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運(yùn)動(dòng)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yùn)動(dòng)。從古至今,關(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huì)報(bào)復(fù)我們的身體。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有人想知道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shí)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黃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蒼術(shù)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各1.5克 白術(shù)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 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補(bǔ)脾胃,化痰濕,定虛風(fēng)。主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阻,虛風(fēng)上擾,致成痰厥頭痛,證見頭痛如裂,目眩頭暈,胸脘煩悶,惡心嘔吐,痰唾稠粘,氣短懶言,四肢厥冷,不得安臥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帶熱服。
【備注】方中人參、黃耆、白術(shù)補(bǔ)脾胃,養(yǎng)元?dú)猓桓山⑸n術(shù)、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濕,化痰飲;天麻定虛風(fēng),止眩暈;神曲、大麥蘗面、陳皮理脾胃,助消化;黃柏以制蒼術(shù)之爆,并能降內(nèi)伏之虛火。配合成方,共奏補(bǔ)脾胃,化痰濕,定虛風(fēng)的功效。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半夏(制)4.5克 白術(shù)(炒)6克 天麻4.5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平肝息風(fēng)。主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fēng)上攪,以致頭旋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七
【處方】半夏4.5克 白術(shù) 天麻 陳皮 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生姜2片 大棗3個(gè) 蔓荊子3克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平肝息風(fēng)。主痰飲上逆,頭昏眩暈,惡心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息風(fēng)而止頭眩為君;白術(shù)運(yùn)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為臣;橘紅理氣化痰,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為佐;甘草協(xié)合諸藥為使。諸藥相伍,共奏燥濕化痰,平肝息風(fēng)之功。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處方】半夏1錢半,白術(shù)2錢,天麻1錢,茯苓(去皮)1錢,橘皮1錢,蒼術(shù)1錢,人參1錢,神曲(炒)1錢,麥糵(炒)1錢,黃耆1錢,澤瀉1錢,干姜半錢,草果半錢。
【功能主治】頭眩惡心煩悶,氣喘短促,心神顛倒,兀兀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fēng)云中,苦頭痛眩暈,身重如山,不得安臥。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鐘,加生姜3片,煎至1鐘,食遠(yuǎn)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別名】半夏茯苓天麻湯、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半夏天麻湯、半術(shù)天麻湯
【處方】黃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蒼術(shù)5分,白茯芩5分,黃耆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術(shù)1錢,炒曲1錢,半夏(湯洗7次)1錢5分,大麥糵面1錢5分,橘皮1錢5分。
【功能主治】溫涼并濟(jì),補(bǔ)瀉兼施,補(bǔ)脾燥濕,化痰息風(fēng)。主痰厥頭痛,咳痰稠粘,頭眩煩悶,惡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臥,舌苔白膩,脈弦滑?,F(xiàn)用于美尼爾氏綜合征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半夏茯苓天麻湯(《衛(wèi)生寶鑒》卷九)、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扶壽精方》)、半夏天麻湯(《杏苑》卷四)、半術(shù)天麻湯(《簡明醫(yī)彀》)。①本方方名,《濟(jì)生拔萃》本作“制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醫(yī)方集解》引作“半夏天白術(shù)湯”。②改為丸劑,名“半夏天麻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各家論述】1.《脾胃論》: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fēng)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fēng)草,獨(dú)不為風(fēng)所動(dòng)也;黃耆甘溫,瀉火補(bǔ)元?dú)?;人參甘溫,瀉火補(bǔ)中益氣;二術(shù)俱苦溫甘,除濕補(bǔ)中益氣;澤、芩利小便導(dǎo)濕;橘皮苦溫,益氣調(diào)中升陽;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孽面,寬中助胃氣;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fā)燥也。
【臨床應(yīng)用】1.痰厥頭痛:范天騋之內(nèi),素有脾胃之證,時(shí)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佛郁,悶亂大作,火不得伸故也。醫(yī)疑有熱,治以疏風(fēng)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小,復(fù)加70-80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fù)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fēng)云中,頭苦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余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fù)下2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制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之而愈。
【摘錄】《脾胃論》(人衛(wèi)本)卷下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相關(guān)閱讀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zhì)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天麻半夏湯。
【處方】天麻 半夏各3克 橘皮(去白)柴胡各2.1克 黃芩(酒制,炒)甘草 白茯苓(去皮)前胡各1.5克 黃連0.9克(去須)
【制法】上九味,哎咀,都為一服。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痰內(nèi)作,胸膈不利,頭眩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酒、面、生冷等物。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二十二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天麻半夏湯的功效與作用為大家做的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天麻半夏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xí)慣可能會(huì)導(dǎo)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gè)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白術(shù)半夏丸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半夏半兩(湯泡7次,洗去滑),白術(shù)(炒)2錢半,人參(去蘆)2錢半,甘草(炙)2錢半,干姜(泡洗)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寬利胸膈,化痰進(jìn)食。主小兒咳逆。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乳食后稍空,煎生姜湯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白術(shù)5錢,半夏3錢,砂仁3錢,白芍3錢,當(dāng)歸3錢,桃仁2錢,黃連2錢,神曲(炒)2錢,陳皮2錢,吳茱萸1錢半,僵蠶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末,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氣血、痰熱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簡明醫(yī)彀》卷五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白術(shù)半夏丸到底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合而成,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了嗎?其實(shí)中藥方劑還有很多沒有在臨床上得到應(yīng)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醫(yī)療的發(fā)展,它一定會(huì)實(shí)現(xiàn)的。
脾胃虛弱的癥狀,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些。是脾胃部位的疾病,治療起來還是很麻煩的,這里小編推薦大家喝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藥方劑,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效果很好的。能補(bǔ)脾胃、化痰濕,有興趣的朋友來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用法吧!
處方
黃柏(酒洗)0.6克、干姜0.9克、天麻、蒼術(shù)、白茯苓、黃耆、澤瀉、人參各1.5克、白術(shù)、炒神曲各3克、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橘皮各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補(bǔ)脾胃,化痰濕,定虛風(fēng)。主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阻,虛風(fēng)上擾,致成痰厥頭痛,證見頭痛如裂,目眩頭暈,胸脘煩悶,惡心嘔吐,痰唾稠粘,氣短懶言,四肢厥冷,不得安臥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帶熱服。
備注
方中人參、黃耆、白術(shù)補(bǔ)脾胃,養(yǎng)元?dú)?干姜、蒼術(shù)、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濕,化痰飲;天麻定虛風(fēng),止眩暈;神曲、大麥蘗面、陳皮理脾胃,助消化;黃柏以制蒼術(shù)之爆,并能降內(nèi)伏之虛火。配合成方,共奏補(bǔ)脾胃,化痰濕,定虛風(fēng)的功效。
摘錄
《脾胃論》卷下。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為中醫(yī)名詞術(shù)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tǒng),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tǒng)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y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yùn)所表現(xiàn)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于《內(nèi)經(jīng)》,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后歷代醫(yī)家對脾氣虛證進(jìn)行深入研究及發(fā)揮,指出脾主運(yùn)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
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或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dú)馕磸?fù),失于調(diào)養(yǎng),均可使脾氣虧虛,運(yùn)化功能失常,導(dǎo)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病因
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大病初愈,調(diào)養(yǎng)失慎都可以導(dǎo)致脾胃虛弱證?!吨T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脾病候》:"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是為脾氣之實(shí)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為飲食失調(diào);二為勞累過度;三由于急慢性病。以上諸因,耗傷脾胃,導(dǎo)致脾胃不足,運(yùn)化失健,形成脾胃虛弱證。
辨證施治
1.治療原則
脾胃虛弱的為健脾益氣,助運(yùn)化濕。主要方劑,六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常用中藥有黨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后下)??伤宸咳?劑,分2--3次服。
如時(shí)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術(shù)、厚樸;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濕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黏凍,加黃連、馬齒莧。
2.主方運(yùn)用
六君子湯適于脾虛諸證,方藥是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脘腹痞悶脹痛,惡心嘔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泄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炮附片、干姜;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加竹茹、枳殼克;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加炙紫菀、款冬花、白前。
參苓白術(shù)散適于脾氣虛而挾濕諸證,方藥是黨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山藥、炒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若兼見帶下色白質(zhì)稀量多者,可加蒼術(shù)、車前子、澤瀉、柴胡;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芡實(shí)、煅龍牡。小兒疳積,服用此方,再加雞內(nèi)金、神曲、麥芽、山楂,為細(xì)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結(jié)語:有關(guān)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shí)了。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能幫助我們治療脾胃虛弱的癥狀,有關(guān)此病癥,上述也詳細(xì)介紹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多研究研究!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yàn)閷θ梭w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天麻白術(shù)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天麻(去苗)白術(shù) 天南星(炮)半夏(湯洗凈)白附子(炮)川芎 白僵蠶(炒,去絲、嘴)寒水石(煅過)薄荷葉(去土)赤茯苓(去皮)旋復(fù)花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細(xì)研雄黃為衣。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濕痰飲,攻沖頭目,昏暈重痛,咽膈壅滯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食后用溫生姜、紫蘇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xué)到更多的天麻白術(shù)丸食用方法了吧!天麻白術(shù)丸可以增強(qiáng)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gè)系統(tǒng)的機(jī)能,了解了天麻白術(shù)丸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疾病發(fā)生的時(shí)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shí)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shí)以備不時(shí)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半夏湯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別名】半夏秫米湯(《蘭臺(tái)軌范》卷七)。
【處方】半夏10克 秫米15克
【功能主治】化痰和胃。主痰飲內(nèi)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
【摘錄】《靈樞》卷十
【處方】半夏(洗)4兩,茯苓4兩,橘皮3兩,白術(shù)3兩,生姜5兩,檳榔10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氣。
【用法用量】以水1斗,漬1宿,煮取2升7合,分3服。更加甘草3兩,人參2兩,前胡2兩,紫蘇1兩。
【注意】忌羊肉、桃李、雀肉、醋物。
【摘錄】方出《外臺(tái)》卷十引《必效方》,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八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3分,人參3分,柴胡(去苗)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竹茹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蘆根(銼)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焦壅熱,食飲不下,嘔吐,兩脅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5兩,白術(shù)3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留飲不除,胸中痰冷。冷痰癖飲,胸膈痞滿,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同煎取1盞,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姜汁制,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參3分,訶黎勒(煨,取皮)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干桑葉6兩,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氣,嘔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姜5片,漿水1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3分,白術(shù)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氣嘔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3個(gè)(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半夏(陳者,湯洗去滑,焙干)1兩,葶藶(紙上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干)2兩,蘆根(銼碎)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積,冷氣痞結(jié),胸滿痰逆,四肢怠墮。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小麥凈淘半合,生姜半棗大(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干)1兩半,桑根白皮(炙,銼)1兩半,細(xì)辛(去苗葉)1兩半,前胡(去蘆頭)1兩半,桔梗(炒)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去心)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訶黎勒(微煨,去核)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積,息賁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個(gè)(擘破),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食后、夜臥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半夏2兩(湯洗去滑,炒黃),桂(去粗皮)3兩,干姜(炮)1兩,蜀漆1兩半,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沖上入腹,腹急,氣上胸膈,真氣欲絕。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空腹、日午,晚間各1次。初服稍停藥力,恐氣上不得下,宜減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半夏1升,生姜1升,芍藥3兩,茯苓3兩,桂心3兩,橘皮3兩,五味子3兩,附子5兩,白術(shù)4兩,甘草2兩,大棗30個(gè),大麻仁1升(熬研為脂)。
【功能主治】溫中下氣。主脾寒,言聲憂懼,舌本卷縮,嗔喜無度,惛悶恍惚,脹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去滓,下大麻脂,更上火1沸,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合《近效》白術(shù)附子湯、桂枝湯、二陳湯三方,但加麻仁、五味以滋術(shù)、姜、半夏之燥,而風(fēng)毒化脾寒散矣。
【摘錄】《千金》卷八
【處方】半夏1升,桂心8兩,干姜5兩,甘草2兩,人參2兩,細(xì)辛2兩,附子2兩,蜀椒2合。
【功能主治】腳氣上入腹胸,急上沖胸,氣急欲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為3服。初稍稍進(jìn),恐氣沖上,格塞不得下,小小服,通人氣耳。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腳氣用補(bǔ),乃證治之變。此以病久正氣傷憊,濁邪亢劇,不得已而用四逆加人參湯,更加半夏、蜀椒、桂心、細(xì)辛專散入腹沖胸濁陰之氣為急,若兼攻外毒,則救里勢分不能克濟(jì)專攻矣。觀方后服法,一以元?dú)馐轿?,難勝驟補(bǔ);一以病氣悍逆,慮其格塞;一以藥力峻溫,恐其僭上,所以只宜小小服之,以通人氣,非洗心體會(huì),不知諒人元?dú)庵畩W。
【摘錄】《千金》卷七
【處方】半夏1兩(湯洗去滑)。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以生姜汁1升,煎取4合,空心頓服。間日服1劑。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切,焙)1升,檳榔仁7枚。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氣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分溫3服,如人行4-5里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半夏8兩,宿姜8兩,茯苓3兩,白術(shù)3兩,杏仁3兩,竹葉(切)1升,橘皮4兩,芍藥4兩,大棗20個(gè)。
【功能主治】承氣,泄實(shí)熱。主脾勞實(shí),四肢不用,五臟乖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脾勞津耗則濁氣逆滿不安,故以橘、半、苓、術(shù)滌痰,宿姜、大棗安中,杏仁、竹葉泄熱,芍藥收斂陰氣。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白術(shù)3錢,生姜3片,半夏8分,茯苓1錢,澤瀉8分。
【功能主治】中氣虧敗,以致津液凝聚成痰,阻塞經(jīng)絡(luò),妨礙升降,以致水液不能回滲,獨(dú)流大腸,而為溏泄,小便短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空心服。
【摘錄】《杏苑》卷四
【處方】陳皮(去白,鹽水炒)1錢,半夏(姜制,炒黃)1錢,茯苓1錢,子芩(酒炒)8分,枳殼(麩炒)8分,紫蘇8分,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妊娠2月,氣血不足,胎氣始盛,逆動(dòng)胃氣,惡心嘔吐,飲食少進(jìn)。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1鐘,煎7分,食遠(yuǎn)服。
【摘錄】《葉氏女科》
【處方】半夏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桑白皮1錢,廣皮1錢,澤瀉7分,白術(shù)1錢。
【功能主治】水逆而喘。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二
【處方】半夏1錢,茯苓1錢,厚樸5分,炙甘草3分,廣皮1錢。
【功能主治】妊娠阻惡不食。
【用法用量】加竹茹1團(tuán),生姜3片,熟砂仁末7分,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四
【處方】半夏1兩(湯洗7遍),葛根2兩,桂心1兩,麻黃(去節(jié))1兩,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利但嘔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5分,熱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半夏(湯洗7遍,炒干)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1分,檳榔(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上氣,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氣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半夏、干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干嘔吐逆痰沫出者。
【用法用量】以漿水1升半,煮取1半,頓服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九引《王氏集驗(yàn)方》
【處方】半夏(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曬干)1兩半,酸棗仁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遠(yuǎn)志(去心)1兩半,山梔子(去皮)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秫米3大合。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膽實(shí)熱,口苦,冒冒氣滿,食飲不下,咽干心脅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頭目連缺盆皆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生地黃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二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3兩,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4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心下痞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別名】小茯苓湯
【處方】半夏1升,生姜1斤,茯苓5兩,桂心5兩。
【功能主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氣上。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小半夏茯苓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金匱》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心下痞,膈間有水氣,眩悸?!肚Ы稹纷妗逗⒎健芳庸鹨晃叮蠑z虛陽,下導(dǎo)水逆,豈但治嘔吐而已哉。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半夏(湯浸去滑7遍)2兩,射干1兩,干姜(炮)1兩,紫菀(去苗土)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獨(dú)活(去蘆頭)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咽喉生瘡,嗽唾如鯁,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切,焙)1兩,人參3分,甘草(炙,銼)3分,栝樓根(銼)3分,桂(去粗皮)3分,石膏1兩1分,小麥1兩半,赤小豆1分,吳茱萸(湯洗,焙干)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咽喉中如有物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個(gè)(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曬干)1兩,人參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數(shù)經(jīng)分娩,血風(fēng)委積,肌體羸瘦,面無顏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切),同煎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
【處方】半夏(湯洗7遍)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甘草(炙,銼)1兩半,當(dāng)歸(微炙)1兩半,黃耆(銼)1兩半,阿膠(炙令燥)2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旋覆花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卒下血不止,腹痛,手足寒熱,腰背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蔥白2寸,生姜半分(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半夏半兩(生姜汁淹浸1宿,切,焙),貝母(去心)1兩,柴胡(去苗)1兩,豬牙皂莢(炙,去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咳嗽痰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切,焙)1兩,白薇(炒)2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熱,干嘔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半夏(湯浸7遍,焙),黃芩(去黑心)2兩,土瓜根2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桂(去粗皮)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體黃瘦,不能飲食,心腹痞結(jié),起居腰背急痛,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兩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半夏(好者)1兩,(湯浸洗7次,切,焙干),陳粟米3分(陳粳米亦得)。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吐瀉,及有冷痰。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姜6片,煎至4分,不拘時(shí)候溫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2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前胡(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氣厥,嘔噦不得息。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切),豉50粒,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處方】半夏(湯泡7次)、白術(shù)、茯苓(去皮)、人參、橘皮(去白)、附子(炮,去皮臍)、木香(不見火)、桂心(不見火)、大腹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肉虛極,體重,脅引肩背不可以動(dòng),動(dòng)則咳嗽,脹滿,留飲痰癖,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五○引《濟(jì)生》
【處方】半夏1升,生姜8兩,前胡4兩,茯苓5兩,甘草1兩,黃芩2兩,人參2兩,杏仁3兩,枳實(shí)3兩,白術(shù)5兩(一方用梔子仁2兩)。
【功能主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胸中客熱,良由風(fēng)熱內(nèi)陷所致,故以前胡、黃芩、杏仁開提于上,枳實(shí)、半夏、生姜疏豁于中,參、術(shù)、苓、甘護(hù)持正氣,不使傷犯津液,自然胃氣安和,二便如常矣。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焙干為末,以姜汁和作曲,焙干)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2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陳橘皮(去白,炒)2兩,甘草(炙,銼)1兩,干姜(炮)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消食,溫胃,止逆。主冷痰。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半夏曲半兩,茯苓半兩,白術(shù)半兩,淡桂1錢半,甘草(炙)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霍亂轉(zhuǎn)筋,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渴者涼水調(diào)下,不渴者溫水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半夏曲1兩半,桂7錢半(去皮),大黃5錢,桃仁30個(gè)(去皮尖,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沖上昏悶,或暴血下,及胞干而不能產(chǎn)者。
【用法用量】先服四物湯2-3服,次服半夏湯3錢,加生姜3片,水1盞,煎去3分。食后如未效,次服下胎丸。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半夏(湯洗7次)1兩,白茯苓1兩,青皮(去白)1兩,陳皮(去白)1兩,枳殼(去瓤,炒)1兩,桔梗(炒)1兩。
【制法】上為銼散。
【功能主治】消痰逐飲。主瘧疾,暑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10片,煎至7分,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八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半夏(湯洗)2錢半,藿香(洗,去梗)2錢半,羌活2錢半,川芎2錢半,黑牽牛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痰瘧,頭痛,才食即吐。
【用法用量】每服2錢半,食后熟湯調(diào)下,和滓服。以吐涎為度;未吐更進(jìn)1服。
【摘錄】《續(xù)易簡》卷三
【處方】南星4兩,半夏4兩,生姜半斤,皂角2挺。
【功能主治】痰飲。
【用法用量】上以白水淹過得藥1寸許,同煮干,仍用溫水浴過,銼片,曬干為末,加丁香、縮砂各半兩,甘草1兩半,再入熟粟米粉半升,空心,沸湯點(diǎn)服。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五引羅監(jiān)稅方
【處方】茯苓2兩,白術(shù)2兩,杏仁(麩炒,去皮尖)2兩,橘皮2兩,芍藥2兩半夏(湯浸7遍)4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脾勞實(shí)熱,四肢不和,五臟乖戾,脹滿肩息,氣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大棗2個(gè),煎7分,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三因》卷八
【處方】當(dāng)歸2兩,防風(fēng)2兩,黃耆2兩,柴胡半斤,細(xì)辛1兩,麻黃(去節(jié))1兩,人參1兩,杏仁50粒,桂心3兩,半夏1升(洗),大棗20枚,生姜5兩,黃芩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氣,五臟閉塞,不得飲食,胸中脅下支脹,乍去乍來,虛氣結(jié)于心中,伏氣住胃管,唇干口燥,肢體動(dòng)搖,手足疼冷,夢寐若見人怖懼。
【用法用量】以水1斗,先煮麻黃1沸,去上沫,更入水1升及諸藥,煮取5升,分為5服,日3夜2。
【注意】忌羊肉、生蔥、生菜、餳等。
【摘錄】《外臺(tái)》卷十引《古今錄驗(yàn)》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7遍)4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3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心下逆滿,吐逆。冒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半夏1升,桂心4兩,生姜8兩。
【功能主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1服7合,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以姜、半開胸中痰滿,桂心散腹中冷氣。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半夏(湯洗7遍,炒令干),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白術(shù)3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痞滿嘔噦,心下悸,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柴胡(去苗)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白芷1兩,紫菀(去土)1兩,款冬花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熱腸寒,冷熱不勻,善食數(shù)饑,入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半夏1升,生姜1兩,黃芩1兩,茵陳1兩,當(dāng)歸1兩,前胡2兩,枳實(shí)2兩,甘草2兩,大戟2兩,茯苓3兩,白術(shù)3兩。
【功能主治】酒僻蔭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茯苓丸治胸中寒飲,故用蜀椒、干姜;半夏湯治胃中熱痰,故用黃芩、生姜。此方中前胡、甘草則前方杏仁之意,此方中大戟即前方甘遂之意,其余則兩方并用,總皆健運(yùn)中氣之品,中氣健運(yùn)雖根本,虛勞藥無不應(yīng),酒疸無容留之患矣。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半夏1升,生姜5兩,桂心5兩,橘皮4兩。
【功能主治】逆氣心腹?jié)M,氣上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jié)聚;亦治霍亂后吐逆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人強(qiáng)者,作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方專以破氣為主,故于七氣湯中除去人參、甘草,易入橘皮以破滯氣。
【摘錄】《千金》卷十七
【處方】半夏(湯洗7遍,切,焙)2兩,桂(去粗皮)1兩半,檳榔(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氣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微利為度。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齊州半夏7枚(炮裂,4破之),皂角(去皮,炙)1寸半,甘草1寸,生姜2指大。
【功能主治】急下涎,定喘下痰。主
【用法用量】水1碗,煮去半,頓服。
【摘錄】《蘇沈良方》卷五
【處方】半夏21個(gè)(每個(gè)切作4塊,煨),姜1塊(煨),甘草1寸(煨),皂角1寸(煨,無蟲蛀者,去皮)。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嗽。
【用法用量】水2碗,煎1碗服。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五
【處方】制半夏1兩,茯苓2兩。
【功能主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1盞,加生姜7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后服。不嘔吐者止,不止者再服。
【摘錄】《云歧子脈訣》
【處方】半夏1兩(湯洗7遍,炒干),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半兩,白術(shù)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胃氣逆冷,食已嘔噦,即欲吐。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半夏曲1兩,神曲1兩(微炒),麥糵半兩(炒),甘草2兩,生姜6兩(去皮,濕紙裹,慢火煨熟,切作片子,爛研,同上4味捏作餅子),杏仁1兩半,丁香半兩(焙),陳皮,鹽4兩(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痰飲不利,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沸湯點(diǎn)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五
【處方】半夏1升(洗),生姜5兩,茯苓4兩,厚樸4兩。
【功能主治】婦人胸滿,心下堅(jiān),咽中貼貼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千金翼》卷五
【處方】半夏3兩(洗),麥門冬3兩(去心),酸棗仁2兩,甘草2兩(炙),桂心3兩,黃芩2兩,萆薢2兩,人參2兩,茯苓4兩,遠(yuǎn)志半兩,秫米1合,生姜半分。
【功能主治】虛勞,悶不得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三三
【處方】五苓散加生姜、半夏。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發(fā)搐,覺有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吐了痰,瀉亦止,驚自退。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痰滯,傷寒4日嘔噦頻煩,頭疼大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姜汁制)2兩,黃芩(去黑心)2兩,旋覆花3分,赤茯苓(去黑皮)2兩,麥門冬(去心)2兩,桑根白皮2兩,大腹(連皮子,銼)5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江東腳氣,始腳脛酸重,惡心,頭旋嘔吐,腹中刺痛,胸中塞悶,時(shí)憎寒壯熱如瘧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gè)(擘破),生姜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空腹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半夏8個(gè),棘刺(西者)半升,麥門冬半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咽喉不利乳。
【用法用量】水3升,煮1升,稍稍服。
【摘錄】《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半夏湯的一些小常識(shí),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shí)生活中運(yùn)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