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勝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注焦點,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必勝散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必勝散,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熟地黃、小薊(并根用)、人參、蒲黃(微炒)、當歸(去蘆)、川芎、烏梅(去核),各一兩。
【炮制】上件藥搗,羅為粗散。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嘔血、咯血。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熟干地黃 小薊(并根用)人參 蒲黃(微炒)當歸(去蘆)芎藭 烏梅(去核)各30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粗散。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榮,涼血止血。主吐血、衄血、嘔血、咯血屬于氣血兩虧,血分有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處方】蒲黃(略炒)螺兒清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主齒衄。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擦患處,少待,用溫鹽水漱之。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雄黃 川芎各等分
【功能主治】主偏正頭痛。
【用法用量】上二味,分別研為細末,含水嗜之。立效。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煙霞圣效方》
【處方】大黃 檳榔 白牽牛各3克 粉霜4.5克
【制法】上藥各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大麻風,血熱秘結,臟腑不通。
【用法用量】年壯者,作五服,中年久虛者,作七服,用生姜120克搗汁,赤砂糖9克,加水300毫升,三味和勻,臨睡時腹中稍空,頓溫,通口服之即睡。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針刺,頭目齒縫俱痛,此藥尋病之功已達,行出大小二便,或青、白、黑、黃,又或紅蟲之類,此乃病根也。一月服藥三次漸痊,眉發(fā)俱生,肌膚如舊。齒縫有血,宜用貫眾、黃連各9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入冰片少許,每日陸續(xù)漱之,其血自止。
【備注】《張氏醫(yī)通)卷十四所載必勝散,較《外科正宗》方多皂角刺,生炙甘草。"治癘風惡疾,營衛(wèi)俱病,上下齊發(fā)。"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處方】赤檳榔5錢,皂角刺(炒)5錢,大黃(酒煨)1兩,白牽牛(生,取頭末)6錢(以一半炒),甘草(生、炙)各1錢,輕粉2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癘風惡疾,營衛(wèi)俱病,上下齊發(fā)。
【用法用量】壯年者分5服,中年者分7服。每服入黑糖或白蜜2匙,姜汁5匙調服。臨臥時腹中稍空,姜湯送下。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針刺,頭目齒縫俱痛。此藥尋病根,重者,7日行1次,稍輕者,10日半月行1次,以3-5遍為度。病退后,眉發(fā)漸生,肌肉如故。如齒縫中有血,以黃連貫眾湯漱之。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處方】白術4兩,甘草(炙)4兩,五味子(微炒)4兩,干姜(炮)3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虛弱,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鹽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六
【處方】蒲黃(略炒)、螺兒青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齒衄。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擦患處,少待,用溫鹽水漱之。
【摘錄】《濟生續(xù)方》卷五
【處方】熟干地黃1兩,小薊(并根用)1兩,人參1兩,蒲黃(微炒)1兩,當歸(去蘆)1兩,芎藭1兩,烏梅(去核)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嘔血、咯血;婦人下血過多,致發(fā)虛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局方》卷八
【處方】天南星(炮)1分,輕粉(研)1分,甘遂1分,全蝎(炒)1分,巴豆(去皮心膜出油)7粒,丹砂(研)1錢,麝香(研)半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風。
【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要吐瀉,酒調下;取涎,薄荷湯調下。未周晬兒減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九
【處方】芎、歸、芍、生地、熟地、阿膠、前胡、甘草、天冬、麥冬、陳皮、黃耆、白術、茯苓、刺薊、馬勃、醉芩。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養(yǎng)血安胎。主妊娠吐血衄血者,皆由平日憂思驚恐傷于肝脾,結于經絡,久則氣逆以致經血妄行,口出曰吐,鼻出曰衄。心胸煩滿,甚或喘急,胎氣上逼則難治。
【各家論述】古人云:胎前見血,十不活一,此甚言經血之不可傷也。夫血以養(yǎng)胎,胎藉血長,一有滲漏,胎元必傷,妄行過甚,孕婦有損,吐衄,從口鼻而出血,熱極矣。清熱涼血,胎或可安。芎、歸、膠、芍、二冬、二地所以清血分之熱,可養(yǎng)血固胎;醉芩、刺薊、馬勃專除血中之伏火;黃耆、術、芩、陳、甘補陽以生陰之道。微嫌川芎辛散上行,宜慎之。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別名】必效散
【處方】附子1枚(端正重8錢者,生,去皮臍,切為4段,生姜自然汁1大盞,浸1宿,慢火炙干,再于生姜汁內蘸,再炙再蘸,滲盡姜汁為度),高良姜、附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一切風寒客搏陽經,偏正頭痛不可忍,及陽虛頭痛,連綿不愈。
【用法用量】必效散(《易簡方》)。
【注意】忌熱物少時。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蟾酥1錢,輕粉(別研)1錢,淀粉1錢,人中白1錢,麝香1字(別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一切牙疳,齒斷蝕爛,口臭出血。
【用法用量】臨臥鹽湯漱口了,貼藥末在患處,用薄紙蓋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處方】馬勃。
【制法】以生布擦為末。
【功能主治】妊娠吐血、衄血。亦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濃米飲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四
【處方】川白芷不拘多少。
【制法】上銼,曬或焙,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大人病中聞飲食藥氣,即惡心干嘔,不能療者。
【用法用量】抄1字及半錢于舌上,令其自化,或用掌心盛之,以舌舐咽。兒小者,溫凈湯濃調,少與含化,并不拘時候。至6-7次即效。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應該就能了解必勝散是什么了吧。必勝散在中醫(yī)可以治療很多問題,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方劑。
yS630.Com相關推薦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必勝飲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半夏 枳實各6克、石膏(煅)9克 杏仁(去皮、尖)茶葉 麻黃 瓜蔞霜(去油)甘草各3克 生姜5片
【功能主治】功用】宣肺下氣,清熱化痰。主哮證,痰熱蘊肺,久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時服。
【摘錄】《丹臺玉案》卷四
【處方】生地3錢,當歸3錢,川芎1錢,蒲黃(炒黑)2錢,小薊(取汁)半酒杯。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
【用法用量】加烏梅5個,空心服。
【摘錄】《玉案》卷四
【處方】半夏2錢,枳實2錢,石膏(煅)3錢,杏仁(去皮尖)1錢,茶葉1錢,麻黃1錢,瓜蔞霜(去油)1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哮癥久久不愈。
【用法用量】生姜5片為引,不拘時候服。
【摘錄】《玉案》卷四
【處方】陳皮8分,厚樸8分,蒼術8分,白茯苓8分,牛蒡子8分,澤瀉8分,木通8分。
【功能主治】痧已出,而瀉不止。
【用法用量】生姜1片為引,水煎,食前服。
【摘錄】《玉案》卷六
看完了上文的介紹,你對必勝飲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嗎?但必勝飲畢竟是中藥方劑,可能有些人的體質會不太適合,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必勝丸是一種中藥方劑,能起到增強身體免疫力,調理機能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必勝丸要用到哪些藥材原料嗎?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鯽魚1個(去腸、肚并子,以雄黃1粒雞子大、硇砂3克,入魚腹內,將魚仰放于炭火上,燒煙盡取出)全蜈蚣1條 蓬術15克 梔子5個 皂角2挺(并燒)蓖麻子5個(去皮,燈上燒)黃明膠10克 皂角2挺(去皮,酥炙)
【制法】上為末,別用皂角2挺,去皮搗碎,以水750毫升揉汁,去滓,煮精羊肉120克爛軟,入輕粉0.03克,乳汁15毫升,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主瘰疬,勞瘵腹內有塊。
【用法用量】溫酒浸晨下10丸,日一服。至晚下肉疙瘩子,若項有五個,則以五服藥取之,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既可,更進數服。如熱毒瘡癤未有頭頂者,亦可用之消散。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處方】鯽魚1個(去腸肚并子,入雄黃1粒雞子大、硇砂1錢,在腹內,仰安魚于炭火上燒煙盡,取出以全蜈蚣1條、蓬術半兩、梔子5個、皂角2挺并燒、蓖麻子5個去皮,燈上燒,更用黃明膠三文、皂角2挺去皮,酥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瘰疬,不以年深日近,及腦后兩邊有小結,連后數個,兼癆瘵腹內有塊。
【用法用量】別用皂角2挺,去皮,捶碎,以水3碗,揉汁去滓,煮精羊肉4兩爛軟,入輕粉5厘,男子乳汁半兩,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10丸,侵晨溫酒送下,1日1次。至晚,下肉疙瘩子。若項有5個,則以5服藥取之,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既可更進數服。如熱毒瘡癤未有頭腦者,1服亦須消散。
【摘錄】《三因》卷十五
大家看過對必勝丸的介紹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呢,活到老學到老啊,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必勝膏是一種純天然的中藥方劑,它是以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了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中醫(yī)配方混合而成的。下面就來看一看必勝膏有哪些功效吧。
【別名】蔥蜜膏、蔥蜜掩
【處方】老蔥。
【制法】將患處刺破,加生蜜桿貼之。
【功能主治】疔瘡惡腫。
【用法用量】蔥蜜膏(《絳囊撮要》)、蔥蜜掩(《醫(yī)林纂要》卷十)。
【摘錄】方出《本草綱目》卷二十六引《圣濟總錄》,名見《玉案》卷六
【別名】拔毒膏
【處方】馬齒莧(杵汁成膏)、赤石脂(為末)。
【制法】上藥并蜜共熬成膏。
【功能主治】痘后癰毒。
【用法用量】涂上腫處。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一引《幼科全書》
【別名】拔毒膏
【處方】馬齒莧(杵汁)、豬膏脂、石蜜。
【制法】上藥共熬為膏。
【功能主治】瘡后余毒。毒氣流于太陰脾經,則癰發(fā)四肢手腕并膝臏腫痛。
【用法用量】拔毒膏(《準繩·幼科》卷六)。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八
通過上文對必勝膏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吐血這種病是很嚴重的,一般人是不會吐血的, 吐血主要是因為上火和喝酒等癥狀而出現的。那么必勝散中藥方劑能治療吐血嗎?必勝散的功能有哪些?必勝散的用法多嗎?就讓小編帶我們大家一起看看吧。
處方
熟干地黃 小薊(并根用)人參 蒲黃(微炒)當歸(去蘆)芎藭 烏梅(去核)各30克。
制法
上藥搗羅為粗散。
功能主治
益氣養(yǎng)榮,涼血止血。主吐血、衄血、嘔血、咯血屬于氣血兩虧,血分有熱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病因
多因嗜食酒熱辛肥、郁怒憂思、勞欲體虛等,致胃熱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氣虛,血失統(tǒng)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動者。吐血分為外感吐血、內傷吐血、陰虛吐血、勞心吐血、勞傷吐血、氣郁吐血、畜熱吐血、傷胃吐血、傷酒吐血等,詳見各條。血由胃和食道而來,經口吐出,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稱為吐血,也稱為嘔血。常見于西醫(yī)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診斷要點
血隨嘔吐而出,血色呈紫暗或咖啡色,或鮮紅色,常夾有食物殘渣。常有胃痛、脅痛、黃疸、癥積等宿疾,復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和、勞倦過度、氣候突變而誘發(fā)。大便色黑如漆,甚則呈暗紅色。大便潛血試驗陽性。X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B超等檢查,??砂l(fā)現原發(fā)病。吐血治療的辨證分析吐血多因熱傷胃絡,或脾虛失攝,或胃絡瘀阻等導致血不循經,溢于脈外而成。臨證需分辨虛實。實證多由于熱(胃熱及肝火),虛證多屬于脾氣虛弱。臨床一般屬熱者居多。治以清熱、瀉火、降逆、涼血止血,或益氣攝血為大法。忌用升散燥熱,以免血隨氣火上逆而加重出血。
辨證論治
胃熱型
證見
脘腹脹悶或作痛,吐血鮮紅或紫暗,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
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
1.主方瀉心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味處方:大黃15克,黃連10克,黃芩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水調服。
(2)血寧沖劑每次1包,每日3次。
(3)云南白藥每次1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寧血湯(劉國普驗方)處方:紫珠草、地榆各30克,降香、大黃各12克。水煎服。
(2)生大黃粉(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處方:生大黃粉,每次3克,每日3次。溫水送服。
(3)四黃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生大黃粉15份,黃連9份,生地黃30份,生黃芪15份,生甘草6份。上藥研細末過20目篩后混和,分30克包裝備用。取四黃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鐘,過濾去渣涼服,每日1包,分2次服,重癥每日2包,分4次服,5日為1個療程。
結語:有關必勝散的功效與作用問題,今天就講到這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必勝散也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必勝散主要治療吐血這種癥狀,吐血這種病是要認真的治療的,如果有這種病的,趕快使用必勝散吧。
我們都知道龍須散(甘草散)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龍須散(甘草散)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兩) 烏梅(去仁.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飛羅面(二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白礬(枯.一兩.一方生用)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心膈煩悶,飲水過度,不知人事;及霍亂作瀉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頭旋目暈。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下一服,一服即愈。亦解諸毒物。
【備注】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謂之龍涎丸,仍以末調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關于龍須散(甘草散)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吹風散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吹風散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吹風散的記載,吹風散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冷飯?zhí)? 的 藤 或 根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冷飯?zhí)?,又名:飯團藤。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吹風散以及吹風散的特點,可以知道吹風散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中藥定心散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 定心散蓮座蕨的帶葉柄基部的根莖 。全年可采;挖取根莖,除盡葉柄,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矮小細瘦,高約70厘米。葉柄長約30厘米,粗約1厘米,葉片長約40厘米,2回羽狀,由3~4枚羽片組成;羽片互生,闊倒披針形,長40厘米,中部以上寬約12厘米,向下部逐漸變狹,基部寬約3.5~4厘米,柄長1厘米,羽軸向頂端有狹翅;小羽片約25對,互生,開展,幾無柄,向上部斜向上,相距約1.5厘米,基部的最小,長僅1.7~2厘米,長卵形,短漸尖頭,中部的長4厘米,近尾狀漸尖頭,頂部的長9厘米,寬1.5厘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近圓形,頂端一對近對生,邊緣有三角形鈍鋸齒。葉脈幾開展,纖細,分叉的和單一的互間,向頂部彎弓,倒行假脈明顯。葉為薄草質,下面無鱗片。孢子囊群極小,長圓形。
【生境分布】分布浙江南部。
【性狀】干燥根莖已縱切成2片,呈長橢圓形,稍扭曲,長約7~1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頂端具有葉柄殘基,除去后呈凹陷狀瘢痕,莖基部連接處可見多數金黃色絨毛,并留有眾多微管束痕跡;表面黑棕色、多皺縮,并散有稀疏根痕;質堅而輕,不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堅而輕者為佳。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安心神,通經絡。治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熱病抽搐,關節(jié)風痛,冠心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燉內服。
【附方】①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鮮定心散一兩。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通過上面的詳細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