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平胃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調氣平胃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中藥方劑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常見的種類比較多,我們在選擇時,要根據(jù)自身疾病需求進行,下面就來介紹一種:調氣平胃散。
【處方】木香 烏藥 白豆蔻仁 檀香 砂仁各3克 藿香3.6克 蒼術4.5克 厚樸(姜汁炒)陳皮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芳香辟穢,調氣和中。主冒犯不正之氣,胃氣不和,腹痛脹滿。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一
【別名】調氣和胃散
【處方】白豆蔻2錢,丁香2錢,檀香2錢,木香2錢,藿香4分,砂仁4錢,甘草6錢,蒼術8錢,厚樸5錢,陳皮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卒暴尸厥,觸犯邪氣,昏暈卒倒無所知。胃氣不和,脹滿腹痛。
【用法用量】調氣和胃散(《赤水玄珠》卷十六)。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三十九
【處方】厚樸(姜炒)1錢半,陳皮1錢半,蒼術1錢半,甘草8分,砂仁8分,檀香8分,白豆蔻(去殼,微炒)8分,藿香8分。
【功能主治】穢氣感觸,或冒寒邪,脹滿腹痛,惡心。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溫服。
【摘錄】《會約》卷八
以上就是對調氣平胃散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相關閱讀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木香調胃散,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木香4.5克,陳皮4.5克,甘草4.5克,三棱3克,莪術3克,車前子3克,大腹皮3克,紅豆3克,砂仁3克,蒼術3克,木通3克,山楂3克,川萆解4.5克,生姜皮1.5克。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利水消腫。主肝郁脾虛。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水煎服。
【摘錄】《胎產新書》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木香調胃散結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木香調胃散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只要一提到調肝散,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是由幾種中藥材組成的,但你知道具體是哪幾種嗎?它們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半夏(制)0.9克 辣桂 宣木瓜 當歸 川芎 牛膝 細辛各0.6克 石菖蒲 酸棗仁(湯浸,去皮,微炒)甘草(炙)各0.3克
【制法】上藥銼細。
【功能主治】主郁怒傷肝,發(fā)為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十八
【處方】細辛2兩,柏實2兩,蕤仁1兩,甘草(炙)1兩,羊肝1具(去脂膜,炙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氣之少,眼視(目巟)(目巟),面目青,眼中眵淚,不見光明。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酒送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菜、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摘錄】《外臺》卷二十一引《深師方》
【處方】半夏(制)3分,辣桂2分,宣木瓜2分,當歸2分,川芎2分,牛膝2分,細辛2分,石菖蒲1分,酸棗仁(湯浸去皮,微炒)1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郁怒傷肝,發(fā)為腰痛。小腹偏左結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5片,大棗2個煎服。
【摘錄】《直指》卷十八
【處方】犀角2錢(如無,以升麻代之),大黃2錢(銼炒),桑白皮2錢,釣藤2錢,甘草(炙)5錢,天花粉2錢,石膏(煅)2錢,黃芩2錢,木通2錢,荊芥2錢,防風2錢,牛蒡子(炒)2錢,紫草2錢,陳皮(去白)2錢,龍膽草(去蘆)2錢。
【制法】上銼為末。
【功能主治】令痘瘡不入目。主痘瘡熱毒大盛者。
【用法用量】白水煎,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四○四
【處方】當歸、生地、白芍藥、川芎、柴胡、山梔、黃芩、廣皮、甘草。
【功能主治】肝虛勞傷,筋攣煩悶,眼目赤澀,毛焦色夭,腹痛,指甲痛,咳則脅下痛,口苦口酸,筋骨酸疼,寒熱咳逆,肝血不足而有火者。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別名】犀角湯
【處方】犀角屑1分,草龍膽半分,黃耆半兩(炙銼),大黃1分(炒過),桑白皮1分(炙銼),鉤藤鉤子1分,麻黃1分(去根節(jié)),石膏(別研)半兩,栝樓實半兩(去瓤皮),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敗肝臟邪熱,解散斑疹余毒,令瘡疹不入眼目。主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風勝氣實,心肝血熱,津液內燥,大便不通,毒氣上盛,表熱未散者。
【用法用量】犀角湯(《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各家論述】《奇效良方》:方中栝樓、大黃治內燥;鉤藤、龍膽治風血熱;桑白皮、石膏治上焦熱;麻黃、黃耆散肌熱;犀角、甘草解毒熱。
【摘錄】《斑疹備急》
看完了上文對于調肝散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大家在生活中聽說過茶調散嗎,它對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知道茶調散應該怎么吃,建議大家在食用時了解一下。
【處方】川芎36克 甘草(炙)香白芷 香附子 防風(去蘆)細辛 砂仁各30克 薄荷葉(去毛)60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頭風、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6克,食后茶調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川芎1兩,防風1兩,羌活1兩,甘草半兩,木賊1兩,石膏(炒)1兩,石決明(煅)1兩,荊芥1兩,薄荷葉1兩,甘菊花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一切風腫癢痛,翳,爛弦,風氣眼淚。
【用法用量】每服2錢,清茶調下。
【摘錄】《急救仙方》卷三
【處方】石膏(碎,研)2兩,羌活(去蘆頭,生用)1兩,蒼術(去皮)1兩,甘草(半生半炙)1兩,芎藭1兩,茵陳蒿1兩,荊芥穗1兩,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用臘茶末1錢匕,同蔥白煎湯,點熱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別名】二仙散
【處方】瓜蒂不拘多少,好茶中停。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催吐,發(fā)汗。主伏梁起于臍,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先以本方吐之兼汗,以禹功導水等奪之;一切沉積水氣,兩脅刺痛,中滿不能食,頭目眩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齏汁調下,空腹用之。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
【處方】川芎1兩2錢,甘草(炙)1兩,香白芷1兩,香附子1兩,防風(去蘆)1兩,細辛1兩,砂仁1兩,薄荷葉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神。主頭風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1-2錢,食后茶調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一
【處方】藿香半兩,香附子半兩,甘草2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男女頭風攻注,頭目昏暗,睛疼。
【用法用量】食后蔥茶調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
【別名】茶酒調散
【處方】菊花、細辛(去苗葉)、石膏(研)、莎草根(炒去毛)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定偏正頭痛。清爽神志,通和關竅,消惡汗。主首風。諸風,痰壅目澀,昏眩頭疼,心憒煩熱,皮膚痛癢,風毒壅滯。
【用法用量】茶酒調散(《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三引《醫(yī)林》)?!夺t(yī)統(tǒng)》本方用法:為細末,茶、酒任調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五
【處方】香白芷2兩半(炒),川芎1兩(銼,炒),甘草1兩(銼,炒),川烏頭半兩(炮,銼)。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偏正頭風,諸藥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好茶少許,薄荷3葉,沸湯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五引《余居士選奇方》
【處方】滑石2兩,石膏2兩,黃芩2兩,桔梗2兩,甘草2兩,薄荷1兩,荊芥1兩,防風1兩,川芎1兩,當歸1兩,麻黃1兩,連翹1兩,白芍1兩,大黃1兩,樸消1兩,白術5錢,黑山梔5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清熱消痰。主冒風初起,鼻塞噴嚏,頭痛聲重,外寒內熱,痰嗽咽干,二便結澀,內火有余。
【用法用量】每服3錢,午后、臨睡用濃茶或白湯調下。
【摘錄】《活人方》卷三
【處方】川芎、白芷、荊芥、黃芩、石膏、薄荷、茶葉、生姜。
【功能主治】內熱頭痛。
【用法用量】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三
【處方】防風、羌活、柴胡、甘草、當歸、黃芩、生地、川芎、天花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胬肉攀睛,紅障壅上者。
【用法用量】砂糖水、茶調下。
【摘錄】《異授眼科》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茶調散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
人類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酒調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酒調散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當歸、川芎、赤芍、黃芩、梔子、木通、防風、龍膽草、大黃。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白陷魚鱗外障。
【用法用量】老酒調下。
【摘錄】《眼科全書》卷五
【處方】牛蒡子5錢(炒),紫草半錢,麻黃(去節(jié))半錢,臭椿子(去皮,為末)1錢,當門子5粒(末1字)。
【功能主治】小兒瘡疹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1字、半錢,以溫酒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玉訣》
【處方】當歸1兩,甘草1兩,大黃1兩,赤芍藥1兩,菊花1兩,桔梗1兩,蒼術1兩,桑螵蛸1兩,麻黃1兩,羌活1兩,茺蔚子1兩,連翹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飛塵入眼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酒調下。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處方】槐花、梔子、牛蒡子、防風、蛤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眼睛白仁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入酒少許調服。
【摘錄】《銀海精微》卷下
通過上面對酒調散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說到養(yǎng)生,很多人會侃侃而談,由此可知,大家對于養(yǎng)生的關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藥方劑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藥方劑調氣散的有關介紹。
【處方】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6克 藿香 甘草(炙)各24克 砂仁12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氣厥。
【用法用量】每服6克,入鹽少許,沸湯調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
【處方】檳榔1錢半,紫蘇1錢半,枳殼1錢半(炒),青皮1錢半(炒),郁金1錢半,烏藥1錢半,香附3錢(炒),厚樸1錢半(制),澤瀉1錢半,桔梗8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肢面浮腫,腹脹便閉,脈弦實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氣實肝脾,邪更閉遏,而濕伏不化,故肢面浮腫,腹脹便閉。檳榔、枳實破滯寬脹;紫蘇、厚樸散腫除滿;烏藥散濁氣以順氣;青皮破滯氣以平肝;郁金散氣解郁;香附解郁調經;桔梗利咽膈;澤瀉通利膀胱;生姜之溫散,佐降藥以通閉結也。使邪解氣行則肝脾調和,而胃氣無不化,安有大便不通腹脹不退乎?此散腫寬脹之劑,為氣壅邪遏之專方。不論男婦,皆可施治。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十九
【處方】木香、烏藥、厚樸(姜制)、白芷、青皮、杏仁(去皮尖)、蒼術(米泔水浸炒)、陳皮、前胡、桔梗、甘草梢。
【功能主治】跌打損傷昏暈者。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棗,用水煎,先以淡鹽湯灌醒,然后服此。
【摘錄】《傷科匯纂》卷七
【處方】生姜半兩,蔥1莖(根葉并用),鹽1捻,豆豉30粒。
【功能主治】老人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搗爛,安臍中。良久即通。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
【處方】沉香、木香、藿香、蘇梗、砂仁、白豆蔻、甘草、白檀香。
【功能主治】氣結腹痛。氣食相凝脾家,中氣郁結,胸腹脹滿,痛應手背,失氣則痛減,氣閉則痛甚,脈沉者。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木香5分,檳榔7分,陳皮8分,甘草3分,青皮(麩炒)1錢,紫蘇5分,香附1錢,半夏8分,乳香3分,沒藥3分。
【功能主治】氣滯于內,胸膈虛痞,腹中刺痛。
【用法用量】用水2鐘,生姜3片,煎至8分,溫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三
【處方】白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3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4-5歲,腹內冷熱不調,不能食飲。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盞,入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放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木香1錢,香附1錢,厚樸1錢,人參1錢,橘皮1錢,藿香1錢,甘草(炙)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變蒸。吐瀉,不乳多啼。
【用法用量】每服3字,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直指小兒》卷一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調氣散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調脾散,那么調脾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蒼術(米泔浸1宿,冬浸2宿,銼,焙干,炒赤色,秤)8兩,厚樸(去皮,姜汁炒)5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胃少有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燒鹽湯點7分盞服?;蛴盟?盞,生姜3片,大棗2個,水煎7分,食前服,或作銼散。可常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續(xù)易簡方》
【處方】三棱1兩,莪術1兩,麥芽半兩,胡椒2錢,縮砂3錢,川芎2錢,茴香2錢,甘草3錢,青皮3錢,陳皮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順經調氣。主婦人肺經有病,熱氣上沖,經氣行時,血反上行而吐者。
【用法用量】米飲調下。
【摘錄】《急救仙方》卷六
【處方】炒白術、炒白芍、白茯苓、陳皮、甘草、木香、砂仁、官桂、麥芽。
【功能主治】溫脾胃。主小兒虛寒作瀉,或傷冷乳即作渴,瀉青白色,或腹痛,或兼吐乳食。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大棗1個,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處方】白術7錢,茯苓7錢,白芍5錢,神曲5錢,炙草3錢,香附3錢,厚樸3錢,木香3錢,砂仁5錢,蓮子5錢,訶子肉5錢,苡仁5錢,楂肉5錢,豆蔻(去凈油)5錢,陳皮4錢。
【制法】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健脾消積,制肝行氣。主小兒痘瘡虛寒泄瀉,糞清白而無聲,小便清白,瀉時滑溜而不自知,或溏泄者。
【用法用量】米清湯送下。
【摘錄】《種痘新書》卷三
【處方】白術、白茯苓、陳皮、防風、木通、荊芥穗、甘草稍、當歸、川芎、懷生地、黃芩、連翹。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胎毒熱在胸膛,啼聲引努力氣,傷人根本,臍突虛腫,按之有聲,軟而不痛者。
【用法用量】每用以半匙乳汁和飲少許。
【摘錄】《幼科指掌》卷三
對于調脾散的功效和性質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