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木皮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鄙鐣陌l(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fù)我們的身體。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shí)現(xiàn)的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樺木皮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樺木皮在中醫(yī)中通常被當(dāng)做藥材使用。這也是因?yàn)闃迥酒け旧淼乃幱脙r值,那么關(guān)于樺木皮的相關(guān)知識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
【別名】樺皮(《靈苑方》),樺樹皮(《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樺木科植物 華北白樺 或 白樺 的 樹皮 。伐下樺木,剝?nèi)∪彳浀耐馄?,曬干?/p>
【原形態(tài)】①華北白樺,又名:紅樺、樺皮樹。
【生境分布】產(chǎn)東北及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性狀】白樺的干燥樹皮,呈大張的反卷筒狀,卷筒的外表面(即皮的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有深色橫條紋。卷簡的內(nèi)表面(即皮的外表面)灰白色而微帶紅,上有疙瘩樣的枝痕,黑棕色。質(zhì)柔韌,折斷略平坦,可成層的片狀剝落。氣微弱而香;味苦。
【化學(xué)成份】華北白樺樹皮含白樺脂醇約35%,各種高級脂肪酸約35%以上,鞣質(zhì)約7%(內(nèi)皮含鞣質(zhì)約11%)。初試尚含酚性物質(zhì)、還原性物質(zhì)、多糖類、皂甙、蛋白質(zhì)、三萜類化合物、總甙、樹脂和油脂。鮮葉含樺葉烯三醇、樺葉烯四醇等三萜類,含鞣質(zhì)5.19%。小堅果含油11.44%。
【藥理作用】①止咳、祛痰與平喘作用
【毒性】白樺樹皮水煎濃縮液經(jīng)乙醇處理,再加濃氨水沉淀后之濾液,回收乙醇加水溶解的部分,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shù)致死量為92.92克生藥/公斤。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痰止咳,消腫解毒。治肺炎,痢疾,腹瀉,黃疸,腎炎,尿路感染,慢性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牙周炎,急性乳腺炎,癤腫,癢疹,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制成糖漿或沖劑。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注意】《本草經(jīng)疏》:"脾胃弱,易于作泄者忌之。"
【附方】①治五疸發(fā)黃:樺木皮、鈴兒茵陳各等分。煎湯作茶飲。(《林氏家抄方》)
【各家論述】①《本草經(jīng)疏》:"樺木皮,五疸皆濕熱蘊(yùn)于陽明所致,苦平能除濕熱,故主諸疽也。藏器以之治傷寒時行熱毒瘡,宗奭以之治肺風(fēng)毒,皆取其苦涼能散風(fēng)邪熱毒之義耳。"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多種炎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毒V目》: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川、西北諸地。其木色黃,有小斑點(diǎn)紅色,能收肥膩,其皮厚而輕虛軟柔。
樺木皮的功效作用等已經(jīng)在上文中有了比較詳細(xì)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樺木皮是否還有其它的療效這個問題還需要大家進(jìn)一步的去研究。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認(rèn)為,槲皮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槲皮作為一種中藥材其功效與作用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rèn)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具體情況。
【別名】赤龍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 槲樹 的 樹皮 。
【原形態(tài)】槲樹(《綱目》),又名:樸樕(《詩經(jīng)》),槲樕(《爾雅》郭璞注),金雞樹、大葉櫟(《綱目》),槲櫟、大葉柞、柞櫟。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陽坡成疏林。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
【化學(xué)成份】樹皮含鞣質(zhì)3.70~14.44%。殼斗含鞣質(zhì)3.41~5.13%。
【性味】《唐本草》:"味苦。"
【功能主治】治惡瘡,瘰疬,痢疾,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附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千金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1.《本草圖經(jīng)》:槲若,木高文余,若,即葉也。與棟相類,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采其葉并皮用。
以上為各位介紹的就是槲皮的功效和作用,如果要食用槲皮的話,最好咨詢一下中醫(y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yàn)橹兴幍臍v史悠久且副作用小。豺皮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豺皮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來源】為犬科動物 豺 的 皮 。
【原形態(tài)】豺(《詩經(jīng)》),又名:豺狗(《埤雅》),紅狼。
【生境分布】棲于山陵、森林中。群居,性兇猛,多在晨昏活動。分布黑龍江、吉林、河北、新疆、西藏、云南、廣西、廣東、江蘇、福建、四川等地。
【性味】①《唐本草》:"性熱。"
【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冷痹腳氣,熟之以纏病上,瘥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豺皮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豺皮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豺皮,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jìn)行。
麻皮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麻皮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麻皮。
【來源】為??浦参? 大麻莖皮部的纖維 。
【性味】《本草匯言》:"入手陽明、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去瘀,利水。治跌撲損傷,熱淋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
【附方】①治跌撲折傷疼痛:黃麻(皮)燒灰,頭發(fā)灰各一兩,乳香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王仲勉經(jīng)驗(yàn)方》接骨方)
【臨床應(yīng)用】治療破傷風(fēng):取大麻皮4兩燒存性,研細(xì)末,分4份,加入適量的黃酒或白酒,每次開水送服1份,蓋被使出汗,每日2~3次。治療10例,9例痊愈。一般服藥后1~2天內(nèi)見效。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麻皮的詳細(xì)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麻皮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rèn)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xué)藥材。那么對于鹽膚木皮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鹽麩樹白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去掉栓皮的樹皮。
【原形態(tài)】鹽膚子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及葉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zhì),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圓鋸,葉面暗綠色,葉背粉綠色,被白粉,葉面沿中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qū)挻?,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長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藥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jié)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徑3-4mm?;ㄆ?-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
【性味】酸;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痢。主血痢;癰腫;瘡疥;蛇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倘,15-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rèn)識鹽膚木皮,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使用鹽膚木皮這種藥物。
藥是一種很常見的,尤其是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藥物有很多,而且對不同的藥在功效和作用上,都是不同,所以想要能夠很好的治療自身疾病,也是選擇對的藥物,這樣對疾病改善,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作用,使得疾病可以得到改善,那桑皮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
對桑皮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在對這樣藥物選擇之前,都是要對它進(jìn)行全面的了解,這樣對它使用的時候,才會知道它都有什么作用,能夠治療什么疾病。
桑皮的功效與作用:
修復(fù)組織細(xì)胞 桑白皮有修復(fù)受損組織細(xì)胞,淡化疤痕,利水消腫之功效。
降壓作用
桑樹煎劑給動物口服有輕微緩慢的降壓作用, 根或枝的皮降壓效果顯著, 而根和新梢葉則無作用.用乙醚、熱水或溫甲醇的提取液給兔皮下注射1g(生藥)/kg 時, 可使血壓下降。治衄血、咯血及肝陽肝火偏旺之高血壓癥。桑白皮有止血清肝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陽肝火偏旺之高血壓癥。
用於水腫,如風(fēng)水、皮水等。桑白皮能清降肺氣,通調(diào)水道而利水。故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等,如五皮飲。
用於肺熱喘咳等。桑白皮性寒入肺經(jīng),能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治肺熱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若水飲停肺,脹滿喘急,可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
美白肌膚桑白皮外用確實(shí)能營養(yǎng)美白肌膚,特別是富含蛋白質(zhì)?對于肌膚有非常好的效果哦。
通過以上介紹,對桑皮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一些了解,那選擇這樣藥物治療疾病,都是不錯之選,使得疾病得到改善,而且它對美白上,也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所以愛美的女性,也都是可以選擇它進(jìn)行美白,使得改善肌膚問題。
對于生姜皮,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沒有聽說過也沒關(guān)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生姜皮。
【英文名】Ginger peel
【別名】姜皮、生姜衣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的根莖外皮。
【原形態(tài)】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ㄝ阕愿o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diǎn),兩側(cè)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藥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月。
【生境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呈卷縮不整齊的碎片,灰黃色,有細(xì)皺紋,有的具波狀環(huán)節(jié)痕跡,內(nèi)表面可見黃色油點(diǎn)。質(zhì)軟。有特殊香氣,味辣。
【性味】味辛;性涼
【歸經(jīng)】脾;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水消腫。主水腫初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6g。
【附方】①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疰,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局方》五皮散)②治偏風(fēng):生姜皮,作屑末,和酒服。(《食療本草》)
【各家論述】1.《醫(yī)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達(dá)皮,辛則能行,故治水浮腫,去皮膚之風(fēng)熱。姜發(fā)汗,則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生姜皮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生姜皮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中藥柞木皮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熟悉了。但實(shí)際上,了解中藥柞木皮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別名】孤奴、納葛窊(《霉癘新書》)。
【來源】為大風(fēng)子科植物 柞木 的 樹皮 。
【原形態(tài)】柞木(《本草拾遺》),又名:鑿子木(《綱目》),鑿頭木(《本草求原》),紅檬、柞樹(《草木便方》),檬子樹(《分類草藥性》),葫蘆刺、刺鑿、檬榕、羊志木、鼠木、野棉花。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丘陵地或小山下部疏林中。分布我國南部、中部、西部及華東等地。
【性味】苦酸,涼。
【功能主治】燥濕,除熱。治黃疸,瘰疬,瘡毒潰爛。
【用法用量】煎湯,2~3錢;或研末。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鼠瘺: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外臺》)
【各家論述】《本草經(jīng)疏》:"柞木皮,主黃疸病者,蓋黃疸因濕熱郁于腸胃而發(fā),此藥苦能燥濕,微寒能除熱,兼得下走利竅之性,則濕熱皆從小便出而黃自退矣。今世又以為治難產(chǎn)催生主要藥,亦取其下達(dá)、利竅之性耳。同魚膘、人參、千里馬、百草霜、牛膝、白芷、當(dāng)歸、益母草為催生之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柞木皮的功效作用等已經(jīng)在上文中有了比較詳細(xì)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柞木皮是否還有其它的療效這個問題還需要大家進(jìn)一步的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