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鱗蓋蕨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粗毛鱗蓋蕨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粗毛鱗蓋蕨。
【英文名】Strigose Microlepia
【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粗毛鱗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1m以上。根莖橫走,粗壯,密生褐色節(jié)狀剛毛。葉遠生;葉柄長40-60cm,禾稈色或綠褐色,基部有褐色節(jié)狀毛;葉軸及羽軸腹面略有毛,背面密生褐色短毛;葉片厚紙質(zhì),長圓形,長40-60cm,寬15-30cm,二回羽裂;羽片14-20對,互生,有柄,線狀披針形,基部偏斜楔形,先端長尖或長漸尖,羽狀,下部的較大,長14-20cm,寬2-3.5cm;二回羽片14-25對,互生,斜卵形或近菱形,邊緣上側(cè)有缺刻或粗鈍齒狀,長1.5-2cm,寬6-10mm,背面脈上有毛;葉脈羽狀。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杯狀,黃綠色,有毛,以基部及兩側(cè)著生于葉緣內(nèi)。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m的林下石灰?guī)r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狀莖圓柱形,直徑約4mm,表面密生灰棕色長針狀毛。葉柄長達50cm,褐棕色,有粗糙的斑痕;葉片矩圓形,長可達60cm,寬15-28cm,二至三回羽裂,厚紙質(zhì),綠色或褐棕色;葉軸、羽軸及葉脈都有短硬毛,羽片條狀披針形,有柄,小羽片長1.4-2cm,邊緣淺裂或粗鈍齒狀;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每小羽片8-9枚,囊群蓋半杯形,有棕色短毛。氣微,味微苦。
【化學(xué)成份】地上部分含(3R)-蕨素[(3 R)-pterosin]D,(2R,3 R)-蕨素[(2R,3R)-pterosin] L,2R-蕨素(2R-pterosin)B,2R-蕨素O,2R-蕨素F,2S-蕨素(2S-pterosin)p,2S,3S-蕨素[(2S,3S)-pterosin]C,2S,3S-蕨素C-O-3-β-D-吡喃葡萄糖甙(2S,3S-pterosin C-O-3-β-D-glucopyranoside),歐蕨伊魯甙(ptaquiloside)。
【性味】微苦;寒
【歸經(jīng)】肺、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流行性感冒;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微苦,性寒。有祛濕熱的功能;用于熱感、肝炎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粗毛鱗蓋蕨在中藥中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我們應(yīng)該在充分了解了粗毛鱗蓋蕨的功效和作用之后再食用。希望大家不要胡亂吃。
擴展閱讀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行了解,那么對于鱗始蕨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英文名】Fragrant Lindsaea
【別名】土黃連、還魂草、豬毛七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鱗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陸生蕨類,植株高20-30cm。根莖栗色,橫走,密栗紅色鉆鱗片。葉近生,直立;葉柄長4-7cm,禾稈色或基部栗黑色;葉片草質(zhì),線狀披針形,長10-14cm,寬約2cm,一回羽狀,羽片17-30對,互生,有短柄;羽片半圓狀斜三角形,具缺刻;葉脈二叉分枝。孢子囊群沿羽片上緣著生,生于兩缺刻之間并橫跨于2-4條小脈的先端;囊群蓋橫線形,邊緣嚙斷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m的林下陰處、林緣、山坡草地或田地邊。
【性狀】性狀鑒別 根狀莖圓柱形,表面密生條狀鉆形鱗片,上方近生多數(shù)葉,下方有眾多的須根。葉柄禾稈色,長4-7cm;葉片條狀披針形,長10-14cm,寬約2cm,羽片有短柄,半圓狀斜三角形,寬4-5mm,下緣平直,全緣,上緣稍呈弧形突起,有缺刻;孢子囊生于兩缺刻之間,橫跨2-4條小脈頂端,囊群蓋邊緣略嚙斷狀。氣微,味淡。
【性味】淡;涼
【歸經(jīng)】入肺、胃、膀胱三經(jīng)
【功能主治】止血;利尿。主小便不暢;尿血;吐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止血、利尿的功能。用于尿閉及吐血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介紹了鱗始蕨的相關(guān)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鱗始蕨,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卵葉鱗始蕨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卵葉鱗始蕨的相關(guān)。
【英文名】Ovate-leaf Lindsaea
【別名】金花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卵葉鱗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陸生蕨類,植株高可達57cm。根莖橫走,密被紅褐色鉆形鱗片葉近生;葉柄四棱形,長達25cm,栗色至暗栗色,有光澤;葉片草質(zhì),一或二回羽狀,長方形,若為二回羽狀則呈線狀披針形,長約30cm,寬約3cm,如基部二回羽狀則寬約8cm;羽片26對以上,基部的對生,上部的互生,遠離,斜展,具短柄,卵狀三角形,長1-1.5cm,寬1-1.2cm,先端急尖,鈍頭,基部心形,多少不對稱,邊緣有嚙蝕狀細牙齒,基部1-2對羽片常為二回羽狀,長達10cm,寬約1.5cm,有小羽片7-12對,下部的卵圓形,頂部羽片不分裂,急尖;葉軸四棱形,光滑;葉脈二叉分枝。孢子囊群線形,沿葉的上緣和外緣連續(xù)著生,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棕色,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230m的灌叢中。
【性味】淡;澀;涼
【歸經(jīng)】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止血。主痢疾;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澀、性涼。有止血、止癢、止痢的功能。用于跌打損傷,痢疾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就是卵葉鱗始蕨的一個介紹,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卵葉鱗始蕨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很多病癥都可以有效的緩解,但切記不要胡亂服用。
團葉鱗始蕨是中草藥里面的一種,我們可以采用團葉鱗始蕨來治療很多疾病,還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團葉鱗始蕨的不同藥效來解決一些生活中困擾我們的小問題。
【英文名】Orbicular Lindsaea
【別名】團葉陵齒蕨、魚眼蕨、螺視蕨、七星劍、月影草、金錢草、田螺掩、高腳假鐵線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團葉鱗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陸生蕨類,植株高25-30cm。根莖短而橫走,密被棕色鉆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5-20cm,禾稈色,下部棕色,腹面扁平或有淺縱溝,背面弧形;葉片紙質(zhì),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1.5-2cm,一回羽狀,有時下部二回羽狀;羽片15-20對,互生或略斜向上,斜圓扇形或近圓形,基部內(nèi)緣凹入,下緣平直,外緣圓面有不整齊的尖牙齒,長7-10mm,寬10-12mm;葉脈二叉分枝。孢子囊群沿羽片上部邊緣著生;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向外開展,邊緣有細齒。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100m的溪邊林下或石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狀莖圓柱形,表面密生紅棕色狹小的鱗片,基下著生眾多灰褐色須根。葉柄長5-11cm,栗褐色,上面有溝,下面稍圓,光滑;葉片長條狀披針形,長15-20cm,寬1.5-2cm,一至二回羽狀,紙質(zhì),灰綠色;葉軸禾稈色,有四棱,羽片有短柄,團扇形,基部內(nèi)緣凹入,下緣平直,外緣圓而有不整齊的尖牙齒,葉脈多回二叉,扇形;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的連接脈上,靠近葉緣,連續(xù)分布;孢子囊蓋線形,棕色,有細齒牙。質(zhì)韌,氣微,味淡、微苦。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主痢疾;瘡疥;槍彈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及鎮(zhèn)痛的功能。用于槍彈傷、痢疾、瘡疥等。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團葉鱗始蕨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團葉鱗始蕨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團葉鱗始蕨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中藥中華蹄蓋蕨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中華蹄蓋蕨,利用中華蹄蓋蕨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yù)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中華蹄蓋蕨。
【英文名】Chinese Lady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中華蹄蓋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35-60cm。根莖短而斜升,頂端密被褐棕色、披針形和卵狀披針形全緣的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25cm,深禾稈色,連同葉軸和羽軸被疏小的鱗片,基部膨大,向下尖削;葉片草質(zhì),光滑無毛,長圓披針形,長25-35cm,寬12-15cm,下部稍狹,沿羽軸下面有少數(shù)腺毛,三回羽裂;裂片約20對或更多,互生,斜向上,近無柄,狹披針形,基部2-3對稍縮短,中部的羽片長7-10cm,寬約3mm,鈍頭,邊緣淺裂成鋸齒狀的裂片,小裂斜上,先端有微齒,基部以狹翅相連;葉脈在裂片上2-3叉,伸達齒端。孢子囊群長形或短線形,少為彎鉤形,著生于裂片上側(cè)小脈的下部,每裂片有1個;囊群蓋與囊群同形,棕色,膜質(zhì),邊緣嚙蝕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2800m的山谷林下。
【性味】微苦;涼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qū)蟲。主流感;麻疹;乙腦;流腦;鉤蟲??;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殺蟲的功能。用于防治流感、乙腦、并驅(qū)鉤蟲、蛔蟲。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中華蹄蓋蕨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不知道大家對異葉鱗始蕨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異葉鱗始蕨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英文名】Different-leaf Lindsaea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異葉鱗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約35cm。根莖短而橫走,密被赤褐色的鉆形鱗片。葉近生;葉柄暗栗色,長10-20cm,四棱形,光滑;葉片草質(zhì),闊披形或長圓狀三角形;羽片約11對,基部近對生,上部互生,遠離而斜展,披針形,長3-5cm,寬約1cm,基部對稱,不分裂或羽狀,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尖鋸齒;葉脈羽狀二叉分枝,沿中脈兩側(cè)各有1行不整齊的多邊形斜長網(wǎng)眼。孢子囊群線形,生于小脈先端的聯(lián)結(jié)脈上,除基部兩側(cè)外,近葉緣連續(xù)分布;囊群蓋線形,灰棕色,連續(xù)不斷,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600m的林下溪邊濕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狀莖圓柱形,粗約2mm,表面密生赤褐色鉆形鱗片。上方近生多數(shù)葉,下方有眾多褐色的須根。葉柄四棱形,暗栗色,光滑;葉片闊披針形或矩圓三角形,長15-30cm,寬5-15cm,一至二回羽狀,草質(zhì),淡灰綠色;葉軸有四棱,禾稈色,光滑,羽片披針形,長3-5cm,不分裂或網(wǎng)狀,葉緣有不整齊的短尖鋸齒,沿主脈兩側(cè)各有1行不整齊的多邊形斜長網(wǎng)眼,網(wǎng)眼外的小脈分離,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線形,生于小脈先端的聯(lián)結(jié)脈上,孢子囊蓋線形,棕灰色,全緣。氣微,味淡。
【性味】淡;苦;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利水;活血止痛。主小便不暢;瘀滯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利水、止痛,活血。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異葉鱗始蕨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異葉鱗始蕨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異葉鱗始蕨等中藥多做點了解。
對于云南小膜蓋蕨,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云南小膜蓋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云南小膜蓋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英文名】Yunan Araiostegia
【別名】小冷蕨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云南小膜蓋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40-6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深棕色、闊卵圓形鱗片,邊緣紅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葉柄長15-30cm,淡綠色;葉片長圓狀卵形,長25-30cm,寬10-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四回羽裂;羽片約12對,斜向上,長圓披針形,長約15cm,寬5-6cm,基部1對葉柄長1.5-2cm;上部的羽片漸縮小,先端漸尖,基部偏斜,楔形;一回小羽片12-15對,有短柄并有極狹的翅,三角狀披針形,基部下側(cè)1片較大,基部不對稱,羽狀深裂至有極狹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6-8對,長圓形,鈍頭,基部下側(cè)下延,羽狀深裂;末回裂片狹長鐮刀形,全緣或缺刻為不等長的短裂片;葉脈分叉,每裂片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小,多數(shù),背生于裂片下面,著生于上側(cè)的短小脈先端;囊群蓋杯形,灰褐色,全緣,上緣截形,底部圓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混交林下的巖石上。
【性味】淡;平
【歸經(jīng)】腎;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斂瘡止痛。主痢疾;急性胃腸炎;燒燙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收斂、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燒燙傷、跌打損傷、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中藥云南小膜蓋蕨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對云南小膜蓋蕨使用的時候,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健康科學(xué)的食用。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大膜蓋蕨,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英文名】Immersed Leucostegia
【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大膜蓋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45-70cm。根莖長而橫生,密被淡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及淡銹色長柔毛。葉遠生;葉柄長20-35cm,禾稈色,光亮,無毛;葉片長三角狀卵形,長25-35cm,基部寬約17-25cm或稍大,先端漸尖,三回羽狀;羽片10-20對,基部不對稱,楔形,斜向上,長三角形,柄長5-15mm,基部1對最大,長12-20cm,寬6-10cm,先端有淺裂的尖尾,上部的羽片漸縮短;一回小羽片約10對,斜卵形至長圓形,斜向上,漸尖,基部下側(cè)1片最大,長5-7cm;末回小羽片5-6對,近菱狀卵形,先端圓并有鈍齒,基部斜楔形,上緣淺裂;裂片2-3個,邊緣有鋸齒;葉脈多回分叉,每一鈍齒有小脈1條,先端有棒形的水囊。孢子囊群大,第1末回小羽片上有1-2個,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大,扁圓形至腎圓形,灰色,全緣,基部著生,宿存。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00-2800m的山地混交林下或灌木叢中。
【性味】微苦;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跌打損傷;腰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溫。有活血散瘀的功能。用于腰膝酸痛,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大膜蓋蕨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大膜蓋蕨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大膜蓋蕨等中藥多做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