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鄙鐣陌l(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粗毛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粗毛蹄蓋蕨這味中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軟刺蹄蓋蕨的全草或葉。
【原形態(tài)】植株高30-50cm。根莖直立。葉叢生;葉柄長10-20cm,基部被鱗片,葉軸上部被疏鱗片;葉片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30cm,寬9-14cm,先端漸尖,基部稍縮短,二回羽狀復葉;羽片互生,斜展,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0cm,寬2-3cm,先端漸尖成尾狀;葉上沿羽軸及小羽軸被軟刺,小羽片長圓狀菱形,長1.5-2cm,寬約5mm,先端鈍,羽狀深裂,有疏鋸齒;葉脈羽狀,細脈分叉。孢子囊群長圓形,稍彎曲;囊群蓋膜質(zhì)。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草叢中。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痢疾;癰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曬干研末敷。
【摘錄】《中華本草》
根據(jù)以上的綜合來講,粗毛蹄蓋蕨還是具有一定的藥理療效的,需要注意的就是粗毛蹄蓋蕨應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食用,不要過量。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藥中華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中華蹄蓋蕨,利用中華蹄蓋蕨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中華蹄蓋蕨。
【英文名】Chinese Lady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中華蹄蓋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35-60cm。根莖短而斜升,頂端密被褐棕色、披針形和卵狀披針形全緣的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25cm,深禾稈色,連同葉軸和羽軸被疏小的鱗片,基部膨大,向下尖削;葉片草質(zhì),光滑無毛,長圓披針形,長25-35cm,寬12-15cm,下部稍狹,沿羽軸下面有少數(shù)腺毛,三回羽裂;裂片約20對或更多,互生,斜向上,近無柄,狹披針形,基部2-3對稍縮短,中部的羽片長7-10cm,寬約3mm,鈍頭,邊緣淺裂成鋸齒狀的裂片,小裂斜上,先端有微齒,基部以狹翅相連;葉脈在裂片上2-3叉,伸達齒端。孢子囊群長形或短線形,少為彎鉤形,著生于裂片上側(cè)小脈的下部,每裂片有1個;囊群蓋與囊群同形,棕色,膜質(zhì),邊緣嚙蝕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2800m的山谷林下。
【性味】微苦;涼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qū)蟲。主流感;麻疹;乙腦;流腦;鉤蟲病;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殺蟲的功能。用于防治流感、乙腦、并驅(qū)鉤蟲、蛔蟲。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中華蹄蓋蕨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中藥的本質(zhì)就是治標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短葉蹄蓋蕨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短葉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Short-leaf Lady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東北蹄蓋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60-75cm。根莖短而斜升,密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5-35cm,深禾稈色,基部黑褐色,膨大而向下尖削;葉片厚紙質(zhì),長圓狀卵形,長35-40cm,寬20-25cm,三回羽狀分裂;羽片長披針形,長15-20cm,寬5-8cm,密接,基部對生,下部1-2對縮短;小羽片近平展,鈍尖頭,基部略與羽軸合生,羽裂1/2-2/3,裂片先端有2-4個細鋸齒;側(cè)脈羽狀單一,伸達齒端。孢子囊群長圓形,背生于裂片基部的上側(cè)一脈;囊群蓋線形,邊緣嚙蝕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1200m的混交林下。
【性味】微苦、澀;涼
【歸經(jīng)】入大腸、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驅(qū)殺蛔蟲;收斂止血。主蛔蟲?。煌鈧鲅?/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于驅(qū)蛔蟲;外用治外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短葉蹄蓋蕨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短葉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西方醫(yī)學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中醫(yī)帶來了一些危機。但中醫(yī)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地方,下面就來說說中藥多齒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Many Toothed Lady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多齒蹄蓋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610-120cm。根莖短,頂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棕褐色、較大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2-55cm,基部黑褐色,向上禾稈色,偶有小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0-60cm,寬20-30c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葉軸和羽軸下面略被淡棕色卷縮的腺毛,三回羽裂;羽片15-18對,互生,斜上向,基部1對略縮短,中部羽片披針形,長15-20cm,寬4.5-6cm,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二回羽裂;小羽片25-28對,互生,裂片10-15對,斜展,披針形,向上漸變狹,邊緣和先端均有長而尖的鋸齒;葉脈羽狀,側(cè)脈2-4對,單一。孢子囊群多為彎鉤形或馬蹄形,每裂片上有1-4對,基部裂片上常有3對;囊群蓋與囊群同形,表面上有顆粒狀紋飾。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900m的林下濕地、路邊、溪溝旁或石縫中。
【性味】微苦;涼
【歸經(jīng)】肺;胃;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殺蟲。主蟲積腹痛;預防流感;麻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殺蟲的功能。用于蟲積腹痛,并預防流感及麻疹。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介紹了藥材多齒蹄蓋蕨的一些基本常識,多齒蹄蓋蕨在治療人體的一些相關(guān)疾病的時候效果都非常好。而且多齒蹄蓋蕨對身體還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平時可以適量食用。
對于云南小膜蓋蕨,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云南小膜蓋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云南小膜蓋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英文名】Yunan Araiostegia
【別名】小冷蕨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云南小膜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40-6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深棕色、闊卵圓形鱗片,邊緣紅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葉柄長15-30cm,淡綠色;葉片長圓狀卵形,長25-30cm,寬10-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四回羽裂;羽片約12對,斜向上,長圓披針形,長約15cm,寬5-6cm,基部1對葉柄長1.5-2cm;上部的羽片漸縮小,先端漸尖,基部偏斜,楔形;一回小羽片12-15對,有短柄并有極狹的翅,三角狀披針形,基部下側(cè)1片較大,基部不對稱,羽狀深裂至有極狹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6-8對,長圓形,鈍頭,基部下側(cè)下延,羽狀深裂;末回裂片狹長鐮刀形,全緣或缺刻為不等長的短裂片;葉脈分叉,每裂片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小,多數(shù),背生于裂片下面,著生于上側(cè)的短小脈先端;囊群蓋杯形,灰褐色,全緣,上緣截形,底部圓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混交林下的巖石上。
【性味】淡;平
【歸經(jīng)】腎;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斂瘡止痛。主痢疾;急性胃腸炎;燒燙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收斂、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燒燙傷、跌打損傷、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中藥云南小膜蓋蕨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對云南小膜蓋蕨使用的時候,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健康科學的食用。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大膜蓋蕨,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英文名】Immersed Leucostegia
【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大膜蓋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45-70cm。根莖長而橫生,密被淡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及淡銹色長柔毛。葉遠生;葉柄長20-35cm,禾稈色,光亮,無毛;葉片長三角狀卵形,長25-35cm,基部寬約17-25cm或稍大,先端漸尖,三回羽狀;羽片10-20對,基部不對稱,楔形,斜向上,長三角形,柄長5-15mm,基部1對最大,長12-20cm,寬6-10cm,先端有淺裂的尖尾,上部的羽片漸縮短;一回小羽片約10對,斜卵形至長圓形,斜向上,漸尖,基部下側(cè)1片最大,長5-7cm;末回小羽片5-6對,近菱狀卵形,先端圓并有鈍齒,基部斜楔形,上緣淺裂;裂片2-3個,邊緣有鋸齒;葉脈多回分叉,每一鈍齒有小脈1條,先端有棒形的水囊。孢子囊群大,第1末回小羽片上有1-2個,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大,扁圓形至腎圓形,灰色,全緣,基部著生,宿存。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00-2800m的山地混交林下或灌木叢中。
【性味】微苦;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跌打損傷;腰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溫。有活血散瘀的功能。用于腰膝酸痛,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大膜蓋蕨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大膜蓋蕨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大膜蓋蕨等中藥多做點了解。
裂葉雙蓋蕨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藥的一種,古代醫(yī)書里對于它的記載也很多,裂葉雙蓋蕨有很多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來治療我們身體出現(xiàn)的一些不適癥狀,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裂葉雙蓋蕨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錫蘭雙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5-70cm。根莖長而橫生,暗褐色,連同葉柄基部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疏生;葉柄長5-20cm;葉片草質(zhì),無毛或下面沿中脈疏被少數(shù)小鱗片,披針形,長15-30cm,寬2.5-5cm,先端漸尖,邊緣上部1/4-1/3淺裂或少分裂,下部2/3-3/4深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深裂達葉軸,形成1-4片無柄或近無柄的羽片,基部的羽片稍縮小,一回羽裂;裂片和羽片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先端鈍圓;葉脈明顯,在裂片上為羽狀,小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長圓形,偶有近線形,長2-3mm,通常單生于側(cè)脈上側(cè)1條小脈上,斜向上,從裂片的近中脈處向外延伸,幾達葉邊;囊群蓋線形,棕色,膜質(zhì),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或溪邊巖石上。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主淋證;咯血;乳癰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到裂葉雙蓋蕨的作用還是很多的。還可以利用它來入藥治病。對于這些,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會對生活有幫助的。
說起半圓蓋陰石蕨我們都不陌生,半圓蓋陰石蕨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藥用功效,經(jīng)常吃半圓蓋陰石蕨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英文名】Broadscale Humata
【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12-40cm。根莖橫生,粗約1cm,兩側(cè)稍扁,密被淡棕色蓬松的線狀披針形鱗片,基部卵圓形,紅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葉柄長12-14cm,棕色;葉片革質(zhì),光滑,闊卵狀三角形,長18-25cm,寬14-18cm,漸尖頭,基部近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5對,基部1對最大,長10-12cm,寬約4cm,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幾等寬,二回羽狀或二羽深裂,一回小羽片10-12對,基部上側(cè)1片與葉軸并行,下側(cè)的斜上,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頭,基部為不對稱的楔形,羽狀或羽狀深裂近小葉軸;末回裂片基部上側(cè)1片較大,近三角形,先端尖而略向上彎,全緣或上緣有一角狀的淺裂;羽片向上漸短,披針形,二回淺羽裂;末回裂面近三角形,全緣;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生于末回裂片上緣,有1-2個;囊群蓋半圓形,寬過于高,以闊基部著生,兩側(cè)分離,棕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1400-1500m的林中樹干上。
【性味】苦;澀;涼
【歸經(jīng)】肺;肝;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瘀通絡。主風濕疼痛;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破傷風;跌打損傷;骨折;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祛風解痙,利水化濕、接骨續(xù)筋的功能。用于破傷風、扁桃體炎、腎炎;外用治風濕痛、跌打損傷、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半圓蓋陰石蕨,我們知道半圓蓋陰石蕨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半圓蓋陰石蕨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慎對待。
疾病產(chǎn)生需要藥的改善,不同的疾病藥物選擇也是不同的,想要能夠很好的治療自身疾病,就需要對癥下藥,中藥長蓋鐵線蕨對治療某些疾病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種藥材。
【英文名】Fimbriate Maidenhair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線蕨科植物長蓋鐵線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30cm。根莖長而橫生,密被紅棕色、有光澤的寬披針形鱗片。葉近生或遠生;葉柄長約15cm,紅棕色,基部疏生鱗片,向上光滑;葉片薄紙質(zhì),卵圓形,長15-20cm,寬8-14cm,基部寬約14cm,三回羽狀;羽片5-7對,互生,有柄,三角狀卵形至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1對較大,長5-7cm,寬3-5cm,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5-6對,互生,長圓形或近倒三角形,長達3cm,寬約1cm,羽狀或三出;末回小羽片3-5對,闊扇形,長寬約1cm,或較小,上緣往往偏斜,有長而銳尖的鋸齒,齒端無芒刺,兩側(cè)邊楔形,全緣;葉脈多回二叉分枝,略明顯,伸達齒端。孢子囊群長形,有時為圓腎形,每末回小羽片有1-3個,橫生于上緣的凹缺內(nèi);囊群蓋棕色,膜質(zhì),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4150m的林下巖石上或高山櫟林及針葉林下。
【性味】微苦;澀;涼
【歸經(jīng)】膀胱;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清肺祛痰;活血調(diào)經(jīng)。主小便澀痛;咳嗽痰多;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微苦、澀,性涼。有利尿、祛痰,通經(jīng)的功能。用于尿路感染、支氣管炎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長蓋鐵線蕨的功效作用等已經(jīng)在上文中有了比較詳細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長蓋鐵線蕨是否還有其它的療效這個問題還需要大家進一步的去研究。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有很多,蕨就是其中一種,不過也有很多人對蕨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選擇食用之前,需要對蕨的功效與作用進行認識。
【別名】蕨菜、如意菜、狼萁
【來源】鳳尾蕨科蕨屬植物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 根狀莖 或 全草 入藥。夏秋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腫,安神。用于發(fā)熱,痢疾,濕熱黃疸,高血壓病,頭昏失眠,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白帶,痔瘡,脫肛。
【用法用量】0.3~1兩。
【備注】(1)嫩葉可食,稱 蕨菜 ,根狀莖供提取 蕨粉 ,為滋補食品。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崔禹錫《食經(jīng)》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蕨,蕨有著怎樣的功效。蕨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