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參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終生保健,終生康健;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系。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辛參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辛參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辛參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辛參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土甘草、白元參、西參、山甘草、白洋參、白玄參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假秦艽的塊根。
【原形態(tài)】假秦艽,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莖肥礙,疙瘩狀串聯(lián)。莖直立,四棱形,不分枝,密被星狀糙硬毛。基生葉葉柄長3-15cm;葉片狹卵形、卵狀披針形、三角形或卵圓形,長7.5-14cm,寬5-10cm,邊緣具圓齒或牙齒狀;莖生葉對生,葉柄長0.3-3cm;卵圓形至披針形,長5-9cm,寬2-4.5cm,邊緣具圓齒或牙齒狀;各葉片兩面均被中枝特長的星狀糙毛或單毛。輪傘花花序多花密集;苞葉無柄;苞片刺毛狀,深紫色,被具節(jié)緣毛,與萼近等長;花萼管狀鐘形,長約10mm,被具節(jié)剛毛和微柔毛,與萼近等長;花萼管狀鐘形,長約10mm,被具節(jié)剛毛和微柔毛;花冠粉紅色,長約2cm,唇形,外面密被星狀短硬毛,冠筒內(nèi)面具毛環(huán),上唇邊緣為不整齊的齒狀,內(nèi)面齒髯毛,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倒卵狀橢圓形,側(cè)裂片較小,近圓形,邊緣均具不整齊的齒缺;雄蕊4,前對較長,后對基部具短距狀附屬物,花絲具長毛,花藥2室;雌蕊子房2,合生,花柱單一,柱頭2裂。小堅果卵狀三飄然形,先端被毛,成熟時脫落?;ㄆ?-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3000m的林間草地、林緣或草坡地。
【化學(xué)成份】根中分得白云參甙(baiyunoside),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乙?;俣霹N素(acetylbarlerin),6-O-丁香酰基-8-O-乙?;綏d甙甲酯(6-O-syringyl-8-O-acetyl shanzhiside methyl ester),假秦艽甙(phlomisoside)-Ⅰ、Ⅱ。
【性味】味甘;苦;性涼
【功能主治】理氣健脾;解毒消腫。主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腹瀉;咳喘胸悶;感冒;咽喉腫痛;藥物中毒;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辛參,我們知道辛參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辛參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yán)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jǐn)慎對待。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桂辛湯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別名】桂心湯
【處方】桂(去粗皮)2兩,細(xì)辛(去苗土)2兩,干姜(炮)2兩,人參(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甘草(炙)2兩,五味子3分,陳皮(去白)3分,白術(shù)3分,半夏(湯浸洗7遍,細(xì)切如豆,不搗)3分。
【制法】除半夏外,上為粗末,再同拌勻。
【功能主治】下痰飲,散風(fēng)邪,止涎嗽,聰耳鼻,宣關(guān)竅,利咽膈,清頭目,解冒眩,進飲食。主
【用法用量】桂心湯(《普濟方》卷一六四)。
【摘錄】《百一》卷五引鄧左亟方
看了上面對桂辛湯的介紹我們知道,養(yǎng)生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愛做的一件事情,養(yǎng)生對身體的幫助比較大,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自身的體質(zhì)狀況來選擇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
辛烏散在中醫(yī)學(xué)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guān)的一些醫(yī)學(xué)研究上認(rèn)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rèn)識下辛烏散這種方劑吧。
【別名】角藥(《重樓玉鑰》卷上)。
【處方】赤芍梢30克 草烏30克 桔梗15克 荊芥穗15克 甘草15克 柴胡9克 赤小豆18克 連翹15克 細(xì)辛15克 紫荊皮30克 皂角15克 小生地15克
【制法】上藥不宜見火,置日中曬燥,共為細(xì)末,收入瓷瓶,勿令走氣。
【功能主治】治喉風(fēng),頸項及口外紅腫,亦治牙床浮腫。
【用法用量】臨用以冷水調(diào),噙口內(nèi),取風(fēng)痰如神。凡頸項及口外紅腫,即以角藥敷之,亦可用角藥作洗藥,以荊芥同煎水頻頻洗之,洗后仍用角藥敷上。
【摘錄】《重樓玉鑰》卷上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xué)到更多的辛烏散食用方法了吧!辛烏散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能,了解了辛烏散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白云山白云山又被稱作為小柴胡,所以小柴胡顆粒里面最有效的一種藥品成分就是白云參,其實他的字本效果和人生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叫法不同產(chǎn)地不同,外形不同罷了,也是,我國家內(nèi)非常稀有名貴的一種藥材,那么白云山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小柴胡顆粒的作用
小柴胡顆粒有疏肝和胃功效,民間常用于解酒
小柴胡湯出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具有扶正祛邪,和解平衡的功能,從古至今都用于傷寒證的抗感冒、流感及變異流感,是治療感冒的千古名方。20世紀(jì)80年代,白云山光華制藥廠以小柴胡湯為基礎(chǔ),全國首家研發(fā)出小柴胡顆粒,并獨家傳承了東漢醫(yī)圣張仲景瀕臨失傳的“去滓再煎”工藝,從而使小柴胡千年傳奇功效得以再現(xiàn)。
“市場上各品牌小柴胡眾多,但同名不同效,其中白云山小柴胡顆粒受青睞,全國銷售額近3億。”有專家說道,白云山小柴胡顆粒選取天然道地北柴胡為原料,與張仲景《傷寒論》中小柴胡湯中所選用的北柴胡一脈相承,療效顯著,再加上‘白云山’大品牌背書,所以白云山小柴胡顆粒一直是市場的領(lǐng)導(dǎo)品牌。
另一方面,小柴胡湯作為治療感冒的名方,廣為世人所知。專家表示:“小柴胡具有”疏肝和胃“功能,民間不少人把小柴胡顆粒巧用于解酒,而且效果明顯?!?/p>
小柴胡解酒:疏肝和胃,提升酒力,緩解醉酒癥狀
1、解酒先疏肝,平衡機體保健康
酒喝多了,酒精過量會導(dǎo)致身體肝氣不疏,脾胃不和,三焦不暢,人體會產(chǎn)生頭暈、頭痛,神志不清,食欲不振、胸脅苦滿、嘔吐等癥狀。因此,酒后僅僅消除醉酒表面不舒服癥狀是不夠的,要做到既解酒又護肝胃,大限度地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危害,才是好的方法。
相關(guān)研究表明,小柴胡顆粒的“疏肝”作用,能幫助肝臟分解酒精,把毒素疏導(dǎo)排出,縮短毒素在體內(nèi)的停留時間,減少肝臟負(fù)擔(dān)。如小柴胡顆粒中的柴胡、黃苓能疏肝解肝毒,幫助肝臟分解酒精,并對肝臟進行保護。而柴胡、生姜還獨具發(fā)汗功能,使身體血液循環(huán)加快,代謝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使部份酒精直接從汗腺排出,減少肝臟的分解壓力,達到保肝護肝的作用。
2、和胃止嘔吐, 迅速減緩酒后癥狀
小柴胡中的和胃功效,主要由小柴胡中的的黨參、半夏、生姜由來體現(xiàn),用于胃氣上逆、惡心嘔吐,保護胃粘膜,控制嘔吐反應(yīng)。《本草從新》所載“黨參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現(xiàn)代研究具有調(diào)整胃腸功能紊亂、對喝酒后的嘔吐有抑制作用,減少酒精對胃刺激和對胃黏膜的損傷功能。而生姜有“嘔家圣藥”之譽,有效成分為姜烯,具有保護胃黏膜細(xì)胞的作用,是治療鹽酸、酒精性潰瘍的有效藥物,民間用喝生姜汁解酒、防暈車,有明顯的效果。
老山參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不常見的,一般情況下,老山參生長的地方是遠離人間的,而且是肚子生長的,不僅會對抗嚴(yán)寒酷暑,而且還吸收天氣之間的靈氣,因此老山參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很多人費盡心機都想擁有老山參,那老山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介紹老山參的功效與作用。
野山參的功效強大,具有大補元氣,強化人體器官功能。生津止渴,生精壯陽。生血補血,養(yǎng)顏美容。美容養(yǎng)顏是令很多女性朋友對其心動的主要原因,如果平時操勞過度,導(dǎo)致精神不振,吃點野山參能醒神開竅、寧神異智,如果覺得智力很緊張,沒有什么比野山參更能幫到你的了,吃了它能提高大腦思維能力、增強記憶力,或許在某一天你會因此創(chuàng)造出很多腦洞大開的作品呢。
上了年紀(jì)的人可以多吃點野山參,能抗疲勞,抗衰老,抗嚴(yán)寒,抗高溫,抗癌防病。想要青春常駐也不是夢,野山參調(diào)節(jié)人體免疫機能,令人保持健康與美貌。
野山參十分名貴,食用價值極高,雖然一條上千元甚至更高,但是能滋補養(yǎng)生很多人都愿意購買。買回來之后熬湯、泡水是比較常見的,但實際上如果要吃人參,需要從參須開始食用為好。野山參十分滋補,因此不可以一次吃太多,不能不可操之過急,為了達到某些功效而過量服食,這樣反而不好。而且人參不同部位,其藥效功力也不盡相同。
為什么要從參須開始呢?因為其功效較弱,在開始吃的 兩三天,先吃用參須,讓身體漸漸適應(yīng),之后在接接著再吃支干,順序是從下往上吃,分三段清燉吃,最后吃上面的老根。因此通常吃完一支人參,大約需要10—12天左右,一般一般每日量為1克左右。這樣人體才可以慢慢適應(yīng)和有效吸收。滋補的人參如果不按上面的步驟食用,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如果要燉人參的話,也有講究。首先把人參放進有蓋的蓋碗中,外面隔水慢慢地?zé)?。燉人參不能讓它出氣,人參里面有揮發(fā)油,是有效成分,所以不能像普通草藥一樣煎煎吃。人參吃起來有些苦,可以稍許放一點桂圓,或者放點冰糖。
紅果參是一種藥材,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可以適當(dāng)?shù)氖秤眉t果參,由于很多的人對于紅果參還不是太了解,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蜘蛛果、山荸薺薺
【來源】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長葉輪鐘草的根。
【原形態(tài)】長葉輪鐘草 多年生直立或蔓性草本,莖高可達3m。根胡蘿卜狀。通常全株無毛,中空,分枝多而長,平展或下垂。葉對生,偶有3枚輪生的,且短柄;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6-15cm,寬1-5cm,先端漸尖,邊緣具細(xì)鋸齒?;ㄍǔ味?,頂生和腋生;花?;蚧ㄐ蚬iL1-10cm;花梗中上部或在藥基部有一對絲狀小苞片;花萼僅貼生在子房下部,裂片通常5枚,相互間遠離,絲狀或條形,邊緣分枝狀細(xì)長齒;花冠白色或淡紅色,管狀鐘形,長約1cm,5-6裂至中部,裂片卵形三角形;雄蕊5-6枚 ,花絲與花藥等長,長絲基部寬而成片狀,邊緣具長毛;花柱有或無毛,柱頭(4-)5-6裂,子房(4-)5-6室。漿果球狀(4-)5-6室,熟時紫黑色,直徑5-10mm。種子極多數(shù),呈多角體?;ㄆ?-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林中、灌叢中以及草地中。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被虛益氣;被痰止痛。主勞倦氣虛乏力;跌打損傷;腸絞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泡酒服。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看完了上面關(guān)于紅果參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很多朋友已經(jīng)知道了紅果參的好處了。可見紅果參對于我們?nèi)梭w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試一試。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rèn)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石參。
【別名】石豇豆、巖參
【來源】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的全草。
【原形態(tài)】紫花苣苔 半灌木。莖高20-10cm,四棱形,被短毛。葉對生,同一對葉不等大;較大的葉柄長約5cm,較小的葉柄長約5mm,被短柔毛;葉片膜質(zhì),長橢圓形或狹卵形,長4-19cm,被短柔毛;葉片膜質(zhì),長橢圓形或狹卵形,長4-19cm,寬1.8-19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偏斜,邊緣小鈍齒或小牙齒,上面被粗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沿葉脈較密集。聚傘花序在莖上部腋生;花序梗長2-10cm,被短柔毛,有2-10花;苞片小,線狀披針形;花梗長1-1.5cm;花萼5裂至基部,裂片相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黃色或淡黃色,長3-3.8cm,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內(nèi)面無毛,具紫色斑紋,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對,花藥成對連著;子房長圓形,無毛,柱頭2。蒴果狹長形,長6-12cm。種子小,兩端各具1條長約1mm的毛狀附屬物?;ㄆ?0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50-2600m的潮濕林中樹上或山坡巖石上。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濕熱瀉??;肺熱咳喘;跌打腫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石參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石參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太白參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藥材,我們需要重視起來。太白參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搭配其他的藥物,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dāng)?shù)姆谩O旅嫖覀儊砜匆幌轮兴幪讌⒌墓πc作用主要有哪些。
【別名】太白洋參、黑洋參(《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 大衛(wèi)馬先蒿、粗野馬先蒿、鄧氏馬先蒿、美觀馬先蒿 等的 根莖 。秋季采收,晾干。
【原形態(tài)】①大衛(wèi)馬先蒿
【性味】《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①《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虛,健脾胃,消炎止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大劑量1~2兩);或燉肉服。
【附方】①治體虛頭暈:太白參,黨參各五錢,細(xì)辛一錢。水煎服。(《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以上就是太白參的一些相關(guān)知識的介紹,是不是對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把太白參運用到生活中,為我們的健康服務(wù)。
蘭花參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蘭花參的記載,蘭花參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別名】土參(《滇南本草》),細(xì)葉沙參、金線吊葫蘆(《質(zhì)問本草》),娃兒草、乳漿草(《植物名匯》),藍花參、藍花草(《滇南本草圖譜》),拐棍參(《滇南本草》整理本),罐罐草、蛇須草、沙參草、破石珠(《四川中藥志》),鼓捶草(《重慶草藥》),金線草、天蓬草、葫蘆草(《閩東本草》),霸王草、一窩雞、小綠細(xì)辛(《貴州民間藥物》),寒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桔??浦参? 蘭花參 的 根 或 帶根全草 。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直根較粗壯,甚長,側(cè)根較多,淡黃色。莖細(xì)弱,直立或甸甸。葉互生,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先端短尖,邊緣有疏生淺鋸齒,基部延長,兩面疏生細(xì)毛,無柄?;▎紊敚{色;花梗細(xì)長;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直立;花冠藍色,鐘形,深5裂;雄蕊5,花絲近基部膨大,花藥長橢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倒圓錐形,3室,胚珠多數(shù),花柱細(xì)長,柱頭3裂。蒴果,倒圓錐形,長約7毫米,基部狹窄成果柄,成熟時草黃色,由頂端萼齒間開裂。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長橢圓形,黑褐色,有光澤。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邊、石坎、沙地或石縫間。分布華東和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平,味甘微苦。"
【歸經(jīng)】《滇南本草》:"入脾、心。"
【功能主治】補虛,解表。治虛損勞傷,咳血、衄血,自汗、盜汗,婦女白帶,傷風(fēng)咳嗽,胃痛,瀉痢,刀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爛敷。
【附方】①治產(chǎn)后失血過多,虛損勞傷,煩熱,自汗,盜汗,婦人白帶:蘭花參五錢。嫩母雞一只,去腸,入?yún)⒂趦?nèi),水煮爛服之。惟弱極者,同牙豬精肉燉用亦可。(《滇南本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圖譜》:蘭花參當(dāng)作藍花參,蘭藍音同致誤,藍花蓋指其花色,參則指其功效耳。易門(縣)土名藍花草是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蘭花參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蘭花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蘭花參等中藥多做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