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古往今來,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白鮮皮。其實白鮮皮是一種蕓香科類的草本植物白鮮的根和皮。白鮮的產地主要在遼寧,河北扥地方。一般在春秋兩個季節(jié),開始挖取它的根部,洗凈,剝出根皮之后,干燥制作而成,而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也是非常好的,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等作作用。
白鮮皮味道較苦,性味寒涼,因此能夠很好地清熱利濕,治療便秘,咳嗽,濃痰等癥狀,還有抗癌等作用??梢姲柞r皮對于我們人體來說是相當有益處的。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白鮮皮,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為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主產于遼寧、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效。《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fā)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現(xiàn)代研究,該品揮發(fā)油在體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功效主治
1.清肺止咳,火熱之邪,上灼于肺,傷津劫液,阻遏氣道,使肺之肅降無權。其癥可見:咳嗽氣粗,痰黃而稠,鼻咽干燥,面唇紅赤,煩渴便秘。白鮮皮苦、寒,入肺經,可清在肺之熱邪,金氣清肅,咳嗽自消。
2.清熱利濕,白鮮皮昧苦、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可用于因濕熱而致各種病癥。
3.祛風燥濕。
4.清熱解毒,白鮮皮苦、寒,具清熱解毒之功效。
5.清熱定驚,白鮮皮苦寒,其清熱、瀉火力強,故用于因熱則生風之候。
6.鑒別應用:白鮮皮與苦參均能清熱燥濕,同可用治濕熱瘡毒,風疹疥癬,以及黃疸尿赤等癥。然苦參功勝,兼可利小便,且可殺蟲止癢,還可用治麻風,并可代黃連治痢。而白鮮皮則為“諸黃風痹之要藥?!惫蕛烧忒煵「饔刑亻L。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克,外用:煎水洗。
配伍應用
1.配白蘞,清熱解毒,祛濕止癢,斂瘡生肌。主治濕熱瘡瘍,癰瘡腫毒,皮膚瘙癢,燒燙傷等。白鮮皮苦寒,鮮毒清熱之力強,并能止癢;白蘞苦辛,能消腫斂瘡,并具生肌之效,兩藥合用解毒斂瘡,生肌止癢作用增強。www.cndadi.net
2.配苦參,清熱解毒,利水除濕。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灼熱澀痛等癥。白鮮皮,苦參均味苦,性寒,均具清熱、解毒、燥濕之功。但苦參有顯著的利尿作用,故兩藥合用解毒清熱、利水除濕作用大增。
3.配茵陳蒿,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治濕執(zhí)黃疸。白鮮皮、茵陳均苦寒瀉熱,均具利濕退黃之功效。兩藥相須為用,其利濕退黃作用倍增。
4.配防風,疏風、清熱、止咳。主治風熱咳嗽。自鮮皮寒能清熱,防風辛可發(fā)散解表、祛風。兩藥合用,可發(fā)散解毒,清肺熱,而止咳。
看完了上面關于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相信大家對于白鮮皮已經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了。雖然說白鮮皮對于上火等癥狀,療效甚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服用的,尤其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來說,就不宜服用了,大家要注意了。
ys630.COm精選閱讀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整,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該在平時調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白鮮皮湯這種方劑。
【處方】白鮮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芷1兩半,桑根白皮(切)2兩,石膏(碎)2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受風,面色枯白,頰時赤,皮膚干燥,鼻塞干痛,此為虛風。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3盞,煮大豆3合,取汁1盞,去豆下藥,煎取7分,去滓,早,晚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處方】白鮮皮15g,粉丹皮9g,懷山藥9g,薏仁米15g,木通9g,大豆黃卷9g,龍膽草9g。
【功能主治】女陰潰瘍。
【用法用量】水煎內服。
【摘錄】《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處方】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
【功能主治】癇黃如金,好眠吐涎。
【用法用量】水2鐘,煎服,日2次。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處方】白鮮皮2兩,玄參2兩,葛根(銼)2兩,白前2兩,大黃(銼碎,微炒)2兩,知母(焙)1兩半,鱉甲(醋浸,炙,去裙襕)1兩半,秦艽(去苗土)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風虛熱氣脹,鼻中生瘡,喘息促急,時復寒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童便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人行4-5里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處方】白鮮皮1兩,款冬花1兩,柴胡(去苗)1兩,車前子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半兩,百合2兩,菊花1兩半,蔓荊實(炒)各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目膚翳遮睛,及瞳人上有物如蠅翅狀,令人視物不明。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一
【處方】白鮮皮1分半,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防風(去叉)1分半,獨活(去蘆頭)1分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1分半,當歸(銼,焙)1分半,芍藥1分半,桂(去粗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邪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腰疼骨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溫服,日3次。服訖,取微汗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四
【處方】白鮮皮1分,人參1分,芍藥3分,芎藭3分,知母1兩,款冬花2兩,百合1兩,前胡(去蘆頭)1兩,茯神(去木)1兩半,防風(去叉)3兩,黃芩(去黑心)3分。
【功能主治】肝虛中風,目眩,視物不明,筋肉抽掣。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入竹瀝半合,重煎1兩沸,放溫服,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
【處方】白鮮皮1兩,大黃1兩,甘草1兩,芍藥18銖,茯苓18銖,細辛18銖,桂心18銖。
【功能主治】少小客鬾挾實。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9合,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方中白鮮皮專解風毒,故風癇亦多用之;大黃蕩滌腸胃,有推陳致新之功;芍藥除堅積腹痛;茯苓治胸脅逆氣;細辛治百節(jié)拘攣;桂心利關節(jié)結氣;甘草和臟腑寒熱。合諸味主治,則風癇乳癖,無不兼該,何憚魅氣之不釋乎?
【摘錄】《千金》卷五
【處方】白鮮皮1兩,菊花1兩,石膏(研)1兩,荊芥穗1兩,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半兩,麻黃(去節(jié))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白鮮皮半兩,人參半兩,白芷半兩,防風(去叉)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知母(焙)半兩,沙參半兩,犀角(鎊)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潮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加薄荷3片,煎取5分,去滓,分溫2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白鮮皮1兩,桑根白皮(銼)1兩,玄參1兩,漏蘆(去蘆頭)1兩,升麻1兩,犀角屑半兩,敗醬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癰疽日月久遠,膿水不盡,心中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入芒消半錢匕,濾去滓,空心溫服,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處方】白鮮皮1兩半,女萎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升麻1兩半,蒼耳(炒)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五味子1兩半,菖蒲(九節(jié)者,去須節(jié),米泔浸,切,焙)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黃耆(炙,銼)3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腰腳不隨,四肢(疒帬)痹,口噤不語,手臂腳膝痿弱顫掉。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白鮮皮3兩,海風藤3兩,金銀花2兩,白茯苓2兩,肥皂子肉2兩,苦參2兩,五加皮1兩,漢防己1兩,鴨腳花根1兩,蟬退1兩,豬牙皂角1兩5錢,皂角刺1兩5錢,苡仁1兩5錢,土茯苓4兩。
【制法】上分10劑。
【功能主治】楊梅瘋癬及鵝掌風。
【用法用量】水3鐘,煎1鐘服。每日空心食雄豬肉3-4兩。
【注意】忌發(fā)物。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白鮮皮湯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就是這么神秘而強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白鮮皮散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白鮮皮散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白鮮皮15克 黃芩15克 秦艽15克(去苗)犀角屑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麥門冬15克(去心)大青15克 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熱病,狂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別名】白鮮皮湯
【處方】白鮮皮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jié)),白芷1兩,白術1兩,防風2兩(去蘆頭),葛根1兩(銼),獨活1兩,漢防己1兩,人參1兩(去蘆頭),茯神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歸1兩(銼,微炒),石膏3兩,桂心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痱,四肢緩弱,心神煩悶,不能言。
【用法用量】白鮮皮湯(《圣濟總錄》卷九)。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白鮮皮半兩,川升麻半兩,川樸消1兩,茵陳1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大青半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葛根半兩(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急黃,頭目四肢煩熱疼痛,小便赤,大便難,心躁不得睡。
【用法用量】每服3錢,新汲水調下。須臾當利1-2行,如人行10里未利,即再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
【處方】白鮮皮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犀角屑半兩,黃芩半兩,知母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心肺風熱壅滯,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白鮮皮3分,黃芩3分,川升麻3分,地骨皮3分,鉤藤3分,犀角屑3分,麥門冬1兩(去心,焙),胡黃連3分,龍齒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百日以來,至3-4歲,發(fā)熱癇瘛疭,身體如火。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入牛黃末1字,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白鮮皮1兩,犀角屑3分,鉤藤1兩,子芩3分,龍齒1兩,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驚癇,邪氣發(fā)即吐涎,迷悶難醒。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淡竹葉7片,煎至5分,去滓服之。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別名】白鮮皮湯
【處方】白鮮皮1兩,防風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1兩,沙參1兩,子芩3分(去黑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或時胸膈不利,時發(fā)煩躁。
【用法用量】白鮮皮湯(《普濟方》卷二十八)。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處方】白鮮皮2兩,黃連1兩半(去須),土瓜根1兩半,芍藥1兩半,大青1兩半,梔子仁1兩半,茵陳蒿1兩半,栝樓根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芒消3兩半(研入),貝珠30枚(燒赤,研入),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諸黃。皮肉如金色,小便赤黑,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煎茅根汁調下,空腹頓服。取利;至晚不利再服,服了以少蔥豉粥投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
【處方】白鮮皮半兩,子芩半兩,川升麻半兩,玄參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桔梗半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前胡半兩(去蘆頭),百合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梔子仁半兩,馬牙消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茯神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遍身熱毒瘡,及皮膚瘙癢,煩躁;熱苑四肢,腫實不散,令人氣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以薄荷湯調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別名】白鮮皮湯
【處方】白鮮皮半兩,細辛半兩,蚱蟬2枚(微炙),鉤藤半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蛇蛻皮5寸(炙令黃色),甘草3分(炙微赤,銼),牛黃半分(細研)。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風癇,胸中痰涎。
【用法用量】白鮮皮湯(《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白鮮皮半兩,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玄參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梔子仁半兩,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毒氣不散,遍身生熱毒瘡。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白鮮皮1兩,梔子仁3分,麥門冬3分(去心,焙),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郁金3分,黃芩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鉛霜1分(細研)。
【制法】上為細散,入鉛霜同研令勻。
【功能主治】熱病,心神煩躁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熟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白鮮皮1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大青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熱毒在心脾,狂亂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白鮮皮1兩半,大青3分,羚羊角屑3分,玄參3分,梔子仁3分,子芩3分,川大黃(炙微赤,銼)3分,地骨皮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大熱,心狂欲走。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白鮮皮1兩,犀角屑1兩,川升麻1兩,大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大熱,悶亂譫語。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服。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白鮮皮1兩,黃芩1兩,柴胡1兩,大青1兩,麥門冬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羚羊角屑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6日,熱毒不退,心胸煩躁,大小腸秘澀,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白鮮皮半兩,黃芩半兩,秦艽半兩(去苗),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半兩(去心),大青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狂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白鮮皮1兩,百合1兩,石膏1兩半,羚羊角屑1分,木通1兩(銼),防風1兩(去蘆頭),川升麻1兩,龍齒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陽痙,壯熱不渴,筋脈不能舒展,牙關疼急,不欲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蔥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上文介紹了白鮮皮散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采納后好好利用白鮮皮散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白鮮皮是中藥材的一種,大部分的中醫(yī)醫(yī)生以及藥商對白鮮皮都不會陌生。我們可能也會經常見到白鮮皮的名字出現(xiàn)在各種中醫(yī)的藥方里,那么白鮮皮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藥材呢?白鮮皮的主要功效在于能夠清熱祛毒,對于濕毒較大的人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天就介紹一下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白鮮皮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效?!端幮哉摗罚骸爸我磺袩岫撅L,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fā)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爆F(xiàn)代研究,該品揮發(fā)油在體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1.抗菌作用:體外試驗1:4的水浸液對多種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有報告本品的乙醚、乙醇和水提取物對金黃色等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草分枝桿菌均未見效果。1:20煎劑對陰道毛滴蟲并無殺滅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及血液的影響:本品所含白蘚堿于小量時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分鐘輸出量及博出量均增加。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所含花椒堿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菌芋堿有麻黃堿樣作用,能使麻醉貓血壓上升,增強貓瞬膜收縮、擴張冠脈,增強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上面非常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關于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希望這些內容能夠給更多的人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由此可見,白鮮皮不僅能夠清熱祛毒,而且還具有抗菌消炎,保護我們心血管的作用。朋友們可以在醫(yī)生的建議下購買并配伍服用。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白鮮皮七味湯這種方劑。
【處方】白鮮皮3兩,干葛5兩,黃芩3兩,郁金3兩,豉5兩,梔子10枚,芒消6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黃疸初得,稍覺心中煩熱,外狀與平常無別,但舉體正黃,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于平常,稍覺瘦悴乏力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納芒消,分3次溫服。相去如人行20里久,更服此湯,當?shù)美?,利后將?-2日,則合后黃連丸服之。
【摘錄】《外臺》卷四引《許仁則方》
通過本文對白鮮皮七味湯的介紹,我們知道白鮮皮七味湯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白鮮皮七味湯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白鮮皮在目前比較常見,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植物,也屬于藥材,是白鮮的根皮組成,主要是能夠解毒的,對于祛風止癢的效果有著充分的作用,另外就是能夠有效的治療濕疹以及皮炎疾病,主要能夠治療毒氣攻擊造成的皮膚似的還可以治療隱藏性的風疹,對于許多慢性的皮膚炎癥以及皮膚的疾病都有著充分的作用。
白鮮皮的功效:
白鮮皮為蕓香科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白鮮皮別名北鮮皮、蘚皮等,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是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白鮮皮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脾胃虛寒證忌服白鮮皮。
藥名:白鮮皮
功效分類:祛風藥;祛濕藥;清熱解毒藥。
科屬分類:蕓香科。
別名:北鮮皮、蘚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白蘚、白膻、白羊鮮、金雀兒椒、地羊膻、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苦;咸;寒。
歸經:脾經;胃經;膀胱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
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風濕熱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白鮮皮為蕓香科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
白鮮皮的作用:
白鮮皮味苦;咸;性寒,歸脾經;肺經;小腸經;胃經;膀胱經,白鮮皮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的功效;白鮮皮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1、白鮮皮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fā)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后臨臥。(《圣濟總錄》白鮮皮散)
2、白鮮皮治急性肝炎:白鮮皮9g、 茵陳15g、 梔子9g 、大黃9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3、白鮮皮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白鮮皮許多人們都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東西,其實這就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在醫(yī)學的用途上面是相當?shù)膹V泛,但是要注意白鮮皮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使用,有一些脾胃虛寒的患者們就是沒有辦法去食用,如果是服用后就會使得自己的脾胃虛寒變得更加的嚴重,沒有辦法達到疾病治療的效果。
其它作用:白鮮堿、茵芋堿及崖椒堿的混合物能降低腎上腺素對豚鼠精囊的作用,茵芋堿能使肌肉麻痹,并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動物血壓進行性下降。茵芋堿能提高橫紋肌的張力,加強脊髓反射的興奮性,葫蘆巴堿藥理活性弱,其在神經肌肉標本能降低神經的時值,對肌肉的時值則先降低后增加,此外,葫蘆巴堿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長31%。
藥(毒)理學:對小鼠的LD50白鮮堿、花椒堿、茵芋堿相近腹腔注射為150-250mg/kg;葫蘆巴堿對大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5.0g/kg。
禁忌
脾胃虛寒證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2、《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臨床
運用動物實驗模型觀察白鮮皮提取物的抗過敏作用,初步探討其抗過敏作用機制,以及白鮮皮在濕疹中的運用情況。 方法:
1。用大鼠被動皮膚過敏法建立Ⅰ型變態(tài)反應動物模型,觀察大鼠背部藍色反應斑直徑;
2。用組胺致豚鼠局部瘙癢法,觀察出現(xiàn)豚鼠回頭舔擦傷時所給予的磷酸組胺總量;3。用二硝基氯苯致小鼠Ⅳ型變態(tài)反應,觀察小鼠耳廓腫脹度。
結果:
1。白鮮皮提取物高、中劑量、低劑量能比較顯著地抑制大鼠背部皮膚藍色反應斑的直徑,p0.01,表明白鮮皮提取物對Ⅰ型變態(tài)反應有抑制作用。
2。白鮮皮提取物高、中劑量組的致癢閾顯著高于對照組致癢閾,p0.05,表明白鮮皮提取物具有較顯著的局部止癢效果。
白鮮皮是作為常用的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作用。一般用于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黃疸尿赤。白鮮皮可祛風,燥濕,清熱,解毒。在這里小編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
北鮮皮,八股牛(東北產地)。
來源:為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鮮去掉木心刮去表皮的干燥根皮。野生。
產地:主產于遼寧、河北、山東等地;黑龍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陜西、甘肅、內蒙古、湖北等省亦產。
性狀鑒別:根皮呈卷筒或雙卷筒狀,長5~15厘米,直徑約1~2厘米,厚約2~5毫米。未去表皮的表面呈灰白色,并有多數(shù)細小的凸點及少數(shù)須根痕。去掉表皮的呈淡黃白色或類白色。內表面較平滑類白色,附有多數(shù)微小閃亮的結晶體,質略輕松,易折斷。斷面類白色,顯層紋。氣香,有羊膻氣,味微苦。
以根筒粗狀,均勻無粗皮及木質骨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白鮮鹼、白鮮腦內酯、固甾醇、粗皂甙等。
功效與作用:祛風勝濕、清熱解毒。
現(xiàn)已證實其作用主要為
1、解熱,多用于皮膚病有關的發(fā)熱;
2、抗真菌,對多種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歸經:入脾、胃、膀胱、小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
主治:濕熱瘡毒,風疹疥癬,黃疸,濕熱痹痛。
臨床應用:主要治療由風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
1、治慢性濕疹、蕁麻疹,配防風、白蒺藜、烏梢蛇等加強祛風作用,方如雙白祛風湯。右可用白鮮皮配地膚子、蛇床子等煎水洗患處。
2、治風濕痹痛,兩足屈伸不利,行走不便(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配銀花藤、威靈仙等水煎服。
用量:內服3~9g,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
雙白祛風湯:白鮮皮9g、白蒺藜12g、烏梢蛇9g、生地12g、防風9g、當歸9g、甘草6g,水煎服。
白鮮皮的作用
①《本經》
白鮮皮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別錄》
白鮮皮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后余痛。
③《藥性論》
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fā)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④《兵部手集方》
白鮮皮療肺嗽。
⑤《日華子本草》
白鮮皮通關節(jié),利九竅及血脈,并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
結語:想必大家對于今天所介紹的白鮮皮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白鮮皮的一些功效和作用。這種在中藥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樹皮類的藥物,對于治療一些人體不適,是非常有效果的。一定要記住白鮮皮的功效和作用哦。
白鮮皮,中藥名。為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主產于遼寧、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效?!端幮哉摗罚褐我磺袩岫撅L,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fā)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F(xiàn)代研究,該品揮發(fā)油在體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植物屬性
蕓香科植物白鮮為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高達1m。全株有特異的香味。根肉質,多側根,外皮黃白至黃褐色。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軸有狹翼,無葉柄;小葉9-13,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5-9cm,寬2-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密布腺點,下面白綠色,腺點較稀。總狀花序頂生,長達30cm,花軸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長1-2.5cm,基部有線形苞片1枚;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約5mm,寬約2mm,基部愈合;花瓣5,色淡紅而有紫紅色線條,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約25mm,寬5-7mm,某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 顆,近球形,直徑約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澤?;ㄆ?-5月,果期6月。
狹葉白鮮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莖直立,多從基部分枝,被密集的長絨毛,下部光滑有時有短毛,有香味。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具毛,基部不是翅狀;小葉柄極短;小葉7-15,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鈍,邊緣有細小的鋸齒,向下面卷曲,上面光滑,下面沿葉脈有稀疏的白毛?;ㄐ蚩偁睿谇o頂端,密被暗褐色的腺毛和淡褐色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密被暗褐色腺毛;萼片5,披針狀線形,長7-9mm,先端尖銳,密被腺毛;花冠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4.5cm,淡粉紅色,有紫褐色毛,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漸收縮呈爪狀;雄蕊10,分離,花絲全部有毛;子房上位,有稀疏的白毛,花柱光滑。蒴果,密被腺毛及細毛,成熟時5裂,每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顆,近球形,黑色,有光澤?;ㄆ?-7月,果期8-9月。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
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灌木叢中及森林下,山坡陽坡。
資源分布: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新疆,以伊犁、阿勒泰地區(qū)最多。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體外試驗1:4的水浸液對多種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有報告本品的乙醚、乙醇和水提取物對金黃色等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草分枝桿菌均未見效果。1:20煎劑對陰道毛滴蟲并無殺滅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及血液的影響:本品所含白蘚堿于小量時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分鐘輸出量及博出量均增加。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所含花椒堿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菌芋堿有麻黃堿樣作用,能使麻醉貓血壓上升,增強貓瞬膜收縮、擴張冠脈,增強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3.對子宮及腸平滑肌的影響:白蘚堿對家兔和豚鼠子宮平滑肌有強力的收縮作用,茵芋堿也能加強貓或兔的在位子宮收縮,加強腎上腺素對子宮的影響,白蘚堿、崖椒堿對大鼠子宮的自發(fā)性收縮無影響,但對于催產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宮收縮則可減弱之,而茵芋堿則可增強。茵芋堿能抑制小腸收縮、崖椒堿能抑制氯化鋇所致離體兔回腸痙攣,崖椒堿及芋茵堿還能松弛奧狄氏括約肌,有報告指出,白鮮堿、崖椒堿、茵芋堿等的混合物,對大鼠、豚鼠的解痙作用較單個生物堿的作用強。
4.抗癌作用:伊紅染色法結果表明本品非極性溶劑提取物及揮發(fā)油有體外抗癌活性,從本品乙醚提取物中分離得到岑皮酮,白鮮堿及得自揮發(fā)油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為其體外抗癌的有效成分,其45%的濃度能殺死艾氏腹水癌、S180及U14細胞,而黃柏酮、檸檬苦素及-谷甾醇無效。
5.Dictamnus albus L.根皮有解熱作用,給發(fā)熱(溫刺法)之家兔口服其煎劑,能使體溫下降。狗靜脈注射另一種白鮮皮D. Albus var.Caucasicus浸膏,能縮短血凝時間。
6.其它作用:白鮮堿、茵芋堿及崖椒堿的混合物能降低腎上腺素對豚鼠精囊的作用,茵芋堿能使肌肉麻痹,并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動物血壓進行性下降。茵芋堿能提高橫紋肌的張力,加強脊髓反射的興奮性,葫蘆巴堿藥理活性弱,但早年有報告其在神經肌肉標本能降低神經的時值,對肌肉的時值則先降低后增加,此外,葫蘆巴堿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長31%。
7.藥(毒)理學:對小鼠的LD50白鮮堿、花椒堿、茵芋堿相近腹腔注射為150-250mg/kg;葫蘆巴堿對大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5.0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