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調(diào)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rèn)真地踐行。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yuǎn)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和散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藥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藥物,三和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項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羌活(去蘆)、紫蘇(莖葉.去粗梗)、沉香、宣州木瓜(薄切.焙干)、大腹皮(炙焦黃),各一兩。川芎、甘草(炒)、陳皮(去白)、木香、檳榔(面裹.煨熟.去面)、白術(shù),各三分。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五臟不調(diào),三焦不和,,一腹痞悶,脅肋脹,風(fēng)氣壅滯,肢節(jié)煩痛,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雖年高氣弱,并可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三和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羌活(去蘆)紫蘇莖葉(去粗梗)沉香 宣川木瓜(薄切、焙干)大腹皮(炙焦黃)各30克 芎藭勞 甘草(炒)陳皮(去白)木香 擯榔(面裹偎熟,去面)白術(shù)各22.5克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五臟不調(diào),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膨脹,風(fēng)氣壅滯,肢節(jié)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背痛脅痛,不欲飲食;腳氣上攻,胸腹?jié)M悶,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三和散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相關(guān)閱讀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xué)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三白散這種方劑。
【處方】白牽牛二兩,桑白皮(微炒)、白術(shù)、木通(去節(jié))、陳皮(去白),各半兩。
【炮制】上搗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蘊(yùn)熱,風(fēng)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姜湯調(diào)下,空心服,未覺再進(jìn)。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白牽牛60克 桑白皮(微炒)白術(shù) 木通(去節(jié))陳皮(去白)各15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蘊(yùn)熱,風(fēng)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用生姜湯調(diào)下。未覺再進(jìn)。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三白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說到養(yǎng)生,很多人會侃侃而談,由此可知,大家對于養(yǎng)生的關(guān)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藥方劑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藥方劑三圣散的有關(guān)介紹。
【處方】沒藥(研、一分)、琥珀(研、一分)、干蝎(七枚、全者、炒)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舌強(qiáng)不語。
【用法用量】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匕;用鵝梨汁半盞,皂角末一錢匕,濃煎湯一合,于梨汁相和調(diào)下,須臾吐出涎毒,便能語。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防風(fēng)90克(去蘆)瓜蒂90克(碾破,以紙卷定,連紙銼細(xì),去紙,用粗羅子羅過,另放末,將滓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用)藜蘆(去苗及心)7.5克(或1.5~30克)
【制法】各為粗末。
【功能主治】涌吐風(fēng)痰。治中風(fēng)閉證,失者悶亂,口眼喎斜或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閉,脈浮滑實;癲癇,濁痰壅塞胸中,上逆時發(fā);誤食毒物,停于上脘者。
【用法用量】每服約15克,以韭汁300毫升,先用200毫升,煎三五沸,去韭汁,次人l00毫升,煎至三沸,卻將原煎韭汁,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
通過以上介紹,對三圣散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三圣散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jìn)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jìn)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現(xiàn)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dǎo)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diào)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三黃散的制作方法。
【處方】大黃 黃連 黃芩各120克
【制法】上藥三味,研細(xì)末。亦可為丸。
【功能主治】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
【用法用量】每服2克,一日三次。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
【處方】生大黃3克 生蒲黃1.5克 姜黃3克 冰片0.15克 麝香0.09克
【功能主治】治頸癰、面癰、托腮癰,小兒丹毒。
【用法用量】上藥共為細(xì)末,用白蜜、蔥汁、姜汁調(diào)敷患處;或用芭蕉根汁,或用側(cè)柏葉汁和蜜調(diào)敷俱可。
【摘錄】《尤氏喉科秘書》
【處方】生地(為君)蒲黃(為臣)牛黃(為佐)冰片(為使)
【制法】上藥共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頭癰,面癰,小兒丹毒。
【用法用量】用芭蕉根計或側(cè)柏葉汁和蜜調(diào)敷患處;若兼陰癥,腫硬不消,因氣凝血滯,或痰塊結(jié)而不散,宜用姜汁、蔥汁調(diào)敷。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十七
【處方】雄黃 硫黃各15克 黃丹 天南星 枯礬 密陀僧各9克
【功能主治】治白癜風(fēng)。
【用法用量】先以姜汁擦患處,再用姜片蘸藥擦,后漸黑,次日再擦,黑散則愈。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三黃散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
三香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三香散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沉香 紫蘇 白豆蔻各等分
【制法】上藥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胃冷呃逆,經(jīng)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柿蒂煎湯調(diào)下。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處方】丁香 川椒(取紅。如無,以蓽茇代之)等分 冰片少許
【制法】上藥為未。
【功能主治】治牙根腫痛。
【用法用量】敷痛處。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處方】木香 沉香 檀香等分
【制法】上藥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過飲冷水,痧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砂仁湯微冷送下。
【摘錄】《痧脹玉衡》卷下
看完了本文為大家?guī)砹岁P(guān)于三香散的食用方法之后,是不是覺得關(guān)于三香散的學(xué)問非常的多?那么喜歡養(yǎng)生的朋友就快快行動起來吧。
眾所周知和肝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可是大家對于和肝散的功效了解多少呢?和肝散到底應(yīng)該怎么吃呢?想知道這些的話,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香附50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酒浸,一份以鹽水浸,一份以蜜浸,一份以童便浸,每浸三日夜后曬干)
【制法】上藥各為細(xì)末,和勻。
【功能主治】治肝氣不和,目赤腫痛;或因郁怒傷肝,肝陽上僭,兩目昏花,羞明翳霧,眵淚俱多,甚則瞳神散大,視物無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滾湯調(diào)下。
【摘錄】《銀海指南》卷三
【處方】全瓜蔞60g,廣郁金15g,片姜黃15g,神曲15g,生甘草15g。
【制法】共研細(xì)粉。
【功能主治】清熱化郁,健脾和肝。主小兒黃疽型肝炎屬濕熱熏蒸,膽汁外溢者。
【用法用量】3歲小兒每服2g(可隨年齡大小而增減),1日3-4次,白糖開水沖服。
【摘錄】《千家妙方》卷下引馬蔭篤方
上面是關(guān)于和肝散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和肝散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對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和中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厚樸(去皮.姜炙)六兩,白術(shù)三兩,干姜(炮)、甘草(炙),各二兩。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冷熱不調(diào),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熱服,乳食前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臍,為末)1兩,黃連(去須,為末)1兩,乳香(研)1分。
【功能主治】冷熱痢,腹痛里急。
【用法用量】上3味,如患冷熱痢,取黃連半錢,附子半錢、乳香1字,以陳米飲調(diào)下,未止再服,以青橘皮湯調(diào)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錢、黃連末1錢、乳香1字;如患白痢,黃連末半錢、附子末1錢、乳香1字,米飲調(diào)下,未止以黑豆7粒煎湯止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白術(shù)、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生姜制)、甘草(炙)各等分(一方有藿香葉減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痰逆胃虛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溫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人參(切,去須,焙)、白茯苓、白術(shù)、甘草(銼,炒)、干葛(銼)、黃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主小兒腹痛吐瀉,煩渴厭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干棗2個(去核),生姜5片,煎8分,食前溫服。
【摘錄】《閻氏小兒方論》
【別名】和中湯
【處方】厚樸(去皮,姜炙)6兩,白術(shù)3兩,干姜(炮)2兩,甘草(炙)2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冷熱不調(diào),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用法用量】和中湯(《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
【摘錄】《局方》卷十
【處方】人參(去蘆)1兩,白扁豆(炒,去殼)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1兩,縮砂仁1兩,香附子1兩,半夏(湯浸,煮透,銼,焙干)1兩,甘草1兩,肉豆蔻7錢,訶子(去核)7錢。
【功能主治】和胃氣,進(jìn)飲食,悅顏色,理風(fēng)痰。主小兒久病才愈,面黃清瘦,神昏氣弱,脾胃未實,食物過傷,停飲生痰,留滯中脘,耗虛真氣,或成吐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1個,煎7分,空心溫服,或不拘時候。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藿香(去土)1兩,白豆蔻1兩,人參(去蘆)1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干姜(炮)半兩,厚樸(去皮,生姜制)半兩,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三焦不調(diào),停寒膈上,吐瀉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入生姜3片,煎至6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別名】和中湯
【處方】茯苓1分,石蓮肉1分,藿香半分,人參半分,天麻半分,白扁豆(制)半分,木香半分,白術(shù)半分,甘草(炒)半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和胃氣,止吐瀉。主
【用法用量】和中湯(《袖珍小兒》卷二)。《袖珍小兒》本方用法:上銼散。每服二錢,加生姜、大棗煎服。
【摘錄】《直指小兒》卷一
【處方】干姜1兩,厚樸(去皮,炙制)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陰陽不和,清濁相干,霍亂吐利,壯熱煩渴,胸膈痞悶,腹脹滿,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頓多睡,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水8分,生姜3片,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藿香5錢,枳殼(麩炒)5錢,陳皮5錢,甘草5錢,厚樸(姜制)3錢5分。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五色瀉痢。
【用法用量】每服1-2錢,紅棗煎湯調(diào)服。
【摘錄】《袖珍小兒》卷九
【處方】炮姜4兩,肉桂2兩,吳茱萸2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上通下達(dá),安胃和中。主中寒腹痛,或寒瀉清水,或飲食傷,噯麩氣,或久痢虛寒。臌脹屬虛寒者。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和中丸”(見《風(fēng)勞臌膈》),方用干姜四兩(切片,分四份:一份用人參一兩煎湯拌炒汁盡,一份用青皮煎汁拌炒,一份用紫蘇煎湯拌炒,一份用陳皮煎湯拌炒,各炒焦黑)、肉桂二兩(分三份:一份用益智仁三錢煎湯拌炒,一份用小茴香二錢同煎,一份用破故紙同煎)、吳萸一兩(分二份:一份用苡仁一兩煎湯炒,一份用鹽三錢同浸炒),共為末,蘇葉煎湯,打神曲糊丸。隨癥輕重,作湯送下;虛者人參湯下。《慎柔五書》本方用法:每服五分,用苦烈好大酒一杯,燉半熱調(diào)下。
【摘錄】《慎齋遺書》卷五
【處方】厚樸(姜汁制炒)1錢半,人參1錢,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炮)6分,甘草(炙)6分。
【功能主治】小兒中焦停寒或夾宿食,痘瘡欲出來出而吐利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四
【處方】人參1兩(去蘆),白茯苓1兩(去皮),白術(shù)1兩,黃耆1兩(去蘆),甘草半兩(微炒),白扁豆半兩(姜汁浸1宿,蒸過,去皮,焙干,微炒),木香1分(煨),藿香葉半兩(去梗),縮砂仁半兩,半夏1兩(湯泡洗7次)。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補(bǔ)脾胃,解勞倦,退熱止嘔,消痰進(jìn)食,輕健四肢。主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用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1個(去核),煎至6分,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十五引《衛(wèi)生家寶》
上面是關(guān)于和中散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和中散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很多人對三味蒺藜散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三味蒺藜散的成分、適應(yīng)癥都是要進(jìn)行很好認(rèn)識,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蒺藜250g 冬葵果150g 方海15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性狀】為灰黃色的粉末;氣微腥,味苦、微咸。
【炮制】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清濕熱,利尿。用于濕熱下注,小便熱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次3~4.5g,一日2~3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上文是對三味蒺藜散的一些相關(guān)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三味蒺藜散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說起瓜蒂三味散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瓜蒂三味散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瓜蒂7枚,丁香7枚,赤小豆7枚。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急黃,已進(jìn)秦艽牛乳2味湯藥,服后不覺病退,漸加困篤,勢如天行最重者。
【用法用量】取如大豆,分吹兩鼻孔中。須臾當(dāng)出黃水,正如煮黃柏汁,及出黃蟲。亦可以新汲水和1方寸匕,與患人服,或利或叱吐利所出亦如煮黃柏汁。
【注意】不可更服諸冷物。
【摘錄】《外臺》卷四引《許仁則方》
看了上文對瓜蒂三味散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biāo)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xué)的生活方式。
每年到了季節(jié)交替的時候,各種身體不適也就紛紛而至,補(bǔ)養(yǎng)身體的時候到了,多喝點中藥方劑是很有效的,一起來看一下三棱散的功效和作用吧。
【處方】蓬莪術(shù)(煨)、益智仁、京三棱(煨.切)、青皮(去白),各二兩;白茯苓(焙)四兩,甘草三兩。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酒食所傷,胸膈不快,腹脅脹滿,嘔吐酸水,翻胃脾疼,及食積氣塊,攻刺腹脅,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用水一大盞,棗一枚擘破,鹽少許,同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蓬莪術(shù)(煅)益智仁 京三棱(煨,切)青皮(去白)各60克 白茯苓(焙)120克 甘草(爁)9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寬胸利肥,消食和胃。治酒食所傷,胸膈不快,腹脅脹滿,嘔吐酸水,翻胃腹疼;食積氣塊,攻刺腹脅,不思飲食,日漸羸瘦;年高氣弱,三焦痞塞,脘悶不舒。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大棗一枚(擘破),鹽少許,同煎至150毫升,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三棱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三棱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dǎo)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xué)一般都認(rèn)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jī)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bǔ)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大三脘散這種方劑。
【處方】獨活30克 白術(shù)22,5克 甘草22,5克(微炙)干木瓜(切,焙干)30克 紫蘇30克 大腹皮30克(炙黃用)陳橘皮22.5克 沉香30克 木香22.5克 川芎22.5克 檳榔22.5克
【制法】上十一味,共為粗散。
【功能主治】主三焦氣逆,胸膈虛痞,兩脅脹痛,面手浮腫,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每服7.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取便利為效。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以上就是對大三脘散這種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的詳細(xì)介紹,在吃大三脘散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diào)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jìn)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