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惫磐駚?,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茖W(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jìn)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紫萁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紫萁是一種藥材,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可以適當(dāng)?shù)氖秤米陷剑捎诤芏嗟娜藢τ谧陷竭€不是太了解,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紫萁貫眾、高腳貫眾、老虎臺、老虎牙、水骨菜、黑背龍、見血長
【來源】紫萁科紫萁屬植物 紫萁 Osmunda japonica Thunb.的 根狀莖 和 幼葉上的細(xì)毛 (老虎臺衣)。春秋采根狀莖,洗凈曬干;綿毛(老虎臺衣)在幼葉初出時采集。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用于痢疾,崩漏,白帶;幼葉上的綿毛,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0.3~1兩;綿毛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紫萁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體質(zhì)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紫萁苗,下面我們就來對紫萁苗的相關(guān)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嫩苗或幼葉柄上的綿毛。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粗壯,橫臥或斜升,無鱗片。葉二型,幼時密被絨毛;營養(yǎng)葉有長柄,葉片三角狀闊卵形,長30-50cm,寬25-40cm,頂部以下二回羽狀,小羽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危吘売袆蛎艿募?xì)鈍鋸齒。孢子葉強(qiáng)度收縮,小羽片條形,長1.5-2cm,沿主脈兩側(cè)密生孢子囊,形成長大深棕色的孢子囊穗,成熟后枯萎。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山腳或溪邊的酸性土上。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止血。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紫萁苗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紫萁苗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寬葉紫萁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寬葉紫萁可以用來藥用也可以用來食用,而且寬葉紫萁的功效和作用是相當(dāng)全面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英文名】Javanese Flowering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萁蕨科植物寬葉紫萁的根莖。
【原形態(tài)】大型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達(dá)2m。葉一型,但羽片為二型;羽片厚革質(zhì),光滑;葉柄長約60cm,堅硬,有光澤,下部粗達(dá)1.5cm;葉片長約80cm,寬約50cm,長圓形;羽片25-30對,下部的對生,長約22cm,寬2-2.5cm,上部的互生,斜向上,長披針形,上部漸尖頭,邊緣全緣或波狀,多少反卷,稍有鋸齒,基部針形,具2-5mm的短柄;葉脈粗糙,二至三回分歧;中部或中部以上的數(shù)對羽片能育,長約5-12cm,寬不到1cm,線形,有時僅羽片上部能育,基部闊而不育;主脈兩側(cè)羽裂成多數(shù)卵圓形或長圓形的孢子囊小穗,背面布滿暗棕色的孢子囊群。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常綠混交林下。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dú)⑾x;祛風(fēng)。主癰癤;腮腺炎;風(fēng)濕骨痛;漆瘡;腸道寄生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止血?dú)⑾x的功能。用于癰癤、腮腺炎、腸道寄生蟲、漆瘡、風(fēng)濕骨痛,嫩苗用于外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對寬葉紫萁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剖析,大家了解了寬葉紫萁的各種功效,一定要牢記這些療效哦,這樣就可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用寬葉紫萁的神奇功效還他們一份健康和快樂。
寬葉紫萁苗是中藥里比較常見的一種藥材了,那么寬葉紫萁苗都有哪些養(yǎng)生功效呢?日常寬葉紫萁苗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寬葉紫萁苗吧。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萁科植物寬葉紫萁的嫩苗。
【原形態(tài)】大型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達(dá)2m。葉一型,但羽片為二型;羽片厚革質(zhì),光滑;葉柄長約60cm,堅硬,有光澤,下部粗達(dá)1.5cm;葉片長約80cm,寬約50cm,長圓形;羽片25-30對,下部的對生,長約22cm,寬2-2.5cm,上部的互生,斜向上,長披針形,上部漸尖頭,邊緣全緣或波狀,多少反卷,稍有鋸齒,基部針形,具2-5mm的短柄;葉脈粗糙,二至三回分歧;中部或中部以上的數(shù)對羽片能育,長約5-12cm,寬不到1cm,線形,有時僅羽片上部能育,基部闊而不育;主脈兩側(cè)羽裂成多數(shù)卵圓形或長圓形的孢子囊小穗,背面布滿暗棕色的孢子囊群。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常綠混交林下。
【功能主治】止血。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曬干品研末撒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寬葉紫萁苗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寬葉紫萁苗的食用方法等,這樣大家在食用的時候才不會用錯,也能夠更加正確的發(fā)揮寬葉紫萁苗的價值。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rèn)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xué)藥材。那么對于蕨萁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春不見、一朵云
【來源】蕨類陰地蕨科蕨萁屬植物 蕨萁 Botrychium virginianum (L.) Sw.,以 全草 入藥。春冬采挖,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肺膿瘍,眼結(jié)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蛇咬傷,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
【用法用量】2~3錢;外用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文章介紹的蕨萁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蕨萁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
芒萁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芒萁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yuǎn),很多久遠(yuǎn)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芒萁的記載,芒萁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蕨箕、芒萁骨、路萁、狼萁、小黑白
【來源】蕨類里白科芒萁屬植物 芒萁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Bernh.以 全草 或 根狀莖 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化瘀,止血。用于鼻衄,肺熱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腫,月經(jīng)過多,血崩,白帶;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跌打損傷,燒燙傷,骨折,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根狀莖或莖心0.5~1兩,全草1~2兩;外用全草(或根狀莖或莖心)搗爛敷,或曬干研粉敷患處。
【備注】(1)同屬植物 鐵芒萁 (鐵郎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Underw.形態(tài)相似,性效相同。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芒萁的詳細(xì)介紹,我們知道芒萁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水狼萁的作用有哪些?水狼萁作為傳統(tǒng)的一味中藥,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平時可以和一些其他藥材相搭配,做成藥膳,對于調(diào)理人體具有非常不錯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水狼萁。
【別名】卷葉鳳尾、白蘭地草、白棲石
【來源】蕨類中國蕨科粉背蕨屬植物 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farinosa (Forsk.) Free,以 全草 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苦、微澀,溫。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健脾燥濕,活血祛瘀。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消化不良,痢疾,腹痛,白帶,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水狼萁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大芒萁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yīng)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大芒萁吧。
【英文名】Ample Forked Fern
【別名】大羽芒萁
【來源】藥材基源:為里白科植物大芒萁的嫩苗及髓心。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dá)1.5m。根莖橫走,密被銹黃色長毛。葉具長柄,長達(dá)80cm;葉革質(zhì),無毛,疏生,下面呈灰藍(lán)色,葉軸三至四回二叉分枝,分枝處的休眠芽具卵形的苞片,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粗齒牙,除末回分枝外,各回分叉的兩側(cè)均有1對羽狀深裂的托葉狀大羽片;末回羽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cm,寬8-12cm,羽狀深裂幾達(dá)羽軸;裂片披針形,長4-10cm,寬8-10mm,邊緣全緣或波狀;側(cè)脈每組有小脈5-7條。孢子囊群生于每組小脈的上下兩側(cè)基部的彎弓處,在主脈兩側(cè)排成不規(guī)則的2-3行。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400m的疏林下或灌叢中。
【性味】微甘;平;澀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主蜈蚣咬傷;鼻衄;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嫩苗及髓心:味微甘,性平。有解毒止血的功能。用于蜈蚣咬傷、鼻衄及外傷出血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大芒萁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常常被使用,根據(jù)需要可以組成復(fù)方,也可單獨(dú)使用,但大芒萁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