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方劑
春季養(yǎng)生湯及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方劑”,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眩暈,頭痛的癥狀,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些。是頭部位的疾病,治療起來還是很麻煩的,這里小編推薦大家喝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藥方劑,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很好的。能補脾胃、化痰濕,有興趣的朋友來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用法吧!
方劑名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出自《醫(yī)學心悟》。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4.5g) 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各3g) 白術(shù)三錢(9g)甘草五分(1.5g)。
用法
加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功效
化痰息風,健脾祛濕。
主治
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解
本方證為脾虛生濕,濕聚成痰,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所致。古人云:無痰不作眩,風痰上擾,肝風內(nèi)動,故眩暈頭痛,眩暈甚者,自覺天旋地轉(zhuǎn);痰阻氣機,濁陰上逆,故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均為風痰之象。脾濕生痰,為病之本;肝風內(nèi)動,風痰上擾,為病之標。本方證重點是痰與風,故化痰息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濕治本為輔。方中以半夏、天麻為君藥,其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息風而止頭眩,兩藥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要藥。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以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煎加姜棗,以和中健脾。諸藥合用,能使風息痰消,眩暈自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風痰上擾,眩暈頭痛的常用方,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高血壓病、耳源性眩暈、神經(jīng)性頭痛等屬風痰上擾者。
功用鑒別
二陳湯、小陷胸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均能化痰,用治痰證。其不同點是:二陳湯功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治濕痰證;小陷胸湯功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用治痰熱互結(jié)證;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功能化痰息風,健脾祛濕,用治風痰上擾證。
方歌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陳皮苓草大棗姜,風痰眩暈并頭痛,息風化痰效果良。
結(jié)語:有關(guān)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能幫助我們治療脾胃虛弱的癥狀,有關(guān)此病癥,上述也詳細介紹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多研究研究!
相關(guān)閱讀
有人想知道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黃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蒼術(shù)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各1.5克 白術(shù)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 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補脾胃,化痰濕,定虛風。主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阻,虛風上擾,致成痰厥頭痛,證見頭痛如裂,目眩頭暈,胸脘煩悶,惡心嘔吐,痰唾稠粘,氣短懶言,四肢厥冷,不得安臥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帶熱服。
【備注】方中人參、黃耆、白術(shù)補脾胃,養(yǎng)元氣;干姜、蒼術(shù)、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濕,化痰飲;天麻定虛風,止眩暈;神曲、大麥蘗面、陳皮理脾胃,助消化;黃柏以制蒼術(shù)之爆,并能降內(nèi)伏之虛火。配合成方,共奏補脾胃,化痰濕,定虛風的功效。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半夏(制)4.5克 白術(shù)(炒)6克 天麻4.5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平肝息風。主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上攪,以致頭旋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七
【處方】半夏4.5克 白術(shù) 天麻 陳皮 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生姜2片 大棗3個 蔓荊子3克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平肝息風。主痰飲上逆,頭昏眩暈,惡心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息風而止頭眩為君;白術(shù)運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為臣;橘紅理氣化痰,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為佐;甘草協(xié)合諸藥為使。諸藥相伍,共奏燥濕化痰,平肝息風之功。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半夏1錢半,白術(shù)2錢,天麻1錢,茯苓(去皮)1錢,橘皮1錢,蒼術(shù)1錢,人參1錢,神曲(炒)1錢,麥糵(炒)1錢,黃耆1錢,澤瀉1錢,干姜半錢,草果半錢。
【功能主治】頭眩惡心煩悶,氣喘短促,心神顛倒,兀兀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苦頭痛眩暈,身重如山,不得安臥。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鐘,加生姜3片,煎至1鐘,食遠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別名】半夏茯苓天麻湯、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半夏天麻湯、半術(shù)天麻湯
【處方】黃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蒼術(shù)5分,白茯芩5分,黃耆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術(shù)1錢,炒曲1錢,半夏(湯洗7次)1錢5分,大麥糵面1錢5分,橘皮1錢5分。
【功能主治】溫涼并濟,補瀉兼施,補脾燥濕,化痰息風。主痰厥頭痛,咳痰稠粘,頭眩煩悶,惡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臥,舌苔白膩,脈弦滑?,F(xiàn)用于美尼爾氏綜合征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半夏茯苓天麻湯(《衛(wèi)生寶鑒》卷九)、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扶壽精方》)、半夏天麻湯(《杏苑》卷四)、半術(shù)天麻湯(《簡明醫(yī)彀》)。①本方方名,《濟生拔萃》本作“制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醫(yī)方集解》引作“半夏天白術(shù)湯”。②改為丸劑,名“半夏天麻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各家論述】1.《脾胃論》: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shù)俱苦溫甘,除濕補中益氣;澤、芩利小便導(dǎo)濕;橘皮苦溫,益氣調(diào)中升陽;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孽面,寬中助胃氣;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fā)燥也。
【臨床應(yīng)用】1.痰厥頭痛:范天騋之內(nèi),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佛郁,悶亂大作,火不得伸故也。醫(y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小,復(fù)加70-80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fù)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頭苦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余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fù)下2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制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之而愈。
【摘錄】《脾胃論》(人衛(wèi)本)卷下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這個中醫(yī)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了解的應(yīng)該都不是太多。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中醫(yī)中的中藥方劑白術(shù)半夏湯??纯催@白術(shù)半夏湯的處方和制法分別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哦!
白術(shù)半夏湯
【處方】
白術(shù)1兩,丁香1兩,赤茯苓(去皮)1兩,半夏2兩(湯洗7次,焙干),肉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去白)1兩半。
【功能主治】
胃虛停飲,痰逆惡心,中滿(疒丂)刺,脅肋疼痛,頭目昏運,肢節(jié)倦怠,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加生姜10片,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八。
白芍藥散
【處方】
白芍藥1兩,牡蠣1兩(燒為粉),熟干地黃1兩半,白芷3分,干姜3分(炮裂,銼),桂心1兩,烏賊魚骨1兩(炙黃),黃耆3分(銼),五色龍骨1兩半。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婦人漏下五色不止,淋瀝連年,黃瘦萎悴。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
《圣惠》卷七十三。
結(jié)語:看完了以上的這幾種能夠治療病癥的中藥方劑,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白術(shù)半夏湯中藥方劑應(yīng)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相關(guān)的認識。那么,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治療的話!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就診哦!
半夏厚樸湯我們聽名字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根本猜不透,其實大家是因為不能夠經(jīng)常的接觸到所以就會覺得很是陌生,其實半夏厚樸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半夏厚樸湯有哪些的功效與作用吧,希望以下介紹的內(nèi)容大家感興趣。
半夏厚樸湯
【名稱】半夏厚樸湯。
【分類】理氣劑-行氣。
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9g) 蘇葉二兩(6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效
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方解
本方主治梅核氣系由痰氣互結(jié)咽喉,肺胃宣降失常所致。每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jié),肺胃失于宣降,聚津為痰,痰氣交阻,互結(jié)咽喉,故咽如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等。氣不行則郁難開,痰不化則結(jié)難散,而且痰凝可加重氣滯,氣滯又可促進痰結(jié)。
治宜兩者兼顧,法當行氣解郁,化痰散結(jié)。方中半夏苦辛溫燥,化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為君。厚樸苦辛而溫,行氣開郁,下氣除滿,助半夏以散結(jié)降逆為臣。兩藥為伍,一行氣滯,一化痰結(jié)。茯苓甘淡滲濕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溫行,助半夏和胃而止嘔,共為佐藥。
蘇葉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宜通郁結(jié)之氣,為使藥。綜觀全方,是辛苦合用。辛可行氣散結(jié),苦能燥濕降逆,共奏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之功。
方歌
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 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半夏厚樸湯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半夏厚樸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zhì)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天麻半夏湯。
【處方】天麻 半夏各3克 橘皮(去白)柴胡各2.1克 黃芩(酒制,炒)甘草 白茯苓(去皮)前胡各1.5克 黃連0.9克(去須)
【制法】上九味,哎咀,都為一服。
【功能主治】治風痰內(nèi)作,胸膈不利,頭眩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酒、面、生冷等物。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二十二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天麻半夏湯的功效與作用為大家做的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天麻半夏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白術(shù)半夏丸對于每個人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一般中醫(yī)相關(guān)方面的知識都是比較深奧的。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白術(shù)半夏丸的中藥方劑以及白術(shù)半夏丸的處方和功能主治,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白術(shù)半夏丸
【處方】
半夏半兩(湯泡7次,洗去滑),白術(shù)(炒)2錢半,人參(去蘆)2錢半,甘草(炙)2錢半,干姜(泡洗)2錢半。
【制法】
上為細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寬利胸膈,化痰進食。主小兒咳逆。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乳食后稍空,煎生姜湯送下。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十。
白芍藥散
【處方】
白芍藥2兩,干姜半兩。
【制法】
上銼細,炒令黃色,為細散。
【功能主治】
婦人帶下赤白,年月深久不愈,腹臍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前以粥飲下。
【摘錄】
方出《圣惠》卷七十三,名見《衛(wèi)生寶鑒》卷十八。
結(jié)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白術(shù)半夏丸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有效地治療,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就診哦!
半夏瀉心湯的名字很是特別,單看名字我們可能根本不能分清楚具體半夏瀉心湯有什么作用,我們只能猜測,為了驗證我們猜測的對不對。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半夏瀉心湯具體有什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吧。
半夏瀉心湯方劑
【名稱】半夏瀉心湯。
【分類】和解劑-調(diào)和寒熱。
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各9g) 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兩,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寒熱平調(diào),散結(jié)除痞。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湯證誤下,損傷中陽,外邪乘虛內(nèi)入,以致寒熱互結(jié),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謂。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遂成痞證。
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則腸鳴下利。治宜調(diào)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jié)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jié)除痞,又善降逆止嘔。臣以干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泄熱開痞。以上四藥相伍,具有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之用。
然寒熱互結(jié),又緣于中虛失運,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與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復(fù)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diào)諸藥。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使寒熱得解,升降復(fù)常,則痞滿嘔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diào)和寒熱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yīng)用于寒熱錯雜,升降失調(diào)諸證。
【方歌】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半夏瀉心湯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半夏瀉心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
【別名】又名腎著湯。
【分類】祛濕劑-溫化水濕。
組成
甘草二兩(6g) 白術(shù)二兩(6g) 干姜四兩(12g) 茯苓四兩(12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功效
祛寒除濕。
方解
腎著病,以腰重冷痛為主要見癥,緣于寒濕外襲,痹著于腰部所致,腰為腎之府,故以腎著名之。此證多起于勞動汗出之后,衣里冷濕,或居處卑濕,久而久之,寒濕之氣侵于腰間,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重而冷。邪著于肌里,而未傷及臟腑,故其人飲食如故,小便自利。
邪雖外受,但無表證,且非汗法所宜。尤在涇說: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故治宜溫化寒濕之法。方中以干姜為君,取其辛熱之性,溫中祛寒。
以茯苓為臣,淡滲利濕。兩者配伍,一熱一利,熱以勝寒,利以滲濕,寒去濕消,則病本得除。佐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以助除濕之力。使以甘草調(diào)諸藥而和脾胃。四藥配合,共奏祛寒除濕之效,寒濕盡去,則冷重自愈。
方歌
腎著湯內(nèi)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shù)襄, 傷濕身重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shù)湯。
方義
本方所治之腎著病,非腎之本臟為病,乃寒濕外襲,痹著于腰部所致。腰者,腎之府,故以腎著名之。此證多起于勞動汗出之后,衣里冷濕,久而久之,寒濕內(nèi)侵,注于腰部,或居處卑濕,寒濕直接侵于腰部,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中冷重,如帶五千錢。
邪著于肌里,未傷及臟腑,故小便自利,飲食如故。根據(jù)以上病機,邪雖外受,但無表證,且時日已久,非外散可解,當溫中勝濕,使寒濕之邪,溫而化之。方中以干姜為君,溫中祛寒;茯苓為臣,淡滲利濕。
二者配合。一溫一利,溫以逐寒,利以滲濕,寒祛濕消,病本得除。佐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俾脾氣健運,則濕去而不得聚。使以甘草,調(diào)和脾胃,而理中州。
配伍特點
四藥相伍,共奏溫中祛寒、燠土勝濕之效,是為寒濕腰痛之良劑。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dǎo)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dǎo)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白術(shù)半夏丸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半夏半兩(湯泡7次,洗去滑),白術(shù)(炒)2錢半,人參(去蘆)2錢半,甘草(炙)2錢半,干姜(泡洗)2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寬利胸膈,化痰進食。主小兒咳逆。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乳食后稍空,煎生姜湯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白術(shù)5錢,半夏3錢,砂仁3錢,白芍3錢,當歸3錢,桃仁2錢,黃連2錢,神曲(炒)2錢,陳皮2錢,吳茱萸1錢半,僵蠶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末,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氣血、痰熱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簡明醫(yī)彀》卷五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白術(shù)半夏丸到底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合而成,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了嗎?其實中藥方劑還有很多沒有在臨床上得到應(yīng)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醫(yī)療的發(fā)展,它一定會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