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褐層孔菌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硬皮褐層孔菌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硬皮褐層孔菌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zhǔn)備好了嗎?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鋼青褐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多年生。側(cè)生無柄,扁平至扁半球形,木質(zhì),硬,基部狹小,(4-8)cm×(4.5-11)cm,厚1.5-3.5cm。蓋面具明顯的皮殼,黑色,光滑,具明顯的同心棱紋,邊緣厚,驟然變銳或稍鈍,波浪狀。管口面深蜜黃色;管口圓形,每1mm間5個,管壁厚;菌管多層,每層厚約5mm,淺銹黃色,后變?yōu)榭Х壬>馀c菌管同色,厚1-4mm。孢子近球形,光滑,無色,直徑3-4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櫟、油茶及其他闊葉樹的樹干基部及木樁上。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理氣和胃。主胃氣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硬皮褐層孔菌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硬皮褐層孔菌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相關(guān)閱讀
樺褐孔菌是屬于化學(xué)成分中的有多糖、樺褐孔菌素和樺褐孔菌醇以及多種氧化三萜類的化合物。樺褐孔菌里含有對人體可以起到抗癌、降血壓和降血糖以及復(fù)活免疫作用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細(xì)胞的活力。那么具體樺褐孔菌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樺褐孔菌吧。
? ?藥理作用
? ?樺褐孔菌是前蘇聯(lián)各共和國、波蘭、日本等國的民間常用藥物,人們已從菌核和菌絲中提取到一種糖蛋白(FIS-1)和一種水溶性多糖(F1),發(fā)現(xiàn)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尤其是水溶性多糖(F1),一次性給藥50mg/kg體重,3小時后,高血糖鼠的血糖含量下降近一半,且可維持48小時之久;樺褐孔菌,又稱血液血管的清潔劑,對高血壓的防治效果顯著。相關(guān)文獻載:俄羅斯堪索莫樂斯基制藥公司生產(chǎn)的樺褐孔菌精粉對高血壓的有效率達93%,樺褐芝被廣泛應(yīng)用于2型糖尿病的科研和臨床。
? ?樺褐孔菌屬擔(dān)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臥孔菌屬。是一種生于樺樹上的藥用真菌,其子實體呈現(xiàn)類似于碳的黑色塊狀形態(tài)。當(dāng)樺褐孔菌10~15年后起藥效時,它能吸干樺木的精髓,使樹木枯死。樺褐孔菌主要分布于俄羅斯北部、北歐、中國黑龍江、中國海南、日本(北海道),滋生在北半球北緯40°~50°的地區(qū)。
? ?藥效功能
? a. 治療糖尿病。俄羅斯Komsomlshi制藥公司樺褐孔菌精粉對糖尿病的治愈率為93%。b.抗癌作用。對多種腫瘤細(xì)胞(如乳房癌、唇癌、胃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膚癌、直腸癌、霍金斯淋巴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防止癌細(xì)胞轉(zhuǎn)移、復(fù)發(fā),增強免疫能力,促進健康。并且用于配合惡性腫瘤患者的放療、化療,增強病人的耐受性,減輕毒副作用。c.防治艾滋病。對艾滋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d.抗衰老。清除體內(nèi)的自由基,保護細(xì)胞,延長傳代細(xì)胞的分裂代數(shù),增進細(xì)胞壽命,促進代謝,因而能有效地延緩衰老,長期服用可延年益壽。e.有效抑制傳染性病毒??深A(yù)防感冒。f.防止高血壓。據(jù)報道樺褐孔菌不僅是一種補藥,而且是血液的清潔劑和疼痛的緩解劑。g.改善并預(yù)防過敏性皮質(zhì)。h.對肝炎、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腎炎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并對嘔吐、腹瀉、胃腸功能紊亂有治療作用。
? ?通過上述對于樺褐孔菌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藥效和藥理作用的祥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于樺褐孔菌的一些主要成份和功效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可以通過藥效功能了解到樺褐孔菌對于預(yù)防高血壓和皮膚過敏等常見病是會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xué)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紅緣層孔菌。
【別名】紅緣樹舌、紅緣層孔、松生層孔、紅帶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松生擬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松生擬層孔菌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zhì)。菌蓋半圓形、扇形或馬蹄形,側(cè)生,(4-30)cm×(6-40)cm,厚2.5-20cm,蓋面初期有一層橙紅色膠樣皮殼,后漸變硬,顏色變?yōu)榛疑?、污灰色、黑褐色至黑色,有明顯的環(huán)棱;蓋緣鈍,薄或厚,新生的蓋緣近白色,漸變灰黃色、紅色至紅褐色。管口面白色或乳白色,干燥后呈黃色或米黃色;管口小,圓形,每1mm間3-5個,管壁厚;菌管多層,每層厚3-5mm,新鮮之菌管層可與上層剝離。菌肉木栓質(zhì)至木質(zhì),近白色,干燥后呈淡褐色,有環(huán)紋。有小囊狀體,無色,薄壁。孢子卵形至橢圓形,光滑,無色,(5.5-7.5)μm×(3.5-4)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600-3800m的松、杉等針葉樹腐木上,偶生于闊葉樹上。
【性狀】子實體無柄。菌蓋扁平,半球形或馬蹄形,長徑7-35cm,短徑5-24cm,厚3-8cm。表面灰色或黑色,有的具紅色膠質(zhì)皮殼,有較寬的同心環(huán)棱,邊緣赤栗色、黃色或類白色。管口面淺黃色或銹褐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5個。縱剖面可見菌管多層,每層厚3-7mm。木質(zhì)或木栓質(zhì)。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含以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22-26個碳原子的2-羥基酸,2,3-二羥基酸等長鏈脂肪酸,植物鞘氨酸(phytosphingosine),β-D-葡聚糖(β-D-glucan),α-葡聚糖,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α-β-和γ-纖維素和果膠物質(zhì)。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到紅緣層孔菌的作用還是很多的。還可以利用它來入藥治病。對于這些,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會對生活有幫助的。
褐粘褶菌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褐粘褶菌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褐粘褶菌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xì)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褐粘褶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褐粘褶菌 子實體韌,木栓質(zhì),側(cè)生無柄或基部狹小如柄狀。菌蓋半圓形或扇形至貝殼形,(1-3)cm×(2-7)cm,厚3-9mm,常呈覆瓦狀疊生或左右相連;蓋面灰褐色至紅褐色或黑褐色,密生短絨毛,后期毛漸脫落,有同心環(huán)棱及不規(guī)則的瘤突,使蓋面凸凹不平;蓋緣波狀,薄而銳。管口面灰褐色至栗褐色;菌管褶片狀,褶間距約1mm,褶寬2-6mm,褶緣薄,鋸齒狀,老熟后齒裂。菌肉銹褐色,厚1-3mm,軟木栓質(zhì)。孢子長橢圓形,平滑,無色,(7-9)μm×(3-3.5)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針葉樹的倒腐木及木材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扇形或半圓形,基部狹小,長徑2-10cm,短徑2-5cm,厚5-10mm。表面銹褐色或灰白色,有或無細(xì)絨毛,具較寬的同心性環(huán)帶,邊緣薄而銳。菌肉銹褐色或茶色。菌褶寬2-6mm,有分叉,褶緣薄或呈鋸齒狀。木栓質(zhì)。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同屬植物籬邊粘褶菌含麥角甾醇(ergosterol),麥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麥角甾-7-烯-3β-醇(ergosta-7-en-3β-ol),羽扇豆醇(lupeol)及脂肪酸。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順氣;抗腫瘤。主風(fēng)濕痹痛;胸悶脅脹;癌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知道了褐粘褶菌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xí)慣,才可以得到它預(yù)期的效果。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褐蓋肉齒菌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褐蓋肉齒菌能正確科學(xué)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別名】鐘馗菌、地雞、土菌、地蕈、杜蕈、獐頭菌、獐頭、鐘馗、馗廚、獐子菌、牛腮巴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齒菌科真菌褐蓋肉齒菌和翹鱗肉齒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1.褐蓋肉齒菌 菌蓋直徑4-15cm,平展,中部稍下凹、淺黃色、肉色至褐黃色,平滑,稍粘。刺錐狀,較細(xì),長1-2cm,延生,乳白色至土黃色、菌柄中生或偏生,與菌蓋同色,中實,長4-7cm,粗2-3cm。菌肉肉質(zhì),乳黃色。孢子近球形,壁表有小疣,無色透明或稍呈黃色,直徑5-8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化學(xué)成份】翹鱗肉齒菌含尿素(urea),麥角甾醇(ergosterol),菌甾醇(fungisterol),甘露醇(mannitol),肌醇(inositol),鳥嘌呤(guanine),尿酸(uric acid)及多糖(polysaccharide)。
【藥理作用】褐蓋肉齒菌有抗癌之效;翹鱗肉齒菌子實體有降低動物血中膽甾醇的作用。
【性味】甘;平;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抗癌。主咽痛;痄腮;瘡疥;胃癌;肝癌
【用法用量】1.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加冰糖。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講述了褐蓋肉齒菌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jié)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說起野生樺褐孔菌有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這種植物,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在我國野生樺褐孔菌并不是非常常見,但是因為其藥用價值比較高,所以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不過因為對于野生樺褐孔菌不是特別的了解,所以對于它的藥用價值也不是特別的清楚,那么您可以在此學(xué)習(xí)一下。
野生樺褐孔菌用于各種疑難雜癥,如胃癌、肝癌、腸癌。各種消化器官的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提取物對糖尿病的有效率達93%,并有排腸毒、美容、減肥等功效!
樺褐孔菌化學(xué)成分有多糖、樺褐孔菌素、樺褐孔菌醇、多種氧化三萜類化合物、栓菌酸、多種羊毛甾醇型三萜類化合物、葉酸衍生物、芳香族的香草酸、丁香酸及γ羥基苯甲酸,還有報道稱已分離出單寧化合物、類固醇、生物堿類化合物、黑色素類、低分子多酚類及木質(zhì)素類化合物。樺褐孔菌含有大量的抗癌、降血糖、復(fù)活免疫作用的植物纖維類多糖體??梢蕴岣呙庖呒?xì)胞的活力,抑制癌細(xì)胞擴散和復(fù)發(fā),在胃腸內(nèi)防止致癌物質(zhì)等有害物質(zhì)的吸收,并促進排泄。據(jù)說樺褐孔菌的精制菌粉對糖尿病治愈率達93%。
藥理作用
是前蘇聯(lián)各共和國、波蘭、日本等國的民間常用藥物,現(xiàn)在已從菌核和菌絲中提取到一種糖蛋白(FIS-1)和一種水溶性多糖(F1),發(fā)現(xiàn)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尤其是水溶性多糖(F1),一次性給藥50mg/kg體重,3小時后,高血糖鼠的血糖含量下降近一半,且可維持48小時之久;相關(guān)文獻載:俄羅斯堪索莫樂斯基制藥公司生產(chǎn)的樺褐孔菌精粉對糖尿病的有效率達93%,被廣泛應(yīng)用于2型糖尿病的科研和臨床。
對于野生樺褐孔菌的藥用價值本文就先介紹到這里,在此也希望各位朋友可以注意,雖然野生樺褐孔菌的藥用價值比較廣泛,但是也不建議各位朋友亂用,尤其是不要長時間的食用,畢竟它也算是屬于一種藥材,如果是長時間私自亂用的話,甚至?xí)幸恍└弊饔贸霈F(xiàn)。
硬皮馬勃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硬皮馬勃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硬皮馬勃的記載,硬皮馬勃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硬皮馬勃科真菌大孢硬皮馬勃、光硬皮馬勃、多根硬皮馬勃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1.大孢硬皮馬勃 子實體呈不規(guī)則球形、扁球形,直徑(1.5-5.5)cm×(4-6)cm。淺黃色、灰褐色至灰黑色。初平滑,后期有不規(guī)則裂紋,或有粗糙不定形的小鱗片,并易落?;坑懈鶢钗锱c基質(zhì)固定。孢體暗紫褐色、青紫褐色,有網(wǎng)紋交錯,由白色隔片分生小腔。孢子球形,壁表有網(wǎng)紋,周圍具透明的鞘膠膜,直徑10-18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大孢硬皮馬勃 生于砂地、草叢及林緣地。夏、秋季可見。
【性狀】性狀鑒別 1.大孢硬皮馬勃 子實體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4.5cm,基部有根狀菌索。包被淺黃色至灰褐色,表面光滑或有小鱗片,易脫落;質(zhì)薄,有韌性。孢體深青褐色,粉性。
【化學(xué)成份】孢體含有4,6,8(14),22-麥角甾四烯-3-酮(ergosta-4,6,8(14), 22-tetraen-3-one〕,5α,8α-表二氧-6,22-麥角甾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油酸(oleic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咽;解毒消腫;止血。主咽喉腫痛;瘡瘍腫毒;凍瘡流水;痔瘡出血;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硬皮馬勃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求進行食用,一段時間后相信會有所改善,確實是一個不錯之選。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褐丸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烏頭(炮,去皮)、桂、香附子(微炒)、干姜(炮)、陳橘皮(微炒)。
【制法】先用川巴豆取肉,麻油內(nèi)慢火煎,自旦及午,候巴豆如皂子色,即止,凈拭,冷水中浸2日,日再換水,又拭干,研如油極細(xì),須研1日方可用,以錢匙刮出,薄攤新瓦上,如一重紙厚,候一復(fù)時,以鐵匙刮下,再研極細(xì),每巴豆霜1兩,諸藥各5兩(為細(xì)末),與巴豆更研令勻,陳米1升半,為細(xì)末,水調(diào)成膏,直候微酸臭,即煮為硬糊,細(xì)研令無塊硬處,乃與眾藥一處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和脾胃,消食化氣,進食,止瀉去積。主腹中諸冷積,食物壅隘。
【用法用量】每服5-7丸,隨湯使下。
【摘錄】《蘇沈良方》卷四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褐丸的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于褐丸的認(rèn)識會更加清晰。褐丸對于一些疾病來說,幫助是很大的。多學(xué)習(xí)一些相關(guān)的知識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要懂得調(diào)理身體。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褐丸子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yīng)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褐丸子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蘿卜子2兩(微炒),陳皮(去白)1兩,青皮(去白)1兩,京三棱(炮)1兩,黑牽牛1兩半(半炒半生,煿尤佳),蓬莪術(shù)(炮)1兩,胡椒半兩,木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陰陽不和,臟腑怯弱,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嘔逆氣急;或腸鳴泄瀉頻并,腹中冷痛,食癥乳癖,痃氣痞結(jié),積聚腸胃,或秘或利,頭面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煎蘿卜湯送下。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七
【處方】走石、金線重樓、郁金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豬膽1個,傾出一半,留一半,盛藥在膽內(nèi),煮令熟,放冷,于乳缽內(nèi)細(xì)研,入牛黃、麝香各少許,用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驚疳。
【用法用量】每服3丸,陳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五四引《保童秘要》
【處方】蘿卜子(炒)1兩,莪術(shù)(炮)1兩,胡椒半兩。
【制法】上為末,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蘿卜子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百一》卷十九
【處方】蘿卜子1兩半(炒),黑牽牛1兩(炒),胡椒1分半,木香1兩,蓬莪術(shù)(濕紙裹,煨)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氣,腹脹如鼓,及奶癖、食癖。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仙人骨湯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張渙方
【處方】蘿卜子(炒)1兩,陳皮半兩,青皮半兩,好檳榔半兩,黑牽牛(取仁,半生半炒)半兩,北五靈脂半兩,赤茯苓半兩,蓬莪術(shù)(煨)半兩。
【制法】上為末,飛羅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因虛中有積,疳積腫脹,腹肚緊脹,頭面虛浮。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紫蘇、桑白皮煎湯送下。
【摘錄】《得效》卷十二
上面就是本文對褐丸子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褐丸子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劍皮樹菌,那么劍皮樹菌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寬棱針層孔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簇毛木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簇毛木層孔菌 子實體側(cè)生,無柄,木栓質(zhì)至木質(zhì),扁平,(5-8)cm×(7-16)cm,厚8-25mm。蓋面黃褐色,后期變?yōu)榛液谏?,有較寬的同心環(huán)棱;邊緣鈍,生長期間膨大并有絨毛,后期變薄。管口面色較暗,生長期間帶有紫色;管口圓形,每lmm間5-6個;菌管多層,但層次不甚明顯,每層厚2-3mm,銹褐色,后呈咖啡色。菌肉與菌管同色,有環(huán)紋,厚5-10mm。剛毛多,披針形,(20-32)μm×(5-7.5)μm。孢子無色,近球形,光滑,直徑5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櫟類的樹干基部。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扁半圓形,長徑7-16cm,短徑5-8cm,厚8-25mm。表面黃褐色或灰黑色有較寬的同心性環(huán)帶,邊緣有毛。管口面咖啡色或微帶紫色,管口圓形,每1mm間5-6個??v切面可見菌管多層,每層厚約3mm,但層次不甚明顯。木質(zhì)。氣微,味淡。
【功能主治】補血。主貧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劍皮樹菌,我們知道劍皮樹菌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劍皮樹菌作為一種調(diào)理身體的手段 。
褐帶環(huán)口螺在我們的生活中褐帶環(huán)口螺因為具有極高的醫(yī)藥價值受到了我們的關(guān)注。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褐帶環(huán)口螺是什么?
【來源】藥材基源:為環(huán)口螺科褐帶環(huán)口螺的全體。
【原形態(tài)】貝殼中等大,殼質(zhì)較厚,堅固,呈低圓錐形,殼高16-28mm,寬17-27mm。螺層5個,體螺層膨大,近殼口處更大,故下部呈圓球形??p合線深。殼面光滑,有光澤,呈淡黃色,并具有褐色霧狀花紋及環(huán)帶。體螺層周緣下方有一條較寬的棕褐色環(huán)帶。殼面生長紋細(xì)。殼口圓形,周緣完整、增厚,肉面光滑呈白次狀。厴角質(zhì)粟色,上有螺旋形環(huán)紋,核位于中央。臍孔圓形,呈洞穴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石來巖丘陵地帶、灌木叢及草叢中。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澀尿;止痢。主小兒遺尿;尿頻;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燒煮,4-5個。
【摘錄】《中華本草》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中藥褐帶環(huán)口螺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考慮將褐帶環(huán)口螺應(yīng)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