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心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涼心散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中藥方劑有很多種,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涼心散是什么嗎?關(guān)于涼心散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青黛 硼砂 黃柏 黃連(人乳拌曬)人中白各6克(煅)風(fēng)化消3克 冰片0.6克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清心熱,瀉脾火。治小兒心脾積熱上攻,致生重舌,舌下近根處腫突,形狀似舌者。
【用法用量】吹患處。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處方】青黛2錢,硼砂2錢,黃連(人乳拌,曬)2錢,人中白2錢(煅過),風(fēng)化消1錢,黃柏1錢,冰片2分。www.cndadi.net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重舌、鵝口及口疳。
【用法用量】吹入舌上。
【摘錄】《玉案》卷六
上面介紹了涼心散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涼心散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相關(guān)閱讀
涼肝散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涼肝散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dāng),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wù)剾龈紊⒌闹饕πc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草決明、天花粉、甘草、赤芍藥、綠豆皮、谷精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母胎中受其毒,疹痘出時五臟俱有熱相攻,或肝臟受熱甚,而致疹痘入眼。
【用法用量】每服6錢,蜜水調(diào)下。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處方】川大黃半兩,桔梗半兩,黃芩1兩,羚羊角1兩,黑參1兩,人參1兩,茯苓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毒風(fēng)在肝臟,積血瞼眥之間,而致混睛外障,初患之時先疼后癢,磣澀淚出,怕日羞明,白睛先赤,發(fā)歇無定,漸漸眼內(nèi)赤脈橫立遮睛,如隔紗看物,難以辨明。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先鐮洗鉤割,食后去滓溫服。
【摘錄】《眼科龍木論》卷三
【處方】當(dāng)歸、赤芍、龍膽草、羌活、細(xì)辛、玄參、草決明、防風(fēng)、荊芥、薄荷、川芎、青葙子、蒺藜、木賊。
【功能主治】因嘔吐而致冰翳,頭痛,鼻頰骨疼,其翳如冰雪之狀,陰看不大,陽看不小。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溫服。
【摘錄】《眼科全書》卷三
【處方】石膏(煅)、貝母、膽星、天麻、陳皮、甘草、枳殼、桔梗、紅花、花粉。
【功能主治】小兒熱盛,煩躁作渴,抽搐。
【用法用量】生姜皮為引。兼服牛黃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別名】涼肝明目散
【處方】龍膽草(酒洗)、蜜蒙花、黃連(酒炒)、當(dāng)歸、防風(fēng)、柴胡、川芎。
【功能主治】痘后目不敢開,雖向暗處亦不敢開。
【用法用量】涼肝明目散(《痘疹全書》卷下)。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
【處方】大黃1兩,赤芍藥1兩,蟬退半兩,當(dāng)歸半兩,黃連半兩,甘草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初發(fā)眼疼,才生翳膜,臟腑實者。
【用法用量】每服2-3錢,食后以米泔水調(diào)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八十引《圣惠》
【處方】芎藭1兩,梔子仁1兩,槐蛾(炒)1兩,荊芥穗2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退暈。主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2錢匕,食后以沙糖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涼肝散到底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合而成,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了嗎?其實中藥方劑還有很多沒有在臨床上得到應(yīng)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醫(yī)療的發(fā)展,它一定會實現(xiàn)的。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涼膈散這種方劑。
【處方】大黃(二錢),連翹(四錢),黃芩、薄荷、山梔子、樸硝、甘草,各一錢。
【功能主治】火證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入蜜一匙,竹葉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溫服,不以時候。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川大黃、樸硝、甘草,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十兩;連翹二斤半。
【炮制】上粗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jié)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jié),一切風(fēng)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shù)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川大黃 樸消 甘草(爁)各600克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黃芩各300克 連翹1.2千克
【制法】上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涼膈瀉熱。治上、中二焦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煩結(jié)硬,口舌生瘡,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大便秘結(jié),小便熱赤,以及小兒驚風(fēng),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葉7片,蜜少許,煎奎210毫升,食后溫服,小兒可服1.5克,更隨歲數(shù)加減。得利下住服。
【注意】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備注】本方所治之證,屬上、中二焦積熱所致。方中重用連翹清心肺,解熱毒,是為主藥;配黃芩清心胸郁熱;山梔子瀉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葉外疏內(nèi)清;用樸消、大黃蕩滌胸膈積熱,是借陽明為出路,以瀉下而清徹其火熱;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緩消、黃峻瀉之力,又可調(diào)和脾胃。凡證屬于上、中二焦邪熱熾盛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防風(fēng) 荊芥 桔梗 山梔 元參 石膏 薄荷 黃連 天花粉 牛蒡子 貝母 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清熱,化痰利咽。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膈間有火,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錄】《科正宗》卷二
【處方】芒消1錢,大黃1錢,車前子1錢,黑參1錢半,黃芩1錢,知母1錢,梔子(炒)1錢,茺蔚子1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中積熱,肝經(jīng)風(fēng)毒上沖于目,而致瞼硬睛疼,初患之時,時覺疼脹,久則瞼胞腫硬,眼珠疼痛。
【用法用量】以水2盞,煎至1盞,食后溫服。
【摘錄】《金鑒》卷七十八
【處方】當(dāng)歸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黃連6分,龍膽草6分,防風(fēng)6分,蟬蛻6分,蜜蒙花6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以豮豬肝1兩切片,同煮服。
【摘錄】《玉案》卷六
【處方】連翹、梔炭、蘇荷、甘草、黃芩、竹葉、枳殼、力子。
【功能主治】麻疹?;疔昭?,秘結(jié)甚,腹脹喘促,溺澀臍突,口瘡唇裂;上中二焦火熾,胃熱發(fā)斑。
【用法用量】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赤芍、防風(fēng)、荊芥、玄參、梔子(炒)、黃連、石膏、花粉、連翹、桔梗、薄荷各等分。
【功能主治】咽喉腫痛,湯水難下,痰涎壅塞。纏舌喉風(fēng),下頦俱腫,口噤,舌卷腫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狀,生黃刺白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喉科紫珍集》卷上
【處方】連翹、生梔子、黃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葉。
【功能主治】瀉火。主疫疹。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fēng)瘛疭,胃熱發(fā)狂,驚急搐風(fēng)。
【各家論述】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黃、芒消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消、黃之猛烈,必致內(nèi)潰,予以石膏易去消、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摘錄】《疫疹一得》卷下
【處方】連翹3錢,梔子3錢,大黃4錢(酒蒸),芒消1錢,黃芩3錢,薄荷8分,知母1錢5分,升麻4分,石膏3錢,黃連6分,甘草8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胃有實熱,齒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頻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
【處方】黃芩、山梔、桔梗、連翹、天花粉、黃連、薄荷。
【功能主治】上焦熱甚,表解里熱,宜清未宜下之癥。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黃芩、黃連、梔仁(各酒炒)、連翹、桔梗、甘草各等分,薄荷葉半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主婦人妊娠熱病。瘟疫火熱不解,傷寒余熱不退,及六經(jīng)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二引東垣方
【別名】連翹飲子、連翹消毒散
【處方】川大黃20兩,樸消20兩,甘草(爁)20兩,山梔子仁10兩,薄荷葉(去梗)10兩,黃芩10兩,連翹2斤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養(yǎng)陰退陽,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頭昏目赤,煩躁口渴,胸膈煩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睡臥不寧,譫語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兒驚風(fēng)、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屬熱火盛者。
【用法用量】連翹飲子(《宣明論》卷六)、連翹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注意】孕婦勿服。
【各家論述】①《醫(yī)方考》:黃芩、梔子,味苦而無氣,故瀉火于中;連翹、薄荷,味薄而氣薄,故清熱于上;大黃、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諸實皆瀉;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戀膈也;不作湯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②《醫(yī)方集解》: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黃、芒消之猛利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③《張氏醫(yī)通》:消、黃得枳、樸之重著,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diào)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zé)釙r行,故用竹葉。④《古方選注》:薄荷、黃芩,從肺散而涼之;甘草從腎清而涼之;連翹、山梔,從心之少陽苦而涼之;山梔、芒消,從三焦與心包絡(luò)瀉而涼之;甘草、大黃,從脾緩而涼之;薄荷、黃芩,從膽升降而涼之;大黃、芒消,從胃與大腸下而涼之。上則散之,中則苦之,下則行之,絲絲入扣,周遍諸經(jīng),庶幾燎原之場,頃刻為清虛之腑。⑤《成方便讀》:以大黃、芒消之蕩滌下行者,去其結(jié)而逐其熱,然恐結(jié)邪雖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黃芩、薄荷、竹葉清徹上中之火,連翹解散經(jīng)絡(luò)中之余火,梔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則有形無形、上下表里諸邪,悉從解散。⑥《方劑學(xué)》:方中重用連翹清熱解毒,配梔子、黃芩以清熱瀉火,又配薄荷、竹葉以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胃熱傷津而腑實證尚未全具,不宜峻攻,方中芒消、大黃與甘草、白蜜同用,既能緩和消、黃之急下,更利于中焦熱邪之清滌,又能解熱毒、存胃津、潤燥結(jié),使火熱之邪,假陽明為出路,體現(xiàn)了“以下為清”之法。
【臨床應(yīng)用】①熱厥《臨證指南醫(yī)案》:某,先發(fā)水痘,已感冬溫小愈,不忌葷腥,余邪復(fù)熾,熱不可遏,入夜昏煩,輒云頭痛,邪深走厥陰,所以發(fā)厥,診脈兩手俱細(xì),是陽極似陰,鼻煤舌干,目眥黃,多屬邪閉壞敗,諒難挽回,用涼膈散。②時疫《南雅堂醫(yī)案》:時疫來勢甚暴,目赤口渴,壯熱無汗,斑疹隱隱未透,煩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閉,熱毒內(nèi)熾,邪勢不能外達(dá),防有內(nèi)陷昏喘之變。擬仿涼膈法,并加味酌治,俾熱從外出,火從下泄,冀其邪去正復(fù),得有轉(zhuǎn)機。連翹3錢,大黃1錢5分(酒浸),芒消1錢5分,牛蒡子1錢5分,枳實1錢,梔子8分(炒黑),甘草1錢5分,淡黃芩8分,薄荷8分,竹葉1錢,生白蜜半盞。③瘡瘍《外科發(fā)揮》:一婦人面患毒,焮痛發(fā)熱作渴,脈數(shù),按之則實,以涼膈散2劑少愈。④牙痛《口齒類要》:表兄顏僉憲牙痛,右寸后半指脈洪而有力,余曰:此大腸積熱,當(dāng)用寒涼之劑。自泥年高,服補陰之藥,呻吟徹夜,余與同舟赴京,煎涼膈散加荊、防、石膏,與服1鐘即愈。
【摘錄】《局方》卷六
【處方】防風(fēng)、荊芥、桔梗、山梔、玄參、石膏、薄荷、黃連、天花粉、牛蒡子、貝母、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膈間有火,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水2鐘,前8分服,不拘時候。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
【處方】山梔子仁1兩,連翹2兩,黃芩2兩,大黃半兩,薄荷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實脈關(guān)前胸?zé)嵘酰髅}浮,客脈實,浮實相合,實在上焦,陽氣有余,胸中熱甚。赤膈傷寒。表癥已退,大便燥實,胸膈腫痛者。
【用法用量】《松峰說疫》有甘草。治上癥加蔞仁、枳殼、桔梗、紫金皮、赤芍。
【摘錄】《云歧子脈訣》
【處方】桔梗、天花粉、連翹、薄荷、黃芩、大黃、芒消、山梔。
【功能主治】清上焦心肺之熱。主心肺為邪熱所冒,神識昏迷,狂言譫語。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處方】連翹4兩,生大黃2兩,玄明粉2兩,生山梔1兩,薄荷1兩,荊芥穗1兩,甘草5錢,桔梗5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清散上焦有余之火。主心火刑金,或胃火壅逆,或表里郁滯之風(fēng)熱,頭目不清,痰氣不利,口舌生瘡,牙疼目赤,周身斑疹,二便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午后以白滾湯調(diào)下。
【摘錄】《活人方》卷一
【處方】連翹2錢,山梔2錢,白芍2錢,黃芩2錢,大黃2錢,芒消2錢,蔥白1莖,炙草5分,大棗1枚。
【功能主治】春溫里熱已甚,陽邪怫郁作戰(zhàn),而不能汗出,雖下,癥未全除;惡熱煩渴,腹?jié)M,舌黃燥或黑干,5-6日不大便。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九
【處方】桔梗、黃芩、防風(fēng)、荊芥、花粉、山楂、枳殼、赤芍、甘草。
【功能主治】脾胃蘊熱移于肺致鼻內(nèi)生瘡。
【用法用量】外以辛夷末入冰片、麝香少許,綿裹塞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處方】芍藥、連翹、薄荷、大黃、桔梗、山梔仁、葛根。
【功能主治】燥火腹痛,大便結(jié)。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引《本事》
看完上面的對于涼膈散的相關(guān)描述后,大家是否感覺到了我們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偉大和神秘?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
說起桂心散,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桂心散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桂心 地龍(微炒)白僵蠶(微炒)漏蘆 威靈仙 芎藭 白芷 當(dāng)歸 木香各15克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止痛。治風(fēng)邪走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不計時候,以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
【別名】桂散
【處方】桂心1兩,當(dāng)歸1兩,梔子14枚。
【功能主治】猝心痛,及久心病發(fā)作有時節(jié)者。小兒心痛不止。
【用法用量】桂散(《元和紀(jì)用經(jīng)》)?!妒セ荨繁痉接梅ǎ荷蠟榧?xì)散。每服半錢,以橘皮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蔥。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外臺》卷七
【處方】吳茱萸5合,桂1兩。
【功能主治】猝心痛。膀胱冷氣,往來沖心腹痛。
【用法用量】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處方】枳實(炙)、桂心各等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猝心腹脹滿,又胸脅痛欲死。
【用法用量】每服1匕,米汁送下。
【摘錄】《外臺》卷七引《肘后方》
【處方】桂心半兩,漏蘆半兩,威靈仙半兩,芎藭半兩,白芷半兩,木香半兩,當(dāng)歸(去蘆)半兩,白僵蠶(炒)半兩,地龍(炒,去土)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風(fēng)走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二二八引《集驗方》
【處方】桂心1兩,麻黃3分(去根節(jié)),荊芥3分,石膏2兩,赤芍藥3分,柴胡1分(去苗),葛根2分,芎藭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細(xì)辛半兩(去苗土),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傷寒,頭目四肢俱疼,心胸?zé)帷?/p>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得汗出為效。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桂心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白術(shù)1兩,高良姜半兩(銼),芎藭半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檳榔1兩,赤芍藥1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疼痛,面無潤澤,漸黃瘦。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生姜湯調(diào)下亦可。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桂心1兩,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牛李根1兩(銼),訶黎勒皮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中伏滯冷氣,疼痛,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桂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射干1兩,赤茯苓1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噎極甚,咽喉胸膈壅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桂心3分,白術(shù)1兩,細(xì)辛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飲癖。氣分,心下堅硬如杯,水飲所作。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桂心1兩,旋覆花半兩,白術(shù)半兩,細(xì)辛半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澤瀉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前胡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懸飲。心腹痞滿,水走腸間,兩脅引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大腹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傷冷太過,致脾氣虛,腹脅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桂(去粗皮)1兩,昆布(洗去咸,焙)1兩,海藻(洗去咸,焙)1兩,甘草(炙,銼)1兩,白面(微炒)1兩,龍膽1兩半,海蛤1兩半,土瓜根1兩半,半夏(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曬干)1兩半,吳茱萸(湯浸,去涎,焙,炒)1兩半,牡蠣(燒)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癭氣,咽喉腫塞。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酸漿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桂心1兩,栝樓2兩,牛膝2兩(去苗),瞿麥1兩,當(dāng)歸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母因疾病,服不能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七
【處方】桂(去粗皮)5兩,柴胡(去苗)6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5兩,紫葛(去心,微炙)3兩,山茱萸3兩,益智(去皮)3兩,知母(銼,焙)3兩,芎藭3兩,當(dāng)歸(炙,銼)3兩,五味子3兩,豮豬肚1具(切,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冷勞。臟腑虛弱,心腹脹滿,四肢羸瘦,困乏無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空心陳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桂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人參(去蘆頭)1兩,當(dāng)歸(銼,微炒)1兩,紫蘇子半兩(微炒),五味子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氣上攻于肺,虛喘。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桂心3分,赤芍藥1兩,琥珀半兩(細(xì)研),白芷半兩,當(dāng)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兒枕攻刺,腹肚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一
【處方】桂心1兩,水蛭半兩(微炒),牡丹半兩,延胡索半兩,硫黃半兩(細(xì)研)。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血未盡,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一
【處方】桂心半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3分(洗去苗土),麥門冬1兩(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咳嗽吐逆,晝夜不息。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桂心1分,亂發(fā)灰1分,干姜半分(炮裂,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鼻衄,心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冷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桂心1兩,甘草1兩,白術(shù)3分,人參3分,干姜3分(炮)。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表熱未除,數(shù)下之,遂夾熱而利,利不止,腹痞滿,表里不解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盞,煎6分,去滓溫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桂心18銖,地膚子2兩半,白術(shù)1兩18銖。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狐疝傷損生(疒頹)。
【用法用量】每服7丸,白酒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狐疝雖寒熱不同一,皆屬于肝經(jīng),故首推桂心通肝散經(jīng),白術(shù)安脾逐濕,地膚專利小便以泄?jié)駸嵋病?/p>
【摘錄】方出《千金》卷五,名見《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桂心2兩,防風(fēng)1兩(去蘆頭),漢防己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芩1兩,細(xì)辛1兩,茵芋1兩,秦艽1兩(去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中風(fēng),咽中氣塞壅悶,口噤不語,肝厥不識人。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淡竹瀝1合,更煎1-2沸,拗開口溫灌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桂心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香薷2兩,木瓜2兩(干者),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裂,銼),檳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心煩轉(zhuǎn)筋,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桂心、丹桂、牛膝(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赤芍藥、木香1兩,萆薢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歷節(jié)風(fēng),疼痛不可忍,肢節(jié)無力。
【用法用量】方中自桂心以下六味藥用量原缺。
【注意】忌豬、雞、犬肉,生冷,油膩。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皂莢3寸(去皮,涂酥炙微黃焦,去子),白術(shù)3分,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前胡3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痰飲,嘔吐涎沫。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桂心1兩,白芍藥1兩,龍骨1兩半,牡蠣粉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夢泄,甚者心下悸,腹里急,陰頭寒,目眶痛,發(fā)落。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桂心1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食茱萸半兩,赤芍藥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檳榔2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九種心痛,多吐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別名】桂杏丸
【處方】桂心半兩,杏仁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溫潤肺氣。主喉痹失音,咳嗽上氣,咽燥嗽血。小兒喉痹。心中煩悶。傷風(fēng)冷氣不通。
【用法用量】桂杏丸(《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注意】忌生蔥、油膩;瘡痘聲啞不可用。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桂心導(dǎo)龍火,杏仁下結(jié)氣,從治之法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五,名見《外臺》卷九引《廣濟(jì)》
【處方】桂心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赤芍藥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木香半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懸急,懊憹痛,氣悶,筑筑引兩乳間或如錐刺。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桂心1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術(shù)3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3分,桔梗(去蘆頭)3分,木香3分,赤芍藥3分,檳榔3分,當(dāng)歸(銼,微炒)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寒氣傷于胸膈,引腹脅疼痛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桂心1兩,牛膝1兩(去苗),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五加皮3分,獨活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赤芍藥3分,五味子半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猝腰痛,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桂心1兩,續(xù)斷半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銼,生姜汁拌炒令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牛膝1兩(去苗),海桐皮3分,萆薢3分(銼),犀角屑3分,木香3分,檳榔1兩,當(dāng)歸3分,羌活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偏枯,手足不遂,筋脈拘急疼痛,腹脅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桂心3分,人參2分(去蘆頭),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紫菀3分(去苗土),熟干地黃1兩半,桑根白皮2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咳嗽唾膿血,氣短,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加黑飴半兩更煎,候飴消,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六二
【別名】桂芎湯
【處方】桂心1兩,赤芍藥1兩,芎藭1兩,當(dāng)歸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臟氣虛傷,大便下血,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桂芎湯(《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桂心湯”。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桂(去粗皮)1兩,姜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塊攻筑,頭目昏暈。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炒生姜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處方】桂(去粗皮)半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桔梗(銼,炒)半兩,紫菀(去土,焙干)半兩,芍藥(銼)半兩,高良姜半兩,干姜(炮裂)半兩,白蕪荑(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半兩,草豆蔻3枚(去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蓐勞,日漸枯瘁,寒熱往來,頭疼體痛,口苦舌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用豮豬肝十10片炙熟,乘熱拌和藥末,旋嚼,溫酒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桂心(去皮)。
【制法】上藥不見火,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血或便血。
【用法用量】3歲半錢,藕汁同蜜半匙調(diào)下。
【摘錄】《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全嬰方》
【處方】桂(去粗皮)、蓽茇、細(xì)辛(去苗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腦風(fēng)頭痛。
【用法用量】每用1字,先含溫水1口,即搐藥于鼻中;偏頭痛,隨痛左右用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十六
【處方】桂心1兩,當(dāng)歸(銼,微炒)1兩,干姜(炮裂,銼)半兩,芫花(醋拌,炒令干)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兩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一
【處方】桂心、伏龍肝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交接輒痛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酒調(diào)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處方】桂心1兩半,蒲黃3兩,延胡1兩半(酒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痛,脈緊澀滯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砂糖灰湯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chǎn)后惡血不下,上沖心膈,故心氣窒塞,心痛不休焉。桂心溫經(jīng)通閉,開心氣之窒塞;蒲黃破瘀下行,降惡血之沖逆;延胡活血以通經(jīng)脈也。為散,砂糖湯煎,使瘀血消化,則新血自生,而惡血無不下,安有上沖心膈,心痛不已之患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桂心(燒存性)。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
【摘錄】《仙拈集》卷三
【處方】桂心2兩,蠐螬2兩,栝樓根3兩,牡丹3兩,豉1升。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漏血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仿佛《金匱》土瓜根散之制。彼用土瓜根,此用栝樓根;彼用蟄蟲,此用蠐螬;被用芍藥,此用牡丹;彼用桂枝,此用桂心,香豉者,專散穢惡之氣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三,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五二
【處方】桂心3分,訶黎勒皮3分,干姜3分(炮裂,銼),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桂心3分,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3分,五味子3分,麥門冬(去心)3分,檳榔3分,甘草3分,細(xì)辛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陽痙,經(jīng)2-3日不愈,毒氣攻五臟,心神煩躁,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茯苓30銖,黃芩30銖,甘草30銖,大黃30銖,薔薇根30銖,枳實2兩,杏仁2兩,黃連2兩,桂心半兩,栝樓根18銖。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胃中客熱,唇口干燥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食前漿水送下,日2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唇口干燥生瘡,脾家濕熱顯著于外,又須伊尹三黃兼苓、枳、栝樓以清胃熱,桂心熱因熱用,為三黃等藥開導(dǎo)濕熱,甘草以和寒熱諸性,杏仁、薇根口瘡之本藥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六,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黃耆6分,芍藥4分,桂心1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癰腫。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五引《令李方》
【處方】桂心1兩,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丁香半兩,檳榔半兩,木瓜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臟風(fēng)冷,轉(zhuǎn)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豬肉、毒魚。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桂心1兩,高良姜1兩(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草豆蔻1兩半(去皮),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冷氣攻心,腹痛多嘔,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桂心3分,赤芍藥3分,獨活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芩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中風(fēng),脈浮,發(fā)熱往來,汗出惡風(fēng),項強,鼻鳴,干嘔。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桂心1兩,赤芍藥半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細(xì)辛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芎藭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木香半兩,桔梗3分(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邪入心,心痛連背,或上或下,腹?jié)M悶亂,神思不定,面色青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桂心2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半兩,干姜半兩(炮裂),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柴胡1兩(去苗),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項直腳冷,百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汗出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桂心1兩,當(dāng)歸(銼,微炒)1兩,大腹皮(銼)1兩,訶黎勒(煨,用皮)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木香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食毒,腹脹氣短,壅悶,不下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桂心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白術(shù)1兩,赤茯苓1兩,枳實半兩(嫩炒,令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汗過多,其人以手捫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桂心1兩,前胡(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皂莢灰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發(fā)表。主兩感傷寒,頭痛身熱,心胸悶亂。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生姜湯調(diào)下,頻服,不拘時候。以汗出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桂心3分,防風(fēng)3分(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3分,射干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獨活3分,細(xì)辛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痛。咽喉作聲,言語謇澀,心胸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桂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防風(fēng)1兩(去蘆頭),生干地黃1兩,赤芍藥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細(xì)辛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入腹(疒丂)痛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桂心3分,白術(shù)3分,厚樸1兩(祛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赤茯苓3分,五味子3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干姜半兩(炮裂,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xì)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外傷風(fēng)寒,頭目不利,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冷、豬魚、油膩。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3分,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虛羸黃瘦,五臟氣乏。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枚,煎至5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桂心1兩,獨活3分,葛根1兩(銼),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當(dāng)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3分(炙微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猝中風(fēng),半身不遂,舌強難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別名】解語散、桂附湯、解語湯、資壽解語湯
【處方】桂心1兩,羌活2兩,防風(fēng)2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赤箭1兩,羚羊角屑1兩,酸棗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舌強,失音不語,精神昏悶,半身不遂,口眼?斜,神氣不清,一切風(fēng)氣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解語散(《傳家秘寶》卷中)、桂附湯(《圣濟(jì)總錄》卷五)、解語湯(《簡易方》引《資壽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十)、資壽解語湯(《醫(yī)方大成》卷一引《簡易》)。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桂心半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1分(炙微赤,銼),葛根1兩(銼),赤茯苓半兩,澤瀉半兩,赤芍藥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3日,表猶未解,壯熱,頭目、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薄荷2-7葉,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衣蓋取汗,未汗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桂心1兩,甘遂半兩(煨令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栝樓1枚(取子用)。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結(jié)胸,心下堅實滿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桂心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赤茯苓1兩,赤芍藥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芎藭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愈后勞復(fù),頭痛壯熱,肢節(jié)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桂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白術(shù)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桂心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桂心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護(hù)心散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護(hù)心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真豆粉30克 乳香(凈末)9克 朱砂3克 甘草(末)3克
【制法】上共研極細(xì)。
【功能主治】護(hù)心解毒。治瘡毒內(nèi)攻,口干煩躁,惡心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滾湯調(diào)服,早晚二次。
【摘錄】《外科正宗》卷一
【處方】綠豆粉5錢,朱砂5分(水飛),乳香1錢(去油),黃蠟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護(hù)心,預(yù)防毒氣入內(nèi)。主一切疔毒。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
【摘錄】《揣摩有得集》
【處方】白蠟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預(yù)防杖瘡疼痛。主
【用法用量】未受刑先用滾黃酒沖服。
【摘錄】《良朋匯集》卷五
【處方】大黃1兩,沒藥3錢,乳香3錢,白蠟1兩,松香5錢,骨碎補5錢,當(dāng)歸1兩,麝香5分。
【制法】上藥各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夾傷。
【用法用量】豬板油1兩,將白蠟、松香同豬油在銅鍋內(nèi)化開后,將各藥末拌勻為膏藥,貼在傷處,外用油紙包裹,再用線纏住。輕者一膏即愈,重者須貼兩膏。夾棍傷重,大約4個月即可行動無虞矣。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處方】綠豆粉1兩,乳香5錢(去油),朱砂1錢,甘草1錢,燈草炭3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護(hù)心解毒。主瘡腫毒不破,致毒內(nèi)攻,口渴煩躁,惡心嘔吐;并治狗咬傷。
【用法用量】每服2錢,滾水調(diào)下,早、晚各1次,徐徐咽下,令時在胸膈?;蛴酶什?兩濃煎,即用此湯泛為丸。每服3錢。重者飲真麻油、真菜油,或白砂糖3-4兩,開水調(diào)服。俟神清接服醒消丸。
【摘錄】《治疔匯要》卷下
【處方】青靛2兩,雄黃5錢,麝香少許,蒼耳灰2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疔瘡煩躁作渴,惡毒攻心。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護(hù)心丸”(見《外科真詮》)。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
【處方】乳香(去油)1錢,山甲(土炒)2錢,官桂3分,蜈蚣1條。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起補空痘。主痘不起脹,毒將伏內(nèi)。
【用法用量】每服5-7分,酒調(diào)下。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別名】內(nèi)托散、乳香萬全散
【處方】真綠豆粉1兩,乳香半兩。
【制法】加燈心同研和勻。
【功能主治】出毒氣,預(yù)防毒氣內(nèi)攻。主疽疾初期,及毒氣沖心,嘔逆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生甘草濃煎湯調(diào)下,時時呷之。若毒氣沖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服至1兩,則香徹瘡孔中。凡有疽疾,1-3日之內(nèi),宜連進(jìn)10余服,方免變證,使毒氣外出。服之稍遲,毒氣內(nèi)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即危矣。4-5日后,亦宜間服之。
【各家論述】綠豆壓熱,下氣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腫毒。服之一兩,則香徹瘡孔中。
【摘錄】《本草綱目》卷二十四引《李嗣立外科方》
【處方】木耳(炒)5錢,乳香3分,沒藥3分,白蠟3錢。
【功能主治】預(yù)防刑傷杖痛。主
【用法用量】未受刑之先,熱酒調(diào)下。
【摘錄】《仙拈集》卷四
【處方】生綠豆衣1兩5錢,甘草節(jié)1兩,琥珀(同燈心研)1錢,乳香1錢,辰砂1錢,雄黃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預(yù)防瘡瘍腫毒毒氣內(nèi)陷。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心酒下。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處方】遠(yuǎn)志肉(去心,甘草水泡,炒)1兩5錢,綠豆粉2兩,甘草(炒)5錢,明乳香(箬上炒)2兩,辰砂(研細(xì),水飛)2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井口疽、脅癰、肚癰、穿骨疽、魚口、臀癰。
【用法用量】每服3錢,開水送下。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
【處方】雄黃3錢,珍珠2錢,血竭2錢,乳香1錢,沒藥1錢,兒茶1錢,象皮1錢,龍骨1錢,赤石脂(煅)1錢,麝香5分,冰片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金腮癛毒痄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用法用量】蒸法:用面作井圈,圍粘瘡口,勿令漏泄,次摻護(hù)心散于瘡口內(nèi),再次入藥油于井內(nèi),令滿,用紙條做捻燃之,初用1條,加至3-4條,預(yù)用絹帕蒙臉,以防油爆,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幾處則痛有幾處,至大痛時,以水濕紙滅燈,勿令口吹;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干為度;去面井,用地骨皮煎湯一碗,布蘸湯滴于瘡口內(nèi),以滴湯凈為度,用敷藥敷四周,以珍珠散摻瘡口內(nèi),黑膏蓋之;俟膿干時加象皮,未收口,內(nèi)服托里等藥。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
護(hù)心散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你知道豉心散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豉心散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豉心1合(炒令煙絕),黃連1兩半(去須),赤小豆1合,胡粉1兩(細(xì)研),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xì)研)。
【制法】上為末,研入胡粉、杏仁令勻。
【功能主治】身體生風(fēng)毒瘡,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以酥和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豉心2合,雄鼠糞3枚,白術(shù)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通1兩(銼),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后,飲食過多,脈候?qū)崝?shù),復(fù)發(fā)如初。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以上就是對于豉心散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fēng)。
春夏交際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個時刻,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容易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xiàn),中藥方劑在這些小病癥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加減涼膈散。
【處方】槐花(炒)、黃芩、陳皮、甘草、白芍、當(dāng)歸、連翹、丹皮。
【功能主治】大腸有熱,血裹糞而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連翹、黃芩、梔子、桔梗、黃連、薄荷、當(dāng)歸、生地、白芍、元參、甘草、枳殼、升麻。
【功能主治】三焦火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
【處方】連翹1錢,梔子5分,薄荷葉5分,淡竹葉5分,黃芩5分,桔梗5分,甘草(生)1錢5分。
【功能主治】六經(jīng)熱,及傷寒余熱不解,胸?zé)┑茸C。
【用法用量】上細(xì)切,作1服。水1盞半,煎至1盞,日3-5服。熱退即止。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一引東垣方
【處方】薄荷葉、生梔子、元參、連翹(去心)、生甘草、苦桔梗、麥冬(去心)、牛蒡子(炒,研)、黃芩。
【功能主治】疹已發(fā)而失音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九
【處方】鮮生地6錢,黃芩1錢5分,淡竹葉1錢5分,瓜蔞皮2錢,鮮石斛3錢,炒梔子3錢,銀花3錢,生甘草5分,元參心4錢,杏仁3錢,象貝2錢。
【功能主治】肺胃火盛,咳嗽痰粘,舌黃黑燥,脈數(shù),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
【摘錄】《鎬京直指》
【處方】連翹5分,片芩5分,山梔仁(炒)5分,枳實(炒)5分,前胡5分,大黃(酒炒)1錢,薄荷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急驚風(fēng)服清熱鎮(zhèn)驚湯未愈者。
【用法用量】水1鐘,煎5分,3歲以下者,分2-3次服之。微利1-2次痰熱自退,若已通利,則不必盡劑。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通過以上介紹,對加減涼膈散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加減涼膈散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jìn)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jìn)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藥方劑涵蓋了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調(diào)理,并對其有顯著地療效。涼血清腸散就是一種被廣泛應(yīng)用的方劑,你了解它的功效嗎?
【處方】生地黃 當(dāng)歸 芍藥各3.6克 防風(fēng) 升麻 荊芥各3克 黃芩(炒)黃連 香附甘草
【功能主治】涼血清腸。治大腸熱甚,腸風(fēng)下血,脫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六
【處方】生地黃1錢5分,當(dāng)歸1錢5分,芍藥1錢5分,防風(fēng)1錢,升麻1錢,荊芥1錢,黃芩8分,黃連8分,香附8分,川芎8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大腸熱甚脫肛。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觀聚方要補》卷六引《醫(yī)學(xué)統(tǒng)旨》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涼血清腸散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涼血清腸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涼血清腸散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涼血清腸散的藥效 。
眾所周知加味涼膈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可是大家對于加味涼膈散的功效了解多少呢?加味涼膈散到底應(yīng)該怎么吃呢?想知道這些的話,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連翹5分,片芩5分,山梔仁(炒)5分,枳實(炒)5分,前胡5分,大黃(酒炒)1錢,薄荷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
【用法用量】水1鐘,煎5分,3歲以下者,分2-3次服。服之微利1-2次,痰熱自退,若已通利,不必盡劑。
【摘錄】《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處方】大黃(酒炒)2錢,黃芩(酒浸)2錢,防風(fēng)2錢,荊芥2錢,羌活2錢,樸硝2錢,甘草2錢,連翹4錢,梔子仁1錢,薄荷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風(fēng)熱壅盛,耳腫痛。
【用法用量】加竹葉,水煎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一○三
【處方】大黃3兩,樸消3兩,甘草3兩,連翹4兩,滑石4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薄荷1兩,茯苓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淋閉。
【用法用量】每服1兩,加竹葉、蜜少許,水煎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九十一
【處方】大黃2兩,樸消2兩,甘草2兩,連翹4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薄荷1兩,柴胡1兩,檳榔1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瘴瘧,迷悶狂妄,啞不能言。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二十三
【處方】黃芩1錢,連翹(去心)1錢5分,山梔仁(炒)8分,薄荷8分,桔梗8分,竹葉10片,牛蒡子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妊娠口痛,口舌無瘡,及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黃連、荊芥、石膏、山梔、連翹、黃芩、防風(fēng)、枳殼、當(dāng)歸、生地、甘草、桔梗各等分,薄荷、白芷。
【功能主治】實火蘊熱積毒,二便閉塞,風(fēng)痰上壅,將發(fā)喉痹,胸膈不利,脈弦而數(shù)。
【用法用量】細(xì)茶為引,水煎服;或為細(xì)末,調(diào)服亦可。
【摘錄】《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八
【處方】白僵蠶(酒炒)3錢,蟬退(全)12枚,廣姜黃7分,黃連2錢,黃芩2錢,梔子2錢,連翹(去心)3錢,薄荷3錢,大黃3錢,芒消3錢,甘草1錢,竹葉30片。
【功能主治】大頭、瓜瓤等溫病危在旦夕。溫證羊毛,火郁于上,壯熱面赤,唇燥舌干,煩燥譫言,胸悶氣滯,脈象數(shù)實。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沖芒消,入蜜、酒冷服。
【各家論述】連翹、荷、竹,味薄而升浮,瀉火于上;芩、連、梔、姜,味苦而無氣,瀉火于中;大黃、芒消味厚而咸寒,瀉火于下;僵蠶、蟬退以清化之品,除疵疾之氣,以解溫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導(dǎo)下也。
【摘錄】《寒溫條辨》卷四
看完上面的對于加味涼膈散的相關(guān)描述后,大家是否感覺到了我們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偉大和神秘?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zhì)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辰砂寧心散。
【處方】人參(去蘆)1兩半,白茯苓(去皮)1兩半,木香(不見火)1兩,白術(shù)(炒)1兩,藿香葉(洗去土)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酸棗仁(別研)1兩,龍齒(別研)1兩,白附子(炮)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甘草(炙)1兩,牡蠣粉1兩,辰砂(別研)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心疾。男子婦人心血久虛,陰陽不和,憂愁思慮,睡臥不安,精神恍惚,五心煩熱,骨節(jié)酸疼,面如火爁,頭目昏眩,耳內(nèi)蟬鳴,虛氣獨行,中滿氣隘,口無津液,狀若飲酒。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7分,空心、食前、臨臥溫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
以上就是關(guān)于辰砂寧心散的相關(guān)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dá)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基本上一提到加味通心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加味通心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瞿麥穗、木通(去皮)、梔子(去殼)、黃芩、連翹、甘草、枳殼(去瓤)、川楝子(去核)、歸尾、桃仁(去皮尖,炒)、山楂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疒貴)癃疝,內(nèi)有膿血,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燈心、車前草煎湯,空心調(diào)下。
【摘錄】《醫(yī)宗必讀》卷八
【處方】瞿麥穗1兩,木通5錢,梔子仁(酒炒黑)5錢,黃芩5錢,連翹5錢,甘草梢5錢,川楝肉5錢,車前5錢,肉桂3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疝痛,水道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燈心20莖,竹葉10片,水煎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上面所講的就是關(guān)于加味通心散的一些小常識,這些方劑都是具有針對性的,而對于大多數(shù)朋友們來說,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是非常有必要的。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涼血消風(fēng)散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生地30克 當(dāng)歸9克 荊芥9克 蟬衣6克 苦參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消風(fēng)清熱。治脂溢性皮炎,人工蕁麻疹,玫瑰糠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本方從《外科正宗》消風(fēng)散增減而成。生地,當(dāng)歸、甘草涼血潤爆;知母、石膏清肌熱;荊芥、蟬衣消風(fēng),苦參、白蒺藜祛風(fēng)止癢。適用于血熱生風(fēng)、風(fēng)燥諸證,舌質(zhì)紅,脈弦滑數(shù)。治玫瑰糠疹可加紫草涼血清熱;人工蕁麻疹加紫草、桃仁。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以上就是本文對涼血消風(fēng)散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了解下。涼血消風(fēng)散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需達(dá)到的效果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