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氣散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正氣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季節(jié)的交替容易引發(fā)一些疾病,讓人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中藥方劑有益健康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方劑大正氣散。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厚樸(姜汁制)桂心 甘草(炙)干姜(炮)陳皮各30克 茱萸15克(微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瘴瘧,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同煎至160毫升,熱服,不拘時。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
【處方】厚樸(姜制,炒)藿香葉 半夏(湯泡七次)橘紅 白術各30克 甘草(炙)檳榔 桂枝(不見火)枳殼(去瓤,麩炒)干姜(炮)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ys630.coM
【功能主治】主脾胃怯弱,風寒濕氣內(nèi)侵,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棗子2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當歸半兩,香附子(炒)半兩,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2錢,木香2錢,白姜3錢,白術3錢,縮砂仁3錢,桂心3錢,大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補虛,快氣。主腹脅疼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8分,去滓,空心熱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引陳必勝方
【別名】大正氣湯
【處方】厚樸(姜制炒)1兩,藿香葉1兩,半夏(湯泡7次)1兩,橘紅1兩,白術1兩,甘草(炙)半兩,檳榔半兩,桂枝(不見火)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干姜(炮)半兩。
【功能主治】脾胃怯弱,風寒濕氣傷動沖和,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用法用量】大正氣湯(《赤水玄珠》卷五)。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引《濟生》
【處方】白茯苓(去皮)4兩,黃耆(蜜炙)4兩,陳橘皮(去白)4兩,白術(麩炒)4兩,川芎(炒)2兩,甘草(炙)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干葛(生)2兩,烏藥(去心)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山藥(炮)2兩,白姜(炮,洗)1兩,紅豆(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補壯脾元,平順胃氣,調(diào)和臟氣。主真陽不足,臟氣虛弱,榮衛(wèi)損耗。頭目昏暗,耳鳴重聽,四肢瘦倦,胸膈痞滿,面色萎黃,畏風怯冷,肚腹時痛,噫氣吞酸,惡心嘔逆,不進飲食,心松盜汗;或陰伏下焦,足脛如冰,血氣虛竭,陰陽失守,冷熱相搏,四肢煩疼,或發(fā)寒熱;及陰證傷寒,氣虛感冷等癥。
【用法用量】若空腹常服,令人飲食進美,血氣充盛。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四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1兩,厚樸(姜汁制)1兩,桂心1兩,甘草(炙)1兩,干姜(炮)1兩,陳皮1兩,茱萸半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山嵐瘴氣,發(fā)作寒熱,遂成瘧疾;霍亂嘔瀉,一切氣疾。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同煎至7分,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三因》卷六
大正氣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大正氣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Ys630.com相關知識
你知道參附大正氣散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參附大正氣散治療呢?參附大正氣散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附子1個(炮,去皮臍),人參(去蘆,不用北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藿香葉半兩,縮砂仁半兩,檳榔半兩,白術半兩,白茯苓半兩,益智仁半兩,草果仁(煨,去殼)半兩,丁香(不見火)半兩,陳皮(去白)1兩,粉草(炙)1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肉桂(不見火)1兩,烏藥(炒黃)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青皮(去白)1兩,黃耆(擘開,鹽水浸1宿)1兩,厚樸(姜制)1兩,沉香(不見火)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羅過。
【功能主治】順氣快脾,進美飲食。主男子婦人虛弱,及瘧安后體虛。
【用法用量】每次2錢,水1大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空心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三引《經(jīng)驗良方》
在我們閱讀完上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參附大正氣散不僅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是治病的良方,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了解參附大正氣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哦!
加減正氣散是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的理念下研究出來的,治療效果很好,無副作用。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擾,一起來看一下加減正氣散的相關知識。
【處方】藿香葉、半夏(研細,用姜汁搜和,炙黃色)、厚樸(去皮,姜炙)、陳皮(去白)、甘草(炙)、白茯苓、草果子仁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傷寒傷風,不論表里。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7分,食前稍熱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七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藿香、蒼術(米泔浸炒)、厚樸(姜汁炒)、陳皮、砂仁、香附、半夏(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藿亂。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枚,燈心1團,水煎,溫服。
【摘錄】《回春》卷三
最后提醒下加減正氣散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開胃正氣散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開胃正氣散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開胃正氣散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合養(yǎng)生。
【處方】丁香 沉香 藿香 黃橘皮 半夏 厚樸 甘草、人參各3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元氣不足,邪氣乘襲。胸膈噎悶,不思飲食,或氣痞多痰,或嘔逆瀉利,或氣結腫滿,山嵐瘴氣,久不能除,寒熱時作,體弱贏瘦,中暑煩躁,痰逆頭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二十
【處方】丁香1兩,沉香1兩,藿香1兩,黃橘皮1兩,半夏1兩,厚樸1兩,甘草1兩,人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真元虧耗,榮衛(wèi)勞傷,邪氣乘襲,陰陽交錯,胸膈噎悶,不思飲食,或氣痞多痰,或嘔逆瀉痢,或氣結腫滿,或山嵐瘴氣久不能除,寒熱時作,羸瘦劣弱;中暑煩躁,痰逆頭眩;傷寒陰陽不正,變證多端。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二十
【處方】厚樸1兩,半夏1兩,生姜4兩,陳橘皮3分,藿香葉3分,甘草3分,人參3分,白術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痰和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1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八
看了上面對于開胃正氣散這種中醫(yī)方劑的簡單介紹,大家是否對它有所了解呢?其實方劑的種類還有很多,一些新的方劑也正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我們期待它的更好的發(fā)展。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一加減正氣散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一加減正氣散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藿香根6克 厚樸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廣陳皮3克 神曲5克 麥芽5克 綿茵陳6克 大腹皮3克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理氣和中。治三焦?jié)裼?,升降失司,脘腹脹滿,大便溏垢不爽。
【用法用量】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看了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像一加減正氣散這種方劑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尤其是比較傳統(tǒng)的朋友對于方劑更是情有獨鐘。隨著中國歷史的不斷演變和推進,對于方劑的分類也越來越細分,經(jīng)過不同工藝的處理,各方面也都有所改善,相信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二加減正氣散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藿香梗9克 廣皮6克 厚樸6克 茯苓皮9克 木防己9克,大豆黃卷6克 川通草4.5克 薏苡仁9克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宣通經(jīng)絡。主濕郁三焦,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身體疼痛,舌苔白,脈象模糊者。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備注】方中藿香梗、厚樸、陳皮化中焦之濕;防己、薏苡仁宣通經(jīng)絡之濕;豆卷、通草利濕淡滲,使邪從小便而去。且利小便又有實大便之效。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二加減正氣散的作用很多,對于一些病癥真的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大家在服用的時候還是要多了解一些,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吃,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不換金正氣散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不換金正氣散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不換金正氣散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蒼術、橘皮、半夏曲、厚樸(姜制)、藿香,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個,煎至一鐘,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厚樸(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蒼術(米泔浸)、陳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為散。
【功能主治】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頭疼壯熱,腰背拘急;五勞七傷、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亂吐瀉,臟腑虛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物。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普賢正氣散(《證治準繩·類方》卷四)。
【處方】厚樸(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爁)半夏(煮)蒼術(米泔浸)陳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頭痛壯熱,腰背拘急;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赤白下利;五膈氣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2枚,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毒物。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人參、五味、麥冬、杏仁。
【功能主治】痘瘡,觸犯邪氣者。
【各家論述】觸犯邪氣,入則正氣虛,驅邪不主扶正,則邪未必能驅。此用和平扶正之藥,無過于生脈散之三味,所以五味、人參、麥冬,大有見也;大凡氣一觸則滯,更加杏仁以佐之。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三
【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木香、鮮藿香。
【功能主治】表邪發(fā)熱。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厚樸(姜炒)1錢,蒼術(米泔水泡)1錢,陳皮(去白)1錢,半夏(制)1錢,藿香葉(凈)1錢,甘草(炙)1錢,草果5分。
【功能主治】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主一切山嵐瘴氣,八般瘧疾,四時傷寒,五種膈氣,腹痛脹滿,吞酸噫氣,噎塞干嘔,惡心;內(nèi)受寒濕,外感風邪,頭痛頭眩,鼻塞;及一切霍亂時氣,不伏水土。
【用法用量】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七十六
【處方】厚樸(姜汁炒)、陳皮(去白)、蒼術(米泔浸)、半夏(洗)、白茯苓、紫蘇葉各等分,甘草減半,神曲(炒,研細末,另入藥)等分。
【功能主治】傷濕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除神曲末,用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1盞,去滓,入曲末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七
【處方】陳皮、厚樸(姜制)、藿香葉、半夏(姜炒)、甘草。
【功能主治】瘡痘正出之時,被天氣寒冷所折,內(nèi)為乳食所傷,氣血壅遏,榮衛(wèi)不和,毒氣返復而出。
【用法用量】上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枚,紫草并糯米同煎服。
【摘錄】《便覽》卷四
【處方】蒼術(米泔浸,炒)4兩,厚樸(姜汁拌炒)4兩,粉甘草(炙)2兩,橘紅(焙)3兩,藿香葉2兩,半夏(姜制)2兩,木香(濕紙裹煨)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
【功能主治】癰疽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外科精要》卷下
看了上面關于不換金正氣散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藿香正氣散在中醫(yī)學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的一些醫(yī)學研究上認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識下藿香正氣散這種方劑吧。
【處方】藿香(二錢),紫蘇(去梗.一錢半),厚樸(姜制.炒)、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洗七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術,各一錢。甘草(炙.一錢二分)。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泄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處方】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藿香(去土)三兩,甘草(炙)二兩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術 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發(fā)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至100毫升,熱服。如欲出汗,覆蓋衣被。
【備注】方中藿香芳香化溫,和中止嘔,并能發(fā)散風寒,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香化濁;厚樸、陳皮、半夏曲行氣燥濕,和中消滯;白術、茯苓健脾去濕;大腹皮行氣利溫;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棗、甘草調(diào)合脾胃,且和藥性。諸藥合用,共成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藿香1錢,砂仁1錢,厚樸1錢,茯苓1錢,紫蘇1錢,陳皮1錢,白術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憎寒壯熱,胸膈滿悶,口吐黃涎之類。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一
【處方】藿香1錢,川樸8分,甘草8分,茯苓2錢,制半曲1錢半,薄荷8分,陳皮1錢,蘇梗1錢,白術8分,建曲1錢半,大腹皮1錢,豆豉1錢半。
【功能主治】夏令外感風寒,身溫無汗,吐瀉交作者。
【摘錄】《溫熱經(jīng)解》
【處方】桔梗1錢,大腹皮1錢,紫蘇1錢,茯苓1錢,厚樸(制)1錢,甘草(炙)5分,藿香1錢5分。
【功能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熱服。
【各家論述】《馮氏錦囊秘錄》: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nèi)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nèi)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厚樸、大腹苦辛通其內(nèi)滯;藿香為君主,內(nèi)可和中,外可解表,統(tǒng)領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矣,故名藿香正氣。
【摘錄】《內(nèi)科摘要》卷下
【處方】藿香1錢半,甘草(炙)5錢,腹皮5錢,白芷5錢,白術5錢,桔梗5錢,陳皮5錢,厚樸5錢。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瀉虛腫,疳傷。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幼科證治大全》
【處方】藿香葉、厚樸(制)、半夏(制)、甘草(炙)、蒼術(米泔浸1宿,炒)、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嘔。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半盞,加生姜3片,大棗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大腹皮1兩,白芷1兩,茯苓1兩,枳殼1兩,羌活(去蘆)1兩,獨活(去蘆)1兩,川芎1兩,防風1兩,半夏1兩,荊芥1兩,薄荷1兩,桑白皮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疾,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逆,霍亂吐瀉,臟腑虛鳴,山嵐瘴氣,遍身虛腫;婦人胎前產(chǎn)后;小兒脾疳。
【用法用量】每服5錢重,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如要汗,加連須蔥白1根,同煎。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六
【別名】正氣散、藿香正氣湯
【處方】大腹皮1兩,白芷1兩,紫蘇1兩,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2兩,白術2兩,陳皮(去白)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苦梗2兩,藿香(去土)3兩,甘草(炙)2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解表和中。主外感風寒,內(nèi)傷食滯,或內(nèi)傷寒濕,夏傷暑濕,山嵐瘴瘧諸證。
【用法用量】正氣散(《傷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氣湯(《金鑒》卷五十三)。本方改為丸劑,名“藿香正氣丸”(見《飼鶴亭集方》)。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風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yǎng)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內(nèi)傷、外感而成霍亂者,內(nèi)傷者調(diào)其中,藿香、白術、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厚樸、桔梗、大腹皮皆調(diào)中藥也,調(diào)中則能正氣于內(nèi)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蘇。白芷,疏表藥也,疏表則能正氣于外矣;若使表無風寒,二物亦能發(fā)越脾氣,故曰正氣。
【臨床應用】1.胃腸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歲。1970年夏發(fā)病,癥見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膚出現(xiàn)出血點,以四肢為著,先后住院三次,診斷為胃腸過敏性紫癜,此次復發(fā)癥狀同前。給予藿香正氣散原方:劑后,惡心、嘔吐、腹痛明顯好轉,能進飲食。5劑后癥狀大減,服10劑痊愈,迄今未再復發(fā)。
【摘錄】《局方》卷二(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處方】蘇葉、土藿梗、桔梗、陳皮、茅術、厚樸、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蟬衣、甘草。
【功能主治】痧喉。形寒發(fā)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即現(xiàn)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fā)厥口噤,目閉神昏者。
【摘錄】《痧喉證治匯言》
使用藿香正氣散來恢復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該及早預防。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參附正氣散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人參2錢半,木香2錢半,白豆蔻2錢半,川芎半兩,干姜半兩,甘草半兩,藿香半兩,茯苓半兩,黃耆半兩,當歸半兩,丁香半兩,桂半兩,陳皮半兩,白芷半兩,縮砂仁半兩,青皮半兩,白術7錢,附子(炮)7錢,半夏曲7錢。
【功能主治】補虛正氣,調(diào)理氣血,固腎消痰。主陰陽不和,臟腑虛弱,頭目昏眩,腹脅刺痛,嘔逆惡心。飲食不進.氣虛盜汗,咳嗽上喘,四肢厥冷,腰背酸疼,脾虛泄瀉,脾腎俱損,精血傷竭,氣短脈沉,耳干焦黑,面黃體瘦,怠惰多困,小便頻數(shù),小腸氣痛,霍亂吐瀉,及卒中風氣,昏亂不常,大病尪羸倦弱,妊娠失調(diào)理,產(chǎn)后虛損。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錢,加生姜5片,大棗2個,煎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
通過上面對參附正氣散各個方面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參附正氣散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知道了參附正氣散對于一些疾病的功效。
大家在生活中聽說過金不換正氣散嗎,它對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知道金不換正氣散應該怎么吃,建議大家在食用時了解一下。
【處方】藿香(去沙土枝梗)、半夏(湯泡洗7次)、甘草(炒)、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制)、草果子(去皮)、蒼術(米泔浸1宿)、白茯苓、白術、神曲(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進飲食,調(diào)榮衛(wèi),正氣逐冷,辟山嵐瘴氣。主陰陽不和,往來寒熱,諸般瘧疾,解利四時傷寒;五種膈氣,惡心痰逆,或吐或瀉,冒冷傷食,脾胃虛弱。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同煎至7分,去滓,放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
【處方】厚樸(去皮,姜制)1錢,藿香1錢,半夏(姜制)1錢,蒼術(米泔浸)1錢,陳皮(去白)1錢,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正脾氣,消痰飲。主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以致發(fā)寒熱。四時傷寒,瘟疫,時氣,頭痛壯熱,腰背拘急,山嵐瘴氣,寒熱交征,霍亂吐瀉,臟腑虛寒,下痢赤白,及出遠方不服水土者。
【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7分,食遠服。
【注意】忌生冷、油膩、發(fā)物。
【摘錄】《外科理例》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金不換正氣散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中藥方劑的種類有很多,它們都是由常用的養(yǎng)生藥材混合制成的,加味藿香正氣散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加味藿香正氣散的藥效有哪些吧。
【處方】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半錢,縮砂半錢,良姜半錢,南木香半錢。
【功能主治】飲食中憂怒傷脾,腹內(nèi)膨滿,泄瀉頻并,或作晨泄。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紅棗2枚,水煎服。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藿香葉2兩,紫蘇葉1兩6錢,粉甘葛2兩,漂茅術2兩,山查肉1兩6錢,云茯苓2兩,嫩桂尖6錢4分,廣陳皮2兩,大腹皮2兩(洗浸),宣木瓜2兩,建神曲1兩6錢,白芍1兩,陳香薷1兩6錢,煨枳殼2兩,芽桔梗2兩,法半夏1兩6錢(姜汁制),大麥芽1兩6(炒),炒扁豆2兩,粉甘草8錢,建澤瀉2兩(淡鹽水炒),豬苓塊2兩。
【制法】上為細末,外用生姜搗汁1盞,和白水為丸,或將腹皮、生姜2兩,煎水搓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寒熱雜感,吐瀉胸滿腹脹,頭痛或口渴,霍亂轉筋,小便赤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小兒量減。
【摘錄】《壽世新編》卷上
【處方】蘇葉1錢,陳皮1錢,茅術(炒)1錢,葛根(煨)1錢,蟬退1錢,藿香梗錢半,厚樸(炒)錢半,半夏曲(炒)錢半,牛蒡子(炒,研)3錢,赤苓3錢,焦神曲2錢,甘草4分。
【功能主治】爛喉痧,形寒發(fā)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fā)厥口噤,目閉神昏,乃內(nèi)挾宿滯痧穢,外感戾毒暴寒,折伏表里為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吐瀉之后,津液大傷,必然發(fā)渴,切勿與蔗梨一切寒涼之物。
【摘錄】《衛(wèi)生鴻寶》卷四
看了上文對于加味藿香正氣散的介紹,我們對于加味藿香正氣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