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石膏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鄙鐣l(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麻黃石膏湯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麻黃石膏湯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囊环N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麻黃石膏湯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麻黃石膏湯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麻黃(去節(jié))1兩,石膏(研)9錢,杏仁(去皮尖,研)4錢,前胡5錢,枳殼3錢,黃芩1兩。
【功能主治】凡疹見標,腮紅隱隱不起,旋出旋沒,發(fā)熱煩渴,喘急神昏,不省人事,譫語發(fā)狂,身干無汗,大便閉塞。
【用法用量】大人作2帖,中人作3帖,小人作4帖,水煎,溫服。
【摘錄】《治疹全書》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6兩,石膏8兩,甘草(炙)2兩,白術(shù)3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
【功能主治】風(fēng)水遍身腫,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腳弱,汗出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每日3次。服訖復(fù)令汗出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以上就是麻黃石膏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www.cndadi.net
相關(guān)閱讀
導(dǎo)讀: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功效是什么?下面就具體來看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功效吧。
【方劑名】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四兩,去節(jié)(9g);杏仁五十個,去皮尖(9g);甘草二兩,炙(6g);石膏半斤,碎、綿裹(18g)。
【方歌】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身熱脈數(shù)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方解】
本方主治證是由風(fēng)熱襲肺,或風(fēng)寒郁而化熱,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熱盛,氣逆?zhèn)?,所以有汗而身熱不解,喘逆氣急,甚則鼻翼煽動,口渴喜飲,脈滑而數(shù)。此時急當清泄肺熱,自然熱清氣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黃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熱,是火郁發(fā)之之義。但其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而且用量倍于麻黃,使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留邪,肺氣肅降有權(quán),喘急可平,是相制為用。杏仁降肺氣,用為佐藥,助麻黃、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diào)和于寒溫宣降之間,所以是佐使藥。綜觀藥雖四味,配伍嚴謹,用量亦經(jīng)斟酌,尤其治肺熱而用麻黃配石膏,是深得配伍變通靈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熱,療效可靠。
【功效】
辛涼宣肺,清熱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熱咳喘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者。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加減化裁】
因肺中熱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傷,則汗少或無汗。此時當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蘆根、知母之屬。若無汗而見惡寒,是雖邪已入里化熱,但在表之風(fēng)寒未盡,或是風(fēng)溫而挾風(fēng)寒所致,當酌加解表之品,如荊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類,在用清泄肺熱為主的同時,開其皮毛,使肺熱得泄而愈。所以臨證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當細審無汗之故,或加清熱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屬,自然藥證相當,應(yīng)手而效。
【現(xiàn)代應(yīng)用】
1、發(fā)熱和咳喘性疾病多見本方證。如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病毒性肺炎、過敏性支氣管哮喘、麻疹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小支氣管肺炎、嗜酸細胞增多性肺炎、肺膿腫、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炎、藥物熱等。
2、五官科疾病。如化膿性鼻竇炎、鼻衄、酒渣鼻、化膿性中耳炎、急性舌炎、白喉、化膿性扁桃體炎、化膿性角膜炎、暴發(fā)性結(jié)膜炎、角膜潰瘍、淚囊炎等。
3、皮膚科疾病。如泛發(fā)性牛皮癬、銀屑病、接觸性皮炎、蕁麻疹、玫瑰糠疹等。
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瘡、睪丸炎、術(shù)后尿潴留、遺尿等也有運用本方的時候。
【禁忌】
脈浮弱、沉緊、沉細,惡寒惡風(fēng),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以上就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石膏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石膏(研.三分) 白茅根(三分) 扁蓄(三分) 滑石(半兩)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頭疼,煩熱口干,小便赤。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遠熱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三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卷五)
【處方】石膏30克 黃連 黃柏 黃芩各6克 香豉9克(綿裹)梔子9克(擘)麻黃9克(去節(jié))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發(fā)汗解表。治傷寒病已八九日,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攣,鼻干口渴,煩躁不眠,神志昏憒,或時呼呻,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上七味,切。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一日分三次服。初服一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愈。得數(shù)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
【注意】服藥期間,忌豬肉、冷水。
【備注】本方主治為傷寒表證未解,里熱熾盛,故解表與清里兼顧。方中石膏清熱除煩為君,麻黃、豆豉發(fā)汗解表為臣,黃連、黃柏、黃芩、梔子以瀉三焦之火為佐。配合成方,發(fā)表而不助里熱,清熱而不失治表,洵為表里雙解之良劑。
【摘錄】《外臺秘要》卷一引《深師方》
【處方】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3克 元參15克 花粉9克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治肺胃熱盛,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喉科秘訣》卷下
【別名】三黃石膏湯
【處方】石膏2兩,黃連2兩,黃柏2兩,黃芩2兩,香豉1升(綿裹),梔子10枚(擘),麻黃3兩(去節(ji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傷寒病己8-9日,邪攻內(nèi)而表未解,三焦熱,其脈滑數(shù),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體猶沉重拘攣;傷寒發(fā)汗或下或誤吐后,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中屢衄而疾勢不解,身目如發(fā)黃,狂躁欲走。
【用法用量】三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卷五)。
【注意】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1.《外臺》引《深師方》: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愈;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里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nèi),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
【摘錄】《外臺》卷一引《深師方》
看完了上文對石膏湯的介紹,是不是對石膏湯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多接觸這方面的東西,做到有備無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并非能夠經(jīng)常的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麻黃四兩,去節(jié)(9g)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9g) 甘草二兩,炙(6g) 石膏半斤,碎、綿裹(18g)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功效
辛涼宣泄,清肺平喘。
方解
外感風(fēng)邪,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喜飲,脈滑而數(shù)。此為風(fēng)邪化熱之象,急當清泄肺熱,宣肺散邪,則身熱喘急諸證自除。方中麻黃辛甘溫,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兩藥相輔相成,既能宣肺,又能泄熱,共為君藥。石膏倍用于麻黃,不失為辛涼之劑,麻黃得石膏,則宣肺平喘而不助熱;且石膏得麻黃,清解肺熱而不涼遏,又是相制為用。
杏仁味苦,降利肺氣而平喘咳,與麻黃相配則宣降相因,合石膏相伍則清肅協(xié)同,是為臣藥。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diào)和于寒溫宣降之間,為佐使藥。綜觀全方,藥僅四味,配伍嚴謹,清宣降三法俱備,共奏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本方出自《傷寒論》,原治太陽病,發(fā)汗未愈,風(fēng)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風(fēng)寒化熱,或風(fēng)熱犯肺,以及內(nèi)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咳,口渴脈數(shù),無論有汗、無汗,便以本方加減治療,都能獲效。
對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現(xiàn)身熱煩渴,咳嗽氣粗而喘,屬疹毒內(nèi)陷,肺熱熾盛者,亦可加味用之。
方歌
傷寒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涼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熱效力彰。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相關(guān)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雖然并不是很常見但是它的功效與作用很多,以上介紹的方藥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但是一定要根據(jù)專業(yè)人士的介紹合理的使用。
黃連石膏湯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黃連石膏湯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毜慕榻B一下。
【處方】黃連、黃芩、知母、石膏、甘草。
【功能主治】吐血。
【用法用量】
【摘錄】《方癥會要》卷三
【處方】升麻7分,川芎7分,白芍藥7分,半夏(炒)7分,干葛5分,生甘草5分,防風(fēng)5分,黃連(酒炒)5分,石膏1錢(火煅過),白術(shù)1錢,白芷3分。
【功能主治】小兒陽明之熱,齒腫,流涎,腮腫,馬牙。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煎服;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
【摘錄】方出《明醫(yī)雜著》卷五,名見《醫(yī)部全錄》卷四一五
【處方】川黃連(酒炒)1錢,煨石膏3錢,竹茹1錢。
【功能主治】嘔吐有實火,口渴,腹痛。
【用法用量】灶心土為引。
【摘錄】《一盤珠》卷三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黃連石膏湯對人體的養(yǎng)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于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了解并且掌握。
竹葉石膏湯在中醫(yī)學(xué)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guān)的一些醫(yī)學(xué)研究上認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識下竹葉石膏湯這種方劑吧。
【處方】石膏(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炙甘草(半錢) 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內(nèi)外熱熾,煩躁大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淡竹葉(三十片) 石膏(三錢) 麥門冬(三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功能主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而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一斤,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麥門冬(去心)五兩半。
【炮制】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fā)熱,心胸?zé)?;或得汗已解,?nèi)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并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shù),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盞半,濾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計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竹葉湯(《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人參竹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處方】竹葉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麥門冬15克(去心)人參6克 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治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虛羸少氣,嘔逆煩渴,或虛煩不得眠,舌紅少苔,脈虛而數(shù);以及暑熱所傷,發(fā)熱多汗,煩渴喜飲,舌紅干,脈虛數(shù)?,F(xiàn)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發(fā)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糖尿病、小兒夏季熱、中暑等病后期余熱不清,耗傷氣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調(diào)養(yǎng)胃氣為使。諸藥合用,使熱祛煩除,氣復(fù)津生,胃氣調(diào)和,諸證自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淡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功能主治】治癰疽腫痛,胃火內(nèi)盛,口渴喜飲。
【用法用量】加生姜少許,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繩·瘍醫(yī)》卷二
【處方】淡竹葉7片 軟石膏9克 大黃(煨)4.5克 陳皮3克 藿香葉6克
【功能主治】治繭唇。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六
【處方】煅石膏 連翹 黃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功能主治】治肺熱,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加竹葉5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竹葉3片 紅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黃連1.5克(微炒)僵蠶5條 連翹1.8克 玄參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功能主治】清熱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見形二三日,色紅,煩躁,出不透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痧疹輯要》卷二
最后提醒下竹葉石膏湯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xué)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大家是否知道蒼術(shù)石膏湯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蒼術(shù)石膏湯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shù)膹V泛的,那么蒼術(shù)石膏湯都具有哪些特點呢?日常生活中蒼術(shù)石膏湯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蒼術(shù)半兩,石膏5錢,知母(銼)1錢半,甘草1錢。
【功能主治】濕溫,身多微涼,微微自汗,四肢沉重。
【用法用量】上藥同和勻,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溫服。
【各家論述】《古方選注》:蒼術(shù)、石膏剛劑燥之,又得石膏、知母辛咸降之,以甘草佐蒼術(shù),知母佐石膏,剛?cè)嵯嗯洌粋K腑之正氣,可謂詳審精密矣。雖與白虎湯相似,其義各有微炒。
【摘錄】《保命集》卷中
上文就是對蒼術(shù)石膏湯的相關(guān)知識的簡單介紹,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常吃到這些,但是多掌握一些藥材的藥理作用,總會對生活有所幫助的。
說起中藥方劑,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加味石膏湯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處方】石膏24克 山梔 人參 茯苓 知母各9克 生地黃 淡竹葉各30克
【功能主治】治膀胱實熱,臍下急痛,小便不通,煩滿,難于俯仰。
【用法用量】每次30克,水煎去滓,下蜜5毫升,煮二沸,空腹時服。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
【處方】煅石膏、柴胡、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瘧在盛暑之時,唇紅面赤,煩躁作渴,欲飲冷水,或熱多寒少者。
【用法用量】竹葉10片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加味石膏湯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人參石膏湯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人參石膏湯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人參石膏湯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jié)合養(yǎng)生。
【處方】人參(去蘆.半錢)、石膏(一兩)、半夏(湯泡.一錢)、梔子仁(一錢)、黃芩(一錢)。川芎、白術(shù)、茯苓(去皮)、知母,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fēng)熱頭疼,精神不利,昏憒,宜服。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人參4.5克 石膏90克 川芎15克 半夏6克(去滑)白術(shù)5克 茯苓5克 甘草30克(炙)大梔子9克 知母15克 黃芩9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fēng)熱頭痛,精神昏聵。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宣明論方》卷六
【處方】人參15克 石膏36克 知母 21克 甘12克
【制法】上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上消。煩渴多飲,不欲多食。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水煎,食后溫服。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大家現(xiàn)在明白了人參石膏湯的作用了吧,不過該藥并不適用于所有病癥,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人參石膏湯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藥物的正確使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適。
我們每個人體內(nèi)其實都有毒素,很多身體問題就是毒素引發(fā)的。面對排毒的風(fēng)潮和疑問,中醫(yī)方劑挺身而出,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對人身體非常有好處的方劑川芎石膏湯。
【處方】石膏(一錢) 桔梗(一錢) 川芎(五分) 芍藥(五分) 山梔(五分)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五分) 黃芩(七分) 大黃(七分) 菊花(七分) 荊芥穗(七分) 防風(fēng)(七分) 寒水石(二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連翹(一錢) 薄荷(一錢) 縮砂(三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上攻,頭目眩痛,咽干煩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川芎石膏散
【處方】川芎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半兩,山梔半兩,黃芩半兩,大黃半兩,菊花半兩,荊芥半兩,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滑石4兩,寒水石2兩,甘草3兩,桔梗2兩,縮砂仁1分,石膏1兩,防風(fēng)1兩,連翹1兩,薄荷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清神利頭,宣通氣血。解中外諸邪,調(diào)理諸病勞復(fù)傳染。主風(fēng)熱上攻頭面,目昏眩,痛悶,風(fēng)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滿淋閉,眼生翳膜,中風(fēng)偏枯。目疾時發(fā),壅生翳膜,煩躁多渴,瘡癬皴揭。
【用法用量】川芎石膏散(《審視瑤函》卷六)。
【注意】忌姜、醋、發(fā)熱物。
【摘錄】《宣明論》卷三
【處方】川芎、石膏、麻黃、蒼術(shù)、葛根、甘草。
【功能主治】時氣壯熱,頭痛無汗,脈洪長,惡風(fēng)煩渴者。
【用法用量】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二
川芎石膏湯采用傳統(tǒng)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甘草石膏湯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甘草石膏湯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生地黃1分,細辛1分,熟地黃3分,黃連3分,甘草5分,石膏6分,柴胡7分,黃柏1錢,知母1錢,當歸身1錢,桃仁(炒,去皮尖)1錢,荊芥穗1錢,防風(fēng)1錢,升麻1錢5分,紅花少許,杏仁6個,小椒2個。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渴病久愈,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腫時時有,渴喜冷飲,口中白沫如膠。
【用法用量】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食后溫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像甘草石膏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養(yǎng)生的方法很多,實踐證明中藥中的方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方劑柴胡石膏湯!
【處方】柴胡、石膏、黃芩、荊芥、前胡、茯苓、升麻、桑皮、甘草。
【功能主治】婦人濕熱陰痛、陰癢。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五
【處方】柴胡4兩,甘草2兩,石膏8兩。
【功能主治】妊婦傷暑,頭痛惡寒,身熱躁悶,四肢疼痛,項背拘急,口干燥。少陽陽明,外感挾火,頭痛口干,身熱惡寒拘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8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袖珍》卷四引《圣惠》
【處方】柴胡(去苗)1兩,石膏(碎)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術(shù)1兩,萎蕤1兩,羚羊角(鎊)1兩,梔子仁1分,桑根白皮(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10日以上,潮熱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白虎湯加柴胡、黃芩、半夏。
【功能主治】暑嗽喘渴。
【摘錄】《醫(yī)方集解》
中藥方劑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來越好的前景,療效的提高,副作用的進一步減少都昭示著其正確性。我們相信類似于柴胡石膏湯等中藥方劑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研究下一定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