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刺綠絨蒿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dǎo)引關(guān)節(jié),吐故納新?!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fù)我們的身體。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多刺綠絨蒿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藥的種類有很多,很多人在使用時,都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比如多刺綠絨蒿,所以在選擇之前,需要對它的功效和用量等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多刺綠絨蒿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什么嗎?
【來源】罌粟科 多刺綠絨蒿 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 f. et Thoms.,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西藏。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鎮(zhèn)痛。主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上文就是對多刺綠絨蒿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多刺綠絨蒿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刺綠絨蒿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紅花綠絨蒿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紅花綠絨蒿的幾個方面。
【別名】阿柏幾麻魯(藏名)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 紅花綠絨蒿 的 花莖 及 果實 。8~9月采花莖及果實,分別干燥處理,收存?zhèn)溆谩?/p>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細長,全株有金黃色長毛,葉12~20,均基生,有長柄,長6~34厘米;葉片狹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2.8~18厘米,寬1.2~3厘米,有3或5條主脈,邊緣全緣,兩面均生短糙毛?;ü?~6條,高32~75厘米,生伸展的糙毛;花單生花葶頂端,下垂;花瓣4(~6),深紅色,狹橢圓形,長達9厘米,寬達4厘米,先端鈍;雄蕊長達2.4厘米,花藥長約3.5毫米,花絲條形,淡紅色;子房卵形,密生黃色粗毛,花柱幾不存,柱頭短圓柱形,有數(shù)棱,呈翼狀。蒴果,有黃色刺毛。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溝邊、山坡草地。分布四川西北部、青海東南部和甘肅南部。
【性味】苦澀,微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鎮(zhèn)痛,止咳,固澀,抗菌。治遺精,白帶,肝硬化。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
【附方】①治神經(jīng)性頭痛:紅花綠絨蒿配藁本,煎湯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紅花綠絨蒿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可見紅花綠絨蒿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中藥黃花綠絨蒿是比較好的一種藥材,很多人都對它不甚了解,那么下面我們就詳細的去看一下中藥黃花綠絨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橢果綠絨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橢果綠絨蒿 多年生草本,高0.5-1.5m。主根細,具多數(shù)須根,根莖處有宿存的葉基并密被黃棕色具短分枝的剛毛,常生有第2年芽胞。莖直立,綠色帶紫,上部分枝,下部被毛?;~和莖下部葉具短柄,密被黃棕色長硬毛;葉片輪廓寬卵形,長約7.5cm,寬約7cm,近基部羽狀全裂,頂部羽狀淺裂,裂片3-5,疏離,羽狀淺裂或深裂,小裂片卵形,先端鈍或近圓形,兩面疏被長硬毛,背面具白粉;上部莖生葉較小,無柄或近無柄,闊卵形,略被毛,羽狀3全裂或3深裂?;ㄉ谏喜壳o枝的葉腋內(nèi),有時2朵生于小枝末端;萼片2,近圓形,無毛,邊緣一側(cè)膜質(zhì);花瓣4,黃色,倒卵形或近卵形,長2-2.3m,寬1.7-2.2cm;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狀,花藥狹長圓形,黃色;子房卵圓形,無毛或近基部略被剛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蒴果卵圓形,無毛,4-5(-6)瓣自先端向下微裂。種子鐮狀長圓形,長不到1mm?;ㄆ?-7月,果期7月以后。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50-3700m的疏林下或溪邊較陰處。
【性味】微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通淋;止痛。主肺熱咳嗽;肺炎;肝炎;濕熱水腫;淋濁;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黃花綠絨蒿,我們知道黃花綠絨蒿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黃花綠絨蒿作為一種調(diào)理身體的手段 。
綠絨蒿的藥用價值
主根明顯,肥厚而延長或蘿卜狀增粗。莖分枝或不分枝,或為基生花葶,被刺毛、硬毛、柔毛或無毛。葉全部基生成蓮座狀或也生于莖上,蓮座狀葉在冬季通常宿存;葉片全緣、具鋸齒、羽狀淺裂至羽狀全裂,無毛至具刺毛;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具長柄,上部莖生葉具短柄或無柄,有時抱莖?;ㄉ诨ㄝ闵匣蛏跓o苞片或具苞片的花序上,單生或總狀、圓錐狀排列?;ù蠖利?藍色、紫色、紅色或黃色,稀白色,花期6~8個月;萼片2,極稀在頂生花上為3-4,早落;花瓣通常4,有時5-10;雄蕊多數(shù),花絲大多絲狀,稀下部或整個為條形;子房近球形、卵形、倒卵形至狹圓柱形,1室,3至多心皮,胚珠多數(shù),花柱明顯,通常短,有時近消失,上下等粗或基部擴大成盤而蓋于子房上,柱頭分離或連合,頭狀或棒狀,常呈輻射狀下延,與胎座對生。蒴果近球形、卵形、倒卵形、橢圓形至狹圓柱形,被刺毛、硬毛或無毛,3-12瓣自頂端向基部微裂或開裂至全長的1/3或更多,稀裂至基部。種子多數(shù),卵形、腎形、鐮狀長圓形或長橢圓形,平滑或具縱凹痕,無種阜。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咳。主肺炎咳嗽;濕熱黃疸;水腫;創(chuàng)傷久不愈合。清熱利濕,鎮(zhèn)咳平喘。治肺炎咳嗽,肝炎,膽絞痛,胃腸炎,濕熱水腫,白帶,痛經(jīng)。
綠絨蒿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敷。
綠絨蒿的副作用
綠絨蒿是含有一定毒性的,因此建議大家在使用上需要注意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使用,千萬不可以用藥過量,因為任何的中藥材在使用的時候,都有著它的特性,如果出現(xiàn)偏差那么很容易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如果對于藥性不清楚或者是不了解的伙伴,最好在咨詢專業(yè)醫(yī)生的建議后再使用。
綠絨蒿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綠絨蒿的醫(yī)學(xué)記載
《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泄肺,除濕利水。治咳嗽,肺炎,肝炎,濕熱水腫。”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鎮(zhèn)靜止痛,鎮(zhèn)咳平喘,制痢止血。治胃腸發(fā)炎,肝炎,膽痛,白帶,痛經(jīng)?!?/p>
綠絨蒿的附方
1、治哮喘:綠絨蒿花或果配麻黃根、天仙子、葶藶子煎湯服。
2、治腸炎及久瀉:綠絨蒿花或果配火把果根、香蒿、火絨草煎湯服。
3、治膽絞痛:綠絨蒿花或果配莨菪葉煎湯服。(選方出《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對于總狀綠絨蒿,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沒有聽說過也沒關(guān)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總狀綠絨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總狀綠絨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總狀綠絨蒿 一年生草本,高約40cm。全株被黃褐色或淡黃色堅硬而平展的刺毛,有時刺毛的基部呈紫色。主根長達20cm。莖圓柱形,不分枝。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柄,長3-8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披針形至條形,長5-20cm,寬0.7-4.2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基部近鞘狀,全緣或波狀,稀具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兩面綠色,被刺毛;上部莖生葉具短柄至無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有時條形。花生于莖上部1/3以上的葉腋內(nèi),最上部者無苞片,有時生于混生的花葶上;花梗長2-5cm;萼片長圓狀卵形,外面被刺毛;花瓣5-8,倒卵狀長圓形,長2-3cm,寬1-2cm,天藍色或藍紫色,有時紅色,無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狀,紫色,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卵形,4-6心皮,密被刺毛,花柱圓錐形,具棱,無毛,柱頭長圓形。蒴果卵形或長卵形,密被刺毛,4-6瓣自先端開裂至全長的1/3處,宿存花柱長0.7-1cm。種子長圓形,表面具窗格狀網(wǎng)紋,花托膨大成盤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0-4900m的草坡、石坡或林下。
【性味】微苦;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主肺炎;傳染性肝炎;風(fēng)熱頭痛;跌打損傷;骨折;關(guān)節(jié)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總狀綠絨蒿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總狀綠絨蒿,對身體機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dāng)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藍花綠絨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川西綠絨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川西綠絨蒿 一年生草本。主根短而肥厚,圓錐形,長4-6cm,徑約lcm。葉均基生;葉柄線形,長2-6cm;葉片倒披計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3-8cm,寬0.5-1.5cm,全緣或波狀,稀具疏齒,兩面被黃褐色卷曲的硬毛。花1-11朵,單生于基生花葶上;花葶高15-50cm,被黃褐色平展、反曲或卷曲的硬毛;花瓣5-9,深紫藍色或紫色,卵形或倒卵形,長4-5cm,寬2-3.8cm;花絲上部1/3絲狀,下部2/3突然變寬成條形;子房卵球形或近球形,長約0.5cm,密被黃褐色緊貼的硬毛。蒴果橢圓狀、長圓形或狹倒卵球形,長約2cm,疏被硬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200-4500m的高山草地。
【性味】苦;微溫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胃脘疼痛;痛經(jīng);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
【摘錄】《中華本草》
藍花綠絨蒿不僅有多種功效,而且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多種食用方法,因而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白絨草生于我國的云南,廣西西部及貴州西部等地。那么在醫(yī)學(xué)上白絨草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白絨草的功效與作用。
白絨草,別名白花茶匙紅、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繡球防風(fēng)、白風(fēng)輪菜、銀針七、北風(fēng)草、燈籠花等,植物白絨草以全草入藥。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曬干,或四季隨采隨用。
形態(tài)特征
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通常在0.5米左右。
莖纖細,扭曲,多分枝,四棱形,略具溝槽,被貼生絨毛狀長柔毛,節(jié)間伸長。葉卵圓形,長1.5-4厘米,寬1-2.3厘米,通常于枝條下部葉大,漸向枝條上端愈小而成苞葉狀,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邊緣有具微尖頭的圓齒狀鋸齒,紙質(zhì),兩面均密被柔毛狀絨毛,上面綠色,具皺紋,下面淡綠色,毛被密集而發(fā)白;葉柄短,長在1厘米以下,枝條上部葉常常近于無柄,密被絨毛。
輪傘花序腋生,分布于枝條中部至上部,球狀,徑1.5-2厘米,多花密集,其下承以稀疏的苞片;苞片線形,比尊筒短許多,長2-3毫米,密被長柔毛?;ㄝ喙軤?,長約6毫米,外面密被柔毛,內(nèi)面在上部被微柔毛而下部無毛,脈10,顯著,脈上具長柔毛,萼口平截,齒10,長三角形,極短小,長約1毫米,近于等大。
花冠白、淡黃至粉紅色,長約1.3厘米,冠筒長約0.7厘米,外面近喉部處具微柔毛,內(nèi)面在中部具斜向毛環(huán),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狀,外密被白色長柔毛,內(nèi)面無毛,下唇開張,比上唇長1.5倍,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側(cè)裂片長圓形,外面在基部有疏柔毛,內(nèi)面無毛。
雄蕊4,內(nèi)藏,后對較短,花絲絲狀,花藥卵圓形,二室。花柱與雄蕊略等長,先端不等2裂?;ūP等大。
子房無毛。小堅果卵珠狀三棱形,黑褐色。花期5-10月,花后見果。
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云南,廣西西部及貴州西部;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陽性灌叢,路旁,草地及蔭蔽和溪邊的潤濕地上,海拔750-2000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咯血,胸痛;外用治癤腫,乳腺炎。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結(jié)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jīng)對白絨草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白絨草具有清肺止咳、咯血、胸痛等的功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臭蒿。
【別名】牛尾蒿、海定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艾科植物臭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臭蒿 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植株有濃烈臭味。根單一,垂直。莖直立,單生,稍粗壯,上部有腋生花序序枝,稍帶紫紅色。葉互生;有短葉柄或幾無柄;莖下部與中產(chǎn)葉片長橢圓形,長6-12cm,寬2-4cm,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裂片長圓形,有鋸齒,基部稍平展,半抱莖;上部葉與苞片葉漸小,一回櫛齒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壯大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于莖頂或分枝端排成必穗狀花序,并再組成密集或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寬橢圓形,背面無毛或有腺毛,邊緣寬膜質(zhì),紫褐色或深褐色;花序凸起,半球形;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兩性花15-3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外面有腺點。瘦果長圓狀倒卵形,縱紋稍明顯。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400m的山坡、湖邊草地、河谷、沙灘、田邊等處。
【性狀】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長1-5cm,直徑0.2-1cm中空或有髓,表面綠黃色至淺黃棕色,具多條縱棱有殘葉柄和花序的枝。葉卷曲皺縮,暗綠色至棕綠色,完整的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ㄐ虬肭驙睿睆?-4mm,密集成復(fù)總狀;總苞片3層,外層呈船形,膜質(zhì)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質(zhì)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紅色或淺黃棕色。瘦果長圓形,長約1mm,棕褐色。體輕,質(zhì)軟。氣特異,味苦,辣,微有清涼感。以色暗綠、葉多、花多、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濕熱;消腫毒。主濕熱黃疸;膽囊炎;癰腫毒瘡;濕疹疥瘌;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6g。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臭蒿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臭蒿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白沙蒿。
【英文名】Roundhead wormwood
【別名】撲勒蒙、籽蒿、白砂蒿、油砂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圓頭蒿的種子
【原形態(tài)】圓狀蒿 小灌木,高,80-150cm。柱根粗長,木質(zhì);根莖粗大,木質(zhì),有營養(yǎng)枝。莖叢生,稀單一,灰黃色或灰白色,光滑,縱棱稍明顯,上部多分枝,枝長15-30cm,工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或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基部常有線形的假托葉;葉片半肉質(zhì);短枝上葉常密集著生成簇生狀;莖下部、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4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伍裂,兩側(cè)中部裂片最長,常再3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稍弧曲,近鐮形,先端有小硬尖頭,基產(chǎn)下延,半抱莖,邊緣明顯反卷;上部葉羽狀分裂或3全裂;苞片葉不分裂,線形,稀3全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具短梗,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苞片3-4層,外層苞片背面淡黃色,光滑,有綠色中肋,中、內(nèi)層總苞片邊緣寬膜質(zhì)或全為半膜質(zhì);雌花4-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2-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6-20朵,不育,花冠管狀,外面具腺點,花藥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花柱短,先端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結(jié)實后頭狀花序及花易脫落。瘦果小,黑色,果背上具膠質(zhì)物。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850m的荒漠地區(qū)或沙丘上以及干旱的荒坡地上。
【化學(xué)成份】從白沙蒿種子中分得一膠質(zhì),可能為一種具有交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多糖,系由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及木糖(xylose)所組成,其中以D-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為D-甘露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1]。又含亞汕酸乙酯(ethyl linoleate),櫻花素(sakuranetin),異彩櫻花素(isosakuranetin),刺槐素(acacetin),木菠菜蘿雙氫黃酮(arocarpanone)[2]。另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α及-β-派烯(pinene),α-及γ-松油烯(terpinene)等。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通便;解毒。主大便不通;腥脹腹痛;肋腺炎;扁桃體炎;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5-1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消炎散瘀、理氣殺蟲的功能。用于腹脹(白酒沖服),外用可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白沙蒿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白沙蒿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