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胃苓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除濕胃苓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除濕胃苓湯。
【處方】蒼術(shù)(炒)厚樸(姜炒)陳皮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白術(shù)(土炒)滑石 防風 山梔子(生研)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主纏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黃白,破爛流水,痛甚。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燈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四
【處方】防風1錢,蒼術(shù)1錢,白術(shù)1錢,赤茯苓1錢,陳皮1錢,厚樸1錢,豬苓1錢,山梔1錢,木通1錢,澤瀉1錢,滑石1錢,甘草3分,薄桂3分。
【功能主治】脾肺二經(jīng)濕熱壅遏,致生火丹,作爛疼痛。纏腰火丹(俗名蛇串瘡)屬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干者多疼。
【用法用量】水2鐘,加燈心20根,煎8分,食前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看了上文對除濕胃苓湯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擴展閱讀
藿樸胃苓湯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藿樸胃苓湯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藿樸夏苓湯
【處方】杜藿梗3錢,真川樸1錢,杜蒼術(shù)8分,炒廣皮1錢半,炙甘草5分,生曬術(shù)1錢半,浙茯苓3錢,豬苓1錢半,建澤瀉1錢半,官桂5分。
【功能主治】辛淡泄?jié)?,芳香化濁。主濕霍亂。上吐下瀉,胸痞腹痛,口膩不渴,小便短少,脈多弦滯,或沉而緩,舌苔白滑。又治濕瀉,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黃,口膩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脈右緩滯,舌苔滑白而膩。
【摘錄】《濕溫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先生經(jīng)驗方
【處方】杏仁、蔻仁、半夏、厚樸、藿梗、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
【功能主治】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宣化暢中,芳香化濕。主濕氣內(nèi)蘊,氤氳濁膩,證見面色混濁如油膩,口氣濁膩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膩;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xù)不勻,神多沉困、嗜睡。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感證輯要》引作“藿樸夏苓湯”,方中通草,《感證輯要》作“淡豆豉”。又,本方劑量及用法,《濕溫時疫治療法》作:杜藿香一錢半至二錢,真川樸八分至一錢,姜半夏二錢至三錢,光杏仁二錢至三錢,白蔻仁八分(沖),生米仁四錢至六錢,帶皮苓三錢至四錢,豬苓一錢半至二錢,建澤瀉一錢半至二錢;先用絲通草三錢或五錢煎湯代水,煎上藥服。
【各家論述】《中醫(yī)方劑與治法》:方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濕,使陽不內(nèi)郁,則身熱自解;藿香、白蔻、厚樸芳香化濕;厚樸,半夏燥濕運脾,使脾能運化水濕,不為濕邪所困,則胸悶肢倦,苔滑口膩等證即愈;再用杏仁開泄肺氣于上,使肺氣宣降,則水道自調(diào);茯苓、豬苓、澤瀉、苡仁淡滲利濕于下,使水道暢通,則濕有去路,共奏開源潔流之功。全方用藥照顧到上中下三焦,以燥濕芳化為主,開宣肺氣,淡滲利濕為輔,與三仁湯結(jié)構(gòu)略同。此方宣肺達表于上,淡滲利濕于下,體現(xiàn)上下分消之法。
【摘錄】方出《醫(yī)原》卷下,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
經(jīng)常性不注意飲食健康的人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選擇藿樸胃苓湯等藥物的時候需要根據(jù)我們的體質(zhì)。我們在腸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單單靠藥物來化解,還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很好的遠離疾病。
生活中很多人對于藥材的認識不足,現(xiàn)在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補品越來越多,除濕湯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大家來了解一下除濕湯。
【處方】半夏麹(炒.一錢半) 厚樸(姜制.一錢半) 蒼術(shù)(米泔浸.二錢) 藿香(一錢) 陳皮(去白.一錢半) 白茯苓(去皮.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七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茯苓 干葛各120克 甘草(炙)白術(shù)各6克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健脾除濕。主濕郁經(jīng)絡,血溢作衄或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
【處方】半夏(湯洗)厚樸(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 藿香葉15克(去土)陳皮(去白)15克 甘草9克 蒼術(shù)(米泔浸)30克(切,炒赤)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燥濕健脾。主周身重著;或多食生冷,吐利俱作。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紅棗1枚,煎至160毫升,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四
【處方】茯苓 澤瀉 茵陳 豬苓各2.4克 黃芩 黃連 知母 天花粉 白術(shù)各1.8克 防己 陳皮 青皮 蒼術(shù)各0.9克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黃疸內(nèi)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丹臺玉案》卷三
【處方】厚樸(姜汁拌,炒)1錢,蒼術(shù)(米泔浸,炒)1錢,半夏1錢,藿香葉3分,陳皮5分,茯苓5分,白術(shù)5分。
【功能主治】痢疾病久,所下若鼻涕、凍膠,脈遲弱,形體虛怯,四肢倦怠。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溫服。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四
【處方】人言2兩。
【制法】水煮滾熱,再用氈片剪如底樣5-6片,入內(nèi)同煮,令汁干為度,取出氈片,曬干或焙干。
【功能主治】風濕凝住,腳氣疼痛。
【用法用量】裹腳板上,出汗,如氈濕透,再換1片,出令汗盡即已。
【摘錄】《回春》卷五
【處方】連翹、滑石、車前、枳殼、黃芩、川連、木通、粉甘草、陳皮、白茯苓、荊芥、防風。
【功能主治】風弦赤爛外障,脾胃濕熱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眼科纂要》卷上
【處方】半夏、蒼術(shù)、厚樸、藿香、陳皮、甘草、白術(shù)、茯苓、木瓜、檳榔、白芷、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腿、股、膝、臏、脛、足病之因于濕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九
【處方】蒼術(shù)、白術(shù)、白苓、甘草、干姜、橘紅、丁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中濕。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一盤珠》卷一
【處方】茯苓8分,澤瀉8分,茵陳8分,豬苓8分,黃芩6分,黃連6分,知母6分,天花粉6分,白術(shù)6分,防己3分,陳皮3分,青皮3分,蒼術(shù)3分。
【功能主治】黃疸內(nèi)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藥、葶藶、半夏、厚樸、蒼術(shù)、藿香、陳皮、白茯苓、白術(shù)。
【功能主治】諸濕,腰膝腫疼,項頸浮腫,筋骨緊急,精液凝滯。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服。
【摘錄】《女科萬金方》
【處方】白術(shù)1兩,白茯苓1兩,蒼術(shù)(米泔浸)1兩,藿香葉(去土)1兩,甘草1兩,橘紅1兩,厚樸1兩,半夏1兩,附子6錢(炮),生姜2兩。
【制法】厚樸、半夏、生姜一處搗作餅子,焙干,同眾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一切中濕,自汗,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陽虛自汗,呼吸少氣,風濕,風溫,表實里虛,表虛里實,腠理開疏,氣道壅塞,虛汗,盜汗,目黃身腫,胸膈溢滿,腰疼體痛,嘔吐涎沫。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中濕,傷濕,瘧。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2大盞,加生姜10片,煎至1盞,不拘時候。
【摘錄】《百一》卷三
【處方】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術(shù)各等分(一方去白術(shù),用赤茯苓)。
【功能主治】寒濕所傷或脾虛停濕,身體重著,腰腳酸痛,面足浮腫,腹脹痞滿,大便溏,小便澀,及濕瘧,泄痢。大病后,及瘧痢瘡疥后,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來則足甚。濕熱痞滿不食。泄瀉溺澀,脈緩者。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而傷濕、發(fā)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jié)疼痛,腰腳痹冷。傷食兼濕。
【用法用量】用水2盞,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濕滯傷脾不能健運,而濕流關(guān)節(jié),氣閉不行,故腰腳腫重,泄瀉溺澀焉,蒼術(shù)燥濕強脾,厚樸散滯消腫,陳皮理氣和中,藿香溫中快胃,白術(shù)燥脾濕以健中,半夏理脾濕以醒胃,茯苓滲脾濕,甘草緩中州,生姜以溫散寒濕也,使?jié)裆⑵?,則腫退瀉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濕健中之劑,為濕滯傷脾腫瀉之專方。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八
【處方】人參、白術(shù)、蒼術(shù)、茯苓、半夏、厚樸(姜炒)、陳皮、藿香、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助脾去濕。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不能抬舉疼痛,吐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處方】羌活、蒼術(shù)、防風、木通、豬苓、澤瀉、白術(shù)、赤芍、官桂。
【功能主治】內(nèi)滲其濕,外燥其表,令好收靨.主痘瘡,如初飲冷水,浸濕脾胃以致收靨不齊者。痘當收斂之時,有因濕盛而不得收斂者,其現(xiàn)證輕則有孔漏漿,重則遍體潰爛,肚腹脹、小便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
【處方】茯苓1錢,桔梗8分,枳殼(麩炒)8分,半夏5分,桑白皮5分,杏仁(去皮尖)5分,甘草(炙)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諸咳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除濕湯的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于除濕湯的認識會更加清晰。除濕湯對于一些疾病來說,幫助是很大的。多學習一些相關(guān)的知識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要懂得調(diào)理身體。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加味胃苓丸的制作方法。
【處方】蒼術(shù)(制)、厚樸(姜制)、陳皮、白術(shù)、豬苓、澤瀉、香附(酒浸,炒)、神曲(炒)、白茯苓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制法】上為末,荷葉煮粳米糊丸。
【功能主治】導飲消食。主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五
【處方】蒼術(shù)5兩,陳皮3兩,厚樸2兩,甘草2兩(炙),白術(shù)4兩,茯苓2兩,肉桂2兩,豬苓2兩,澤瀉2兩(去毛),人參1兩(去蘆),黃連1兩(姜汁炒),白芍2兩(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暑病。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清米湯送下。
【摘錄】《溫熱暑疫全書》卷三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加味胃苓丸的相關(guān)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柴苓湯這種方劑。
【處方】白術(shù) 茯苓 澤瀉 柴胡 豬苓 黃芩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健脾利濕。主身熱,煩渴,泄瀉。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柴胡2錢,黃芩1錢(炒),豬苓8分,澤瀉8分,茯苓1錢半,白術(shù)1錢,官桂3分,半夏1錢,甘草2分。
【功能主治】傷寒7-8日,發(fā)熱泄瀉,作渴引飲,煩躁不寧。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鐘,加生姜3片,煎1鐘,不拘時候服。
【摘錄】《扶壽精方》
【別名】柴芩湯
【處方】小柴胡湯合四苓湯。
【功能主治】痘瘡,風火相搏,喉中痰鳴,目睛上視,面赤引飲,喜居冷處;及邪氣并于里,腸胃熱甚,傳化失常而致痘瘡未出而瀉利。
【用法用量】柴芩湯(《痘科金鏡賦》卷六)。
【摘錄】《痘科類編》卷三
【處方】柴胡1錢6分,半夏(湯泡7次)7分,黃芩6分,人參6分,甘草6分,白術(shù)7分半,豬苓7分半,茯苓7分半,澤瀉1錢2分半,桂5分。
【功能主治】分利陰陽,和解表里。主傷寒、溫熱病、傷暑、瘧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或瀉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兒麻疹、痘瘡、疝氣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水2盞,生姜3片,煎至1盞,溫服。
【臨床應用】①小兒下利《漢方臨床》(1987;9:66):本方治療20例小兒下利,用藥量為:未滿7歲者每日3g,7歲以上者每日6g,乳兒每日0.18g,均分3次服用,使用時間為7-14日。結(jié)果:顯效7例,有效8例,略有效1例,無效2例,惡化1例,效果不明者1例。認為對容易陷于脫水狀態(tài)的小兒下利,柴苓湯是一種有價值的藥劑。②變形性膝關(guān)節(jié)癥《漢方臨床》(1987;34:66):用柴苓湯治療14例伴有膝痛、膝浮腫的變形性膝關(guān)節(jié)癥,每日予柴苓湯9g,分3次服;治療時間最短者3周,最長者4個月,膝關(guān)節(jié)浮腫減輕或消失者8例,有效率57%。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處方】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傷風傷暑瘧。
【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3片,麥門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溫服。
【摘錄】《得效》卷二
【處方】半夏1錢,黃芩1錢,赤芍藥1錢,人參3分,柴胡8分,澤瀉8分,豬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錢。
【功能主治】春初發(fā)頭痛,怯寒潮熱,是陽證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半饑服。
【摘錄】《窮鄉(xiāng)便方》
【別名】柴芩湯
【處方】柴胡、白術(shù)、黃芩、茯苓、豬苓、澤瀉、厚樸、甘草、人參、香薷(暑瘧加)。
【功能主治】瘧初發(fā)1-2日。
【用法用量】柴芩湯(《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一)。《醫(yī)林繩墨大全》本方用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豬苓五分,澤瀉五分,白茯苓八分,白術(shù)一錢五分,厚樸八分,甘草三分,人參五分(量用),香薷二錢(暑天用,余不用)。水二碗,煎一碗,服一二劑。
【摘錄】《慈幼新書》卷九
【處方】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茯苓、豬苓。
【功能主治】寒濕傷于少陽,下利,時寒時熱,六脈弦大。
【用法用量】《家秘》有干葛、木通。
【摘錄】《傷寒大白》卷四
通過上面的關(guān)于柴苓湯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柴苓湯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你知道苓術(shù)湯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苓術(shù)湯治療呢?苓術(shù)湯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茯苓4兩,白術(shù)4兩,黃芩3兩,旋覆花2兩,杏仁3兩。
【功能主治】妊娠體腫有水氣,心腹急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方專主肺氣不降而喘脹逆滿,故用杏仁、旋覆專利膈上之痰氣,茯苓、白術(shù)專利腹中之水氣,黃芩一味專清胎息之熱氣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女科指掌》卷三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茯苓、白術(shù)、干姜(炮)、澤瀉、桂心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冒暑遭雨,暑濕郁發(fā),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節(jié)離解,緩弱不收,或入浴暈倒,口眼?斜,手足亸曳,皆濕溫類也。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二
【處方】白茯苓、厚樸(姜汁制,炒)、白術(shù)、青皮、干姜(炮)、半夏(湯泡去滑)、草果(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感風,飧泄注下,腸鳴腹?jié)M,四肢重滯,忽忽善怒,眩暈,或左脅偏疼。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個,煎7分,去滓,食前服之。
【摘錄】《三因》卷五
以上就是對苓術(shù)湯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說起參苓湯,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參苓湯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丁香,訶肉2錢(煨),青皮(炒)3錢,陳皮3錢,白術(shù)3錢,茯苓3錢,人參3錢,肉豆蔻(煨)3錢,甘草2錢(炙)。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瘧后胃氣虛弱,面色黃,泄瀉不止,乳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錢,陳米1勺,生姜1片同煎。
【摘錄】《袖珍小兒》卷六
【處方】人參10兩,茯苓10兩,藿香4兩,干姜4兩,白芷3兩,縮砂3兩,甘草5兩,粘米5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調(diào)中和氣,消酒食。主
【用法用量】如茶點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六五引《御醫(yī)撮要》
【處方】參、苓、術(shù)、草、芎、歸、芍、木香、香附、延胡、薏苡。
【功能主治】行氣調(diào)中。主積聚。
【摘錄】《類證治裁》卷三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參苓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理苓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理苓湯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干姜(炮)1.5~3克 人參3~9克 白術(shù)(炒焦)3~6克 甘草(炙)1.5~3克 茯苓 豬苓各6克 澤瀉9克 桂3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化氣利水。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白術(shù)3錢(炒),炮姜1錢半,茯苓3錢,澤瀉1錢半,豬苓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甘草6分。
【功能主治】寒濕傷脾,痛瀉,脈弦細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寒濕傷脾,氣化不能通調(diào),故腹痛溺澀泄瀉不止焉。白術(shù)健脾燥濕,炮姜溫中散寒,茯苓滲脾濕,炙甘草益中氣,豬苓利三焦之濕,肉桂壯下焦之火,澤瀉通利膀胱以快小便也。水煎,溫服,使火溫土健則寒濕自化,小便無不利,腹痛泄瀉無不瘳矣。此利水溫土之劑,為寒濕傷脾痛瀉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處方】理中湯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產(chǎn)后霍亂,脈緊細者。
【各家論述】產(chǎn)后脾胃兩虛,寒邪搏濕,故揮霍撩亂,嘔吐泄瀉,謂之霍亂。與常人霍亂不同。人參補胃氣之虛,白術(shù)助脾氣之運,炮姜溫中逐冷,豬苓利水瀉濕,澤瀉利腎膀之濕,茯苓滲脾肺之濕,炙草緩中和胃,肉桂補火散寒也。水煎,溫服,使脾健胃強,則寒濕自散而經(jīng)腑清和,安有揮霍撩亂,嘔吐泄瀉之患乎。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如果大家之前對理苓湯不是很了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后一定都對理苓湯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理苓湯,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
大家都知道桂苓湯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幫助。
【處方】辣桂半兩,赤茯苓半兩,當歸半兩,川芍半兩,赤芍藥半兩,蓬莪術(shù)半兩,京三棱半兩,檳榔半兩,蒼術(shù)(炒)半兩,桑白皮(炒)半兩,大腹皮半兩,瞿麥穗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甘草(炒)半兩,葶藶1分,大黃(濕紙煨)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血分水飲,經(jīng)脈不行,血化為水,四肢紅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七
【處方】桂心半兩,赤茯苓1兩,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細辛半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上氣不得喘息,喉中作水雞聲。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四
【處方】桂(去粗皮)3兩,澤瀉(銼)2兩,赤茯苓(去黑皮,銼)2兩,干姜(炮)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上喘,心下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日午、日晚各服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上文是關(guān)于桂苓湯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準。
赤苓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而且 應用范圍也非常廣泛。對于赤苓湯這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劑,我們更應該要了解它的吃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運用它了。
【處方】厚樸(姜制)8分,陳皮(去白)8分,蒼術(shù)(米泔浸,炒)1錢,炙甘草5分,赤茯苓1錢半,桑白皮1錢半。
【功能主治】子氣。妊娠三月之后,兩足浮腫,甚則自腳面腫至腿膝,飲食不甘,小便流利者,屬濕氣為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竹林女科》卷二
【處方】赤茯苓、防己、桑白皮、陳皮1兩半,旋覆5錢,杏仁、麻黃(去根節(jié))、白術(shù)、紫蘇1兩。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水煮黑豆汁1鐘半,煎藥5錢,生姜半分服。
【摘錄】《金匱翼》卷六
通過上文對赤苓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二苓湯大家食用過嗎?肯定很多人都沒有服用過吧,二苓湯是很好的中藥方劑,對人體的好處也有很多,那么二苓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赤茯苓半兩,木豬苓半兩,白術(shù)半兩,滑石1兩,通草1錢,白豆蔻1錢,丁皮3錢,陳皮2錢,桂枝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水飲內(nèi)停,胸膈滿悶,時時嘔逆,肢節(jié)疼,兩脅下痛,腹中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熱服。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下
【處方】澤瀉1兩,滑石2兩,茯苓半兩,豬苓術(shù)半兩。
【功能主治】中濕,春夏之交,病似傷寒,自汗體重,痛難轉(zhuǎn)側(cè)。
【用法用量】方中茯苓、豬苓用量原缺。
【摘錄】《脈因證治》卷上
以上就是二苓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藿苓湯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該都知道藿苓湯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藿苓湯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藿香、白術(shù)、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蘇葉、甘草、澤瀉、豬苓、官桂。
【功能主治】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霍亂內(nèi)外兩傷,吐瀉交作。
【用法用量】《內(nèi)經(jīng)拾遺》引《醫(yī)方選要》本方用量:藿、術(shù)、樸、苓各一錢二分,蘇、腹、芷、桔、夏、陳各一錢,甘草五分,桂六分,豬、澤各一錢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二
【處方】藿香、厚樸、白術(shù)、赤茯苓、半夏、蒼術(shù)、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
【功能主治】霍亂,內(nèi)外兩傷,吐瀉交作。
【用法用量】水2鐘,生姜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三引《濟世良方》
通過上文對藿苓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防苓湯。
【處方】土茯苓4兩,茯苓2兩,防己2兩,防風2兩,木瓜1兩,黃耆1兩,當歸1兩,羊蹄(后蹄,以瘡之左右分用),蕺菜100叢(連根用)。
【功能主治】臁瘡及牛軛瘡。
【用法用量】煮羊蹄、蕺菜,濾湯煎藥,去滓服。外煎蕺菜湯洗去瘀血,后用桑白皮、樗白皮共搗成餅,麻油和敷。
【各家論述】二苓、二防皆所以去濕毒。足脛少肉,則氣血亦薄,故耆、歸以益其氣血,以木瓜行之。在下藥未易達,故羊蹄、蕺菜引之;且以血氣養(yǎng)血氣,又能軟堅去骨中毒,而蕺菜能解毒治腳氣。
【摘錄】《醫(yī)林纂要》卷十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到更多的防苓湯食用方法了吧!防苓湯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能,了解了防苓湯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