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生鐵角蕨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鄙钤絹碓胶?,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胎生鐵角蕨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對于胎生鐵角蕨,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沒有聽說過也沒關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胎生鐵角蕨。
【英文名】plane-stem Spleenwort
【別名】鳳尾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印度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40cm。根莖短粗,直立或斜升,密被紅棕色、篩孔細密的鉆狀披針形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6-20cm,禾稈色,基部被鱗片,向上漸疏,并有縱溝;葉片近革質,無毛,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12-30cm,寬4-7cm,頂部漸尖并為羽裂,基部不縮狹,幼時下面有少數狹披針形鱗片,后則脫落,一回羽狀;羽片17-25對,互生,略斜向上,菱狀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3-4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呈耳狀,邊緣淺裂至深裂;裂片長圓形至舌形,先端有3-6個鈍齒;葉脈羽狀,上面隆起,側脈二叉;葉軸往往疏生纖維狀鱗片,上部羽片腋間常有1個鱗片的芽胞,行無性繁殖。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小脈上側分叉的中部,靠近中脈;囊群蓋線形,膜質,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海拔800-1100m的密林中樹干或濕石上。
【性味】淡;微澀;涼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主腰痛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浸酒。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微澀,性涼。有舒筋活血的功能。用于腰痛。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胎生鐵角蕨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上面所講的需求進行,而且胎生鐵角蕨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ys630.COm精選閱讀
華南鐵角蕨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華南鐵角蕨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華南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30-40cm。根莖短而斜升,頂部與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6-12cm,淡灰褐色或灰禾稈色,向上近光滑或偶有一二鱗片;葉片堅紙質,兩面無毛,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18-25cm,基部寬6-10cm,頂部漸尖并為羽裂,基部不縮狹,向下為二回羽狀或三回羽裂,羽軸兩側有狹翅;羽片8-10對,互生,斜向上,有柄,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鈍頭;末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淺裂成長短不等的粗鈍齒;葉脈上面隆起,下面多少凹陷呈溝脊狀,側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小脈中部,每裂片有1-3個;囊群蓋線形,厚膜質,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林下濕石上或路旁石縫中。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利濕化濁;止血。主白濁;前列腺炎;腎炎;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華南鐵角蕨已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去了解它才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很多人都知道,石上鐵角蕨對一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其實,石上鐵角蕨的神奇的功效遠不止于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下石上鐵角蕨的功效。
【別名】粵鐵角蕨、雞心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石生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5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鱗片。葉近簇生;葉柄長10-20cm,褐禾稈色,連同葉軸疏被鱗片;葉片草質,兩面無毛,披針形,長12-28cm,寬7-11cm,近基最寬,二回羽狀分裂;羽片5-12對,有長柄,向上羽片漸小,菱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部羽片常再分裂,邊緣作不整齊的齒牙狀;葉脈單一,在兩片均成溝狀。孢子囊群線形;囊群蓋線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疏林下溪邊或石灰?guī)r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短,有眾多須根和棕黑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20cm;葉片披針形,長12-25cm,寬7-11cm。葉片一回羽狀,羽片深綠色至綠棕色,多縱向反卷,側脈二至三回分叉;葉軸暗綠色至紫褐色,被稀疏鱗片。孢子囊群條形,沿小脈著生,囊群蓋深黃棕色。質稍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解毒消腫。主肺結核;瘡癤癰腫;膀胱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綜合以上的對于石上鐵角蕨的描述,可見石上鐵角蕨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石上鐵角蕨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的疾病。
現在環(huán)境惡化嚴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毛軸鐵角蕨這種藥材。
【別名】細葉青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毛軸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50cm。根莖短而直立,連同葉柄、葉軸密被紅棕色、有虹色光澤的線狀披針形鱗片,先端漸尖呈纖維狀,基部闊而分枝,脫落。葉簇生;葉柄長7-10cm,深棕色;葉片紙質,披針形,長15-30cm,寬3-7cm,頂部尾狀漸尖,基部漸縮短,一回羽狀;羽片15-40對,互生,無柄,鐮狀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1.7-4cm,寬5-15m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不對稱,上側斜截形并稍具耳,下側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齒裂,下部的羽片漸縮短成卵狀斜方形;葉脈一至二回分叉,兩面隆起呈溝脊狀;葉兩面無毛或下面偶有分枝的小鱗片。孢子囊群線形,斜出,生于每組小脈的最上側近基部或中部,在中脈兩側各成1行,靠近中脈;囊群蓋線形,堅膜質,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3000m的林下路旁、溪溝邊巖石上。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透疹。主麻疹不透;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毛軸鐵角蕨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不認識大羽鐵角蕨的朋友們不會了解大羽鐵角蕨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大羽鐵角蕨是一種中藥材,很多人都只是在形態(tài)上認識,所以很難了解到大羽鐵角蕨真正能夠帶給人們的身體哪些好處,這些需要我們深入去認識大羽鐵角蕨這種藥材了。
【英文名】Largepinna Spleenwort
【別名】萃補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大羽鐵角蕨的全草或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50-80cm。根莖短而斜升,被黑褐色、光亮的披針形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15-30cm,灰綠色,初被鱗片,后變光滑;葉片近革質,兩面光滑,卵狀披針形,長30-60cm,寬12-18cm,頂部漸尖,基部三至四回羽裂;羽片10-12對,基部的近對生,上部的互生,三角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8-14cm,寬3-5cm,先端狹并為短漸尖,羽片柄長1.5-2cm;小羽片5-7對,互生,稍斜展,三角形,長2-3cm,寬1-1.5cm,先端圓形或稍尖,羽狀深裂或為羽狀,有短柄;末回裂片斜方形或狹楔形,先端圓形,邊緣有不整齊的裂齒,有時分裂;葉脈明顯,近扇形。孢子囊群線形,每1裂片有4-5個;囊群蓋線形,淡褐色,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卵形,黃色,有明顯的脊和疏網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長2-4cm,有眾多須根和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柄長15-30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0-40cm,寬12-18cm,三至四回羽裂,暗黃綠色至暗黃棕色,縱向反卷。葉軸紫棕色,腹面溝狀。孢子囊群條形,生于小脈上;囊群蓋棕色。氣微,味淡。
【性味】淡;平
【歸經】腎;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主風濕痹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淡,性平。有驅風濕,強腰膝的功能。用于腰腿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大羽鐵角蕨,了解了大羽鐵角蕨的效果和作用,大羽鐵角蕨可以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大羽鐵角蕨在養(yǎng)生學上還有食療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生鐵落飲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生鐵落30克 石膏15克 龍齒(研)15克 白茯苓(去皮)防風(去聲)各4.5克 玄參 秦艽各3克
【功能主治】治狂證。
【用法用量】上藥除鐵落外,研為粗散,先將鐵落加水2升,煮取1升,再入石膏等藥,煮取500毫升。去滓,入竹瀝100毫升,和勻,分五次溫服,不拘時。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天冬(去心)麥冬(去心)貝母各9克 膽星 橘紅 遠志肉 石菖蒲 連翹 茯苓 茯神各3克 元參 鉤藤 丹參各4.5克 辰砂0.9克
【功能主治】鎮(zhèn)心安神,清熱化痰。治癲、狂、癇。
【用法用量】用生鐵落煎熬三小時,取此水煎藥服。服后安神靜睡,不可驚駭叫醒,犯之則病復作,難乎為力。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
以上就是利用生鐵落飲治療疾病的一些常見的方法和常識問題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生鐵落飲治療疾病的的同時一定注意日常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保證其治療的效果。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有很多,蕨就是其中一種,不過也有很多人對蕨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選擇食用之前,需要對蕨的功效與作用進行認識。
【別名】蕨菜、如意菜、狼萁
【來源】鳳尾蕨科蕨屬植物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 根狀莖 或 全草 入藥。夏秋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腫,安神。用于發(fā)熱,痢疾,濕熱黃疸,高血壓病,頭昏失眠,風濕性關節(jié)炎,白帶,痔瘡,脫肛。
【用法用量】0.3~1兩。
【備注】(1)嫩葉可食,稱 蕨菜 ,根狀莖供提取 蕨粉 ,為滋補食品。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崔禹錫《食經》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蕨,蕨有著怎樣的功效。蕨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白粉蕨。
【別名】小蕨萁
【來源】蕨類中國蕨科 華北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kuhnii (Milde)Ching,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云南。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清熱涼血。主治咳血,刀傷。
【用法用量】3~4錢。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經過上文對于白粉蕨的介紹,我們對于白粉蕨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白粉蕨的特質,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金粉蕨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野雞尾、小野雞尾、柏香蓮、小金花草、水金雞尾、孔雀尾、土黃連、解毒蕨、日本烏蕨
【來源】中國蕨科金粉蕨屬植物 金粉蕨 Onychium japonicum (Thunb.)Kunze,以 全草 入藥。四季可采,曬干,鮮用尤佳。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感冒高熱,腸炎,痢疾,小便不利;解山薯、木薯、砷中毒;外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對金粉蕨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金粉蕨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金粉蕨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