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蛇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guān)注的話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石蛇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大家知道石蛇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也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石蛇的藥用價值吧。
【別名】蛇螺
【來源】藥材基源:為蛇螺科動物覆瓦小蛇螺的全體。
【原形態(tài)】覆瓦小蛇螺,貝殼呈管狀,殼口圓形或卵圓形,徑約10mm。幼蟲于發(fā)生期,具螺旋形貝殼,自殼頂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盤卷,狀如蛇臥,全殼大部分固著在巖石上或其他物體上,僅殼口部稍游離。殼面粗糙,具數(shù)條較粗的螺肋;粗肋間密布3-5條細肋,這些肋上都有不明顯的覆瓦狀鱗片。生長紋粗糙。殼表面灰黃色或褐色。殼內(nèi)面褐色,有珍珠樣光澤。卵產(chǎn)出后附于管壁上。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中低潮帶的巖石上。死體猶如化石。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主癰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醋磨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了中藥石蛇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對癥下藥,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石蛇。
相關(guān)閱讀
中草藥大家應該都有了解,就算不了解,那也應該聽說過,包括我們平時吃的那些藥物里面也是有部分是加入了中草藥的,比如說當歸、黃芪等等,其中就包括了蛇石草,不同的中草藥,它們的功效與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蛇石草同樣也有它一定的功效和作用,那么蛇石草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全草纖細,有多數(shù)分枝,光滑無毛、灰綠色。單葉對生,無柄,線形、全緣,上部有小齒,托葉2片,細小,先端有小齒,花細小,1—2雜著生于葉腋,無梗或具短梗,蒴倮扁球形,兩側(cè)各有一條縱溝,頂端有4萼齒。
含三十一烷、豆甾醇、谷甾醇、烏索酸、對香豆酸、白花蛇舌草素(可能為香豆精類)黃酮甙等。
能顯著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如刺激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增生,使吞噬活躍,促進抗體形成,并使淋巴結(jié)、脾、肝等組織中嗜銀物質(zhì)呈致密化改變。有抗腫瘤作用,如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粒細胞型、單核細胞型以及慢性粒細胞型的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對吉田肉瘤和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體外抗菌作用不顯著,高濃度煎劑對綠膿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奈氏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又能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并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催眠作用。
作用:1、抗腫瘤作用在體外(相當生藥6克/毫升)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粒細胞型、單核細胞型以及慢性粒細胞型的腫瘤細胞有較強抑制作用(美藍試管法);用瓦氏呼吸器測定,對前二者的抑制作用亦較強。曾用浸膏于小鼠S-180和艾氏腹水癌,以及大鼠吉田肉瘤的實驗性治療,皆無明顯抗癌作用;0.5~1克生藥/毫升在體外對吉田肉瘤和艾氏腹水癌有抑制(美藍試管法),但作者認為此屬非特殊性的。
2、抗菌、消炎作用體外抗菌作用并不顯著,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有微弱作用。觀察煎液對正常和人工闌尾炎兔的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和白細胞在體內(nèi)外吞噬活力的影響,認為其抗炎作用,是刺激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增生和增強吞噬細胞活力等因素所致。
說起蛇葡萄,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蛇葡萄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蛇白蘞、假葡萄、野葡萄、山葡萄、綠葡萄、見毒消
【來源】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 蛇葡萄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Maxim.)Trautv.,以 根皮 入藥。春秋采,去木心,切段曬干或鮮用。
【性味】辛、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活絡,止痛,止血。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嘔吐,腹瀉,潰瘍??;外用治跌打損傷,腫痛,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1~3錢,水煎或研末沖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救荒本草》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蛇葡萄在一些疾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藥蛇葡萄的食用也要根據(jù)各自的身體狀況決定,切記不要盲目用藥。
泥蛇又叫中國的水蛇,屬于游走型的動物,具有祛風止癢,治療皮膚搔癢和蕁麻疹的效果,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煎湯后內(nèi)服,一般要控制好劑量,這是一種藥材會加工后放在中藥當中,經(jīng)過人工養(yǎng)殖成熟后才可以加工,藥用價值非常的豐富。
藥用價值
【藥 名】:中國水蛇
【來 源】:為游蛇科動物中國水蛇的肉。
【功 效】:疏風止癢。
【主 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
【性味歸經(jīng)】:辛,涼。肺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克。
【別 名】:泥蛇(《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北等地。肉供藥用。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春、夏、秋捕捉。除去皮及內(nèi)臟、烘干或鮮用。
繁殖
毒性很低,長年生活于水中,頭小肚大,2年性成熟,胎生,產(chǎn)仔期在4-7月份,商品蛇重150克以上,個體最大750克以上,喜好深淤環(huán)境,能在惡劣水質(zhì)中生長,食性雜,野蛇主要以小魚蝦為食。
人工養(yǎng)殖
(1)種苗培育:可以直接從野外捕種蛇,或收購個體色澤好、母蛇腹大的作種。放入3-10平方米的繁育池內(nèi),公母比例1:3。繁育池保持淤深30厘米,水深30厘米,并適量放入干稻草或其他干草,經(jīng)常換水,保持水質(zhì)清晰便于觀察,繁殖期間保持種蛇食源豐富,一旦產(chǎn)仔應在半天內(nèi)分離,投入過渡池培養(yǎng)。幼蛇以熟蛋黃黃稀飯、紅蟲等飼喂。
(2)商品蛇養(yǎng)殖:1)建池以100平方米為宜,,挖深1米以上,回填淤泥或熟田土30厘米,注水40厘米以上,按池面積1/4加鋪干稻草或干草10厘米,在池塘周圍砌1米高的防逃防鼠墻。
2)放養(yǎng)。泥蛇從過渡池撈出后,按大小強弱分開放養(yǎng)入池,放養(yǎng)密度每平方米10條,池內(nèi)可加放繁殖快的小型魚類伴泥蛇共同生長。
3)飼喂。泥蛇食性雜,個體小進多喂些黃粉蟲、蚯蚓、明蟲和甲魚料、鰻魚料,大蛇可飼喂各種動物下腳料、死動物、魚蝦等。也可裝黑光燈誘蟲喂蛇。
4)管理。堤埂可種植各種瓜果菜,但不能使用農(nóng)藥,池周圍可適量栽種茭白或深水稻。高溫季節(jié)、常換水降溫,低溫季節(jié)加投干草入水保溫,上市規(guī)格150-500克,泥蛇病害比較少,一旦發(fā)現(xiàn)泥蛇有異可用魚愛的新等藥物防治,個別體表病用新潔爾來清洗消毒。不能讓農(nóng)藥入水。養(yǎng)殖場地周圍做好防鼠工作。一旦人被蛇咬傷應立即取出毒芽,用水生油草與清水擦洗傷口并到醫(yī)院治療。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蛇鯔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蛇鯔作為一種中藥材其功效與作用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具體情況。
【英文名】Saurida
【別名】狗棍、丁魚、狗母魚
【來源】藥材基源:為狗母魚科動物多齒蛇鯔、長蛇鯔等多種蛇鯔的肉。
【原形態(tài)】1.多齒蛇鯔,體長圓筒形,一般體長25-30cm,最長右達40cm。頭粗圓,吻鈍,中凹。眼上側(cè)位,脂眼瞼較發(fā)達。口大,前位,口裂長,兩頜約等長,上下頜密生大不不等的犬牙,犁骨具許多小牙,腭骨每側(cè)有2組牙帶,外組牙帶的前段有2-3行。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3,鰓耙不發(fā)達,針尖狀。體被圓鱗,頭側(cè)頰部和鰓蓋上被鱗。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腑鱗。側(cè)線發(fā)達。側(cè)線鱗50-55(4/6)。背鰭11-12,脂鰭位于展鰭基的上方,臀鰭10-11,較小。胸鰭14-15,向后可伸達腹鰭工。腹鰭9,內(nèi)緣鰭條較外緣鰭條依次漸長。尾鰭叉形。體背棕色,體側(cè)淡棕色,腹部、腹鰭及鰭均白色,背鰭、胸鰭及尾鰭后緣灰黑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熱帶和亞熱帶海區(qū)中下層魚類,生活于近海底層的泥沙質(zhì)底。主食蝦、小魚等。
【化學成份】1.多齒蛇鯔,肉含肌動球蛋白(acrtomyosin),肌漿蛋白(myogen),可凝固肌漿蛋白,二甲基胺(dimethylamine),甲醛(formaldehyde),溶血卵磷脂酶(lysolecithinase),并含肽類,脂類,多糖,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色氨酸(tryptophan),蘇氨酸(threonine),賴氨酸(lysine)。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補腎;縮尿。主小兒麻痹后遺癥;遺尿;夜尿多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肉有健脾補氣之功能,主治遺尿,夜尿、小兒麻痹后遺癥。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蛇鯔的功效與作用大家應該知道了吧,蛇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很常見的中藥藥材,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蛇婆。
【來源】為海蛇科動物 半環(huán)扁尾蛇 的 全體 。
【原形態(tài)】半環(huán)扁尾蛇,又名:海蛇。
【生境分布】分布東海及南海。
【性味】《本草拾遺》:"味咸,平,無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赤白毒痢,五野雞病,惡瘡。炙食,亦燒末服一、二錢匕。"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 《本草綱目拾遺》:蛇婆,生東海,一如蛇,常在水中浮游。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蛇婆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蛇附子。
【別名】石猴子(《植物名實圖考》),石抱子、土經(jīng)丸(《江西草藥》),金線吊葫蘆,三葉對(《浙扛民間常用草藥》),小扁藤、三葉扁藤、攔山虎(《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雷膽子(湖南《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 三葉崖爬藤 的 根 。
【原形態(tài)】三葉崖爬藤,又名:有角烏蘞莓、三葉青、石老鼠。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湖北、江西、福建及西南各地。
【性狀】根紡錘狀或塊狀,常數(shù)枚相連續(xù),每枚長2~3厘米,徑7~13毫米,表面灰棕色,有縱皺及須根。質(zhì)硬,斷面粉棕色,中央有木質(zhì)心。
【性味】苦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治高熱驚厥,肺炎,哮喘,肝炎,風濕,月經(jīng)不調(diào),咽痛,瘰疬,癰疔瘡癤,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搗汁飲。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①治小兒高熱驚厥:石老鼠根一錢,鉤藤二錢,七葉一枝花根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臨床應用】①治療病毒性腦膜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 《植物名實圖考》:蛇附子,產(chǎn)建昌。蔓生,莖如初生小竹,有節(jié)。一枝三葉 ,葉長有尖,圓齒硫紋。對葉生須,須就地生,根大如麥冬。石猴子,產(chǎn)南安。蔓生 細莖,莖距根近處有粗節(jié)手指大,如麥門冬,黑褐色。節(jié)閻有細須繚繞,短枝三葉,葉微似 月季花葉。
以上就是對蛇附子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行,而且蛇附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中藥材是很常見的,而且中藥材的種類還比較多,在功效也是有著一些區(qū)別,因此選擇之前,需要進行很好的了解,那么你了解白毛蛇這種藥材嗎?
【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
【來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 圓蓋陰石蕨 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 根狀莖 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微苦、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血,利尿。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骨折,黃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瘡癤。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狀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1.本品始載于《本草抬遺》,以草石蠶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jié)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本草圖經(jīng)》在《本經(jīng)》石蠶條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當有其苗青亦有節(jié),三月采根?!鄙鲜鲈参锱c本品頗類同。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中藥白毛蛇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對白毛蛇使用的時候,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健康科學的食用。
紅毛蛇的作用有哪些?紅毛蛇作為傳統(tǒng)的一味中藥,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平時可以和一些其他藥材相搭配,做成藥膳,對于調(diào)理人體具有非常不錯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紅毛蛇。
【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陰石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5-20cm。根莖長而橫生,被密伏紅棕色、披針形鱗片,盾狀著生。葉遠生;葉柄長5-10cm,紅棕色,疏被鱗片,老則幾光滑;葉片革質(zhì),卵狀三角形,長5-10cm,基部寬3.5-5cm,向先端漸尖,兩面光滑,半二回羽狀分裂;羽片6-10對,基部1對最大,近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圓鈍頭,基部不等寬,短楔形而下延,常向上彎弓,上方常為鈍齒牙狀;下方深裂,一回小羽片3-5片,基部下側(cè)1片最長,約1-1.5cm,長圓形,圓鈍頭,略斜向下,全緣或有淺裂;從第2對羽片向上漸短,長圓披針形,先端有鋸齒,邊緣淺裂;葉脈背面明顯,羽狀分叉。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羽片先端有3-5對;囊群蓋半圓形,棕色,略有光澤。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900m的山谷溪邊樹上或石上。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清熱利濕;續(xù)筋接骨。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牙痛;吐血;便血;尿路感染;白帶;癰瘡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30-60g,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紅毛蛇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紅毛蛇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脆蛇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脆蛇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碎蛇、銀蛇
【來源】蛇蜥科動物 蛇蜥 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的干燥 全體 。春秋捕捉。
【炮制】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鍋內(nèi)用微火燒死,取出將頭朝內(nèi),尾朝外,盤成圓盤狀,以竹簽插住,即時微火炕干。
【性味】甘、咸,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于風濕疼痛,頭暈目眩。
【用法用量】每次3~5錢,干品研末,開水沖服,亦可泡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綱目拾遺》
經(jīng)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關(guān)于脆蛇的相關(guān)知識。不管是從食物保健還是中醫(yī)的角度,脆蛇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