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癥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生活中經(jīng)常流傳這些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名句或者順口溜,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十八癥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十八癥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十八癥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別名】歪葉子蘭、大腸風
【來源】胡椒科胡椒屬植物 光軸苧葉蒟 piper boehmeriaefolium Wall. var. tonkinense C. DC.,以 根 或 全株 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散瘀止痛。用于感冒,風濕筋骨痛,跌打腫痛,痛經(jīng),閉經(jīng),胃寒疼痛;外用治毒蛇、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2~3錢,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適量,研粉調(diào)涂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對于文章介紹的十八癥,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就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正確的進行治療。
相關(guān)閱讀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又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暑癥片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豬牙皂80g 細辛80g 薄荷69g 廣藿香69g 木香46g 白芷23g 防風46g 陳皮46g 半夏(制)46g 桔梗46g 甘草46g 貫眾46g 白礬(煅)23g 雄黃57g 朱砂57g
【性狀】為淺棕黃色的片;氣香,味辛。
【炮制】上十五味,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豬牙皂、細辛、白芷、白礬、木香粉碎成細粉,過篩;廣藿香、薄荷、陳皮提取揮發(fā)油,并濾取藥汁;桔梗、防風、貫眾、半夏、甘草加水煎煮,煎液與上述藥汁合并,濃縮至適量,加淀粉成漿,加入上述粉末,制成顆粒,低溫干燥,加入廣藿香等揮發(fā)油,混勻,壓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祛寒辟瘟,化濁開竅。用于夏令中惡昏厥,牙關(guān)緊閉,腹痛吐瀉,四肢發(fā)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2~3次;必要時將片研成細粉,取少許吹入鼻內(nèi)取嚏。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沒有想到吧,暑癥片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喉癥散,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青黛、生石膏、象牙屑、人中白、玄明粉、青果炭、天花粉、西月石、爐甘石、冰片。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火解毒,生肌化腐。主咽喉紅腫,乳蛾,口腔腐碎,牙齦腫脹。
【用法用量】外搽患處。
【摘錄】《中醫(yī)方劑臨床手冊》
【處方】朱砂1錢,雄黃2錢,金果欖1兩,人指甲(滑石燙)2錢,黃連1錢,冰片5錢,西瓜霜3錢,生硼砂1錢,熊膽1錢,玄明粉5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裝瓶,重2分。
【功能主治】消腫止痛。主咽喉紅腫,喉痹喉痛,起白成蛾,水漿難下。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吹入患處。
【注意】忌煙、酒、辛辣、油膩。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煅硼砂3錢,西牛黃5分,西瓜霜2錢,梅片5分,煅方兒茶2錢,金果欖5分,焙象牙屑2錢,白僵蠶2錢,煅人中白2錢(須先漂凈,后煅)。
【制法】上藥各為末,西黃、冰片后加,乳至極細為度,密藏。
【功能主治】風火喉癥,口舌咽喉發(fā)炎。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吹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處方】西瓜霜2兩,硼砂1兩,僵蠶3錢,朱砂5錢,姜半夏1兩,雄黃1兩,枯礬2兩,牛黃3錢,玄明粉1兩,珍珠3錢,冰片2錢。
【制法】將硼砂、僵蠶、半夏、雄黃共為細末,再將其他藥兌入,為極細末,裝瓶。
【功能主治】咽喉腫痛,腐爛色白,呼吸窒塞。
【用法用量】吹患處。
【注意】忌煙、酒及辛辣食物。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
其實用喉癥散治療一些疾病時也是有一些講究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化癥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硇砂半兩(細研),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五靈脂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雄雀糞半兩(微炒黃),豬牙皂莢半兩(去皮,涂醋,炙令黃,去子)。
【制法】上為末,同研令勻,用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食癥,腹脹氣急,面目浮腫,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巴豆5兩(去油膜),蓬莪術(shù)3兩(醋煮),荊三棱3兩(醋煮),丁香皮2兩,木香1兩半,厚樸3兩,石菖蒲2兩,良姜1兩,虻蟲1兩半,川牛膝1兩,香附子4兩,石蓮2兩。
【制法】上為細末,稀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
【功能主治】丈夫、婦人、小兒年深日近,沉積癥塊,面色黃青,時上搶心,吐水吞酸,舌生白沫,婦人積年月經(jīng)不調(diào),漸成血氣或蠱塊,中焦之間,覆如杯碗,連年累月,漸至瘦瘠,寒熱往來,一切脾胃受寒,久不痊愈之疾。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治癥丸”?!夺t(yī)學綱目》有丁香、薏苡仁、使君子。
【摘錄】《續(xù)本事》卷一
以上就是對于化癥丸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
酒癥丸,大家估計不會陌生吧,都應該多多少少知道一點。但是你真的了解酒癥丸嗎?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話,不妨瀏覽一下本篇文章哦。
【處方】雄黃(揀)6個(如皂莢子大),巴豆(不去皮,不出油)15個,蝎梢15個。
【制法】上為細末。入白面稱5兩半,滴水和如豌豆大,候稍干,入麩內(nèi)同炒香。將1粒放水中,如藥粒浮于水上,即去麩不用。
【功能主治】飲酒過度,頭旋惡心,嘔吐不止;及酒積停于胃間,遇飲即吐,久而成癖。
【用法用量】每服2粒,食后溫酒送下。尋常傷酒,每服1粒,茶、酒任下。
【摘錄】《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
【處方】寒食面半斤,神曲3兩,雄黃2錢,巴豆50個(去皮心膜,不去油)。
【制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干,用谷糠同藥丸一處,炒令糠焦為度。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一切酒食所傷,日久成積,心腹脹滿,不思飲食,四支無力,時發(fā)寒熱,涎痰咳嗽,兩脅刺痛及肚里疼。
【用法用量】每服2-3丸,茶、酒任下,不拘時候。傷食后溫水送下;心氣痛,醋湯送下。若取轉(zhuǎn)使物隱破2丸,臨臥冷水送下。常服1丸,食后茶、酒任下。
【注意】孕婦人不可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甘草半兩,半夏(生姜制)半兩,白茯苓半兩,神曲半兩,麥糵半兩,大戟半兩,葛根半兩,雄黃半兩,巴豆2錢(去油)。
【制法】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酒積。主積聚。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生姜湯送下。以利為效。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醫(yī)林方》
【處方】大麥糵不拘多少(醋浸半日取出,炒,如芽子熟取出,掾子芽子在,炒干)。
【制法】上為細末,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煙霞圣效》
【處方】川黃連1兩,巴豆半兩(和皮用)。
【制法】上為細末。雄黃一分別研極細,與前2味同研勻,用寒食曲10兩,如無,以白面代之,與前3味同研極勻,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用平底兒鐺,于木炭火上,不住手攪之,直候水內(nèi)浮為度。
【功能主治】酒癥。
【用法用量】每服1丸。如是傷酒,每服2丸,燒生姜1塊,細嚼,酒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煙霞圣效》
【處方】白茯苓半兩,木豬苓半兩,蒲黃半兩,神曲1兩,白丁香1兩,大麥糵1兩,干葛1兩,葛花1兩(生用)。
【制法】上8味,以神曲末2兩半,滴水調(diào)成糊,拌和前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放1宿,用陳粟米同炒藥丸,每丸子有竅出,香熟為度。
【功能主治】酒癖引飲,唾涎,頭痛背倦,小便赤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5-7丸,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雞峰》卷九
【處方】巴豆160個(150個去皮膜,紙上炒去油,10個不去皮生用),半夏1錢半,粉霜1錢半,神曲半兩,乳香1錢,面1斤,硇砂1錢半,輕粉1錢半。
【制法】上將麥糵末半兩,用水半碗,熬麥糵末至8分一盞,去滓,再入黃連2-3錢熬成水黃,和硬軟得所,少水只熬黃連,水添為丸,如小豆大,曬干,用陳粟米半升炒丸子如銀褐色為度。
【功能主治】開胃取痰。主酒積。
【用法用量】每服1-2丸,食前開胃口,食后止痰涎嗽,生姜酒送下;消食,濃煎蘿卜湯送下,中酒,嚼丁香,生姜酒送下3丸。
【摘錄】《雞峰》卷九
【處方】大藥半兩,小藥半兩,半夏半兩,巴豆2錢,大麥糵半兩,雄黃5銖。
【制法】上為細末,卻合作一處,再研勻細,蒸餅劑為丸,如梧桐子大,放半日之間,欲干不干,卻于銚內(nèi)用麩炒令香熟,勿令大焦,放水上藥丸于浮為度。
【功能主治】酒積,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用溫酒下1丸為候,若服2丸,微利,取下酒積食勞之病。
【摘錄】《雞峰》卷九
上文是對酒癥丸的一些相關(guān)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酒癥丸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隨著現(xiàn)在人對于健康的關(guān)注,在平時的時候也非常注意補充營養(yǎng)和調(diào)理身體,在如今市場上,中西藥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不足,而中藥方劑由于天然無公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化癥回生片。
【處方】益母草112g 紅花14g 花椒(炭)14g 水蛭(制)14g 當歸28g 蘇木14g 三棱(醋炙)14g 兩頭尖14g 川芎14g 降香14g 香附(醋炙)14g 人參42g 高良姜14g 姜黃8.4g 沒藥(醋炙)14g 苦杏仁(炒)21g 大黃56g 麝香14g 小茴香(鹽炒)21g 桃仁21g 五靈脂(醋炙)14g 虻蟲14g 鱉甲膠112g 丁香21g 延胡索(醋炙)14g 白芍28g 蒲黃(炭)14g 乳香(醋炙)14g 干漆(煅)14g 吳茱萸(甘草水炙)14g 阿魏14g 肉桂14g 艾葉(炙)14g 熟地黃28g 紫蘇子14g
【性狀】為棕黃色片;具麝香氣,味微苦。
【炮制】以上三十五味,除麝香、阿魏、熟地黃、益母草、鱉甲膠外,其余三十味混勻,取出430g,粉碎成細粉,剩余部分和益母草用水煎煮二次,濾過,合并濾液,加入鱉甲膠,溶化后,濃縮成稠膏。阿魏用水加熱溶化,熟地黃水煎取汁,分別濾過,合并濾液,濃縮成稠膏。兩膏合并,加入細粉拌勻,干燥,研細,用乙醇制粒,干燥,再加入研細的麝香,混勻,壓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消癥化瘀。用于癥積血痹,婦女干血癆,產(chǎn)后瘀血,少腹疼痛拒按。
【用法用量】飯前溫酒送服,一次5~6片,一日2次。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沒有想到吧,化癥回生片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對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小兒四癥丸,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廣木香6克 蘇葉45克 陳皮 厚樸(姜制)藿香 白術(shù)(麩炒)茯苓(去皮)炒麥芽 炒蒼術(shù)各30克 花粉 澤瀉 山揸 豬苓 制半夏各22.5克 白芷 桔梗 滑石 砂仁各15克 神曲(麩炒)22.5克
【制法】上藥十九味,共為細粉,每細粉456克,對入琥珀面15克,共研細和勻,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500克丸藥用朱砂面9克為衣,蠟皮或蠟紙筒封固。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利尿止瀉。治小兒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小便不利,肚腹脹痛;中暑中寒,頭痛身熱,口渴舌干,煩躁不寧。
【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周歲以內(nèi)酌減,白開水化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上文介紹了小兒四癥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小兒四癥丸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眾所周知化癥回生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不過要說起化癥回生丹的作用的話,可能有些人還不是太清楚。那么今天我們就在這里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人參180克 安南桂60克 兩頭尖60克 麝香60克 片姜黃60克 公丁香90克 川椒炭60克 虻蟲60克 京三棱60克 蒲黃炭30克,藏紅花60克 蘇木90克 桃仁90克 蘇子霜60克 五靈脂60克 降真香60克 干漆60克 當歸尾120克 沒藥60克 白芍120克 杏仁90克 香附米60克 吳茱萸60克 元胡索60克 水蛭60克 阿魏60克 小茴炭90克 川芎60克 乳香60克 良姜60克 艾炭60克 益母膏240克 熟地黃120克 鱉甲膠500克 大黃240克(為細末,以高米醋750克熬濃,曬干研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曬干研末)
【制法】共為細末,以鱉甲、益母、大黃三膠和勻,再加煉蜜為丸,重4.5克,蠟皮封護。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破積消堅。治燥氣深入下焦血分而成的癥積,痛或不痛;血痹;瘧母、左脅痛,寒熱;婦女干血勞,屬于實證;閉經(jīng),痛經(jīng),經(jīng)來紫黑有塊;產(chǎn)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所致的頭暈、腰痛而有瘀滯者。
【用法用量】用時溫開水和,空腹時服,瘀甚之證,黃酒下。
【摘錄】《溫病條辨》卷一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化癥回生丹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化癥回生丹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喉癥開關(guān)方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薄荷5錢,硼砂1錢半,雄黃3錢,兒茶2錢,冰片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開關(guān)生津。主喉癥及口舌瘡、牙疳。
【用法用量】以井水或蜜調(diào)涂頸上。
【摘錄】《理瀹》
【處方】牙皂、巴豆。
【制法】上為末,米湯調(diào),刷紙上曬干,作捻子。
【功能主治】十八種喉閉。
【用法用量】用時將捻子點火,以煙熏鼻孔。立能開口,鼻流涕涎。
【摘錄】《種福堂方》卷三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喉癥開關(guān)方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薄荷以清涼著稱,不僅具有食用價值,而且醫(yī)用價格也相當高。薄荷種類達幾十種之多,我們常見的薄荷是普通薄荷,也叫土薄荷或者中國薄荷。因為薄荷屬于藥物,我們要知道它的功效和禁忌癥,正確的使用,避免給我們的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薄荷功效與作用禁忌癥有哪些?
薄荷葉的功效與作用
1、少量的薄荷能夠興奮中樞神經(jīng)、促進血液循環(huán)、汗腺分泌,使周圍的毛細血管擴張而散熱,可以用于解暑解熱。因此,薄荷具有降低體溫的作用。
2、薄荷里面含有薄荷醇等因子,會讓人的皮膚產(chǎn)生清涼的作用,因此可以消炎鎮(zhèn)痛、止癢解毒和疏散風熱。
3、薄荷入茶飲,可以健胃祛風、祛痰、利膽、抗痙攣,改善感冐發(fā)燒、咽喉、腫痛,及皮膚瘙癢、腹部脹氣、腹瀉、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
4、可以緩和頭痛,促進新陳代謝,對于呼吸道的發(fā)炎癥狀有治療作用;
5、降低血壓、滋補心臟。
6、其淸涼香氣,還可平緩緊張的情緒,使身心歡愉、幫助入眠。
7、經(jīng)常吃薄荷葉做的食物,對于膽、肝都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可以用于治療胃潰瘍。
8、薄荷葉中還含有抗炎劑,對于燒傷燙傷有奇效,不但讓人不那么灼熱難受,而且可以防止炎癥擴散。
9、當代科學家們對大量藥物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薄荷葉具有阻止癌癥病變處的血管生長,使癌腫瘤得不到血液的供應,最終“饑餓”而死。
薄荷禁忌
薄荷性涼,因此食用起來還是要注意一些禁忌,不適合的人群還是少食為好。
1、孕婦不宜過大食用,又因薄荷有克制乳汁排泄的作用,哺乳中的婦女也不宜多用。
2、肺虛咳嗽、陰虛發(fā)熱多汗、血虛眩暈患者也應慎用。
3、薄荷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故晩上不宜飲用過多。
蔥,既是人們四季常食的調(diào)味品,又是營養(yǎng)豐富的應時蔬菜。據(jù)分析,每百克大蔥含蛋白質(zhì)1.4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4.1克,維生素A原1.6毫克,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鎂等元素。蔥作為調(diào)味品是由于它含有特殊香氣的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也叫植物殺菌素。它除能促使人的消化液分泌量增加、提高食欲、增強消化功能外,還具有殺菌消炎作用。經(jīng)研究還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食蔥和蒜,還具有降低血脂、血糖、血壓及補腦作用。
老年腦力勞動者,常因用腦過度而引起食欲欠佳、消化不良等癥狀,有時甚至出現(xiàn)血壓升高等一系列反應,如果能事先多吃點大蔥或大蒜,則有預防上述癥狀的作用。為大腦提供能量所需的葡萄糖的轉(zhuǎn)變,需要維生素B1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把大蒜和少量維生素B1放在一起,即可產(chǎn)生一種叫蒜胺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在增強維生素B1作用的同時,還能發(fā)揮比維生素B1更強的作用。大蔥中則含有一種叫前列腺素A的成分,若經(jīng)常食蔥,堆積的前列腺素A就可起到舒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從而有助于防治血壓升高所致的頭暈。國外學者也證明,常食大蔥或大蒜,會使人保持大腦靈活,甚至更活躍。
用藥禁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配伍禁忌: 前面配伍一節(jié)中曾原則地提到,在復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避免合用?!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guān)系為相惡和相反。據(jù)《蜀本草》統(tǒng)計,《本經(jīng)》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guān)于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fā)展,在古籍中說法并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編成歌訣,現(xiàn)將歌訣內(nèi)容列舉于下。
(1)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2)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萎、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此后的《本草綱目》及《藥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誦。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將相畏關(guān)系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一節(jié)中所談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y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jù),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
現(xiàn)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于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并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采取慎重態(tài)度。一般說來,對于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jù)和應用經(jīng)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2.妊娠用藥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jù)藥物對于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shù)、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jù)孕婦患病的情況,斟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fā)生事故。
3.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關(guān)系,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jù)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