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箭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鄙鐣陌l(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箭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談到養(yǎng)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興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興趣的,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食品的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還要吃出功效,為此,很多專家不斷的學習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劑出來,其中,赤箭湯對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處方】赤箭2兩,麻黃(去根節(jié))2兩,黑附子(炮)2兩,人參2兩,前胡2兩,防風(無叉枝者)2兩,羌活2兩,白術2兩,當歸3兩。
【制法】上為末,如麥豆狀。每服半兩,水3升,宿浸,密封于器。
【功能主治】偏風,手足不隨,(疒帬)痹疼痛,心神昏冒。
【用法用量】旦起文武火煎,3分減1,加生姜1分,煎5-6沸,去滓,入酒半合,同煎三上下,分2服,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元和紀用經》
【處方】赤箭1兩,僵蠶(去絲嘴,微炒)半兩,白附子半兩,獨活(去蘆)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半兩,杏仁30個(麩炒,去皮尖,研,后入)。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中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煎,入石榴皮少許,煎5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六
沒有想到吧,赤箭湯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ys630.coM延伸閱讀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赤箭散,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赤箭1兩,烏蛇肉2兩(酒浸,炙微黃),犀角屑1兩,藿香1兩,檳榔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干蝎半兩(微炒),晚蠶蛾半兩(微炒),蠶蟻半兩(微炒),麝香半兩(細研),龍腦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牛黃半兩(細研),芎?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白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茯神半兩,當歸半兩,木香半兩,牛膝半兩(去苗),蔓荊子半兩,白僵蠶半兩(微炒),細辛半兩,蟬殼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天南星半兩(生用),桑螵蛸半兩(微炒),白附子(生用)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入研藥,更研令勻。
【功能主治】一切風。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薄荷酒調下。
【注意】忌生冷、油膩、豬、雞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五
【處方】赤箭3分,前胡1兩(去蘆頭),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黃耆半兩(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防風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半兩,甘菊花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頭面風,皮膚瘙癢,頭目昏疼,上焦煩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赤箭1兩,天竺黃半兩,牛黃1分,鉛白霜1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人黃,面青掩口,惡聞人聲,或似癲狂。
【用法用量】人黃,急宜灸烙,先烙承漿穴,次烙第三椎,次烙下脘,次烙期門,不愈,灸肺俞后心百壯。若脈息動止,常共鬼語,此不堪治。若無此證,宜服赤箭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處方】赤箭1兩,蟬殼半兩(微炒),干蝎半兩(微炒),天南星1兩(炮裂),當歸1兩,白僵蠶1兩(微炒),芎?1兩,白附子1兩(炮裂),麻黃(去根節(jié))、羌活1兩,桂心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朱砂3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膩粉3錢。
【制法】上為細散,入后朱砂等3味,都研令勻。
【功能主治】中破傷風,身體反強,牙關拘急,眼目翻張。風虛癱瘓,手足不隨。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赤箭1兩,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1兩,酸棗仁1兩(微炒),桂心半兩,赤芍藥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秦艽半兩(去苗),海桐皮3分(銼),萆薢3分(銼),牛膝1兩(去苗),薏苡仁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后中風,四肢筋豚攣急,腰背強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赤箭半兩,黃松節(jié)(銼)1兩,牛膝半兩(去苗,酒浸一宿,焙干),補骨脂半兩(炒),骨碎補半兩,芍藥半兩,細辛半兩(去苗葉),藿香葉半兩,自然銅半兩(燒醋淬7遍),沒藥半兩(研),地龍半兩(去土),木鱉子半兩(去殼),白花蛇半兩(酒浸一宿,去皮骨,焙干),虎骨(涂酥炙)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分,羌活(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中風,口?僻,言語不正,目不能平視。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
文章介紹的赤箭散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赤箭散等一些中藥方劑來調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
鬼箭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鬼箭湯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鬼箭、白蘞、白術(一作白蒺藜)、礬石(熬令汁枯)、甘草(炙),各一兩。防風(去叉),二兩。
【功能主治】治風疹,累醫(yī)不效。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粟米粉二錢匕,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兼用粉粉身。一方以溫水調藥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鬼箭羽5兩(銼碎)。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后乳汁不下,或汁少。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鬼箭羽(如雞子大)1塊,甘草1尺(炙,銼),麻黃(去根節(jié)煎,抹去沫,焙干)4兩,石膏(如雞卵)1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入心腹攣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臨臥各1服。
【注意】慎外風。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
【處方】鬼箭1兩,白蘞1兩,白術1兩,礬石(熬令汁枯)1兩,甘草(銼,炙)1兩,防風(去叉)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疹。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粟米粉2錢匕,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兼用粉身。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一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鬼箭湯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
赤茯苓湯已經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是赤茯苓湯怎么吃有些人并非知道的很詳細,那么赤茯苓湯到底該什么情況下吃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木通(去節(jié))赤茯苓(去皮)檳榔 生地黃(洗)黃芩 赤芍藥 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赤茯苓4兩,甘草(生)1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口干,溺赤,腹?jié)M心痛。由熱留于手少陰之經,其氣厥也。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木通(銼)1兩,升麻3分,羚羊角(鎊)3分,前胡(去蘆頭)3分,馬藺根(銼)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黃(銼,炒)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喉痹腫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1錢匕,食后分溫2服,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芍藥半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暴怒氣逆,胸中不便,甚則嘔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古方選注》:用赤茯苓、橘紅、生姜利肺經血分之郁;用麥冬、桔梗清肺經氣分之郁;人參固肺經之正氣,使之下續(xù)真陰;白芍約肝經厥逆之氣;使以檳榔,導引至高之氣下行;元素曰:檳榔之性下行,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方義清肺之郁而墜其逆,其厥自平。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為《圣惠》卷四十七“藿香散”之異名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半夏(湯浸7遍,切,焙)2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人參1兩,白術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飲水過多,心下悸動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半夏(湯浸洗7遍去滑,焙)3分,柴胡(去苗)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甘草(微炙)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痹,胸中滿塞,心中微痛,煩悶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處方】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白術3分,前胡3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3分,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太過,胃氣不和,腹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摘錄】《活人書》卷十八。為《圣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
【別名】茯苓湯
【處方】赤茯苓2兩,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龍骨2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牡蠣1兩(焙為粉),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九日,下之后,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
【用法用量】茯苓湯(《普濟方》卷一三一)。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食前服。
【摘錄】《玉機微義》卷九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為《圣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檳榔(煨,銼)1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1兩,桑根白皮(銼)1兩,木通(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遍身浮腫,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赤茯苓5錢,桂心5錢,陳皮(炒)5錢,大腹皮5錢,甘草1分,高良姜1兩,吳茱萸3分。
【功能主治】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用法用量】每用3錢,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金針》卷三
【處方】赤茯苓(去皮)1兩,半夏(炮)1兩,茯神(去木)1兩,陳皮1兩,麥子1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停飲于胃,怔忡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5片,煎7分,空心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五
【處方】木通(去節(jié))、赤茯苓(去皮)、檳榔、生地黃(洗)、黃芩、赤芍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濟生》卷四
【處方】陳皮1兩,甘草1兩,人參2兩,半夏半兩,白術半兩,川芎半兩,赤茯苓半兩。
【功能主治】汗下后,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每用5錢,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傷寒標本》卷下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龍齒(研)半兩,石膏(碎)1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驚熱,神氣不安,手足掣縮。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3分,竹瀝3分,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早晨、晚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九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白術1兩,紫蘇1兩,半夏(湯洗7遍)半兩,大腹皮(銼)半兩,人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痰飲不除,胸脅支滿,嘔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七。為《圣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異名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大腹(銼)半兩,高良姜1兩,吳茱萸(湯洗7遍,焙干,麩炒)3分,訶梨勒(煨,去核)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息積,脅下氣逆,滿悶妨脹。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腹子(銼)1兩,五味子1兩,桑根白皮(銼)1兩,紫蘇莖葉(銼)1兩,人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消腫病,進飲食。主喘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個,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桔梗(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術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氣悶目昏,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六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胸脅短氣,妨悶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個(擘破),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赤茯苓1兩(去黑皮),柴胡1兩(去苗),枳殼1兩(去瓤,麩炒),白術1兩,檳榔(銼)1兩,人參半兩,旋覆花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3分,半夏(湯浸7遍去滑)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膈間留飲,嘔逆頭眩,短氣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之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1兩,栝樓實(去皮)1枚,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5-6里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1兩,犀角屑1兩,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半。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膝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加竹瀝半小盞,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為《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異名
【別名】羚羊角湯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2兩,羚羊角(鎊)2兩,遠志(去心)半兩,大黃(銼,麩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陽氣厥逆,多怒而狂,頸脈復動。
【用法用量】羚羊角湯(《宣明論》卷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三。為《圣惠》卷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處方】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胸痹壅悶,閉塞短氣。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總得來說赤茯苓湯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制劑,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采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赤苓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而且 應用范圍也非常廣泛。對于赤苓湯這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劑,我們更應該要了解它的吃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運用它了。
【處方】厚樸(姜制)8分,陳皮(去白)8分,蒼術(米泔浸,炒)1錢,炙甘草5分,赤茯苓1錢半,桑白皮1錢半。
【功能主治】子氣。妊娠三月之后,兩足浮腫,甚則自腳面腫至腿膝,飲食不甘,小便流利者,屬濕氣為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竹林女科》卷二
【處方】赤茯苓、防己、桑白皮、陳皮1兩半,旋覆5錢,杏仁、麻黃(去根節(jié))、白術、紫蘇1兩。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水煮黑豆汁1鐘半,煎藥5錢,生姜半分服。
【摘錄】《金匱翼》卷六
通過上文對赤苓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行了解,那么對于開口箭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別名】牛尾七、巖七、竹根七[陜西]
【來源】為百合科開口箭屬植物 開口箭 Tupistra chinensis Bak.,以 根狀莖 入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
【性味】甘、微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淤止痛。用于白喉,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疼,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外用治癰癤腫毒。
【用法用量】2~3分,研粉服,或0.5~1錢,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備注】(1)本品有毒,用至3錢曾有中毒報告,故用量不可過大。中毒時可見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需立即停藥,及時搶救。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的內容就是對于中藥開口箭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更重視養(yǎng)生。很多人都知道中藥青箭對身體有好處,能夠治療很多很多疾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竹節(jié)黃(《中草藥植物》)、小接骨(《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 柔刺草 的 全草 。夏、秋采。
【原形態(tài)】披散草本。莖具細致縱紋,嫩枝被短茸毛。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略彎曲呈鐮狀,長4~11厘米,全緣或有齒?;ò导t色,為下垂的聚傘花序生于枝頂,苞片和小苞片均小,線形;萼片5,線狀錐尖;花冠管長,肢2唇形;雄蕊2。蒴果長橢圓形,長約0.5厘米,有短柄;種子4顆。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或灌叢中。分布我國南部及西南。
【性味】《中草藥植物》:"甘平。"
【功能主治】治黃疸型肝炎,跌打骨折,風濕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以上就是對青箭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青箭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青箭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雙股箭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
【來源】為菊科植物 心葉兔耳風 的 根 。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較粗壯,密被棕色毛茸,須根多數(shù)。葉基生,同心形,長7~12厘米,寬6~10厘米,先端短突尖,基部心形,下延成翼,葉緣疏生刺齒,脈細網狀,于兩面凸出,無毛;葉柄長10~20厘米?;ㄇo1~2條,高約1米,徑約3毫米,細圓柱形,上端密被白色毛茸;頭狀花序3~5簇生花莖頂端兩側,白色;花序基部具苞葉1枚,線狀倒披針形。瘦果倒披針形,棕色,被毛,冠毛羽狀。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叢林中。
【性味】苦微辛澀,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舒筋絡。
【附方】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雙股箭三至五錢,水煎服,或外包疼痛處。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綜合以上的對于雙股箭的描述,可見雙股箭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雙股箭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的疾病。
相信聽說過導赤解毒湯的朋友應該不是太多,但是導赤解毒湯在中藥方劑里面確實非常的有名氣的,那么導赤解毒湯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樣的疾病中我們可以對它進行運用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奧妙吧。
【處方】木通、生地、麥冬、茯神、人參、甘草、山梔仁、石菖蒲。
【功能主治】痘收后邪熱攻心,而心君不肯受邪,傳于包絡,昏睡連日不醒,口中妄語;或有醒時,亦似醉人,每多錯言。
【用法用量】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二
【處方】木通、防風、甘草、麥冬、連翹、升麻、赤芍、地骨皮、葛根、天花粉、生地黃。
【功能主治】痘疹于起發(fā)時,身熱太盛,過于常時,唇焦口燥,小便短少者。
【用法用量】燈心作引,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上
關于導赤解毒湯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導赤各半湯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下。
【處方】生地、木通、甘草、川黃連、麥門冬、犀角。
【功能主治】心火妄動,上刑肺金而致嗽血。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生地、木通、甘草、黃連、麥冬、山梔、赤茯苓、車前子、燈心。
【功能主治】心經咳嗽,脈左寸洪數(shù)。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別名】導赤瀉心湯、導赤瀉心各半湯
【處方】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功能主治】傷寒經證,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熱傳手少陰心,心火上而逼肺,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唇赤焦,舌干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
【用法用量】導赤瀉心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三)、導赤瀉心各半湯(《寒溫條辨》卷五)。
【各家論述】1.《醫(yī)方集解》:此手少陰、太陰、太陽藥也。陳來章曰:熱入心經,涼之以黃連、犀角、梔子;心移熱于小腸,泄之以滑石、甘草、燈心;心熱上逼于肺,清之以黃芩、梔子、麥冬。然邪之越經而傳于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參、茯神以輔之。
【摘錄】《傷寒六書》卷三
【處方】生地、木通、甘草、川連、麥門冬、山梔、犀角、黃芩、知母、滑石。
【功能主治】清心熱,利小便。主心熱譫語,火動于中,而多消渴,小便不利。
【各家論述】《傷寒大白》:以導赤合瀉心湯,上清心經之火;加滑石,導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梔、黃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熱,又莫如利二便也。
【摘錄】《證因脈治》卷四
【處方】生地、木通、川連、甘草、黃芩、山梔、犀角(磨沖)。
【功能主治】心熱痿軟,四肢關節(jié)不能活動,足脛縱緩不能收持,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頰常赤,意亂心煩,脈左寸洪數(shù)。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知道了導赤各半湯主要治療那些疾病之后,也可以了解一下導赤各半湯的禁忌等,以免給身體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小箭草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小箭草去治療一些相關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零余子佛甲草(《植物學大辭典》),馬屎花(《蘇南種子植物》),珠芽石板菜(《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 珠芽景天 的 全草 。
【原形態(tài)】珠芽景天,又名:珠芽佛甲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陰濕處或巖石上。分布江蘇、湖北、福建、臺灣、廣東、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澀,無毒。"
【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散寒,理氣。治寒熱瘧疾,食積腹痛,風濕癱瘓及瘟疫發(fā)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8錢;或浸酒。
【摘錄】《*辭典》
上面介紹了小箭草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小箭草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茅草箭,下面我們就來對茅草箭的相關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別名】茅靈芝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 秋鵝觀草 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須狀。稈叢生,直立,纖細,光滑無毛,基部稍傾斜,高約45厘米,具3~4節(jié),頂生節(jié)位于稈的中部以下。葉互生;線形,內卷,長9~11厘米,先端漸尖;上部的葉鞘近于無毛,短于節(jié)間;葉舌截平。穗狀花序長裸于頂端葉鞘之上,垂頭,長6~40厘米,含小穗5~11;小穗黃綠帶紫色,有3~4小花;第1穎長圓狀披針形,第2穎延伸成短芒;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內稃與外稃等長,先端平頭。穎果長約5毫米。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分布陜西、貴州等地。
【性味】性涼,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鎮(zhèn)痛。
【附方】①治咳嗽痰中帶血:茅草箭五錢至一兩。煎湯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茅草箭,我們知道茅草箭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茅草箭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