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的功效
養(yǎng)生的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中醫(yī)養(yǎng)生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連的功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黃連是大家都會知道的一種藥,具體的不說,“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這句話告訴我們黃連是苦,一般苦的東西對身體都有好處,黃連也不例外,它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是家中經常會備的。黃連的功效是有很多的,但是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怕吃錯了藥。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是藥三分毒,任何的藥大家都是不能隨便吃的,黃連更是如此,對于黃連的功效,很多的朋友也就知道清熱解毒,其實它還是有很多的作用的,具體的大家可以來看看:
黃連的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陰,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黃連的作用
1、抗?jié)儯簩胚嵝了麓笫笪笣冇忻黠@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強度與西米替丁相當。
2、抑制胃酸分泌:可明顯減少胃液分泌量,p0.01; 作用強度與西米替丁相當。
3、保護胃粘膜:明顯抗鹽酸乙醇氫化鈉、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為粘膜損傷。
4、抗炎鎮(zhèn)痛:用熱板法、扭體法試驗,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5、抑菌:對金葡、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作用較強,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作用較弱。
黃連的功效,大家都了解了吧,很好的一種藥材,副作用還不大,大家可以在家備點。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壞,黃連雖然好,但是不能一有點不舒服就吃,對自己的身體是不好的,同時也會讓大家對它有抵抗力,大家不要貪多。
ys630.coM延伸閱讀
導讀:中藥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胡黃連圖片、胡黃連的藥用價值、胡黃連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胡黃連簡介胡黃連圖片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胡黃連的藥用價值胡黃連的藥用附方胡黃連和黃連的區(qū)別胡黃連的副作用胡黃連簡介
胡黃連,為雙子葉植物玄參科胡黃連的干燥根莖。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huán)狀節(jié),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氣微,味極苦。
胡黃連圖片
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胡黃連的功效
退虛熱;消疳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陰虛骨蒸;潮熱盜汗;小兒疳疾;濕熱瀉??;黃疸;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痔瘡腫毒。
1、《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2、《唐本草》:主骨燕勞熱,補肝膽,明目。治冷熱泄痢,益顏色,厚腸胃,治婦人胎蒸虛驚,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以人乳浸點目甚良。
3、《開寶本草》: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溫瘧,骨熱,理腰腎,去陰汗,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
4、《丹溪心法》:去果子積。
胡黃連的作用
1、保肝利膽作用
胡黃連苦苷I等體外對補體介導的原代培養(yǎng)小鼠肝細胞毒性有抑制作用。胡黃連苦苷Ⅱ及其有關苷類對四氯化碳誘導的小鼠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對大鼠有利膽作用。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胡黃連根和根莖水提物對補體激活的經典途徑和旁路途徑均有抑制作用,對游走抑制因子的產生則有興奮作用。
3、抗?jié)?/p>
對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強度與西米替丁相當。
4、抑制胃酸分泌
可明顯減少胃液分泌量,p0.01;作用強度與西米替丁相當。
5、保護胃粘膜
明顯抗鹽酸乙醇氫化鈉、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為粘膜損傷。
6、抗炎鎮(zhèn)痛
用熱板法、扭體法試驗,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7、抑菌
對金葡、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作用較強,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作用較弱。
8、其他作用
胡黃連中的糖苷部分可減少異丙腎上腺素導致的豚鼠過敏性氣管痙攣嚴重程度。胡黃連水浸液體外對英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胡黃連的藥用價值
【藥名】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來源】胡黃連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和胡黃連的根莖。
【性味】苦,寒。
【歸經】歸肝經;胃經;大腸。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潤造,切薄片干燥或用時搗碎。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圓形薄片,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狀錐管束,周邊深棕褐色。質脆。
【功效】退虛熱;消疳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陰虛骨蒸;潮熱盜汗;小兒疳疾;濕熱瀉痢;黃疸;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
【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胡黃連的藥用附方
1、治肥疳熱:川黃連五錢,胡黃連五餞,朱砂一錢(另研)。上二物為細末,入朱砂末,都填入豬膽內,用淡漿水煮,以杖于銚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后。(《小兒藥證直訣》胡黃連丸)
2、治吐血、衄血:生地黃、胡黃連各等分。上為末,用豬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煎茅花湯送下。(《普濟方》胡黃連散)
3、治小兒疳熱,肚脹,潮熱,發(fā)焦:胡黃連五錢,靈脂一兩。為末,雄豬膽汁和丸綠豆大。米飲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鑒》)
4、治傷寒勞復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羅為末,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漫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溫下十丸,臨臥再服。(《本草圖經》)
5、治痢血: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等分。為末。臘茶清調下,食前、空腹溫服。(《蘇沈良方》三物散)
6、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胡黃連,柴胡等分。羅極細,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三二十沸,放溫,食后和滓服。(孫用和)
7、治熱痢腹痛:胡黃連末,飯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三十丸。(《鮮于樞鉤玄》)
8、治嬰兒赤目:茶調胡黃連末,涂手足心。(《濟急仙方》)
9、治痔瘡疼腫,不可忍者:胡黃連末,鵝膽汁調涂之。(《孫天仁集效方》)
10、治楊梅瘡毒:胡黃連、豬胰同煮服。(《本草求原》)
胡黃連和黃連的區(qū)別
胡黃連與黃連,名稱相似,且均為苦寒清熱燥濕之品,善除胃腸濕熱,同為治濕熱瀉痢之良藥。然胡黃連善退虛熱,除疳熱;而黃連則善清心火,瀉胃火,為解毒要藥。
胡黃連的副作用
傳統(tǒng)文獻《本草綱目》:無毒。臨床觀察無毒。在常規(guī)劑量內水煎服一般沒有不適反應。很苦,劑量稍大,部分病人會有惡心、腹痛、滑腸便稀等反應。長期服用無明顯副作用。脾虛慢性腹瀉者不宜使用。
不良反應
1、用量過大。過量服用黃連可出現惡心、嘔吐、氣短、發(fā)痙。常規(guī)劑量則較安全。臨床上有因腹瀉靜滴黃連素誘發(fā)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癥者。應盡量避免使用黃連素針劑。
2、過敏反應??诜S連粉或黃連素、注射黃連素均有發(fā)生過敏反應。多在用藥后幾分鐘內發(fā)生,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胸悶氣短、全身皮疹、發(fā)熱,甚至喉頭水腫、神志模糊、血壓下降,出現過敏性休克。
3、藥不對證。黃連屬大苦大寒之品,瀉火力強,易傷陽氣。
以上就是一些胡黃連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木黃連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土黃連(《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北江十大功勞 的 根 及 莖 。全年可采,除去枝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1~2米或更高,全體光滑無毛。莖粗壯,表面暗棕色。單數羽狀復葉互生,長20~30厘米,總葉柄基部扁闊,腹面具淺槽,節(jié)明顯;小葉革質,5~7枚,橢圓形,長6.5~7.5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具鋒利的芒尖,往往于葉尖的兩側有1~2個銳齒,基部楔形,下面一對小葉往往基部不等??偁罨ㄐ騾采谥Φ捻敹耍L10~20厘米,花眾多,黃色;苞片1枚,三角形,棕色,長約1.5毫米;萼片9,黃色,花瓣狀,分3輪排列,每輪3片;花瓣6,較內輪萼片為小,矩圓形;雄蕊6枚,花絲短棒狀;子房上位,柱頭頭狀,扁平。漿果藍黑色?;ㄆ?~6月。果期7~8月。
【性狀】莖呈圓柱形,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淺縱溝和橫向裂紋,幼莖較平滑,往往有突起的葉痕及葉柄殘基,栓皮質松,脫落處可見黃色木部;質堅脆,折斷面呈破裂狀,淡黃色;橫切面近圓形,髓部淡黃色,木部黃色,射線清晰。根呈圓柱狀,略扭曲,表面棕黃色,有縱溝紋及支根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色。
【性味】味苦,性寒,無毒。
【歸經】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清心胃火,解毒。治陽黃、熱痢、赤眼;外治刀傷,火燙傷。(性味以下出《廣西中藥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搗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虛寒體弱者忌用。"
【備注】同屬植物蘇氏十大功勞、半覆瓦十大功勞、獨龍十大功勞等的根,在廣西民間亦稱木黃連或土黃連,并與本品同等使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了解到了中藥木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對癥下藥,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木黃連。
在現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黃連花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黃連花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英文名】Herb of Dahurian Loosestrife
【別名】黃連花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黃連花的帶根全草。
【原形態(tài)】黃連花,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莖直立,高40-80cm,上部有細腺毛。葉對生,或3-4片輪生,披針形至狹卵形,長4-12cm,寬5-40mm,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可近圓形,上面綠色,近于無毛,下面常事業(yè)粉綠色,無毛,僅沿中肋被小腺毛,兩面均散生黑色腺點,側脈通常超過10對,網脈明顯??偺ㄐ蝽斏ǔ统龆蕡A錐花序;苞片腺形,密被小腺毛;花梗長7-12mm;花萼5深裂近達基部,裂片狹卵狀三角形,邊緣有一圈黑色線條,有腺狀緣毛;花冠深黃色,長約8mm,5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形,先端圓鈍,有明顯脈紋,內面密布淡黃色小腺體;雄蕊比花冠短,花絲下半部合生成筒,密被小腺體,花藥中著,卵狀長圓形,縱裂;子房無毛,花椎 長4-5mm。蒴果褐色,直徑2-4mm?;ㄆ?-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五草甸、林緣和灌叢中,垂直分布上限可達海拔2100m。
【性味】味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鎮(zhèn)靜;降壓。主高血壓;頭痛;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黃連花有了一定的了解,黃連花對于人體健康非常的有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個對人體非常有好處的偏方黃連白芍。黃連白芍是由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食材制作而成的,那么到底是哪幾種食材呢,它又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黃連白芍
【來源】
【原料】黃連、白芍。藥量比例為1:3。
【制法】水煎服,隔日1劑,每日服1次,連服3劑為1療程。1歲以內,每劑用黃連1克,白芍3克;1~3歲者,服2倍量;3~6歲者,服3部量;6歲以上者服4倍量。
【用法】
【功效】據報道,應用本方治療小兒口瘡123例,大多在1~2個療程內見效或臨床治治愈;經3個療程治愈者,都是病史在3~5年以上共16例。治愈后有7例復發(fā),繼續(xù)用藥仍有效。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偏方可以說是飲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保持身體的健康的確有很多很多的好處,當然了做法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只有科學做湯才能讓湯發(fā)揮出更大的養(yǎng)生功效。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黃連汁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黃連(去須)2兩,蒺藜苗2握。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鼻塞多年,清水出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2升,煎至1升,取1合,灌鼻中。不過再灌,大嚏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別名】黃連飲
【處方】黃連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童便1盞,浸1宿。
【功能主治】小兒腦熱黃瘦。
【用法用量】黃連飲(《得效》卷九)。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其實用黃連汁治療一些疾病時也是有一些講究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服用。
黃連湯是人們還算比較熟悉的一款方劑,黃連湯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黃連湯如何吃最好。
【處方】黃連9克 甘草9克(炙)干姜9克 桂枝9克(去皮)人參6克 半夏6克(洗)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平調寒熱,和胃降逆。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晝三次,夜二次。
【備注】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干姜、桂枝辛溫,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開苦降,寒熱并投,上下并治,以復中焦升降之職;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復常,痛嘔自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黃芩8分,黃連8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如鵝鴨肝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分2服。
【摘錄】方出《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傳信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1兩,橘皮1分,杏仁(麩炒)1分,枳實1分,麻黃1分,葛根1分,厚樸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冬溫至夏發(fā)斑,咳而心悶,嘔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下利先止,別當消息,小兒斟酌。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四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梔子仁1分,阿膠(炙令燥)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病愈后,下痢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三引《活人書》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荷葉(微炙)1兩,艾葉(微炒)1兩,柏葉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心肺積熱,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生地黃汁1合,攪令勻,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大黃(銼,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3分,樸消(研)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毒氣上攻,眼生浮翳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早、晚食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當歸(切焙)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瘧心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臨發(fā)時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六
【處方】黃連4兩,黃柏4兩,梔子15枚(擘),阿膠1兩(炙),干姜2兩,芍藥2兩,石榴皮2兩(一方用枳實)。
【功能主治】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不止而煩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一方以水6升煮之。
【摘錄】《千金翼》卷十五
【處方】黃連1兩,麻黃根1兩,甘草1兩,狼牙1兩,羌活1兩,桑枝1兩,白礬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背瘡毒腫,焮爛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2兩,加蔥白5莖,以水5升,煎至2升,去滓,用軟帛趁熱揾藥水更番淋搨患處,水冷即止。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黃連4兩,當歸3兩,干姜3兩,厚樸2兩。
【功能主治】春月暴熱,解脫飲冷,或眠濕地,中冷腹痛,下青黃汁,疲極欲死。
【用法用量】上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處方】黃連1兩,白芍藥1兩,吳萸(炒)1兩。
【功能主治】老小泄瀉,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8服,每服以水1升半,煮1升許,投阿膠1分,再煮膠消,去滓,分3次溫服。一方加甘草末,艾湯調亦大驗。
【摘錄】《元和紀用經》
【處方】黃連(去毛)3兩,黃柏2兩,當歸2兩。
【功能主治】時氣熱毒下痢。
【用法用量】上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納蜜1合,微火煎取2升半,分3服。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三引《深師方》
【處方】黃連2兩,黃柏2兩,干姜2兩,石榴皮2兩,阿膠(炙)2兩,甘草1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分為3服。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深師方》
【處方】黃連1兩(碎),白粱米2合。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服之。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黃連1兩,干姜1兩,熟艾1兩,附子1枚(炮),蜀椒14粒,阿膠如手指大(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雜痢。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5合,絞去滓,納膠,更上火煎令膠烊,分溫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廣濟方》
【別名】黃連煎
【處方】黃連4兩,黃柏3兩,當歸3兩,厚樸2兩,石榴皮4兩,干姜3兩,地榆4兩,阿膠4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中焦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后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
【用法用量】黃連煎(《千金》卷二十)。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六引《刪繁方》
【處方】黃連2兩(去須),甘草2兩,苦參5兩,柳枝并葉1握。
【制法】上銼細,和勻。
【功能主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出黃膿水。
【用法用量】每用3兩,以水5升,煮至3升,去滓,看冷熱洗浴。即愈。
【摘錄】《圣惠》卷九十
【處方】黃連1兩半(凈),黃柏(去皮)1兩,黃芩1兩,梔子1兩。
【功能主治】一切積毒伏熱,赤目口瘡,咽喉糜爛;酒毒煩躁;傷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馬牙消1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1盞,加竹葉10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連(去須)4兩,熟艾(炒)2兩,苦參3兩,槐白皮3兩。
【制法】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疳濕(匿蟲)下部瘡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重者不過3劑。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黃連(去須)1升,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術2兩,阿膠(炙燥)3兩,干姜(炮)3兩,當歸(焙)3兩,赤石脂3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熱痢腹內(疒丂)痛,日夜百行,氣欲絕。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白芷1兩半,赤石脂1兩半,肉豆蔻1枚(煨,去殼),地榆1兩,訶黎勒皮(煨)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當歸(焙)1兩,黃耆1兩半,吳茱萸(洗,炒)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盞,去滓,空腹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去須)、細辛(去苗葉)、紫苑(去苗土)、決明子(微炒)、車前子、苦根(干者,銼碎)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
【處方】黃連(去須為末)1字,乳香(研)1字,燈心5莖,杏仁5枚(去皮尖雙仁,細研),大棗2枚(擘,去核),龍膽(為末)1錢,膩粉半錢匕。
【功能主治】肝經積熱上攻,眼目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用水2盞,同煎至半盞,臨臥時洗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連(去須,炒)半兩,阿膠(炙令燥)3分,當歸(切,焙)3分,干姜(炮)3分,鼠尾草(洗凈,慢火焙干)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冷痢(疒丂)痛,腸滑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若冷甚白多,以酒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芒消5兩,黃連5兩。
【功能主治】癮疹百療不愈。熱不散,體生細瘡,并熱不已。
【用法用量】上以水8升,煮取4升,去滓,洗風癢處,1日2次。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五引《范汪方》,名見《醫(yī)心方》卷三引《古今錄驗》
【處方】黃連(去須)半分,豉半合,薤白(切)4莖,豬膽半個。
【功能主治】喉中生瘡,久患積勞,不下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上先以童便8合煎黃連、豉、薤白,取4合,去滓,下豬膽,煎至3合,空腹頓服,每隔日依法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三
【處方】黃連(去須)1錢,黃芩1錢,赤茯苓(去皮)1錢,麥門冬(去心)1錢,升麻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膽熱口苦,神昏多睡,左手關脈實大。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護命》
【處方】甘草7錢半,黃連7錢半,干姜7錢半,人參7錢半,大棗3枚。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太陽經傷寒傳里,胸中有熱,胃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處方】當歸半兩,大黃2錢半(熱毒加之),芍藥、桂(腹痛加之)。
【功能主治】濕毒下血,大便下血,腹中不痛。
【用法用量】本方名黃連湯,但方中無黃連,疑脫。方中芍藥、桂用量原缺。
【摘錄】《脈因證治》卷上
【處方】黃連(去須)3兩,酸石榴皮(焙)3兩,赤石脂3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干姜(炮裂)2兩半,桔梗(炒)2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寒,痢下白膿,腸內虛鳴相逐。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黃連散
【處方】黃連8分,厚樸(制)6分,阿膠(炙)6分,當歸6分,艾葉4分,黃柏4分,干姜5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赤白,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黃連散(《良朋匯集》卷四)。
【摘錄】方出《經效產寶》卷上,名見《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黃連2兩(去須,捶碎),淡竹葉50片。
【功能主治】眼生赤脈胬肉,急痛不開,如芥子在眼。
【用法用量】以水3大盞,加大棗5枚,煎至1盞半,去滓,食后分溫4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八十二
【處方】黃連1兩(去須),川升麻1兩,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栝樓根1兩,知母1兩,茯神半兩,梔子仁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中熱煩渴,身漸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別名】樸連湯
【處方】黃連(去毛)3兩,厚樸3兩。
【制法】上藥切。
【功能主治】仲夏熱多,令人發(fā)水谷痢,腸中鳴轉,一瀉5-6升水。白滯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樸連湯(《袖珍》卷一引《經驗方》)。
【摘錄】方出《外臺》卷二十五引《張文仲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麥冬、當歸、黃柏、黃芩、黃耆、生地黃。
【功能主治】痘疹發(fā)熱,自汗多。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調敗蒲扇灰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連、當歸、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惡瘡。發(fā)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邪氣沉于里。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論患之上下,食之先后服之。
【摘錄】《杏苑》卷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半,桑耳1兩半,赤石脂1兩半,黃耆(銼,炒)1兩半,白芷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經候不調,或所下過多,腹痛腰重。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切),煎取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處方】黃連3兩,黃柏3兩,干姜3兩,石榴皮3兩,阿膠3兩,當歸2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藥子1分,吳藍葉1分,梔子仁2枚,犀角屑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血痢無度。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分溫2服,食前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甘草(炙)1兩,升麻1兩,黃連3兩,豉5合,梔子仁14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解散除熱止痢。主乳石發(fā)后變下痢。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溫服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決明子、甘菊、川芎、元參、陳皮、黃連、細辛、甘草、薄荷、蔓荊子。
【功能主治】風熱壅珠,眼白紅脹而痛。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處方】川連、側柏、當歸、香附(炒)、阿膠。
【制法】為末。
【功能主治】痢疾,赤白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米飲下。
【摘錄】《盤珠集》卷下
【處方】白芍1錢2分,黃連1錢2分,當歸1錢2分,大黃4分,淡桂2分,炙草8分。
【功能主治】熱毒下血,腹痛色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處方】黃連(去須)4兩,芍藥2兩,黃芩(去黑心)1兩,秦艽(去苗)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氣病后目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黃連、甘草、干姜、桔梗、半夏、人參。
【功能主治】痘瘡,熱攻腹痛,欲嘔吐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四
【處方】黃連(去須)1兩,大青1兩,山梔子仁1兩,茵陳蒿1兩,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芒消1兩,大黃(細銼炒)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黃疸,遍身面目皆黃。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
【處方】黃連5錢,當歸3錢。
【功能主治】一切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溫服。
【摘錄】《杏苑》卷四
【處方】黃連1錢,山梔1錢,生地黃1錢,麥門冬(去心)1錢,當歸1錢,芍藥1錢,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熱壅,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頻服。
【摘錄】《回春》卷二
【處方】黃連(去須,銼碎)。
【功能主治】一切熱,血熱、眼熱、酒熱。
【用法用量】上以井水浸良久,瓷碗盛之,置鐵銚內,隔湯燉,取清汁服,再燉。
【摘錄】《直指》卷十五
【處方】黃連、黃柏皮、地榆、烏梅、甘草、赤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煎,去滓,食前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
【處方】胡黃連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鱉甲(去裙襕)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蒺藜(炒)半兩,黃耆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威靈仙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心忪,骨節(jié)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童便、酒共半盞,加烏梅1枚(拍碎〕,同煮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
【處方】宣黃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
【用法用量】濃煎,每煎3分水減2分,和蜜服,1日6-7次。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別名】杏連湯
【處方】鷹爪黃連7莖(去毛節(jié)),杏仁7粒(去皮尖),北棗7枚(大棗)。
【制法】上用新瓦盆存貯,入水8分,以紙覆蓋,慢火熬,存3分,放地上去火毒,候冷,存在湯瓶上,蒸溫不要熱。
【功能主治】火眼。
【用法用量】杏連湯(《普濟方》卷八十六)。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引何清之方
【處方】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木通、枳殼、甘草、當歸梢、人參。
【功能主治】疹毒發(fā)熱滯下。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調天水散服之。初加大黃微利之。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連、烏梅、天花粉、杏仁、蓮肉、茯苓。
【功能主治】疳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一
【處方】黃連(去須)1兩,大黃(生用)1兩,大青(去根)半兩,升麻半兩,黃藥半兩,甘草(炙)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舌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加黑豆1撮,同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病未退,每服更加芒消末半錢匕,湯成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黃連1兩,人參1兩,吳茱萸5合,生姜3兩,生地黃5兩(一方用阿膠,一方用當歸半兩)。
【功能主治】曾傷二月胎者,預服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酢漿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次,夜1次。
【注意】豬肉、冷水、蕪荑。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生地為君,黃連為臣,似太寒矣,而又佐以姜、茱,豈非中和之劑乎。至干酢漿煮法并晝夜服法,俱佳。
【摘錄】《千金》卷二
【別名】黃連解毒湯、黃連一物湯、黃連解毒散、黃連散、黃連瀉心湯
【處方】黃連8兩。
【功能主治】心經蘊熱,致患卒心痛,口瘡,眼目赤腫羞明。小兒痘瘡。卒心痛。諸熱眼,赤種羞明,冒暑飲酒患眼??诏彙P簾岫臼ⅲl(fā)疹痘瘡,初發(fā)早覺者。心經蘊熱。
【用法用量】黃連解毒湯(《直指》卷二十)、黃連一物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黃連解毒散(《普濟方》卷七十四)、黃連散(《普濟方》卷四○三)、黃連瀉心湯(《回春》卷五)。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外臺》卷七引《古今錄驗》
【處方】黃連(去須)1兩,干姜(炮)半兩,艾葉(炒)半兩,烏梅肉3枚。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匕,以水8分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干姜(凈洗)、黃連半兩,杏仁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暴赤眼。
【用法用量】綿包之,沸湯泡,閉目乘熱洗之。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四引《選奇方》
【別名】滋陰化氣湯
【處方】黃連(炒)、黃柏(炒)、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因服熱藥過多,小便不利,或臍下悶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滋陰化氣湯(《衛(wèi)生寶鑒》卷十七)。
【摘錄】《潔古家珍》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當歸半兩,甘草2錢(炙)。
【功能主治】濕毒下血,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濕毒便血,不痛,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豆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煎至7分,食后溫服。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黃連(去須,微炒)2兩,黃柏1兩(銼,微炒),阿膠1兩(蛤粉炒),梔子仁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入腸胃,下痢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水6分,煎至4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七
【處方】黃連(去須,綿裹)1兩,蜜1合,童便2盞。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白痢。
【用法用量】上以水2盞,與小便漬藥1宿,煎至1盞半,去滓,分為2服,弱人3服,早晨、日午、晚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黃連(去須)1兩,豉5合,烏梅(取肉)10枚。
【制法】上銼碎。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下痢。
【用法用量】以水3盞,入童便1盞,薤白3莖(拍碎),同煎至2盞,去滓,分溫3服,空心、日午、晚后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黃連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妊婦兒在腹中哭。
【用法用量】2味濃煎,令母呷之。
【摘錄】《廣嗣紀要》卷十三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炙)半兩,阿膠(炙令燥)半兩,烏梅2枚(焙,去核),吳藍葉1分,黃芩(去黑心)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渴痢不止,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黃連(去須,搗碎,炒)3兩,黃柏(去粗皮)3兩,白術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頻并,后重里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
人類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黃連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黃連膏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黃連9克 當歸尾15克 生地30克 黃柏9克 姜黃9克
【制法】用香油360克,將藥煠枯,撈去滓;下黃蠟120克溶化盡,用夏布將油濾凈,傾入瓷碗內,以柳枝不時攪之,候凝為度。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治肺經壅熱,上攻鼻竅,聚而不散,致生鼻瘡,干燥腫疼,皮膚濕疹,紅腫熱瘡,水火燙傷,乳頭碎痛。
【用法用量】涂抹患處。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處方】爐甘石(煅)60克 石蟹6克 琥珀 珍珠 熊膽各3克 冰片0.6克 麝香0.9克
【制法】先將甘蔗2枝去皮,切作薄片,用清水1~1.3升,煮取500毫升,將滓搗汁濾清,入川黃連60克,熬取250毫升,去滓濾凈,加川蜜60克,又熬至180毫升,入前藥共一處,研至無聲為度。
【功能主治】治諸般外障,云翳蟹睛,血翳赤膜。
【用法用量】涂患處。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十一
【處方】黃連(去須,為末)3分,蕤仁(研)3分,干姜(為末)1分,膩粉1分。
【制法】除膩粉外,以牛乳3合,漬之1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取1合,去滓,取清汁,入膩粉攪和。
【功能主治】目多眵(目蔑)。
【用法用量】每用銅箸點如黍米許安眥頭,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三
【處方】黃連10兩(去須),蕤仁3兩(去殼,研),杏仁70個(湯泡,去皮尖),木賊7錢(去節(jié)),草龍膽2兩(去土)。
【制法】上將藥各擇洗凈,用水1斗浸之,春、秋3日,夏2日,冬5日,火鍋內熬至半升,濾出,再用水7升,熬至小半升,濾出,再用水5升,熬至不到半升,取出,用重絹濾過,熬至半升,傾于碗內,重湯煮為膏子,盛于瓷器內。
【功能主治】一切眼疾。
【用法用量】每用米粒大,于盞內用水1滴濃化開,以釵頭點之3-5遍,口內覺苦立效。
【摘錄】《瑞竹堂方》卷三
【處方】川連1兩,川柏3兩(為末),大黃3兩(為末),當歸5兩。
【制法】以麻油2斤,煎至歸枯,滓濾去,入黃占3兩烊化,再下三黃末,攪勻陳用。
【功能主治】濕毒腳癬潰爛。
【摘錄】《華氏醫(yī)方匯編》卷二
【處方】黃連5錢,黃柏5錢,姜黃3錢,歸尾3錢,白芷3錢,丹皮3錢,赤芍3錢,生地1兩,合歡皮1兩,大黃1錢,黃芩3錢,秦艽3錢,紫草1兩,白鮮皮5錢。
【制法】上藥用麻油20兩,煠枯,撈去渣,下黃白蠟各2兩,溶化收膏,入瓷瓶內,以油紙攤。
【功能主治】多年臁瘡濕毒,鼻瘡結毒。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外科傳薪集》
【處方】凈黃連2錢半。
【制法】上銼細,雞子1枚,箸觜扎開一頭大處,取清瓦盞盛,入黃連和勻,釀1時,見黃色以絹濾過,成膏。
【功能主治】痘瘡余毒攻眼,眵多有熱。
【用法用量】患者仰面臥,外令人挑1字許頻點目內。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黃連粉1兩,綠豆粉5兩。
【制法】上為細末,用肘以水調成糊狀。
【功能主治】痔瘡在上枯痔散期中,患者肛門及附近伴有燒灼性疼痛者。
【用法用量】敷于患部。
【摘錄】《外科十三方考》
【處方】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炙)1兩,蛇床子(炒)1兩,(艸閭)茹1兩,礜石(火煅,別研)1兩,水銀(手掌內唾研如泥入膏中)1兩。
【制法】上搗羅前4味為末,以臘月豬脂4兩,同入銚子內,煎4-5,下礜石末,又煎3-4沸,取下良久,下水銀,攪如稀泥候冷。
【功能主治】小兒癬疥赤腫,及濕癬久不愈。
【用法用量】先以清泔皂莢湯洗,拭干,以火炙癢涂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白礬1兩(燒灰),硫黃1兩(細研),黃連1兩半(去須),雌黃1兩(細研),蛇床子3分(末)。
【制法】上研令勻,以煉豬脂和如餳。
【功能主治】諸疥干癢。
【用法用量】每用先以鹽漿洗令凈,拭干涂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1分,黃柏(去粗皮)1兩1分,杏仁(去皮尖)1兩1分,蔓菁子1兩1分,胡粉1兩1分,水銀1兩1分,豬脂1斤,豉心3合。
【制法】除胡粉、水銀、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黃黑色漉出,以綿濾過,入粉、水銀,攪令勻,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濕瘑。
【用法用量】取涂摩瘡上,1日3-5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四
【處方】白礬、黃連、甘草、乳香、杏仁各等分。
【制法】上同于口內嚼爛,以綿濾過。
【功能主治】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指頭粘于眼皮上。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引《經驗秘方》
【處方】黃連5兩,秦皮5兩(去粗皮),當歸(去蘆)3兩,赤芍藥3兩。
【制法】上銼細。用臘水浸7日,細絹濾過,去滓,用浸藥水重湯煮至水干,又以藥滓再浸再熬成膏,地坑內出火毒,卻入麝香、腦子各1錢,以瓷盒子盛。
【功能主治】暴赤眼,腫痛赤澀。
【用法用量】每用銀箸點之,合眼片時,藥化即好。病大者,勤勤點之。如藥干,則用溫水化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豬膏1斤,白蜜1斤,黃連1兩。
【功能主治】口瘡,咽喉塞不利,口燥。
【用法用量】3味合煎,攪令相得。每含如半棗大,日4-5次,夜2次。
【摘錄】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
【處方】黃連末1斤,生地黃自然汁1斤,白蓮藕汁1斤,牛乳汁1斤。
【制法】將汁熬成膏,搓黃連末為丸,如桐子大。
【功能主治】生津液,除干燥,長肌肉。主燥在上焦,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
【用法用量】每次20丸,少呷溫水送下,日10次。
【摘錄】《活法機要》
【處方】樸消1斗(以水淘凈,陰干用),白丁香5升(以水1斗淘凈去土,杵細用),黃連半斤。
【制法】上量水入消、香于釜內,熬至7分,淘出,令經宿水面浮牙者取出控干,以紙袋子盛,風中懸至風化,將黃連細末熬清汁曬干,入風消,更加豬羊膽,和蜜令勻。
【功能主治】一切眼目疼痛,瘀肉攀睛,風癢淚落不已。
【用法用量】點眼。
【摘錄】《宣明論》卷十四
【處方】好黃連1錢。
【功能主治】眼疾。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以垍盞調兒孩乳汁成膏,盞內攤以古老錢1文,置一垍碟內,后用灸錢上1壯,便以黃連盞亞之,煙盡揭起,將艾灰、古老錢放入盞內,以百沸湯調及半錢,露1宿,以古老錢點之,口中苦即止,不計次數。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處方】川古勇連4兩,川柏皮4兩,元參4兩,大生地6兩,生龜版6兩,當歸(全)3兩。
【制法】用麻油5斤,文火先前生地、龜板20分鐘,再入諸藥,煎枯漉凈滓,再上緩火入黃蠟20兩化勻,密封候用。
【功能主治】眼癬,漏眼瘡,鼻(匿蟲),唇疳,乳癬,乳疳,臍瘡,臍漏,及肛瘍諸痔,莖疳陰蝕。
【各家論述】此膏所治諸癥,皆在柔嫩肌肉,既不能用拔毒薄貼,如摻提毒化腐之藥,則倍增其痛,且致加劇。故制是方清熱解毒,亦能去腐生新,但必須時常洗滌挹干毒水,用之始有速效。
【摘錄】《瘍科綱要》卷下
【處方】黃連2兩,白蘞2兩,白芷2兩,生胡粉1兩。
【制法】上為細木。
【功能主治】溫熱諸瘡。
【用法用量】用豬脂調涂。
【摘錄】《鬼遺》卷五
【處方】黃連(去須)1分,膩粉1分,蕤仁(去皮)半分。
【制法】先將去皮蕤仁爛研如膏,后入黃連、膩粉,同置一處研了后,以新綿厚裹于外,梨少許,以新汲水3盞,于凈器內澄濾2盞,候至清,取2分,浸藥裹了,良久濾汁。
【功能主治】暴赤眼痛,渾渾眼澀。
【用法用量】仰臥將藥裹溫藥,點眼10余次。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四
【處方】黃連末1兩。
【制法】雞子白和為餅,炙令如紫肝色,杵為末,以漿水3升,慢火煎成膏子。
【功能主治】久痢。
【用法用量】每服半合,溫米飲調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蕤仁半兩,決明子半兩,秦皮(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自(目巟)(目巟)不明。
【用法用量】以水8合,煎至3合,以綿濾去滓,澄清,點注眼中,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黃連1斤(碾為末),牛乳汁1斤,生地黃1斤。
【制法】上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生津液,除干燥,長肌肉。主消渴,口舌干,小便數,舌上赤脈。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黃連丸”。
【摘錄】《奇效良方》卷三十三
【處方】黃連5兩(去須,搗為末),地黃汁1兩,蜜5合。
【制法】上藥于銀器中以慢火熬成膏,收于瓷器中。
【功能主治】熱渴不止,心神躁煩。
【用法用量】每服如彈子大,食后煎竹葉、麥冬湯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凈黃連半斤,苦參4兩,秦皮2兩,杏仁49粒(冬月制,取雪水4碗,煎2碗,放凈瓷器內;又以水煎,取1碗,放前汁內;又以水1碗,煎取半碗,用凈汁,與前汁和一處,取凈銅銚子入汁在內,慢火熬,以桑條不住手攪,勿令沉底,勿動灰塵入汁中,務宜仔細。待熬至1碗,再入馬牙消半兩,同煎至半碗,取起,以紙蓋定),制過爐甘石末2兩,硼砂(末)半兩,乳香1錢,沒藥(末)1錢,膽礬(末)3錢,海螵蛸(末)2錢。
【制法】和勻,入膏中取起,攤冷待干。
【功能主治】風熱眼疾。
【用法用量】以乳汁磨,點眼。
【摘錄】《育嬰秘訣》卷四
【處方】黃連(去須,為末)半兩,黃柏(去粗皮,為末)半兩,豉(研細)半兩,蔓菁子(為末)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半兩,水銀1錢。
【制法】先以水銀于掌中唾研如泥,次入乳缽內,下生油1合和勻,次入藥末,同研成膏,瓷盒盛。
【功能主治】一切久癬,積年不愈,四畔潛浸,復變成瘡,瘡色赤黑,癢不可忍,搔之血出。
【用法用量】取涂癬上,1日3-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黃連1兩(去須),黃柏半兩,川升麻半兩,蕤仁1兩(去赤皮,研),細辛1兩,石膽1豆許(研)。
【制法】上銼細,以水3大盞,煎至1盞半,綿濾去滓,入白蜜4兩相和,煎令稠,入研了石膽,拌令勻。
【功能主治】眼赤痛不開。眼赤澀,疼痛不開,兼飛血赤痛。
【用法用量】每日點少許于兩目眥頭。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槐白皮1兩,大青1兩,苦竹葉1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久患口瘡。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至半升,去滓取汁,入龍腦、蜜,攪令勻,煎成膏。涂瘡上,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黃連1兩,黃芩1兩,大黃2兩,黃蠟6兩,麻油2斤。
【制法】先用三黃入麻油煎枯,去滓再熬,臨好收入方上黃蠟,瓷杯收貯。
【功能主治】諸風癢瘡。
【用法用量】用時先以手擦患處發(fā)熱,以膏搽之。
【摘錄】《瘍科捷徑》卷上
【處方】黃連(去須)3分,大銅錢7文,白礬(燒灰)1分。
【制法】以水并白蜜各3合,用銅器盛,于飯上炊1次,綿濾去滓,貯瓷盒內。
【功能主治】小兒眼爛眥癢痛淚出,不能視物,風傷則痛。
【用法用量】點眼。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處方】黃連5錢(炒黑),大黃末1斤,冰片2分。
【制法】桐油1斤,入鍋內,熬起白星,加上藥,攪勻。
【功能主治】足三陰經濕熱所致爛皮濕熱,其癥腿部紅腫,所損不過一層薄皮,流脂成片,類乎血風,浸淫不已。
【用法用量】攤貼。
【摘錄】《外科集腋》卷五
【別名】龍腦黃連膏
【處方】黃連不拘多少(去須,為末,銀器內重湯熬成膏),龍腦少許。
【制法】上入罐子內,油單封閉令緊,沉于井底著泥處。
【功能主治】暴赤眼。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及翳膜昏花,視物不明。
【用法用量】龍腦黃連膏(《原機啟微》卷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黃連25兩。
【制法】將黃連熬汁過濾,反復3次,用文火煎熬濃縮成膏,以不滲紙為度,每兩清膏兌煉蜜1兩。
【功能主治】清火止痛。主暴發(fā)火眼,紅腫作痛,怕日羞明。
【用法用量】用溫開水將眼洗凈,以藥膏少許點入眼角,靜臥10-20分鐘,1日2-3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黃連8兩,杏仁1兩,菊花1兩,梔子1兩,黃芩1兩,黃柏1兩,龍膽草1兩,防風1兩,當歸1兩,赤芍藥1兩,生地黃1兩。
【制法】以水煎濃汁,去滓再煎,濾凈,碗盛,放湯瓶口上重湯蒸頓成膏,滴入水中可丸為度,以陽丹收為丸。
【功能主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
【用法用量】臨用加片腦少許研和,以井水化開,鴨毛蘸點眼。
【摘錄】《準繩·類方》卷七
【處方】黃連多用,雞柏根多用,地薄荷、田茶菊、嫩桕葉、苦花子、苦參根、地胡椒、七層樓、地芫荽、千里光(即黃蛇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濾凈,復煎候汁如稀飴樣,入冬蜜相停,即以碗盛放入湯瓶口上重湯蒸頓成膏,入陽丹1兩和勻,更入朱砂、硼砂各1錢,片腦、麝香各1分為妙。
【摘錄】《準繩·類方》卷七
【處方】黃連3錢,當歸尾5錢,生地1兩,黃柏2錢,姜黃3錢。
【制法】用香油12兩將藥煠枯,撈去滓,下黃蠟4兩溶化盡,用夏布將油濾凈,傾入瓷碗內,以柳枝不時攪之,候凝為度。
【功能主治】潤諸燥瘡,清火解毒。主疔瘡作燥,皮膚濕疹,水火燙傷,老年性陰道炎。鼻瘡;及湯火傷痛止生膿時。疔瘡作燥。一切皮膚濕疹,紅腫熱瘡,水火燙傷,乳頭碎痛等癥。老年性陰道炎。
【摘錄】《金鑒》卷五
【處方】川連4兩,金1錠,銀1錠。
【功能主治】哮喘。脈洪實,遍身痰氣火氣,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水9碗,煎2碗;再用水6碗,煎1碗;再用水2碗,煎半碗,共成膏,加入人乳、牛乳,童便各1碗,姜汁、韭汁、側柏葉汁、田螺汁各1碗,再煎,入薄蜜收之,漸漸服。
【摘錄】《醫(yī)碥》卷六
【處方】黃連(去須)1分(末),膩粉半錢,杏仁(湯浸,去皮尖)1分,蕤仁(去皮)半分。
【制法】上先將杏仁、蕤仁爛研如膏,后入黃連、膩粉,更相和一處研了,以新綿厚裹,如棠梨許,以新汲水1盞,于凈器內,澄濾3遍,候至清,取2分浸藥裹子,良久捩汁。
【功能主治】暴赤眼痛,昏暈隱澀。
【用法用量】仰臥,將藥裹揾藥點眼,10余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黃連(去須,搗)2兩,竹葉2握(凈洗,切),棗1兩(焙干,為末)。
【制法】先將竹葉以水3盞煎至1盞半,去竹葉,下黃連、棗末,入白蜜半合,煎至1盞,綿濾去滓,重煎如稀餳,納瓷瓶中。
【功能主治】肝臟壅熱,目中生胬肉,沖貫黑睛,赤痛不可止。
【用法用量】每以箸點目眥頭,日夜3-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
【處方】黃連(去須,銼)3兩,豬脂1斤,白蜜4兩,羊髓(研)2兩。
【制法】慢火煎豬脂,去滓,入黃連,又煎令黑色,下羊髓,髓化,以綿濾去滓,入蜜更煎數沸成膏,瓷盒盛候冷。
【功能主治】口瘡,咽喉塞不利,口燥。
【用法用量】每含如棗大,咽津不妨,日3次。
【摘錄】《普濟方》卷二九九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黃連膏的知識,大家應該大致都清楚了黃連膏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黃連大家肯定都沒有吃過的,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很多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都需要使用到的一種藥材,尤其是野生黃連,這種黃連在攝入的時候藥用價值就會變得更加豐富一些,而且還可以使用野生黃連煮水的,這樣的話就可以用來治療傷寒的,讓自己體內的寒氣可以去除體外的。
《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疽癤瘡痍及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黃連(去須、蘆)、黃芩(去蘆)、大黃(煨)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小兒積熱亦宜服之。
《傷寒論》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參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直指方》黃連安神丸:治心煩懊依反復,心亂,怔仲,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黃連25克生甘草12.5克。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時時津唾咽下。
《局方》瀉心湯:治心經實熱:黃連35克。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
《本草經集注》: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fā)沖和之氣乎?
《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也。
《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后不眠,血虛發(fā)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后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y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jié)荨⒛撗?,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中藥的成分是比較復雜的,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或者不認識,經常會出現隨便的猜疑,或對中藥根據名字來進行判斷功效,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不正確的判斷中藥會導致效果適得其反,甚至可能還會有許多的問題和麻煩,關于雞爪黃連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成份復雜,藥理作用更是復雜,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準確的說明黃連的不良反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拉肚子,影響到腸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會影響到食欲,導致消化不良。除非體內有實熱,否則慎用。
黃連具有著清熱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對于大腸桿菌等都具有著抑制作用??梢耘菟龋菍τ谄⑽柑摵娜瞬灰朔茫嘣飩?,陰虛津傷者慎用,因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飯后服用。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黃連的副作用
黃連的服用方法
中醫(yī)認為,中藥黃連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長的就是清胃熱、瀉胃火。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黃連為主藥的代表方之一。
情緒緊張急躁,睡眠質量差,飲食油膩、口味太重等都是引起胃火的常見原因。胃熱熾盛化火可導致牙齦腫痛或出血、口干、口渴、喜歡喝冷水冷飲、口苦、口臭等不適,以及面紅、大便干硬、舌質紅、舌苔黃等熱象。黃連用于清胃火時,即可單獨研末沖服,也可與其他中藥一起煎服。
胃熱熾盛的人可以服用中成藥清胃黃連丸,或者取3克黃連加水煎湯服用。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可將黃連研成細末備用,然后取50克大米或小米,加適量水煮熟,取1.5克黃連末放入杯中,加入約100毫升米湯,蓋蓋悶3分鐘即成。空腹飲用,早晚各1次。用米湯沖泡黃連末優(yōu)于用水直接煎服,這是因為米湯可顧護胃氣,防止黃連苦寒傷胃。
經常胃熱的人,在不良情緒的刺激下,會出現肝氣不舒,進一步傷及脾胃,表現為泛酸、胃中嘈雜、惡心等??扇↑S連5克,吳茱萸3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后服用,以清肝胃之熱。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茨黃連,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十大功勞根(《植物名實圖考》),土黃連(《貴州民間方藥集》),土黃柏(《福建民間草藥》),石黃連(《陸川本草》),刺黃連(《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闊葉十大功勞 或 華南十大功勞 的 根 。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流感,熱痢,腹瀉,黃疸,吐血,目赤翳膜,喉痛,牙痛,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體質虛寒者忌用。"
【附方】①治黃疸,小兒肝熱,肺熱,瘡瘍腫毒:鮮十大功勞根二兩,冰糖五錢至一兩。開水沖燉服。(《閩東本草》)
【臨床應用】①預防流行性感冒
【摘錄】《*辭典》
現在知道茨黃連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茨黃連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