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加黃芩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yīng)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隨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大青龍加黃芩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大青龍加黃芩湯這種方劑。
【處方】麻黃2兩,桂枝6錢2字半,甘草6錢2字半,杏仁40個,生姜1兩,大棗12枚,石膏2雞子大,黃芩6錢2字半。
【功能主治】太陽無汗,惡風煩躁。寒疫頭痛,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
【用法用量】《濟陽綱目》本方用法: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抑遏陽氣,不得泄越,有上件諸證者,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痛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diào)營衛(wèi)。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摘錄】《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上文是關(guān)于大青龍加黃芩湯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準。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加減大青龍湯,那么加減大青龍湯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連翹3錢,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外感寒邪,或4-5日,或5-6日,依然頭痛身熱惡寒,其脈象人迎與氣口相等,俱浮洪而數(shù),數(shù)極或7至8至者。
【用法用量】元酒1鐘,水2鐘,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以麻黃為君,佐芥穗發(fā)頭部之汗,佐桂枝、連翹、豆豉發(fā)周身四肢之汗,佐葛根發(fā)肌肉之汗;用山甲、皂刺為諸處引路之兵;石膏甘寒,清內(nèi)熱解肌表;黃芩清血中之熱;木通能引熱從小便出;甘草調(diào)和諸藥。察其脈象,如有根蒂,宜先以此方投之。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連翹3錢,薄荷3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狂,睡去譫語,醒時心雖明白而狂言亂語,或欲登高而歌,或欲棄衣而走,率意詈罵,目不識人,脈象洪數(shù)而稍浮,汗未發(fā)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連翹3錢,厚樸5錢。
【功能主治】傷寒勞復(fù),發(fā)熱惡寒,脈象洪數(shù)有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看了上面關(guān)于加減大青龍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大青龍湯從它的名字來看,我們根本不知道大青龍湯的組成成分,對于大青龍湯的功效就更是知之甚少了,那么大青龍湯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呢,下面就跟三九養(yǎng)生堂的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方劑名
大青龍湯。
得名由來
青龍是傳說中的四象之一(另外三個是白虎、朱雀、玄武),是代表東方的神獸,東方屬木,色青,故曰青龍。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長,有麟,有頭角,有腿腳,能行走,能飛騰,能翻江倒海,能行云降雨。言青龍者,必然與水有關(guān)系,大青龍湯能發(fā)汗解表,與水相關(guān),得名也由此而來。
組成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棗。
用量
麻黃(去節(jié))90g,桂枝30g,甘草(炙)30g,杏仁(去皮、尖)四十個,生姜(切)45g,大棗(擘)二十枚,石膏(如雞子大)。
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fù)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功效
發(fā)汗解表,兼清郁熱。
主治
外感風寒,兼有里熱,惡寒發(fā)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亦治溢飲,見上述癥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義
本方證為風寒束表,衛(wèi)陽被遏,熱傷津液所致。治療以發(fā)汗解表,兼清郁熱為主。方中用麻黃、桂枝、生姜辛溫發(fā)汗以散風寒,能使內(nèi)熱隨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棗甘溫補脾胃、益陰血,以補熱傷之津;無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郁熱。杏仁配麻黃,一收一散,宣降肺氣利于達邪外出。諸藥配伍,一是寒熱并用,表里同治,側(cè)重于于在表者,汗而發(fā)之;二是發(fā)中寓補,汗出有源,祛邪而不傷正。
配伍特點
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衛(wèi),以辛散之。故以麻黃、桂枝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fā)表。大棗甘溫,生姜辛溫,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質(zhì)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營衛(wèi)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
運用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兼有里熱證。臨床應(yīng)用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里熱明顯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浮腫者者加茯苓、澤瀉、蘇葉;熱甚者加大青葉、蟬蛻;氣血虛甚者加黃芪、白術(shù)、生地、何首烏;淤甚者加當歸、丹參;小兒夏季外感高熱:咽紅、扁桃體大加銀花、蒲公英、牛蒡子;煩躁不安加鉤藤、蟬蛻。
注意事項
1、本方發(fā)汗作用強烈。體質(zhì)較好者,用之無妨;體質(zhì)較弱者,應(yīng)當慎用;若脈搏微弱,出汗容易受涼者,絕對不可使用。臨床應(yīng)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藥,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因出汗過多而傷身。
2、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堿,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和心臟的作用。用藥過量時易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神經(jīng)過敏、震顫等癥狀;有嚴重器質(zhì)性心臟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亂。
3、麻黃是大青龍湯的主要藥物,過量服用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yīng),特此提醒患者必須在醫(yī)師指導下應(yīng)用。
結(jié)語:通過以上介紹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是不是對大青龍湯的功效有了深刻的了解了呢,大青龍湯功效有很多,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更要注意大青龍湯的一種注意事項,避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麻煩,以上介紹的有關(guān)大青龍湯的相關(guān)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藥方劑敗毒散加黃芩湯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敗毒散加黃芩湯營養(yǎng)豐富,含有很多醫(yī)藥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敗毒散、敗毒加黃芩湯
【處方】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黃芩、桔梗、枳殼、人參、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瘟病壯熱,不惡風寒而渴。瘧疾。
【用法用量】敗毒散(《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一)、敗毒加黃芩湯(《成方切用》卷三)。《醫(yī)林繩墨大全》本方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黃芩、枳殼、桔梗、茯苓、人參(不可即用)各七分,甘草三分,生姜三片,水一鐘半煎服。
【各家論述】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皆輕清開發(fā)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壯熱;用黃芩、枳殼、桔梗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人參、茯苓、甘草者,實其中氣,使瘟毒不能深入也。培其正氣,敗其邪毒,故曰敗毒。
【摘錄】《醫(yī)方考》卷一
以上就是對于敗毒散加黃芩湯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
說到大青湯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大青湯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別名】大青四物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大青12克 甘草 阿膠各6克 豉5克
【功能主治】主溫毒發(fā)斑,或傷寒熱病七八日,發(fā)汗不解,及吐下后熱不除,下利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備急千余要方》卷九補。
【摘錄】《肘后備急方》卷二
【處方】大青 木通 元 參 桔梗 知母 山梔 升麻 石膏
【功能主治】主風寒所沖,毒邪內(nèi)陷,疹子出一日即沒;溫毒發(fā)斑,其形焮腫,如蚊蚤所嚙,或成片如錦紋云霞。
【用法用量】水煎,調(diào)路東黃土末6~9克服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處方】大青半兩,鱉甲(醋炙,去裙襕)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切,焙)1分,茵陳蒿1分,麻黃(去節(jié),煎去沫,焙)1分,豬苓(去黑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諸瘧。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處方】大青(銼)3分,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石膏(碎)1兩半,芒消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生干地黃(焙)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腸熱滿,腸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苦竹葉10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大青3分,知母8分,荊芥1錢,木通6分,石膏4錢,生地3錢,甘草6分,地骨皮2錢,元參1錢。
【功能主治】喉痧得透,惟口渴煩躁,小便短少,熱盛舌絳。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痧喉匯言》
【處方】元參、大青、桔梗、人中黃、知母、升麻、石膏、梔子仁、木通。
【功能主治】麻疹之出,渾身如錦紋黑斑者。
【用法用量】水煎,調(diào)燒人屎服之。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大青3分,黃連(去須)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口瘡。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2分,去滓,食后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大青3錢,元參2錢,山梔2錢,黃芩1錢,黃柏1錢5分,黃連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傷寒久熱不解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家庭治病新書》引《醫(yī)通》
【處方】大青半兩,大黃(銼,炒)1分,甘草(炙)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諸熱,服藥吐利后,身壯熱,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內(nèi)有熱結(jié)。
【用法用量】2-3歲兒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食后服,相繼3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大青2兩,秦艽(去苗土)1兩,犀角(鎊)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煩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豉100粒,薤白7寸,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大青葉2分,秦艽2分,吳蘭2分,升麻2分,薺苨2分,栝樓根2分,甘菊1分,石膏3分,竹瀝2合,樸消3分。
【功能主治】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里熱不散,甚則狂走趕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2帖。每服1貼,水2升半,煎至1升2合,去滓,下竹瀝、樸消,分溫4服。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三
【處方】大青4兩,甘草3兩,膠2兩,豉2合,赤石脂3兩。
【功能主治】熱病不解,而下痢困篤欲死者。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盡更作,日夜兩劑,愈。
【摘錄】《肘后方》卷二
【別名】大青四物湯、阿膠湯、阿膠大青湯
【處方】大青4兩,甘草2兩,膠2兩,豉8合。
【功能主治】止下痢,除熱,止吐瀉。主傷寒、熱病,發(fā)熱多日,汗、吐、下不解;或下利不止,或發(fā)黃疸,或發(fā)斑疹,煩躁不安不得臥。
【用法用量】大青四物湯(《活人書》卷十八)、阿膠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七)、阿膠大青湯(《古今醫(yī)徹》卷一)。
【注意】忌菘菜、海藻。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大青乃藍之一種,善解陷伏至陰之邪;豆豉專搜少陰不正之氣;阿皎滋血潤燥;甘草解毒和中。不特為陽毒發(fā)斑之專藥,一切時行溫熱汗吐不解,下利不止,并得用之,取其解散陰經(jīng)熱毒也。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處方】大青3兩,梔子2-7枚(擘),犀角(屑)1兩,豉5合。
【功能主治】天行壯熱頭痛,遍身發(fā)瘡如豌豆者。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服。
【摘錄】《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處方】大青3兩,百部根5兩,紫菀(去苗土)2兩,茜根2兩,黃芩(去黑心)2兩,生干地黃(焙)1兩,白前1兩,五味子(炒)1兩,甘草(生)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焦氣勝,熱結(jié)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大青、玄參、生地黃、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斑疹火毒。
【用法用量】水1盞,加淡竹葉12片,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在了解了大青湯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小青龍湯,那么小青龍湯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半夏(湯洗.七錢),干姜(炮)、細辛(去葉)、麻黃(去根節(jié))、肉桂(去皮)、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咳嗽微喘,又治肺經(jīng)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干姜(炮)、細辛(去葉)、麻黃(去節(jié).根)、肉桂(去粗皮)、芍藥、甘草(炒),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湯洗七次.切作片)二兩半。
【炮制】上將七味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咳嗽微喘。又治溢飲,身體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臥;或因形寒飲冷,內(nèi)傷肺經(jīng),咳嗽喘急,嘔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后。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飲,止咳平喘。治風寒客表,水飲內(nèi)停,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灰顼?,身體重痛,肌膚悉腫。現(xiàn)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外感風寒,內(nèi)有停飲者。
【用法用量】上藥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分兩次溫服。
【備注】方中麻黃、桂枝解表發(fā)汗,宜肺平喘;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半夏燥濕化痰;芍藥配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五味子斂肺止咳,并防諸藥溫散太過而耗散肺氣;炙甘草緩和藥性,益氣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飲,止咳平喘之劑。
【摘錄】《傷寒論》
以上介紹的小青龍湯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guān)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