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蒴曲尾蘚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多蒴曲尾蘚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多蒴曲尾蘚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大曲尾蘚
【來源】藥材基源:為曲尾蘚科植物多蒴曲尾蘚的植物體。
【原形態(tài)】植物體較大,黃綠色。莖高4-10cm,稀分枝,下部具假根。葉密生,長披針形,葉尖細長鐮刀狀彎曲,葉緣上部具細齒,中肋細,長達葉尖,背部具刺突。葉片下部細胞長形或長圓形,厚壁,中上部細胞長菱形或長圓形,角細胞分化明顯,長方形,由1-3層細胞組成。雌雄異株。蒴柄長2-5cm,常多數(shù)聚生;孢蒴長卵形,弓形彎曲,平列或傾斜;蒴齒單層;蒴蓋圓錐形,具長喙。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濕地上。
【性狀】1.性狀鑒別 本品為數(shù)株叢生的團塊狀,黃綠色。濕潤分離后莖長4-10cm,細柔,少分枝,基部密生線狀黃棕色假根,葉密生向一側彎曲,狹披針形,基部較寬,下延向內卷呈耳狀,上部漸狹,全緣,上部具銳鋸齒,中肋明顯,直達葉尖,背面具齒。有的可見多數(shù)叢生的細長蒴柄,頂端斜生卵狀圓柱形孢蒴,蒴蓋圓錐形,具長喙。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多蒴曲尾蘚植物體含15種氨基酸,其中主要為精氨酸(arginine),絲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atic acid)。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主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多蒴曲尾蘚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多蒴曲尾蘚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閱讀
蒴蓮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別名】軟骨青藤、云龍黨、過山參、土黨參、軟骨風、過江龍、田螺掩。
【來源】藥材基源:為西番蓮科植物蒴蓮的根。
【原形態(tài)】草質藤本。全株無毛。根粗壯,長條形,粉質。葉互生;葉柄長1.5-4cm,頂端有2個圓形腺體;葉紙質,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6-20cm.寬2.5-10cm,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多為圓形,全緣,有時不明顯3裂。聚傘花序梗長而纖細,分枝的中間形成卷須,兩側著生1-2朵花;花兩性或單性;雄花較雌花小,壺狀,長約4mm,雄蕊5,合生成一環(huán),著生于萼管的下部;雌花萼管狀,長約1cm,先端有5個正三角形裂齒,花瓣5,長圓形,生于萼管下部,萼管基部有5個膜質腺體,子房生于雌蕊柄上。蒴時橢圓形,有三棱角,長6-9cm,果瓣3,干時薄革質,有光澤,熟時淡黃色至紅以。種子扁圓形,有小窩孔?;ㄆ?-7月,晨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于低海拔疏林下、林緣或藻叢中。
【栽培】生物學物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最適宜溫度26-32℃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以陽光充足、土層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低洼積水。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益氣升提。主胃脘痛;風濕痹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文章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蒴蓮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常見的功效,這對我們在生活中正確使用蒴蓮起到一定的幫助。蒴蓮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們的體質,對提高我們的身體免疫力是非常有利的。
蒴藋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蒴藋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接骨草(《履巉巖本草》),接骨木(《東醫(yī)寶鑒》),真珠花、珊瑚花、排風藤、鐵籬笆(《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吳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類草藥性》),苛草(《天寶本草》),走馬箭、赤苓葉(《嶺南采藥錄》),公道老(《中國樹木分類學》),排風草、雞罅風(《中國藥植志》),掃地風、八棱麻(《貴州民間方藥集》),葛辣、五甲皮、龍州三七(《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大臭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七葉麻(《江西民間藥草》),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連(《浙江民間草藥》),秧心草(《四川中藥志》),八里麻、臭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 蒴藋 的 全草 或 根 。
【原形態(tài)】灌木狀草本,高達3米。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莖具棱,平滑無毛,多分枝。葉對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5~9,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稍圓或闊模形,邊緣具密而尖銳的鋸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平滑無毛,或葉脈上有短柔毛;葉柄長約3厘米,無托葉,小葉柄短或近于無柄。復傘房花序頂生,直徑約20~30厘米,有短柔毛或幾為絨毛;小苞片細小,卵狀披針形;花小,白色,萼5裂,下部愈合成鐘狀:花冠輻射,5裂,裂片卵形;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短,藥室向外開裂;雌蕊1,子房卵圓形,柱頭頭狀;花間雜有黃色杯狀的腺體。漿果球形,紅色,直徑3~4毫米。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腳、河邊。分布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圪。
【化學成份】全草含黃酮類、酚性成分、鞣質、糖類、綠原酸。種子含氰甙類。根含大量鞣質、還原糖外,還含生物堿。又從干葉分離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樹脂醇棕櫚酸酯、熊果酸和多量硝酸鉀。
【藥理作用】①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性味】甘酸,溫。
【歸經】《長沙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治風濕疼痛,腎炎水腫,腳氣浮腫,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風疹瘙癢,丹毒,瘡腫,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鮮者3~4兩);搗汁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浴或搗敷。
【注意】江西《中草藥學》:"孕婦禁服。"
【附方】①治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千金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菌痢
【摘錄】《*辭典》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蒴藋,原來蒴藋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大家是否知道酒可是被人們譽為是百藥之長的,而藥酒用一些中藥或者動物來和酒搭配,將這些東西的精華融合在一起,還能夠充分發(fā)揮藥材的藥效,真可謂一舉兩得。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種藥酒蒴根浸酒。
蒴根浸酒——(癥瘕)
癥瘕始見于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指腹內痞塊。一般以隱見腹內,按之形證可驗,堅硬不移,痛有定處者為癥瘕;聚散無常,推之游移不定,痛無定處者為瘕。癥病在氣分,多系腑病,以氣郁食積多見。治當消積、攻瘀,行氣,扶正諸法合參,常用藥如蒴根、牛膝、桂心、牡丹、芍藥、干 、水蛭、鱉甲、虻蟲、蟲等。酒有辛通之力,故藥酒治療本病有較好效果。
(《普濟方》)
【配方】蒴 根一小束。
【制法】上洗瀝去水,細擘,酒二升漬三宿。若欲速得服,于熱灰中溫,令藥味出。
【主治】治卒暴疒微,腹中有物,堅如石,痛欲死。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神驗。
【用法】煖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藥盡復作服之。
怎么樣?通過上面對蒴根浸酒的介紹,大家現(xiàn)在對于藥酒應該已經有了一些才能使得藥酒在身體中發(fā)揮出最好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最有利于朋友們的身體健康!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澤蘚這味中藥。
【英文名】damp moss
【別名】陰陽草、旱青苔(陜西)
【來源】藥材基源:為珠蘚科植物澤蘚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物體密集叢生,黃綠色,有光澤,色艷。莖高5-8cm,頂端具輪狀茁生枝。葉直傾,基部闊卵狀或心形,漸上成狹長尖,下部具縱褶,葉緣內卷,具疣突構成的齒;中肋粗壯,達于葉尖,呈短毛尖狀。葉片細胞長方形,下角具疣,有時兩端具疣。雌雄異株,稀同株。蒴柄紅色,孢蒴球形,深褐紅色,具縱溝狀皺褶;蒴齒兩層;孢子黃褐色,具密疣,20-28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地、潮濕草原或流水、滴水石上。春季至秋季習見。
【化學成份】含珠蘚黃酮(philonotisflavone),2,3-二氫珠蘚黃酮(2,3-dihydrophilonotisflavone)等6個雙黃酮。
【性味】淡;涼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咽喉腫痛;感冒;咳嗽;癰腫瘡毒;燒燙傷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的功能。用于扁桃體炎及上呼吸道炎癥。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澤蘚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澤蘚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柳葉蘚。
【來源】藥材基源:為柳葉蘚科植物柳葉蘚的植物體。
【原形態(tài)】植物體纖細,密集叢生,綠色或暗綠色。莖匍匐,不規(guī)則分枝。葉稀疏著生,長卵狀披針形,基部較寬,上部漸尖;葉邊平展,全緣;中肋細弱,單一,延至葉片中部;葉細胞長六邊形或長圓形,長為寬的3-5倍,基部細胞較上部為短;角細胞方形。雌雄同株。蒴柄紅褐色;孢蒴彎曲如鵝頸狀;蒴蓋具喙狀突起;蒴齒2層。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濕地,或高山樺木林和云杉林下。四季均能發(fā)現(xiàn)。
【性味】澀;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柳葉蘚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柳葉蘚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泥炭蘚的簡介
別名大泥炭蘚、水蘚、水苔、地毛衣。
商品名:紫萍,又名紫背浮萍。腹面呈淡綠色至灰綠色,背面呈棕綠色至紫棕色者。以色綠、背紫、干燥、完整、無雜質者為佳。青萍:又名綠背浮萍。葉狀體腹背兩面均呈綠色者。以色綠、干燥、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植物體枝條纖長,黃綠色或黃白色,高8-20cm。莖及枝表皮細胞具多數(shù)螺紋及水孔。莖葉舌形,平展,長1-2mm,寬0.8-0.9mm,葉細胞無螺紋;枝葉闊卵圓形,內凹,先端兜狀內卷,綠色,細胞在葉片橫切面呈狹長三角形,偏于葉片腹面。雌雄異株。精子器球形,集生于雄株頭狀枝或短枝頂端,每一苞葉葉腋間生1個;頸卵器生于雌株頭狀枝叢的雌器苞內;孢蒴球形或卵形,成熟時棕栗色,具小蒴蓋。
生于水濕環(huán)境及沼澤地帶。四季均生長。適于高山帶的濕冷環(huán)境。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qū)。
泥炭蘚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主治:清熱明目;止癢。主目生云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
應用:
1、治時行熱病,發(fā)汗:浮萍草一兩,麻黃(去節(jié)、報)、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2、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3、治身上虛癢:浮萍末一錢,黃蘋一錢。同四物湯煎湯調下。
4、治熱渴不止中乙神煩躁:水中萍,洗,曝干為末,以中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快下三十九。
5、治消渴:干浮萍、括萎根等分。上二味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干。空腹飲服二十丸,日三。
臨床作用:據(jù)報道,以紫背浮萍鮮品60g,紫草15g,白鮮皮30g為主組成的雙紫白膚湯,辨證加減用藥,治療痤瘡、濕疹的等常見皮膚病2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桂枝浮萍湯(桂枝、蒼術、防風、薏苡仁各15g,浮萍、皂角刺各10g,地膚子20g,蠶砂25g)加減,治療蕁麻疹50例,效果顯著。
泥炭蘚的市場信息
1、泥炭蘚的價格
尚不明確。
2、泥炭蘚的選購方法
本品呈纏繞的團狀,黃綠色或黃白色。濕潤展平后,莖長10-15cm,有4-5條叢生的分枝,莖生葉舌形,長1.5-1.7mm,枝生葉瓢狀卵形,較莖生葉稍大。孢子黃色。氣微,味淡。
3、泥炭蘚的保存方法
四季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更重視養(yǎng)生。很多人都知道中藥真蘚對身體有好處,能夠治療很多很多疾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垣衣、屋游、古屋瓦苔、銀葉真蘚
【來源】藥材基源:為真蘚科植物真蘚的植物體。
【原形態(tài)】植物體密集叢生,銀白色、灰綠色。莖高約1cm,單一或基部分枝。葉緊密覆瓦狀排列,闊卵形,具細長的毛狀尖;葉邊全緣,常內曲;中肋粗,突出葉尖。葉細胞薄壁,上部細胞白色透明,近于菱形,基部細胞呈長方形。蒴柄紅色,直立。孢蒴近于長梨形,下垂。褐紅色。蒴齒兩層。孢子球形,有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住房周圍和低山土坡及薄土巖面或火燒后的林地。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多干縮;銀灰綠色,有銀白色光澤。莖單一或基部分枝,纖細,長約1cm,基部有紫紅色假根。葉緊密,覆瓦狀排列,寬卵形,長約1mm,寬約0.6mm,全緣,常內曲,先端具無色的小尖;中肋明顯,突出葉尖;葉片的1/4-1/3上部細胞無葉綠體,白色透明。蒴柄紫紅色,長1-2cm;孢蒴近于長梨形,紫褐色,下垂。質柔韌,易碎。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真蘚含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7-0-β-D吡喃葡萄糖甙(apigenin 7-0-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7-0-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 7-0-β-D-glucopyranoside),芹菜素 7-O-β-D-(6"-O-丙二?;?吡喃葡萄糖甙(apigenin 7-O-β-D-(6"-O-malonyl) 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 7-0-β-D-(6"-0-丙二?;?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 7-0-β-D-(6"-0-malonyl)glucopyranoside〕,異高山黃芩素 7-O-β-D-吡喃葡萄糖甙(isoscutellarein 7-O-β-D-glucopyranoside),8-羥基木犀草素 7-0-β-D-吡喃葡萄糖甙(8-hypoletin 7-O-β-D-glucopyranoside)。
【性味】甘;微澀;涼;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主細菌性痢疾;黃疸;鼻竇炎;癰瘡腫毒;燙火傷;衄血;咳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碎后用紗布包好塞鼻孔。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容就是對于中藥真蘚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牛角蘚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牛角蘚能正確科學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英文名】cattle horns moss
【別名】短葉牛角蘚
【來源】藥材基源:為柳葉蘚科植物牛角蘚的植物體。
【原形態(tài)】植物體叢生,綠色或黃綠色,無光澤,莖傾立,羽狀分枝,分枝短,先端常彎曲;莖枝密被鱗毛。葉疏生;葉片披針形或近三角形,上部有些偏斜,下部兩耳部有下延的長尖;葉緣具細齒;中肋粗壯,長達葉尖。葉細胞壁薄,長六角形或呈圓多邊形;角細胞薄壁,長方形或方形,褐色,大于葉片其他部位的細胞。雌雄異株。蒴柄長,較粗壯,紅色或紅褐色;孢蒴傾出或平列,長圓柱形;蒴齒2層。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的草地上或林緣土上。
【化學成份】植物體含磷脂。
【性味】淡;微澀;平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養(yǎng)心安神。主心神不安;驚悸怔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微澀,性平。有養(yǎng)心安神的功能。用于治心悸心跳,神經衰弱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牛角蘚已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去了解它才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的了解了各種中藥中的詳細的成分,也知道這些成分對于大家的健康的影響。下面就為各位朋友推薦一種中藥鱗葉蘚,詳細的描述一下鱗葉蘚的功效,希望對各位的學習和研究有一定幫助。
【英文名】scale leaf moss
【別名】長葉鱗葉蘚
【來源】藥材基源:為灰蘚科植物鱗葉蘚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物體扁平,柔軟,黃綠色、暗綠色微帶紅褐色,略有光澤。莖匍匐,長2-4cm,不規(guī)則羽狀分枝。葉2列,長卵狀闊披針形,漸尖;中肋二出,甚短或缺失;葉邊具細齒。葉尖細胞菱形,中下部細胞狹長梭形或線形,具前角突。雌雄異株。蒴柄紅褐色,纖細;孢蒴長卵形,褐色;蒴蓋圓錐形,具細長喙;蒴齒黃色,下部有橫紋;蒴帽早落。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濕地、樹干上、腐木上,及巖石表面的腐殖質上。四季均可見。
【性狀】1.性狀鑒別 本品為數(shù)株叢集成片狀,綠色或暗綠色,微有光澤。分離后每株呈扁平狀,莖長可達4cm,不規(guī)則分枝,背葉和腹葉兩側斜生,呈扁平2列,緊貼莖上,濕潤展平后,葉基部長卵形,上部闊披針形,漸尖,中肋2,甚短或缺,葉緣褐色;蒴蓋圓錐形,具長喙,蒴齒具橫紋。氣微,味淡。
【性味】淡;涼
【歸經】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止血斂瘡。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止血、消炎的功能。用于治外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鱗葉蘚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鱗葉蘚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