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橘核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橘核丸自古被譽為治病的良藥。它對于很多疾病均效果顯著。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橘核丸的具體的功效。
【處方】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30克 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通 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15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軟堅散結。治頹疝。睪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不痛不癢,或引臍腹絞痛,甚則陰囊腫大,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時用鹽酒或鹽湯送下。
【備注】本方所治頹疝,是由肝經(jīng)氣滯血瘀,腎有寒濕而成。方中橘核、木香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入厥陰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導小腸膀胱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濕;官桂能暖腎,補腎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樸、枳實并能行結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帶,潤下而軟堅散結,配合成方,共奏行氣活血,軟堅散結之功。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橘核(鹽酒炒)60克 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姜汁浸,炒)各45克 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30克 神曲120克
【制法】上藥研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等氣。
【用法用量】每服9克,淡鹽水下。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橘核(炒)、南星(炮)、半夏(洗)、黃柏(酒炒)、蒼術(鹽炒)、山楂肉、白芷、神曲(炒)、滑石、昆布、吳茱萸(酒、醋分浸)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木腎,婦人陰(疒頹)。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六
【處方】橘核2兩(鹽酒炒),小茴香1兩,川楝子(煨,去肉)1兩,桃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1兩,香附(醋炒)1兩,山楂子(炒)1兩,廣木香5錢,紅花5錢。
【制法】以神曲3兩,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七疝。
【用法用量】每服3錢。沖疝,用白茯苓1錢,松子仁3錢,煎湯送下;狐疝,用當歸2錢,牛膝1錢5分煎湯送下;(疒頹)疝,用白茯苓、陳皮、赤茯苓1錢煎湯送下;厥疝,治同沖疝;瘕疝,用丹參、白茯苓各1錢5分,煎湯送下;(疒貴)疝,本方內加五靈脂1兩,赤芍1兩5錢(酒炒),服時用牛膝1錢5分,當歸尾3錢煎湯送下;(疒貴)癃疝,治法同上。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別名】橘核疝氣丸
【處方】橘核(炒)1兩,海藻(洗)1兩,昆布(洗)1兩,海帶(洗)1兩,川楝子(去肉,炒)1兩,桃仁(麩炒)1兩,厚樸(去皮,姜汁炒)半兩,木通半兩,枳實(麩炒)半兩,延胡索(炒,去皮)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氣血,法寒濕,止疼痛,軟堅散結。主四種(疒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用法用量】橘核疝氣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各家論述】1.《醫(yī)方集解》:此足厥陰藥也。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能人厥陰血分而活血;川諫、木通能導小腸膀骯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濕;官桂能平肝暖腎,補腎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樸、枳實,并能行結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帶,咸潤下而軟堅,寒行水以泄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也。
【摘錄】《濟生》卷三
【處方】橘核子(鹽酒炒)2兩,川楝子(煨,去肉)1兩5錢,山楂子(炒)1兩5錢,香附(姜汁浸,炒)1兩5錢,荔枝核(煨,研)1兩,小茴香(微炒)1兩。
【制法】神曲4兩,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氣等。
【用法用量】每服3錢,淡鹽水送下。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今天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于橘核丸的食療方法等,你是否有記住一些呢,其實如果生病的話不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應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這樣才會讓身體更快的恢復健康。
擴展閱讀
你知道茴香橘核丸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茴香橘核丸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小茴香(鹽炒)40g 八角茴香40g 橘核(鹽炒)40g 荔枝核80g 補骨脂(鹽炒)20g 肉桂16g 川楝子80g 延胡索(醋制)40g 莪術(醋制)20g 木香20g 香附(醋制)40g 青皮(醋炒)40g 昆布40g 檳榔40g 乳香(制)20g 桃仁16g 穿山甲(制)20g
【性狀】為黃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酸、辛、苦。
【炮制】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散寒行氣,消腫止痛。用于寒疝,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規(guī)格】每100丸重6g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橘核(鹽炒)2兩,厚樸(姜炙)5錢,桃仁2兩,昆布2兩,木通5錢,肉桂5錢,川楝子(炒)2兩,玄胡索(醋炙)5錢,海藻2兩,木香5錢,枳實(麩炒)5錢,小茴香(酒炒)8錢,海帶2兩。
【制法】桃仁單放,余藥共為細末,另取精白面1兩,黃酒2兩,加適量清水,打成稀糊,取上藥粉,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理氣散寒軟堅。主因寒濕下注引起小腸疝氣,睪丸腫大,堅硬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3錢,空腹時溫酒或淡鹽湯送下,日2次。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處方】小茴香(炒)40兩,香附(炙)40兩,昆布40兩,荔枝核80兩,穿山甲(炒)20兩,肉桂(去粗皮)16兩,橘核(炒)40兩,青皮(炒)40兩,大茴香40兩,補骨脂(炒)20兩,木香20兩,桃仁(去皮)16兩,檳榔40兩,玄胡索(炙)40兩,川楝子80兩,莪術(炙)20兩,乳香(炙)20兩。
【制法】上為細粉,用冷開水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散寒軟堅,行氣止痛。主各種疝氣,睪丸偏墜,堅硬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生姜淡鹽湯或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注意】忌食生冷。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茴香橘核丸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茴香橘核丸之前還是要結合一下自身的體質,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或者食用過中藥的某些方劑,方劑的種類多種多樣,功效也五花八門,今天就為大家推薦橘核散這款方劑。
【處方】橘核 桃仁 梔子 川烏(細切、炒)吳茱萸
【制法】上藥研末。
【功能主治】除濕熱,止疼痛。治肝經(jīng)濕熱所致的疝氣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
【處方】橘核1兩,桃仁5錢,梔子3錢,吳茱萸1兩,茴香1兩。
【功能主治】濕熱寒郁作疝。
【用法用量】每服7錢,水2盞,煎熱服。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六
【處方】五靈脂(去砂石,用醋少許炒干)1兩,延胡索1兩,破故紙(炒)1兩,茴香(鹽炒黃色)1兩,庵(艸閭)草(去梗,生用)1兩,橘核1兩,黑牽牛1兩,棠球子4兩(生用,俗呼為山果子),川楝子(去核)半兩(生用)。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壯筋骨,暖下元。主寒濕腰痛,小腸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青木香1兩,小茴1兩,橘核2兩,大茴8錢,蓬術1兩,吳茱萸1兩(醋炒,浸1宿,焙),姜黃8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溫經(jīng)逐冷。主積氣腹痛。
【用法用量】砂仁湯送下。
【摘錄】《幼科金針》卷下
【處方】橘核(炒,去殼,為末)。
【功能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小腸氣痛堅硬。
【用法用量】酒調服。
【摘錄】方出《本草衍義》卷十八,名見《便覽》卷三
【處方】山楂子1兩,橘核5錢,破故紙2兩,乳香5錢,玄胡索1兩,庵(艸閭)1兩,沒藥1兩,五加皮1兩,紅曲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腰痛,諸般滯氣。
【用法用量】酒調下。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二十八引《得效》
橘核散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不妨試一試,因為它幾乎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橘核丸我們聽名字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根本猜不透,其實大家是因為不能夠經(jīng)常的接觸到所以就會覺得很是陌生,其實橘核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橘核丸有哪些的功效與作用吧,希望以下介紹的內容大家感興趣。
【名稱】橘核丸。
分類
理氣劑-行氣。
組成
橘核炒 海藻洗 昆布洗 海帶洗 川楝子去肉,炒, 桃仁麩炒各一兩(各9g) 厚樸去皮,姜汁炒 木通 枳實麩炒 延胡索炒,去皮 桂心不見火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各6g)
用法
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9g),空心溫酒鹽湯送下。
功效
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方解
本方治證以睪丸腫脹為特征,前人稱為疝。是由于寒濕客于肝脈,肝經(jīng)氣血郁滯所致。肝脈抵少腹,繞陰器,寒濕阻滯肝脈,初起睪丸腫脹,偏墜疼痛,久之則氣滯血瘀,而致堅硬如石,痛引少腹。治宜行氣活血,軟堅散結為主,輔以逐寒祛濕。
方中橘核苦辛性平,入肝行氣,散結止痛,是治疝之要藥,為方中君藥。川楝子入厥陰氣分行氣而止痛;桃仁入厥陰血分活血散結以消腫;海藻、昆布、海帶軟堅散結而消腫脹,共為臣藥。君臣相配,行肝經(jīng)氣血之郁滯而散結止痛。
延胡索活血散瘀;木香行氣散結;厚樸下氣除濕;枳實行氣破堅;肉桂溫肝腎而散寒凝;木通通利血脈而除濕,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可直達肝經(jīng),共奏行氣活血,散寒除濕,軟堅散結之功,使氣血調暢,寒濕得除,則睪丸腫脹堅硬諸癥自行緩解。
方歌
橘核丸中川楝桂,樸實延胡藻帶昆, 桃仁二木酒糊丸,疝痛丸鹽酒吞。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橘核丸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橘核丸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金橘核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金橘核去治療一些相關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金橘子(《閩東本草》)。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 金橘 及 金彈 的 種子 。
【性味】味酸辛,性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治目疾、喉痹,消瘰疬結核。(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
【附方】治睪丸垂大:金橘子二錢,碧樸草三錢,燉白酒,日服二次。(《閩東本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再新》。
綜合以上的對于金橘核的描述,可見金橘核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金橘核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的疾病。
導讀:中藥橘核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橘核的功效與作用、橘核圖片、橘核的藥用價值、橘核的炮制方法等,要想知道更多橘核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橘核簡介橘核圖片橘核的功效與作用橘核的藥用價值橘核的藥用附方橘核的炮制方法橘核配伍應用橘核方劑制劑橘核臨床應用橘核簡介
橘核,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后收集,洗凈,曬干。本品略呈卵形,長0.8~30px,直徑0.4~15px。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棱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橘核圖片
橘核的功效與作用
理氣;散結;止痛。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用于小腸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腫痛。
1、《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2、《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3、《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4、《醫(yī)林纂要》:潤腎、堅腎。
橘核的藥用價值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功效】理氣,散結,止痛。
【主治】用于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或入丸散。外用:橘核微炒為末,25%的酒精調后外敷患處。
【禁忌】體虛患者慎用。
橘核的藥用附方
1、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濟生方》橘核丸)
2、治乳癰初起來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yī)藥雜志》(3)6:53,1935)
3、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末,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單方》)
4、治酒齄風,鼻上赤:橘子核(微妙)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橘核的炮制方法
1、橘核: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鹽橘核:取凈橘核,鹽水炙法炒干,用時搗碎。
橘核配伍應用
1、配木香本藥味辛,性溫,芳香而燥,為行氣止痛的要藥。《本草綱目》: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二藥相配,可直達厥陰肝經(jīng)雨行氣血,散寒濕,對于寒濕疝氣,睪丸腫脹之證,甚為合適。
2、配山楂核,山楂核偏于助消化,磨積塊,橘核可散結止痛,常用于治疝氣痛,兩藥相伍,散結止痛力量加強。
3、配荔枝核,鹽水炒橘核入下焦行氣散結止痛;荔枝核入肝經(jīng),行散滯氣,一偏入氣分,一偏入血分。兩藥合用,祛寒止痛,散結消腫,治疝氣疼痛,睪丸墜脹疼痛等癥。
橘核方劑制劑
1、橘核丸(《濟生方》)
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厚樸、木通、枳實、延胡索、掛心、木香。用治睪丸脹腫偏墜,痛引臍腹,或堅硬如石,不痛不癢,陰囊腫大。劑型:蜜丸,每丸重9克。服法用量:每服一丸。溫水送服,日服二次。
2、香橘散(《張氏醫(yī)通》)
小茴香、橘核、荔枝核。主治寒疝疼痛,睪丸偏墜。劑型:蜜丸,每丸重9克。服法用量:每服一丸。溫水送服,日服二次。
3、腰痛方(《簡便單方》)
橘核、杜仲。治療腰痛。劑型:散、炒研末,服法用量:每服6克,鹽酒送服,日服二次。
4、治酒鼓鼻方(《本草衍義》)
橘子核、胡桃仁。用治酒查風,鼻上赤。劑型:散、微炒研末,服法用量:每服3克。灑調服。日服二次。
橘核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稀釋)調濕,均勻鋪于紗布上,敷于炎癥處。干燥后即須更換。嚴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每天3次,每次口服20毫升。對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藥后1~3天炎癥即消失。
以上就是一些橘核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枸橘核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枸橘核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 枸橘 的 種子 。
【化學成份】含檸檬烯0.09% 、歐芹屬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內酯,以及蔗糖、β-谷甾醇。還含脂肪油1.9%,其中的脂肪酸組成是棕櫚酸19.1%、硬脂酸2.3%、亞油酸42.6%、油酸20.3%、亞麻酸7.6%,尚含四烯型脂肪酸1.6%等。又含獨活素、酸橙皮油素和6-甲氧基酸橙皮油素。
【功能主治】《綱目》:"腸風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錢,皂莢子煎湯調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以上就是對枸橘核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行,而且枸橘核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眾所周知,橘核藥酒是一種藥酒,對很多疾病都有緩解作用,但你是否了解它的組成成分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橘核藥酒——(疝氣)
(《中醫(yī)驗方匯選》)
【配方】橘核、荔枝核、川楝子(鹽炒)各9克,小茴香、牡蠣粉各15克,葫蘆芭9克,肉桂6克,青皮9克,高梁酒500克。
【制法】將上藥粉碎,裝入瓶內,用酒浸泡3-4月,過濾去渣即成。
【主治】肝腎陰寒,疝氣偏墜,陰囊腫大,起消無常,痛引臍腹,因勞累或受冷即發(fā)等癥。
【用法】每日2次,每次適量而飲。小兒禁用。
通過上文對橘核藥酒的介紹我們知道藥酒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幫助我們保健自己的身體,還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當然這些藥酒也不能夠隨便的食用,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去制作,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保養(yǎng)我們的身體。
男性疾病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很嚴重的一件事,它會讓家庭出現(xiàn)裂痕,以往的愉快都會不復存在。因此,及時治療男科疾病對于男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治療男科疾病的藥物當中,茴香橘核丸可以說是最好的一種。它是科學正規(guī)的藥物,對于人體完全沒有副作用,您可以放心選擇,及時治療您的男科疾病。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茴香橘核丸
商品名稱:茴香橘核丸
拼音全碼:HuiXiangJuHeWan
【主要成份】小茴香、八角茴香、橘核、荔枝核、補骨脂、肉桂、川楝子、延胡索、莪術、香附、昆布、穿山甲等17味。
【性 狀】本品為黃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酸、辛、苦。
【適應癥/功能主治】散寒行氣,消腫止痛。用于寒凝氣滯所致的寒疝、癥見睪丸墜脹疼痛。
【規(guī)格型號】6g*12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 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1、濕熱下注睪丸紅腫脹痛者不宜使用。 2、服藥期間忌食生冷食物。 3、若伴睪丸腫物或陰囊潰破者需配合外科治療。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貯 藏】密封,防潮。
【包 裝】復合膜袋裝,6g/袋 。
【有 效 期】48 月
【執(zhí)行標準】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1020659
【生產(chǎn)企業(yè)】北京同仁堂制藥有限公司
通過上述介紹,您對于茴香橘核丸現(xiàn)在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了嗎,治療男科疾病不能隨便亂用藥,正確使用藥物才能讓疾病更好的治療。男科疾病是影響一個家庭的疾病,希望您一定要重視,不要疏忽了男科疾病的危害性。茴香橘核丸就是您幸福美滿的良藥,望您早日康復。
在中醫(yī)界傳統(tǒng)的文化是一道學問,尤其是很多的食物中,都主要包括有不同的作用,平時大家在生活中不起眼鹽橘核,就是這樣的存在,這是平時吃剩下的橘核,用鹽炒后是中藥,在平時具有理氣止痛,治療乳房疼痛,預防身體氣血不足,起到補腎強腰的功效。
中藥鹽橘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1、中藥鹽橘核能理氣止痛
理氣止痛是中藥鹽橘核的重要作用之一,它能調理氣血,也能消腫散毒,平時能用于人類疝氣疼痛的治療,治療時可以把它煎湯服用,也能把它制成藥丸或者散劑以后服用,用量不能超過三錢。
2、中藥鹽橘核能治乳癰
中藥鹽橘核能消腫止痛也能散結,對人類的乳癰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平時治療時可以把鹽橘核五錢,用力研成碎末,加黃酒煎制,然后直接服用,每天服用一次,余下的藥渣可以直接外敷患處,能讓乳癰的癥狀很快好轉。
3、中藥鹽橘核能補腎強腰
中藥鹽橘核能入腎經(jīng),能補腎強腰,對人類因腎虛引發(fā)的腰痛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平時治療時可以把鹽橘核二兩加入杜仲二兩,一起入鍋炒制,炒好以后研成碎末調勻,每次取二錢用黃酒送服就可以。
4、中藥鹽橘核的禁忌
中藥鹽橘核無毒,但是它味苦,能傷胃,不宜過量服用,另外身體無實病體虛者禁用。
烏梅丸的功效與作用
1、烏梅丸是什么
烏梅丸,中成藥名。為驅蟲劑,具有緩肝調中,清上溫下之功效。用于治療蛔厥,久痢,厥陰頭痛,癥見腹痛下痢、巔頂頭痛、時發(fā)時止、躁煩嘔吐、手足厥冷。本品為黃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
2、烏梅丸的功效與作用
本方是治療蛔厥的主方。方中以烏梅味酸能制止蛔蟲蠕動,為主藥;蜀椒、細辛能驅蟲,且治臟寒、黃連、黃柏苦能下蛔,清泄胃熱均為輔藥;并配合姜、桂、附以溫臟祛寒,參、歸補養(yǎng)氣血,以為佐使。此方寒熱并用,邪正兼顧,對于屬寒熱錯雜而正氣虛者,極為適合。
主治胃熱腸寒的蛔厥證。癥見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得食則嘔,甚至嘔出蛔蟲,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嘔吐。
3、烏梅丸的配方組成
烏梅500克、細辛180克、干姜300克、當歸120克、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黃柏180克、黃連500克、人參180克、蜀椒120克。
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余藥打勻,烘干或曬干,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溫開水送下?;蛩宸?用量以病情酌定)。
烏梅丸的用法用量
每種藥物都有其各自嚴格的用量標準,烏梅丸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大家一定要按照推薦劑量服用烏梅丸,而不能超量服用,以免使得療效適得其反。那么烏梅丸的用法用量怎么樣?注意事項有哪些?
烏梅丸為黑色的大蜜丸(水蜜丸);味微甜、苦、酸。烏梅丸具有良好的溫臟安蛔的功效;用于治療蛔厥,久痢,厥陰頭痛,或脾胃虛引起之胃脘痛,肢體瘦弱。
烏梅丸用于治療其適應癥時的療效不錯,不過烏梅丸也只有在治療其適應癥時才會發(fā)揮它的療效,因而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服用的。大家只有在癥狀符合烏梅丸的適應癥時,才可以在醫(yī)生同意用藥的情況下考慮使用烏梅丸。
烏梅丸為口服用藥,每次2丸,每日2-3次。當然,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也有個體差異,故應請醫(yī)生決定用藥量,按照醫(yī)囑用藥才是最安全的。
而服用烏梅丸應該注意的事項有:烏梅丸含有馬兜鈴科植物細辛,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定期復查腎功能。
哪些人不宜吃烏梅丸
烏梅丸能有效地治療膽道蛔蟲癥、慢性腸胃炎、慢性痢疾等癥,效果顯著,然而不是人人都適宜服用烏梅丸的。那么,哪些人不宜吃烏梅丸呢?
新生兒忌吃烏梅丸,兒童少吃烏梅丸。烏梅丸的配方組成中有一味細辛,細辛有小毒,對腎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再者,小孩子的腎臟功能還不完善,食多了很可能損害腎臟功能。
孕婦不宜吃烏梅丸。孕婦在懷孕期間吃藥總是不好的,藥物可以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烏梅丸中含有的細辛有可能影響腹中胎兒的發(fā)育。正?;颊叻脼趺吠瓒夹枰卺t(yī)生指導下使用,定期復查腎功能,更何況是孕婦,孕婦就更應該禁止吃烏梅丸。
腎臟病患者不宜吃烏梅丸。腎臟病的常見癥狀有水腫、高血壓、尿少或無尿、多尿、尿頻、血尿、尿中泡沫增多、腰酸痛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癥狀。烏梅丸本身就對腎臟有一定的損害,若是腎臟有問題,還去吃烏梅丸,豈不是雪上加霜么。
初患瀉痢的人不宜吃烏梅丸。只有長期的久瀉久痢泄瀉和痢疾才是烏梅丸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