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夏羅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量。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剪夏羅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經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量上規(guī)模已經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剪夏羅。
【別名】剪紅羅(《證治要訣》),剪春羅(《綱目》),碎剪羅(《花鏡》),剪金花、雄黃花(《植物名實圖考》),闊葉鯉魚膽(《浙扛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 剪夏羅 的 全草 。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莖橫生,竹節(jié)狀,表面黃色,內面白色,具條狀根。莖直立,叢生,微有棱,節(jié)略膨大,光滑。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6~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淺細鋸齒?;?~5朵集成聚傘花序;花萼長筒形,先端5裂,裂片尖卵形,具脈10條;花瓣5,橙紅色,先端有不規(guī)則淺裂,基部狹窄成爪狀,瓣片與爪之間有鱗片2;雄蕊10,與花瓣互生;子房圓柱形,花柱5。蒴果具宿存萼,先端5齒裂;種子多敷?;ㄆ?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內或林緣草叢中的較陰濕處。分布我國中部及浙江、江西等地。
【性味】《綱目》:"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①《證治要訣》:"火帶瘡繞腰生者,或花或葉,細末,蜜調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毒V目》:剪春羅,二月生苗,高尺余,柔莖綠葉,葉對生抱莖,入夏開花,深紅色,花大如錢,凡六出,周圍如剪成可愛,結實大如豆,內有細子,人家多種之為玩。
以上的內容就是對于中藥剪夏羅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更多的去了解剪夏羅,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剪夏羅的價值。
ys630.coM延伸閱讀
不認識大花剪秋羅的朋友們不會了解大花剪秋羅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大花剪秋羅是一種中藥材,很多人都只是在形態(tài)上認識,所以很難了解到大花剪秋羅真正能夠帶給人們的身體哪些好處,這些需要我們深入去認識大花剪秋羅這種藥材了。
【別名】山紅花、剪秋羅、小尖葉參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大花剪秋羅的根及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5-85cm。根呈肥厚的紡錘形。莖單生,直立,上部疏生長柔毛。單葉對生;葉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10cm,寬約3.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均有硬柔毛。聚傘花序,有2-3朵花,葉腋短枝端常有單花;苞片鉆形,密生長柔毛;花梗短,密生長柔毛;萼管棍棒形,有10條脈,密生長柔毛;花瓣5,深紅色,基部有爪,邊緣有長柔毛,瓣片4裂,中2裂片較大,外側2裂片較小,喉部有2鱗片;雄蕊10;子房長圓狀圓柱形,花柱5,絲形。蒴果5瓣裂,齒片反卷。種子小,暗褐色或黑色,表面有疣狀突起?;ㄆ?-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林草甸、林間草地。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25-85cm。莖單一,上部疏生柔毛。單葉對生,完整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長3.5-10cm,寬達3.5cm,兩面均被柔毛。聚傘花序或單花生于枝端或葉腋。萼筒棍棒狀,先端5裂,密生柔毛;花瓣5,暗紅色,基部有爪,瓣片4裂,中2裂片較大;雄蕊10;花柱又絲狀,子房長圓狀圓柱形。蒴果5瓣裂。種子小,暗黑色,表面有尖突起;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大花剪秋羅全草含黃酮類成分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rientin),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以及它們的8α-,6α-與6β-異構體和糖甙衍生物,脫皮甾酮(ecdysterone),水龍骨素(polypodine)A,α-蛻皮素(α-ecdysone)。同屬植物淺裂剪秋羅全草含蛻皮甾體(ecdysteroids)。絲瓣剪秋羅全草含有葒草素,異葒草素,牡荊素,異牡荊素,以及這些化合物的糖甙衍生物和它們的8α-,6α與6β-異構體。
【性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健脾;安神。主小便不利;小兒疳積;盜汗;頭痛;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于中藥大花剪秋羅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大花剪秋羅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大花剪秋羅等中藥多做點了解。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剪紅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別名】秦川剪紅丸(《奇效良方》卷十六)。
【處方】雄黃15克 木香15克 檳榔 三棱 莪術(煨)陳皮 貫眾(去毛)各30克 大黃(春)60克(夏、秋、冬)30克 干漆30克(炒煙起)
【制法】以上九味,研末糊丸。
【功能主治】治膈氣變翻胃;亦治蟲心痛。
【用法用量】體壯者每服50丸。
【備注】原書云:上證用本方后“吐出瘀血及下蟲而愈”。
【摘錄】《永類鈐方》卷四
【處方】當歸身 黃連(炒)槐角子(炒)側柏葉(炒)荊芥穗 枳殼(炒)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兒血痢。
【用法用量】陳米湯下。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三
【處方】生地8兩,白芍4兩,茜草4兩,扁柏2兩5錢,牛膝2兩5錢,熟大黃1兩。
【制法】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臟腑不和,龍火陡發(fā),沖于肺則鼽衄痰紅;乘于心,煩躁咯血;附于肝則氣逆吐血;傷陽絡則牙宣、鼻衄、嘔血、咳嗽;傷陰絡則便紅、溺血,上下血癥,初發(fā)其勢洶涌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活人方》卷二
【處方】側柏葉、槐花、枳殼(各炒)、荊芥穗各等分。
【制法】醋糊為丸。
【功能主治】痢鮮血。
【用法用量】糯米湯送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處方】檳榔6錢,白牽牛12兩(取頭末),蕪荑6兩,雷丸5兩,巴豆1兩(取霜),土朱砂。
【制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朱砂為衣,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追蟲取積。主遠年近日諸般蟲,稍食不消;婦人赤白帶下;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蜜水送下。取下病疾為驗,白粥補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九引《醫(yī)學切問方》
【處方】吳茱萸(去梗)2兩,荊芥穗2兩,川烏1兩。
【制法】上炒黃色,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遠年近月,腸澼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白湯送下。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處方】雷丸、檳榔、三棱、莪術(各醋煮)、木香、蕪荑、黑丑、狗脊、大黃、使君子、鶴虱、牙皂、錫灰、茵陳、黃丹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以茵陳煎湯為丸,如梧桐子大,外以黃丹為衣。
【功能主治】久積有蟲。
【用法用量】大人每服3錢,小兒每服1錢,空心以酒送下。
【摘錄】《赤水玄珠》卷十三
【別名】神應丸
【處方】干漆1錢(炒令煙盡),紫芫花1錢(醋拌炒),巴豆7個(去皮膜心,不去油),斑蝥7個(去頭足翅,炒研時塞口鼻),南木香半兩,雷丸半兩,三棱半兩(生),莪術半兩(生),百部(微炒)半兩,貝母2兩,檳榔2兩,大黃(生)2兩,使君子仁49個(半生半炒),牽牛(半斤,取頭末)3兩半。
【制法】上藥前4味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用紅紗包,紅線縛定,用時剪下來。南木香以下諸藥另為細末;用肥皂角10挺(捶碎)、山茵陳1兩,苦楝根皮2兩,水4-5碗,于砂鍋中以慢火煎至1小碗,將前末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粟米大,曬干。
【功能主治】磨癖積,殺諸蟲,進飲食。主小兒齁(鼻合)喘急咳嗽,寸白蟲、蛔蟲,腳氣腫不可行,酒痢,酒積,婦人血脈不行,血蠱病,腸風下血,大小便不通,食積氣塊。
【用法用量】神應丸(《普濟方》卷三九二引《保嬰方》。
【注意】孕婦莫服,忌葷腥、生硬、油膩物。
【摘錄】《永類鈐方》卷二十
【處方】使君子1兩,雷丸1兩半,檳榔半兩,黑牽牛8錢,木香半兩,凈青皮1兩半,天花粉半兩,草烏2兩半(炮),香附子1兩,三棱(炮)1兩。
【制法】上為末,皂角熬膏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五積六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用冷茶送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三引曾異庵方
以上就是本文對剪紅丸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了解下。剪紅丸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需達到的效果來選擇。
羅望子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別名】酸角、酸豆、羅晃子、通血圖
【來源】豆科羅望子屬植物 羅望子 Tamarindus indica L.,以 果實 入藥。春季采,除去種子,曬干。
【性味】甘、酸,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消食化積。用于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
【用法用量】0.5~1兩。
【備注】(1)民間用本品作酸味調料和制作清涼飲料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文章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羅望子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常見的功效,這對我們在生活中正確使用羅望子起到一定的幫助。羅望子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們的體質,對提高我們的身體免疫力是非常有利的。
剪霞膏是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的理念下研究出來的,治療效果很好,無副作用。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擾,一起來看一下剪霞膏的相關知識。
【處方】黃連1兩(去蘆,研為末),爐甘石(火煅,用童便淬數10次,以酥為度,研如粉)1兩,雄黃1錢(研如粉),白丁香1錢(研如粉),海螵蛸1錢(研),當歸1錢(研為末),麝香1錢(研),乳香(研)1錢,輕粉1合,黃丹2錢(磁器內炒黃色)。
【制法】上先用蜜4兩,熬3-4沸,下爐甘石,再熬,不住手攪令勻;候冷,下黃丹再熬,下黃連、白丁香、雄黃,再攪勻;下當歸、海螵蛸,再煎3-5沸,下輕粉、麝香、乳香,再攪令勻,以筍皮收之。
【功能主治】腎水枯乏,肝氣不足,上攻眼目,昏澀眵淚羞明,及風毒眼瞼赤生粟,隱澀疼痛,心經受熱暴赤痛,婦人血風注眼,久患爛沿,翳膜遮睛,拳毛倒睫。
【用法用量】每用如皂角子大1塊,湯化開熱洗;1方用皮消1兩,安童便內,卻將燒紅爐甘石,放在皮消、童便內浸;1方爐甘石,加銅綠1兩,土粉1兩3錢,枯白礬、乳香各3錢,硼砂2錢,同為末,煉蜜為膏。每用皂角子大,水化頻洗。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二引《海上方》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剪霞膏的功效和用法用量等,其實要想擁有一個好的身體,還是應該從生活做起。保持一定量的體育鍛煉,擁有合理的飲食習慣比什么都管用。
說起剪紅紗花,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剪紅紗花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漢宮秋、地黃連(《群芳譜》),散血沙(《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 剪秋羅 的 帶根全草 。夏、秋采集全草,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粗直而深。莖直立,高達70厘米,圓形有縱溝紋,密布黃色茸毛,節(jié)明顯。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葉基窄狹,全緣,兩面均有細毛;無葉柄,或下部葉有短柄?;?~3朵或較多疏生于莖端成聚傘花序;花萼長棒形,具脈10條,散生長柔毛,先端5裂,邊緣膜質,呈淡紫色;花瓣5,邊緣不整齊深裂,呈深紅色,亦有白色之變種;雄蕊10枚;子房圓柱形,有柄,花柱5。蒴果長棒形,上部膨大,花萼宿存?;ㄆ?~8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林草地或栽培于庭園。分布我國北部、中部。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平涼,味澀苦。"
【功能主治】《四川常用中草藥》:"散血,止瀉。治跌打損傷,暑熱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2~3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 《本草綱目》:剪紅紗花,莖高三尺,葉旋覆,夏秋開花,狀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圍如剪,鮮紅可愛,結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細子。方書不見用者,計其功亦應利小便,主癰腫也。
本文介紹了藥材剪紅紗花的一些基本常識,剪紅紗花在治療人體的一些相關疾病的時候效果都非常好。而且剪紅紗花對身體還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平時可以適量食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羅浮柿。
【來源】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羅浮柿的葉、莖皮。
【原形態(tài)】喬木或小喬木,高可達20m。樹皮黑色,片狀剝落。枝灰褐色,散生長圓形皮孔,嫩枝流生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約1cm,嫩時疏被短柔毛,先端有很狹的翅;葉薄革質,長橢圓形,長5-10cm,寬2.5-4cm,先端短漸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微背卷,上面有光澤,深綠色,下面綠色,干時上面常呈灰褐色,下面常變棕褐色;中脈下面凸起,側脈每邊4-6條。雄花序短小,腋生,下彎,生銹色絨毛;雄花帶白色;花萼鐘狀,有絨毛,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開放時近壺形,4裂,裂片卵形,反曲;雄蕊16-20,著生在花冠管基部,每2枚合生成對,腹面1枚較短;花梗2mm。雌花腋生,單生;花萼淺杯狀,外面被伏柔毛,內面密生棕色絹毛,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近壺形,長約7mm,內面有淺棕色絹毛,4裂,裂片卵形,先端急尖;退化雄蕊6;子房球形,花柱4,通常合生至中部,有白毛;花梗長約2mm。漿果球形,直徑約1.8cm,黃色.有光澤.宿存萼近平展,方形,內面生絹毛,4淺裂?;ㄆ?-6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1450m的山坡、山谷疏林下及密林、灌叢產,或溪旁、水邊等處。
【性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收斂止瀉。主食物中毒;腹瀉;痢疾;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葉可用至30g。外用:質量,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了解了羅浮柿的一些功效治和常識之后,希望大家在食用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亞羅椿這種藥材。
【別名】漿果糠秧勒。
【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漿果楝的根、葉。
【原形態(tài)】漿果楝 灌木或小喬木,高1-10m。樹皮淡褐色;小枝幼時被細柔毛,后漸無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連葉柄長8-25cm,葉軸被疏柔毛至無毛;小葉9-13,對生,具短柄,葉片膜質,長卵圓形至橢圓形,長1.5-8cm,寬1-3cm,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無毛或沿中脈有疏柔毛,下面沿中脈和側脈被稀疏、緊貼的長柔毛。圓錐花序長8-13cm,近無毛;花兩性,5基數,白色或淡黃色,徑約3mm;花萼裂齒闊三角形,外面被細柔毛;花瓣膜質,長橢圓形,長約2.5mm,短尖,近無毛;雄蕊管無毛;子房無毛。果實紫紅色,徑約4mm?;ㄆ?-6月,果熟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600m的常綠闊葉林、疏林或灌叢中。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截瘧。主感冒;皮膚瘙癢;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全國中草藥匯編》:“孕婦忌服?!?/p>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亞羅椿的詳細介紹,鑒于它是一種中藥材,我們可以放心食用,亞羅椿對人體各方面都是有著很好的改善作用的。
法夏的簡介
法夏是法半夏的別稱,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生長在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為旱地中的雜草之一。分布于中國(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fā)現野生的外),朝鮮、日本也有。
法夏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用于咽喉干燥,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內服:煎湯,3-9g;入丸、散。外用:適量,生品研末,水調敷,或用酒、醋調敷。
2、臨床應用
2.1、法半夏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干,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湯下。(《摘元方》)。
2.2、法半夏治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末)、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2.3、法半夏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術一兩半。上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湯下。(《素問病機保命集》)。
2.4、法半夏治痰飲咳嗽: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干,為細末,用生絹袋盛貯,于磁盆內用凈水洗,出去粗柤,將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曬干,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細朱砂末一錢,用生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湯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2.5、法半夏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補缺肘后方》)。
法夏的市場信息
1、法夏的價格
法夏的價格約為1.2元/500克。
2、法夏的選購方法
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法夏的保存方法
法夏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對于夏丸這種中藥材,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于夏丸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小苞報春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近木質化。老葉柄宿存呈層疊魚鱗狀,新葉密集根莖的上端;葉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橢圓形、狹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1-7cm,寬0.2-2cm,先端圓形或鈍,基部漸狹下延成翅,邊緣全緣或具圓鋸齒,通常明顯內卷,兩面被毛、下面密被白色或淡酪黃色粉?;静幻黠@或深藏于葉叢之中,高2.5cm;花單生或2-6朵成傘形花序;苞片線形至狹長圓形,長4-8mm,被柔毛;花梗長8-25mm,被腺毛;花萼鐘狀,被腺毛和白粉,分裂達中部,裂片狹卵形至披針形;花冠高腳碟狀,黃色、白色或淡紫紅色而冠筒口周圍黃色,冠筒細長,長于花萼0.5-1倍,冠檐直徑1-2cm,裂片闊倒心形,先端凹缺;長花柱花:雄蕊著生于冠筒中部以下,花柱與冠筒近等長;短花柱花:雄蕊靠近花冠喉部,花柱長1.5-2mm,蒴果近球形,比花萼短?;ㄆ?-5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狹谷陡巖上。
【性味】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寧心安神。主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夏丸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夏丸,對身體機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中藥材占了很大的份量,你了解法羅海嗎,它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如何食用,相信很多人都很感興趣,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別名】發(fā)羅海、法羅梅、土川芎、法落海、法落梅、騷獨活、紅獨活、白獨活、小獨活、紅法羅海、臭法羅海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阿壩當歸的根。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圓柱形,長達20cm,徑1-4cm,棕褐色,頂端殘留紫色膜質葉鞘纖維。莖粗壯,中空,帶紫色,被白色短柔毛。莖下部葉的葉柄基部膨大成廣卵形、闊兜狀的抱莖葉鞘,長6-8cm,寬至10cm;葉片輪廓為長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具3-4對羽狀裂片,末回裂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5cm,寬1.5-2.5cm,先端漸尖,邊緣有鈍鋸齒;莖上部葉簡化,僅具有3裂小葉片的寬闊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直徑達20cm;花序梗長16-20cm,被粗柔毛;總苞片5-9,披針形;傘輻30-65,帶紫色,被短柔毛;小總苞片4-8,線形,小傘形花序有花25-50;萼齒不明顯;花瓣5,白色;花柱基短圓錐形。果實橢圓形至廣圓形,黃棕色,質厚,側棱具寬翅,與果體等寬或超過,每棱槽中有油管1?;ㄆ?-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草地及高山山坡灌叢中。
【性狀】性狀鑒別 根葉圓柱形或圓錐形,常單枝,少2-4分枝。長7-25cm,直徑2-4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蘆頭周圍有數層膜質葉鞘,呈紫紅色,習稱“紅纓”。近蘆頭一端外表有多數密集的環(huán)紋,皮孔明顯,下部有不規(guī)則皺紋。斷面黃白色,有棕色環(huán)及裂隙,顯菊花紋理,具有多數油點,近蘆頭一端縱切面有橫隔。體輕泡。香氣濃烈,味苦,辛辣麻舌。
【化學成份】根含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白當歸腦(byakangelicol),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栓翅芹烯醇(pabulenol),阿壩當歸素(apaensin),并含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γ-谷甾醇。
【藥理作用】1.鎮(zhèn)痛作用:法羅??傁愣咕?00mg/kg,300mg/kg灌胃,對小鼠熱板法及化學(酒石酸銻鉀)刺激引起疼痛反應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隨著劑量增加作用也加強。
【毒性】法羅海根浸膏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800 ± 53mg/kg。法羅??傁愣咕∈蠊辔傅陌霐抵滤懒繛?150 ±25mg/kg,中毒主要癥狀為先興奮,后驚厥,呼吸先停,最后心博停止于舒張期。
【鑒別】1.將根橫切面置紫外燈光(254nm)下觀察,皮部顯亮黃色熒光,加濃氨液1滴,呈黃綠色熒光。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 飲片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類圓形薄片,表面黃白色;邊周深褐色,粗糙。具有強烈的芳香氣。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歸脾;肝;肺經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止咳平喘。主胸脅脘腹疼痛;頭痛;咳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或入丸、散。
【注意】《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陰虛有熱及胃病唾血者忌用。”
【附方】產云南東川府法戛地的法落海村,故名法落海,亦寫作法羅海。又名法落梅,“梅”乃“海”字之訛。莖葉似川芎,故又名土川芎。
【各家論述】《綱目拾遺》:“己酉,友人工鼎條患心腹痛。有客從滇帶此物來,呼為法落梅。用根,其形嚴如上黨參,色亦黃白。味甘苦,服之疾愈。據云彼中人皆名法落悔,而不知諸書何以作梅字耶?蔡云白言:建參,閩人呼法落梅?!?/p>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對于法羅海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不知道大家對割舌羅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割舌羅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割舌樹
【來源】藥材基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土壇樹的根、葉。
【原形態(tài)】灌木或落葉小喬木,常直立,高約8m。稀攀援狀;樹皮褐色或灰褐色,平滑;有顯著的圓形皮孔,有時具刺。葉互生;葉柄長5-15mm,上面淺溝狀,下面圓形;葉厚紙質或近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急尖而稍鈍,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脈腋被叢毛,漸老時無毛。聚傘花序3-8生于葉腋,?;ㄈ~同時開放;總花梗長5-8mm,花梗長7-10mm;花折色至黃色,有濃香味;萼裂片三角形,兩面均有柔毛;雄蕊20-30;花盤肉質;子房1室。核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5cm,寬0.9-1.2cm,成熟時同紅色至黑色,先端有宿存萼?;ㄆ?-4月,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疏林中。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喜光、畏寒冷。野生于熱帶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村邊、路邊或疏林中。引種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地區(qū)。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
【化學成份】從土壇樹的粗枝中分得4種生物堿:喜樹次堿(venoterpine),安可任(ankorine),吐根酚堿(cephaeline),吐根酚亞堿(psychotrine)。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的介紹才發(fā)現,原來割舌羅的藥理作用這么多,而且對于一些疾病也都有不錯的效果。其實我們的生活周圍可能有很多的“寶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一顆善于發(fā)現的心。
說起吊羅果,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吊羅果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大雞母酸、酸盤子、大葉酸藤、長葉酸藤果、馬桂花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镩L葉酸藤子的全株。
【原形態(tài)】攀援灌木或藤本,長3m以上。小枝有明顯的皮孔。葉互生;葉柄長0.8-1cm;葉片堅紙質,倒披針形或狹倒卵形,長6-12cm,寬2-4cm,先端廣急尖至漸尖或鈍,基部楔形,全緣,側脈很多,常連成邊緣脈,總狀花序,腋生或側生于次年生無葉小枝上。長約1cm,被疏微柔毛或無毛,基部具不甚明顯的苞片;花梗長3-4mm,被微柔毛;小苞片披針形或三角形,具緣毛及腺點;花4數,長2-3mm;花萼基部連合達1/3至1/2,萼片卵形或披針形,具疏緣毛,密布腺點;花瓣淺綠色或粉紅色至紅色,分離,橢圓形或卵形,具明顯的腺點,里面及邊緣密被乳頭狀突起;雄蕊在雄花中伸出花冠,長約為花瓣長的1倍,僅基部與花瓣合生,花藥背部密布腺點;雌蕊在雌花中超出花冠或與花冠等長,子房瓶形,柱頭扁平或略盾狀。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紅色,有縱肋及多少具腺點,萼片脫落,若宿存則反卷;果梗長約1cm?;ㄆ?-8月,果期11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2300m的山坡疏林或灌叢中。
【性味】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利濕;散瘀。主水腫;泄瀉;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上述這些都是關于吊羅果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