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藿香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shù),淡泊寧靜比藥好。相信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巖藿香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巖藿香做為一種中藥,藥用價值是很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別名】犁頭草、方莖犁頭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巖藿香的全草。
【原形態(tài)】巖藿香,多年生上升草本。根狀莖橫走,密生采根,節(jié)上生匍匐枝。莖高30-70cm,銳四棱形,被上曲微柔毛,棱上較密。莖葉具柄,柄長3-10mm;或片草質(zhì),卵圓形至卵圓狀披針形,長1.5-3(-4.5)cm,寬1-2(-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3(-4.5)cm,寬1-2(-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邊緣每側(cè)具3-4個大牙齒,兩面略被微柔毛??偁罨ㄐ蛟谇o中部以上葉腋內(nèi)腑生,長(1-)2-9cm,向莖端漸變短;苞片均葉狀,細小;小苞片條形;花萼長約2.5mm,果時長約2.5mm,果時長約4mm,盾片高約3mm,果時增大;花冠紫色,長棕達2.5cm,花冠筒基部膝曲,微囊狀增大,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稍隆起。小堅果黑色,卵球形,具瘤,腹面基部有果臍?;ㄆ?-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30-1500(-2300)m的山坡濕地上。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暑清熱;活血解毒。主感冒暑濕;風(fēng)熱咳嗽;風(fēng)濕痹痛;痱子;跌打損傷;蜂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巖藿香的作用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身體的情況,適量的食用巖藿香。一段時間后身體狀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巖豇豆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巖豇豆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別名】巖澤蘭(《貴州草藥》)。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 肉葉吊石苣苔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附生灌木。莖匍匐,隨處生根,有分枝。葉3枚轉(zhuǎn)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厚革質(zhì),長2.5~6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極疏的淺齒,下面有紅斑。聚傘花序,具長花序柄;花疏散;苞片倒披針形,革質(zhì);萼筒短,鐘形,5裂,裂片狹披針形;花冠管狀,紫色,中部以上膨脹,先端2唇形,裂片先端圓。蒴果線形,長7~10厘米,成熟時2瓣裂。種子細小,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巖上。
【藥理作用】抗菌作用。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和傷寒桿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
【性味】《貴州草藥》:"辛微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止咳,健脾消積。治感冒,慢性氣管炎,鉤端螺旋體病,勞傷吐血,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浸酒服。外用:研末炒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巖豇豆一兩。煎水服。若產(chǎn)后腹痛,用酒燉服。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以上就是對中藥巖豇豆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巖豇豆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巖檀香,那么巖檀香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山檀香、土地瓜、山梨兒
【來源】杜鵑花科烏飯樹屬植物 蒼山越橘 Vaccinium delavayi Franch.,以 根 入藥。四季可采,切片曬干。
【性味】甘、辛,平。
【功能主治】行氣,消食。用于胸腹脹痛,食物不消。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以上就是對巖檀香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巖檀香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diào)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說起巖萵苣,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巖萵苣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銹草、巖枇杷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 巖萵苣 的 全草 。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生葉4~6枚,有肉質(zhì)葉柄,長3~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質(zhì)厚,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鋸齒,下面有白斑?;ㄇo頂端單生1花,或上部分成兩枝,每枝頂生1花。蒴果線形,長3.5厘米,2瓣裂。種子紡錘形,淡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深山巖石上。分布貴州等地。
【性味】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強筋壯骨,補虛,止咳,生肌,止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泡酒服,3~5錢,外用:搗緘包敷或泡酒擦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刀傷:巖萵苣葉捶絨,包敷傷口,干則再換。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巖萵苣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巖萵苣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巖澤蘭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常見的藥材,一般在很多的地方都會用巖澤蘭來作為原料,它還能夠治療很多身體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巖澤蘭的相關(guān)知識吧。
【別名】天青地紅、自來血、血經(jīng)草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 巖澤蘭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亞灌木。莖匍匐,紅褐色,節(jié)處生根,上部傾斜上升。葉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5~9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長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紅色;葉柄長5~20毫米。二歧分枝的聚傘花序,花偏生于分枝上;萼5裂,宿存;花冠漏斗狀,裂片5;雄蕊5;花盤肉質(zhì),子房2室。蒴果2裂。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陰濕處。分布貴州等地。
【性味】性溫,味微甘而澀。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治跌打損傷。
【附方】①治氣血不足,月經(jīng)不調(diào):巖澤蘭、大小血藤,益母草、臭牡丹各五錢。煎水兌酒服。
【摘錄】《*辭典》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巖澤蘭的詳細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巖澤蘭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diào)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巖春草這種藥材。
【別名】地柏枝、野柏樹、鐵腳洞里仙、丹雪鳳尾、傷寒草、止血草、止血丹、石蜈蚣、小雉雞尾、墻錦、萬年柏、洞里仙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虎尾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0-30cm。根莖短而直立,頂部和葉柄基部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3cm,上面有1條縱溝,亮栗色或紅棕色,向上光滑;葉片薄草質(zhì),無毛,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0-25cm,寬2-4.5cm,先端漸尖或深羽裂,基部漸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20對,平展,卵圓形、長圓形或狹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8-30mm,寬6-12mm,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并有粗牙齒,基部為不對稱的截形,通常羽裂或全裂成1-2對小羽片,或全裂為近二回羽狀,邊緣有粗齒,下部羽片逐漸縮短成卵形,長寬不到5mm,最下1至數(shù)對常縮成卵圓形或耳形;葉脈羽狀,側(cè)脈分叉,不達葉邊。孢子囊群長圓形,背生于小脈中部,靠近中脈;囊群蓋長圓形,膜質(zhì),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田埂邊或林下濕巖石上。
【性味】苦;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平肝鎮(zhèn)驚;止血利尿。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肺熱咳嗽;小兒驚風(fēng);小便不利;指頭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清熱生用;止血炒用。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巖春草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巖春草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