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治療什么癥狀
春季養(yǎng)生煲什么湯。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彪S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青龍湯治療什么癥狀,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導讀:大青龍湯治療什么癥狀?大青龍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大青龍湯治療什么癥狀?下面具體來了解下大青龍湯的功效作用吧。
【方劑名】
大青龍湯
【得名由來】
青龍是傳說中的四象之一(另外三個是白虎、朱雀、玄武),是代表東方的神獸,東方屬木,色青,故曰青龍。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長,有麟,有頭角,有腿腳,能行走,能飛騰,能翻江倒海,能行云降雨。言青龍者,必然與水有關系,大青龍湯能發(fā)汗解表,與水相關,得名也由此而來。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去節(jié)六兩(12克),桂枝二兩(6克),甘草炙二兩(6克),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生姜切三兩(9克),大棗擘二十枚(10枚),石膏如雞子大,碎(20克)。
【方歌】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散寒清熱此方良。
【方解】
方中用麻黃、桂枝、生姜辛溫發(fā)汗以散風寒,能使內(nèi)熱隨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棗甘溫補脾胃、益陰血,以補熱傷之津;無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郁熱。杏仁配麻黃,一收一散,宣降肺氣利于達邪外出。諸藥配伍,一是寒熱并用,表里同治,側重于于在表者,汗而發(fā)之;二是發(fā)中寓補,汗出有源,祛邪而不傷正。
【功用】
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
外感風寒,兼有里熱,惡寒發(fā)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3亦治溢飲,見上述癥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溫服一升(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配伍特點】
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衛(wèi),以辛散之。故以麻黃、桂枝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fā)表。大棗甘溫,生姜辛溫,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質(zhì)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營衛(wèi)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
【加減化裁】
里熱明顯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浮腫者者加茯苓、澤瀉、蘇葉;熱甚者加大青葉、蟬蛻;氣血虛甚者加黃芪、白術、生地、何首烏;淤甚者加當歸、丹參;小兒夏季外感高熱:咽紅、扁桃體大加銀花、蒲公英、牛蒡子;煩躁不安加鉤藤、蟬蛻。
【臨床應用】
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1、內(nèi)科
(1)流感:里熱明顯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2)暑熱:高熱、無汗效果
(3)急性腎炎:咽喉痛甚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浮腫者者加茯苓、澤瀉、蘇葉。
2、外科
隱疹:熱甚者加大青葉、蟬蛻;氣血虛甚者加黃芪、白術、生地、何首烏;淤甚者加當歸、丹參。
3、兒科
小兒夏季外感高熱:咽紅、扁桃體大加銀花、蒲公英、牛蒡子;煩躁不安加鉤藤、蟬蛻。
【注意事項】
1、本方發(fā)汗作用強烈。體質(zhì)較好者,用之無妨;體質(zhì)較弱者,應當慎用;若脈搏微弱,出汗容易受涼者,絕對不可使用。臨床應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藥,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因出汗過多而傷身。
2、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堿,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和心臟的作用。用藥過量時易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神經(jīng)過敏、震顫等癥狀;有嚴重器質(zhì)性心臟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亂。
3、麻黃是大青龍湯的主要藥物,過量服用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特此提醒患者必須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
以上就是大青龍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ys630.COm精選閱讀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大青龍湯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麻黃(去節(jié))、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個,生姜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燥煩,六脈浮緊。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麻黃12克(去節(jié))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棗10枚(擘)石膏20克(碎)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主外感風寒,兼有里熱,惡寒發(fā)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3亦治溢飲,見上述癥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黃,減2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備注】本方是以麻黃湯加重麻黃、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棗所組成。麻黃湯功能發(fā)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黃則發(fā)汗解表之力更強;增加石膏清內(nèi)熱,除煩躁;倍甘草,加姜、棗,是和中氣,調(diào)營衛(wèi),助汗源。諸藥合用,共奏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摘錄】《傷寒論》
相信大家看了大青龍湯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大青龍湯很神奇,大青龍湯對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加減大青龍湯,那么加減大青龍湯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連翹3錢,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外感寒邪,或4-5日,或5-6日,依然頭痛身熱惡寒,其脈象人迎與氣口相等,俱浮洪而數(shù),數(shù)極或7至8至者。
【用法用量】元酒1鐘,水2鐘,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以麻黃為君,佐芥穗發(fā)頭部之汗,佐桂枝、連翹、豆豉發(fā)周身四肢之汗,佐葛根發(fā)肌肉之汗;用山甲、皂刺為諸處引路之兵;石膏甘寒,清內(nèi)熱解肌表;黃芩清血中之熱;木通能引熱從小便出;甘草調(diào)和諸藥。察其脈象,如有根蒂,宜先以此方投之。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連翹3錢,薄荷3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狂,睡去譫語,醒時心雖明白而狂言亂語,或欲登高而歌,或欲棄衣而走,率意詈罵,目不識人,脈象洪數(shù)而稍浮,汗未發(fā)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連翹3錢,厚樸5錢。
【功能主治】傷寒勞復,發(fā)熱惡寒,脈象洪數(shù)有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看了上面關于加減大青龍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導讀:小青龍湯治療什么癥狀?小青龍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小青龍湯治療什么癥狀?下面具體來了解下小青龍湯吧。
【方劑名】
小青龍湯
【名字由來】
古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說。青龍,是神話中東方木神,色主青,主發(fā)育萬物。張秉成曰: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云致雨,飛騰于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qū)邪,潛隱于波濤之內(nèi)耳。(《成方便讀》)二方發(fā)汗逐飲之功,猶如青龍之興云治水,但依其發(fā)汗力強弱而命名大、小青龍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去節(jié),9克);芍藥(9克);細辛(6克);干姜(6克);甘草炙(6克);桂枝(去皮,9克);五味子(6克);半夏(洗,9克)。
【方歌】
麻桂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記要諳。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發(fā)熱句中探。
【方歌趣味記憶】
馬老五跪下細心燒干姜。解:馬(麻黃),老(國老,即甘草),五(五味子),跪(桂枝),下(半夏),細心(細辛),燒(芍藥),干姜(干姜)。
【方解】
本證由風寒束表,衛(wèi)陽被遏,表寒引動內(nèi)飲所致。治療以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為主。水寒相搏,內(nèi)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苦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nèi)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里雙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fā)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養(yǎng)營血;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diào)和辛散酸收之品。
【功效】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F(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配伍特點】
五味子與芍藥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臨床運用】
本方用于治療外寒里飲證,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以清郁熱;兼喉中痰鳴,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禁忌】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以上就是小青龍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大青龍加黃芩湯這種方劑。
【處方】麻黃2兩,桂枝6錢2字半,甘草6錢2字半,杏仁40個,生姜1兩,大棗12枚,石膏2雞子大,黃芩6錢2字半。
【功能主治】太陽無汗,惡風煩躁。寒疫頭痛,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
【用法用量】《濟陽綱目》本方用法: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抑遏陽氣,不得泄越,有上件諸證者,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痛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diào)營衛(wèi)。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摘錄】《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上文是關于大青龍加黃芩湯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準。
小青龍湯這名字聽起來挺霸氣的,古人喜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相來給東西命名,光聽名字我們根本無法知道這個湯是干什么用的,所以想要深入了解這霸氣名字的朋友就和小編來看一看吧,希望以下介紹的內(nèi)容大家感興趣。
【方劑名】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
麻黃三兩去節(jié)(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 干姜三兩(6g) 甘草三兩,炙(6g) 桂枝去皮(6g) 五味子半升(6g) 半夏半升,洗(9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內(nèi)飲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甚則咳喘不能平臥,或干嘔,或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解】
本方證為素有內(nèi)飲,復感風寒,外寒引動內(nèi)飲所致。風寒束表,皮毛閉塞,則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外寒引動內(nèi)飲,致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喘咳痰稀量多,甚則不得平臥;若胃氣隨肺氣上逆,則干嘔;若水飲溢于肌膚,則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而脈浮為外寒里飲之證。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使外邪得解,內(nèi)飲得化。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用,發(fā)汗解表,且麻黃能宣肺平喘咳,桂枝能溫陽化內(nèi)飲,共為君藥。干姜、細辛為辛溫之品,既溫肺以化內(nèi)飲,又辛散助以解外寒,為臣藥。
辛溫發(fā)散,易耗傷肺氣且傷津,故用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益陰血而斂津液,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既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防麻桂辛散太過,散收相配,相制相成;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共為佐藥。方中干姜長于溫暖脾肺而化飲,細辛長予解表溫肺而化飲,五味子長于收斂肺氣而止咳,凡寒飲犯肺之咳喘,三藥合用,無有不驗,是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于辛散酸收之間,兼佐、使之用。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既可發(fā)表散寒,化飲平喘,又能斂肺兼顧正氣。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之咳喘證的常用方,以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白清稀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肺炎、肺水腫、肺心病等屬于寒飲犯肺者。
3.使用注意方中藥物多為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方歌】
小青龍治痰飲證,麻桂干姜芍草同,更有夏辛兼五味,溫陽化飲此方宏。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對于小青龍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古人特別喜歡用青龍、白虎來命名,有白虎湯,現(xiàn)在還有小青龍湯,應該還有大青龍湯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小編這里就不多說了。
受傷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不小心磕碰到哪里,造成身體某個部位流血受傷。這時候該怎么辦?嚴重的當然要打破傷風針,如果萬一不小心感染破傷風怎么辦呢?小編介紹一個可以治療破傷風的中醫(yī)偏方青龍白虎湯給大家。來看青龍白虎湯的用法!
功能主治
溫陽通絡,透疹止痙。主治破傷風。
偏方組成
青龍草2棵,白虎草2棵,生姜3片,蔥根3個,大棗3枚,蟬蛻7個,黃酒6.5克。
用法用量
每日1劑,水煎服。
病例驗證
用此方治療破傷風12例,其中治愈11例,有效率為91.7%。
破傷風
破傷風是破傷風梭菌經(jīng)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huán)境下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而引起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毒素主要侵襲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運動神經(jīng)元,因此本病以牙關緊閉、陣發(fā)性痙攣、強直性痙攣的為臨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天,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shù)月、數(shù)年。潛伏期越短者,預后越差。
約90%的患者在受傷后2周內(nèi)發(fā)病,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內(nèi)存留多年的異物后出現(xiàn)破傷風癥狀。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種類型和大小的創(chuàng)傷都可能被含有破傷風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數(shù)患者會發(fā)病。在戶外活動多的溫暖季節(jié),受傷患病者更為常見?;疾『鬅o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檢查
破傷風患者的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異性發(fā)現(xiàn),當有肺部繼發(fā)感染時,白細胞計數(shù)可明顯增高,痰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相應的病原菌,傷口分泌物常常分離到需氧性化膿性細菌,約30%患者的傷口分泌物經(jīng)厭氧培養(yǎng)可分離出破傷風梭菌,由于破傷風的臨床表現(xiàn)較為特異,尤其癥狀典型時診斷不難,故作臨床診斷時不要求常規(guī)作厭氧培養(yǎng)和細菌學證據(jù)。
結語:能治療破傷風的中醫(yī)偏方青龍白虎湯,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青龍白虎湯已經(jīng)有了一些認識了。以后如果身體哪個地方受傷了,不小心感染了破傷風,要記得使用這個方法喲。不過小編還是建議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期間受傷要打破傷風針!
青龍衣為胡桃果實的外、中果皮和蛇蛻的別稱。
胡桃原產(chǎn)歐洲東南部及亞洲西部,漢時傳入我國,在華北、西北、西南及華中等地均有大量栽培,長江以南各省較少。1972年發(fā)現(xiàn)距今約7000多年磁山文化遺址胡桃的出土,修改了所謂漢代張騫引自西域的說法。
形態(tài)描述
胡桃為喬木植物,高達15米;樹皮灰褐色,幼枝有密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長2230厘米;小葉5一13,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615厘米,寬312厘米,全緣,背面沿側脈腋內(nèi)有一簇短柔毛。
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葇荑花序下垂,長512厘米,雄蕊630;雌花單生或23聚生于枝端,直立;花柱2,羽毛狀,綠白色。果序短,下垂,有核果13,果實形狀大小及內(nèi)果皮的厚薄均因品種而異;種子肥厚。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態(tài)習性
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較耐干冷,不耐濕熱,適于陽光充足、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微酸性至弱堿性壤土或粘質(zhì)壤土,抗旱性較弱,不耐鹽堿;深根性,抗風性較強,不耐移植,有肉質(zhì)根,不耐水淹。
各種熱病十分常見,如發(fā)燒便是一種很常見的熱病,而我們在生活中想要保護身體,對于這些熱病就要重視起來,及時治愈才可以,那么治愈熱病的方法有哪些呢?其實只要我們飲用下面這款茶飲便可以輕松治療熱病,當然了,小編今天除了茶飲之外,同樣為大家?guī)砹祟A防發(fā)燒這種熱病的方法。
大青地茶
原料
大青葉5g、生地3g、綠茶3g。
用法
用200ml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能
清熱生津。
用途
發(fā)燒
預防發(fā)燒的方法
一、及時添減衣服
根據(jù)環(huán)境溫度及時增減衣物,保持體溫正常。
二、進行冷鍛煉
用冷水洗臉,可以刺激皮膚血管,增強人體抗寒防病的能力。再一點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要開窗,這樣既可以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還可以讓晚間寒冷空氣進入房間,以增強人體對冷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這對預防也很有好處。
三、營養(yǎng)要均衡
人體內(nèi)免疫球蛋白含量充足與否,是機體免疫功能好壞的因素之一。免疫球蛋白缺乏,機體抵擋細菌或病毒的能力就會下降。魚、肉、蛋、奶及豆制品等,營養(yǎng)價值較高,應注意攝食,以加強蛋白質(zhì)的合成利用,此外,服用維生素C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對預防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多運動
體育鍛煉和營養(yǎng)均衡同樣重要,所以,平時要多運動,如跑步、做操等。早晚多在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可增強血液循環(huán),改善體質(zhì),提高免疫功能。
五、提高免疫力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力低下是反復生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采用高效、安全的手段從根本上增強免疫力,才能徹底擺脫反復生病所帶來的危害。
六、補充適當?shù)慕退?/p>
人體內(nèi)有很多細菌,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當有害菌占主導時,人體免疫力下降,抵抗力減弱導致發(fā)燒。
所以在平時適當?shù)难a充一定的長生酵素有助于預防發(fā)燒,它的作用機理就是通過分解蛋白質(zhì),補充人體所需營養(yǎng),以增強人體應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而補鋅可提高免疫力,多吃補鋅的食物,如海產(chǎn)品、瓜子、新稀寶片、核桃等。
結語:發(fā)燒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是大家可別因為它的常見而忽視了它對于身體健康的損害,我們在生活中只有及時將之治愈才可以很好的保護身體避免疾病出現(xiàn),所以大家在生活中想要對付發(fā)燒不妨試一試上面這種方法哦!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小青龍湯,那么小青龍湯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半夏(湯洗.七錢),干姜(炮)、細辛(去葉)、麻黃(去根節(jié))、肉桂(去皮)、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咳嗽微喘,又治肺經(jīng)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干姜(炮)、細辛(去葉)、麻黃(去節(jié).根)、肉桂(去粗皮)、芍藥、甘草(炒),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湯洗七次.切作片)二兩半。
【炮制】上將七味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咳嗽微喘。又治溢飲,身體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臥;或因形寒飲冷,內(nèi)傷肺經(jīng),咳嗽喘急,嘔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后。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飲,止咳平喘。治風寒客表,水飲內(nèi)停,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溢飲,身體重痛,肌膚悉腫?,F(xiàn)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外感風寒,內(nèi)有停飲者。
【用法用量】上藥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分兩次溫服。
【備注】方中麻黃、桂枝解表發(fā)汗,宜肺平喘;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半夏燥濕化痰;芍藥配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五味子斂肺止咳,并防諸藥溫散太過而耗散肺氣;炙甘草緩和藥性,益氣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飲,止咳平喘之劑。
【摘錄】《傷寒論》
以上介紹的小青龍湯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