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運(yùn)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yùn)動。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jìn)行的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巴豆丸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巴豆丸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yàn)槠淞己玫闹委熜Ч托〉娇梢院雎缘母弊饔?,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巴豆丸的功效作用等?/p>
【處方】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擘,去核)。
【制法】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
【功能主治】飲氣嗽,經(jīng)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服大干棗三味丸,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每服3-4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1日2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diào)為候。病甚,時時取鴨塘亦佳。
【注意】忌蘆筍、野豬肉。
【摘錄】《外臺》卷九引《許仁則方》
【處方】巴豆2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藜蘆1兩(去頭,炙黃),皂莢2兩(去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桔梗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細(xì)研巴豆、杏仁如膏,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心腹積聚,時有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以溫水送下。如未覺,即加至5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黃1字,干姜1字,麝香1字。
【制法】上為末,消黃蠟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牙齒蟲蝕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綿裹1丸,納蚛孔中。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兩(細(xì)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3分,木香半兩,桃仁3分(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疝瘕,及血?dú)馓弁础?/p>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巴豆1枚(去皮),膩粉1錢,砒霜少許(細(xì)研),磁石半兩(細(xì)研),蜣螂1枚。
【制法】上為末,以雞子清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箭頭入肉。
【用法用量】先以針撥開箭瘡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撥開處,用醋面紙封貼。貼處當(dāng)癢,癢極不可忍,則其鏃自出也。多年者兩上,新者一上,箭鏃自出。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巴豆1兩(去皮,以漿水煮1復(fù)時,不住添熱水,后去心膜,紙裹壓去油),硫黃1兩(細(xì)研,水飛過),木香1兩,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硫黃同研令勻,用軟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破積聚,消宿食。主冷氣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硫黃(細(x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五靈脂半兩,干姜(炮裂,銼)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丁香半兩,檳榔半兩,硼砂(細(xì)研)半兩,干漆(搗碎,炒令煙出)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諸藥研令勻,以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癥病久不消,萎黃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醋湯送下。得轉(zhuǎn)下惡物為效。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大黃半兩(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木香半兩,蓬莪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暴癥,氣攻心腹,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膜)。
【制法】醋1盞,煮一饋久,取出研爛,用飯半匙為丸,作70丸。
【功能主治】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飲送下。良久呷熱茶湯投即通。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
【處方】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耳聾。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dāng)作“巴豆散”。
【摘錄】《肘后方》卷六
【處方】巴豆仁1升。
【制法】清酒5升,煮3日3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
【用法用量】欲取吐下者,每服2丸。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巴豆半兩(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硫黃1兩半(細(xì)研,水飛過),桂心1兩,五靈脂1兩,雄黃1兩(細(xì)研,水飛),麝香1分(細(xì)研),干姜1兩(炮裂,銼),香墨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積聚,宿食不消,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棗20個(取肉),細(xì)辛1兩(末)。
【制法】上藥相和,研為丸。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以綿裹著所疼處咬之,1日3次。如有涕唾,吐卻,勿咽入喉中。
【摘錄】《外臺》卷二十二引《廣濟(jì)》
【處方】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棗1個(去皮)。
【制法】上藥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瘧疾。
【用法用量】先熱發(fā)服1丸。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七
【處方】巴豆17枚。
【制法】上藥冷水浸1宿,去皮研,與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急疳,及蝕唇鼻。
【用法用量】每用1丸,含之。仍吐其汁,若誤咽在喉中,喉腫閉塞,吐利者,急煎黃連湯及藍(lán)葉汁等解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陳面1兩(炒熟),川大黃3錢(銼碎,微妙),硼砂1錢(細(xì)研),神曲3錢(炒令黃色),芫花2錢(醋拌,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等同研令勻,磨香墨濃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食癥。
【用法用量】每服臨臥時用干柿1枚,分為3分,以1分嚼破裹藥1丸咽之。如此服3丸后,少吃湯飲下之,至明當(dāng)利下宿食,隔日再服,取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巴豆1兩(去皮心,研爛,以醋2升熬成膏),京三棱1兩(微煨,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香墨半兩,硼砂1兩(細(xì)研)。
【制法】上藥京三棱、干漆為末,入在巴豆膏內(nèi)同熬,及一半,次入硼砂更熬令稠,后下大黃、青橘皮、附子、香墨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久積癥癖,及一切惡氣。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橘皮湯送下;血癥塊,即用當(dāng)歸酒送下;一切惡氣,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別名】巴礬丸
【處方】江子2粒(去皮膜),白礬1塊如大拇指大(末之)。
【制法】上藥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急中風(fēng),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用法用量】巴礬丸(《金鑒》卷三十九)。
【各家論述】《中風(fēng)斠詮》:尤在涇曰,巴豆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用佐白礬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藥緩用之法。壽頤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則雖用蜜丸,必不能少減其毒,雖可開痰,必致上吐下瀉,觀此方用綿裹納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僅取其氣,不食其質(zhì),必以線縛住此綿裹之藥,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藥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處。
【摘錄】方出《續(xù)本事》卷二。名見《醫(yī)部全錄》卷二二二
【處方】白術(shù)(炒)1兩,陳皮(炒)1兩,澤瀉1兩,麥芽(炒)1兩,神曲(炒)1兩,茯苓1兩,半夏(姜制)1兩,青皮5錢,干姜5錢,枳實(shí)(炒)1錢半,巴霜1錢半。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引水下行,運(yùn)脾中濁氣。主脾胃內(nèi)傷酒食,下注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5-6丸或10丸,溫水送下。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一九四
【處方】巴豆1粒(去殼)。
【制法】搗爛作1丸。
【功能主治】小兒喉中痰壅喘甚。
【用法用量】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墜下。
【摘錄】方出《攝生眾妙方》卷十,名見《仙拈集》卷三
【別名】巴椒丸
【處方】巴豆1枚,花椒50粒(細(xì)研)。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蟲牙疼痛,蝕孔空虛。
【用法用量】巴椒丸(《仙拈集》卷二)。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
【處方】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制法】上藥搗為2丸。
【功能主治】耳鳴。
【用法用量】綿裹塞耳中。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四
【別名】通靈丸
【處方】巴豆10粒(去皮心,炒),松脂半兩。
【制法】上藥搗爛,捻如棗核。
【功能主治】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
【用法用量】通靈丸(《外科精義》卷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
【處方】巴豆(去皮心,出油)10粒,胡椒10粒,高良姜1分,烏頭(生用,去皮)1分,桂(去粗皮)1分,麝香少許(別研)。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風(fēng)齒疼痛。
【用法用量】以綿裹置于痛處咬之,勿咽津液。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處方】巴豆1兩(不去油,只去皮心,爛研),大麥蘗2兩(炒微黃),神曲1兩(炙微黃),香墨半兩,礞石1兩(細(xì)研),麝香1分(細(xì)研)。
【制法】上為末,用頭醋1碗于鍋內(nèi),先入巴豆,煎2-3沸,后入諸藥,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久厭食,癥塊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別名】三圣丸
【處方】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
【制法】大黃治下篩,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癖結(jié),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三圣丸(《普濟(jì)方》卷一七五)。
【注意】忌生冷、油膩。
【摘錄】《外臺》卷十二引《廣濟(jì)》
通過上面的關(guān)于巴豆丸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巴豆丸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rèn)識,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相關(guān)閱讀
中藥巴豆油,因?yàn)槠渥饔煤凸πВ诂F(xiàn)實(shí)生活中經(jīng)常被人們使用。那么,巴豆油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巴豆 種仁中的 脂肪油 。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
【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
【性味】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guān)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拈,點(diǎn)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nèi),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綱目》。
以上就是巴豆油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巴豆油,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對于巴豆葉,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dāng)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shí)巴豆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巴豆葉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
【來源】大戟科植物 巴豆 的 葉片 ,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
【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
【用法用量】內(nèi)凰研末酒沖。1~5厘;或膠囊裝。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①治瘧疾:㈠巴豆葉(研細(xì)末)一厘,膠囊裝,開水送服。㈡大葉雙跟龍葉五厘,尖檳六分。研末用酒沖飲。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巴豆葉,我們也了解了中藥巴豆葉的功效與作用,我們知道巴豆葉的功效是非常強(qiáng)大的,大家可以吃一些巴豆葉用于養(yǎng)生。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巴豆方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巴豆方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巴豆1枚(去油取霜)。
【功能主治】傷寒后不能轉(zhuǎn)攝,舌出不收者。
【用法用量】用紙捻卷之,納入鼻中,其舌即收。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九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處方】鼠婦蟲7合,豉7合,巴豆3枚(去心)。
【功能主治】卒中射工水弩毒。
【用法用量】合豬脂涂之。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八
【處方】巴豆、菖蒲、松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腎氣虛,耳內(nèi)如風(fēng)水鳴,或如鐘盤聲,卒患耳聾。
【用法用量】上以蠟熔為筒子,納耳中,日1易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四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巴豆方的知識,大家應(yīng)該大致都清楚了巴豆方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我們知道巴豆膏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巴豆膏,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巴豆膏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xì)分析下巴豆膏的相關(guān)知識。
【處方】巴豆7粒(去皮,研),硫黃半兩(細(xì)研),白礬半兩(燒灰),蕪芎半兩,豬脂3兩。
【制法】上為末,煉豬脂成油,入前藥末調(diào)和令勻。
【功能主治】一切疥瘡有蟲,時作瘙癢。
【用法用量】每用蓮子大,于手掌內(nèi)搓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巴豆1粒(研爛),豬脂膏少許(一方用胭脂膏少許)。
【功能主治】蜈蚣及蟲咬傷痛。
【用法用量】調(diào)涂瘡口。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處方】巴豆5粒(去殼,生研),蜣螂1枚(去足翅,生用)。
【制法】上藥同研勻如膏。
【功能主治】箭鏃入骨,不可拔,無計得出者。
【用法用量】用時丸如綠豆大,涂箭瘡內(nèi)。須臾痛定,微癢且忍之,待極癢不可忍,撼動箭鏃即拔出。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
【處方】巴豆(去殼,炒焦)。
【制法】研如膏。
【功能主治】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生肌。主發(fā)背中央肉死,及惡瘡、臁瘡內(nèi)有毒根,久不收斂者。
【用法用量】外涂。
【摘錄】《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七
上面就是本文對巴豆膏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巴豆膏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xí)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巴豆樹根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
【來源】大戟科植物 巴豆 的 根莖 ,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蛇傷,風(fēng)濕痹痛,胃痛。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煎水浸,浸酒擦或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1~2錢。
【附方】①治癰疽發(fā)背,腦疽,鬢疽:巴豆樹根,洗,搗敷患處,留頭。(《楊誠經(jīng)驗(yàn)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綱目》。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巴豆樹根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再食用。
巴豆霜是功效非常廣泛的一種中藥材,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巴豆霜,巴豆霜也在很多疾病的治療和緩解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巴豆霜。
【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
【來源】本品為 巴豆 的炮制加工品。
【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
【鑒別】取本品約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時,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置試管中揮干,加鹽酸羥胺飽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lán)色后,再多加 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 滴及氯仿1ml,振搖,上層溶液顯紫紅色。
【含量測定】取本品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100ml ,回流提取(6~8小時)至脂肪油提盡,收集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低溫蒸干,在100℃干燥1小時,放冷,精密稱定,即得。
【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xì)后,照[含量測定]項(xiàng)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guī)定,混勻,即得。
【性味】辛,熱;有大毒。
【歸經(jīng)】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峻下積滯,逐水消腫,豁痰利咽。用于寒積便秘,乳食停滯,下腹水腫,二便不通,喉風(fēng),喉痹。
【用法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
【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中藥巴豆霜的各種情況,相信我們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做到鎮(zhèn)定自若,正確的對待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