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膏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調(diào)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連膏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人類身體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guān)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黃連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黃連膏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黃連9克 當歸尾15克 生地30克 黃柏9克 姜黃9克
【制法】用香油360克,將藥煠枯,撈去滓;下黃蠟120克溶化盡,用夏布將油濾凈,傾入瓷碗內(nèi),以柳枝不時攪之,候凝為度。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治肺經(jīng)壅熱,上攻鼻竅,聚而不散,致生鼻瘡,干燥腫疼,皮膚濕疹,紅腫熱瘡,水火燙傷,乳頭碎痛。
【用法用量】涂抹患處。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處方】爐甘石(煅)60克 石蟹6克 琥珀 珍珠 熊膽各3克 冰片0.6克 麝香0.9克
【制法】先將甘蔗2枝去皮,切作薄片,用清水1~1.3升,煮取500毫升,將滓搗汁濾清,入川黃連60克,熬取250毫升,去滓濾凈,加川蜜60克,又熬至180毫升,入前藥共一處,研至無聲為度。
【功能主治】治諸般外障,云翳蟹睛,血翳赤膜。
【用法用量】涂患處。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十一
【處方】黃連(去須,為末)3分,蕤仁(研)3分,干姜(為末)1分,膩粉1分。
【制法】除膩粉外,以牛乳3合,漬之1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取1合,去滓,取清汁,入膩粉攪和。
【功能主治】目多眵(目蔑)。
【用法用量】每用銅箸點如黍米許安眥頭,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三
【處方】黃連10兩(去須),蕤仁3兩(去殼,研),杏仁70個(湯泡,去皮尖),木賊7錢(去節(jié)),草龍膽2兩(去土)。
【制法】上將藥各擇洗凈,用水1斗浸之,春、秋3日,夏2日,冬5日,火鍋內(nèi)熬至半升,濾出,再用水7升,熬至小半升,濾出,再用水5升,熬至不到半升,取出,用重絹濾過,熬至半升,傾于碗內(nèi),重湯煮為膏子,盛于瓷器內(nèi)。
【功能主治】一切眼疾。
【用法用量】每用米粒大,于盞內(nèi)用水1滴濃化開,以釵頭點之3-5遍,口內(nèi)覺苦立效。
【摘錄】《瑞竹堂方》卷三
【處方】川連1兩,川柏3兩(為末),大黃3兩(為末),當歸5兩。
【制法】以麻油2斤,煎至歸枯,滓濾去,入黃占3兩烊化,再下三黃末,攪勻陳用。
【功能主治】濕毒腳癬潰爛。
【摘錄】《華氏醫(yī)方匯編》卷二
【處方】黃連5錢,黃柏5錢,姜黃3錢,歸尾3錢,白芷3錢,丹皮3錢,赤芍3錢,生地1兩,合歡皮1兩,大黃1錢,黃芩3錢,秦艽3錢,紫草1兩,白鮮皮5錢。
【制法】上藥用麻油20兩,煠枯,撈去渣,下黃白蠟各2兩,溶化收膏,入瓷瓶內(nèi),以油紙攤。
【功能主治】多年臁瘡濕毒,鼻瘡結(jié)毒。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外科傳薪集》
【處方】凈黃連2錢半。
【制法】上銼細,雞子1枚,箸觜扎開一頭大處,取清瓦盞盛,入黃連和勻,釀1時,見黃色以絹濾過,成膏。
【功能主治】痘瘡余毒攻眼,眵多有熱。
【用法用量】患者仰面臥,外令人挑1字許頻點目內(nèi)。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黃連粉1兩,綠豆粉5兩。
【制法】上為細末,用肘以水調(diào)成糊狀。
【功能主治】痔瘡在上枯痔散期中,患者肛門及附近伴有燒灼性疼痛者。
【用法用量】敷于患部。
【摘錄】《外科十三方考》
【處方】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炙)1兩,蛇床子(炒)1兩,(艸閭)茹1兩,礜石(火煅,別研)1兩,水銀(手掌內(nèi)唾研如泥入膏中)1兩。
【制法】上搗羅前4味為末,以臘月豬脂4兩,同入銚子內(nèi),煎4-5,下礜石末,又煎3-4沸,取下良久,下水銀,攪如稀泥候冷。
【功能主治】小兒癬疥赤腫,及濕癬久不愈。
【用法用量】先以清泔皂莢湯洗,拭干,以火炙癢涂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白礬1兩(燒灰),硫黃1兩(細研),黃連1兩半(去須),雌黃1兩(細研),蛇床子3分(末)。
【制法】上研令勻,以煉豬脂和如餳。
【功能主治】諸疥干癢。
【用法用量】每用先以鹽漿洗令凈,拭干涂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1分,黃柏(去粗皮)1兩1分,杏仁(去皮尖)1兩1分,蔓菁子1兩1分,胡粉1兩1分,水銀1兩1分,豬脂1斤,豉心3合。
【制法】除胡粉、水銀、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黃黑色漉出,以綿濾過,入粉、水銀,攪令勻,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濕瘑。
【用法用量】取涂摩瘡上,1日3-5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四
【處方】白礬、黃連、甘草、乳香、杏仁各等分。
【制法】上同于口內(nèi)嚼爛,以綿濾過。
【功能主治】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指頭粘于眼皮上。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引《經(jīng)驗秘方》
【處方】黃連5兩,秦皮5兩(去粗皮),當歸(去蘆)3兩,赤芍藥3兩。
【制法】上銼細。用臘水浸7日,細絹濾過,去滓,用浸藥水重湯煮至水干,又以藥滓再浸再熬成膏,地坑內(nèi)出火毒,卻入麝香、腦子各1錢,以瓷盒子盛。
【功能主治】暴赤眼,腫痛赤澀。
【用法用量】每用銀箸點之,合眼片時,藥化即好。病大者,勤勤點之。如藥干,則用溫水化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豬膏1斤,白蜜1斤,黃連1兩。
【功能主治】口瘡,咽喉塞不利,口燥。
【用法用量】3味合煎,攪令相得。每含如半棗大,日4-5次,夜2次。
【摘錄】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YS630.coM
【處方】黃連末1斤,生地黃自然汁1斤,白蓮藕汁1斤,牛乳汁1斤。
【制法】將汁熬成膏,搓黃連末為丸,如桐子大。
【功能主治】生津液,除干燥,長肌肉。主燥在上焦,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
【用法用量】每次20丸,少呷溫水送下,日10次。
【摘錄】《活法機要》
【處方】樸消1斗(以水淘凈,陰干用),白丁香5升(以水1斗淘凈去土,杵細用),黃連半斤。
【制法】上量水入消、香于釜內(nèi),熬至7分,淘出,令經(jīng)宿水面浮牙者取出控干,以紙袋子盛,風中懸至風化,將黃連細末熬清汁曬干,入風消,更加豬羊膽,和蜜令勻。
【功能主治】一切眼目疼痛,瘀肉攀睛,風癢淚落不已。
【用法用量】點眼。
【摘錄】《宣明論》卷十四
【處方】好黃連1錢。
【功能主治】眼疾。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以垍盞調(diào)兒孩乳汁成膏,盞內(nèi)攤以古老錢1文,置一垍碟內(nèi),后用灸錢上1壯,便以黃連盞亞之,煙盡揭起,將艾灰、古老錢放入盞內(nèi),以百沸湯調(diào)及半錢,露1宿,以古老錢點之,口中苦即止,不計次數(shù)。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處方】川古勇連4兩,川柏皮4兩,元參4兩,大生地6兩,生龜版6兩,當歸(全)3兩。
【制法】用麻油5斤,文火先前生地、龜板20分鐘,再入諸藥,煎枯漉凈滓,再上緩火入黃蠟20兩化勻,密封候用。
【功能主治】眼癬,漏眼瘡,鼻(匿蟲),唇疳,乳癬,乳疳,臍瘡,臍漏,及肛瘍諸痔,莖疳陰蝕。
【各家論述】此膏所治諸癥,皆在柔嫩肌肉,既不能用拔毒薄貼,如摻提毒化腐之藥,則倍增其痛,且致加劇。故制是方清熱解毒,亦能去腐生新,但必須時常洗滌挹干毒水,用之始有速效。
【摘錄】《瘍科綱要》卷下
【處方】黃連2兩,白蘞2兩,白芷2兩,生胡粉1兩。
【制法】上為細木。
【功能主治】溫熱諸瘡。
【用法用量】用豬脂調(diào)涂。
【摘錄】《鬼遺》卷五
【處方】黃連(去須)1分,膩粉1分,蕤仁(去皮)半分。
【制法】先將去皮蕤仁爛研如膏,后入黃連、膩粉,同置一處研了后,以新綿厚裹于外,梨少許,以新汲水3盞,于凈器內(nèi)澄濾2盞,候至清,取2分,浸藥裹了,良久濾汁。
【功能主治】暴赤眼痛,渾渾眼澀。
【用法用量】仰臥將藥裹溫藥,點眼10余次。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四
【處方】黃連末1兩。
【制法】雞子白和為餅,炙令如紫肝色,杵為末,以漿水3升,慢火煎成膏子。
【功能主治】久痢。
【用法用量】每服半合,溫米飲調(diào)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蕤仁半兩,決明子半兩,秦皮(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自(目巟)(目巟)不明。
【用法用量】以水8合,煎至3合,以綿濾去滓,澄清,點注眼中,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黃連1斤(碾為末),牛乳汁1斤,生地黃1斤。
【制法】上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生津液,除干燥,長肌肉。主消渴,口舌干,小便數(shù),舌上赤脈。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黃連丸”。
【摘錄】《奇效良方》卷三十三
【處方】黃連5兩(去須,搗為末),地黃汁1兩,蜜5合。
【制法】上藥于銀器中以慢火熬成膏,收于瓷器中。
【功能主治】熱渴不止,心神躁煩。
【用法用量】每服如彈子大,食后煎竹葉、麥冬湯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凈黃連半斤,苦參4兩,秦皮2兩,杏仁49粒(冬月制,取雪水4碗,煎2碗,放凈瓷器內(nèi);又以水煎,取1碗,放前汁內(nèi);又以水1碗,煎取半碗,用凈汁,與前汁和一處,取凈銅銚子入汁在內(nèi),慢火熬,以桑條不住手攪,勿令沉底,勿動灰塵入汁中,務(wù)宜仔細。待熬至1碗,再入馬牙消半兩,同煎至半碗,取起,以紙蓋定),制過爐甘石末2兩,硼砂(末)半兩,乳香1錢,沒藥(末)1錢,膽礬(末)3錢,海螵蛸(末)2錢。
【制法】和勻,入膏中取起,攤冷待干。
【功能主治】風熱眼疾。
【用法用量】以乳汁磨,點眼。
【摘錄】《育嬰秘訣》卷四
【處方】黃連(去須,為末)半兩,黃柏(去粗皮,為末)半兩,豉(研細)半兩,蔓菁子(為末)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半兩,水銀1錢。
【制法】先以水銀于掌中唾研如泥,次入乳缽內(nèi),下生油1合和勻,次入藥末,同研成膏,瓷盒盛。
【功能主治】一切久癬,積年不愈,四畔潛浸,復(fù)變成瘡,瘡色赤黑,癢不可忍,搔之血出。
【用法用量】取涂癬上,1日3-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黃連1兩(去須),黃柏半兩,川升麻半兩,蕤仁1兩(去赤皮,研),細辛1兩,石膽1豆許(研)。
【制法】上銼細,以水3大盞,煎至1盞半,綿濾去滓,入白蜜4兩相和,煎令稠,入研了石膽,拌令勻。
【功能主治】眼赤痛不開。眼赤澀,疼痛不開,兼飛血赤痛。
【用法用量】每日點少許于兩目眥頭。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槐白皮1兩,大青1兩,苦竹葉1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久患口瘡。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至半升,去滓取汁,入龍腦、蜜,攪令勻,煎成膏。涂瘡上,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黃連1兩,黃芩1兩,大黃2兩,黃蠟6兩,麻油2斤。
【制法】先用三黃入麻油煎枯,去滓再熬,臨好收入方上黃蠟,瓷杯收貯。
【功能主治】諸風癢瘡。
【用法用量】用時先以手擦患處發(fā)熱,以膏搽之。
【摘錄】《瘍科捷徑》卷上
【處方】黃連(去須)3分,大銅錢7文,白礬(燒灰)1分。
【制法】以水并白蜜各3合,用銅器盛,于飯上炊1次,綿濾去滓,貯瓷盒內(nèi)。
【功能主治】小兒眼爛眥癢痛淚出,不能視物,風傷則痛。
【用法用量】點眼。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處方】黃連5錢(炒黑),大黃末1斤,冰片2分。
【制法】桐油1斤,入鍋內(nèi),熬起白星,加上藥,攪勻。
【功能主治】足三陰經(jīng)濕熱所致爛皮濕熱,其癥腿部紅腫,所損不過一層薄皮,流脂成片,類乎血風,浸淫不已。
【用法用量】攤貼。
【摘錄】《外科集腋》卷五
【別名】龍腦黃連膏
【處方】黃連不拘多少(去須,為末,銀器內(nèi)重湯熬成膏),龍腦少許。
【制法】上入罐子內(nèi),油單封閉令緊,沉于井底著泥處。
【功能主治】暴赤眼。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及翳膜昏花,視物不明。
【用法用量】龍腦黃連膏(《原機啟微》卷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黃連25兩。
【制法】將黃連熬汁過濾,反復(fù)3次,用文火煎熬濃縮成膏,以不滲紙為度,每兩清膏兌煉蜜1兩。
【功能主治】清火止痛。主暴發(fā)火眼,紅腫作痛,怕日羞明。
【用法用量】用溫開水將眼洗凈,以藥膏少許點入眼角,靜臥10-20分鐘,1日2-3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黃連8兩,杏仁1兩,菊花1兩,梔子1兩,黃芩1兩,黃柏1兩,龍膽草1兩,防風1兩,當歸1兩,赤芍藥1兩,生地黃1兩。
【制法】以水煎濃汁,去滓再煎,濾凈,碗盛,放湯瓶口上重湯蒸頓成膏,滴入水中可丸為度,以陽丹收為丸。
【功能主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
【用法用量】臨用加片腦少許研和,以井水化開,鴨毛蘸點眼。
【摘錄】《準繩·類方》卷七
【處方】黃連多用,雞柏根多用,地薄荷、田茶菊、嫩桕葉、苦花子、苦參根、地胡椒、七層樓、地芫荽、千里光(即黃蛇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濾凈,復(fù)煎候汁如稀飴樣,入冬蜜相停,即以碗盛放入湯瓶口上重湯蒸頓成膏,入陽丹1兩和勻,更入朱砂、硼砂各1錢,片腦、麝香各1分為妙。
【摘錄】《準繩·類方》卷七
【處方】黃連3錢,當歸尾5錢,生地1兩,黃柏2錢,姜黃3錢。
【制法】用香油12兩將藥煠枯,撈去滓,下黃蠟4兩溶化盡,用夏布將油濾凈,傾入瓷碗內(nèi),以柳枝不時攪之,候凝為度。
【功能主治】潤諸燥瘡,清火解毒。主疔瘡作燥,皮膚濕疹,水火燙傷,老年性陰道炎。鼻瘡;及湯火傷痛止生膿時。疔瘡作燥。一切皮膚濕疹,紅腫熱瘡,水火燙傷,乳頭碎痛等癥。老年性陰道炎。
【摘錄】《金鑒》卷五
【處方】川連4兩,金1錠,銀1錠。
【功能主治】哮喘。脈洪實,遍身痰氣火氣,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水9碗,煎2碗;再用水6碗,煎1碗;再用水2碗,煎半碗,共成膏,加入人乳、牛乳,童便各1碗,姜汁、韭汁、側(cè)柏葉汁、田螺汁各1碗,再煎,入薄蜜收之,漸漸服。
【摘錄】《醫(yī)碥》卷六
【處方】黃連(去須)1分(末),膩粉半錢,杏仁(湯浸,去皮尖)1分,蕤仁(去皮)半分。
【制法】上先將杏仁、蕤仁爛研如膏,后入黃連、膩粉,更相和一處研了,以新綿厚裹,如棠梨許,以新汲水1盞,于凈器內(nèi),澄濾3遍,候至清,取2分浸藥裹子,良久捩汁。
【功能主治】暴赤眼痛,昏暈隱澀。
【用法用量】仰臥,將藥裹揾藥點眼,10余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黃連(去須,搗)2兩,竹葉2握(凈洗,切),棗1兩(焙干,為末)。
【制法】先將竹葉以水3盞煎至1盞半,去竹葉,下黃連、棗末,入白蜜半合,煎至1盞,綿濾去滓,重煎如稀餳,納瓷瓶中。
【功能主治】肝臟壅熱,目中生胬肉,沖貫黑睛,赤痛不可止。
【用法用量】每以箸點目眥頭,日夜3-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
【處方】黃連(去須,銼)3兩,豬脂1斤,白蜜4兩,羊髓(研)2兩。
【制法】慢火煎豬脂,去滓,入黃連,又煎令黑色,下羊髓,髓化,以綿濾去滓,入蜜更煎數(shù)沸成膏,瓷盒盛候冷。
【功能主治】口瘡,咽喉塞不利,口燥。
【用法用量】每含如棗大,咽津不妨,日3次。
【摘錄】《普濟方》卷二九九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黃連膏的知識,大家應(yīng)該大致都清楚了黃連膏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ys630.COm精選閱讀
龍腦黃連膏,大家應(yīng)該都聽說過這種藥用價值很豐富的中藥方劑吧。那么,你對龍腦黃連膏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龍腦黃連膏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嗎?它又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話,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處方】黃連250克 冰片3克
【制法】先銼黃連令碎,以水750毫升,于瓷器中用文武火熬成150毫升,濾去滓,放薄瓷碗內(nèi);重湯燉成膏,約100毫升。
【功能主治】瀉火明目。治目中赤脈,有灼熱感,眼眶破爛,畏日羞明,眵多眊躁。
【用法用量】臨用加冰片少許,點入眼內(nèi),不拘時。
【摘錄】《原機啟微》卷下
【別名】光明眼藥
【處方】梅冰片2錢5分,淡硇砂1錢。
【制法】上為細末,用黃連膏4兩調(diào)勻。
【功能主治】肝熱上升,目紅難開,畏光羞明,熱痛多淚,睛沿赤爛,障翳遮睛。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點入眼角。
【注意】忌蔥、酒、大蒜發(fā)物。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龍腦黃連膏的做法大家都學會了吧,我們平時不僅可以自己試一試,還可以分享給朋友親人,讓他們的身體也多一份保障。
我們每個人體內(nèi)其實都有毒素,很多身體問題就是毒素引發(fā)的。面對排毒的風潮和疑問,中醫(yī)方劑挺身而出,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對人身體非常有好處的方劑點眼黃連膏。
【處方】黃連(去須,椎碎)半兩,馬牙消(研)1錢。
【制法】將黃連用水浸,于日內(nèi)曬令色濃,以綿濾過,后下消末于黃連汁中,依前日內(nèi)曬干,為細末。
【功能主治】積年風熱毒氣不散,目眥赤爛磣痛。
【用法用量】每以1豆許,水調(diào),點注目眥。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蜜炙)1兩,升麻1兩,蕤仁(去皮)1兩,細辛(去苗葉)3分,石膽末半錢(研極細),龍腦(研細)1兩,蜜1兩。
【制法】上除龍腦、石膽外,為粗末,以水2升,煎至1升,濾去滓,兩遍澄清,次下白蜜1兩,煎令稀稠得所,后入石膽、龍腦攪勻,納瓷盒中蜜封。
【功能主治】風赤眼胬肉癢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黃連膏”。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
在了解了點眼黃連膏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黃連上清膏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黃連2兩7錢,黃芩11兩,大黃11兩,赤芍11兩,生梔子3兩4錢,川芎3兩4錢,當歸3兩4錢,連翹3兩4錢,菊花3兩4錢,花粉3兩4錢,甘草1兩8錢,黃柏4兩4錢,玄參(去蘆)3兩4錢,桔梗3兩4錢,芥穗3兩4錢,薄荷3兩4錢,銀花4兩3錢,生石膏4兩3錢。
【制法】上藥切碎,水煎3次,分次過濾,去滓,取濾液合并,用文火煎熬濃縮至膏狀,以不滲紙為度,每兩清膏兌煉煉蜜1兩,裝瓶重2兩。
【功能主治】清火散風,瀉熱消腫。主實火里熱,頭暈耳鳴,口舌生瘡,牙齦腫爛,暴發(fā)火眼,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3-5錢,溫開水沖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經(jīng)過上面詳細的分析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黃連上清膏的功效作用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平時要多注意自身的鍛煉,增強抵抗力,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藥物也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
黃連大家肯定都沒有吃過的,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很多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都需要使用到的一種藥材,尤其是野生黃連,這種黃連在攝入的時候藥用價值就會變得更加豐富一些,而且還可以使用野生黃連煮水的,這樣的話就可以用來治療傷寒的,讓自己體內(nèi)的寒氣可以去除體外的。
《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五臟俱熱即生疽癤瘡痍及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黃連(去須、蘆)、黃芩(去蘆)、大黃(煨)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shù)。小兒積熱亦宜服之。
《傷寒論》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參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nèi)苟?/p>
《直指方》黃連安神丸:治心煩懊依反復(fù),心亂,怔仲,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黃連25克生甘草12.5克。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時時津唾咽下。
《局方》瀉心湯:治心經(jīng)實熱:黃連35克。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
《本草經(jīng)集注》: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fā)沖和之氣乎?
《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nèi)也。
《本草經(jīng)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chǎn)后不眠,血虛發(fā)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后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nèi)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y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jié)?、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diào)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中藥的成分是比較復(fù)雜的,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或者不認識,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隨便的猜疑,或?qū)χ兴幐鶕?jù)名字來進行判斷功效,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不正確的判斷中藥會導(dǎo)致效果適得其反,甚至可能還會有許多的問題和麻煩,關(guān)于雞爪黃連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成份復(fù)雜,藥理作用更是復(fù)雜,現(xiàn)在的技術(shù)水平還不能準確的說明黃連的不良反應(yīng)。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拉肚子,影響到腸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會影響到食欲,導(dǎo)致消化不良。除非體內(nèi)有實熱,否則慎用。
黃連具有著清熱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對于大腸桿菌等都具有著抑制作用??梢耘菟龋菍τ谄⑽柑摵娜瞬灰朔?,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因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飯后服用。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黃連的副作用
黃連的服用方法
中醫(yī)認為,中藥黃連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長的就是清胃熱、瀉胃火。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黃連為主藥的代表方之一。
情緒緊張急躁,睡眠質(zhì)量差,飲食油膩、口味太重等都是引起胃火的常見原因。胃熱熾盛化火可導(dǎo)致牙齦腫痛或出血、口干、口渴、喜歡喝冷水冷飲、口苦、口臭等不適,以及面紅、大便干硬、舌質(zhì)紅、舌苔黃等熱象。黃連用于清胃火時,即可單獨研末沖服,也可與其他中藥一起煎服。
胃熱熾盛的人可以服用中成藥清胃黃連丸,或者取3克黃連加水煎湯服用。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可將黃連研成細末備用,然后取50克大米或小米,加適量水煮熟,取1.5克黃連末放入杯中,加入約100毫升米湯,蓋蓋悶3分鐘即成??崭癸嬘茫缤砀?次。用米湯沖泡黃連末優(yōu)于用水直接煎服,這是因為米湯可顧護胃氣,防止黃連苦寒傷胃。
經(jīng)常胃熱的人,在不良情緒的刺激下,會出現(xiàn)肝氣不舒,進一步傷及脾胃,表現(xiàn)為泛酸、胃中嘈雜、惡心等??扇↑S連5克,吳茱萸3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后服用,以清肝胃之熱。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茨黃連,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十大功勞根(《植物名實圖考》),土黃連(《貴州民間方藥集》),土黃柏(《福建民間草藥》),石黃連(《陸川本草》),刺黃連(《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闊葉十大功勞 或 華南十大功勞 的 根 。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流感,熱痢,腹瀉,黃疸,吐血,目赤翳膜,喉痛,牙痛,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體質(zhì)虛寒者忌用。"
【附方】①治黃疸,小兒肝熱,肺熱,瘡瘍腫毒:鮮十大功勞根二兩,冰糖五錢至一兩。開水沖燉服。(《閩東本草》)
【臨床應(yīng)用】①預(yù)防流行性感冒
【摘錄】《*辭典》
現(xiàn)在知道茨黃連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茨黃連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問哦。
刺黃連是一種藥材,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可以適當?shù)氖秤么厅S連,由于很多的人對于刺黃連還不是太了解,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假豪豬刺 的 根 及 莖皮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0.5~1.5米,莖直立,灰黃色,具棱;刺分3叉,長1~2.5厘米。葉簇生,厚革質(zhì),堅硬,長圓狀披針形,長3.5~8厘米,寬1~2.5厘米,邊緣具刺毛狀鋸齒,中脈明顯。花黃色,5~15朵簇生刺腋;萼片6,下有小苞片2~3;花瓣6;雄蕊6,花藥開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多顆。漿果倒卵狀長圓形,紅色,被白粉,有種子2粒。
【生境分布】生于溝旁、河岸或山坡。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消腫止痛。治肝炎,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刺黃連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黃連飲子。
【處方】黃連1兩(去須,微炒),梔子仁20枚(捶碎),豉2合,薤白2合(切)。
【功能主治】熱病,便痢無度,煩憤不安。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盞,煎至1盞3分,去滓,不拘時候,分2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黃連1兩(去須),糯米1合,寒水石3兩。
【制法】上搗碎。
【功能主治】傷寒毒氣未散,發(fā)豌豆瘡。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煎至1盞半,去滓,不拘時候,分2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
對于黃連飲子的功效和性質(zhì)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
對于黃連飲,有的人或許還不太熟悉,其實黃連飲是一種中藥方劑,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關(guān)于黃連飲的功效與作用將會在下文中給您介紹。
【處方】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3分,白蘘荷根3分,黃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敗豉皮(炙焦)半兩,藍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頭翁(去蘆頭)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蠱毒痢,下血體羸。
【用法用量】100-200日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分2次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訶藜勒(煨,去核)1兩,地榆1兩,芍藥(炒)1兩,甘草(炙)2分,木香3分,當歸(切,焙)3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脾寒洞泄。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人參2錢,黃連1錢半,甘草(炙)5分,青竹葉10片,生姜1片。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心經(jīng)有熱夜啼。
【用法用量】水煎,取汁灌口中。
【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見《東醫(yī)寶鑒》卷十一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白蘘荷根1兩,犀角(鎊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頭翁(去蘆頭)3分,茜根(銼)1兩,藍青(干者)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熱毒痢下血。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后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當歸(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高良姜半兩。
【制法】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脹,冷氣結(jié)塊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水7分,煎取4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冬瓜瓤1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小兒多渴。
【用法用量】以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分溫3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干姜(炮)1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風瀉血如痢,腹中(疒丂)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黃連(去須)4兩,阿膠(炙燥)4兩,當歸(切,焙)4兩,赤石脂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術(shù)2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臟毒下血,臟腑(疒丂)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別名】黃連散
【處方】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痢。
【用法用量】黃連散(《普濟方》卷二一二)。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
【處方】大黃5錢,黃連4錢,芒消5錢,梔子3錢。
【功能主治】疸癥,大小便秘澀壅熱。
【用法用量】加燈心30莖,不拘時服。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黃連1兩,甘草(炙)1兩,萎蕤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熱上肝膈,腰腎冷極而腰痛如折,兩目欲脫。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樸消1兩,頓服。得微利止。
【摘錄】《外臺》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淡竹葉50片,蘆根1兩半,羚羊角(鎊)1兩半,木通1兩半,旋覆花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眼生赤脈,痛澀推眵。
【用法用量】以水6盞,煎至3盞,下芒消1兩,煎至2盞后,良久分溫3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
【別名】黃連散
【處方】黃連(去須)1兩,豉200粒。
【制法】上將黃連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心肺熱吐血。
【用法用量】黃連散(《普衛(wèi)生總微》卷十五)。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以上黃連飲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