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蹄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馬蹄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白馬蹄散。
【別名】馬蹄散(《千金翼方》卷二十)。
【處方】白馬蹄(燒令煙盡)
【制法】上搗篩。
【功能主治】打傷,腹中瘀血;婦人血疾。
【用法用量】溫酒服3克,日三夜一。
【摘錄】《劉涓子鬼遺方》卷二
【處方】白馬蹄90克(燒令煙盡)栗子黃30克(陰干)桂心22克 蒲黃30克 龜殼60克(涂酥炙微黃)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傷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每服以溫酒調下6克,日三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別名】馬蹄散
【處方】白馬蹄。
【制法】燒令煙盡,治下篩。
【功能主治】避鬼氣惡毒,蠱疰不祥,破瘀結。主跌打腹中瘀血;亦治婦人血疾。
【用法用量】馬蹄散(《千金翼》卷二十)。
【摘錄】《鬼遺》卷二
【處方】白馬蹄(炙黃)1兩半,龜甲(醋炙)2兩,鱉甲(醋炙,去裙襕)2兩,牡蠣(煅)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帶下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白馬蹄3兩(燒令煙盡),栗子黃1兩(陰干),桂心3分,蒲黃1兩,龜殼2兩(涂酥,炙微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化瘀血為水。主傷折。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七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白馬蹄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那些不知道該不該選擇它的人,要根據醫(yī)生建議進行使用。
ys630.coM延伸閱讀
現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白馬毛散的制作方法。
【處方】白馬毛2兩,龜甲4兩,鱉甲18銖,牡蠣1兩18銖。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次。加至1匕半。下白者,取白馬毛;下赤者,取赤馬毛,隨色取之。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氣陷于下焦則白帶;血陷于下焦則赤帶。以澀藥止之,則未盡之帶留而不出;以利藥下之,則既損其中,又傷其下,皆非治也。白馬得干之剛,毛得血之余,血余可以固血,干剛可以利氣,固血則赤止,利氣則白愈,此用馬毛之意也。龜、鱉、牡蠣,外剛而內柔,離之象也,去其柔而用其剛,故可以化癥,可以固氣。化癥,則赤白之成帶者,無復中留;固氣,則營衛(wèi)之行不復陷下,營不陷則無赤,衛(wèi)不陷則無白矣。
【摘錄】《千金》卷四
對于白馬毛散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白馬蹄散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有著非常好的作用,效果也非常明顯。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白馬蹄散的中藥方劑以及白馬蹄散的處方和制法,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白馬蹄散
【別名】
馬蹄散(《千金翼方》卷二十)。
【處方】
白馬蹄(燒令煙盡)。
【制法】
上搗篩。
【功能主治】
打傷,腹中瘀血;婦人血疾。
【用法用量】
溫酒服3克,日三夜一。
【摘錄】
《劉涓子鬼遺方》卷二。
白蘞膏
【處方】
白蘞3兩,甘草(炙)3兩,青木香3兩,芍藥3兩,大黃3兩,玄參3兩。
【制法】
上為散,以少酢和稀糊。
【功能主治】
瘰疬息肉結硬。
【用法用量】
方中甘草,《圣濟總錄》作莽草。
【注意】
忌豬肉、五辛、熱肉、飲酒、熱面。
【摘錄】
方出《外臺》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馬蹄散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獨到的了解了吧!這白馬蹄散中藥方劑雖然效果不錯,但還是請到醫(yī)院就收正規(guī)的治療哦!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白馬陰莖。
【別名】白馬莖(《本經》)。
【來源】為馬科動物 馬 的 雄性外生殖器 。
【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
【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以粗布拭上皮,并干羊血了,細銼用也。"
【性味】甘咸,溫。
【功能主治】補腎益氣。治陽痿精衰,虛弱羸瘦。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劑。
【注意】《本草經疏》:"凡陰虛火盛者不得服。"
【附方】益丈夫陰氣:白馬莖,陰干者,末,和蓯蓉蜜丸,空心酒下四十丸,日再,百日見效。(孟詵)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1.《綱目》。
以上就是對中藥白馬陰莖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白馬陰莖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白馬骨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馬骨吧。
【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草藥》),天星木、涼粉草、細牙家、白點秤(《廣西中藥志》),雞骨頭草、雞腳骨(《浙江民間草藥》),路邊姜(《四川中藥志》),雞骨柴、千年勿大、白馬里梢、野黃楊樹、永勿大、米篩花、凍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 白馬骨 或 六月雪 的 全草 。
【原形態(tài)】①白馬骨
【性狀】干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縱裂隙,栓皮往往剝離。嫩枝淺灰色,節(jié)處圍有膜質的托葉,花叢生枝頂,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質。枝質稍硬,折斷面帶纖維性。葉大部脫落,少數留存,綠黃色,薄革質,卷曲不平,質脆易折斷。產廣西、廣東、四川、貴州、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化學成份】六月雪全草含甙類及鞣質。
【性味】苦辛,涼。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治風濕腰腿痛,痢疾,水腫,目赤腫痛,喉痛,齒痛,婦女白帶,癰疽,瘰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燒灰淋汁涂,煎水洗殘搗敷。
【附方】①治水?。喊遵R骨莖葉煮汁服。(《本草拾遺》)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1.《本草拾遺》:白馬骨生江東,似石榴而短小對節(jié)。
雖然白馬骨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白馬骨根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常要用到白馬骨根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白馬骨根的幾個方面。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 白馬骨 或 六月雪 的 根 。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
【性味】《草木便方》:"涼。"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白帶,白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
【附方】①治齒痛:路邊荊根一至二兩。水煎去渣,打鴨蛋二枚,同煎服。(《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摘錄】《*辭典》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白馬骨根,原來白馬骨根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也是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表現。而且也容易導致人體出現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白馬莖丸的做法。
【處方】白馬莖8分,赤石脂8分,石韋8分,天雄8分,遠志8分,山茱萸8分,菖蒲8分,蛇床子8分,薯蕷8分,杜仲8分,肉蓯蓉8分,柏子仁8分,石斛8分,續(xù)斷8分,牛膝8分,栝樓根8分,細辛8分,防風8分。
【制法】上為末,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空房獨怒,見敵不興,口干汗出,失精,囊下濕癢,尿有余瀝,卵偏大引疼,膝冷脛酸,目中(目巟)(目巟),少腹急,腰脊強。
【用法用量】每服4丸,酒送下,1日2次。7日知,加至20丸,1月百病愈。
【摘錄】《千金》卷二十
上文介紹了白馬莖丸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采納后好好利用白馬莖丸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對馬蹄當然大家都比較熟悉吧,它是一種大水田中生長的植物,而我們平時吃的是它的地下的莖。它產于印度。馬蹄的價值很高,而對于它的價值或許大家還不太了解,所以我們就可以從馬蹄的功效與作用當中了解到它的價值。
專家講,在馬蹄中磷的含量是比較高的,而磷是能夠促進身體生長發(fā)育的一種元素,并且對于人體能夠起到維持生理功能的效果,并且對牙齒骨骼的發(fā)育也不錯。下面就具體的給大家介紹一下馬蹄的功效與作用。
荸薺入藥,歷史悠久,自古入藥。中醫(yī)認為,荸薺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化痰、開胃消食、生津潤燥、明目醒酒的功效,臨床適用于陰虛肺燥、咳嗽多痰、煩渴便秘、酒醉昏睡等癥的治療。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jié),吃荸薺有利于流腦、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中醫(yī)臨床上常用馬蹄配成“雪羹湯”清熱去痰,降血壓和治療大便干硬。
降壓作用:荸薺汁加鮮藕汁、梨汁、鮮蘆根汁、麥冬汁一起,稱為“五汁飲”,用于生津消熱、降低血壓。
治食道癌:荸薺10只,帶皮蒸煮,每日服食。
治咽喉腫: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5克。
預防流感:鮮荸薺250克,甘蔗1根,切段,入鍋煎煮,熟而食之,有清熱消炎,生津止渴之效,適于發(fā)熱后期之心煩口渴和低燒不退,還可預防流感。
通腸利便:荸薺500克,煮熟搗爛,加鹽、姜、豆粉,擠成丸子,油炸后撈起。生粉勾芡成鹵,澆在丸上,味鮮滑口,可消食開胃,利腸通便。
治痔瘡:痔瘡患者常食荸薺也大有益處。
對于馬蹄的功效與作用我們都有所了解,不過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馬蹄的,像脾腎虛寒的人不能服用,還有就是有血淤的人也不太適合服用。而對于兒童與發(fā)燒的病人是最適合服用的。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際間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學醫(yī)的都受到了西醫(yī)的嚴重影響,學習中醫(yī)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這就造成了大家對中藥的了解也是越來越少。下面就來說說白馬鬃鈴花這種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
【原形態(tài)】大白花杜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8m。小枝粗壯,無毛,幼枝綠色,初被白粉。葉簇生于枝頂;葉柄長1.5-3cm,粗壯,上面近平坦,具槽;葉片厚革質,長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5-15cm,寬3-5cm,先端鈍或圓形,具短凸尖,基部楔形或鈍,有時圓形或近心形:葉面光澤、側脈12-16對,纖細,有密網紋,兩面微"隆起。傘房狀花序頂生,有花8-10朵,總花序軸長約3cm,疏生腺體;花萼小,杯狀,6-7裂,邊緣疏生腺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3-5m,白色或帶薔薇色,有時有淡綠色或粉紅色斑點,里面基部有毛,裂片6-8,近圓形,先端有微缺;雄蕊,12-16,不等長,花絲基部有微毛;雌蕊長4-4.5cm,子房圓柱形10室,密生腺體,花柱綠色,被白色或淡黃色腺體。蒴果長圓柱形,長4cm?;ㄆ?-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000-3600m的林下或灌叢中。
【化學成份】花瓣中含脂類(lipid),蛋白質(prOtein)等。
【性味】味酸;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止咳;固精。主久咳;遺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白馬鬃鈴花,白馬鬃鈴花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白馬鬃鈴花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說到馬蹄丸,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種藥方,但是這個藥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曉。那么,下面就來一一介紹一下。
【處方】白馬蹄(炙焦)1兩1分,白石脂1兩1分,禹余糧(醋淬3-5遍)1兩,牡蠣粉1兩,龍骨1兩,烏賊魚骨(去甲)1兩,白僵蠶4兩(炒),熟干地黃(焙)7兩半,當歸(切,焙)9兩,附子(炮裂,去皮臍)9兩,甘草6兩(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血臟虛冷,經血不止,或赤或白,或五色相雜。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或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白馬蹄5兩,白馬鬐毛4兩,蒲黃4兩,鹿茸4兩,禹余糧4兩,白芷4兩,續(xù)斷4兩,小薊根4兩,人參10兩,干地黃10兩,柏子仁10兩,黃耆10兩,茯苓10兩,當歸10兩,烏賊骨10兩,伏龍肝3兩,蓯蓉3兩,艾葉3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崩中帶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1日2次。加至40丸。
【摘錄】《雞峰》卷十五
【處方】白馬蹄4兩,禹余糧4兩,龍骨3兩,烏賊骨2兩,白僵蠶2兩,赤石脂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漏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不知,加至30丸。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馬蹄得干金在下之健體而入肝;僵蠶得燥金之剛氣而制木;余糧、赤石脂以固血之脫;龍骨、烏賊以固氣之脫。蓋肝主疏泄而藏血:疏泄者氣脫,氣脫則血不藏。以金平之,而健其升;以血澀之,而固其氣,宜其為治漏之要藥也。
【摘錄】《千金》卷四
上面介紹了馬蹄丸的做法,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帶給我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飲用一些方劑還是有好處的。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馬蹄草這種藥材。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 薄葉驢蹄草 的 全草 或 根 。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5~60厘米。根莖短,叢生白色須根。莖直立或斜上,中空。基生葉叢生,腎圓形或卵狀圓心臟形,長4.5~6厘米,寬6~10厘米,基部深心形;葉緣具鈍齒或齒牙狀;葉柄長24~36厘米;莖生葉疏生,1~3片,形小,具短柄或幾無柄;葉質柔軟,掌狀脈萌面均稍隆起.花1~3朵,頂生,花梗長4~6厘米;花被通常5瓣,卵狀橢圓形,長13毫米左右,亮黃色;雄蕊多數,黃色,花絲短;心皮5~8,狹長。蓇葖果無柄,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左右,頂端具短嘴;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水溝邊、雜林草叢等潮濕處。分布我國東北地區(qū)及陜西、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治發(fā)痧,跌傷,扭傷。
【附方】①治發(fā)痧:馬蹄草四至五錢,加檻木、醉魚草、大葉烏梢(豆科胡枝子)、仙鶴草各三至四錢。水煎,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馬蹄草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合的基礎上再食用。
馬蹄蕨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常要用到馬蹄蕨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馬蹄蕨的幾個方面。
【別名】馬蹄樹、觀音座蓮、地蓮花
【來源】蕨類蓮座蕨科蓮座蕨屬植物 福建蓮座蕨 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 帶葉柄的根狀莖 入藥。全年可采,去雜質曬干。
【性味】淡,涼。
【功能主治】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損傷,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蛇咬傷,疔瘡,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1錢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適量,鮮根莖搗爛敷或干根莖磨汁涂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陸川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馬蹄蕨以及馬蹄蕨的特點,可以知道馬蹄蕨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