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半枳術(shù)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别B(yǎng)生從歷史上的玄虛傳說,已經(jīng)進入大眾百姓視野,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橘半枳術(shù)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有人想知道橘半枳術(shù)丸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橘半枳術(shù)丸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橘皮 半夏 枳實各30克 白術(shù)60克
【制法】上藥為末,荷葉裹米煨飯,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順氣寬中、消食化痰。治飲食傷脾,停積痰飲,心胸痞悶,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橘皮煎湯下。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
【處方】白術(shù)4兩,枳實2兩,前胡2兩,廣橘紅1兩,半夏1兩,神曲1兩,麥芽粉1兩,陳黃米8合(炒)。
【制法】荷葉湯迭丸,
【功能主治】脾胃元氣久虛,不能消導(dǎo)飲食,運化精微,漸有停飲,積于三脘,以致痞結(jié)倒飽,痰唾稠粘,嘔逆咳嗽,腸鳴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午后姜湯吞下。
【摘錄】《活人方》卷二
沒有想到吧,橘半枳術(shù)丸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ys630.COm精選閱讀
眾所周知,枳術(shù)丸是一種對很多病癥都有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很早就有關(guān)于枳術(shù)丸的相關(guān)描述?,F(xiàn)代醫(yī)學也證明了枳術(shù)丸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那么你知道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枳實(炒)250g 白術(shù)(炒)500g
【性狀】為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微苦。
【炮制】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荷葉75g,加水煎煮,濾過。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行氣化濕。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別名】二味枳術(shù)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白術(shù)60克 枳實(麩炒黃色,去瓤)30克
【制法】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治脾胃虛弱,飲食停滯,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用白湯送下,不拘時。
【備注】方中重用白術(shù)健脾和中,助脾運化;枳實行氣化滯,消痞除滿;荷葉燒飯為丸,升養(yǎng)脾胃之清氣,以助白術(shù)健脾益胃之功。荷葉與枳實相配,一升清,一降濁,清升濁降,脾胃調(diào)和,使脾健積消。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下引張潔古方
通過以上介紹,對枳術(shù)丸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枳術(shù)丸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枳術(shù)化痰丸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枳術(shù)化痰丸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術(shù) 陳皮 青皮 香附子(酒浸,炒)蘇子各60克 枳實(麩炒)山楂各45克 神曲 麥芽 蘿卜子 茯苓 杏仁(另研)各30克 南星 半夏各120克 生姜(切片)120克 皂角 白礬各60克(水煮透,焙,為末)
【制法】杏仁以上十二味,共為細末,入南星、半夏末,和勻,以姜汁、竹瀝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化痰,理脾順氣。治食積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姜湯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九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guān)于枳術(shù)化痰丸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大補枳術(shù)丸的制作方法。
【處方】白術(shù)(去蘆,炒)1兩,陳皮(去白)1兩,枳實(麩炒)1兩,黃連(姜汁炒)5錢,黃芩(醋炒)5錢,黃柏(青鹽水炒)1兩,白茯苓(去皮)5錢,貝母(去心)8錢,神曲(炒)5錢,山楂(去核)5錢,麥芽(炒)5錢,加砂仁3錢,香附(醋炒)3錢。
【制法】上為細末,荷葉湯下粳術(shù)煮稀粥,同藥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人稟素弱,脾胃虛怯,上焦有火、有痰、有郁氣、有食積,胸中不快,飲食少思。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食后姜湯送下;有熱,茶湯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二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guān)于大補枳術(shù)丸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竹瀝枳術(shù)丸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竹瀝枳術(shù)丸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術(shù)(去蘆,土炒)蒼術(shù)(泔制,鹽水炒)各60克 枳實(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半夏(白礬、皂角、生姜水煮干)南星(制同上)黃連(姜炒)條芩(酒炒)當歸(酒洗)山楂(去核)白芥子(炒)白芍(酒炒)各60克 人參15克 木香3克
【制法】上為細末,以神曲180克、姜汁150毫升、竹瀝200毫升,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清火,順氣除濕。治頭目暈眩,肢體麻木。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時用淡姜湯送下。
【摘錄】《萬病回春》卷二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竹瀝枳術(shù)丸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yīng)用到臨床中,預(yù)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加味枳術(shù)丸的制作方法。
【處方】白術(shù)(米泔浸)120克 枳實(去白,麩炒)60克 陳皮 半夏(泡)神曲(炒)麥芽(炒)山楂肉各45克
【制法】上藥研末,荷葉飯為丸。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治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赤水玄珠》卷十三
【處方】枳實(炒)1兩,神曲(炒)1兩,大麥糵(炒)1兩,棠球子1兩,陳皮1兩,人參2兩,白術(shù)2兩。
【制法】上為末,荷葉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進飲食,強胃氣。主病后胃弱,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白湯送下。
【摘錄】《準繩·傷寒》卷七
【處方】歸尾3兩,白術(shù)1兩半(炒),枳實1兩半(炒),蒲黃3兩,靈脂3兩,沒藥3兩,肉桂1兩半(去皮),澤瀉1兩半,陳皮1兩半。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瘀腹脹,脈澀滯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產(chǎn)后脾氣有傷,不能輸化于中,而瘀血滯于肝脾,遂成腹脹焉,白術(shù)健脾氣以運化,枳實破滯氣以寬中,歸尾破血活血,蒲黃破瘀散血,五靈脂破瘀降濁陰,明沒藥散瘀行血滯,紫肉桂溫經(jīng)通閉,建澤瀉瀉濕利水,陳皮利氣以和中也。粥丸飲下,使脾氣健運,則瘀血自化,而經(jīng)府清和,安有腹脹之患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白術(shù)4兩,枳實(面炒)2兩,人參2兩,陳皮(去白)2兩,甘草1兩5錢,當歸(酒洗)3兩,白芍藥3兩,香附米(童便浸)2兩,黃連(姜汁炒)2兩,葛根1兩5錢。
【制法】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病。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半饑半飽時沸湯送下。
【摘錄】《扶壽精方》
【處方】白術(shù)1兩半(炒),枳實1兩半,半夏1兩半(制),神曲3兩,蒼術(shù)1兩半(炒),卜子3兩(炒),草蔻1兩半(炒),黃連6錢,葛花1兩半,澤瀉1兩半。
【制法】上為末,用白螺螄殼3兩,煅研,另煎濃汁泛丸。
【功能主治】健脾消積。主痰積、食積、酒積、茶積腹痛,脈沉數(shù)滑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焦楂湯調(diào)化溫服。
【各家論述】痰積而食不化,酒停而茶不行,故肉食從之,遂成諸積而腹痛不已焉。蒼術(shù)、半夏燥濕消痰,白術(shù)、枳實健脾化積,神曲消食化滯,卜子消痰消食,草蔻溫中散寒滯,黃連清熱燥伏濕,葛花升清陽以解酒,澤瀉瀉濁陰以利竅也。丸以白螺之善消積塊,湯以焦楂之善化肉癥癥,使諸積皆消,則脾胃調(diào)和,而經(jīng)府廓清,安有腹痛不止之患乎?此健脾消積之劑,乃治諸積腹痛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加味枳術(shù)丸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香砂枳術(shù)丸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木香150g 枳實(麩炒)150g 砂仁150g 白術(shù)(麩炒)150g
【性狀】為黃棕色的水丸;氣微香,味苦、略辛。
【炮制】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行氣消痞。用于脾虛氣滯,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大便溏軟。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次。
【注意】忌食生冷食物。
【規(guī)格】每袋裝10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木香 砂仁各15克 枳實(麩炒)30克 白術(shù)(米泔浸,炒)60克
【制法】上藥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消痞,理氣開胃。治脾虛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悶。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術(shù)湯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通過以上介紹,對香砂枳術(shù)丸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香砂枳術(shù)丸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對于曲蘗枳術(shù)丸這種方劑,我們應(yīng)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guān)于曲蘗枳術(shù)丸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枳實(麩炒,去瓤)大麥蘗(面炒)神曲(炒)各30克 白術(shù)60克
【制法】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強食過飽,心胸滿悶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溫水下。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下
【處方】白術(shù)(米泔浸一日)120克 黑枳實(去瓤,麩炒)60克 陳皮(去白)半夏(姜湯泡七次)神曲(炒)麥芽(炒)山楂肉各45克
【制法】上為細末,另用鮮荷葉數(shù)片煮湯取汁,入老倉米煮飯,荷葉鋪蓋,乘熱搗爛,以細絹絞精華汁,揉拌藥末,成劑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瀉泄。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時用白湯下。
【摘錄】《玉機微義》卷十八
以上就是曲蘗枳術(shù)丸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yīng)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加味香砂枳術(shù)丸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白術(shù)(土炒)2兩,黑枳實(麩炒)1兩,半夏曲(真者)1兩5錢,陳皮(去白)1兩,砂仁(炒)7錢半,香附(醋浸,曬干,炒)1兩,麥芽面(炒)1兩,木香(不見火)5錢,黃連(姜汁炒)春5錢,夏1兩,神曲(炒)1兩。
【制法】上為末,薄荷煎湯,打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理脾胃,去余滯。主飲食所傷,脾胃不和,欲作瀉痢,并七情所傷,痞悶嘔吐,不思飲食,瀉痢后脾胃不健者。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食遠白湯送下。
【摘錄】《醫(yī)便》卷二
大家現(xiàn)在明白了加味香砂枳術(shù)丸的作用了吧,不過該藥并不適用于所有病癥,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加味香砂枳術(shù)丸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藥物的正確使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適。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加味平補枳術(shù)丸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白術(shù)(炒)4兩,白芍1兩,陳皮1兩五,枳實(炒)2兩,黃連(姜炒)1兩,人參5錢,木香5錢,神曲(炒)1兩,麥芽曲(炒)1兩,梔子(炒)5錢,半夏曲1兩。
【制法】上為末,煮荷葉濃汁,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調(diào)中補氣,消痞清熱、化食。主脾胃病。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米湯、溫水任下;有痰,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便覽》卷二
上面已經(jīng)詳細為大家推薦了加味平補枳術(shù)丸,大家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應(yīng)該照顧老人和小孩的身體需要。
竹瀝枳術(shù)丸我們聽名字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根本猜不透,其實大家是因為不能夠經(jīng)常的接觸到所以就會覺得很是陌生,其實竹瀝枳術(shù)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竹瀝枳術(shù)丸有哪些的功效與作用吧,希望以下介紹的內(nèi)容大家感興趣。
竹瀝枳術(shù)丸《萬病回春》卷二
【來源】《萬病回春》卷二。
【別名】竹瀝枳實丸
組成
白術(shù)(去蘆,土炒) 蒼術(shù)(泔制,鹽水炒)各60克 枳實(麩炒) 陳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半夏(白礬、皂角、生姜水煮干) 南星(制同上) 黃連(姜炒) 條芩(酒炒) 當歸(酒洗) 山楂(去核) 白芥子(炒) 白芍(酒炒)各60克 人參15克 木香3克。
【功效】消酒食,開郁結(jié),化痰清火,順氣除濕祛暈眩,療麻木,養(yǎng)血,健脾胃。
【主治】中風。
【附注】竹瀝枳實丸(《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竹瀝枳術(shù)丸-《醫(yī)學入門》卷七
藥物組成
半夏1兩,南星1兩(用白礬、皂角、生姜煮半日),枳實1兩,條芩1兩,陳皮1兩,蒼術(shù)1兩,山楂1兩,芥子1兩,白茯苓1兩,黃連5錢,當歸5錢。
【處方來源】《醫(yī)學入門》卷七。
【方劑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嘔吐痰涎,胸膨悶。
【方劑功效】化痰清火,健脾理氣,消食止嘔。
【制備方法】上為末,加神曲6兩,用姜汁、竹瀝各1盞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白湯送下;有痰,姜湯送下。
【附 注】《古今醫(yī)鑒》有白術(shù)。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竹瀝枳術(shù)丸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竹瀝枳術(shù)丸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枳術(shù)湯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的機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它在服用時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枳實湯(《產(chǎn)育寶慶集》卷上)、白術(shù)湯(《證治準繩·女科》)。
【處方】枳實7枚 白術(shù)30克
【功能主治】治水飲內(nèi)停,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肉桂(去皮,不見火)22克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洗,去土、葉)白術(shù)各30克 桔梗(去蘆,銼,炒)檳榔 甘草(炙)各22克 枳實(面炒)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陽虛氣滯,水飲內(nèi)停,心下堅硬如杯。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姜7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通過本篇文章對枳術(shù)湯的相關(guān)介紹,我們可以詳細的了解到枳術(shù)湯對疾病癥狀的緩解。如果患者服用此類藥物效果不明顯,可以及時的接受治療并咨詢醫(yī)師的建議。在日常堅持鍛煉也是能夠緩解疾病的癥狀的。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加味枳術(shù)湯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枳殼(制)白術(shù) 紫蘇莖葉 辣桂 陳皮 檳榔 北梗 木香 五靈脂(炒)各7.5克 半夏(制)茯苓 甘草(炙)各9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理氣健脾,化痰消飲。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4片,水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十七
【處方】白術(shù)6克 枳實 陳皮 麥芽 山楂 茯苓 神曲 連翹各3克 茵陳 荷葉各4.5克 澤瀉1.5克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利濕退黃。治傷食停滯,致生谷疸,胸膈滿悶,噯腐吞酸,目珠及皮膚皆見黃色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
【處方】枳殼(制)1分,白術(shù)1分,紫蘇莖葉1分,辣桂1分,陳皮(去白)1分,檳榔1分,桔梗1分,木香1分,五靈脂(炒)1分,半夏(制)、茯苓、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氣為痰飲所膈,心下堅脹,此屬氣分。
【用法用量】①半夏以后三味用量原缺。②《丹溪心法》本方五靈脂以上諸藥用各二分,半夏、茯苓、甘草各一分半。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二引《直指》
加味枳術(shù)湯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加味枳術(shù)湯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