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球[圖]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古往今來,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行的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箭球[圖]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一箭球[圖]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一箭球[圖]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別名】水百足、三角草、三葉珠、單打槌、公芋頭草
【來源】本品為莎草科水蜈蚣屬植物 單穗水蜈蚣 Kyllinga monocephala Rottb.,以 全草 入藥。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具匍匐根狀莖。稈散生或疏叢生,扁銳三棱形。葉通常短于稈,寬2.5~4.5毫米,平張,柔弱,邊緣具疏鋸齒;葉鞘短,褐色,或具紫褐色斑點,最下面的葉鞘無葉片。葉狀苞片3~4,斜展,較花序長很多。夏季從稈頂生一個圓卵形或球形的白色或蒼白色頭狀花序,長5~9毫米,寬5~7毫米,具極多數(shù)小穗;鱗片膜質(zhì),舟狀,背面龍骨狀突起,具翅。
【生境分布】生于濕潤草地或田埂邊。分布于廣西、廣東及云南等省區(qū)。
【炮制】洗凈,曬干。
【性味】微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活血消腫。主治百日咳,瘧疾;外用治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百日咳:鮮一箭球2兩,糖適量,用水2碗煎至半碗,沖糖,分3次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一箭球[圖]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ys630.coM延伸閱讀
一支箭的簡介
一支箭,中藥名。為瓶爾小草科瓶爾小草屬植物尖頭瓶爾小草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 Desv.的帶根全草。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福建、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臺灣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癰腫瘡毒,疥瘡,痔瘡,毒蛇咬傷,燒燙傷,跌打損傷,小兒疳積。
一支箭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葉含3-O-甲基槲皮素-7-O-雙葡萄糖苷-4-O-葡萄糖苷。鈍頭瓶爾小草根含半胱氨酸(cysteine)和鳥氨酸(ornithine)等。地上部分含丙氨酸(alanine),精氨酸(arginine),二氨基丁酸(diaminobutyr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賴氨酸(lysine),絲氨酸(serine),蘇氨酸(threonine)。狹葉瓶爾小草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
2、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治乳癰,疔瘡,疥瘡身癢,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3、臨床應用
3.1、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用治癰瘡腫毒、疥瘡、痔瘡、毒蛇咬傷、燒燙傷、跌打損傷、小兒疳積。
3.2、治疥瘡身癢:一支箭、蒲公英、魚鍬串、側耳根,燉鱔魚服。(《四川中藥志》)。
3.3、治癰腫初起:一支箭、魚膽草、鏵頭草、野煙葉,搗爛敷。(《四川中藥志》)。
3.4、治乳癰:一支箭、蒲公英各適量,搗爛外敷。
3.5、治癤瘡癰腫:一支箭、熟大黃各一錢五分,對經(jīng)草四錢,柴胡二錢。水煎服。
3.6、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一支箭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3.7、治小兒疳積:一支箭、使君子、雞內(nèi)金,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一支箭的市場信息
1、一支箭的價格
一支箭的價格約為45 元/公斤。
2、一支箭的選購方法
尖頭瓶爾小草 全體卷縮狀。根莖短。根細小,圓柱形,彎曲,黃棕色。葉2-3枚,總葉柄長10-20cm。營養(yǎng)葉展開后呈卵圓形,長3-6cm,寬2-2.5cm。先端鈍或稍急尖,基部圓楔形或闊楔形,柄長5-10mm,兩側有狹翅,草質(zhì),表面綠黃色,葉脈網(wǎng)狀。孢子囊穗條形,長2.5-305cm,先端尖,從總柄頂端生出,有8-15cm長的柄。質(zhì)柔軟,難折斷。氣微,味淡。
3、一支箭的保存方法
一支箭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行了解,那么對于開口箭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別名】牛尾七、巖七、竹根七[陜西]
【來源】為百合科開口箭屬植物 開口箭 Tupistra chinensis Bak.,以 根狀莖 入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
【性味】甘、微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淤止痛。用于白喉,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疼,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外用治癰癤腫毒。
【用法用量】2~3分,研粉服,或0.5~1錢,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備注】(1)本品有毒,用至3錢曾有中毒報告,故用量不可過大。中毒時可見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需立即停藥,及時搶救。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開口箭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更重視養(yǎng)生。很多人都知道中藥青箭對身體有好處,能夠治療很多很多疾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竹節(jié)黃(《中草藥植物》)、小接骨(《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 柔刺草 的 全草 。夏、秋采。
【原形態(tài)】披散草本。莖具細致縱紋,嫩枝被短茸毛。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略彎曲呈鐮狀,長4~11厘米,全緣或有齒。花暗紅色,為下垂的聚傘花序生于枝頂,苞片和小苞片均小,線形;萼片5,線狀錐尖;花冠管長,肢2唇形;雄蕊2。蒴果長橢圓形,長約0.5厘米,有短柄;種子4顆。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或灌叢中。分布我國南部及西南。
【性味】《中草藥植物》:"甘平。"
【功能主治】治黃疸型肝炎,跌打骨折,風濕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以上就是對青箭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青箭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青箭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雙股箭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
【來源】為菊科植物 心葉兔耳風 的 根 。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較粗壯,密被棕色毛茸,須根多數(shù)。葉基生,同心形,長7~12厘米,寬6~10厘米,先端短突尖,基部心形,下延成翼,葉緣疏生刺齒,脈細網(wǎng)狀,于兩面凸出,無毛;葉柄長10~20厘米?;ㄇo1~2條,高約1米,徑約3毫米,細圓柱形,上端密被白色毛茸;頭狀花序3~5簇生花莖頂端兩側,白色;花序基部具苞葉1枚,線狀倒披針形。瘦果倒披針形,棕色,被毛,冠毛羽狀。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叢林中。
【性味】苦微辛澀,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舒筋絡。
【附方】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雙股箭三至五錢,水煎服,或外包疼痛處。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綜合以上的對于雙股箭的描述,可見雙股箭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雙股箭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的疾病。
大一枝箭的作用有哪些?大一枝箭作為傳統(tǒng)的一味中藥,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平時可以和一些其他藥材相搭配,做成藥膳,對于調(diào)理人體具有非常不錯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大一枝箭。
【別名】鐵色箭(《綱目》),忽地笑(《汝南圃史》),鹿蔥(《群芳譜》),祖先花(《滇南本草圖譜》),巖大蒜、黃龍爪(《四川中藥志》),獨腳蒜頭(《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 黃花石蒜 的 鱗莖 。春、秋采挖,去凈苗葉、泥土,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鱗莖肥大,近球形,直徑約5厘米,外被黑褐色鱗莖皮。葉基生,質(zhì)厚,闊線形,上部漸次狹窄,長達60厘米,寬約1.5厘米,上面黃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中脈在上面凹下,在下面隆起,葉脈及葉片基部帶紫紅色。花莖在長葉以前抽出,高30~60厘米;傘形花序具5~10朵花,花較大,稍左右對稱,長約7厘米,筒部長不及2厘米,具柄,黃色或橙色,花被片6,邊緣稍皺曲,寬約1厘米;雄蕊6,與花柱同伸出花被外;子房下位,3室。蒴果,每室有種子數(shù)粒?;ㄆ谙募?。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長于陰濕的巖石上及石崖下土壤肥沃的地方。分布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微溫,味辛甘,有毒。"
【功能主治】解瘡毒,消癰腫,殺蟲。治癰腫,疔瘡結核,湯火灼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一日量鮮者2~4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附方】①治癰腫瘡毒:巖大蒜、野菊花葉、三匹風,同搗絨取汁涂患處。
【摘錄】《*辭典》
上面介紹了大一枝箭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大一枝箭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鬼箭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鬼箭湯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鬼箭、白蘞、白術(一作白蒺藜)、礬石(熬令汁枯)、甘草(炙),各一兩。防風(去叉),二兩。
【功能主治】治風疹,累醫(yī)不效。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粟米粉二錢匕,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兼用粉粉身。一方以溫水調(diào)藥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鬼箭羽5兩(銼碎)。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乳汁不下,或汁少。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鬼箭羽(如雞子大)1塊,甘草1尺(炙,銼),麻黃(去根節(jié)煎,抹去沫,焙干)4兩,石膏(如雞卵)1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入心腹攣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臨臥各1服。
【注意】慎外風。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
【處方】鬼箭1兩,白蘞1兩,白術1兩,礬石(熬令汁枯)1兩,甘草(銼,炙)1兩,防風(去叉)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疹。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粟米粉2錢匕,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兼用粉身。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一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鬼箭湯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
小箭草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小箭草去治療一些相關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零余子佛甲草(《植物學大辭典》),馬屎花(《蘇南種子植物》),珠芽石板菜(《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 珠芽景天 的 全草 。
【原形態(tài)】珠芽景天,又名:珠芽佛甲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陰濕處或巖石上。分布江蘇、湖北、福建、臺灣、廣東、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澀,無毒。"
【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散寒,理氣。治寒熱瘧疾,食積腹痛,風濕癱瘓及瘟疫發(fā)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8錢;或浸酒。
【摘錄】《*辭典》
上面介紹了小箭草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小箭草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茅草箭,下面我們就來對茅草箭的相關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別名】茅靈芝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 秋鵝觀草 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須狀。稈叢生,直立,纖細,光滑無毛,基部稍傾斜,高約45厘米,具3~4節(jié),頂生節(jié)位于稈的中部以下。葉互生;線形,內(nèi)卷,長9~11厘米,先端漸尖;上部的葉鞘近于無毛,短于節(jié)間;葉舌截平。穗狀花序長裸于頂端葉鞘之上,垂頭,長6~40厘米,含小穗5~11;小穗黃綠帶紫色,有3~4小花;第1穎長圓狀披針形,第2穎延伸成短芒;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內(nèi)稃與外稃等長,先端平頭。穎果長約5毫米。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分布陜西、貴州等地。
【性味】性涼,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鎮(zhèn)痛。
【附方】①治咳嗽痰中帶血:茅草箭五錢至一兩。煎湯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茅草箭,我們知道茅草箭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茅草箭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慎對待。
大箭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它是一個能夠制作藥膳,同時能夠制作藥品,而且大箭的使用方法也比較廣泛,在選擇時也可以放心進行,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來源】澤瀉科 窄葉澤瀉 Alisma canaliculatum A. Braun et Boucbe,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廣布于江南各省區(qū)。
【性味】淡、微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皮膚皰疹,小便不通,水腫,蛇咬傷等。
【用法用量】1~2兩,水煎服或泡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大箭,我們知道大箭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
談到養(yǎng)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興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興趣的,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食品的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還要吃出功效,為此,很多專家不斷的學習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劑出來,其中,赤箭湯對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處方】赤箭2兩,麻黃(去根節(jié))2兩,黑附子(炮)2兩,人參2兩,前胡2兩,防風(無叉枝者)2兩,羌活2兩,白術2兩,當歸3兩。
【制法】上為末,如麥豆狀。每服半兩,水3升,宿浸,密封于器。
【功能主治】偏風,手足不隨,(疒帬)痹疼痛,心神昏冒。
【用法用量】旦起文武火煎,3分減1,加生姜1分,煎5-6沸,去滓,入酒半合,同煎三上下,分2服,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元和紀用經(jīng)》
【處方】赤箭1兩,僵蠶(去絲嘴,微炒)半兩,白附子半兩,獨活(去蘆)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半兩,杏仁30個(麩炒,去皮尖,研,后入)。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中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煎,入石榴皮少許,煎5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六
沒有想到吧,赤箭湯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