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管草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nèi)朔N,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勒管草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勒管草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藥材,我們需要重視起來。勒管草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搭配其他的藥物,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dāng)?shù)姆谩O旅嫖覀儊砜匆幌轮兴幚展懿莸墓πc作用主要有哪些。
【別名】綠山麻柳、水莧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假樓梯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60cm。莖肉質(zhì),通常分枝。葉對生,常不等大;葉柄長1-5cm;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5-14cm,寬2.5-6.5cm,先端漸尖,基部稍斜,寬楔形,不對稱,邊緣密生牙齒或牙齒狀鋸齒,兩面疏生短毛,鐘乳體密,狹條形;基生脈3條。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托盤狀,直徑約1.8cm;總花梗長5-20cm,雄花密生,具細(xì)梗,直徑約2mm,花被片4-5,雄蕊4;雌花序較小,花序盤托狀,直徑5-10mm,總花梗長3-12cm,雌花花被片約4,船形,長約0.5mm,在頂端下有短角,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長0.8-1mm,熟時灰褐色,表面散生疣點,上部背腹側(cè)各有一條略隆起的脊?;ㄆ?-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林下蔭濕處。
【性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主肺熱咳嗽;陰虛久咳;咯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是關(guān)于勒管草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勒管草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ys630.coM延伸閱讀
說起跌破勒,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跌破勒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英文名】Seed of Longleaf Xylosma
【別名】小角刺、鐵梨木、鑿子樹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風(fēng)子科植物長葉柞木的葉、刺及種子。
【原形態(tài)】長葉柞木,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m。全株禿凈。枝柔弱,常有刺。葉互生;具長柄;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22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粗鋸齒;側(cè)脈8-12對?;ù菩郛惪偁罨ㄐ蛏诋?dāng)年枝頂或葉腋內(nèi),花序極短,長僅1-2cm,花淡黃色,單生或簇生,萼片4(-5),卵形或披針形;無花瓣;雄花有多數(shù)雄蕊,花盤由多數(shù)腺體組成,位于雄蕊外圍;雌花花盤圓盤狀,子房1室,側(cè)腺胎座2,花柱短,柱頭2裂。漿果球形,直徑4-6mm,熟時黑色。種子2-4顆?;ā⒐谌?。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疏林或干燥密林中。
【性味】味苦;澀;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催乳。主黃疸;水腫;跌打損傷;骨折;經(jīng)閉;癰腫瘡毒;乳汁不通;瘡癬;瘰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調(diào)酒敷。
【附方】治扭挫傷或骨折、脫臼整復(fù)后: 鮮跌破LE葉,搗爛外敷; 或用35度的酒精制成30%擦劑,外擦及濕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1.《廣西藥植名錄》:種子:治經(jīng)閉,瘡癬,瘰疬;催乳。
【摘錄】《中華本草》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跌破勒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勒魚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勒魚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別名】鰳(《篇?!罚?,鲞魚(《正字通》),鲙魚、白鱗魚、克鰳魚、火鱗魚(《黃渤海魚類調(diào)查報告》)。
【來源】為鯡科動物 鰳魚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長而寬,很側(cè)扁;背緣窄,腹緣較背緣隆凸。體長約40厘米左右。頭小,頭上部通常有2條隆起的嵴,由吻部達頭后方??诖?,向上傾斜。下頜發(fā)達,前頜骨小而短;上頜骨寬而短,后端達眼的中伺。上下頜、胯骨及舌上均有細(xì)齒。鱗薄。形圓,無側(cè)線,體側(cè)縱列鱗49~53,橫列鱗15。腹部有硬鋸齒狀棱鱗,腹鰭前為24~27,腹鰭后為12~15。背鰭短,15~17,起點距吻端及尾鰭基之距離相等,而在腹鰭起點后有一相當(dāng)距離。臀鰭長,47~50,基部長約為背鰭基部的3倍。胸鰭末端幾達腹鰭。腹鰭極短小。尾鰭深叉形。體兩側(cè)及下方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淡黃綠色;其他各鰭白色。
【生境分布】分布很廣,北自遼寧,南達海南均有。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①《綱目》:"開胃,暖中。"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fā)風(fēng),醉者更甚。"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勒魚,出東南海中。 以四月至,漁人設(shè)網(wǎng)候之,聽水中有聲則魚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狀如鰣魚,小首細(xì)鱗,腹下有硬刺,如鰣腹之刺。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干者謂之勒鲞,吳人嗜之。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勒魚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nèi)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白勒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xué)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白勒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英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e Root-bark
【別名】五加皮、鵝掌楸、三葉五加、刺三甲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 白勒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的 根皮 。夏、秋季采挖根部,洗凈,剝?nèi)「?,曬干?/p>
【原形態(tài)】攀援狀灌木,高1~7m,枝疏生向下的鉤刺。掌狀復(fù)葉,小葉3,很少4~5,中央的1片較大,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8cm,寬1.5~4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無毛或僅沿葉脈疏生刺毛;總?cè)~柄長2~5cm,疏生鉤刺。傘形花序3~10個生于小枝頂端,很少單生,花萼有5齒;花瓣5,黃綠色;雄蕊5;子房2室,花柱2,合生至中部。果實扁球形,成熟時黑色。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邊、灌叢中。分布于北起秦嶺南坡,但在長江中下游北界約為北緯31°,向南各地均產(chǎn)。
【性狀】根皮呈不規(guī)則筒狀,稍彎曲,厚0.5~1mm。外表面灰紅棕色,皮孔較小,類圓形或略橫向延長,長0.8~3 .5mm,直徑0.5~1mm;內(nèi)表面灰褐色。折斷面有棕色點狀樹脂道,可見其中的亮黃棕色油樹脂。氣微香,味微辛、苦。
【化學(xué)成份】含異貝殼杉烯酸(kaurenoic acid)、β-谷甾醇。
【功能主治】同細(xì)柱五加。
【摘錄】《*辭典》
了解了白勒的一些功效治和常識之后,希望大家在食用過程中運用科學(xué)的方法,讓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對于金雞勒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常見的藥材,一般在很多的地方都會用金雞勒來作為原料,它還能夠治療很多身體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金雞勒的相關(guān)知識吧。
【別名】金雞納(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 紅色金雞納樹 或其它幾種同屬植物的 樹皮、枝皮 及 根皮 。采收的方法有多種:在南美,通常于雨季將樹砍倒,剝?nèi)淦ぃ瑫窀苫蚝娓?,并加壓成扁平的片狀。樹皮干燥時卷成筒狀。在爪哇及印度用掘根法和截枝法。掘根法系將生長約12年的金雞納樹連根挖出,剝?nèi)淦せ蚋ぃ唤刂Ψㄏ底缘孛嫔蠈淇车梗瑒內(nèi)淦ぃ箽埩舻臉涓苫堪l(fā)生不定枝條,并留1~2枝任其生長,待樹枝長大后,再將樹皮剝下,曬干或烘干。我國采用的主要為截枝法。
【原形態(tài)】①紅色金雞納樹,又名:紅色規(guī)那樹、紅色奎寧樹。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印度尼西亞、印度及南美等地。我國云南、廣西、臺灣亦產(chǎn)。
【性狀】呈卷筒狀或長方形的片狀。卷筒狀者長約20厘米,直徑25毫米左右,外表棕灰色或紅棕色,具灰色地衣斑塊及縱直皺紋,較老的樹皮,有紅色疣狀突起,間或有細(xì)小的橫裂紋;內(nèi)表面棕紅色,纖維性。破折面外側(cè)平坦,內(nèi)部纖維性。片狀者長約20厘米,寬5~10厘米,厚達2厘米。外表凹凸不平,呈鐵銹紅色,有縱脊?fàn)盥∑鸷图t色疣狀突起;內(nèi)表面磚紅色。氣微弱,味苦澀。根皮常為扭曲的卷片,長2~7厘米,內(nèi)外表面的色澤相似,但外表粗糙,呈鱗片狀。
【化學(xué)成份】金雞勒樹的干皮、根皮、枝皮及種子,含有約26種生物堿,總稱為金雞勒生物堿。其中含量最多且在醫(yī)藥上最重要的是奎寧,其次是辛可寧、辛可尼丁、奎尼丁等,其余在樹皮中的含率很低。它們大部分是喹啉衍生物,也有極少數(shù)是吲哚衍生物。金雞勒生物堿中,頗多互為立體異構(gòu)體的,如:奎寧和奎尼丁,辛可寧和辛可尼丁,辛可亭和辛查米丁,表奎寧和表奎尼丁,氫奎寧和氫奎尼丁等。此外,還有辛可尼辛,奎尼辛,銅色樹堿,奎胺,辛可那明,奎尼酮,阿立新以及杷日素,紅金雞納堿,甲基紅金雞納堿,康奎那明,枯斯考尼丁,二康奎寧等。除生物堿外,還含金雞勒鞣酸,奎寧酸,金雞勒紅等。在樹皮中,生物堿是與金雞勒鞣酸、奎寧酸結(jié)合的。
【藥理作用】奎寧為重要抗瘧藥,能消滅各種瘧原蟲的裂殖體,而終止瘧疾的發(fā)作。對間日瘧療效較好,對3日瘧與惡性瘧則較差。它不能消滅紅細(xì)胞外型瘧原蟲,故不能防止良性瘧的復(fù)發(fā);也不能消滅紅細(xì)胞前型瘧原蟲。對惡性瘧配子體也無作用,要杜絕傳染源,須加用8-氨喹啉類藥物??鼘幰话阌闷瑒┛诜瑢δX型或其他嚴(yán)重型惡性瘧病例,可改用注射法給藥。對于妊娠子宮,僅有微弱的興奮作用;當(dāng)陣縮已經(jīng)開始后,作用始較明顯,能加強其節(jié)律性收縮。它又能抑制心肌,為一般原漿毒,皮下或肌肉注射,容易引起組織刺激,甚至壞死。
【性味】①《綱目拾遺》:"味微辛。"
【功能主治】治瘧疾,解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研末。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瘧:金雞勒一錢,肉桂五分.同煎服。壯實人金雞勒可用二錢。(《綱目拾遺》)
【摘錄】《*辭典》
【出處】抗瘧退熱;解酲醒脾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金雞勒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金雞勒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金雞勒的價值。
柏勒兒茶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zhǔn)備好了嗎?
【來源】為豆科柏勒樹屬植物 柏勒樹 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
【原形態(tài)】有刺灌木或小喬木,高6~12米,樹皮灰白色。葉為二回羽狀復(fù)葉,羽片5~10對,各羽片間有一棒狀腺體,小葉多數(shù),條狀長圓形,長4~8毫米,寬1~1.5毫米,稍被短柔毛。8~9月開花,穗狀花序,長6~8厘米,具總花梗;花下,有香氣;下部無性花淡紅色或淡紫紅色,稍大;上部花兩性,多為黃色,較小。莢果集成頭狀,寬6~13毫米,無毛,暗褐色,呈波狀或彎曲,開裂,宿存。分布于廣東省。
【生境分布】生于熱帶灌叢、熱帶稀樹干草原和過渡森林里。分布于廣州。
【化學(xué)成份】含兒茶酚、兒茶鞣酸(含量約65.1%),比進口兒茶膏高50%左右。
【炮制】采取直徑5~10厘米粗枝,劈成長寬各2~5厘米、厚為0.2~0.5厘米的小塊薄片,放瓦罐或鋁鍋中,加10倍水煎煮,煎液由棕紅色變?yōu)楹稚?,約6~7小時后過濾,濾渣再重復(fù)提取1~2次。將濾液合并,在水浴上濃縮即成棕褐色柏勒兒茶膏。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止血止瀉,斂瘡定痛。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用法用量】1.5分。吞服。
【附方】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柏勒兒茶膏0.5克吞服,每日1~2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對柏勒兒茶的藥用價值的詳細(xì)介紹,在吃柏勒兒茶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diào)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庵摩勒是一種中藥材,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上可以涉及很多個方面,所以在對庵摩勒選擇之前,一定要對它進行很好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的介紹下。
【別名】余甘子(《臨海異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望果(《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油甘子(《廣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寧市藥物春》),橄攬子(《四川中藥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藥植名錄》),滇橄欖(《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油柑 的 果實 。9~10月果熟時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油柑 (《嶺南采藥錄》)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葉互生于纖弱的小枝上,幾無柄,密生而為明顯的2列,極似羽狀復(fù)葉;葉片線狀矩圓形,長約1厘米,先端鈍;托葉線狀披針形?;ㄐ?,黃色,單性同株,具短柄,簇生于葉腋內(nèi);萼片5~6,倒卵狀矩圓形,長不及2毫米;花瓣缺;雄花具柄,極多數(shù),花盤的腺體極小,花藥3~5,長橢圓形,直立于一短柱上;雌花近無柄,常單獨與雄花混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子房半藏于一環(huán)狀的花盤內(nèi)。果實肉質(zhì),徑約1.5厘米,圓而稍帶六棱,初為黃綠色,熟時變?yōu)槌嗌??;ㄆ?~5月。
【生境分布】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臺灣等地。
【性狀】干燥果實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圓形,微顯六瓣狀,徑約2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不平,有細(xì)小的疣狀突起,基部遺有圓點狀的果柄痕跡。質(zhì)堅實,不易破碎,破碎后內(nèi)顯黃白色;種子不大。氣微,味甜帶澀。以干燥、飽滿,無果柄及葉片摻雜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大量維生素C(1.0~1.8%),且含量穩(wěn)定。尚含鞣質(zhì),其中有葡萄糖沒食子鞣甙、沒食子酸、并沒食子酸、鞣料云實精、原訶子酸、訶黎勒酸、訶子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干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沒食子酸和油柑酸等酚類酸。種子含固定油約26%,油中含五麻酸8.8%,亞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櫚酸3.0%,肉豆蔻酸1%等。
【藥理作用】干燥果實,先用80%醇提取,再用醚提取,以鹽酸酸化可得良好的抗菌活性物質(zhì);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及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真菌則無作用。
【性味】苦甘,寒。
【歸經(jīng)】《四川中藥志》:"入脾,胃二經(jīng)。"
【功能主治】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感冒發(fā)熱,咳嗽咽痛,白喉,煩熱口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搗汁涂。
【附方】①治感冒發(fā)熱,咳嗽,咽喉痛,口干煩渴,維生素C缺乏癥:鮮余甘子果十至三十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備注】本植物的根(油柑根)、樹皮(油柑木皮)、葉(油柑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庵摩勒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庵摩勒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庵摩勒的價值。
毗黎勒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毗黎勒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使君于科植物毗黎勒的果實。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18-35m,胸圍可達1m。枝灰色,具縱紋及明顯的螺旋狀上升的葉痕,小枝、幼葉及葉柄基部常具銹色絨毛。葉螺旋狀聚生枝頂;葉柄長3-9cm,無毛,常于中上部有2腺體;葉片闊卵形或倒卵形,紙質(zhì),長18-26cm,寬6-12cm,全緣,邊緣微波狀,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狹或鈍圓,兩面無毛,較疏生白色細(xì)瘤點,具光澤,側(cè)脈5-8對,背面網(wǎng)脈細(xì)密,瘤點較少。穗狀花序腋生,在莖上部常聚成傘房狀,長5-12cm,密被紅褐色的絲狀毛,上部為雄花,基部為兩性花;花5數(shù),淡黃色,不連雄蕊的突出部分長4.5mm,無柄;萼管杯狀,長3.5mm,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3mm,被絨毛;花瓣缺;雄蕊10,著生被毛的花盤外;花盤僅出現(xiàn)在兩性花上,10裂,被紅褐色髯毛;子房上位,1室,花柱棒狀,長5mm,下部粗壯,被疏生的長絨毛,上部纖細(xì),微彎。假核果卵形,密被銹色絨毛,長2-3cm,徑1.8-2.5cm,具明顯的5棱,種子1顆?;ㄆ?-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40-1350m的山坡陽處及疏林中。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卵形,長1.7-3.5cm,直徑1.6-2.5cm。表面棕褐色,密棕色絨毛。較細(xì)膩,具五棱脊及不規(guī)則縱皺紋,基部有果柄殖痕。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果肉厚1-2.5mm,暗棕色或淺綠黃以。果核淡棕黃以,質(zhì)堅硬。種子1枚,種皮棕黃色,種仁黃白以,具油性。氣微,味微苦,嚼之有豆腥氣味。
【鑒別】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氯化鈉-明膠試液1-2滴,產(chǎn)生白色沉淀。(檢查鞣質(zhì))
【性味】味苦;微澀;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止咳止痢;養(yǎng)血止血。主咽喉腫痛;咳嗽;瀉?。恢摊彸鲅?;崩漏;病后體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為末撒,或調(diào)涂。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毗黎勒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毗黎勒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訶黎勒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訶黎勒丸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訶黎勒丸。
【處方】訶黎勒皮 川烏頭(炮,去皮、臍)縮砂仁 白礬(煅)各1.2千克 肉豆蔻(去皮,炮)木香 干姜(炮)各600克 龍骨(洗)赤石脂各2.5千克
【制法】上為末,用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腸胃虛寒,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胸滿短氣;暴傷生冷,暴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腸胃積寒,久利純白,或有青黑,日夜無度者。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粟米飲下,甚者可倍加丸數(shù)。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訶子(去核、梢)15克 椿根白皮30克 母丁香30個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調(diào)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休息痢晝夜無度,糞便腥臭難聞,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五更時用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三日三服效。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面襄,煨)木香(不見火)吳茱萸(湯泡,炒)龍骨(生用)白茯苓(去皮)蓽茇各1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腸虛冷,腸嗚泄瀉,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防葵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烏梅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氣,胸臆多滿,大腸常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煎生姜湯送下,日午、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1兩,桔梗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五味子1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沉香2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極,呼吸短氣,臟虛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鹿茸(酥炙,去毛)1兩,桑根白皮(銼)1兩,地榆1兩,赤石脂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1兩半,白芷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1兩,白茅根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干姜(炮裂)半兩,肉豆蔻(去殼)4枚。
【制法】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半生半煨,并去核)3分,肉豆蔻(去殼)3分,木香3分,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煮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臟泄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白茯苓半兩,丁香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氣疳,腹內(nèi)有積惡滯結(jié)之物。
【用法用量】1-2歲,每服3丸;3-4歲,每服5丸,先服搜病青黛丸取下惡物后,以粥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地榆(去苗,微炙)半兩,酸石榴皮(炙焦)半兩,高良姜半兩,赤石脂半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分,黃連(去須)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溫米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槐子仁2兩(微炒),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痔下血,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枳殼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肉豆蔻1兩(去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半兩,白芍藥1兩,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煮棗瓤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后虛羸,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候,以姜、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干姜3分(炮裂,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白術(shù)1兩,木香3分(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谷痢,腹脅虛脹,時復(fù)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候,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前胡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草豆蔻3分(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神曲3分(炒微黃),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桂心1兩,木香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飲,心胸積滯,氣不宣通,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訶黎勒皮丸”。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泡裂,銼),芎?3分,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縮砂半兩(去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姜、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白茯苓1兩,木香半兩,肉豆蔻3枚(去殼),胡椒半兩,京三棱半兩(炮,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桔梗1兩(去蘆頭),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檳榔1兩,陳橘皮半兩(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不能飲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木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胡椒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白術(shù)半兩,蓬莪術(shù)(煨,銼)半兩,干姜(炮裂)半兩,人參1兩,蓽撥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冷勞瀉痢,眼黃面黑,漸漸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大棗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檳榔(銼)1兩,海藻(洗去咸,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干姜(炮)1兩,熊膽1兩,桂(去粗皮)1兩,昆布(洗去咸,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年深癭氣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白術(shù)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水谷痢不止,羸瘦腹脹,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八
【處方】訶黎勒皮2錢(炮),青橘皮(去白,焙)1分,干姜1分(炮),白豆蔻(去皮)1錢,烏頭(炮裂,去皮臍)1錢,木香1錢,蓽澄茄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煮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洞泄注下,腹脹,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訶子半兩,肉豆蔻1兩,木香3錢,干姜半兩,阿膠3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糯米粥濃飲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陳粟米飲送下,與和氣飲子相間服。痢減則減,痢止則勿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二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吳茱萸(炒)半兩,龍骨(生用)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蓽撥半兩。
【制法】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寒,腸鳴泄瀉,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濟生》卷四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熟干地黃(焙)1兩半,大麻仁(別研如膏)1兩半,人參1兩半。
【制法】前五味為末,與大麻仁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大便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2兩,草豆蔻(去殼)2兩,訶黎勒(煨,去核)2兩,高良姜3兩,干姜3兩(以上二姜用好醋1升,同煮醋盡,曬干,入余藥),赤石脂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損,泄瀉不止,臍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吳茱萸半兩(浸7遍,焙干,微炒),白術(shù)1兩,桂心3分,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桔梗半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紅豆蔻1兩(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冷氣,腹內(nèi)虛鳴,胸膈氣滯,不能飲食,雖食不消,又頻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吳茱萸1兩,龍骨(生用)1兩,白茯苓(去皮)1兩,細(xì)辛(洗)1兩,桂心(不見火)1兩,蓽茇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心用米湯送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四
【處方】訶黎勒不拘多少。
【制法】上以面裹,灰火內(nèi)炮令赤黃,剝?nèi)ッ?,取訶黎勒為末,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瀉。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腹食前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別研,取膏入)1兩,陳皮(湯浸,去白,焙)1兩,桔梗(炒)1兩,澤瀉(銼)1兩,五味子1兩,檳榔(生,銼)1兩。
【制法】上八味,搗羅六味為末,入杏仁和勻,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多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淡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木香3分,白芷3分,牡丹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膿血痢,下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訶黎勒皮(微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干生姜(切)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逆,腹痛,或便利數(shù)多,冷熱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4兩,五倍子4兩,黃連(去須)4兩,鐘乳粉4兩,白礬(熬令汁枯)4兩,縮砂蜜(去皮)2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半,當(dāng)歸(切,焙)2兩半,酸石榴皮(銼,炒)2兩半,胡椒2兩半,樗根皮(銼)2兩半,干姜(炮)1兩半,干木瓜(銼)5兩,烏梅肉(炒)5兩,橡實(微炒)5兩,肉豆蔻(煨,去殼)5枚,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
【制法】上為末,醋并艾葉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嘔逆霍亂,瀉痢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以大棗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夏(湯洗7遍,焙干,炒)1兩,白術(shù)1兩,檳榔(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3分,芍藥3分,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不和,食飲無味,上氣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生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莨菪子(湯洗,焙炒)1兩,草豆蔻(去皮,微炒)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腹脹泄痢,米谷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2兩,檳榔1兩,木香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1兩,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心腹妨悶,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皮1兩,蓽撥1兩,桂(去粗皮)1兩,胡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1兩,木香1兩,人參1兩,草豆蔻(去皮)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脾胃,思飲食。主下焦虛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吳茱萸(去枝,湯泡7次),艾葉1兩,厚樸(去粗皮,姜制,炙)1兩,干姜(炮,洗)1兩,良姜(去須,炒)1兩,白術(shù)1兩(炒),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作骰子塊)。
【制法】上藥加好肉棗30枚,酒、米醋、生姜自然汁各1碗,煮前藥干,為末;加肉豆蔻5兩,訶子(炮熟,取皮)2兩,丁香半兩,胡椒半兩,為末,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利胸膈,消谷快氣,進美飲食。主胃寒,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訶黎勒8分,干地黃10分,薯蕷8分,牡丹7分,山茱萸9分,澤瀉8分,茯苓8分,蓽撥4分,干姜5分,川芎8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有病,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逆氣,小腸急痛,下泄,足重脛寒。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用地黃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六引《五臟六腑圖》
【處方】訶黎勒、青木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篩,融沙糖和,眾手一時捻為丸。
【功能主治】除惡氣。主氣脹不下食。
【用法用量】隨意服之。氣甚者,每服80丸,1日2次;稍輕者,每服40-50丸;性熱者,以生牛乳送下;性冷者,以酒送下,不問食之前后。
【摘錄】《外臺》卷七引《近效方》
【處方】訶黎勒皮8分,檳榔8分,人參3分,橘皮6分,茯苓4分,芒消4分,狗脊3分,豉4分,大黃8分,干姜12分,桃仁8分,牽牛子13兩,桂心8分。
【制法】上(口父)咀,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風(fēng)痹塊,大便不通,體枯干燥,面及遍身黃;痔,赤白利,下部疼痛,久壯熱;一切心痛,頭旋悶,耳痛重聽;身體癰疽,積年不瘳;痢不思食;痰冷在胸中,咳嗽,唇色白干燥;僻,小便稠數(shù),腹脹痃氣,初患水病;聲破無,無顏色,色黃,腹內(nèi)蟲,腳氣,上吐無力,肢節(jié)疼痛,血脈不通,心上似有物涌,健忘心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或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摘錄】《醫(yī)心方》卷三引《古今錄驗》
【處方】訶黎勒皮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白術(shù)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葛根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心煩,頭目眩悶,聞食氣即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訶黎勒皮(焙)3兩,大黃(銼,炒)3兩,檳榔(銼)3兩,木香2兩,大麻仁(別研)3兩,甘草(炙)2兩半,枳殼(去瓤,麩炒)2兩半,樸消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常服乳石,補養(yǎng)過度,復(fù)酒肉熱面不絕,腳氣發(fā)。
【用法用量】每服40丸。漸加至50-60丸,以溫熟水送下,日3次,常令通利。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檳榔2兩,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前胡1兩半(去蘆頭),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棗瓤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妨悶,不能下食,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子皮1分,黃連1分,干姜1分,當(dāng)歸1分,枳殼1分,肉豆蔻仁1分,地榆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癖下痢,日夜不止,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烏梅湯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2兩,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久不下食,心胸妨悶,多吐酸水。
【用法用量】每日不問早、晚,常含1丸,咽津;如患甚,即將1丸嚼破,以煎湯送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桔梗3分(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桔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1兩,赤茯苓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桂心3分,木香半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癖,氣攻兩脅脹滿,心腦不利,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烏藥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木香1兩,白術(shù)3分,桂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1兩,蓬莪術(shù)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神曲1兩(微炒令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麥糵1兩(微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后將硼砂3兩,用醋2升煎,濾去滓,入前藥末4兩納硼砂醋中攪和勻,于銀鍋內(nèi)煎成膏,和余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相引疼痛,胸膈氣滯,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1兩,黃連1兩(去須),露蜂房1兩(炙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咳嗽,喉中呀呷作聲,無問年月遠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候,以溫漿水送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桂(去粗皮)1分,赤石脂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冷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3丸,4-5歲兒每服5丸,以米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別名】大腹皮丸
【處方】訶黎勒皮1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桑根白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枳實1兩(麩炒令微黃),漢防己半兩,紫苑3分(洗去苗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
【制法】上為末,加杏仁、葶藶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氣壅,心腹不利,上氣咳嗽,腹脅妨悶。
【用法用量】大腹皮丸(《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訶黎勒皮(煨,去核)2枚,丁香1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半夏(湯洗去滑,炮)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計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乳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訶子(煨,去核)、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赤石脂、龍骨(不煅)、白礬(枯)、木香、干姜、烏頭(炮)。
【制法】上為末,粟米粥為丸。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臟腑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二引《澹寮》
【處方】訶黎勒皮1兩,貝母3分,射干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桂心3分,紫蘇子3分(微炒),前胡3分(去蘆頭),桔梗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皂莢子仁1兩(微炒),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別研入)。
【制法】上為細(xì)末,研入郁李仁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咳嗽不止,痰毒壅滯,心胸不利,咽喉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黃連3分(去須,微炒),地榆半兩(微炙,銼),赤石脂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5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瘦弱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1分,當(dāng)歸1分(銼,微炒),白芍藥半兩,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內(nèi)冷,腹脅妨悶,大便青色,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3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研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大麥糵1分(炒令微黃),柴胡半兩(去苗),芎?1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赤茯苓1分,鱉甲半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桂心1分,赤芍藥半兩,干姜1分(炮裂,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癖氣,壯熱瘦瘁,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3分,肉豆蔻1枚(去殼),青黛(細(xì)研)1分,麝香(細(xì)研)1分,蘆薈(細(xì)研)1分,熊膽(研入)1分,朱砂(細(xì)研)1分。
【制法】上為末,酒煮粳米飯為丸,如黍粒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疳,水谷不消,心腹脹滿,好吃泥土,肌體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白礬(熬令汁枯)1兩,木香半兩,龍骨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縮砂仁1兩。
【制法】上為末,粟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痛虛滑,里急后重,心胸痞悶?zāi)鏉M;或傷冷暴瀉,手足厥冷,脈息沉伏。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訶黎勒2兩(以面裹煨,取皮,并面為末),干姜(炮)1兩,龍骨1兩,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水瀉,腸胃冷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附子(切作片,用生姜汁煮令汁盡)、蕪荑仁(瓦上炒熟)、黃連(吳茱萸少許同炒令焦,去吳茱萸不用)、陳橘皮(湯浸,去白,米醋浸1宿,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漿水煮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檳榔1兩,白術(shù)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