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附子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睆墓胖两?,關(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huì)報(bào)復(fù)我們的身體。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shí)呢?請(qǐng)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丁香附子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duì)您有所幫助,請(qǐng)收藏。
基本上一提到丁香附子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duì)于丁香附子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丁香半兩,檳榔1個(gè)(重3錢),黑附1個(gè)(重半兩,炮,去皮臍),舶上硫黃(去石,研)2錢,胡椒2錢。
【制法】先將四味為末,入硫黃和勻。
【功能主治】膈氣吐食。
【用法用量】方中用法內(nèi)“飛??雛”,原作“附子”,據(jù)《普濟(jì)方》改。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三
【處方】附子1兩,母丁香49個(gè),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制法】用附子鉆孔四十九,以丁香填孔內(nèi),將生姜汁用文武火熬盡;又用大蘿卜1個(gè),取1穴子,入附子又填內(nèi),將蘿卜蓋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燒香熟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搗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胸膈痞塊,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湯1盞調(diào)下,每日3次。
【摘錄】《宣明論》卷十二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丁香附子散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丁香附子散為純中藥制劑,對(duì)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ys630.coM延伸閱讀
大香附子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它是一個(gè)能夠制作藥膳,同時(shí)能夠制作藥品,而且大香附子的使用方法也比較廣泛,在選擇時(shí)也可以放心進(jìn)行,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假香附、三棱草、傘序三棱草、磚子苗
【來源】莎草科 大香附子 Mariscus umbellatus Vahl,以 根狀莖 、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陜西、湖北、華東、華南、西南。
【性味】根狀莖:辛,溫。
【功能主治】根狀莖:調(diào)經(jīng),止痛,行氣解表。主治感冒,月經(jīng)不調(diào),慢性子宮內(nèi)膜炎,產(chǎn)后腹痛,跌打損傷,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用量0.3~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貴州草藥》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大香附子的藥用價(jià)值的一個(gè)簡單的介紹,對(duì)于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大香附子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dān)心副作用。所以大香附子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shí)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gè)很廣泛的利用。
生香附子屬于常見的中藥,一般采摘的季節(jié)是夏天和秋天,在冬天和春天的時(shí)候很少會(huì)見到,而且也是不生長的分布的區(qū)域,在南方或北方有,在臺(tái)灣往東,四川云南等地也會(huì)有分布,性味平和,但是會(huì)帶有一點(diǎn)點(diǎn)的苦澀,對(duì)止痛止癢,治療皮膚方面的問題,月經(jīng)的問題有著很好的調(diào)節(jié)效果。
大香附子
(《貴州草藥》)
【異名】三棱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磚子苗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tài)】磚子苗
根狀莖短,稈疏叢生,高10~50厘米,銳三棱形。葉短于稈或與稈等長,寬3~6毫米;葉鞘褐色或紅棕色。葉狀苞片5~8枚,長于花序;傘形花序具6~12個(gè)輻射枝,輻射枝長短不等,最長達(dá)8厘米;穗狀花序圓筒形或長圓形,具多數(shù)密生的小穗;小穗平展或稍俯垂,線狀披針形,具1~2個(gè)小堅(jiān)果;小穗軸具寬翅,白色,透明;鱗片膜質(zhì),邊緣常內(nèi)卷,淡黃色或綠白色,下面具多數(shù)脈,中間3條脈明顯;雄蕊3枚,花藥線形;花柱短,柱頭3個(gè),細(xì)長。小堅(jiān)果狹長圓形、三棱形,褐色,表面具微突起的細(xì)點(diǎn)?;ü?~10月。
生于山坡陽處、路旁草地、溪邊及林下。分布陜西、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tái)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味,辛微苦甘,性平。
【功用主治】祛風(fēng)止癢,解郁調(diào)經(jīng)。治皮膚瘙癢,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崩。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商品屬性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于廣東、河南、四川、浙江、山東等地。秋季采挖,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曬干,或燎后直接曬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時(shí)碾碎。
【藥性】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jīng)。
【功效】疏肝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理氣調(diào)中。
【應(yīng)用】
1.肝郁氣滯脅痛、腹痛。本品主入肝經(jīng)氣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氣之郁結(jié),味苦疏泄以平肝氣之橫逆,故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要藥。治肝氣郁結(jié)之脅肋脹痛,多與柴胡、川芎、枳殼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用治寒凝氣滯、肝氣犯胃之胃脘疼痛,可配高良姜用,如良附丸(《良方集腋》);若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烏藥、吳茱萸等同用;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所致胸膈痞滿、脘腹脹痛、嘔吐吞酸、飲食不化等,可配川芎、蒼術(shù)、梔子等同用,如越鞠丸(《丹溪心法》)。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duì)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沉香附子湯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別名】沉附湯、二味沉附湯
【處方】沉香1塊,附子1只(9錢,重者,炮,去皮臍,切片子)。
【功能主治】腎陽不足,寒凝氣滯,水濕停留,身面浮腫,脹滿氣喘,胸膈痞悶,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沉附湯(《朱氏集驗(yàn)方》卷四)、二味沉附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八引《全集》)。
【各家論述】《瘴瘧指南》:是方用附子,乃腎經(jīng)本藥,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陽氣入腎,腎中有陽氣則下元暖,根本固而邪風(fēng)自息矣。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六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沉香附子湯,我們知道沉香附子湯的功效和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有需要的話,大家可以試一試。
對(duì)于香附子的功效和作用,其實(shí)我們都可以多去認(rèn)識(shí)了解,因?yàn)檫@樣在生活當(dāng)中遇到一些問題時(shí),就可以正確的利用他們幫助解決,如它能夠幫助起到抗菌消炎的效果。
1、對(duì)子宮的作用:
張發(fā)初等報(bào)道,5%香附流浸膏對(duì)豚鼠、兔、貓和犬等動(dòng)物的離體子宮,無論己孕或未孕,都有抑制作用,使其收縮力減弱、肌張力降低。其作用性質(zhì)與當(dāng)歸素頗相似,但較弱。2、抗炎作用:
Singh N 報(bào)道,香附醇提取物100mg/kg 腹腔注射,對(duì)角叉菜膠和甲醛引起的大鼠腳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強(qiáng)于5-10mg/kg氫化考的松。Gupta MB 研究證明其抗炎成分為三萜類化合物。其中成分IV-B對(duì)角叉菜膠所致腳腫的抗炎作用,比氫化考的松強(qiáng)8倍,安全范圍大3倍。對(duì)甲醛性腳腫亦有抑制作用。灌胃和腹腔注射的效力之比為1:3,說明可能在消化道內(nèi)只部分吸收。3、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yàn),香附揮發(fā)油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duì)其他細(xì)菌無效。香附烯Ⅰ和Ⅱ的抑菌作用比揮發(fā)油強(qiáng),且對(duì)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亦有效。氫化不影響其抗菌作用。香附酮?jiǎng)t完全無效。香附提取物對(duì)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4、其它作用:
香附醇提取物對(duì)組織胺噴霧所致豚鼠支氣管痙攣有保護(hù)作用。香附所含的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物質(zhì)主要為a-香附酮(a-Cyperone)。香附子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并且應(yīng)用廣泛的中藥,還被稱為莎草根和香附,主要生長在河、溪、海等水邊沙地上,屬于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們經(jīng)常會(huì)在野外看見香附子的身影。香附子作用藥用,在我國的中藥學(xué)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就來說說香附子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香附子的功效和作用:
1.脘腹脹痛
香附可用于肝氣郁結(jié)之胸脅及胃腹脹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配高良姜治胃寒痛。
2.調(diào)經(jīng)止痛
中醫(yī)認(rèn)為,香附可用于肝氣郁結(jié)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腹脹痛。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jīng)腹痛。
3.對(duì)子宮的作用
香附能抑制離體子宮的收縮,對(duì)子宮肌張力的弛緩作用,而且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4.鎮(zhèn)痛作用
用小鼠電盤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貴陽)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體重皮下注射,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
香附子的使用:
1.活血調(diào)經(jīng)
玫瑰香附豬肝湯:
香附5克,豬肝300克,干玫瑰花7朵,蔥段、姜片、橄欖油、淀粉、鹽、料酒各適量。豬肝洗凈切片,加少許淀粉拌勻。香附洗凈,與玫瑰花一起,加3碗水,煮約5分鐘出味后熄火,去渣留湯。湯汁煮滾,滴數(shù)滴橄欖油,入豬肝片、蔥段、姜片,快火煮熟,加鹽、料酒調(diào)味即可。
2.理氣解郁
香附芡實(shí)粥:
香附10克,芡實(shí)15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將香附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去渣,加入芡實(shí)、粳米煮粥,待粥熟時(shí),加白糖調(diào)味。
疏肝理氣
3.香附茶:
香附、川芎、茶葉各3克。香附、川芎潤透,切薄片。把川芎、香附、茶葉放入燉杯內(nèi),加水250毫升;把燉杯置大火上燒沸,用小火煎煮10分鐘即成。
隨著社會(huì)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卻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會(huì)這樣那樣的疾病,那么選擇什么藥物好呢?中藥方劑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方劑香附散。
【別名】天仙藤散(《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五)。
【處方】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 甘草 烏藥
【制法】上藥等分,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子氣。妊娠三月之后,兩足至腿膝漸腫,行步艱辛,喘悶,食欲不振,似水氣狀,甚或腳措間有黃水出。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3片,木瓜3片,紫蘇3葉,同煎至250毫升,放溫澄清,空腹時(shí)服,一日三次。小便利,氣脈通,體輕,腫漸消。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陳景初方
【處方】香附子(去毛)
【制法】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膿耳。
【用法用量】以棉杖送入耳中,或干摻。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處方】夏枯草90克 香附60克 甘草12克
【制法】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目珠、眉棱骨及頭半邊痛。
【用法用量】每次4.5克,清茶調(diào)服下,咽干則疼減半,五服全止。
【摘錄】《眼科闡微》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對(duì)香附散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香附散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在中國的許多藥學(xué)著作中,丁香散總是一個(gè)值得討論的話題。早在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把它投入到醫(yī)學(xué)中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一些相關(guān)信息。
【處方】人參半兩,丁香、藿香葉,各一分。
【炮制】上件同杵,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羸困,霍亂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良姜各1.5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胃寒噦逆。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熱湯調(diào)下,乘熱服,不拘時(shí)。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處方】丁香2個(gè),黃連1寸,大棗1個(gè)(去核)。
【制法】上以棗裹2藥,麻纏,火上燒存性,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疳氣瘦弱,下利白膿,久而不愈。
【用法用量】米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二
【處方】丁香1錢,胡椒2錢,益智2錢,桂2錢半,青皮(去白)3錢,陳皮(去白)3錢,甘草(炒)3錢,茯苓2錢,白術(shù)2錢,連翹2錢,桑白皮2錢,木香2錢,枳殼(去瓤,麩炒)2錢,木通2錢,車前子(炒)2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腹脹硬滿,水腫遍身,小便澀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食前和滓溫服,1日3次。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丁香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白術(shù)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木瓜3分,草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訶黎勒3分(煨,用皮),茅香花3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心腹虛脹,痰逆,少思飲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生姜、大棗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丁香半兩,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1分,黃連半兩(去須,銼,微炒),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訶黎勒半兩(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銼,微炒),赤石脂1兩,伏龍肝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久赤白痢,漸至羸弱,胃氣全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丁香(搗末)1兩,蝦蟆灰1兩,麝香(研)1分,五倍子(搗末)半兩,白礬(熬令汁枯,冷)半兩,膩粉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一切癬病。
【用法用量】敷于癬上,以愈為度。先涂漏蘆膏,后用此方。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丁香、砂仁、白術(shù)(蜜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妊娠傷食,胸滿脅痛,右關(guān)緊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湯調(diào)下。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苦丁香7個(gè),枯礬5分,輕粉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息肉。
【用法用量】將息肉針破,用此藥末點(diǎn)搽。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草豆蔻、白芷、細(xì)辛、草烏、丁香、蝎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寒牙痛。
【用法用量】先用溫水漱凈,以藥擦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
【處方】丁香1錢,白芷半兩,瓜蒂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頭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半字,吹入鼻中即愈。
【摘錄】方出《奇效良方》卷二十四,名見《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三
【處方】丁香10粒,陳皮1錢。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百晬內(nèi),吐乳或大便青色。
【用法用量】用年少婦人乳汁1盞煎,去滓,稍熱與兒服。
【摘錄】《袖珍小兒》卷六
【處方】丁香、柿蒂、枇杷葉、陳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上膈受風(fēng)寒,氣不順,致塞噎不住者。
【用法用量】細(xì)嚼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jì)陰方》
【處方】丁香20個(gè),母丁香1個(gè),藿香1錢,半夏5個(gè)(湯泡7次)。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食奶。
【用法用量】以姜汁浸3宿,焙干,再為末。每服1字,藿香湯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陳皮1兩,青皮(去瓤)半兩,訶子肉(去核)半兩,甘草半兩,丁香2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怯多汗。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6分,食前溫服,兒小分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二
【處方】丁香2-7粒,肉豆蔻1個(gè),木香1錢(以上三味,研,用醋面裹,熱灰煨,面赤去面取出,不用面),藿香半錢,桂心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字半錢,用陳米飯煮飲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茅先生方
【處方】丁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龍骨(燒)3分,蘆薈(研)3分,麝香(研)1分,胡黃連1分,肉豆蔻(去殼)1枚。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米飲調(diào)下,早晨,午后各1。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丁香半兩,鹿肉(干者)半兩,紫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瘡疹倒靨黑色,及出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酒1盞,入麝香少許,同煎至半盞,放冷灌之,如人行3-2里再服。立發(fā)紅色。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九
【處方】丁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芎?半兩,草豆蔻(去皮)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3分,白術(shù)(炒)3分。
【制法】上為散,研勻。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嘔逆,膈脘痞悶,不思飲食,脾胃傷冷,四肢無力,不能運(yùn)動(dòng)。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煎吳茱萸、醋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三
【處方】丁香、石蓮肉、枇杷葉(生姜自然汁炙熟)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乳、傷食。
【用法用量】米飲湯調(diào)下。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一
【處方】丁香1分,白術(shù)1兩,蒼術(shù)1兩,前胡(去蘆頭)半兩,胡椒半兩,高良姜半兩,干姜(炮)半兩,葛根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藿香1分,訶黎勒(去核)1分,旋覆花1分,甘草(炙)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腹?jié)M脹急,不進(jìn)飲食,干嘔。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黑丁香7個(gè),密陀僧1分,硫黃1分,白丁香1分,肉豆蔻1個(gè)(面裹,煨,去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乳癖。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乳食前溫水飲調(diào)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三
【處方】丁香7枚,緋帛方1尺,曲頭1兩,棘刺1兩,臘月1兩,大豆黃1兩,母豬屎3塊(如雞子大),鹽1分,亂發(fā)1團(tuán)(如雞子大),蒼耳子半兩。
【制法】上8味,將7味以緋帛裹,于熨斗內(nèi)火燒令煙盡,細(xì)研為散。
【功能主治】疔腫、癰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蓋覆取汗。若汗不出,任意飲酒,以汗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
【處方】丁香半兩,青黛(研)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木香(研)半兩,石灰(研)半兩,蚺蛇膽半兩,麝香1錢(細(xì)研)。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下部疳(匿蟲)瘡,經(jīng)年不愈。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匕,敷瘡上,日3-2易。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丁香3分,縮砂(去皮)3分,白術(shù)(炒)3分,干姜(炮裂)3分,陳橘皮(去白,焙)3分,人參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高良姜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檳榔(銼)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陳曲(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木香1分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嗑氣吞酸,食飲遲化。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炒生姜、鹽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1兩,木香1兩,肉豆蔻(去殼)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霍亂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白粥飲調(diào)下,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丁香14枚。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干霍亂,不吐不下。
【用法用量】熱湯1升和之,頓服。不愈再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八引《王氏集驗(yàn)方》
【別名】二十八宿散
【處方】丁香7個(gè),蓽茇7個(gè),蝎梢7個(gè),大椒7個(gè)。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二十八宿散(《雜類名方》引《元戎》)。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處方】丁香5分,干姜5分,白術(shù)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經(jīng)來時(shí)常嘔吐,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晨米湯調(diào)送3匙。
【摘錄】《竹林女科》卷一
【處方】木香1分,干姜(生)1分,茯苓1分,甘草(焙)1分,酸木瓜半分,丁香半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初生兒,惡穢入腹,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用1捻,水煎,以綿與之
【摘錄】方出《直指小兒》卷一,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六○
【處方】丁香14枚,北棗10個(gè),燈心14莖,糯米1匙許(凈洗)。
【功能主治】嘔吐噦。
【用法用量】用水1盞,煎8分,空心、食前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六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石蓮肉10個(gè)(去心,炒),丁香10枚。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咳逆。
【用法用量】《普濟(jì)方》有茯苓一兩。
【摘錄】《三因》卷十八
【處方】好丁香25個(gè),白丁香70個(gè),密佗僧5分,舶上硫黃5分,黃鶯調(diào)5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痃癖,脅下痞滿,息而不消,積而不散,元?dú)庠谖?,不妨食者?/p>
【用法用量】每服1字,皂子煎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治肚內(nèi)生硬物,黑瘦如柴,嘔吐積滯,食后服,每日3次。
【摘錄】《宣明論》卷七
【處方】舶上硫黃1棗大,丁香21個(gè),密陀僧1棗大。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奶癖。
【用法用量】量大小,臨臥以荊芥湯調(diào)下。來日下黑物,乃病故也,永不再發(fā)。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三
【處方】丁香3分,當(dāng)歸(切,焙)1分,蓬莪術(shù)(煨)1分,益智(去皮)1分,甘草(炙)1分,芎?1分,木香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妊娠腹中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以沸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丁香半兩,赤小豆半兩,寒水石2兩,羊桃根1兩,消石(研)1兩,大黃1兩,木香3分,白蘞3分,榆皮(銼)3分,防己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令癰疽速潰。主癰疽發(fā)背,熱毒攻焮,肌肉赤色,疼痛欲成膿者。
【用法用量】先以雄雀屎9粒,乳香1小塊細(xì)研,以醋調(diào)和,涂瘡頭上;再醋調(diào)藥末如糊,攤故帛上貼之,干則易。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八
【處方】丁香半兩,桂心3分,白豆蔻1兩(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麥糵3分(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3分,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宿食不消,吃物無味,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丁香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霍亂吐瀉,煩悶。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5個(gè),煎至1盞2分,去滓,分溫3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丁香末1分,麝香1錢(研),犀角屑3分,甘草3分(末)。
【功能主治】疳濕(匿蟲)。
【用法用量】上為散,以鹽3合,椒3合,豉2合,水3升,同煎至1升,去滓。令稍熱,用綿蘸洗熨下部,冷即再暖用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
【別名】丁香湯
【處方】丁香7枚,頭發(fā)灰1棗許。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蟲心痛。婦人卒心痛。
【用法用量】丁香湯(《醫(yī)方類聚》卷二一八引《吳氏集驗(yàn)方》)。
【摘錄】《外臺(tái)》卷七引《必效方》
【處方】丁香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茯苓1兩,人參3分(去蘆頭),雞蘇3分,麥門冬3分(去心),甘草1分(炙微赤,銼),檳榔3分,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胸痰積,氣噎嘔逆,食飲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丁香半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白術(sh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冷氣疼痛,不食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酒半小盞,更煎3-2沸,不拘時(shí)候,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丁香半分,干姜半分(炮裂),桂心半分,人參1分(去蘆頭),訶黎勒皮1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吐瀉,心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煎生姜、大棗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丁香1兩,藿香(去土)1兩,枇杷葉(去毛,炙)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吐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1盞,生姜半錢,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引《海上名方》
【處方】丁香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心腹刺痛,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丁香1兩,白術(shù)1兩,藿香葉1兩,丁香皮1兩,荊三棱(煨)2兩,白檀香(銼)1兩,烏藥(銼)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寬胸膈,消脹滿。主氣逆不調(diào),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肉豆蔻(去皮)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皮)3分,蒼術(shù)3分,青木香半兩,吳茱萸1分,丁香1分,厚樸(去皮,姜汁炙香)半兩,荊三棱(炮)半兩,干姜(炮,銼)半兩,芍藥半兩,(炙),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暖脾助胃。主脾胃虛冷,心腹切痛,不思飲食,嘔逆瀉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食前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博濟(jì)》卷二
【處方】丁香3分,白術(shù)3分,人參1兩(去蘆頭),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肉豆蔻半兩(去殼),縮砂3分(去皮),藿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草豆蔻3分(去皮),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神曲半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婦人臟腑虛冷,脾胃氣弱,食即嘔吐,水谷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錢,不拘時(shí)候,以生姜、大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丁香半兩,檳榔3分,芎?半兩,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高良姜半兩(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后微炒),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腹冷氣相引痛,或時(shí)嘔逆,四肢不和,少思飲食,漸至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個(gè),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丁香半兩,白術(shù)3分,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干姜3分(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神曲3分(炒令微黃),訶黎勒皮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虛,心腹脹滿,宿食不消,四肢逆冷,不欲飲食,食即欲吐。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丁香1兩,前胡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2兩(去根節(jié)),白術(shù)1兩,細(xì)辛1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傷寒已經(jīng)三日,頭痛,壯熱不解,咳嗽痰逆。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丁香1分(不見火),肉豆蔻2枚(面裹,煨),附子1兩(炮,去皮臍,銼如豆塊),生姜4兩(凈洗,和皮切碎,同附子入銚內(nèi),慢火炒令姜干為度)。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瀉,脾泄,腹內(nèi)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食前溫粥飲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丁香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半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溫中和氣。主熱病后,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丁香3分,人參(去蘆頭)3分,檳榔3分,白術(shù)3分,桂心3分,當(dāng)歸(銼,微炒)3分,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前胡(去蘆頭)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高良姜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脾胃氣寒,心胸滿悶,吐逆,四肢少力,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丁香3分,肉豆蔻(去殼)3分,當(dāng)歸(銼,微炒)3分,白術(shù)3分,縮砂(去殼皮)3分,人參(去蘆頭)3分,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胃氣虛弱,因飲食不節(jié),致成霍亂。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個(gè),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別名】丁香豆蔻散
【處方】丁香半兩,伏龍肝1兩(細(xì)研),白豆蔻半兩(去皮)。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心煩,胃虛寒呃逆。
【用法用量】丁香豆蔻散(《金鑒》卷四十七)。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苦丁香5錢,川烏(炮)3錢,香白芷3錢,草烏3錢,牙皂(炮)3錢,細(xì)辛3錢,胡椒1錢,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用竹筒將藥吹入肛門內(nèi),即通。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丁香不拘多少。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乳頭破裂,或因小兒吹乳,血干,自裂開,多痛。
【用法用量】干敷裂處;如燥,唾津調(diào)敷。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六引朱丹溪方
【處方】丁香1錢,柿蒂1錢,甘草半錢,良姜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咳逆、噎、汗。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用法用量】用熱湯猛點(diǎn),乘熱1服。
【摘錄】方出《中藏經(jīng)》卷六,名見《活人書》卷十一(工作肅增注)
【處方】丁香1分,桂心1分,白術(shù)1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高良姜1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羸瘦,脾胃虛冷,四肢不和,少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大棗1個(gè),煎至5分,去滓溫服,每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丁香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術(shù)3分,前胡3分(去蘆頭),桂心3分,人參3分(去蘆頭),枇杷葉半兩(去毛,炙微黃),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柴胡1兩(去苗),白茯苓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勞,脾胃久弱,嘔逆不納飲食,四肢羸瘦,漸加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丁香7粒,瓜蒂7枚,赤小豆7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急黃。
【用法用量】以雞子清1枚相和。用新汲水調(diào),頓服。當(dāng)吐利,即效;未愈,即再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1分,花桑葉1分,人參1分(去蘆頭),白茅根1分(銼),藿香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嘔吐,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丁香半兩,白術(shù)3分,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藿香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訶黎勒皮2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五膈氣,脾胃虛冷,嘔吐酸水,不能下食,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丁香1分,桂心1分,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1分。人參1分(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
上面已經(jīng)詳細(xì)為大家推薦了丁香散,大家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應(yīng)該照顧老人和小孩的身體需要。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huì)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附子散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附子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干姜(炮.一兩) 防風(fēng)(去叉.一兩) 山茱萸(去核.一兩) 細(xì)辛(一兩) 山芋(一兩半)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眩,目痛耳聾。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附子(炮)、官桂、當(dāng)歸、白術(shù),各二錢半。干姜(炮)、半夏曲,各二錢。
【功能主治】治陰證傷寒,唇青面黑,身背強(qiáng)痛,四肢厥冷;及諸虛寒沉寒。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附子(生.去皮.臍)、龍骨,各一兩。
【炮制】上搗羅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大腸虛冷,肛門脫出,多因下痢得之,宜以藥傅。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傅在脫肛上,按令入,頻用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敗龜版60克(涂酥炙微黃)虎脛骨60克(涂酥炙微黃)當(dāng)歸30克(銼,微炒)芎藭30克 桂心30克 沒藥30克 澤蘭30克 亂發(fā)灰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麝香7.5克(細(xì)研)檳榔30克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散,入麝香,研令勻。
【功能主治】治一切傷折,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不計(jì)時(shí)候,以溫酒調(diào)下6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處方】附子30克(生,去皮、臍)龍骨30克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脫肛。
【用法用量】每用散3克,敷在肛上,挼按令入,頻頻用之,以愈為度。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
【處方】附子23克(炮裂,去皮)桂心15克 當(dāng)歸15克(銼,微炒)干姜7.5克(炮裂,銼)半夏7.5克(湯洗七次去滑)白術(shù)15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治陰毒傷寒,唇青面黑,身背強(qiáng),四肢冷,婦人血室痼冷沉寒,赤白崩漏,臍腹癘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熱服。衣覆取汗。如一小時(shí)后仍未出汗,再服。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六
【別名】沉香散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熟干地黃1兩半,芎?3分,桂心3分,人參3分(去蘆頭),白茯苓1兩,桑螵蛸1兩(微炒),當(dāng)歸3分(銼,微炒),沉香1兩,牛膝1兩(去苗),磁石2兩(搗碎,淘去赤汁),石斛1兩(去根),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腎臟虛羸,耳無所聞,腳膝乏力。
【用法用量】沉香散(《普濟(jì)方》卷一四 四)。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五味子1兩,木香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風(fēng)虛耳聾,頭腦旋悶,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以暖酒調(diào)下,夜臨臥時(shí)再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五十三
【處方】附子1顆(炮裂,去皮臍,切4分,涂蜜炙令微黃),馬藺子1兩,牛蒡子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咽喉閉塞。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水調(diào)下,1日4-5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五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術(shù)3分,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四肢逆冷,心神煩躁,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白術(shù)1兩,高良姜3分(銼),甘草2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手足厥冷,脈細(xì)欲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附子半兩(去皮臍),硫黃半兩(細(xì)研),蒼耳1握(陰干)。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癘瘍風(fēng),斑駁如白瘕。
【用法用量】用米醋調(diào),先以布揩其上赤,即以藥涂之,干即更涂之。
【摘錄】方出《圣惠》卷二十四,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十八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杜仲3分(去粗皮,炙微黃,銼),五味子3分,磁石3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牡丹3分,萆薢1兩(銼),桂心3分,續(xù)斷3分,牛膝3分(去苗),熟干地黃1兩,羌活3分,當(dāng)歸3分(銼,微炒),木香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五種腰痛,腎臟虛冷,行立艱難。
【用法用量】每服用羊腎1對(duì),切去脂膜,先以水1大盞半,煮腎令熟,去腎,加藥末5錢、生姜半分、大棗3枚、椒3-7枚,煎至5分,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服之。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黑豆1合(揀令凈),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別搗為細(xì)末),生姜1兩(切,與豆同炒,豆熟為度)。
【功能主治】風(fēng)毒攻注頭目,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上以酒1大盞,煎姜、豆至7分,去滓,分為2服,每服調(diào)附子末1錢,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見《普濟(jì)方》卷四十四
【處方】蜀附子1枚(炮),曲3分,干姜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寒下痢膿血,婦人漏下。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食前以酒送下,1日2次。
【摘錄】《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yàn)》
【處方】附子8分,藜蘆2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羊疽瘡,有蟲癢。
【用法用量】敷之。蟲自然出。
【摘錄】方出《隱居效方》(見《肘后方》卷五)。名見《醫(yī)心方》卷十七引《古今錄驗(yàn)》
【處方】生附子。
【制法】上為末,置管中。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口噤不開。
【用法用量】吹口內(nèi)舌下。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六
【處方】白附子(炮)半兩,南星(炮)半兩,黑附子(炮,去皮臍)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虛風(fēng)呵欠,吐逆涎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盞,加生姜2片同煎,仍不住手?jǐn)?,煎至半小盞,分3服。甚效。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別名】附子湯
【處方】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赤芍藥1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腸虛冷,乏氣拘急,腰痛羸瘦。
【用法用量】附子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注意】忌熱面、雞、豬、魚等。
【摘錄】《圣惠》卷六
【別名】定嘔湯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干姜1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少嘔多。
【用法用量】定嘔湯(《普濟(jì)方》卷二○一)。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一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牛膝3分(去苗),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羌活1兩,桂心半兩,當(dāng)歸1兩半(銼,微炒),防風(fēng)2兩(去蘆頭),延胡索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腰痛強(qiáng)直,不能俯仰,及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1兩,石斛(去根,銼)1兩,獨(dú)活1兩,牛膝(去苗)1兩,當(dāng)歸1兩,熟干地黃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3分,丹參3分,防風(fēng)(去蘆頭)3分,白術(shù)3分,黃耆(銼)3分,木香3分,五加皮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偏枯,肌體虛弱,氣血不行,半身枯細(xì),肢節(jié)無力,食少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3分(炮裂,銼),桂心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3分,當(dāng)歸1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五味子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下焦虛寒,腹痛氣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3分,白術(shù)3分,細(xì)辛3分,木香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百日內(nèi)未平復(fù),合陰陽,遂成陰陽易病,四肢厥冷,心痛煩悶,手足拘拳。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附子5兩(生用),熏陸香1兩,松脂1兩半,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研),桂心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蕓苔子1兩,芫花1兩,巴豆1兩(去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fēng)走注,腰膝骨節(jié)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方中巴豆,《普濟(jì)方》作“巴戟”。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九,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一八
【處方】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芎?1兩,前胡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細(xì)辛3分,白鮮皮1兩,茯神1兩,羌活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漢防己1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中風(fēng),筋脈拘急,四肢疼痛,言語謇澀,心胸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敗龜2兩(涂酥炙微黃),虎脛骨2兩(涂酥炙微黃),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芎?1兩,桂心1兩,沒藥1兩,澤蘭1兩,亂發(fā)灰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麝香1分(研細(xì)),檳榔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入麝香研令勻。
【功能主治】一切傷折,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七
【處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術(shù)2分,黃耆3分(銼),赤石脂2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膿血痢,日夜數(shù)十行,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茯神1兩,漢防己1兩半,黃芩1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赤芍藥1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中風(fēng),四肢不舉,言語謇澀,煩疼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
【制法】削去外面,留中心如棗大,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大便冷秘。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蜜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神曲3分(炒微黃),干姜3分(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連1兩(去須,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密陀僧1兩(燒,研細(xì))。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久赤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附子1枚(生,去皮臍),烏梅2枚。
【制法】上二味,各燒令半生半熟,共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赤白痢不止,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附子1兩(去皮臍),藜蘆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乳疽及妒乳,作寒熱疼痛。
【用法用量】用醋調(diào)敷之,干即再敷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前胡半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半兩,石膏2兩(搗碎),芎?半兩。
【制法】上銼細(xì)和勻。
【功能主治】痰厥頭痛,胸滿短氣,嘔吐白沫,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桂心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欲垂命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磁石(煅,醋淬7遍)1分,龍骨1分,菖蒲1分,藁本(去苗土)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耳聾。
【用法用量】以綿裹1錢匕,塞耳中。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
【處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椒1分(去目),白礬3分(燒令汁盡,研細(xì)),膩粉2錢,雄黃1分(研細(xì))。
【制法】上附子、椒二味為末,次加白礬、膩粉、雄黃,相和令勻。
【功能主治】冷瘡,日夜發(fā)歇疼痛。
【用法用量】每使時(shí),以清麻油調(diào)令得所,以敷瘡上,1日換2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半,桂(去粗皮)2兩半,細(xì)辛(去苗葉)1兩半,干姜(炮)2兩半,防風(fēng)(去叉)2兩半,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手臂不隨,口面偏斜。
【用法用量】每用1錢至2錢匕,溫酒調(diào)下,空心、午時(shí)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沒藥1兩,蒲黃1兩,當(dāng)歸1兩,芎?1兩,姜黃1兩,赤芍藥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理血止痛。主從高墜下,落馬車輾,一切傷折。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七
【處方】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加干姜、桂心、人參、防風(fēng)、芎?、羚羊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手臂不仁,口面?斜。
【用法用量】水煎,加竹瀝,日服1劑。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陽虛風(fēng)中,遏熱傷筋,故筋脈牽引,?僻不仁焉。附子、桂心補(bǔ)以溫營;麻黃、防風(fēng)散風(fēng)發(fā)表;人參扶元?dú)?;川芎活血脈;干姜暖胃溫中,俾邪勿復(fù)入;細(xì)辛通氣散邪,使?fàn)I衛(wèi)以行;羚羊平厥陰之火;竹瀝滋少陰之津,潤則風(fēng)邪外解,絡(luò)氣清和,脾得為胃行津液于肢臂焉。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附子1兩(酒浸過,炮裂,去皮臍),白附子1兩(生用),白僵蠶1兩(生用),天南星1兩(生用),海桐皮1兩,狼毒半兩(以醋煮半日,細(xì)切,曬干),麝香1分(細(xì)研),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干姜半兩(炮裂)。
【制法】上為細(xì)散。加麝香,都研令勻。
【功能主治】急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熱豆淋酒調(diào)下,良久再服,必吐涎出,相次以熱蔥酒1盞投之。蓋覆令有汗為效。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烏蛇肉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干蝎1兩(微炒),天麻1兩,天南星1兩(炮裂),白附子1兩(炮裂),防風(fēng)1兩(去蘆頭),白僵蠶1兩(微炒),蟬殼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藿香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破傷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五加皮3分,麻黃3兩(去根節(jié)),獨(dú)活3分,當(dāng)歸3分,秦艽3分(去苗),赤茯苓3分,芎?3分,桂心3分,萆薢3分(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身體疼痛,四肢懈惰。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魚、滑物。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細(xì)辛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赤芍藥1兩,生干地黃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微炒),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fēng)入腹中,(疒丂)痛無時(shí),發(fā)則搶心,脹滿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干姜1分(炮裂,銼),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黃。
【用法用量】分為3服,每服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山茱萸1兩,山芋1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風(fēng)眩目疼耳聾。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六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草豆蔻1兩(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木瓜1兩(干者),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冷霍亂虛煩,吐瀉轉(zhuǎn)筋,冷汗出,腹中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附子1枚(重1兩者,慢火炮裂,去皮臍),白附子(炮裂)1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遍身強(qiáng)硬。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酒調(diào)下。3服見效。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
【別名】附子湯、大附子當(dāng)歸散
【處方】附子3分(炮裂,去皮),桂心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干姜1分(炮裂,銼),半夏1分(湯洗7次去滑),白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及諸沉寒痼冷等陰盛陽虛之證。
【用法用量】附子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大附子當(dāng)歸散(《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施圓端效方》)。
【摘錄】《活人書》卷十六
【別名】人參散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參(去蘆頭)1兩,白茯苓1兩,前胡(去蘆頭)1兩,白術(shù)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桂心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獨(dú)活1兩,當(dāng)歸(銼,微炒)1兩,石膏2兩,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陰痙,頸項(xiàng)強(qiáng)直,四肢拘急疼痛,足冷口噤。
【用法用量】人參散(《普濟(jì)方》卷一三二)。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黑附子1兩(去皮臍,生用)。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連腿腫滿,久不愈。
【用法用量】用生姜汁調(diào)如膏,涂腫上,藥干再調(diào),涂之腫消為度。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虛勞大便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用豬腎1對(duì),去筋膜批開,摻藥并蔥白、鹽各少許在內(nèi),濕紙裹,慢火煨熟,細(xì)嚼,米飲送下,空心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附子1兩(生,去皮臍),龍骨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脫肛。
【用法用量】每用散1錢,敷在肛上,挼按令入,頻頻用之,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沒藥1兩,桂心2兩,威靈仙1兩,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牛膝1兩(去苗)。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婦人腰腳積年疼痛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蜣蜋1分(去翅足,微炒),人參1分(去蘆頭),葛根半兩(銼),桂心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中風(fēng)、傷寒,眼目不開,手足厥冷,口多出涎,啼聲不出,齒噤,或時(shí)覺躁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煎至4分,去滓,分2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石斛3分(去根,銼),杜仲3分(去粗皮,炙微黃,銼),五味子3分,人參3分(去蘆頭),熟干地黃1兩,續(xù)斷3分,牛膝3分(去苗),桂心1兩,沉香1兩,黃耆3分(銼),當(dāng)歸3分(銼,微炒),木香3分,白龍骨1兩,磁石2兩(搗碎,水掏去赤汁)。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腎臟風(fēng)虛,兩耳常鳴,腰背痛強(qiáng),小便多利,虛羸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沉香1兩,桂心1兩,木瓜1兩半,高良姜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虛風(fēng)冷所搏,轉(zhuǎn)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雞、豬、毒魚、大蒜等。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高良姜半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腹?jié)M,虛鳴氣逆,手足俱冷。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3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其脈沉微;或因下后,心腹痞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白術(shù)1兩,紫蘇莖葉1兩,木香半兩,大腹皮半兩(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急悶,心腹痞滿,氣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別名】桂附散
【處方】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半夏1分(湯浸7遍去滑),干姜1分(炮裂,銼),白術(shù)半兩,天南星1分(炮裂),木香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唇青面黑,身重背強(qiáng),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桂附散(《普濟(jì)方》卷一三五)。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銼,微炒)半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干,微炒)半兩,桂心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丁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腹痛吐瀉,手足厥冷,或自汗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連1兩(去須,微炒),龍骨1兩,當(dāng)歸3分(銼,微炒),地榆1兩(銼),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冷熱痢,腹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搗),桂心末1錢,補(bǔ)骨脂1錢。
【功能主治】腰腳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上以水1大盞,煎至5分,和滓,空心溫服,垂所患腳坐良久,以候藥力。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別名】回陽散
【處方】附子(炮)半兩,北前胡半兩,甘草半兩,人參半兩,桔梗半兩,麻黃(去節(jié))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補(bǔ)虛。主小兒吐瀉及傷寒脾虛腹熱,或手足冷,虛汗不已,喉內(nèi)虛喘。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至1錢,淡姜湯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惠眼觀證》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炮裂,銼),白術(shù)3分,桂心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龍骨3分,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附子半兩(去皮),雄黃1分(研細(xì)),白礬1分,吳茱萸半分,米粉半合。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濕癬。
【用法用量】以綿搵撲,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一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細(xì)辛、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麥門冬1兩(去心),獨(dú)活1兩,當(dāng)歸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失音不語,氣厥無脈,手足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皂莢1挺(去皮子,炙),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一切癬。
【用法用量】用新布揩癬令濕,然后涂藥,每日2-3上。如干癬,以醋調(diào)涂。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附子、白及、百合、川烏、南星、柏子仁、五加皮(皆生用)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胎寒風(fēng)證,頭項(xiàng)軟弱;小兒中風(fēng)卒死,四肢厥冷,口內(nèi)涎流,眼目?斜,身首反張。
【用法用量】用好酒涂角項(xiàng)上,干即再用。小兒中風(fēng)卒死等癥,用鉤藤煎湯灌之,或得蘇醒。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處方】綿附子1兩(炮,去皮臍,鹽水內(nèi)浸良久),澤瀉(不蛀者)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陽虛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燈心7莖,煎服,隨通而愈。
【摘錄】《得效》卷六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fēng)1兩(去蘆頭),五加皮1兩,萆薢1兩,薏苡仁1兩,桂心1兩,牛膝1兩(去苗),獨(dú)活1兩,當(dāng)歸1兩,杜
以上就是對(duì)附子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dāng)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guān)的醫(yī)生。
解表附子散,大家應(yīng)該都聽說過這種藥用價(jià)值很豐富的中藥方劑吧。那么,你對(duì)解表附子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解表附子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嗎?它又有哪些營養(yǎng)價(jià)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話,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1分(炮裂,銼),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桂心半兩,芎?半兩,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身熱,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生姜,和滓,不拘時(shí)候熱服;良久,更以熱酒調(diào)下1錢。當(dāng)便汗出。
【摘錄】《圣惠》卷九
解表附子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shí)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shí)在生活中只要對(duì)解表附子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對(duì)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對(duì)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huì)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shí)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shí)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cuò)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丁香煮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丁香(不見火)、紅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川烏(炮.去皮.臍)、陳皮(去白)、干姜(炮)、良姜(炮.去蘆頭),各四兩。益智(去皮)五兩半,胡椒二兩。
【炮制】上件為粗散。
【功能主治】治脾臟伏冷,胃受寒,胸膈痞悶,心腹刺痛,痰逆惡心,寒嗽中滿,臟腑虛滑,飲食減少,翻胃吐逆,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鹽一捻,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滓再煎,病退即止,極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丁香(不見火)紅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 )川烏(炮,去皮、臍)陳皮(去白)干姜(炮)良姜(炮、去蘆頭)各120克 益智(去皮)165克 胡椒60克
【制法】上藥銼為粗散。
【功能主治】主脾臟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悶,心腹刺痛,痰逆惡心,咳嗽中滿,臟腑虛滑,飲食減少,翻胃吐逆,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鹽1捻,煎至100毫升??崭箷r(shí)稍熱服。滓再煎。病退即止。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處方】丁香15克 赤茯苓(去黑皮)桔梗 白術(shù) 白芷 桂(去粗皮)半夏(湯洗七遍,生姜作曲,焙)甘草(炙,銼)人參各30克 干姜(炮裂)15克 檳榔(銼)高良姜 肉豆寇(去殼)各7.5克
【制法】上藥13味,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噫醋吞酸,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棗2枚,煎至90毫升,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1兩,神曲(濕紙裹爁)3兩,訶子棗大者3兩,干姜(生熟各半)3兩,半夏(火炮)3兩,厚樸(姜制)3兩,甘草(生熟各半)3兩,陳橘皮4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泄瀉下痢,傷冷面色痿黃,心痛臟腑不安,癥癖氣塊。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生姜3片,水1盞,煎至5分,食前熱服,甚者兩服,每日2次。
【注意】忌生冷,動(dòng)氣物。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張氏家傳》
【處方】母丁香1錢,沒石子2個(gè),川百藥煎1錢半,甘松1兩,針砂(醋炒)1錢半,白及2錢半,新釘子1個(gè),訶子皮2錢,三奈子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1大碗,煎至7分,用小瓶盛貯,用鐵釘浸在藥水內(nèi)3日,油紙蓋護(hù),勿令灰土入內(nèi)。
【功能主治】烏髭發(fā)。主
【用法用量】臨臥用掠發(fā)鬢,次早以溫水洗去。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十九引《德生堂方》
【處方】丁香14枚,石蓮肉14枚,北棗7個(gè)(截碎),生姜7片,黃秫米半合(洗)。
【功能主治】翻胃嘔逆,泄瀉。
【用法用量】《張氏醫(yī)通》無“北棗”。
【摘錄】《直指》卷七
【處方】丁香1分,肉桂1分,厚樸3分(去皮,姜汁炙),甘草3分(炙),麻黃2分(去節(jié)),芍藥半兩,訶子皮4分,大黃3分,旋覆花3分,吳茱萸2分(熱漿水淘五遍,浮者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痰,渾身疼痛,鼻塞煩壅悶躁,頭痛,一切諸氣疾。
【用法用量】每服如茶點(diǎn),1字至半錢,溫服,不拘時(shí)候。若傷寒熱痰,只半溫服之。風(fēng)氣常服半錢,治病1錢,去大黃1分,夏添甘草2分,秋添訶子皮2分,冬添肉桂2分。
【摘錄】《傳家秘寶》卷中
【處方】丁香1兩3分,蓬莪術(shù)2兩,蓽澄茄1兩半,枳殼1兩3分(炒令黃色),藿香(1兩半),沉香1兩,麝香半兩,芍藥半兩,當(dāng)歸3分,訶子1兩(去核),前胡1兩,人參1兩,京芎1兩,木香3分,檳榔7個(gè),豆蔻(去皮)7個(gè)。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攻沖,心胸不利,不思飲食,腹脅刺痛,口苦無味,吐逆及酒后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煎至5分,熱服。
【摘錄】《博濟(jì)》卷二
看了上文對(duì)丁香煮散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shí)對(duì)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biāo)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shí)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xué)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