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果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果的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相信關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萼果香薷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萼果香薷。
【別名】香薷(《新疆中草藥手冊》),土香薷(《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萼果香蒲 的 全草 。夏、秋花初開時采割,陰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全株有香氣。莖直立或傾斜,四棱形,被柔毛。葉對生;具柄;葉片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尖或鈍,邊緣有鋸齒,基部漸狹,兩面均被短柔毛,下面具黃褐色油點。穗狀花序頂生,圓柱狀;花小,淡紫紅色;苞片橢圓形;萼鐘形,5齒裂,具柔毛;花冠4裂,具柔毛;雄蕊4,其中2枚突出。小堅果長橢圓形,長約2毫米?;ㄆ?~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河谷、田邊、溪旁等較潮濕處。分布新疆、陜西、甘肅、西藏等地。
【性味】《新疆中草藥手冊》:"味辛,性微溫,無毒。"
【功能主治】①《新疆中草藥手冊》:"發(fā)汗,解暑,利濕,行水。治傷暑感冒,腎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傷暑感冒(發(fā)熱,頭重,胸悶,四肢無力,腹瀉):香薷三錢,厚樸三錢,白扁豆五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www.cndadi.net
通過本篇文章對萼果香薷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萼果香薷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ys630.COm精選閱讀
在中醫(yī)中,中藥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藥材,不少中醫(yī)都會將一些中藥進行配置,給患者服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香薷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也是一種應用比較廣泛的中藥。而這種中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下面,將對中藥香薷的性狀、化學成分以及功能主治進行詳細介紹!
一、性狀
干燥全草,全體被有白色茸毛。莖挺立或稍呈波狀彎曲,長約30~50厘米,直徑約1~3毫米;近根部為圓柱形,上部方形,節(jié)明顯,淡紫色或黃綠色;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生,皺縮破碎或巳脫落;潤濕展平后,完整的葉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長2.5~3.5厘米,寬3~5毫米,邊緣有疏鋸齒,暗綠色或灰綠色。莖頂帶有穗狀花序,呈淡黃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鐘狀,苞片脫落或殘存。有濃烈香氣,味辛,微麻舌。以質(zhì)嫩、莖淡紫色、葉綠色、花穗多、香氣濃烈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產(chǎn)量大,品質(zhì)佳,商品習稱"江香薷"。
二、化學成分
海州香薷含揮發(fā)油,密花香薷含有揮發(fā)油0.3%,其中主成分為香薷二醇。還含甾醇、酚性物質(zhì)和黃酮甙等。
三、功能主治
發(fā)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diào)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①《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②孟詵:"去熱風,卒轉(zhuǎn)筋,可煮汁頓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④《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fā)汗,溫胃,和中。"
⑦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diào)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
⑧《綱目》:"主腳氣寒熱。"
土香薷的簡介
一年生芳香草本,高達90厘米。莖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有短柔毛。葉對生,有細柄,葉面有短毛,下面略呈紫色。夏末秋初開花,假穗狀花序頂生,直立或上部稍彎;花小,密集,偏向花序一側(cè)著生;4個小堅果卵形,棕褐色,包圍于被毛的宿萼內(nèi),萼齒刺狀。
土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主治:治傷風感冒,發(fā)熱,嘔吐,胸膈脹滿,腹瀉,黃疸,小兒疳積。夏季感冒,發(fā)熱無汗,中暑,急性胃腸炎,胸悶,口臭,小便不利。
作用:
1、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nèi)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jié)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樸(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
2、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
3、治霍亂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
4、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干香薷一斤,白術七兩。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5、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6、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jié),頭痛發(fā)熱,轉(zhuǎn)筋,干嘔,四肢發(fā)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樸(姜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
7、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 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8、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9、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10、治中暑煩渴 香薷二兩。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服七分,不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治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 干香薷五十斤。上一味細銼,內(nèi)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數(shù)寸煮,去滓,清澄之,漸火煎,令可丸,服五丸如梧桐子大,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無所思。
12、治小兒白禿,發(fā)不生,汗出,慘痛 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敷上。
13、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
14、治多發(fā)性癤腫,痱子 鮮華薺苧適量。搗爛外敷。
15、治皮膚瘙癢,陰部濕疹 華薺苧全草適量。水煎外洗。
16、刀豆香薷飲:刀豆子25克,香薷10克,甘草3克。將以上三味水煎后,加適量冰糖或蜂蜜調(diào)勻,飲服。
土香薷的市場信息
1、土香薷的價格
尚不明確。
2、土香薷的選購方法
干燥全草,帶根或不帶根,長約30~40厘米,莖粗約2~3毫米,表面灰綠色,微顯棕紫色,密被毛茸,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3厘米;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綠色。葉皺縮,綠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無花序。氣微香。以葉多、色綠,無花序,去根者為佳。
3、土香薷的保存方法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羽萼,那么羽萼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野山茶、馬垮皮、黑羊巴巴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科植物羽萼木的葉或全株。
【原形態(tài)】羽萼木,灌木,高1-3m。多分枝。莖、枝密被綿毛。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柄長0.8-2.5cm,密被絨毛;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10-20cm,寬3-7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小圓齒狀鋸齒,上面被微柔毛,下面被絨毛。圓錐花序頂生,由穗狀花序組成,通常長10-15cm,密被絨毛或綿狀絨毛,穗狀花序長4-7cm,其下承以總苞狀苞片,小苞片線形,長約1mm,花白色,長約2mm,雄花和兩性花異株;雌花;花萼鐘形,長約1.5mm,萼齒5,被有羽毛;花冠細小,冠筒幾與花萼等長或略超出,外面被微柔秘,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略大;雄蕊4,不發(fā)育內(nèi)藏子房4裂,先端具柔毛,花柱伸出長達花冠1倍,柱頭2裂。兩性花:花萼微小,長約0.6mm,萼齒5,被有羽毛;花冠長約3mm,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卵狀長圓形形,雄蕊4,發(fā)育,前對稍長,伸出;子房4裂,花柱略伸出,柱頭2裂。小堅果倒卵形,長約1mm,黃褐色,先端具柔毛?;ㄆ?-3月,果期3-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2200m的熱帶地區(qū)的稀樹林或灌木叢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止血;解毒止癢。主鼻衄;咳血;外傷出血;皮炎;癬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介紹的關于羽萼的知識,相信大家對于羽萼的認識又會多一點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食用羽萼對身體進行調(diào)理和改善。
導讀:中草藥香薷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香薷的功效與作用、香薷圖片、香薷的藥用價值、香薷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香薷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香薷簡介香薷怎么讀香薷圖片香薷的功效與作用香薷的藥用價值香薷的藥用附方香薷的配伍應用香薷的副作用香薷的栽培技術香薷簡介
香薷,中藥名,為唇形科、香薷屬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須根。莖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鈍四棱形,具槽,無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麥稈黃色,老時變紫褐色。葉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花梗纖細,近無毛,花萼鐘形,花冠淡紫色,花絲無毛,花藥紫黑色。花期7~10月。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內(nèi)、河岸,海拔達3400米。以枝嫩、穗多、香氣濃者為佳。
香薷怎么讀
香【拼音】:xiāng;薷【拼音】:r。
香薷圖片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發(fā)汗解暑,和中結(jié)濕,行水消腫。主夏月外感風寒;內(nèi)傷于濕;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脘腹疼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水腫。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1、《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2、孟詵:去熱風,卒轉(zhuǎn)筋,可煮汁頓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3、《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4、《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5、《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6、《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fā)汗,溫胃,和中。
7、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diào)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
8、《綱目》:主腳氣寒熱。
香薷的藥用價值
【藥名】香薷
【入藥部位】唇形科植物江香薷或華薺苧的帶根全草或地上部分。
【藥材炮制】揀去雜質(zhì),用水噴潤后,除去殘根,切段,曬干即得?!独坠谥苏摗罚悍膊傻茫ㄏ戕福?,去根留葉,細銼,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效】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主治】風寒感冒,水腫腳氣。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表虛者忌服。
香薷的藥用附方
1、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nèi)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jié)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樸(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局方》香薷湯)
2、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圣濟總錄》香薷湯)
3、治霍亂腹痛吐?。荷戕福ㄇ校┮簧?,小蒜一升(碎),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救急方》香薷湯)
4、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干香薷一斤,白術七兩。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術丸)
5、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6、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jié),頭痛發(fā)熱,轉(zhuǎn)筋,干嘔,四肢發(fā)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樸(姜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
7、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8、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9、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香薷的配伍應用
1、配白術
本品辛而微溫,上能宣肺氣、開腠理、達皮毛,下能通三焦、利水道,有徹上徹下之力;白術甘溫,功專健脾運濕,安定中州,二者相伍配對,以香薷宣上導下。通利水濕為主,輔之以白術燥濕行水,合為宣散安中,利水消腫之良劑。用于脾虛兼挾風邪犯肺所致的通身悉腫、小便不利之病癥。多用治急性腎炎浮腫。
2、配藿香
本品辛溫芳香,為發(fā)汗解表之上品,又能化濕和中,故有夏月麻黃之稱;藿香辛溫而不燥,化濕又能發(fā)表,善治暑濕為患,兼有醒脾之功。二藥配用,治夏令感冒挾濕,癥見發(fā)熱惡寒、胸悶、嘔吐、腹痛等證。
3、配杏仁
本品發(fā)汗解表,入肺、胃經(jīng),佐杏仁之苦降,助香薷開泄肺氣,以逐暑濕之邪,香薷性剛強,杏仁性柔潤,二藥合用,剛?cè)嵯酀纫酥蜗募撅L寒感冒表實證。
4、配白扁豆
本品辛微溫而芳香,有發(fā)汗解暑之功;扁豆健脾化濕和中,有消暑之效。二藥配用。治暑令感寒吐瀉,外感內(nèi)濕,癥見身熱無汗、頭痛、口渴、吐瀉腹痛的夏令傷暑癥。
5、配厚樸
香薷辛溫苦,有和中化濕之功;厚樸辛苦溫,有除濕寬腸之用,二藥配用,性味從辛、從燥、從苦組成,而能消食積、散痰濕,對有濕有滯有積者適宜,可治夏季暑濕泄瀉、霍亂腹痛吐利。
香薷的副作用
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1、《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2、《得配本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香薷的栽培技術
1、選地
香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堿土、沙土不宜栽培。怕旱,不宜重茬,前茬谷類、豆類、蔬菜為好。
2、整地
翻地20厘米,翻前施入農(nóng)家肥,壟作行距40厘米一50厘米,或作成平畦。由于種子很小,地一定要整平耙細。
3、播種
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宜播方式有條播或撒播。具體播種時間由香蕉上新時間來決定。春季播種在終霜結(jié)束前6天8天為好,為了市場均衡供應,可以每10天一15天播種一批;為了冬季上市,播種時間應在初霜期前80天一90天。為了一次出全苗,播種的要保征土壤一定的濕度,覆土要淡,要鎮(zhèn)壓。
4、田間管理
苗出齊后及時間苗,株距2厘米一5厘米;壟作的要及時中耕除草;撒播的、小行距條播的要及的人工拔草,也可用拿撲凈或禾草克化學除草劑防治禾本科染草;地力較高的地塊可以不追肥,地力差的在苗高15厘米造硝酸被一次。干旱適當灌水。
5、種子采收
采種可以沒采種田;也可以在生產(chǎn)田中選穗大健壯的母株,當上部花序的下那種子已經(jīng)成熟開始落地的,在早晨輕輕割掉,放在塑料上晾曬3天一5天即可脫粒。采種時間很重要,割早了種子沒成熟,割晚了種子都落地了。每畝可產(chǎn)籽24公斤。
以上就是一些香薷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香薷散是什么你知道嗎?香薷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炮制】右粗末。
【功能主治】治臟腑泠熱不調(diào),飲食不節(jié),或食腥、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jié),或路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腸胃虛弱,因飲食變亂于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fā)者,有發(fā)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zhuǎn)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有神效,隨病不拘時。
【備注】《活人書》方不用白扁豆,加黃連四兩碎,以生姜汁同研勻,炒令黃色,名曰黃連香薷散。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香薷湯(《圣濟總錄》卷三十八),香薷飲(《仁齋直指卷三)、三物香薷飲(《醫(yī)方集解》)。
【處方】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250克 香薷(去土)50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除濕和中。治暑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nèi)傷于濕,惡寒發(fā)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不舒,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口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浮濡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酒少許,煎至10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
【備注】方中香薷發(fā)表散寒,祛暑化濕為君;厚樸化濕行滯,寬中理氣為臣;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為佐;煎時加酒活血通陽,使藥力通行全身,則邪除而正復。冷服可免藥入作吐。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別名】黃連香薷飲(《丹溪心法》卷一)。
【處方】厚樸(去皮)60克 香薷(穗)45克 黃連60克(后二味,入生姜120克同杵,炒令紫色)
【制法】上搗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jié),脾胃升降失常,致成霍亂吐利,腹痛轉(zhuǎn)筋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慢火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用新汲井水浸極冷,頓服之。藥冷則速效也。
【注意】煎服時不得犯鐵器。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看完了上文對于香薷散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中藥方劑對于大家來說應該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處,今天為大家?guī)淼氖窍戕竿琛?/p>
【處方】香薷(去根.一兩) 紫蘇(去麄梗.五錢) 干木瓜(五錢) 藿香葉(洗去砂土.五錢) 茯神(去木.五錢) 甘草(炙.赤色.二錢半) 檀香(二錢半) 丁香(二錢半)
【炮制】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煩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fā)霍亂,吐利轉(zhuǎn)筋,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送下,或新汲水化下。小兒每服半丸,不拘時候。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香薷(去土)紫蘇(用莖葉,去粗梗)干木瓜各30克 丁香 茯神(去木)檀香(銼)藿香葉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30克作30丸。
【功能主治】治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fā)霍亂,吐利轉(zhuǎn)筋。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溫湯或新汲水下。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在通過上文對香薷丸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愛進行,不過在養(yǎng)生的時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選擇,對一些不太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方式是不要選擇的,否則對身體也是會有影響的。
你知道黃香薷嗎,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對于一些疾病非常有幫助。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
【別名】香薷、寸薷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黃香薷 的 全草 。中秋前采收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一年生直立草木.根須狀。莖高10~30厘米,節(jié)甚長,節(jié)上具分枝。葉對生,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2~4.5厘米,寬0.3~0.9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漸尖。上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并有極微小的腺點,無毛;幾無柄。假穗狀花序,頂生,長2.5~6厘米;苞片膜質(zhì),具紫色多睫毛的縱脈,邊緣有錐刺狀齒,覆瓦狀排列;花小,米黃色,開向花序的一側(cè)面。小堅果極細小,留于宿存的花萼內(nèi)?;ㄆ?~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向陽處。分布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辛,香,性微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
【功能主治】清暑熱,利小便,除胸滿,理煩渴。治中暑下痢,發(fā)熱口渴,心煩脅痛,口臭,舌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摘錄】《*辭典》
從上文的闡述中我們對于黃香薷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體出現(xiàn)了什么不適的癥狀,可以用中藥的方法去調(diào)理,中醫(yī)治病的歷史久遠,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