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香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首在養(yǎng)心調(diào)神,養(yǎng)心養(yǎng)性可稱是養(yǎng)生之道的“道中之道”!”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系。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shí)現(xiàn)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集香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你知道集香湯嗎?在對(duì)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集香湯時(shí)會(huì)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gè)回答。
【處方】白豆蔻(銼)1兩,縮砂(銼)1兩5錢,白檀香1兩(不見火),人參1兩(切),胡椒(泡,濾干)半兩,甘草(銼)3兩。
【制法】上為末,除檀香、人參、胡椒外,將白豆蔻、甘草,白鹽4兩相合盒盦1宿,次日就慢火上鐵器內(nèi)炒干,不可火急,恐作火氣,與檀香3味共碾細(xì),用瓷器收。
【功能主治】駐容顏。主
【用法用量】湯點(diǎn)服。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www.cndadi.net
【處方】沉香2錢,丁香2錢,木香3錢,青木香3錢,藿香3錢,川芎3錢,赤茯苓3錢,檳榔3錢,枳殼3錢,甘草3錢,乳香錢半,麝香1字(別研)。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透其關(guān)絡(luò)。主虛腫。
【用法用量】每服2錢半,加生姜3片,紫蘇3葉,空心煎服。
【摘錄】《直指》卷十七
通過上面的關(guān)于集香湯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duì)集香湯有了一個(gè)相對(duì)比較清晰的認(rèn)識(shí),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duì)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ys630.coM延伸閱讀
參香湯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duì)很多疾病都有不錯(cuò)的效果,參香湯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yùn)用不當(dāng),服食方法不對(duì),療效會(huì)減弱。下面來談?wù)剠⑾銣闹饕πc服用時(shí)候需要注意的事項(xiàng),希望能夠?yàn)榇蠹規(guī)韼椭?/p>
【處方】藿香1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丁皮半兩,青皮半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理嘔吐,消寒痰。主小兒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2片,煎取5分,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三
【處方】人參1兩,甘草半兩(銼),黃耆半兩(銼),吳白術(shù)1兩,茯苓1兩,橘皮1兩,檀香半兩,干葛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調(diào)中順氣,開胃消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如茶點(diǎn)進(jìn)。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御醫(yī)撮要》
以上參香湯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jìn)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huì)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duì)藥物進(jìn)行選擇時(shí),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duì)桂香湯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duì)它進(jìn)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當(dāng)歸、川芎、桂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5錢,水、酒同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七
【處方】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木香1兩,柴胡(去苗)1兩,芎藭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干姜(炮)3分,吳茱萸(湯浸,焙干,炒)3分,常山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尸注發(fā)歇無時(shí),心腹切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
對(duì)于桂香湯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gè)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huì)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yán)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橘香湯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囊环N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duì)于橘香湯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橘香湯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橘皮1錢,枳殼8分,川芎5分,槐花5分,桃仁5分,紫蘇5分,香附5分,檳榔4分,木香4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氣痔,遇氣即發(fā)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棗子1枚,水煎熟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杏苑》卷八
【處方】川姜7錢半(炮,刮凈稱,銼如面者良),陳皮1兩(湯浸,去白,焙干稱),縮砂仁7錢半(面裹煨),胡椒7錢半(揀凈),甘草1兩半(炙,刮去焦者稱),桔梗1兩半(去須),鹽2兩(炒干,須是無泥者,如味淡,更以意加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善解宿酲。主一切氣滯,心腹刺痛,寒氣痞結(jié)。
【用法用量】每服1錢,沸湯點(diǎn)。
【摘錄】《百一》卷二十
以上就是橘香湯的一個(gè)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duì)于這一個(gè)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yùn)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dá)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duì)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藿香湯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藿香 人參 桂心 桔梗 木香 白術(shù)各15克 茯苓15克 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30克(湯洗,用姜汁制)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shí)時(shí)嘔吐,短氣;或大病后胃氣虛弱,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400毫升,入炒姜絲0.3克,煎至26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處方】藿香葉2兩,白術(shù)2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丁香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調(diào)中順氣,消痰利膈。主氣逆上盛,頭目昏眩,不思飲食,時(shí)發(fā)惡心,或作中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藿香葉1兩,當(dāng)歸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白術(shù)1兩半,赤茯苓1兩半,黃耆1兩半,木瓜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霍亂吐利,腹痛轉(zhuǎn)筋,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盞半,煎8分,去滓溫服。1方用姜煎。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五
【處方】藿香(去梗)1兩,訶黎勒(炮,去核)1兩,甘草(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人參1兩,白術(shù)1兩,白豆蔻(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曲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嘔逆,不下食,心腹虛脹。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三
【處方】杜藿香1錢半,制香附1錢半,小青皮1錢半,生枳殼1錢,蘇薄荷1錢,青連翹1錢。
【功能主治】理氣辟穢。主痧因氣郁者。
【用法用量】略煎數(shù)沸,稍冷服。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藿香葉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桔梗(去蘆頭,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令黃)半兩,枇杷葉10片(拭去毛,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久虛,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藿香葉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木瓜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霍亂轉(zhuǎn)筋,嘔吐不止,悶絕。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水1盞,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藿香1兩,生姜3兩,青竹茹半兩,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8合,每服1合,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藿香湯專取竹茹之清胃,得藿香以正氣,甘草以和中,借生姜之辛散,以定霍亂。
【摘錄】《千金》卷五
【處方】藿香葉1兩,丁香1分,白豆蔻(去皮)1分,高良姜(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嘔噦不定,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熱呷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藿香葉半兩,人參半兩,陳橘皮(湯去白,焙)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獨(dú)活(去蘆頭)1分,草豆蔻(去皮)半兩,桔梗(炒)1分,木香1分,半夏(湯洗7遍,焙干)2兩,芎?1分,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分,干姜(炮)1分,甘草(炙)1分,薏苡仁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中風(fēng)。多汗惡風(fēng),身體怠情,四肢不欲動(dòng),面色黃,不嗜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水1盞,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
【處方】藿香半兩,竹茹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枇杷葉(去毛,姜汁炙)半兩,人參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胃氣未和,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藿香7分,豬苓7分,澤瀉7分,茯苓1錢,半夏5分,干葛7分,花粉1錢,陳皮5分,姜連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兒暑月濕熱,上吐下瀉。
【用法用量】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五
【處方】藿香半兩,人參半兩,桂心半兩,桔梗半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1兩(湯洗,用姜汁制)。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shí)時(shí)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fù),胃氣無以養(yǎng),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入炒姜絲1分,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十一
【別名】金四、四號(hào)否象方
【處方】藿香4分,香附4分,薄荷7分,枳殼1錢,山楂1錢,連翹1錢。
【功能主治】痧有因于穢氣者。
【用法用量】金四(《痧癥全書》卷下)、四號(hào)否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痧癥全書》、《雜病源流犀燭》有玄胡索一錢。
【摘錄】《痧脹玉衡》卷下
【處方】藿香、紫厚樸(姜制)、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2錢,澤瀉1錢,枳殼1錢,廣皮1錢,葛根1錢。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交作。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注意】切戒米飲,直待痛止覺饑,方可與之。
【摘錄】《醫(yī)徹》卷二
【處方】藿香3兩,白扁豆(姜制)1兩半,厚樸(姜制)1兩半,白茯苓1兩半,甘草(炙)1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驚吐并熱吐。
【用法用量】加酒、水煎服。子母同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藿香葉3分,枇杷葉(炙去毛)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白茅根1兩,干木瓜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逆,冷熱不調(diào),心膈煩滿,咽干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藿香葉2兩,縮砂仁2兩,面曲(銼,炒)2兩,白術(shù)2兩,草豆蔻(去皮)2兩,厚樸(去粗皮,銼)1斤,生姜(切)1斤,大棗1斤,半夏4兩(以上4味同搗爛,慢火炒干),甘草(炙)4兩,人參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姜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虛,飲食易傷,每至秋夏,臟腑不調(diào),氣逆痰嘔,腹脹虛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生姜3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藿香(去土)1分,肉豆蔻(面裹煨)1分,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發(fā)瘧不止。
【用法用量】服靈豆膏后,續(xù)服本方補(bǔ)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六
【別名】藿香散
【處方】藿香(去梗)半兩,白芷1兩,縮砂(去皮)1兩,丁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藿香散(《衛(wèi)生總微》卷十)。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藿香葉1兩,厚樸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半兩,干姜(炮)1分,枇杷葉(炙去毛)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氣不調(diào),胸膈痞滯,升降不勻。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3個(gè)(擘),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藿香(去梗)2錢,草豆蔻(去皮)1分,阿魏1錢(用作面餅,焙干),木香1分,人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桔梗(炒)1分,干姜(炮制)1錢,甘草(炙)1分,訶黎勒(炮,去核)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ji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藿香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益智(去皮,微炒)1兩,縮砂蜜(去皮)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木香半兩,白芷(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補(bǔ)暖脾胃,止吐逆,利胸膈,進(jìn)飲食。主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方中白茯苓,原書卷五十四改為赤茯苓,治久咳傳三焦,腹?jié)M不欲飲食。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藿香湯結(jié)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diào)理身體進(jìn)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藿香湯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shí)候一定要謹(jǐn)遵醫(yī)囑哦。
你知道集仙丹嗎,相信有許多人都有接觸過,因?yàn)榧傻さ挠猛臼潜容^廣泛的。集仙丹里面包含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中藥材,對(duì)人體的健康十分的有益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大紅三仙丹1兩,明凈腰黃2兩,生漂牡蠣粉1兩,飛凈石膏4兩,廣丹1兩,飛滑石3兩。
【制法】上各為細(xì)末,和勻聽用。
【功能主治】提膿拔毒。主瘡瘍膿毒未消,惡腐不脫者。
【用法用量】摻入瘡口,不妨略多。
【各家論述】三仙丹提毒化腐,性頗和平,不獨(dú)膿毒未清惡腐不脫者賴以化毒去腐,即至膿水凈盡,新肌盎然,亦可少少用之,即以生肌收口。但金石之性,藉爐火升煉而成,功最捷而吸力亦富,全在研之極細(xì),摻之極勻。若撲藥太重,即能作痛,恒有病家知是神丹,索藥自摻,往往不知分量,用之大多,反而貽害,又不容靳而不予,致貽吝惜之譏。乃為匯集中正和中之品,俾三仙并行不悖,既有提膿拔毒之效,復(fù)無多用增痛之虞,是無法之法,命名集仙,以志其實(shí)。
【摘錄】《瘍科綱要》卷下
通過本文對(duì)集仙丹的介紹,我們知道集仙丹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集仙丹的相關(guān)知識(shí)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dú)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yīng)該都看過關(guān)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集香丸的作用。
【處方】丁皮1兩,茴香1兩,益智1兩,荊三棱1兩,青皮1兩,莪術(shù)1兩,陳皮1兩,川楝子1兩,巴豆半兩(和皮米炒黑,去米不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傷生冷,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四十三
【處方】附子2個(gè)(各重5錢半以上者,須得正坐好者,炮裂,去皮臍,剜作甕兒),硇砂(水化開,盞子內(nèi)焙干)、木香7錢半,蓽茇(直者)1兩,破故紙1兩(炒)。
【制法】上將飛過硇砂末分在附子甕內(nèi),卻用剜出附子末蓋口,用和成白面裹約半指厚,慢火內(nèi)燒勻黃色,去面為末,卻將原裹附子面,再為細(xì)末,醋調(diào)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消積磨塊,祛痰療癖。主一切積滯,不拘老弱虛損者。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處方】白豆蔻仁4兩,縮砂仁4兩,木香(不見火)4兩,姜黃4兩,丁香(不見火)6兩,香附子(炒去毛)4兩8錢,麝香(研)8錢,甘草16兩(納2兩入藥,14兩搗汁煎膏)。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蜃香拌勻,用甘草膏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中順氣,消宿酒,進(jìn)飲食,磨積滯,去癥塊。主一切氣疾,胸膈痛悶,脅肋脹滿,心腹疼痛,噫氣吞酸,嘔吐惡心,不思飲食,或因酒過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2丸,細(xì)嚼咽津,不拘時(shí)候。
【摘錄】《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處方】京三棱1兩,廣荗1兩,青皮1兩,陳皮1兩,丁香皮1兩,益智1兩,川楝子1兩,茴香1兩,巴豆(和皮,米炒焦)5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消積滯。主傷生冷硬物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7丸,食前溫水、生姜湯任下。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集香丸的一些小常識(shí),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shí)生活中運(yùn)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在日常生活中會(huì)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yàn)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丁香湯。
【處方】丁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干姜(炮裂)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藿香葉3分,麝香(研)半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酒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干姜(炮)半兩,胡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益智(去皮)半兩,高良姜半兩,紅豆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風(fēng)冷乘之,腹內(nèi)虛滿,有妨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處方】丁香1分,藿香葉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干姜(炮)半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胃寒,胸膈虛滿,面目浮腫,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煎取5合,去滓,徐徐呷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皮(銼)2兩,白術(shù)(銼)4兩,甘草(炙)1兩,干姜(炮)半兩,枇杷葉(拭去毛)2-7片,草豆蔻(去皮)5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中虛冷,霍亂吐瀉,煩熱發(fā)渴,或下利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母3粒(捶碎),陳橘皮1枚(全者,湯浸,去白,焙)。
【功能主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
【用法用量】用水1盞,煎取半盞,去滓熱呷。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干姜(炮)1兩,高良姜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嘔吵不止,或吐酸水;兼治一切冷氣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丁香1分,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心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酒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曲(炒)半兩,草豆蔻(去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木香(炮)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冷噦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1兩,芍藥(銼,炒)1兩,檳榔(濕紙裹煨,銼)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白術(shù)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中惡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丁香1分,胡椒(炒)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茴香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久患心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1兩,白術(shù)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半夏半兩(白礬水浸一宿,洗凈,炒黃),干姜半兩(炮),甘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宿冷,口角流涎。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別名】丁香散
【處方】丁香半分,桂(去粗皮)1分,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藿香葉1分,干姜(炮制)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水5分,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加大棗煎更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丁香半兩,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1兩1分,赤芍藥(銼)1兩1分,人參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腹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酒半盞,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良久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七
【處方】丁香半兩,胡椒1錢,縮砂仁4兩,干生姜1兩,甘草2兩,鹽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消酒下痰,通中健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不拘時(shí)候,沸湯點(diǎn)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十四引《十便良方》
【處方】藿香半兩,巴豆20粒,丁香49粒,粟米1合。
【制法】先將粟米,巴豆肉同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只使粟米與丁香、藿香同研為末。
【功能主治】開胃進(jìn)食。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卷三十五引作“丁香散”。
【摘錄】《續(xù)本事》卷三
【處方】丁香1兩,桂(去粗皮)1兩,紫梢花1兩,頑荊1兩,蛇床子1兩,蒼術(shù)2兩,杜仲(細(xì)銼,湯洗,焙干)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補(bǔ)壯元陽。主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水3升,同煎至2升,連臍腹丹田淋浴。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五
【處方】丁香2兩,陳曲(炒令黃)2兩,沉香(銼)2兩,木香2兩,紫蘇子(炒)3兩,干木瓜(焙干)5兩,吳茱萸(浸洗,焙干,炒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毒腳氣上沖,散在四肢,虛腫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近晚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一
【處方】丁香1分,花桑葉(如無,枇杷葉代)1分,人參1分,白茅根(銼)1分,藿香(用葉)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逆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7分,加生姜1片,煎至4分,去滓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丁香1分,甘草(炙)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氣脹,胸膈腹?jié)M。
【用法用量】周歲內(nèi)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日3次。3-4歲兒,漸加至1錢匕。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丁香2錢,胡椒1錢,檳榔1枚(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胃氣虛寒,嘔吐不止,不下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水半盞,加白茅根少許,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對(duì)于文章介紹的關(guān)于丁香湯的相關(guān)知識(shí),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shí)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醫(yī)學(xué)常識(shí),在豐富閱歷的同時(shí)增加對(duì)醫(yī)藥常識(shí)的理解。
木香湯已經(jīng)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是木香湯怎么吃有些人并非知道的很詳細(xì),那么木香湯到底該什么情況下吃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木香、青皮,各三斤;姜黃、麥蘗(炒),各五斤;甘草(炒)、鹽(炒),各一十一斤;蓬茂四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減少,噫氣吞酸,嘔逆噎悶,一切氣疾,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沸湯點(diǎn)服,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木香 青皮各1.5千克 姜黃 麥芽(炒)各2.5千克 甘草(炒)鹽(炒)各5.5千克 蓬術(shù)2千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食欲減少,噫氣吞酸,嘔逆噎悶。
【用法用量】每服2克,沸湯點(diǎn)服,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木香湯功效和用法等。通過上述文章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雖然木香湯的好處很多,但是還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況下再去服用。
在日常生活中會(huì)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yàn)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茴香湯。
【處方】茴香(去土.炒)六斤,川楝子(洗.炒)、陳皮,各二斤;甘草(炒)七斤,鹽(炒)一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療元臟氣虛冷,臍腹脹滿,不思飲食,一切冷氣,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如茶點(diǎn)吃。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茴香(去土,炒)6斤,川楝子(洗,炒)2斤,陳皮(炒)2斤,甘草(炒)7斤,鹽(炒)1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溫中益氣,利胸膈,進(jìn)飲食。主元臟氣虛冷,臍腹脹滿,(疒丂)刺疼痛,不思飲食及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1錢,如茶點(diǎn)吃。
【摘錄】《局方》卷十
【處方】茴香(炒)1兩半,良姜(銼,用東壁土炒)1兩半,蒼術(shù)(如前制)2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和脾胃,進(jìn)飲食,理腹痛,散邪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燒鹽湯,空心調(diào)服。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白芷(不見火)2兩,肉桂(不見火)2兩,桔梗(焙)30兩,茴香6兩,甘草(并炒)6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寬中,益氣,溫胃。主元臟氣虛冷,臍腹脹滿,(疒丂)刺疼痛,不思飲食及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1錢,鹽少許,食前沸湯點(diǎn)下。
【摘錄】《局方》卷十(寶慶新增方)
上文主要介紹了茴香湯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