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的偏方
男性養(yǎng)生偏方。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比祟惖陌l(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怎樣才能實現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癤的偏方”,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癤其實是一種毛囊感染疾病,最初的癥狀就是局部的紅腫,還伴有疼痛,但是不及時處理,那么就容易造成紅腫變大,然后化膿,一般并不建議用手去擠膿包,因為這樣容易導致感染,如果實在比較敏感脆弱的部位,就會變得更加的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那么下面來了解一下治療癤的偏方。
(1)搽敷法:2%碘酊外搽,或用魚石脂軟膏搽敷。半邊蓮(鮮)全草適量。加鹽搗爛敷患處,每日2~3次。生芋頭、絲瓜葉各50克,搗爛敷患處,每日2次。" ,將適量仙人掌(去皮)、芙蓉花搗爛,加少許鹽后敷患處,每日2次。
(2)外洗:苦參30克,用水煎汁,每日洗患處2~3次。馬齒莧(鮮)200克,煎汁洗患處,每日2次。黃花草適量,煎汁洗患處,每日2次。
(3)煙熏法:將適量桑枝或桃枝放入盆中點燒取煙,用漏斗反罩,漏斗口對準患處熏,每日1次。
4)新鮮大蒜、醋。將蒜搗成糊狀,包入消毒紗布中擰汁,和等量醋放入鍋內,用文火煎成膏狀,敷患處。每日換1次。輕者3天,重者7天左右為1療程。本方一般在療瘡未化膿時效果較佳,但也可治療已化膿的疔腫。
我們都知道其實癤只要是作用和表現在肌膚上面,所以說會影響到我們的美觀,甚至也會嗲來很多不舒服的癥狀,所以在開始發(fā)現的時候就應該及時的做好應對和治療的措施。這樣才不至于讓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擴展閱讀
耳癤是指發(fā)生于外耳道的癤腫,伴有強烈的腫脹感、疼痛感,在患病期間患者飽受病痛的折磨,嚴重還會影響患者的聽力,所以患者在患病初期就應該采取措施遏制病情的發(fā)展,治療耳癤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患者較多采用的一種方法是用食療的方式來治療耳癤,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食療的小偏方。
藥方1
[藥物] 新鮮野菊葉30克。
[制法] 上藥加水煎成濃汁澄清備用。
[用法] 取藥液待其溫度適宜時,沖洗外耳道,每日3-4次7-10天為1療程。主治風熱邪毒型耳癤。
[出處] 《中國民間療法》。
藥方2
[藥物] 黃連適量。
[制法] 將上藥黃連加水煎成濃液,過濾備用。
[用法] 取藥液,等到其溫度適中時,沖洗外耳道,每日3-4次,7-10天為1療程。主治風熱邪毒型耳癤。
[出處] 《中國民間療法》。
藥方3
用綠青、白芷,等分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再搽藥。
藥方4
用曾青五錢、雄黃七錢半、黃芩二錢五分,共研為末,搽瘡上。
以上所述治療耳癤的偏方長期使用并不會對患者造成任何副作用,所以目前患者較多的會選擇使用以上食療的偏方來治療耳癤,但是在使用上述偏方治療耳癤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用耳衛(wèi)生,以便配合偏方更好地緩解病情,早日使患者走出陰霾。
癤腫是一種化膿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圍組織的感染。癤腫可能由細菌感染、空氣或食物過敏、生活壓力、衛(wèi)生不食、生病、抵抗力差、某些藥物、吃過多垃圾食物、傷口感染、血液中毒、或甲狀腺毛病等因素引起。
偏方一
取5粒研為細末,加大黃粉、蒲黃粉、飛硫黃各5克,混合均勻,清水調為稀糊狀,外涂或敷患處,每日3-5次,連用3-5天即可清熱解毒。
偏方二
六神丸10粒,魚石脂軟膏適量。將六神丸研為細末,與魚石脂軟膏混合均勻備用。局部常規(guī)清洗后,將六神藥膏糊涂抹于患處,每日1次,3天為1療程,連用1-2個療程,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偏方三
金萬紅軟膏 ?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棉簽蘸本品均勻涂抹于患處,每日2-3次,連用3-7天,可解毒消腫,生肌止痛。
偏方四
金黃散 ?局部常規(guī)清洗后,取本品適量,用清水少許調勻,外搽患處,每日2-3次,連用2-3天,可清熱解毒。
防治方法
1.利用溫敷將膿逼出
癤腫一出現,立即用溫濕的毛巾覆蓋在癤上20-30分鐘,一天3-4次。毛巾涼了需馬上更換,溫敷對治療癤腫是極佳的方法,它可以促使膿頭形成并將膿逼出,加速復原。
2.將癤刺破
當癤腫出現膿頭,不大,無感染蔓延的跡象時,患者可以用火將針消毒后,將此癤腫刺破,并將膿擠出。讓癤自行破裂可能制造更多麻煩,因為癤經常在睡眠時破裂。
外耳道癤腫是外耳道皮膚急性局限性化膿性病變,又稱局限性外耳道炎。發(fā)生于外耳道軟骨部,是耳科常見病之一。多為挖耳損傷外耳道皮膚或洗澡時及游泳后外耳道積水,使局部表皮軟化,易被細菌侵入感染。
偏方一
將活蒼耳子蟲100條,浸入到毫升芝麻油中,使其窒息而死。再加入冰片1克,放置7天后使用。用時取蒼耳子蟲l條研成糊狀,放在癤腫表面,若有空隙,用蘸有蒼耳子蟲浸油的小棉球填滿,使蒼耳子蟲糊能與癤腫緊密接觸,直到第二天換藥時放出,每日換藥1次。
偏方二
取熊膽0.1克,白礬20克,生甘草20克。先將白礬、生甘草分別煅存性,研為極細末,過篩后與熊膽共研極細末,并存?zhèn)溆?。用時取該藥末0.3克,吹入患耳病灶處,每日1次。
多為挖耳損傷外耳道皮膚或洗澡時及游泳后外耳道積水,使局部表皮軟化,易被細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膿性中耳炎膿液的浸漬,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誘發(fā)外耳道癤腫。
治癰癤疽疔偏方
1、治癰癤疽疔偏方
1.1、香油治療癤子
香油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它可以治療癤子這個就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了,這是老人流傳下來的治療方法。用鋁勺子裝一勺的香油放在火上烤,熟了以后放涼。以后每天早晚都用香油涂抹患處,如果有條件中午也可以涂一次,涂的次數越多就好的越快。正常堅持涂3天左右,癤子就會有明顯的好轉。一勺的香油可以涂好久。
1.2、金霉素眼膏治療癤子
金霉素眼膏對于一些炎癥是有很好的效果。大家可以到藥店買一盒金霉素眼膏或者是拔毒膏,家里準備一塊白布,把藥膏放在白布的中間,用火烤一下,然后貼在患處。如果患處嚴重就會拔出膿水,如果不是很嚴重會很快消腫,這個方法很簡單,治療的效果也很好。
2、什么是癰癤疽疔
癤是人體皮膚單個毛囊或皮脂腺因細菌感染(一般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在人體的頭、面、頸、腋和臀等部位尤易發(fā)生。癤在初患時紅腫熱痛,成熟后其中央出現黃白色小膿頭,待自行破潰,膿栓排空即愈。但若處理不當,如胡亂擠壓會使細菌隨血液進入顱腦(海綿竇或腦膜),出現嚴重的并發(fā)癥,則病情就十分危險。
另外,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較弱的小兒會有病情纏綿多發(fā),此起彼伏,以致進入癤病期的情況,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癤子,中醫(y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fā)病,屬于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于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雖小,但也不可忽視對它的預防和治療。
3、治癰癤疽疔的方法
局部藥敷。上面我們介紹了癰是什么病,其治療方法有很多,局部藥敷是常見的治療方法。癰患者早期,患處面積并不大,可用硫酸鎂溶液或用中藥草搗碎涂在患處,能夠有效防止患處擴大。如果癰出現在臉部,要避免大幅度的臉部活動。
服用藥物。早期治療除了局部藥敷,還要進行大量的藥物治療,預防患處進一步擴散感染。常用的治療藥物是抗生素,包括紅霉素、頭孢抗生素等,具體使用哪種抗生素根據病情而定。
手術治療。如果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無法控制病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直接把壞死的組織切除,刀口深度應直達患處根部,減少復發(fā)的可能性。
治癰癤疽疔要注意什么
1、調整飲食
平時應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飲烈性酒,以防辛辣之品損傷脾胃致使腸胃積濕生熱而誘發(fā)本病或加重病性應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防止潮濕
尤其是暑天,天氣炎熱,常因工作環(huán)境差或工作繁忙而汗?jié)褚陆?加之更換內衣不勤,容易發(fā)生本病因此,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更換內衣,淋浴。
3、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衛(wèi)生
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 如毛囊炎、癤腫、濕疹等,細菌性皮膚病防止搔抓,無論是頸部、腋部、臍部或是身體其他部位皮膚有破損或有濕疹都應積極對癥治療,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繼發(fā)感染而形成膿腫。
癰癤疽疔的發(fā)病原因
1、中醫(yī)病因:
以局部紅腫熱痛,根淺、膿出即愈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是一種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隨處可生。
2、西醫(yī)病因:
致病菌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體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細菌存在,但只有在全身或局部抵抗力減低時才引起感染。局部皮膚擦傷、不清潔,經常受到摩擦和刺激,都可導致癤的發(fā)生。
癤疔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癤的治療方法
對早期炎癥結節(jié)可用熱敷或物理療法(透熱、紅外線或超短波),也可外敷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已有膿頭時,可在其頂部點涂石炭酸。有波動時,應及早切開引流。對未成熟的癤,不應擠壓,以免引起感染擴散。
以下情況應系統用抗生素:
毛囊炎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內。
大的或復發(fā)性癤。
皮損周圍有蜂窩織炎。
皮損局部治療無反應。
應給予青霉素、頭孢類、大環(huán)內酯類和克林霉素等對致病菌敏感的藥物。
2、疔的治療方法
局部治療
早期用熱敷或超短波治療,外敷魚石脂軟膏(并不是唯一可使用藥物,視患者病情情況而定)等。除面部外,也可用2%的碘酒外涂,若有波動時,應行手術切排。
中醫(yī)治療
內服中藥: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煎水服用。外敷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加食鹽少許搗爛后外敷患處,每日換2-4次。
3、癤疔的外用藥方
拔膿清毒方
組方:金銀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半邊蓮15g、半枝蓮15g、芙蓉花葉15g、白花蛇舌草15g、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排膿
主治:疔、瘡瘍、癤、癰、無名腫毒、蜂窩織炎、甲溝炎、深部膿腫,發(fā)無定處,未化或已化,或走黃者。
用法:水煎后取煎好的濃縮藥水浸藥紗布外敷患處,一天多次加藥水濕潤紗布,直到紅腫束到一起箍穿膿頭后排膿。如膿腫部位深可制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重癥者可同時結合此藥方水煎二次,一日一劑,早晚飯后服。
注意事項:陰疽、陰瘡者不可用。脾胃虛寒者慎用。
癤疔的內服藥方
1、三花敗毒湯治化膿性疔瘡
金銀花30克,菊花12克,槐花6克,黃芩9克,赤芍9克,連翹12克,紫地丁9克,板藍根30克,丹皮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清熱、涼血氣解毒。用治疔瘡(局部化膿性感染)。
2、黃連消毒飲治疔瘡
黃連10克,黃芩15克,黃柏12克,連翹12克,生地黃10克,蘇木10克,當歸12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漢防己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甘草3克,防風10克。
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清火解毒,和營散結。用治疔瘡初起,紅腫明顯,寒熱麻癢等證。
3、芩連消毒飲治顏面疔瘡
黃芩9克,黃連3克,生山梔9克,制川軍9克,野菊花9克,草河車9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赤芍9克,生甘草3克,紫地丁15克。
先將上藥用水浸泡15分鐘,再煎2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1劑,分2次服。
用治顏面疔瘡,頭面丹毒等。
癤疔的癥狀表現
疔,名疔瘡,發(fā)病迅速,而且病情較重,因其堅硬而根腳如釘,故名。疔瘡發(fā)無定所,隨處可生,一般以頭面及四肢較為多見。其命名亦隨所生部位不同而異,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張開的,名鎖口疔;生于手指各處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疔初起有栗米樣小泡,形如釘狀,其根較深,或癢或麻,或焮赤腫痛,然后腫勢逐漸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劇烈,約經5-7天,潰出膿栓,腫消痛止。
癤,名癤瘡,發(fā)于皮膚淺表,隨處可生,多生于頭、面、頸、項及臂臀等處。癤初起局部肌膚紅腫,繼則灼熱疼痛,突起無根,腫勢局限,有黃白色膿頭,隨后疼痛增劇,自潰,流出膿水,腫痛逐漸減輕或結塊無頭,紅腫疼硬,根盤較大,寒熱甚微,來勢緩慢。
癤腫就是一種皮膚病,但是因為癤腫并不是大面積發(fā)病的,所以治療起來非常的簡單,只要發(fā)現的及時,藥物治療就可恢復健康。但是一旦皮膚癤腫出現化膿的情況,就要手術切開,把膿液排出來。任何人都有出現癤腫的機會,所以了解一下癤腫的相關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癤腫多發(fā)生在人體受壓的部位和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易發(fā)生于人體的頭、面、頸、腋和臀等部位。
初起為毛囊性的炎癥丘疹,后逐漸增大,呈紅色的硬性的結節(jié),有疼痛或壓痛。經過2-3天后,結節(jié)化膿,壞死,形成膿腫,中央有壞死的膿栓,膿栓破潰以后,排出膿液,膿栓和壞死組織,膿腫消退,1-2周內行成瘢痕,痊愈。癤腫在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有劇烈的搏動性跳痛,尤其如果癤腫長在前額或下頜等皮膚組織致密、張力較高的部位,會更加疼痛。有的患者會合并有發(fā)熱,頭痛不適等全身癥狀。發(fā)生在面部的癤,尤其是鼻孔和上唇處的皮損,因面部有豐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網,若處理不當,或胡亂擠壓會使細菌隨血液進入顱腦,出現嚴重的并發(fā)癥,則病情十分危險。
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較弱的小兒會有病情多發(fā),此起彼伏,以致進入癤病期的情況,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
治療原則
1.系統治療
如果皮損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內;大的和復發(fā)的皮損;皮損周圍有蜂窩織炎;皮損對局部治療無效時可系統使用抗菌藥物。早期、足量、足療程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常用β-內酰胺類、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酰胺類/克林霉素等抗菌藥物,最好根據細菌藥敏試驗來選擇抗菌藥物。
2.局部治療
早期損害可外用抗菌藥物包括2%莫匹羅星軟膏、2%夫西地酸乳膏、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等。輔以溫熱敷可促進皮損成熟、引流和癥狀的減輕;紫外線、紅外線、超短波等治療對緩解炎癥均有效。
3.外科療法
早期皮損和急性炎癥期應避免切開,當癤已局限化和有波動感后,可切開排膿引流。
復發(fā)的癤病應預防自家接種。有人認為鼻腔或肛周及相鄰的皮膚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部位經常清洗,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經常換洗衣物和洗手。復發(fā)的癤病可口服利福平,連服10天,合并用氯唑西林,每日4次,或小劑量克林霉素,連服3個月。治療無效的復發(fā)病例也可使用阿奇霉素或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面部疔癤治療
1、面部疔癤治療
1.1、清熱解毒湯: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5克,桑葉12克,黃芩12克,桔梗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敗醬草30克,夏枯草15克,黃柏12克,苦參15克,生地30克,大黃5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炎寧、敗毒丸口服。
1.2、清暑化濕湯:藿香10克,佩蘭12克,薄荷12克,蘇葉10克,桑葉12克,菊花12克,黃芩15克,黃連10克,梔子12克,膽草12克,苦參12克,澤瀉15克,滑石20克,茅根30克,竹葉15克,虎杖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梔子丸口服。
1.3、扶正解毒湯:黃芪30克,黃精12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元參15克,麥冬12克,丹參30克,雙花20克,連翹20克,黃芩12克,公英20克,地丁15克,浙貝母12克,全蝎6克,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化毒丸口服。
2、癤疔的飲食禁忌
2.1、狗肉
邪熱熾盛的癰癤疔毒患者切禁食或少食狗肉?!侗静菥V目》中也記載:“若素常氣壯多火之 人,則宜忌之。”癰癤疔毒者都為氣壯多火之疾,-切溫 補食物應忌,否則必加重病情。
2.2、糯米
糯米甘溫 黏滯,若制成糕餅,食之難消化,火毒內盛的癰癤疔毒患者不宜食用。在《飲食須 知》中提到:“多食發(fā)熱,壅經絡之氣,令身軟筋緩,久食發(fā)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p>
2.3、鰱魚
鰱魚性溫 ,味甘,有補中暖胃、健脾益氣作用。但癰癤疔瘡患者切勿服食鰱魚。清代食醫(yī)王 孟英指出:“多食令人熱中,動風,發(fā)疥。瘡家忌之?!?/p>
2.4、帶魚
帶魚性溫 味甘,能補氣暖胃,也是一種海腥發(fā)物。病者食之,易加重病勢,尤其是外科病癥 ,如疔癤瘡瘍,食之令加速化膿。
3、癤疔的鑒別
疔是病情較重的疾病。疔初起的時候出現栗米樣小泡。這種小泡隨著病情發(fā)展會逐漸增大,患者會出現劇烈的疼痛。而癤主要發(fā)生在皮膚淺表,發(fā)病較慢。這種疾病剛開始會出現局部肌膚紅腫,隨后會出現一定的灼熱疼痛。由于疔癤的致病原因不同,因此它們的治療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疔癤這兩種由邪毒引起的疾病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癤疔的癥狀表現
1、發(fā)病人群:兒童及成人均可見。
2、好發(fā)部位:好發(fā)于頭面、發(fā)際、頸項部及臀部等。發(fā)生于面部的癤,尤其鼻孔及上唇者,因面部有豐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網,且和顱內血管相通,故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癥甚至腦膿腫。
3、皮損特點:初起為與毛囊一致的圓錐形炎性小結節(jié),基底明顯浸潤,逐漸增大,呈鮮紅或暗紅色硬性結節(jié)化膿壞死,中心可形成膿栓。破潰后排出膿液、膿栓和壞死組織,腫脹消退,結痂而愈。
4、癥狀:局部皮膚伴有紅、腫、熱、痛等癥狀。重者可伴有畏寒、發(fā)熱及全身不適,周圍淋巴結腫大。
5、病程及預后:本病可反復發(fā)作,嚴重者可引起敗血癥。
癤疔的預防
1、要講究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
2、癤要如何防治?避免皮膚破損,特別要保護硬領、腰帶等皮膚易損區(qū)。皮膚被蚊蟲叮咬后不可搔抓,否則細菌入侵最易生癤。
3、及時治療瘙癢性皮膚病,如濕疹、痱子和足癬等。洗澡時,不要用堿性大的肥皂,以免破壞皮膚表層的弱酸性環(huán)境,而降低其天然抗病能力。
4、飲食宜清淡,不要吃油膩和辛辣食品,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內服六神丸、牛黃解毒丸等清熱消炎藥,以清除體內的“火毒”。
這癤瘡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癥,這種病癥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癤瘡的的藥茶方以及癤瘡的的伴隨癥狀,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癤瘡的的治療方法吧!
槐花茶調散
配方:槐花、綠豆粉各等份,細茶30克。
用法:將槐花與綠豆粉同炒至象牙色為度,研末,另將細茶加水適量,煎湯一碗,露一夜。外敷用,日1次,每次用上末9克,用露夜茶汁敷患處,留露癤頭。
用法: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捎弥胃鞣N癤瘡療毒。
甘雄茶
配方:甘草末、雄黃末等份,茶油適量。
用法:甘草、雄黃混合,調入茶油拌勻,涂患處。
功效:解毒殺蟲,可用于蜈蚣咬傷送醫(yī)院前急救。
癤瘡的伴隨癥狀
(1)抓痕血痂
由于疥瘡患者,瘙癢劇烈,患者不自覺地搔抓。
常常出現皮膚的抓痕和血痂。
(2)繼發(fā)濕疹化
由于疥蟲的分泌物刺激皮膚,加上搔抓等因素,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損害,這就是繼發(fā)濕疹化,往往加重瘙癢。
(3)繼發(fā)感染
由于搔抓,衛(wèi)生條件差,或氣候炎熱,出汗多等原因,皮膚很容易繼發(fā)感染,出現繼發(fā)性膿皰瘡、淺表淋巴結腫大的癥狀。
(4)繼發(fā)腎炎
由于疥瘡繼發(fā)感染,而疥蟲的分泌物和細菌感染等因素可以作為抗原作用于人體,繼而出現腎炎?;颊呖筛械椒α?、浮腫、腰痛等。
在診斷疥瘡時,醫(yī)生要作檢查化驗確定疥瘡的診斷。那么怎樣作檢查化驗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呢?疥瘡的成蟲多藏于皮膚的隧道內,所以在作檢查化驗時一定要找到隧道,然后用刀片切開隧道,將疥蟲刮出,放于玻片上,用顯微鏡檢查,很容易發(fā)現疥蟲。
隧道一般在手縫多見,有時在手腕也可找到隧道。隧道事實上是一個盲管,略帶彎曲,頂端有微小的黑點,此為疥蟲。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相關的認識了吧!這個治療癤瘡的藥茶方是比較不錯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醫(yī)師的叮囑后進行服用治療哦!
癤腫,其實就是毛囊發(fā)炎或者是細菌感染導致的,因為會反復發(fā)作,所以發(fā)現之后,要及時的進行治療。癤腫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但是常見發(fā)病部位為頭部、面部、肩頸和臀部。一般屁股上出現癤腫,大家可以到醫(yī)院的皮膚科進行治療,治療方法也非常的簡單,藥物治療即可。
治療原則
1.系統治療
如果皮損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內;大的和復發(fā)的皮損;皮損周圍有蜂窩織炎;皮損對局部治療無效時可系統使用抗菌藥物。早期、足量、足療程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常用β-內酰胺類、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酰胺類/克林霉素等抗菌藥物,最好根據細菌藥敏試驗來選擇抗菌藥物。
2.局部治療
早期損害可外用抗菌藥物包括2%莫匹羅星軟膏、2%夫西地酸乳膏、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等。輔以溫熱敷可促進皮損成熟、引流和癥狀的減輕;紫外線、紅外線、超短波等治療對緩解炎癥均有效。
3.外科療法
早期皮損和急性炎癥期應避免切開,當癤已局限化和有波動感后,可切開排膿引流。
復發(fā)的癤病應預防自家接種。有人認為鼻腔或肛周及相鄰的皮膚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部位經常清洗,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經常換洗衣物和洗手。復發(fā)的癤病可口服利福平,連服10天,合并用氯唑西林,每日4次,或小劑量克林霉素,連服3個月。治療無效的復發(fā)病例也可使用阿奇霉素或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癰疽疔癤怎么預防
1、癰疽疔癤怎么預防
保持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對油性皮膚要經常用肥皂和溫水清洗;對干性皮膚則應少用肥皂。在寒冷季節(jié),要經常用潤膚劑涂抹皮膚,保持皮膚的彈性和柔軟,減少皮膚裂。即使是皮膚有細小的破損,也要及時處理;對已有感染的皮膚要在注意清潔的基礎上注意保護,適當進行隔離,防止接觸感染;對瘙癢性皮膚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要防止因抓撓引起繼發(fā)感染;暑天,痱子是皮膚感染的預兆,因此,放痱、治痱至關重要。
頭發(fā)有保護頭皮免受外界刺激的作用,應注意經常修剪,定期洗頭,保持頭皮的清潔。指甲要經常修剪,并清除甲前端下的污物。
消除與飲食有關的因素,對某些皮膚如濕疹、銀屑病、蕁麻疹、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應注意限制食用魚、蝦、蟹等海鮮物和辛辣性食物。
同時,增強體質,保持精神愉快,注意鍛煉,合理營養(yǎng),提高肌體免疫力,改善健康狀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2、癰疽疔癤治療方法
本病證治法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
初起內服仙方活命飲,外用如意金黃散;成膿期則內服透膿散,外治切開引流,繼用二寶丹提膿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藥線引流;膿盡則用生肌散。
瘡面深而惡者為疽。是氣血為毒邪所阻滯,發(fā)于肌肉筋骨間的瘡腫。現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類。
有頭疽系發(fā)于體表、軟組織之間的陽性瘡瘍。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單個或多個白色粟米樣的瘡頭而得名。臨證有虛實之分。①實證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蓛确煞交蠲?外用金黃膏貼敷;②虛證又有陰虛和氣血兩虛之不同,前者內服竹葉黃芪湯;后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實證。
無頭疽為發(fā)于筋骨之間或肌肉深部的陰性瘡瘍。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氣滯而成。證見患部漫腫無頭,皮色晦暗,病程纏綿,甚至傷筋爛骨,難潰難斂。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內服陽和湯,外用陽和解凝膏。
3、癰疽疔癤診斷要點
一般來說,癰為陽證,患部多紅腫熱痛,根腳高,寒熱交作,來勢兇猛。而疽則為陰證,患部多木痛,約2-3天即能收口。癰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癰易消、易潰、易斂;疽難消、難潰、難斂。
癤和疔雖然同是一種類型的疾病,但有區(qū)別,不可不辨。
在這里還應指出,須知癤與癰不同,癰不發(fā)生于頭面,數目單純,局部頂高色赤,表皮緊張有光,起初無膿頭白點,漫腫范圍較大,這些應與癤有所區(qū)別。
癰疽疔癤的不同之處
癰疽疔癤這四種疾病的致病原因是不一樣的。癰是由于熱毒熏蒸、氣血淤滯引起的。疽是由于寒邪郁結、氣血凝滯引起的。疔是由于邪毒侵襲、氣血凝滯引起的。而癤由于邪毒侵襲、濕熱蘊結引起的。
癰疽疔癤這四種疾病的臨床癥狀也是不一樣的。癰發(fā)病迅速,易膿,易潰,易斂。它是一種高腫而硬的結塊,觸摸有熱感。疽發(fā)病初期的癥狀如栗,不發(fā)熱脹痛。這種疾病容易向四周擴大,潰爛之后會出現蜂窩狀。疔是病情較重的疾病。疔初起的時候出現栗米樣小泡。這種小泡隨著病情發(fā)展會逐漸增大,患者會出現劇烈的疼痛。而癤主要發(fā)生在皮膚淺表,發(fā)病較慢。這種疾病剛開始會出現局部肌膚紅腫,隨后會出現一定的灼熱疼痛。
由于癰疽疔癤的致病原因不同,因此它們的治療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癰需要使用清熱的藥物進行治療。疽需要采用溫中散寒的藥物進行醫(yī)治。疔癤這兩種由邪毒引起的疾病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癰疽疔癤的治療中藥方
1、疔瘡二蟲散治療瘡
蒼耳蟲100條,青蒿蟲100條,百草霜6克,梅片1克。
將前2蟲搗爛,和人百草霜,放在石灰甏中,吸去水分,使之干燥后研細,再加入梅片研勻。置膏藥中
貼患處,或敷患處用紗布覆蓋;橡皮膏固定。
止痛消散,拔毒提膿。用治療瘡初起,腫痛較劇,或疔毒走黃,腫勢散漫者。
2、金銀紫花湯治疔瘡
金銀花、野菊花各12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6克。
煎15-30分鐘,取汁約200毫升。日服3次,黃酒為引,每日1劑。
治疔毒、癰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