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軸鐵角蕨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社會在發(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毛軸鐵角蕨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yán)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diào)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毛軸鐵角蕨這種藥材。
【別名】細(xì)葉青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毛軸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50cm。根莖短而直立,連同葉柄、葉軸密被紅棕色、有虹色光澤的線狀披針形鱗片,先端漸尖呈纖維狀,基部闊而分枝,脫落。葉簇生;葉柄長7-10cm,深棕色;葉片紙質(zhì),披針形,長15-30cm,寬3-7cm,頂部尾狀漸尖,基部漸縮短,一回羽狀;羽片15-40對,互生,無柄,鐮狀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1.7-4cm,寬5-15m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不對稱,上側(cè)斜截形并稍具耳,下側(cè)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齒裂,下部的羽片漸縮短成卵狀斜方形;葉脈一至二回分叉,兩面隆起呈溝脊?fàn)?;葉兩面無毛或下面偶有分枝的小鱗片。孢子囊群線形,斜出,生于每組小脈的最上側(cè)近基部或中部,在中脈兩側(cè)各成1行,靠近中脈;囊群蓋線形,堅膜質(zhì),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3000m的林下路旁、溪溝邊巖石上。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透疹。主麻疹不透;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毛軸鐵角蕨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YS630.comys630.coM延伸閱讀
毛軸牙蕨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毛軸牙蕨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了解一下。
【英文名】pteridrys
【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叉蕨科植物毛軸牙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80-160cm。根莖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30-80cm,深禾稈色,基部以上光滑;葉片紙質(zhì),長圓形,長40-80cm,寬25-35cm,僅葉軸、羽軸和中脈略有灰色短剛毛,二回羽狀半裂;羽片披針形,長20-30cm,寬3-4cm,漸尖頭,基部略變狹,半羽裂;裂片長圓形,邊緣具疏淺缺刻;側(cè)脈羽狀分叉,通常裂片基部上側(cè)一脈出自中脈基部,下側(cè)一脈出自羽軸。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于分叉?zhèn)让}的上側(cè)小脈先端;囊群蓋小而圓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400m的雜木林下溝邊。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肝;大腸;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痢疾;衄血;便血;淋濁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止血的功能。用于痢疾、衄血、便血、小便淋濁等。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毛軸牙蕨功效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毛軸牙蕨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dāng)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劍葉鐵角蕨。
【別名】阿西得、鐵郎雞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劍葉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5-45cm。根莖直立,密被紅棕色、線狀披針形鱗片,先端長鉆形,邊緣有疏齒,篩孔長形。葉簇生;葉柄長3-5cm,禾稈色,疏被鱗片;葉片革質(zhì),披針形,長18-40cm,中部寬2-2.5cm,頂部漸尖,向基部漸變狹,并下延于葉柄,全緣;中脈兩面隆起,側(cè)脈分叉。孢子囊群長圓形或線形,斜向上,不達(dá)葉邊,在中脈兩側(cè)各成1排;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全緣,灰綠色,開向中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400m的常綠闊葉林中樹干或石上。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止痛。主閉經(jīng);跌打損傷;腰痛;風(fēng)濕麻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劍葉鐵角蕨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yīng)該更多的去了解劍葉鐵角蕨,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劍葉鐵角蕨的價值。
華南鐵角蕨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華南鐵角蕨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華南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30-40cm。根莖短而斜升,頂部與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6-12cm,淡灰褐色或灰禾稈色,向上近光滑或偶有一二鱗片;葉片堅紙質(zhì),兩面無毛,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18-25cm,基部寬6-10cm,頂部漸尖并為羽裂,基部不縮狹,向下為二回羽狀或三回羽裂,羽軸兩側(cè)有狹翅;羽片8-10對,互生,斜向上,有柄,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鈍頭;末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淺裂成長短不等的粗鈍齒;葉脈上面隆起,下面多少凹陷呈溝脊?fàn)睿瑐?cè)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小脈中部,每裂片有1-3個;囊群蓋線形,厚膜質(zhì),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林下濕石上或路旁石縫中。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利濕化濁;止血。主白濁;前列腺炎;腎炎;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華南鐵角蕨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rèn)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很多人都知道,石上鐵角蕨對一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其實,石上鐵角蕨的神奇的功效遠(yuǎn)不止于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xì)的講述一下石上鐵角蕨的功效。
【別名】粵鐵角蕨、雞心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石生鐵角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5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鱗片。葉近簇生;葉柄長10-20cm,褐禾稈色,連同葉軸疏被鱗片;葉片草質(zhì),兩面無毛,披針形,長12-28cm,寬7-11cm,近基最寬,二回羽狀分裂;羽片5-12對,有長柄,向上羽片漸小,菱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部羽片常再分裂,邊緣作不整齊的齒牙狀;葉脈單一,在兩片均成溝狀。孢子囊群線形;囊群蓋線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疏林下溪邊或石灰?guī)r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短,有眾多須根和棕黑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20cm;葉片披針形,長12-25cm,寬7-11cm。葉片一回羽狀,羽片深綠色至綠棕色,多縱向反卷,側(cè)脈二至三回分叉;葉軸暗綠色至紫褐色,被稀疏鱗片。孢子囊群條形,沿小脈著生,囊群蓋深黃棕色。質(zhì)稍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解毒消腫。主肺結(jié)核;瘡癤癰腫;膀胱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綜合以上的對于石上鐵角蕨的描述,可見石上鐵角蕨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石上鐵角蕨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yīng)的疾病。
不認(rèn)識大羽鐵角蕨的朋友們不會了解大羽鐵角蕨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大羽鐵角蕨是一種中藥材,很多人都只是在形態(tài)上認(rèn)識,所以很難了解到大羽鐵角蕨真正能夠帶給人們的身體哪些好處,這些需要我們深入去認(rèn)識大羽鐵角蕨這種藥材了。
【英文名】Largepinna Spleenwort
【別名】萃補
【來源】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大羽鐵角蕨的全草或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50-80cm。根莖短而斜升,被黑褐色、光亮的披針形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15-30cm,灰綠色,初被鱗片,后變光滑;葉片近革質(zhì),兩面光滑,卵狀披針形,長30-60cm,寬12-18cm,頂部漸尖,基部三至四回羽裂;羽片10-12對,基部的近對生,上部的互生,三角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8-14cm,寬3-5cm,先端狹并為短漸尖,羽片柄長1.5-2cm;小羽片5-7對,互生,稍斜展,三角形,長2-3cm,寬1-1.5cm,先端圓形或稍尖,羽狀深裂或為羽狀,有短柄;末回裂片斜方形或狹楔形,先端圓形,邊緣有不整齊的裂齒,有時分裂;葉脈明顯,近扇形。孢子囊群線形,每1裂片有4-5個;囊群蓋線形,淡褐色,膜質(zhì),全緣,宿存。孢子卵形,黃色,有明顯的脊和疏網(wǎng)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長2-4cm,有眾多須根和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柄長15-30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0-40cm,寬12-18cm,三至四回羽裂,暗黃綠色至暗黃棕色,縱向反卷。葉軸紫棕色,腹面溝狀。孢子囊群條形,生于小脈上;囊群蓋棕色。氣微,味淡。
【性味】淡;平
【歸經(jīng)】腎;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痹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淡,性平。有驅(qū)風(fēng)濕,強腰膝的功能。用于腰腿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大羽鐵角蕨,了解了大羽鐵角蕨的效果和作用,大羽鐵角蕨可以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大羽鐵角蕨在養(yǎng)生學(xué)上還有食療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xí)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毛軸莎草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英文名】all-grass of pilose Galingale
【別名】三角草、三棱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毛軸莎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毛軸莎草,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莖細(xì)長。稈散生,粗裝,銳三角形,上部較粗糙。葉片寬6-8mm,邊緣粗糙。葉鞘短,淡褐色。葉狀苞片3,長于花序。聚傘花序復(fù)出;穗狀花序卵形,長1.5-3cm,無總花梗?;ㄐ蚬1坏S色粗硬毛;小穗線狀披針形,長5-10,有花8-18,小穗軸有白色狹翅;鱗片排列稍松,寬卵形,長約2mm,先端有短尖,脈5-7,中間綠色,兩側(cè)黃褐色,邊緣有白色稼明的翅;雄蕊3,花藥短,長圓形;花柱細(xì)長,有棕色斑,柱頭3。小堅果三棱狀卵形,長約1mm,具短尖,熟時黑色。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田邊、路旁潮濕處。
【化學(xué)成份】含(2E,6E,10E)-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二酸二甲酯[di-methyl(2E,6E,10E)-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edioate],香附子烯(cyper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蓽澄茄醇(α-cadinol),(2E,6E)-金合歡醇[(2E,6E)-farnesol],(2E,6E)-金合歡酸甲酯[methy(2Z,6E)-farnesate],丁午烯(caryohpyllene),檜腦(juniper camphor),(2E,6E)-金合歡醇乙酸酯[(2E,6E)-farnesyl acetate],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十七碳至二十五碳烷烴(C17-C25 alkanes) .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主跌打損傷;浮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用于跌打、浮腫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毛軸莎草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xì)說明,像毛軸莎草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毛軸莎草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jìn)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干旱毛蕨。
【英文名】Arid Cyclosorus
【別名】鳳尾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干旱毛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dá)14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yuǎn)生;葉柄長約35cm,淡褐色禾稈色;葉片近草質(zhì),闊披針形,長60-80cm,寬12-25cm,基部漸變狹,下面沿葉脈有短針狀毛和淡黃色棒形腺體,二回羽裂;下部6-10對羽片逐漸縮小成小耳片,中部羽片披針形,基部平截,裂片斜向上;側(cè)脈9-10對,下部2對結(jié)合,第3對至第6對均伸達(dá)缺刻下的透明膜。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側(cè)脈中部,在中脈兩側(cè)各排成1排;囊群蓋小,無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1800m的疏林下或河邊草地。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肺;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主痢疾;乳蛾;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止痢的功能。用于扁桃體炎、細(xì)菌性痢疾、彈傷及狂犬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干旱毛蕨功效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干旱毛蕨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說起毛蕨根我們都不陌生,毛蕨根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藥用功效,經(jīng)常吃毛蕨根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別名】貫眾、貫仲、紫萁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密鱗耳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60-10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褐色、披針形小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0-40cm,禾稈色,密被棕褐色、邊緣有睫毛的闊卵形或狹披針形大鱗片;葉片革質(zhì),長圓披針形,長40-60cm,寬10-17cm,漸尖頭并為羽狀,基部不縮狹,上面光滑,下面疏被紅棕色鱗毛,羽軸和葉軸下面密被褐棕色、通常扭曲的線狀披針形長鱗片,二回羽狀;羽片25-35對,斜展,互生,中部羽片長8-10cm,寬2-2.5cm,漸尖頭,有短柄,一回羽狀;小羽狀10-15對,長圓狀鐮形,漸尖頭,基部不對稱,羽片基部上側(cè)1小羽片較長,長達(dá)2cm,直立,上側(cè)近圓弧形,有2-3個半裂圓齒,下側(cè)邊平直,全緣,葉脈羽狀,不甚明顯。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于上半部,每小羽片有5-7個,成熟時匯合;囊群蓋大,深棕色,彼此接近,全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2300m的山谷雜木林下或巖石上。
【性味】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殺蟲;預(yù)防流感;麻疹。主吐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痢疾;腸道寄生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毛蕨根,毛蕨根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毛蕨根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星毛蕨是中藥里比較常見的一種藥材了,那么星毛蕨都有哪些養(yǎng)生功效呢?日常星毛蕨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星毛蕨吧。
【英文名】prolific Ampelopteris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星毛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攀援,高50-170cm。根莖橫生,木質(zhì),疏被黃褐色、披針形鱗片,頂端短尖,全緣,外面有星狀分枝纖毛。葉簇生或近生;葉柄長15-20cm,禾稈色,有光澤,基部暗棕色而稍膨大,疏被鱗片,向上光滑,上面與葉軸有淺溝及棱;葉片堅草質(zhì)或紙質(zhì),長圓狀闊披針形,長30-150cm或更長,寬10-20cm,一回羽狀,葉片為無限生長,即羽片腋間生出鱗芽,由此分枝,這些分枝形體較小而不生孢子囊群,葉軸的先端著地生根,形成新植株,行無性繁殖;羽片7-9對,互生,平展,披針形,近無柄,長4-14cm,寬1-1.5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呈心臟形,邊緣波狀或有鈍齒,下部的羽片近對生而最長,上部的漸縮短,最上的變?yōu)槎危蝗~片近無毛或下面有灰白色針狀毛;葉軸及羽軸上面的狹溝兩側(cè)有短毛;羽軸及中脈下面隆起;葉脈羽狀,側(cè)脈6-9對,上部2-3對分離并伸達(dá)葉邊,其余的連接成斜方形網(wǎng)眼,外行小脈曲折。孢子囊群幼時為圓形或長圓形,背生于側(cè)脈中部,沿中脈兩側(cè)各排成1行,成熟時常匯合滿布于羽片背面;無囊群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000m的河巖溪邊,常攀援于密林或灌木叢中。
【性味】辛;涼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胃炎;痢疾;淋濁;風(fēng)濕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于胃炎、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星毛蕨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rèn)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nèi)チ私馑趴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