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鄙钪?,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shí)現(xiàn)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川椒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duì)您有所助益!
中藥方劑的種類有很多,它們都是由常用的養(yǎng)生藥材混合制成的,川椒散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川椒散的藥效有哪些吧。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久心痛,冷氣積聚,四肢不和,唇口青,時(shí)時(shí)惡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川椒30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莽草半兩,細(xì)辛半兩,菖蒲半兩,牛膝(去苗)半兩,枳殼根皮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齦腫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川椒1分,鹽1分,露蜂房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疼。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入蔥白3寸,搗破,煎5-6沸,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大紅開口川椒(微炒,蓋出汗)、訶子(煨,取肉)、川白姜(生者)、辣桂、川芎、細(xì)辛、凈白術(shù)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風(fēng)冷隨氣乘于鼻腦,津液不能自收,流涕。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酒調(diào)下。
【摘錄】《直指》卷二十一
【處方】露蜂房(去土)、僵蠶(凈)、川椒(去子)、茄蒂各等分。
【制法】上并燒存性。
【功能主治】牙風(fēng)腫疼。
【用法用量】入鹽擦之,去涎即愈。
【摘錄】《普濟(jì)方》卷六十九
【處方】真川椒(去目并合口者,微炒出汗)半兩,官桂半兩,川芎1分,當(dāng)歸1分,青皮1分,陳皮(制)1分,枳殼1分,檳榔1分,赤茯苓1分,青木香1分,南木香1分,蓽澄茄1分,白豆蔻仁1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疝氣,外腎腫痛。
【用法用量】每3錢,加生姜、大棗,水煎,食前服。www.cndadi.net
【摘錄】《直指》卷十八
有時(shí)候人們往往會(huì)莫名其妙的感覺自己情緒煩躁,無來由的發(fā)火等,這是臟腑中需要調(diào)理的征兆。中藥方劑可以溫和的梳理潛藏在我們身體中的各種負(fù)面元素,使得我們心情變得平靜。
擴(kuò)展閱讀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川椒丸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川椒30克(去目并閉口者,慢火炒香熱為度)肉豆蔻(面裹煨)15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主夏月感受寒濕,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0粒,不拘時(shí)用米飲送下。
【摘錄】《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十
【處方】黃連(炒)、烏梅肉、當(dāng)歸、川椒(炒出汗)、桂心、干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臟虛,泄瀉無度。胃寒。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以米湯送下。
【摘錄】《三因》卷十一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桑根白皮1兩(銼),芫花根皮1兩(去土),款冬花1兩,紫菀1兩(去苗土),代赭1兩(細(xì)研),細(xì)辛1兩,伏龍肝1兩。
【制法】上為末,同煮熟精羊肉研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溫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中氣滿,引心背徹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醋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1兩(去蘆頭),款冬花3分,赤茯苓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3分,白術(shù)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3分,細(xì)辛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氣咳逆,胸滿多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生姜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川椒5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苣蕂1升,瓦松半斤,茜根2斤(銼),熟干地黃3升(斤),覆盆子1斤,牛膝1斤(去苗),菟絲子5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益,令發(fā)黑。主血腦虛,發(fā)早白。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一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桂心1兩,食茱萸半兩,細(xì)辛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訶黎勒皮1兩,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遠(yuǎn)志半兩(去心),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逆,腹脅妨悶,羸瘦著床,往來寒熱,腹中不調(diào),或利或嘔、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艾葉2兩(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白石脂1兩,芎?1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1兩(研入),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脅腹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茯苓3分,柏子仁3分,芎?3分,人參(去蘆頭)3分,桂心3分,黃耆3分,干姜(炮,銼,去皮臍)3分,枸杞子3分,薯蕷3分,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牛膝(去苗)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1兩,石斛(去根,銼)1兩,熟干地黃1兩,菟絲子(酒浸3日,焙干,別搗為末)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益,強(qiáng)元?dú)猓钊朔式?。主虛勞羸瘦,食飲無味,百節(jié)酸疼,神思昏沉,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川椒(凈,慢火炒)1兩,肉豆蔻半兩。
【制法】上為末,粳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飲送下。量加。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張渙方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3分(去蘆頭),麝香2分(細(xì)研),細(xì)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紫菀半兩(去苗土),干姜1分(炮裂,銼),赤茯苓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珍珠1分(細(xì)研),朱砂1分(細(xì)研),野葛1分,川烏頭1兩(炮,去皮臍),桂心3分,雄黃1分(細(xì)研),蜈蚣1枚(微炙,去足),鬼臼1分(去須),巴豆3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及巴豆,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諸尸,寒熱疰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枯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shí)氣,惡疰忤,口噤不開,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暖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六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桔梗半兩(去蘆頭),細(xì)辛(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芍藥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忽心腹氣逆不得息,痛引背膂,或臍下堅(jiān)痛,遇冷即極,小腹虛滿引膀胱里急。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桂心3分,牛膝1兩半(去苗)續(xù)斷1兩,鹿茸2兩(去毛,涂酥,炙微黃),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山茱萸1兩,蛇床子1兩,遠(yuǎn)志3分(去心),防風(fēng)3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膝冷陰萎,四肢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川椒(焙干)。
【制法】上為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既取勞蟲,亦養(yǎng)脾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3-4丸;亦可作末服,每服1-2錢,米飲送下。服后必麻痹少頃,乃其驗(yàn)也。
【摘錄】《仙拈集》卷二
通過本篇文章對(duì)川椒丸的相關(guān)介紹,我們可以詳細(xì)的了解到川椒丸對(duì)疾病癥狀的緩解。如果患者服用此類藥物效果不明顯,可以及時(shí)的接受治療并咨詢醫(yī)師的建議。在日常堅(jiān)持鍛煉也是能夠緩解疾病的癥狀的。
眾所周知,川連散是一種對(duì)很多病癥都有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很早就有關(guān)于川連散的相關(guān)描述?,F(xiàn)代醫(yī)學(xué)也證明了川連散具有很高的藥用價(jià)值,那么你知道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宣連。
【制法】上為細(xì)末,漿水調(diào)成餅,攤于碗面上,內(nèi)用艾及川甲3片,燒煙覆碗,熏成黑色再取下,如是者5次,以黃連餅黑色為度,地上出煙毒,再研細(xì)。
【功能主治】下部注瘡。
【用法用量】先用黃柏、藿香、茵陳煎湯溫洗,濕,涂藥散;干,清油調(diào)涂,1日3-4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一
通過上文對(duì)川連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shí)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dú)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duì)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xué)會(huì)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川升麻散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川升麻散功效是挺多的,對(duì)于具體的川升麻散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川升麻30克 玄參30克、黃連30克(去須)大青30克 柴胡45克(去苗)知母30克 黃芩30克 甘草22克(炙微赤,銼)地骨皮22克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熱病口瘡,壯熱頭痛,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淡竹葉30~7片,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處方】川升麻15克 絡(luò)石30克 當(dāng)歸15克 射干15克 犀角屑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通15克(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咽喉閉塞不通,疼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
【處方】川升麻1兩,玄參1兩,黃連1兩(去須),大青1兩,柴胡1兩半(去苗),知母1兩,黃芩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地骨皮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口瘡,壯熱頭痛,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淡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川升麻1兩,羚羊角屑半兩,白藥1兩,玄參3分,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前胡1兩(去蘆頭),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樸消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咽喉腫塞,連舌根疼痛,及干嘔頭疼,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竹茹1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川升麻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xì)辛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生干地黃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臟腑中痰氣,熱毒沖眼。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苦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川升麻1兩,白附子(炮裂)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齒風(fēng)宣露。牙齒不生。
【用法用量】以生地黃汁調(diào),貼在齒根。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川升麻半兩,絡(luò)石1兩,當(dāng)歸半兩,射干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通半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咽喉閉塞不通,疼痛,飲食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五
【處方】細(xì)辛10兩,防風(fēng)10兩,川芎10兩,白芷10兩,升麻10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氣牙宣。
【用法用量】先用溫水漱口,每用少許揩牙,涎吐了,誤咽無妨。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也已經(jīng)了解了川升麻散的組成藥材等,也證明了這款方劑的純天然無公害。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你知道川山甲散嗎?在對(duì)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cè)谶x擇川山甲散時(shí)會(huì)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gè)回答。
【處方】川山甲、木鱉子、烏龍角各等分(都燒存性)。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通氣,破瘡腫,行膿血。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空心熱酒調(diào)下。至中午瘡破,膿血便行。
【摘錄】《宣明論》卷十五
【處方】露蜂房1兩,蛇蛻2錢5分,頭發(fā)2錢5分(燒存性),川山甲2錢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托里排膿,內(nèi)消止痛。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附骨疽。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加乳香末5分,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
【處方】川山甲1兩(炒),天花粉2兩,白芷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癰疽諸痛,未有頭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酒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八四
【處方】川山甲1兩,鱉甲1兩,赤芍藥1兩,大黃(炒)1兩,干漆1兩,桂心1兩,川芎5錢,芫花5錢,當(dāng)歸5錢,麝香2錢5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癥痞及惡血?dú)夤ィ母固弁?,面無顏色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酒調(diào)下。
【摘錄】《杏苑》卷八
上面介紹了川山甲散的做法,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帶給我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飲用一些方劑還是有好處的。
川大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duì)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duì)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jìn)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shí)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川大黃1兩(銼,生用),甘草1兩(銼,生用),黃柏3兩(銼),甘菊花1兩,旋覆花1兩,桑根白皮2兩(銼),檳榔1兩,黃連1兩(去須),白芷2兩,蕪菁花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金瘡,刀箭所傷,血不止,日夜疼痛。
【用法用量】敷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樸消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虻蟲1兩(微炒,去翅足),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胞中有積滯。
【用法用量】每服2錢,臨睡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dāng)歸1兩半(銼,微炒),赤芍藥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尸,及卒賊風(fēng),遁尸、邪鬼五疰,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蜜半合,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六
【處方】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川芒消1兩,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麻仁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防葵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大便不通,心腹?jié)M悶,煩熱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如人行10里當(dāng)利;如赤利,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赤芍藥1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鱉甲1兩(涂醋炙黃,去裙襕),赤茯苓1兩,梔子仁半兩,柴胡1兩(去苗),川樸消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5日,煩熱未退,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以大小便稍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川大黃3分,赤芍藥半兩,黃耆(銼)1兩,黃芩1兩,玄參1兩,丹參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大腸風(fēng)熱所攻,肛門赤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大黃散”。
【摘錄】《圣惠》卷六十
最后提醒下川大黃散雖是一個(gè)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duì)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yàn)榭茖W(xué)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用過或者聽說過川槿散的朋友也許對(duì)這個(gè)詞比較熟悉。其實(shí)川槿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大斑蝥7個(gè)(小者10個(gè),去頭、足)巴豆5個(gè)(去油)川槿皮9克(為末)
【制法】上藥三味,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一切頑癬。
【用法用量】用醋調(diào)搽。稍時(shí)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摘錄】《魯府禁方》卷四。
【處方】大斑蝥7個(gè)或小用10個(gè)(去頭足),巴豆5個(gè)(去油),川槿皮(為末)3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一切頑癬。
【用法用量】用醋調(diào)搽。稍時(shí)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摘錄】《魯府禁方》卷四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川槿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川槿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duì)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gè)健康的身體。
很多人對(duì)川楝散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duì)川楝散的成分、適應(yīng)癥都是要進(jìn)行很好認(rèn)識(shí),這樣對(duì)疾病治療才會(huì)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川楝子(蒸.去皮.核)、破故紙(炒)、茴香(炒),各四兩;干姜(炮)一兩,葫蘆巴(酒浸.炒)三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半。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小腸氣痛,臍下撮疼,上沖心腹,面色萎黃,腳下隱痛,四肢倦怠,不思飲食,夜多旋溺,外腎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空心,食前,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川楝子肉、馬蘭花、舶上茴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疝。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蔥湯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玉訣》
【處方】川楝子1兩(每個(gè)切作4片),青皮(湯浸去白,切,焙干)1兩,木香2兩,舶上茴香1兩,巴豆50枚(去殼,不出油)。
【制法】上1處,炒令黃色,去巴豆不用,再入海金沙1錢,桂府滑石1錢半,同杵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腸氣,膀胱氣,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錢,煎蔥白酒熱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四七引《經(jīng)效良方》
【處方】橘核(炒)1錢半,川楝肉1錢半,山楂1錢半,香附(炒)1錢,青皮(醋炒)1錢,吳茱萸1錢,玄胡索1錢,小茴香(炒)1錢,山梔子(炒黑)1錢,蒼術(shù)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定痛。主諸疝。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七十六
【處方】川楝子(蒸,去皮核)4兩,破故紙(炒)4兩,茴香(炒)4兩,干姜(炮)1兩,葫蘆巴(酒浸,炒)3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膀胱小腸氣痛,臍下撮疼,上沖心腹,面色萎黃,腳下隱痛,四肢倦怠,不思飲食,夜多旋溺,外腎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食前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
【處方】川楝子(不蛀者)49個(gè)(先切7個(gè),取肉,以茴香2錢半,慢火同炒,并留茴香;又切7個(gè),以破故紙2錢半同炒,并留破故紙;又切7個(gè),以黑牽牛2錢半同炒,并留牽牛;又切7個(gè),以鹽1錢同炒,并留鹽,又切7個(gè),以斑蝥14個(gè)去翅同炒,去斑蝥不用;又切7個(gè),以巴豆肉14個(gè)作兩斷同炒,去巴豆不用;又切7個(gè),以蘿卜子2錢半同炒,去蘿卜子不用,外更別入),茴香(炒)半兩,青木香半兩,辣桂2錢半,南木香2錢半。
【制法】上為末,酒調(diào)稀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小腸氣,木腎,諸疝通用;外腎脹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氣偏墜。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dāng)作“川楝丸”。
【摘錄】《直指》卷十八
通過以上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duì)川楝散有了很多的了解吧,川楝散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最重要的是川楝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新陳代謝減慢,免疫機(jī)能下降,無一不提醒著我們應(yīng)該好好調(diào)理身體了,中藥方劑就可以循序漸進(jìn)的改善體質(zhì),增強(qiáng)免疫力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椒目散這款方劑。
【處方】麻黃根 椒目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治盜汗,日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每次3克,食后用酒加溫調(diào)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處方】川椒目(沉水者,略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水泛于肺,肺得水而浮,故喘不得臥。
【用法用量】每服1錢,姜湯調(diào)下。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xué)到更多的椒目散食用方法了吧!椒目散可以增強(qiáng)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gè)系統(tǒng)的機(jī)能,了解了椒目散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