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葉[圖]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彪S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枸骨葉[圖]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枸骨葉[圖]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枸骨葉[圖]吧。
【英文名】FOLIUM ILICIS CORNUTAE
【別名】功勞葉、羊角刺、老鼠刺、貓兒刺、六角茶、六角刺、八角刺、鳥不宿、鵝掌簕、苦丁茶
【來源】本品為冬青科植物 枸骨 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干燥 葉 。秋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www.cndadi.net
【性狀】本品呈類長方形或矩圓狀長方形,偶有長卵圓形,長3~8cm,寬1.5~4cm。先端具3枚較大的硬刺齒,頂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qū)捫ㄐ?,兩?cè)有時各具刺齒1~3枚,邊緣稍反卷;長卵圓形葉常無刺齒。上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光澤,下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葉脈羽狀,葉柄較短。革質(zhì),硬而厚。無臭,味微苦。
【鑒別】本品葉片近基部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類方形,壁厚,外被厚的角質(zhì)層,主脈處有單細胞非腺毛;下表皮細胞略小,可見氣孔。柵欄組織為2~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松;主脈處上、下表皮內(nèi)為1 至數(shù)列厚角細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其上、下方均具木化纖維群。葉緣表皮內(nèi)常依次為厚角細胞及石細胞半環(huán)帶,再內(nèi)為木化纖維群;葉緣近葉柄處僅有數(shù)列厚角細胞,近基部以上漸無厚角組織。葉緣表皮內(nèi)及主脈處下表皮內(nèi)厚角組織中偶有石細胞,韌皮部下方的纖維群外亦偶見。薄壁組織及下表皮細胞常含草酸鈣簇晶。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平肝,益腎。用于肺癆咯血,骨蒸潮熱,頭暈目眩;高血壓。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干燥處。
【備注】(1) 苦丁茶 :枸骨的嫩葉,在清明前后采摘,水泡后曬干,泡茶喝治頭痛、解熱。江浙一帶銷售的苦丁茶為此種,四川、廣西與此有區(qū)別。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草拾遺》
雖然枸骨葉[圖]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擴展閱讀
枸骨葉的藥用價值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樹皮灰白色,平滑。葉互生,革質(zhì),近長方形,長4~10cm,寬1.5~4cm,先端有3枚刺齒,中央的刺齒反曲,基部兩側(cè)各有1~2刺齒,有的全緣,基部圓形,邊緣硬骨質(zhì)。花小,雜性; 花萼4裂;花瓣4,黃綠色,基部愈合;雄蕊4;子房上位,4~6室。果實球形,紅色?;ㄆ?~5月,果期9~10月。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廣西等地。產(chǎn)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等地。
別名:功勞葉、羊角刺、老鼠刺、貓兒刺、六角茶、六角刺、八角刺、鳥不宿、鵝掌簕、苦丁茶。
性狀:干燥葉呈長橢圓狀直方形,長3~7.5厘米,寬1~3厘米,革質(zhì),卷曲,先端具3個硬刺,基部有兩個硬刺,有的葉中間左右各具1刺,上面黃綠色,光澤,有皺紋,主脈凹陷,下面灰黃色或暗灰色,沿邊緣具有延續(xù)的脊線狀突起,葉柄短,常不明顯。氣無,味微苦。以色綠、無枝者為佳。
入藥部位: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干燥葉。
化學成分:含咖啡堿、皂甙、鞣質(zhì)、苦味質(zhì)。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功效:補肝腎,養(yǎng)氣血,祛風濕,清熱養(yǎng)陰,益腎,平肝。
主治:治肺勞咳嗽,勞傷失血,腰膝痿弱,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用于肺癆咯血,骨蒸潮熱,頭暈目眩;高血壓。
作用:
1、有增加其冠脈流量、加強心收縮力的作用。
2、避孕作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浸酒或熬膏。外用:搗汁或煎膏涂敷。
枸骨葉的副作用
孕婦慎服
枸骨葉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記載:
1、《本草從新》:生津止渴,用葉代茶甚妙,祛風。
2、《本草拾遺》:枝葉燒灰,淋取汁,涂白癜風。亦可作稠煎敷之。
3、《本經(jīng)逢原》:治勞傷失血痿軟,能調(diào)養(yǎng)氣血。
4、《中國藥植志》:枝葉:和以亦糖、紅棗或烏棗同煎煮,補肝腎,健腰膝。
5、《廣西中藥志》:治跌打,洗風濕。
6、《本草綱目》:燒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癜風。
7、《本草匯言》:"味苦,氣涼,無毒。"
8、《本草求真》:"苦,平。"
9、《本草匯言》:"入足厥陰、少陰經(jīng)。"
附方:
1、勞傷失血痿弱:每用(枸骨葉)三斤,去刺,入紅棗二三斤,熬膏蜜收。
2、治肺癆:枸骨嫩葉一兩。烘干,開水泡,當茶飲。
3、治腰及關(guān)節(jié)痛:枸骨葉,浸酒飲。
說起苦瓜葉[圖]我們都不陌生,苦瓜葉[圖]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藥用功效,經(jīng)常吃苦瓜葉[圖]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 苦瓜 的 葉片 ,夏、秋采收。
【化學成份】新鮮葉含苦瓜素。
【藥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噴瓜素,后者有二種異構(gòu)體,β-噴瓜素為峻烈的水性致瀉劑(α-異構(gòu)體無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腎炎病人以消除水腫,但劑量不能過大,應用次數(shù)不能太多。
【功能主治】治胃痛,痢疾,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鮮用);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附方】①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葉曬干研末,酒送服三錢。(《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上文就是對苦瓜葉[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苦瓜葉[圖]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苦瓜葉[圖]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枸杞葉[圖]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中藥,具有很高的養(yǎng)生價值,對天一些體質(zhì)不好的人來說,吃枸杞葉[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體健康情況,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枸杞葉[圖]。
【別名】地仙苗(《日華子本草》),甜菜(《本草圖經(jīng)》),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壽堂經(jīng)驗方》),枸杞苗(《綱目》),枸杞菜(《生草藥性備要》),枸杞頭(《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茄科植物 枸杞 或 寧夏枸杞 的 嫩莖葉 。春、夏采收。
【化學成份】日本產(chǎn)枸杞葉含甜菜堿、蕓香甙、維生素C、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硫胺素抑制物(此抑制作用可為半胱氨酸及維生素C所消除);干葉的熱水浸出液中含肌甙、6-氧嘌呤、胞啶酸、尿甙酸、極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脯氨酸、絲氨酸、酪氨酸、精氨酸。
【性味】苦甘,涼。
【歸經(jīng)】《要藥分劑》:"入心、肺、脾、腎四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虛益精,清熱,止渴,祛風明目。治虛勞發(fā)熱,煩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帶下,熱毒瘡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2~8兩;煮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汁滴眼。
【注意】《藥性論》:"與奶酪相惡。"
【附方】①治五勞七傷,房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蔥白等,調(diào)和食之。(《圣惠方》枸杞粥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以上就是對枸杞葉[圖]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枸杞葉[圖]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枸杞葉[圖]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中藥材占了很大的份量,你了解大葉紫珠[圖]嗎,它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如何食用,相信很多人都很感興趣,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別名】紫珠草、大風葉、趕風紫、紅大曰,假大艾
【來源】為馬鞭草紫珠屬植物 大葉紫珠 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以 根 和 葉 入藥。夏、秋采葉,洗凈鮮用或曬干研末備用;全年都可采根,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狀毛及長茸毛。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夏、秋葉腋開紫色小花,多花集成多歧聚傘花序。果小,球形,徑約2毫米,熟時紫紅色。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止痛。葉: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用治療外傷出血。根:跌打腫痛,風濕骨痛。
【用法用量】葉、根0.5~1兩;葉外用適量,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通過對于大葉紫珠[圖]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中藥大葉藜[圖],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大葉藜[圖]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血見愁[東北]
【來源】為藜科藜屬植物 雜配藜 Chenopodium hybridum L.,以 地上部分 入藥。夏季割取地上全草,切段,曬干備用或鮮用。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0.3~1.2米。莖直立,粗壯,單一或上部分枝,具5銳棱,無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柄長2~7厘米;葉片質(zhì)薄,卵形、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5厘米,寬2~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微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波狀淺裂,裂片端尖,無毛。秋季開綠色小花,疏散的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兩性或雌性;花柱5裂,裂片卵形,先端圓鈍,邊緣膜質(zhì),背部有縱隆脊;雄蕊5個。胞果薄膜質(zhì),雙凸鏡形,具蜂窩狀的四至六角形網(wǎng)脈。種子扁圓形,黑色,無光澤,有明顯的凹點,直徑約2毫米。
【生境分布】生于村邊、菜地及林緣草叢中。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山東、河南、四川和云南等省區(qū)。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止血。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功能性子宮出血,吐血,衄血,咯血,尿血。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看完了上面關(guān)于大葉藜[圖]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詳細介紹,相信很多朋友已經(jīng)知道了大葉藜[圖]的好處了??梢姶笕~藜[圖]對于我們?nèi)梭w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試一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龍利葉[圖]的身影,那么龍利葉[圖]應該如何食用呢?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別名】龍舌葉、龍味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龍脷葉(《廣州植物志》)。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龍利葉 的 葉 。5~6月開始,摘取青綠色的老葉,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葉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原形態(tài)】常綠小灌木,高達40厘米。小枝蜿蜒狀,有不明顯的小柔毛。葉互生,具短柄;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鈍而有小凸尖,基部短尖或近渾圓,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欖綠色,中脈基部初被微柔毛,后變禿凈;托葉小,三角形,老熟時草黃色?;▎涡?,暗紫色,叢生于葉腋內(nèi)或排成一極短的總狀花序;花柄稍較花萼為短或略長;雌花萼6裂。裂片寬2~3毫米,外面3枚近匙形,鈍頭,內(nèi)面3枚闊倒卵形,稍?。蛔臃?室,花柱3,纖細,廣2歧;雄花萼6裂,較小,與雌花同形,雄蕊3,花絲結(jié)合,藥橢圓狀。蒴果具垣柄,狀如豌豆,幾為增長的宿萼所包藏。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有栽培。產(chǎn)于廣東,廣西。
【性狀】干燥葉呈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cè)脈羽狀,網(wǎng)脈子近邊緣處合攏。紙質(zhì),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性味】①《陸川本草》:"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清肺,治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
【附方】①治痰火咳嗽:龍利葉和豬肉煎湯服之。(《嶺南采藥錄》)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龍利葉[圖]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