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巴豆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巴豆的作用有哪些?巴豆作為傳統(tǒng)的一味中藥,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平時可以和一些其他藥材相搭配,做成藥膳,對于調(diào)理人體具有非常不錯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巴豆。
【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
【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 巴豆 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 果實 ,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2~3天,攤開,干燥。根、葉全年可采,根切片,葉曬干備用。
【性狀】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棱,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長1.2~1.5cm,直徑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nèi)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zhì)。無臭,味辛辣。
【鑒別】取本品約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時,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置試管中揮干,加鹽酸羥胺飽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lán)色后,再多加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 滴及氯仿1ml,振搖,上層溶液顯紫紅色。
【炮制】生巴豆:去皮取凈仁。
【性味】種子:辛,熱;有大毒。根、葉:辛、溫。有毒。
【歸經(jīng)】種子: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種子:瀉下祛積,逐水消腫。用于寒積停滯,胸腹脹滿;外用蝕皰。用于惡瘡疥癬,疣痣,白喉,瘧疾,腸梗阻。根:溫中散寒,祛風(fēng)活絡(luò)。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腫痛,毒蛇咬傷。葉:外用治凍瘡,并可殺孑孓、蠅蛆。
【用法用量】種子:0.5~1分,內(nèi)服去種皮榨去油,配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研末涂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根:1~3錢。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經(jīng)》
上面介紹了巴豆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巴豆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ys630.coM延伸閱讀
對于巴豆葉,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dāng)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巴豆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巴豆葉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
【來源】大戟科植物 巴豆 的 葉片 ,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
【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
【用法用量】內(nèi)凰研末酒沖。1~5厘;或膠囊裝。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①治瘧疾:㈠巴豆葉(研細(xì)末)一厘,膠囊裝,開水送服。㈡大葉雙跟龍葉五厘,尖檳六分。研末用酒沖飲。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巴豆葉,我們也了解了中藥巴豆葉的功效與作用,我們知道巴豆葉的功效是非常強(qiáng)大的,大家可以吃一些巴豆葉用于養(yǎng)生。
巴豆丸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巴豆丸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擘,去核)。
【制法】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
【功能主治】飲氣嗽,經(jīng)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服大干棗三味丸,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每服3-4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1日2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diào)為候。病甚,時時取鴨塘亦佳。
【注意】忌蘆筍、野豬肉。
【摘錄】《外臺》卷九引《許仁則方》
【處方】巴豆2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藜蘆1兩(去頭,炙黃),皂莢2兩(去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桔梗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細(xì)研巴豆、杏仁如膏,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心腹積聚,時有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以溫水送下。如未覺,即加至5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黃1字,干姜1字,麝香1字。
【制法】上為末,消黃蠟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牙齒蟲蝕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綿裹1丸,納蚛孔中。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兩(細(xì)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3分,木香半兩,桃仁3分(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疝瘕,及血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巴豆1枚(去皮),膩粉1錢,砒霜少許(細(xì)研),磁石半兩(細(xì)研),蜣螂1枚。
【制法】上為末,以雞子清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箭頭入肉。
【用法用量】先以針撥開箭瘡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撥開處,用醋面紙封貼。貼處當(dāng)癢,癢極不可忍,則其鏃自出也。多年者兩上,新者一上,箭鏃自出。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巴豆1兩(去皮,以漿水煮1復(fù)時,不住添熱水,后去心膜,紙裹壓去油),硫黃1兩(細(xì)研,水飛過),木香1兩,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硫黃同研令勻,用軟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破積聚,消宿食。主冷氣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硫黃(細(x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五靈脂半兩,干姜(炮裂,銼)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丁香半兩,檳榔半兩,硼砂(細(xì)研)半兩,干漆(搗碎,炒令煙出)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諸藥研令勻,以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癥病久不消,萎黃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醋湯送下。得轉(zhuǎn)下惡物為效。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大黃半兩(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木香半兩,蓬莪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暴癥,氣攻心腹,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膜)。
【制法】醋1盞,煮一饋久,取出研爛,用飯半匙為丸,作70丸。
【功能主治】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飲送下。良久呷熱茶湯投即通。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
【處方】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耳聾。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dāng)作“巴豆散”。
【摘錄】《肘后方》卷六
【處方】巴豆仁1升。
【制法】清酒5升,煮3日3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
【用法用量】欲取吐下者,每服2丸。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巴豆半兩(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硫黃1兩半(細(xì)研,水飛過),桂心1兩,五靈脂1兩,雄黃1兩(細(xì)研,水飛),麝香1分(細(xì)研),干姜1兩(炮裂,銼),香墨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積聚,宿食不消,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棗20個(取肉),細(xì)辛1兩(末)。
【制法】上藥相和,研為丸。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以綿裹著所疼處咬之,1日3次。如有涕唾,吐卻,勿咽入喉中。
【摘錄】《外臺》卷二十二引《廣濟(jì)》
【處方】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棗1個(去皮)。
【制法】上藥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瘧疾。
【用法用量】先熱發(fā)服1丸。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七
【處方】巴豆17枚。
【制法】上藥冷水浸1宿,去皮研,與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急疳,及蝕唇鼻。
【用法用量】每用1丸,含之。仍吐其汁,若誤咽在喉中,喉腫閉塞,吐利者,急煎黃連湯及藍(lán)葉汁等解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陳面1兩(炒熟),川大黃3錢(銼碎,微妙),硼砂1錢(細(xì)研),神曲3錢(炒令黃色),芫花2錢(醋拌,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等同研令勻,磨香墨濃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食癥。
【用法用量】每服臨臥時用干柿1枚,分為3分,以1分嚼破裹藥1丸咽之。如此服3丸后,少吃湯飲下之,至明當(dāng)利下宿食,隔日再服,取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兩(去皮心,研爛,以醋2升熬成膏),京三棱1兩(微煨,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香墨半兩,硼砂1兩(細(xì)研)。
【制法】上藥京三棱、干漆為末,入在巴豆膏內(nèi)同熬,及一半,次入硼砂更熬令稠,后下大黃、青橘皮、附子、香墨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久積癥癖,及一切惡氣。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橘皮湯送下;血癥塊,即用當(dāng)歸酒送下;一切惡氣,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別名】巴礬丸
【處方】江子2粒(去皮膜),白礬1塊如大拇指大(末之)。
【制法】上藥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急中風(fēng),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用法用量】巴礬丸(《金鑒》卷三十九)。
【各家論述】《中風(fēng)斠詮》:尤在涇曰,巴豆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用佐白礬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藥緩用之法。壽頤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則雖用蜜丸,必不能少減其毒,雖可開痰,必致上吐下瀉,觀此方用綿裹納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僅取其氣,不食其質(zhì),必以線縛住此綿裹之藥,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藥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處。
【摘錄】方出《續(xù)本事》卷二。名見《醫(yī)部全錄》卷二二二
【處方】白術(shù)(炒)1兩,陳皮(炒)1兩,澤瀉1兩,麥芽(炒)1兩,神曲(炒)1兩,茯苓1兩,半夏(姜制)1兩,青皮5錢,干姜5錢,枳實(炒)1錢半,巴霜1錢半。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引水下行,運脾中濁氣。主脾胃內(nèi)傷酒食,下注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5-6丸或10丸,溫水送下。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一九四
【處方】巴豆1粒(去殼)。
【制法】搗爛作1丸。
【功能主治】小兒喉中痰壅喘甚。
【用法用量】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墜下。
【摘錄】方出《攝生眾妙方》卷十,名見《仙拈集》卷三
【別名】巴椒丸
【處方】巴豆1枚,花椒50粒(細(xì)研)。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蟲牙疼痛,蝕孔空虛。
【用法用量】巴椒丸(《仙拈集》卷二)。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
【處方】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制法】上藥搗為2丸。
【功能主治】耳鳴。
【用法用量】綿裹塞耳中。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四
【別名】通靈丸
【處方】巴豆10粒(去皮心,炒),松脂半兩。
【制法】上藥搗爛,捻如棗核。
【功能主治】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
【用法用量】通靈丸(《外科精義》卷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
【處方】巴豆(去皮心,出油)10粒,胡椒10粒,高良姜1分,烏頭(生用,去皮)1分,桂(去粗皮)1分,麝香少許(別研)。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風(fēng)齒疼痛。
【用法用量】以綿裹置于痛處咬之,勿咽津液。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處方】巴豆1兩(不去油,只去皮心,爛研),大麥蘗2兩(炒微黃),神曲1兩(炙微黃),香墨半兩,礞石1兩(細(xì)研),麝香1分(細(xì)研)。
【制法】上為末,用頭醋1碗于鍋內(nèi),先入巴豆,煎2-3沸,后入諸藥,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久厭食,癥塊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別名】三圣丸
【處方】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
【制法】大黃治下篩,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癖結(jié),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三圣丸(《普濟(jì)方》卷一七五)。
【注意】忌生冷、油膩。
【摘錄】《外臺》卷十二引《廣濟(jì)》
通過上面的關(guān)于巴豆丸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巴豆丸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rèn)識,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巴豆方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巴豆方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巴豆1枚(去油取霜)。
【功能主治】傷寒后不能轉(zhuǎn)攝,舌出不收者。
【用法用量】用紙捻卷之,納入鼻中,其舌即收。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九引《經(jīng)驗良方》
【處方】鼠婦蟲7合,豉7合,巴豆3枚(去心)。
【功能主治】卒中射工水弩毒。
【用法用量】合豬脂涂之。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八
【處方】巴豆、菖蒲、松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腎氣虛,耳內(nèi)如風(fēng)水鳴,或如鐘盤聲,卒患耳聾。
【用法用量】上以蠟熔為筒子,納耳中,日1易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四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巴豆方的知識,大家應(yīng)該大致都清楚了巴豆方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我們知道巴豆膏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巴豆膏,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巴豆膏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xì)分析下巴豆膏的相關(guān)知識。
【處方】巴豆7粒(去皮,研),硫黃半兩(細(xì)研),白礬半兩(燒灰),蕪芎半兩,豬脂3兩。
【制法】上為末,煉豬脂成油,入前藥末調(diào)和令勻。
【功能主治】一切疥瘡有蟲,時作瘙癢。
【用法用量】每用蓮子大,于手掌內(nèi)搓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巴豆1粒(研爛),豬脂膏少許(一方用胭脂膏少許)。
【功能主治】蜈蚣及蟲咬傷痛。
【用法用量】調(diào)涂瘡口。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引《經(jīng)驗良方》
【處方】巴豆5粒(去殼,生研),蜣螂1枚(去足翅,生用)。
【制法】上藥同研勻如膏。
【功能主治】箭鏃入骨,不可拔,無計得出者。
【用法用量】用時丸如綠豆大,涂箭瘡內(nèi)。須臾痛定,微癢且忍之,待極癢不可忍,撼動箭鏃即拔出。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
【處方】巴豆(去殼,炒焦)。
【制法】研如膏。
【功能主治】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生肌。主發(fā)背中央肉死,及惡瘡、臁瘡內(nèi)有毒根,久不收斂者。
【用法用量】外涂。
【摘錄】《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七
上面就是本文對巴豆膏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巴豆膏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xí)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巴豆樹根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嶺南草藥志》)。
【來源】大戟科植物 巴豆 的 根莖 ,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蛇傷,風(fēng)濕痹痛,胃痛。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煎水浸,浸酒擦或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1~2錢。
【附方】①治癰疽發(fā)背,腦疽,鬢疽:巴豆樹根,洗,搗敷患處,留頭。(《楊誠經(jīng)驗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綱目》。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巴豆樹根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再食用。
巴豆霜是功效非常廣泛的一種中藥材,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巴豆霜,巴豆霜也在很多疾病的治療和緩解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巴豆霜。
【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
【來源】本品為 巴豆 的炮制加工品。
【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
【鑒別】取本品約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時,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置試管中揮干,加鹽酸羥胺飽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lán)色后,再多加 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 滴及氯仿1ml,振搖,上層溶液顯紫紅色。
【含量測定】取本品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100ml ,回流提?。?~8小時)至脂肪油提盡,收集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低溫蒸干,在100℃干燥1小時,放冷,精密稱定,即得。
【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xì)后,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guī)定,混勻,即得。
【性味】辛,熱;有大毒。
【歸經(jīng)】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峻下積滯,逐水消腫,豁痰利咽。用于寒積便秘,乳食停滯,下腹水腫,二便不通,喉風(fēng),喉痹。
【用法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
【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中藥巴豆霜的各種情況,相信我們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做到鎮(zhèn)定自若,正確的對待疾病的治療。
光葉巴豆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光葉巴豆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光葉巴豆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抱龍(傣名)。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光葉巴豆 的 根 、 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喬木,高8~12米,幼嫩部分全被星狀鱗片。葉互生或小枝頂端的近輪生,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5厘米,寬3~9厘米,邊緣有疏離、具腺體的細(xì)齒,側(cè)脈每邊10~13條,葉片基部的腺體通常著生在中脈的兩側(cè);葉柄長1~5厘米;托葉鉆狀,早落??偁罨ㄐ虼厣谥敚L15~30厘米,被淡黃色或褐色星狀鱗片,雌花散生在花序軸的下部,雄花密集于上部;苞片三角形,外面密被星狀鱗片;雄花花萼裂片卵形,外有星狀鱗片,花瓣長圓形;雄蕊12~15;雌花花瓣絲狀,與萼齒互生;子房球形,花柱2裂,花柱分枝6。蒴果倒卵形,被星狀鱗片。花期9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于密林、疏林、山谷、溪邊或山坡的灌木叢中。分布云南及海南等地。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血,散瘀消腫,退熱止痛。治跌打損傷,骨折,瘧疾,胃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有關(guān)光葉巴豆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光葉巴豆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xí)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jìn)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巴豆油膏,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巴豆4克 蛇床子4克 大黃4克 海桐皮4克 羊蹄根4克 胡麻油10毫升 凡土林20克
【制法】前五味藥,共研為細(xì)末,再以麻油、凡士林調(diào)膏。
【功能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
【用法用量】涂敷患處。
【摘錄】《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處方】巴豆3兩。
【制法】用麻油煎片時,勿令枯,再用棉料紙滾盡外面油,以擂盆打自然油,用夏布絞出,加入輕粉3分,攪勻,瓷瓶收貯,勿令出氣。
【功能主治】發(fā)背、癰疽、疔瘡。
【用法用量】用時看患大小以油照樣涂抹膏藥上貼之,日換3次。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巴豆油膏的知識,大家應(yīng)該大致都清楚了巴豆油膏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導(dǎo)讀:中藥巴豆樹根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巴豆樹根的功效與作用、巴豆樹根圖片、巴豆樹根的藥用價值、巴豆樹根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巴豆樹根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巴豆樹根簡介巴豆樹根圖片巴豆樹根的功效與作用巴豆樹根的藥用價值巴豆樹根的用法與用量巴豆樹根的副作用巴豆樹根的原形態(tài)巴豆樹根的生境分布巴豆樹根簡介
巴豆樹根,入藥部分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巴豆樹根圖片
巴豆樹根的功效與作用
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蛇傷,風(fēng)濕痹痛,胃痛。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溫中散寒,祛風(fēng)消腫。
巴豆樹根的藥用價值
1、治癰疽發(fā)背,腦疽,鬢疽:巴豆樹根,洗,搗敷患處,留頭。(《楊誠經(jīng)驗方》)
2、治蛇頭纏指:巴豆樹根煎水浸患處。(《嶺南草藥志》)
3、治跌打:巴豆樹根一兩,浸酒一斤,擦患處。(《嶺南草藥志》)
4、治毒蛇咬傷:巴豆樹根一兩,入地金牛五錢,三角草二錢五分。共為末,酒調(diào)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5、治風(fēng)濕性腰腿痛,胃寒痛:巴豆根一至二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巴豆樹根的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煎水熏洗,酒浸或研末調(diào)敷。
巴豆樹根的副作用
本品有毒,請慎用!
體弱者及孕婦禁服。
巴豆樹根的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xì)縱裂紋。葉互生,葉脈為三出脈;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
巴豆樹根的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以上就是一些巴豆樹根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毛葉巴豆是一種中藥,除了日常我們知道的功效外,其實毛葉巴豆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的,我們馬上來看看。
【別名】剎?。ù雒?/p>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毛葉巴豆 的 全株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灌木,高約2米。多分枝,幼枝密被粗毛。單葉互生,卵圓形,具尖頭,長10~15厘米,寬7~9厘米,下面密被白色糙毛,基脈3出,有香氣。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性熱,味辛微酸。
【功能主治】鎮(zhèn)靜祛風(fēng),退熱止痛,舒筋活絡(luò)。治瘧疾,高熱,驚癇抽搐,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瘧疾、高熱、驚癇抽搐:毛葉巴豆一至二錢,水煎服;外用葉搗包寸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毛葉巴豆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rèn)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毛葉巴豆樹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毛葉巴豆樹的記載,毛葉巴豆樹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別名】剎埂(傣)
【來源】大戟科 毛葉巴豆樹 Croton caudatus Geisel. var. tomentosa Hook. f.,以 全株 入藥。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辛、微酸,熱。
【功能主治】鎮(zhèn)靜祛風(fēng),退熱止痛,舒筋活絡(luò)。主治瘧疾高熱,驚癇抽搐,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1~2錢或3~5錢泡酒服;外用搗爛包寸口穴。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只是介紹了毛葉巴豆樹的部分功效和作用,其實它還具有其他效果,在這里就不一一道來了。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專門來看看醫(yī)書上記載的功效和事項。
很多人提到巴豆都會想到瀉藥,卻不知道巴豆的其他功效與作用,巴豆在臨床上應(yīng)用非常廣泛,并不只有瀉藥這一個用途。巴豆還可以治療孩子積食的問題,當(dāng)然,巴豆的用量一定要適量。
1.巴豆瀉寒積,通關(guān)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 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
2.巴豆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癥;寒食結(jié)胸,痰涎壅盛,胸膈滯悶,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
3.巴豆峻下冷結(jié):適用于冷結(jié)便秘,腹?jié)M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
4.巴豆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diào),霍亂吐利,口干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
5.巴豆治陰毒傷寒心結(jié),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nèi),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dá)即通。
6.巴豆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于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jīng)一至二小時后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