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蒿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角蒿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角蒿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角蒿的幾個方面。
【英文名】HERBA INCARVILLAE
【別名】烏曲瑪保(藏名)
【來源】本品為紫葳科植物 密花角蒿 Incarvilla compacta Maxim.的干燥 全草 ?;ㄊ⑵诓杉磧裟嗤?,晾干。
【性狀】本品根圓柱狀,上端常殘留有莖和葉的殘基,質脆,斷面類白色至淡黃色,皮部顏色較深,疏松,顆粒狀,髓明顯。葉皺縮,完整葉片長矩圓形,羽狀全裂,裂片大小不一,暗綠至淡黃色?;ò櫩s,淡紫色或黑褐色;濕展后呈漏斗狀,先端5淺裂,雄蕊4,柱頭漏斗形,偶見蒴果,具4棱。氣微,味淡。
【炮制】除去雜質,切段。
【性味】溫,苦、甘。
【功能主治】調經(jīng)活血,祛風濕,消炎利耳,益脈。種子用于中耳炎;根用于虛弱,頭暈,胸悶,腹脹,咳嗽,月經(jīng)不調;葉用于咳嗽。
【用法用量】3~5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辭典》
【出處】《唐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角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服用時能按照醫(yī)囑,同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
ys630.COm精選閱讀
在中國的許多藥學著作中,角蒿散總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早在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把它投入到醫(yī)學中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一些相關信息。
【處方】角蒿(燒灰)。
【功能主治】口生瘡久不愈,至咽喉當中者。
【用法用量】每取少許,敷于瘡上,有汁咽之。不過1宿愈。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角蒿半兩,細辛半兩,川升麻半兩,地骨皮1分,牛膝(去苗)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牙齒急疳,出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摻于濕紙片上貼之。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角蒿散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角蒿散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密花角蒿是一種中藥,密花角蒿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一些疾病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藥物都是用密花角蒿作為主要原料的,但服用密花角蒿的時候還是需要注意很多的禁忌。
【英文名】root of Compact Incarvillea
【別名】密毛角蒿、紅花角蒿、角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密生波羅花的全草。
【原形態(tài)】密生波羅花 多年生草本,花期高達20cm,果斯高達30cm。根肉質,圓錐狀,長15-23cm。一回羽狀復葉,聚生于莖基部,長約8-15cm,寬1-2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頂端小葉近卵圓形,比側生小葉大,全緣。總狀花序密集,聚生于莖頂端,1至多花從葉腋中抽出;苞片2;花梗長1-4cm,線形;花萼鐘形,綠色或紫紅色,長3.5-4cm;花冠筒外面紫色,具黑色斑點,內(nèi)面具少數(shù)紫色條紋,裂片圓形,長1.7-2.8cm,寬2-3.9cm,先端微凹,具遙體;雄蕊4,二強;子房長圓形,2室,每室胚珠2裂,花柱長達4cm,柱頭扇形。蒴果長披針形,兩端尖,木質,具明顯的4棱,長約11cm,寬及厚約1cm?;ㄆ?-7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空曠石礫山坡及草灌叢中。
【化學成份】性狀鑒別 本品根呈長短不等的圓柱形,長15-20cm,直徑2-3cm,表面淡黃色至黃褐色,斷面類白色至淡黃色。莖短縮。羽狀復葉,小葉多脫落,暗綠色至淡黃色?;ㄐ蚩偁?;花皺縮,淡紫色或黑褐色;完整無缺花漏斗狀,先端5淺裂;雄蕊4,二強。氣微、味微苦。
【性味】味苦;微甘;性平
【歸經(jīng)】肝、脾、肺、胃四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鮮毒;燥濕;消食。主發(fā)熱;黃疸;中耳炎;消化不良;胃痛;腹脹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花、種子:用于胃痛、黃疸、消化不良、耳積膿,月經(jīng)不調、高血壓,肺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為各位介紹的就是密花角蒿的功效和作用,如果要食用密花角蒿的話,最好咨詢一下中醫(y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臭蒿。
【別名】牛尾蒿、海定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艾科植物臭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臭蒿 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植株有濃烈臭味。根單一,垂直。莖直立,單生,稍粗壯,上部有腋生花序序枝,稍帶紫紅色。葉互生;有短葉柄或幾無柄;莖下部與中產(chǎn)葉片長橢圓形,長6-12cm,寬2-4cm,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裂片長圓形,有鋸齒,基部稍平展,半抱莖;上部葉與苞片葉漸小,一回櫛齒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壯大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于莖頂或分枝端排成必穗狀花序,并再組成密集或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寬橢圓形,背面無毛或有腺毛,邊緣寬膜質,紫褐色或深褐色;花序凸起,半球形;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兩性花15-3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外面有腺點。瘦果長圓狀倒卵形,縱紋稍明顯?;ā⒐?-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400m的山坡、湖邊草地、河谷、沙灘、田邊等處。
【性狀】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長1-5cm,直徑0.2-1cm中空或有髓,表面綠黃色至淺黃棕色,具多條縱棱有殘葉柄和花序的枝。葉卷曲皺縮,暗綠色至棕綠色,完整的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序半球狀,直徑3-4mm,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層,外層呈船形,膜質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質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紅色或淺黃棕色。瘦果長圓形,長約1mm,棕褐色。體輕,質軟。氣特異,味苦,辣,微有清涼感。以色暗綠、葉多、花多、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濕熱;消腫毒。主濕熱黃疸;膽囊炎;癰腫毒瘡;濕疹疥瘌;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6g。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臭蒿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臭蒿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白沙蒿。
【英文名】Roundhead wormwood
【別名】撲勒蒙、籽蒿、白砂蒿、油砂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圓頭蒿的種子
【原形態(tài)】圓狀蒿 小灌木,高,80-150cm。柱根粗長,木質;根莖粗大,木質,有營養(yǎng)枝。莖叢生,稀單一,灰黃色或灰白色,光滑,縱棱稍明顯,上部多分枝,枝長15-30cm,工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或更長,光滑,灰黃色或淡紫紅色,常有短枝。葉互生;葉柄長3-8mm,基部常有線形的假托葉;葉片半肉質;短枝上葉常密集著生成簇生狀;莖下部、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4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伍裂,兩側中部裂片最長,常再3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稍弧曲,近鐮形,先端有小硬尖頭,基產(chǎn)下延,半抱莖,邊緣明顯反卷;上部葉羽狀分裂或3全裂;苞片葉不分裂,線形,稀3全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mm,具短梗,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苞片3-4層,外層苞片背面淡黃色,光滑,有綠色中肋,中、內(nèi)層總苞片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4-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2-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有2裂齒,花柱先端2叉;兩性花6-20朵,不育,花冠管狀,外面具腺點,花藥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花柱短,先端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結實后頭狀花序及花易脫落。瘦果小,黑色,果背上具膠質物?;?、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850m的荒漠地區(qū)或沙丘上以及干旱的荒坡地上。
【化學成份】從白沙蒿種子中分得一膠質,可能為一種具有交聯(lián)結構的多糖,系由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及木糖(xylose)所組成,其中以D-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為D-甘露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1]。又含亞汕酸乙酯(ethyl linoleate),櫻花素(sakuranetin),異彩櫻花素(isosakuranetin),刺槐素(acacetin),木菠菜蘿雙氫黃酮(arocarpanone)[2]。另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α及-β-派烯(pinene),α-及γ-松油烯(terpinene)等。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通便;解毒。主大便不通;腥脹腹痛;肋腺炎;扁桃體炎;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5-1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消炎散瘀、理氣殺蟲的功能。用于腹脹(白酒沖服),外用可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白沙蒿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白沙蒿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麥蒿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也是一種有著一定的醫(yī)用價值的植物,在中醫(yī)中,經(jīng)常被用來配伍制作各種各樣的藥方,用以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比如說咳喘、水腫、毒熱、肺心病等。當然,麥蒿是有著一定的用法用量的。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麥蒿的功效作用以及用法用量方面的知識。
一、麥蒿簡介
學名播娘蒿,種拉丁名: Descum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 ,屬十字花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花淡黃色,長角審窄條形,種子卵形褐色,有細網(wǎng)紋。中國華北、西北、華東、四川都有分布。種子含油達40%,可食用,亦作藥用,為葶藶子的一種。
二、醫(yī)用價值
中藥昧辛、苦,性大寒。瀉肺定喘,祛痰止咳,行水消腫。
蒙藥味苦、辛,性涼、鈍、稀、輕、糙。清熱,解毒,止咳,祛痰,平喘。
【藏藥】象才那保:地上部分治炭疽《青藏藥鑒》。相采:種子治疫疽藥,鎮(zhèn)刺痛《中國藏藥》?!久伤帯控晥D格一布如,哈不畢勒,達瑞雅干:種子用于膽熱,肺熱,血熱,肉毒,水腫,胸滿喘咳,胸肋脹痛,肺源性心臟病《蒙藥》。
三、藥理作用
種子的醇提取物用于在體心臟(蛙、兔、貓)、貓心電圖描記及心肺制備標本試驗,均呈強心甙樣的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降低傳導速度;大劑量可引起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強心甙中毒癥狀。臨床用于治療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有利尿效果。
四、主治
中藥治痰飲喘咳,面目浮腫,胸腹積水,水腫,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臟病。
蒙藥治搏熱,臟熱,毒熱,血熱,"協(xié)日"熱,肺感,咳嗽,氣喘,肺心病。
五、用量用法
中藥6~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蒙藥多入丸散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nèi)粘I钪薪佑|很多的,其中椒蒿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椒蒿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別名】灰蒿、蛇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龍蒿的全草根。
【原形態(tài)】龍蒿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粗大或略細,木質,常生有地下莖。莖直立,叢生,下部木質,分枝開展。葉無柄;中部以上葉密集,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7cm,寬2-3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部葉與區(qū)片葉略短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3cm,寬1-2mm。頭狀花序多數(shù),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于莖頂或枝端排列成稍密集的復總狀花序;總苞球形,直徑2.5-3mm,總苞片3層,外層卵形形,背面綠色,中、內(nèi)層卵圓表或長圓形,邊緣寬膜質;花外層雌性能育,約6-10朵;內(nèi)層峽谷性花不育,約8-14朵。瘦果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也坡、草原、林緣、路旁、田邊及干河岸和亞高山草甸。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宣肺止咳。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我們知道了椒蒿的功效與作用,椒蒿的食用方法等,相信上文的內(nèi)容可以幫到大家!
白蒿的簡介
白蒿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別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頭蒿、苦蒿。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一,狹紡錘形。莖下部稍木質化,縱棱明顯,多分枝,莖、枝被類白色微柔毛。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干山坡或林緣等地。主要產(chǎn)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此外山東、江蘇等地也有栽培。
白蒿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nèi)酯和洋艾素。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nèi)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2、功效作用
2.1、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內(nèi)服:煎湯,或搗汁。
2.2、《本經(jīng)》: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fā)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2.3、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干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3、臨床應用
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還可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治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節(jié)、去滯熱、傷寒等。
4、科學研究
取白蒿鮮草2兩或干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制成沖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nèi)達臨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內(nèi)達臨床治愈)23例,治愈率為93%。據(jù)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霉素等為高。沖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白蒿的市場信息
1、白蒿的價格
白蒿的價格暫未知。
2、白蒿的選購方法
白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長快,3月中旬至4月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成熟。根系發(fā)達,在草場正常利用的條件下,主根可伸入100厘米的土層中,側根和不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厘米以內(nèi)的土層中。根系入土深度超過株高的4~5倍,根幅大于冠幅2~3倍。利用過度,生境干旱程度加劇,植物地下部分則犬于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減弱,不定根大量出現(xiàn),甚至發(fā)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
3、白蒿的保存方法
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松蒿的簡介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00厘米,但有時高僅5厘米即開花,植體被多細胞腺毛。莖直立或彎曲而后上升,通常多分枝。葉具長5-12毫米邊緣有狹翅之柄,葉片長三角狀卵形,長15-55毫米,寬8-30毫米,近基部的羽狀全裂,向上則為羽狀深裂;小裂片長卵形或卵圓形,多少歪斜,邊緣具重鋸齒或深裂,長4-10毫米,寬2-5毫米。
花具長2-7毫米之梗,萼長4-10毫米,萼齒5枚,葉狀,披針形,長2-6毫米,寬1-3毫米,羽狀淺裂至深裂,裂齒先端銳尖;花冠紫紅色至淡紫紅色,長8-25毫米,外面被柔毛;上唇裂片三角狀卵形,下唇裂片先端圓鈍;花絲基部疏被長柔毛。蒴果卵珠形,長6-10毫米。種子卵圓形,扁平,長約1.2毫米?;ü?-10月。
分布于我國除新疆、青海以外各省區(qū)。生于海拔150-1900米間之山坡灌叢陰處。朝鮮,日本及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也有。
松蒿的功效與作用
富含物質:松蒿地上部分含松蒿甙(phtheirospermo-side),洋丁香酚甙(acteoside),天人草甙(leucosceptoside)A,角胡麻甙(martynoside),桃葉珊瑚甙(aucubin),都桷子甙酸(genipo-sidic acid),車前醚甙(plantarenaloside),連翹脂甙(forsythoside)B。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治黃疸病,水腫。風熱感冒,鼻匿、口匿、牙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
作用:
1、治黃疸病。松蒿一兩,巖白菜五錢,黃柏皮、小黃草、木節(jié)草各三錢,甘草二錢。煨水服。
2、治水腫。松蒿一兩,煨水于睡前服;同時煨水熏洗全身。
3、治風熱感冒。松蒿五錢,生姜三片。煨水服。
松蒿的市場信息
1、松蒿的價格
尚不明確。
2、松蒿的選購方法
全長30-6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具腺毛,有粘性。葉對生,多皺縮而破碎,完整葉片三角卵形,長3-5cm,寬2-3.5cm,羽狀深裂,兩側裂片長圓形,頂端裂片較大,卵圓形,邊緣具細鋸齒,葉丙面均有腺毛。穗狀花序頂生,花萼鐘狀,長約6mm,5裂;花冠淡紅紫色。味微辛。
3、松蒿的保存方法
秋季采集,曬干。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黃花蒿。
【別名】臭蒿、草蒿(《日華子本草》),香絲草、酒餅草(《廣州植物志》),馬尿蒿、苦蒿(《貴州民間方藥集》),黃香蒿、黃蒿、野筒蒿(《江蘇植藥志》),雞虱草(《江西草藥》),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 黃花蒿 的 全草 。秋季割取,曬干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達1.5米,全體近于無毛。莖直立,圓柱形,表面具有縱淺槽,幼時綠色,老時變?yōu)榭蔹S色;下部木質化,上部多分枝。莖葉互生;3回羽狀細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葉軸兩側有狹翅,莖上部的葉,向上漸小,分裂更細。頭狀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葉片的圓錐花序,幾密布在全植物體上部;每一頭狀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線形苞片;總苞平滑無毛,苞片2~3層,背面中央部分為綠色,邊緣呈淡黃色,膜質狀而透明;花托矩圓形,花均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僅有雌蕊1枚;中央為兩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藥合生,花絲細短,著生于花冠管內(nèi)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絲狀,柱頭2裂,呈叉狀。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縱條紋。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山坡、路邊及河岸邊。分布幾遍及全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
【性狀】干燥全草,長約60~100厘米。莖圓柱形,表面淺棕色或灰棕色,有縱向棱線,質硬,折斷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嫩枝具多數(shù)葉片,質脆,易碎裂。帶果穗或花序的枝,葉片多已脫落,花序僅殘存小球狀棕黃色的苞片,如魚子,質脆易碎。有特異香氣,味苦,有清涼感。以色黃綠、氣香、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風干植物含水分9.7,乙醚可溶物5.6,水可溶物26.6,乙醇可溶物0.8,半纖維素11.6,纖維素8.5,木質素9.6,蛋白質9.3,灰分10.1,鞣質類2.4%。
【性味】①《綱目》:"辛苦,涼,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瘧,驅風止癢。治傷暑,瘧疾。潮熱,小兒驚風,熱瀉,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結核潮熱,盜汗,消化不良:黃花蒿二至四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備注】本品目前在全國大部地區(qū)均作青蒿使用。參見"青蒿"條。
【摘錄】《*辭典》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中藥黃花蒿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黃花蒿使用的時候,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健康科學的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