散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藿香散時會產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半夏(切作四片.姜汁浸一宿.以粟炒黃)、藿香葉,各一兩;陳皮(去白)半兩。
【炮制】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治胸膈痞滿,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噎醋吞酸,噦逆惡心,及治山嵐瘴氣。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麥門冬(去心,焙)半夏曲 甘草(炙)各15克 藿香葉30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用攻下過度者。
【用法用量】每服1.5~3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廣明膠(碎,炒如珠)21克 藿香葉30克 糯米500克 白丁香21克 零陵香30克 皂角(去皮、子,炙)30克 香白芷60克 檀香30克 龍腦7.5克(另研)沉香30克 丁香21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皮膚干燥,面部酐黯。
【用法用量】每日用洗手面。
【摘錄】《御藥院方》卷十
【處方】藿香葉1分,人參1分,白茯苓1分,丁香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時作身熱,或吐或瀉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百一》卷十九
【處方】藿香3分,香薷3分,白術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葛根(銼)3分,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人參(去蘆頭)3分,桂心半兩,蘆根1兩(銼),白豆蔻半兩(去皮),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后霍亂吐利,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竹葉3-7片,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藿香1分,紫苑1分(洗去苗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焙),桂心半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生下十日至半月,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以綿點取滴口中,1日次第取盡。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別名】木瓜散、赤茯苓湯、藿香湯
【處方】藿香1兩,白術1兩,當歸1兩半(銼碎,微炒),木瓜3兩(干者),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五味子1兩,黃耆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不止,悶絕不住,腹痛轉筋。
【用法用量】木瓜散(《圣惠》卷七十八)、赤茯苓湯(《圣濟總錄》卷三十八)、藿香湯(《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陳皮(去白)、厚樸、甘草(炙)、枳殼、蒼術(米泔浸)、烏豆(炒、去皮)、縮砂仁、白芍藥、當歸、藿香葉、川芎、木瓜、百藥煎、阿膠(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冷熱不調,赤白五色,諸般瀉痢。
【用法用量】用生姜茶芽蜜水煎調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藿香葉(去土)1兩,半夏曲1兩,甘草(炙)1兩,陳皮(去白)2兩,厚樸(去粗皮,姜制)2兩,人參(去蘆)半兩,白術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胃氣不和,吐逆,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錢,水1小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別名】藿香湯、藿香正氣散、藿脾飲、藿香脾飲
【處方】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兩,甘草(炙)1兩,半夏(切作4片,姜汁浸1宿,以粟炒黃)1兩,藿香葉1兩,陳皮(去白)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主胸膈痞滿,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噦逆惡心;及山嵐瘴氣。留飲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藿香湯(《圣濟總錄》卷六十四)。藿香正氣散(《普濟方》卷二○六引《指南方》)、藿脾飲(《證治要訣類方》卷二)、藿香脾飲(《準繩·類方》卷五)。
【摘錄】《局方》卷四
【處方】茯苓、紫蘇、藿香、蒼術、陳皮、厚樸、桔梗、半夏、甘草、大腹皮。
【功能主治】感冒,兼痰嗽氣壅。
【摘錄】《慈幼新書》卷九
【處方】人參、白術、茯苓、陳皮、藿香、木香、厚樸、甘草、蒼術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脫肛。
【用法用量】加生姜、南棗,煎湯調服。
【摘錄】《幼科指掌》卷三
【處方】藿香1分,麥門冬1兩(去心,焙),桑木耳1分,葛根1兩(銼),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干嘔煩亂,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厚樸1兩,藿香葉1兩,生姜1兩,陳橘皮1兩,半夏1兩,甘草1兩。
【制法】上同杵令爛,焙干為末。
【功能主治】瘧吐下之后。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藿香1兩,白附子半兩(炮裂),零陵香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甘松香1兩,川烏頭半兩(炮,去皮臍),牛黃1錢(細研),麝香1錢(細研)。
【制法】上為細散,與牛黃、麝香同研令勻。
【功能主治】傷寒中風,頭昏,皮膚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熱蔥酒調下,日3服,夜1服。
【摘錄】《圣惠》卷十
【別名】藿香湯、藿香飲
【處方】藿香1兩,厚樸1兩(去粗皮,姜汁炙令香熟),甘草3分(炙),官桂半兩(去粗皮),青皮3分(湯去瓤,細切,麩炒)3分,干姜1兩(炮),枇杷葉1分(炙去毛)。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食,進飲食,化冷痰。主霍亂。脾胃氣虛弱,嘔吐不食;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止,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藿香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五)、藿香飲(《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摘錄】《博濟》卷二
【處方】藿香葉、零陵香、莎草根(炒去毛)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頭旋目眩,痰逆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臘茶清調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
【處方】白附子(炮)1分,藿香1分,桑螵蛸1分,僵蠶(去足,令凈)1分,膩粉20文。
【制法】上為末,同研勻。
【功能主治】急驚風,夜間驚啼,不得睡,或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1字,薄荷暖酒調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五八引《保童秘要》
【處方】藿香1分,木香1分,葛根1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丁香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吐逆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頻頻溫服。量兒大小,臨時分減。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藿香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木瓜1兩(干者),桂心半兩,白術1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芎?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多,脾胃虛乏,心腹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藿香半兩,白附子半兩(炮裂),白僵蠶半兩(微炒),天南星半兩(炮裂),干蝎半兩(微炒),桑螵蛸半兩(微炒),麻黃3分(去根節(jié)),半夏半兩(湯洗7遍,以生姜半兩去皮,同搗令爛,炒令干),膩粉1分(研入),麝香1分(研入)。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中風。言語謇澀,心膈痰涎不利,四肢時有抽掣。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生姜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藿香1兩,芎?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當歸3分(銼,微炒),茅香1握,麥門冬3分(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嘔逆,食物不住。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藿香1兩,丁香1錢,木香半兩,縮砂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5分,煎3分,通口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五
【處方】藿香1分,香薷(并為末)1分,白茯苓(末)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姜湯調下,如人行3-5里進1服,連進3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嬰童寶鑒》
【處方】藿香、厚樸(制)、半夏(泡)、白術、干葛、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退熱。主時氣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水1盞煎服。
【摘錄】《袖珍小兒》卷六
【處方】高良姜半兩,藿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均分為4服。
【功能主治】瘧疾。
【用法用量】每服以水1碗,煎至1盞,溫服,未定再服。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全蝎子8個,蓽撥半兩,川烏半兩,川芎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首風。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搐入鼻中;或以茶清食后調服亦可。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
【處方】陳皮、藿香葉、厚樸(姜制)、枳殼(去瓤)、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和胃,進乳食。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雞子清,兼暴瀉如水,其證肚痛,微熱,面唇黃白。
【用法用量】陳米飲調紫蘇湯調下。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并白梅去鹽煎湯送下;如痢止,棗子煎調送下;慢驚或偏墜紅腫內吊,紫蘇湯調下,3-5服痛止。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處方】藿香1兩,桂心1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1兩,丁香半兩,白豆蔻1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神曲半兩(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半兩,香附子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氣攻脾胃,不思飲食,若食即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藿香、人參、茯苓、白芷、威靈仙、甘草、桔梗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和氣安胎,利胸膈。主婦人妊娠,噎塞阻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6分,溫服。
【摘錄】《博濟》卷三
【處方】藿香葉(焙)1兩,訶黎勒皮(焙)10枚,人參半兩,丁香半兩,糯米300粒,石蓮心200枚,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開胃和氣。主霍亂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煨和皮生姜1塊,大棗2個,同煎,空心,食前濃湯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別名】藿香湯
【處方】藿香半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浸,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肉桂3分(去皺皮),白術3分,草豆蔻1兩(去皮),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高良姜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不和,胸膈滿悶,四肢無力,痰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藿香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注意】忌生冷、油膩、飴糖。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藿香(去土)21葉,枳殼2片(去瓤,濕紙裹,煨令熟),蚌粉(枳殼大)1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不因風寒所得,肺胃氣不和而咳嗽。
【用法用量】嬰小服1字,2-3歲服半錢,蜜水調下,不過2-3服安。兒大以意加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處方】藿香半兩,草烏頭半兩(炮,去皮臍),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乳香3皂子許(研)。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風客陽經,頭重疼痛,及偏湊一邊,繞額角痛。傷風挾痰飲,上厥頭疼,偏正夾腦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錢,發(fā)時服,好茶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藿香1錢半,半夏1錢半,茯苓1錢半,陳皮1錢半,生姜1錢半,丁香5分。
【功能主治】化痰。主嘔吐。
【用法用量】
【摘錄】《嵩崖尊生》卷九
【處方】藿香1錢,白術1錢,厚樸1錢,陳皮1錢,茯苓1錢,半夏1錢,紫蘇1錢,桔梗1錢,白芷1錢,香薷1錢,黃連1錢,扁豆1錢,腹皮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藿亂。身熱,渴,體重骨疼,是暑濕癥者。
【用法用量】加姜、蔥,水煎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九
【處方】藿香2錢,赤曲2錢,半夏1錢(姜汁制)。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南木香湯調下;木瓜湯亦得。3服立止。次用調中散。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鄭愈方
【處方】厚樸(去皮)1兩,半夏(洗)1兩,生姜(去皮)1兩(3味同搗爛,焙干),藿香1兩,甘草(炙)1兩,草豆蔻仁1兩,橘皮(洗)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五
看完了上文對于藿香散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藿香浸劑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藿香浸劑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藿香30克 黃精12克 大黃12克 皂礬12克 醋500克
【制法】將藥碾碎,入醋中浸泡,每日振蕩數次,五至七天后濾去藥滓即成,盛在砂盆中備用。
【功能主治】止癢,殺蟲。治手足癬及甲癬。
【用法用量】將患病的手、足浸泡于醋中,根據條件,每日浸泡數十分鐘,累計時間須在二十四小時以上,甲癬及病情較重者。浸泡時間須延長。治療期間不用皂堿,甲癬應將病甲削薄后再浸泡。最好在炎夏季節(jié)進行。
【摘錄】《外傷科學》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藿香浸劑的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于藿香浸劑的認識會更加清晰。藿香浸劑對于一些疾病來說,幫助是很大的。多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要懂得調理身體。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藿香丸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下。
【處方】藿香 木香各45克 半夏(湯洗去滑)60克 丁香 檳榔(銼)各23克 白術30克 蓽澄茄 紅豆蔻(去皮)各15克
【制法】上藥八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反胃吐逆,虛氣上攻,心腹疼痛,多吐酸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橘皮湯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藿香葉1兩,木香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丁香半兩,半夏2兩(生姜汁浸3宿透,切,焙干)。
【制法】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胃氣,化冷痰,利胸膈,思飲食。主妊娠腹?jié)M。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藿香丸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健康很有幫助。
藿香草屬于常見的植物,因為氣味芳香,所以有這個名字,具有開胃止吐,緩解因為暑熱導致的中暑,惡心嘔吐的癥狀,藿香草不僅僅只有這些,其中的好處和功效,還有很多是不為人知的,這些需要我們去大多數的做好了相關的了解工作,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知道關于藿香草中的作用。
藿香的功效
【性味】 味辛;性微溫
【歸經】 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正是由于藿香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的功效卓著,因此是中醫(yī)治療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必不可少之要藥,而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等系列中成藥在藥店俏銷的真正原因,源于藿香醒脾理濕的卓著療效。
芳香化濕,用于濕阻中焦證。
本品為芳化濕濁的要藥。若濕濁內阻,中氣不運,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者,常與蒼術、厚樸、半夏等配伍,如不換金正氣散。
解暑發(fā)表,用于暑濕證及濕溫初起。
藿香性溫而不燥,化濕又能發(fā)表。對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fā)熱、頭痛脘痞、嘔惡泄瀉者,可與紫蘇、半夏、厚樸等同用,如藿香正氣散。濕溫初起,濕熱并重者,每與清熱祛濕的滑石、黃芩、茵陳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止嘔,用于嘔吐。
既能化濕,又能和中止嘔。治濕濁中阻所致的嘔吐最為適宜。常與半夏配伍;偏于寒濕者,可配丁香、白豆蔻等;偏于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嘔吐,配砂仁、蘇梗等。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等。
【典籍記錄其功效】
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③《珍珠囊》:"補衛(wèi)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④《湯液本草》:"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
⑤《本草述》:"散寒濕、暑濕、郁熱、濕熱。治外感寒邪,內傷飲食,或飲食傷冷濕滯,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寒熱作瘧等癥。"
⑥《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治嘔吐霍亂,瘧,痢,瘡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巖藿香做為一種中藥,藥用價值是很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別名】犁頭草、方莖犁頭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巖藿香的全草。
【原形態(tài)】巖藿香,多年生上升草本。根狀莖橫走,密生采根,節(jié)上生匍匐枝。莖高30-70cm,銳四棱形,被上曲微柔毛,棱上較密。莖葉具柄,柄長3-10mm;或片草質,卵圓形至卵圓狀披針形,長1.5-3(-4.5)cm,寬1-2(-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3(-4.5)cm,寬1-2(-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邊緣每側具3-4個大牙齒,兩面略被微柔毛??偁罨ㄐ蛟谇o中部以上葉腋內腑生,長(1-)2-9cm,向莖端漸變短;苞片均葉狀,細??;小苞片條形;花萼長約2.5mm,果時長約2.5mm,果時長約4mm,盾片高約3mm,果時增大;花冠紫色,長棕達2.5cm,花冠筒基部膝曲,微囊狀增大,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稍隆起。小堅果黑色,卵球形,具瘤,腹面基部有果臍。花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30-1500(-2300)m的山坡濕地上。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暑清熱;活血解毒。主感冒暑濕;風熱咳嗽;風濕痹痛;痱子;跌打損傷;蜂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巖藿香的作用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適量的食用巖藿香。一段時間后身體狀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